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复习过程
5-温病的治疗
辛温表散药与辛凉解表药能否同时应用?
晋唐以降,解表剂多辛温辛凉并用,如葛根橘皮汤(葛 根、麻黄、橘皮、杏仁、知母、黄芩、炙甘草)主治冬 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越,至夏得热,春 温已解,冬之温毒始发之证。
晚清医家张子培《春温三字诀》提出银翘散加麻黄汤。 “按此证初起,予用此法,每加麻黄一二钱,功效倍捷, 但三四日后,舌变红黄,则不可用矣。”
多饮,脉细数。 代表方:银翘散去淡豆豉加细生地、牡丹皮、
大青叶、玄参方。或银翘散加生地黄、牡丹皮、 赤芍、麦冬方
3、运用解表法的注意事项 (1)温病一般情况下忌用辛温发汗。
非绝对 忌用
辛温凉解法
发斑,吐衄血,谵妄等
“抱薪救火,轻者必重, 重者必死”
(2)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关于解表法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为了纠正时弊,提出温病忌汗之说。
如在《温病条辨》上焦篇说:“按温病忌汗,汗之 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 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徙发其表亦无益也。”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 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 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 温又不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荣卫气血调和,自然 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
(3)解表通下法
解表+清里通下 适应证:外邪束表,里热内结。 症见:寒热、头身疼痛,无汗,息粗,口渴,
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赤,苔黄,脉数。 代表方:升降散、双解散。
关于“双解散”
刘完素所创,表里双解的重要方剂之一。体现多 途径祛邪。
① 祛邪从表解。解表药辛凉与辛温并用。(麻黄、 防风、荆芥、薄荷)
何廉臣推崇张氏之法,提出桑菊饮加麻黄,如云:“最 多冬温兼寒,即客寒包火,首先犯肺之证,轻则桑菊饮 加麻黄。”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三)和解表里法
【分类运用】
1.清泄少阳 适应证:邪郁少阳,胃失和降。 代表方:蒿芩清胆汤 2.分消走泄 适应证: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而气化失司者。 代表方:温胆汤;或杏、朴、苓类。
3.开达膜原 适应证:邪伏膜原。 代表方:雷氏宣透膜原法。
【使用注意】
温病过程多有痰湿,与伤寒有别。 不可混用。
(四)祛湿清热法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山东中医药大学 温病教研室 展照双
一、治法确立的依据
(一)审病因
症状
初 始 病 因
病因
病机
证候
治则
目 前 病 因
审因论治
(二)辨病机
卫 气 营 血 病 机
轻清之品,如双花、连翘、 可以早用 竹叶,使邪热自营分转到 卫分:在卫汗之可也 气分而解。
非辛温发汗,而是辛 凉透表,调畅气机, 营分证的佐治法。以清营 腠理开泄,津液输布, 泄热养阴的基础上,加入 不宜太早 邪气外出。
【使用注意】 快(用药快) 准(药准) 狠
【分类运用】
1.清营泄热: 适应证:热邪入营。 代表方:清营汤 2.凉血散血: 适应证:热入血分。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清 滋 活
3.气营(血)两清:
适应证:气营(血)两燔。 代表方: (1)气营轻:加减玉女煎 (2)气血轻:化斑汤
(3)气血重:清瘟败毒饮
【使用注意】 不宜早用 不宜单用 有湿者慎用
3.凉肝熄风: 适应证:邪热内炽,引动肝风。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4.滋阴熄风: 适应证:真阴亏损,虚风内动。 代表方:大定风珠
【使用注意】 1.不宜早用。 2.不可过用。 3.多法联用。
(八)滋阴生津法
【分类】 1.滋养肺胃
适应证:肺胃阴伤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 适应证:津枯肠燥 代表方:增液汤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是指由外感病邪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温病学的知识是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快速复习一下温病学的重点内容。
一、温病的分类根据温病的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由外界的病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如风温、暑温等;内伤温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如肺温、胃温等。
二、温病的发病机制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
病邪侵袭是指外界的病邪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理反应;正气抗邪是指人体通过正气的作用来抵御病邪的侵袭;病邪入里是指病邪从外界侵入人体后,通过经络、脏腑等途径进一步侵犯内脏,引起病变。
