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形态分析 柳清
以巴黎和北京城为例浅析轴线式构图城市中西方差异共10页word资料
以巴黎和北京城为例浅析轴线式构图城市中西方差异北京和巴黎, 作为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两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城市性质。
两者均为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
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巴黎是沉淀西方文化最深厚的城市北京是蕴涵东方文化最富饶的地方。
尽管受到不同文化与规划理论的影响但两个城市在空间形态及其布局上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最著名的就是两座城市的轴线构图。
作为东西方两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和巴黎在旧城布局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范围均由历史上形成的最外圈城墙确定(原先的城墙已改成了环路) 市中心布置王宫和重要的宗教建筑(北京为故宫;巴黎为城岛上的圣母院和塞纳河右岸的卢浮宫) 并采用了轴线构图(尽管轴线的表现方式及形成历史各有千秋) , 旧城区周围布置有大片的绿化环境(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 巴黎的布洛涅和班森诺公园)。
城市的轴线不仅是对城市主要道路的一种升华,而且是城市设计的高潮部分,使得很多城市的道路、建筑及景观布置均围绕着它展开。
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的型式都很清晰清晰且规模宏大;它们都有宫廷建筑统领的建筑群,并且空间有序,高潮迭起;它们都经过人工的精心规划设计,将城市中心归于其上,而非自然堆砌形成。
但是,由于它们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体态,所以给人的感觉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将就此分别对北京和巴黎两条城市主轴线的特点3.3.1两种形成过程——两种结果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着不一样的形成过程。
北京的轴线是通过城市的整体规划自上而下形成的,更多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更加注重象征意义,给人带来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而巴黎的轴线则不然,虽然也是自上而下形成的,但是其产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时期逐渐形成,所以其演化过程除了君主意志以外,也将民众的使用考虑在其中,除了给人以奢华之感以外也将城市的浪漫融入其中。
城市记 清朝的北京规划
园林094班
营 北京城池总介绍 清北京地图 1.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2.人口问题 3.北京城特点—城门 清城门地图 结语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 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 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 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谢谢观看
2.人口问题
清初及中叶,由于满汉分治,城市人口的数 量和分布相对较固定,人口流动性差,城市的社 会结构相对稳定。清末,满汉分治被打破,清政 府对外来人口的控制放松,吸引了大批商人学者 等人口入京。
3.北京城特点—城门
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 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 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 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 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 (一称六座、或七座)、内城城门九 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 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1.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 禁城)、皇城和京城,其 布局严谨、建筑壮观,是 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北京自明朝以来是一 直作为整个中国的政治中 心而存在。总体看北京的 城市规划,是由内及外, 由里及表的。因此在北京 的城市规划上,突出的一 点便是其作为首都随之而 来的一些特点,一个是中 心对称性,一个是由内而 外的递进性,还有一个是 政治设施的齐备性。
结语
北京城的规划实在是美极矣,伟极 矣,由内向外逐层递进的模式至今仍 为当代城市规划所效法,从天下的中 心紫禁城,再到极尊贵的皇城,再到 戒备森严的内城,再到精英荟萃的外 城,北京的城市规划完美的好似有如 神助。今天北京正以更新、更美、更 大的城市规划展现在世人面前,基本 上形成了以核心城区、近郊发展区、 远郊拓展区和远郊生态涵养区为主体 的城市规划布局。
感受北京的现代化
感受北京的现代化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大都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改造,现代化在北京悄然展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北京感受到的现代化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的看法。
一、交通便利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交通的便利性。
在北京,我深切感受到了现代交通系统的便捷性。
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融合,给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
地铁线路连接整个城市,不仅缩短了出行时间,还减少了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数字支付技术的普及使得乘坐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只需刷一张卡或使用手机支付即可轻松完成支付。
二、现代化建筑北京的城市天际线上充满了现代化的建筑物。
高耸的摩天大楼、独特的设计风格,无不展现出现代化的气息。
例如,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形象成为了北京的地标之一,其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弧形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前卫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高档商业综合体、创新科技园区等,为北京带来了现代化的面貌。
三、时尚商业中心现代化的北京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还展现在其时尚商业中心的繁荣。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汇聚了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世界级的购物中心和时尚街区充斥其中。
三里屯、王府井等地成为了时尚达人们的圣地,提供了各种时尚潮流的选择。
现代化的购物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消费选择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国际水平的购物体验。
四、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的发展。
在北京,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关村、互联网创新园等科技园区集聚了大量的创新人才和科技企业,推动了北京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数字化在北京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论是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还是在线购物和点外卖,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进了北京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效率和便利性。