三、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等;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体征包括舌苔、脉象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确定病邪的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等方法将病邪从表面排出,以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清里是指通过清热、泻火等方法将病邪从内脏排出,以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祛邪是指通过药物等方法将病邪从体内排出,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调和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温病的预防与保健预防温病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和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等。
综上所述,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的分类有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类;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预防与保健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温病学第六章》PPT课件
2021/5/7
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
9
3、邪正消长:
权衡感邪的轻重,正气盛衰,温病最易 伤津应时时顾护津液。
2021/5/7
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
10
4、针对特殊症状:
神昏-开窍、痉厥-熄风、斑疹-化斑 透疹、虚脱-固脱等,总之根据症状分 别采用相应的治法。
2021/5/7
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
口渴,心烦
湿 治法
等。
2021/5/7
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
22
运用要点:
(1)用药不避辛温; (2)掌握解表寒、祛暑、化湿三个环节。
2021/5/7
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
23
(一)泄卫透表法 3
治 定义 法
作用 主治 证候
方药
宣 用芳香宣透之 宣 表 化 湿热 恶 寒 微 热 , 藿 朴 夏
湿热秽浊
苔腻白如积粉而
之邪的一
舌质红绛甚或紫
种治法。
绛。
2021/5/7
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
45
运用要点:
(1)用药偏温燥; (2)辨证要点在湿浊偏甚。
2021/5/7
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
46
(三)和解祛邪法 4
治法 定义
作用
主治
和解 是用和解表 和解表 疟疾 截疟 里,截疟化 里,截 法 痰之品治疗 疟化痰。
表 品以疏化肌表 湿
病邪 头 昏 重 如 蒙 ,苓汤。
化 湿邪的一种治
侵于 身 体 困 重 ,
湿法
卫表 四 肢 酸 楚 ,
者 少汗,胸闷
脘痞,苔白
腻,脉濡缓
2021/5/7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方法
2 凉血散血
用甘苦寒合活血散瘀之品,凉解血分热 毒、散瘀通络以清散血分瘀热之邪的一种治 法。 适用证: 热入血分证。 代表方剂: 犀角地黄汤 (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滋养阴液)
气营(血)两清
清营凉血中合以清解气热法,以双解气 营或气血之邪热。 适用证: 气分热邪未解,而营、血分邪热已盛, 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代表方剂: 气营两燔——加减玉女煎 气血两燔——化斑汤或清瘟败毒饮
分析
热郁少阳
胆 火 犯 胃
邪:热郁少阳
病位:少阳胆
清热
胃失和降
水聚成痰
化痰
邪:痰湿热 病位:少阳 胃
和胃
清泄少阳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代表方剂: 蒿芩清胆汤。
本方与小柴胡汤的区别
蒿芩清胆汤证 少阳邪热挟痰湿中阻 清泄少阳兼化痰湿 小柴胡汤证 少阳胆热无痰湿 兼胃气不足 补正托邪
讨论
⑤阳明腑实气阴两亏:攻下腑实,补益气 阴——下法合扶正法,方如新加黄龙汤; ⑥阳明腑实热盛动风:攻下腑实,凉肝熄 风——下法合熄风法,方如犀连承气汤; ⑦阳明腑实暑热毒盛:攻下腑实,清暑解 毒——下法合解毒法,方如解毒承气汤。
应用注意
1.里热未成实结或无郁热积滞者,不可妄 用攻下。 2.下后邪气复聚,应再度攻下,但要慎重 掌握,避免过下伤正。 3.平素体虚者正伤较甚,虽有热结,不宜 一味单用攻下,需攻补兼施。 4.阴亏肠燥便秘者,忌用或忌单用苦寒通 腑泄热。
2.分消走泄
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 热或湿热的一种治法。 适用证: 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或痰湿阻遏之 证。
温 病 的 治 疗
7、开窍息风法
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清化湿热痰浊、
作
芳香透络利窍。
用 息风法——凉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
以止痉定抽。
适 开窍法——热闭心包或痰湿内蒙机窍所致神
应
志异常证。
证 息风法——热盛动风或虚风内动证。
(1)清心开窍 主治:温病热陷心包而神志异常证 代表方: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补泻兼施、平其复遗、调其气血 ●作用:透解外邪,宣通气机,以外解里和。
●适用范围:温病邪处于少阳胆、少阳三焦、
膜原等半表半里者
(1)清泄少阳 主治:邪郁少阳,胃失和降证 代表方:蒿芩清胆汤
(2)分消走泄 主治:邪热与痰湿阻遏三焦而气 化失司证。 代表方:温胆汤
(3)开达膜原 主治:邪伏膜原证 代表方: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吴智兵
[目的要求]
1、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2、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运用。
第一节:温病的治疗原则
一、祛邪为第一要务
,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 善后务细”
二、顾护正气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病因 2.察病位 3.辨邪正关系 4.注意兼夹证
第二节:温病的主要治法
2、清解气热法
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解除气分无形邪 热的一类治法。
●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宣泄出外或直接消解 ●适用范围:温病气分里热亢盛,但尚未与
有形实邪相搏结。
(1)轻清宣气
主治:邪热初入气分,热郁胸膈,
质轻
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之证。
味薄
代表方:栀子豉汤加味
(2)辛寒清气
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一)泄卫透表法
• 本法具有疏泄腠理,透邪外出,汗出散热 的作用。
• 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 现代报导:本法促进汗腺分泌及血管舒张,
通过发汗、扩张血管,加快散热,达到退 热目的。改善循环,有利于局部炎症的吸 收和人体功能恢复。
分类 作 用
适应证
代表方剂
疏风泄热 解表清暑
辛凉轻透 疏散肺卫
• 适应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 。 • 现代报导:本法具有一定的直接补充多种营
养素和电解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 损伤修复,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 微循环和凝血功能,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抑制病原微生物,中和内毒素,促进胃肠蠕 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
分类
作用
适 应 证 代表方剂
宣展气机
郁于胸膈
辛寒清气
辛寒泄热 阳明气分热炽 白虎汤
清热泻火解毒
苦寒直清里热 泻火解毒
气分邪热 内郁化火
黄连解毒汤
使用本法注意事项: • 温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
伏邪气。 • 气分湿热证不宜单用,应与化湿法同用。 • 素体阳虚者不可过用,应中病即止。 • 苦寒药有化燥伤津之弊,热盛阴伤或素
4、根据特异性病原体:在辨证施治为主体 基础上,可从辨病角度在用药中选择一 定具有抑制、杀灭作用的中药。
二、确立温病治疗的原则
1、正确处理邪正关系 (1)重在祛邪:祛邪以扶正,针对主因是温热
与湿热,分别清凉解毒(卫、气、营、血)和宣 透、清利;宣上、畅中、渗下。
(2)注意扶正:温病后期,正虚为主,扶正以 祛邪。如:养、补、滋、扶。
祛除湿热邪气 湿热俱盛
渗利湿邪
用淡渗之品 湿热阻于下焦, 茯苓皮汤 利尿渗湿 膀胱气化失司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温病学
类型
邪正消长
治则 方药 祛
恢复健康
3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 一、祛除温邪
• 二、扶助正气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4
时42分8秒
• 一、祛除温邪
• “祛邪为第一要务”
•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 “量体裁衣”
• “病同体异,难执成方”,”不可执死方以困 活人”。
• “死于病者十之一二,死于药者十之七八,
•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 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 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 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厚朴 二钱 连翘二钱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时42分8秒
(《温病条辨》上焦篇24)19
(三)宣表化湿
• 方法:芳香透泄、宣肺祛湿,疏化肌腠湿 邪
• 适用证:湿温初起,邪郁肌表,气机失畅
• 证候: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 胸
痞,苔白腻,脉濡缓。
•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20
时42分8秒
• (四)疏卫润燥
• 方法:辛宣凉润,解除卫表燥热之邪。
• 适用证:秋燥初起,燥热在肺卫。
郁金10 甘草6 • 二剂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8
时42分8秒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9
时42分8秒
• 治疗立法应注意: • 1. 注意兼证 • 2. 注意体质 • 3. 结合辨病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11
11
时42分8秒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简单版演示精品PPT课件
荡除积滞
通瘀破结
28