呈现在我眼前的现代化北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变化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作为一个城市,现代化发展必然会面临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挑战,但这并不能否定北京现代化发展的成就。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城市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很羞愧直到研一才拜读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本著作。
作为一本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书籍,《城市意象》对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依林奇之见,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通过调查访问和图示两种方法对美国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意象作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等问题做了论述。
林奇启发性的观点,使得意象一词引起普遍的关注,成为设计与规划界通用的术语,也带动了许多追随者和类似的研究。
1 概况之双城意象《城市意象》虽然不算晦涩,但需要时间来体会其中的语言。
我想就北京和杭州两个相对较熟的城市为例,对书中提及的一些问题方法尤其是五元素简要分析,再提出自己的拙见。
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北京和杭州作为中国的两个大城市拥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多的压力。
这是宏观上的愿望,但作为一个家园,在普通市民脑海中的城市意象才能真正表达出城市的意蕴。
北京不负首都之名,拥有了一系列首都应有的意象。
层层外扩的环路和四通八达的主路开阔大气,从明清时代延续下来的正南正北朝向布局的道路和建筑体现出这座城市的严谨沉稳。
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北京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
作为古都,虽然它的历史不如西安、洛阳来得悠久,但是它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精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最完整的体现。
一、元·大都⒈历史背景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执政的国家。
元世祖忽必烈的开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版图的大致轮廓。
国家的强盛稳定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纺织业商业等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⒉设计特点①选址自然条件:北边临水便于漕运人文条件:元朝为蒙古族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东移(河运海运);北京在当时版图地理位置上居中,便于交通和地理控制。
②布局(如图)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都并存的都城。
大都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思想。
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入水系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二、明清·北京⒈历史背景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没有严格限制。
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
宗教信仰浓厚,兴建寺庙、喇嘛庙。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寺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⒉布局(如图)①选址明——在原元大都的旧都上改建。
北部泽地太广,故南迁,加强外廓御敌,呈凸形。
清——原明都,改建部分很少。
②布局建筑布局:更加严格遵从《考工记》。
轴线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北京的城市形象如何塑造
北京的城市形象如何塑造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发展成就的国际大都市。
其城市形象的塑造对于国家形象的展示、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首先离不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故宫、长城、颐和园等世界闻名的古迹,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象征。
这些历史遗迹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让人们在岁月的痕迹中感受北京的独特魅力。
然而,对于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对古迹的维护和修缮,确保它们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
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北京的城市建筑风格也是其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有传统的四合院、胡同,展现着老北京的韵味;又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地标性建筑,如鸟巢、水立方等,体现了北京的现代化风貌。
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保持城市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协调性。
对于老城区的改造,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其原有风貌和文化特色。
而新城区的建设则应注重创新和环保,打造具有未来感和可持续性的建筑。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良好的交通状况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
北京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曾经较为突出。
近年来,通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线路的不断扩展、道路的拓宽和优化等,交通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管理,优化交通信号系统,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方式,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拥堵和污染。
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因素。
北京在过去曾面临着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如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进绿化工程、改善水资源管理等,环境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未来,还需要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其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是中国城市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运用空间句法这一研究工具,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城市规划与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二、空间句法理论及其应用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空间关系来研究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方法。