祛湿清热法运用注意点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权衡湿与热之侧 重及邪在部位。 (2)湿已化燥者不可滥用法湿。 (3)平素阴虚者慎用。阴不足不可利湿。 (4)对温病中出现的小便不利,不能一味 用淡渗之品以分利。
29
(五)通下逐邪法
定义: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
作用:
通导大便
祛除里实结热 泻下邪热
(2)视热与湿之偏重而加减。
21
(2)分消走泄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 焦邪热痰湿。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运用要点:(1)分消:杏仁开上、厚朴宣中、
茯苓导下; (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22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热秽浊 之邪。
清热解毒药;(3)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4)咳 重加化痰止咳药。
10
(2)透表清暑化湿
作用:外散表寒,清暑化湿 适应证:夏月感受暑湿,复感寒邪,邪
郁肌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11
(3)宣表化湿
作用:芳香宣透以疏化表湿。 适应证:湿邪困遏肌表。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12
(4)疏表润燥
作 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
(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
13
泄卫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助热化火之弊。 (4)温病初期,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忌用解表法。 (5)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不可过分 清凉,以防其凉遏凝滞,病邪不易外解; (6)中病即止。
温病学(6.1)--06、07-温病的治疗与预防
清解气热——辛寒清气
涵义:用辛寒之品透解邪热,大清气分 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阳明气分,邪热炽盛,表里俱 热之证。 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舌苔黄燥,脉 洪数。 代表方:白虎汤
清解气热——清热泻火
涵义:是用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 毒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之证。 症见: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苦咽干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代表方: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泄卫透表
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的治法 主要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 适应症: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疏风散热 解表清暑 宣表化湿 疏卫润燥
泄卫透表——疏风散热
涵义:用辛凉轻透之品,疏散肺卫风热病 邪的治法 适应证: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症见: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或少 汗,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用辛开苦降之品疏通中焦气机,祛除 湿热邪气的治法。 适应证: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遏伏中 焦之证。 症见:身热而汗不解,口渴不多饮,脘痞腹 胀,泛恶欲吐,舌苔黄腻,脉濡数等。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
适应证: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 热、湿浊阻遏之证。 症见: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 、尿短、苔腻等。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或叶天士所说的 杏、朴、苓之类。
分,即分开,分别。消,即消除消散。 分消上下之势,就是从上中下三部把湿 热邪气消除。走,可作“动”或“通”解,指 用走而不守,流动不居的药物。泄,即 外泄,外散。走泄即通过“动”或“通”的手 段,使邪气外达。 ——赵绍琴
泄卫透表——疏卫润燥
涵义:用辛宣凉润之品,解除卫表燥热 之邪。 适应证:秋燥初起,燥热在肺卫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鼻咽 喉干燥,咳嗽少痰,舌边尖红苔薄白。 代表方:桑杏汤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温病的治疗重点难点提示1、温病的治疗原则。
2、温病的主要治法(包括泄卫解表法、清解气热法、通下逐邪法、和解祛邪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息风止痉法、固脱救逆法、滋阴生津法、外治法),应明确各种治法的概念、作用、主治证和应用注意。
3、温病后调理。
知识点精析(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邪为主吴有性:“大凡客邪贵乎早逐”,“祛邪为第一要务”。
2、卫气营学证候和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叶桂:“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吴瑭:“治上焦为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顾护正气正气主要指阴津,初期顾护肺胃之津,后期顾肝肾之阴。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1、泄卫解表发作用——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
分类应用——疏风泄热法(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法(代表方剂新加香饮)、宜表化湿饮(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法(代表方剂桑杏汤)。
注意:----①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
②虽为温病初起,但如无表证者,亦不可用本法。
③对温病表证的治疗,不可过于寒凉,以防凉遏不解。
④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2、清解气热法作用-----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分类应用----轻清宜气法(代表方剂栀子豆汤、清心凉膈散)、辛寒清气法(代表法剂白虎汤),清热泻火法(代表方剂黄芩汤加碱)。
注意:①本法所治邪热属气分无形邪热,如邪热已有形实邪相结者不用。
②并邪未入气分,不宜盲目早用本法。
③素体阳虚者在使用本法时,切勿过剂。
3、通下逐邪法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淤破结等。
分类应用-----通腑泄热法(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导滞通便法(代表方剂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下法(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通淤破结法(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
注意:-----①里热未成实结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用。
温病的治疗(88页)
1. 疏风散热 ---- 风温 ---- 辛凉轻清 2. 解表清暑 ---- 暑湿 ---- 辛温清凉 3. 宣表化湿 ---- 湿温 ---- 芳香宣透 4. 疏卫润燥 ---- 秋燥 ---- 甘凉濡润
2021/4/26
12
(一)疏风散热
方法:辛凉轻透,疏散肺卫风热 适用证: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
汗或少汗,舌边尖红,苔薄白。 代表方:银翘散
2021/4/26
13
方法:辛温和清凉并用,解表寒,清暑湿 适用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心烦,口
渴,脘痞,舌红苔腻等。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2021/4/26
14
(三)宣表化湿
方法:芳香透泄、宣肺祛湿,疏化肌腠湿邪 适用证:湿温初起,邪郁肌表,气机失畅 证候: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胸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结合辨病
2021/4/26
8
祛邪:1. 泄卫透表法 2. 清解气热法 3. 和解表里法 4. 祛湿清热法 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血法
•急救: 1.开窍息风法 2.固脱救逆法 •扶正:滋阴生津法
2021/4/26
9
方法: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 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散热降温 适用证: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3:35:0 423:3 5:0423 :35Wednesd ay, July 28,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 .7.28 21.7.2 823:3 5:042 3:35:0 4July 28, 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 2021 年7月2 8日星 期三下 午11时3 5分4 秒23:3 5:0421 .7.28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二、温病治法的确立依据 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有:审病因、辨病 机,察邪正、明体质、别兼夹等五方面。 (一)审病因 即辨温邪之性质,据此“审因论治”。 临床表现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发病季节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4
举例来说: 表证: 风热在表——疏风泄热透表 暑热在表——透表清暑泄热 湿热在表——宣表化湿理气 燥热在表——辛凉疏表润燥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8
气分证病变部位甚 广,凡邪不在卫分又未 入营动血者,皆属气分证,故“清气”只 示人以“法”,应用范围较广,具体包括: 辛寒清气、轻清宣气”:邪热 入营,法当清营,但仍应立足透邪外达, 使营分之邪转出气分而解。即于清营方药 中,伍以透泄气分邪热之品,使营分之邪 透出气分而解.