它通过构建空间句法模型,对城市空间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揭示城市空间的组织规律和演变趋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空间句法,对北京旧城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三、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1. 古代城市形态北京旧城的古代城市形态以皇宫为中心,街道格局规整,形成了明显的中心-边缘结构。
这种城市形态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中心主义思想。
2. 近代城市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旧城的城市形态开始发生变化。
新的建筑和功能区不断涌现,街道格局逐渐复杂化,城市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3. 现代城市形态现代北京旧城的城市形态更加复杂,高楼大厦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交通网络更加发达。
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老城区保护与更新等。
四、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分析1. 空间句法模型的构建运用空间句法理论,我们构建了北京旧城的空间句法模型。
通过分析模型中的空间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空间的组织结构和演变规律。
2. 空间结构分析通过对空间句法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北京旧城的空在结构上呈现出中心辐射、多中心发展的趋势。
同时,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3. 功能分区分析北京旧城的功能分区明显,老城区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功能,新城区则以商业、居住等功能为主。
通过空间句法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
五、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的趋势与问题1. 演变趋势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新的建筑和功能区不断涌现,城市空间日益丰富。
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
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中国建设报2003-08-29 一北京胡同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城市空间,它们是构成北京独特个性的因素之一。
它们从元朝时期的雏形至明清的发展成熟;从民国时期的变化转型到如今的现状,经历了一个历史时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层面和历史信息。
影响胡同演变的因素很多,如商业分布、人口变化、城市水系、交通工具、世袭制度、朝代更迭、四合院变迁等等。
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从平面形态上,北京的胡同由疏朗转向稠密、由横平竖直居多转而斜向甚至曲折,但大体保持东西向居多、南北向略少的格局;在空间形态上,胡同由于受到挤压,天际线由基本连续(北京古城制高点除外:包括城门、宫殿、楼阁、塔山,东西便门未列,均为小门高仅10米)被渐渐打破,终成破裂、散点状,呈现孤岛之势。
在色彩形态上,由灰色为基调蜕变至杂乱纷繁,尤以最近20年为烈。
元始祖忽必烈将全城除皇城外划分为50个“坊”,每个“坊”之间有主干道和次干道系统分隔。
“坊”内有可供马车行使的小路,即现代的胡同(或条)。
元朝开始出现胡同时,对于大街、小街、胡同都有具体宽度标准,规定大街宽24步(约为37.2米)、小街宽12步(约为18.6米)、胡同宽6步(约为9.3米)。
胡同东西向排列很整齐。
元大都城设计中所用长度,皆以步为单位,元代一尺约合0.308米,五尺为一步,一步合1.54米,胡同之间距离为50步,合77米,但根据从第一条胡同的路中心至次一条胡同的路中心来计算,如果去掉胡同本身6步的宽度,则两条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符合的,如以两条胡同之间实占距离44步长为准,宽也是44步,这一块地方的占地正好为八亩,称为方宅。
元大都规划用地的地积单位,平民占地最高为八分。
自今东四三条胡同西口至东口恰巧占地80亩。
换言之,即自东四北大街至朝阳门北小街之间为十条胡同的距离。
由于房屋建设是在划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后进行的,因而,街巷边界与城市轮廓较清楚,建筑退线较有规律。
清代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
清代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摘要:本文首先从经济、政策、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清代北京城再次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融合的原因,其次依照现存北京城的资料,分析总结北京城中轴线的建设与布局;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清代北京城旗民分城而居、内外分城的南北格局、八旗分布格局的规划特点。
关键词:清代城市;北京城;城市形态;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
这一时期不仅继承了农业时代的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开启了工业时代的新篇章。
清代的城市不仅自身结构、功能发生重大的改变,城市的规模体系、分布格局以及发展动因、城市职责等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城市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
清代北京的经济发展继承了明代北京的成就,清代首都促进了北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手工艺、农业和贸易有了很大发展[1]。
1.建设背景北京的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大约3000年前见于史籍记载的蓟城。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都有北京城。
自辽代以来,北京在全国的地位日益确立。
辽代的“南京”和金代的“中都”已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清代北京城的原型是元大都,由于明代北京城基本上继承了元大都城的设计理念,清代北京基本保留了明代的全部北京城,随着清朝统治的加强,北京再次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城市的舞台所有民族的融合。
北京城作为全国交流中心,首都不仅有南北之间的货物交换,而且有中原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大量重要的劳动人口流经北京。
另外,由于清代多民族融合的特点,清政府还实行满汉分城,根据特殊的民族关系划分旗和人的政策,这一政策是由清政府执行的满清时期是保护八旗围城的传统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政策对清代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产生了重大影响。
2.北京城建设与布局清代北京城的形状基本延续明末格局,分为内城与外城,内城以宫城、皇城为中心;紫禁城中轴线向北、南向延伸,形成了北京城整体中轴线。
在中轴线的基础上,北京形成了内外城南北格局基础上的东西格局。
城市认知
北京的天际线——城市认知实习报告北京的天际线在中国的城市体系里,北京是首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央之城。
按照传统,北京一定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如果不够大,它可以制定法令让其他城市小于自己;同时它也一定是中国最高的城市,如果不够高,它可以限定其他城市低于自己。