吴鞠通《温病条辨-卷四-治病法论》: “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 下焦如权”,是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 化所确立的治疗原则,同时指出:“治上 不犯中”“治中不犯下”,说明三焦治则 有严格的区别。 (三)察邪正
根据邪正消长,使用祛邪与扶正二法,一 般遵循以下原则: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12
21
(3)宣表化湿法
作用:用芳香宣透之品,以疏化肌表湿
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气分
证(恶寒头重, 身体困重,四肢 酸重,微热少汗,胸闷脘痞,舌 苔白腻,脉濡缓等)。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22
(4)疏表润燥
作用:用辛凉清润之品,以疏解肺卫之燥
热。
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证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40
第六章-温病治疗
28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十二分。
祛湿清热法运用注意点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 重及邪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2)如湿邪已化燥者不可滥用法湿之品。 (3)平素阴虚者慎用。 (4)对温病中出现的小便不利,不能一味用 淡渗之品以分利,而应区别不同情况而施治: 如属气化不利而致湿邪内阻者,主以宣化气 机以利湿;如属阴液消耗而小便不利者,应 主以清热养阴,如滥用分利水湿之品,必更 伤阴液。
湿邪困遏肌表
燥热犯于卫表
8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十二分。
分类 (1)疏风泄热
作用:疏散卫表风热之邪(辛凉解表) 适应证:风热在表(卫分证)。发热微恶风
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苔薄白, 舌边尖红,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 运用要点:(1)用药多轻清;(2)表热重可加清热解毒
药;(3)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4)咳重加化痰止咳药。
通肠道气机。
• 适应证: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见身热, 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
赤如酱,舌苔黄浊等。
•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 运用要点: (1)“轻法频下”;(2)配
合清化药(连翘、黄连、栀子、黄芩) 、理
气药(厚朴、陈皮、枳实)。
32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十二分。
(3)增液通下
宣中、茯苓导下;(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22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十二分。
(3)开达膜原
•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热秽
浊之邪。 • 适应证:邪伏膜原。见寒甚,热象较微,
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而舌 质红绛甚或紫绛。 •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6 温病的治疗
神昏——开窍
痉厥——息风 斑疹——化斑透疹
虚脱——固脱
6
《温热论》:若斑出热不解者, 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 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 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 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 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5)
7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
39
《温热论》: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
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 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 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 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 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 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 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 矣。(10)
40
(3)增液通下
29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 热秽浊之邪。
•适应证:邪伏膜原。见寒甚,热象较 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 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运用要点:(1)用药偏温燥;(2)辨证
要点在湿浊偏甚。
30
和解祛邪法运用注意点
(1)本法清热之力较弱,里热盛而无湿 者不宜。 (2)分消走泄及开达膜原主在疏化湿浊, 如湿已化热,热象较著及热盛津伤者不宜 用。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运用要点:避免温燥之品,选用丹皮、赤芍、
丹参、桃仁、水蛭等。
42
通下逐邪法运用注意点:
(1)里未成实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可用。 (2)再次用下者应慎重。 (3)体虚用攻下,当攻补兼施。 (4)根据兼夹之邪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有 攻下宣肺、攻下清泄小肠、攻下开窍、攻 下清泄阳明等法。 (5)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寒攻下。
温病学6 温病的治疗共61页文档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பைடு நூலகம்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6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要求
1.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
2.熟悉温病的立法依据及卫气营血、三焦的治疗原则。
3.了解温病的外治法、兼挟证、瘥后调理。
基本内容
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和意义。
2.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邪治疗大法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用及注意点。
(4)针对新感、伏邪不同采取不同的治法。
新感温病初起多以表证为主,治当以辛凉疏解为大法,不可过分使用寒凉之品,否则不利于表邪的外达。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治疗主以清里热。如属新感引动伏邪而发温病,先用辛凉以解其外邪,继以清里热,或表里双解。
(二)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几乎要用到中医学的各种治法。但由于温病的病机有其特点,根据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和“审因论治”的理论,并针对温病较容易出现的一些证候,主要介绍如下治法:
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温邪主要导致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其中包括了病变的层次、阶段、病位、病性等,病理变化不同,所用治法亦不相同。
2.扶助正气
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的过程。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所以在治疗中要时刻权衡感邪的轻重与多少,正气盛衰与强弱,合理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方法。
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用。
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瘥后调理。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温病治则及确立治法的依据
(-)温病治则
1.祛除温邪
无论是何种病邪,都可造成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温病的主因是温邪,因此,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不同温邪侵袭人体,具有各自的致病特点,表现出病性、病机、证侯等的不同,而治疗方法有异。故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方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应采用清暑化湿之法。
②温邪在卫表,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
③使用本法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2.清解气热法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属于八法中“清法”的范围。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主治症: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或酸楚,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等。
(3)宣表化湿:
作用:以芳香透邪之品宣化肌表湿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
主治症:恶寒微热,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重,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等。
(4)疏表润燥:
作用:以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燥热。
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
主治症:发热,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红等。
代表方剂:桑杏汤。
运用本法注意:
①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如素体阴虚而外有表邪所致的卫表证,可予滋阴解表法;平素气虚而外感温邪所致的卫表证,可予益气解表法;挟有痰、食、气、瘀、湿等邪者,应随证加减。
1.泄卫透表法是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一类治法,属于解表法的范围。适应证:温病初起,邪在卫表者。作用:发汗、疏表、透疹,祛除在卫表的外邪而使表证得以解除。现代研究提示,该法能够:①促进汗腺分泌功能及血管舒张反应,加快人体散热,促使体温下降。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祛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③改善全身和病变局部的循环功能,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退和人体功能的恢复等。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病因:温病的病因有风热、暑热、暑湿、湿热、温热、燥热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病邪侵袭人体,各具不同的致病特点。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2)辨病机:温病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等情况,据此而确立治则、治法。
(3)察邪正:在病之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未大虚,此时多以祛邪为主。到病之后期,邪势已衰而正气已虚,或在温病后期阴伤较著,故其治疗多以扶正,特别是养阴为主。
2.温病治法的应用
(1)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温病的治法,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如卫气营血和三焦治则在指导温病的治疗时有重要的意义,但只是概要的提法,在实际应用时还要进一步具体地采取各种治法。如叶天士所说的“到气才可清气”,并不排除气分病变采用攻下法;又如除了解表清里、透热转气、凉血散血等治则外,又有和解、化湿、养阴、益气等多种治法。
(2)注意病人的体质和正气状况及有无兼挟证等。
如叶天士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温病患者,必要时可酌用补益肾阴药,防止病邪乘虚深入下焦,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对素体阳气不足而使用清法时,应用至十分之六七,就应审慎,不宜寒凉过度而更伤其阳气。对素体阴虚火旺者,用清法后纵然热退身凉,仍须防其“炉烟虽息,灰中有火”,引起余热复起。在温病过程中,经常兼挟有痰、食、气滞、血瘀等病邪,也应根据其证候表现,配合相应的治法。
(l)疏风泄热:指“辛凉解表”、“辛凉解肌”。
作用:以辛散凉泄之剂疏散卫表风热。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主治症: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等。
(2)外散表寒,内祛暑湿:
作用:以辛温之品外散表寒,清暑化湿之品解在里暑湿。
(3)清热祛邪,保津养阴贯穿始终。
发热是温病病程中的必见症,临证时应根据不同热型确立不同治法。外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可造成人体功能失调和实质的损伤,故祛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祛邪务早、务快、务尽,重视“透”与“泄”。“透”是侧重于使病邪由里向外,用药上注重运用轻清宣透之品。表邪可通过“透”而外解,在里之邪热运用“达热出表”、“透热转气”等法亦可向外透解。“泄”则包括了祛邪外出的各种治法,使病邪从不同途径外出。温病病程中,温邪伤津,失治误治,素体阴虚等均可见阴津耗伤,故应处处注意保津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