历史上,中华帝国的京师就是这样做的。
现在,北京的城市高度屈居国内第四,它居然满不在乎,只有两种情况:第一,城市高度并非公认的价值;第二,它已经通过其他方式捍卫了尊严。
西人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城市是人类的密居聚落形态。
自发明了农业之后,人类开始聚集定居,较大一些聚落形成了城市,但城市之间,差异极大。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率先进行了城市类型学研究,他说,欧洲古代城市如雅典、罗马,实际上是军事中心;中国的城市则是政治和行政中心;只有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城市,才开始形成经济中心,并发育出市民权,成为现代城市的先驱。
我们要谈城市,首先要区分城市的类型。
中国古代那些壮丽和繁华的城市,不论是长安、北京、南京、杭州,在韦伯眼里,根本就不叫城市,至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
韦伯曾经为资本主义城市下过一个经典定义:城市是一个共同体,聚落至少得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而且还得有下列特征:1.要塞;2.市场;3.有自己的法院和至少部分有自己的法;4.团体的性质,以及与此相关的;5.至少部分的自治和自主,也就是说,也通过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市民本身以某种方式参与行政机关的任命。
其中,自己的法律,市民团体,部分自治,都是中国城市闻所未闻的。
那么,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什么呢?《周礼》开篇即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大意是,只有君王可以建立国家,辨正空间方位,以国家体制经营四方,按不同职能来设置官位,让民众接受管治。
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完全体现了这一礼制原则,将国家官僚体制空间化。
你可以通过城市体系来理解中国古代的行政体系。
传统的城市,几乎均为各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并依据行政级别,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系统。
【精选】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城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韩茂莉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于此,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
八百多年中北京城不但有着自己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都邑景观。
针对这些,中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地理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内容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发展历程虽然可以上溯至辽,并经金、元、明、清各代,但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
明清时期不但确定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发展、演变以及社会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基点,介绍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主的研究成果。
中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开始转向明清北京城市人口、商业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北京城市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其中居民分布格局、贵族宅院选址以及寺庙等宗教建筑的分布等,均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给以全方位关注。
当然,从时段上中国学术界对于明清北京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介入其他内容的研究。
因此,本文仍然采取分类陈述的形式对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一有关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研究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发展,为城市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侯仁之先生就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变化与城市格局特征形成了系统研究。
侯仁之先生在《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首先指出明清北京城在继承元大都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完成了南北城墙的迁建、紫禁城的兴筑与皇城扩建等重要城市改造与重建工作,这一系列迁建工程对北京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北京城与水的变迁
北京:城与水的变迁撰文 / 刘明纯(北京领钧技术有限公司) 供图 / 北京领钧技术有限公司·名城历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养育。
从远古时期,勤劳的中国人民就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
如何利用水,如何防水患,都是先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论证的知识。
京城水事 肇始先秦立城千年的北京在选址时,也没有离开水环境的滋润。
如今我们生活的北京市,周边有五大水系 (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和蓟运河),这五条大河,从北京的山区向东侧的大海奔涌而去。
根据史籍记载,这些长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北魏时期,更远可到三国两晋时期。
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永定河水系,可以说,历史上北京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与永定河水系的丰枯走向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永定河,历史上也称卢沟河,现在仍然横跨其上的卢沟桥,狮子和月亮都是令其比永定河更著名的原因圣水、㶟馀(yú)水,它们分别是现在的永定河、潮河、白河、拒马河、大石河、温榆河;三国时期,镇北将军刘靖所开凿的是北京地区人工河于北魏的唐末,刘循河落城 千秋㶟水翻开地图,我们对比北京城市的基址位置,几乎都离不开这些大河。
其中,永定河水系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尤为明显。
历史上的永定河,流向多变,曾有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两条重要支流走向。
这两条支流,分别形成了现在的紫竹院—什刹海水域、玉渊潭—莲花池水域。
而令金代及以前统治者看重的正是玉渊潭—莲花池水域。
也因此,金中都城市的建立,以莲花池水域为源头展开,引玉渊潭河水补充城市护城河及宫廷用水,甚至在玉渊潭建造钓鱼台等远郊行宫。
这种引流利用,直接对北京西南的水系进行了归拢和改造,并环绕这些大小水系建造了众玉渊潭在辽代就是风景胜地,金代扩建后与北海、南苑等一同成为皇家宫苑。
现在玉渊潭以樱花闻名,但在当年,钓鱼台柳堤环抱,甚至元朝名相廉希宪都在玉渊潭修建了私家园林万柳堂多皇家宫苑,北京城南郊的南海子就是在那个时间段修建起来的。
在之后的几百年里,这些皇都御苑一直都为统治者所喜爱,长盛不衰。
【初中说明文阅读】“北京属于全能型城市”阅读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北京属于全能型城市”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 18 题。
北京属于全能型城市,是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北京属于全能型城市,是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已使其不堪重负。
9月,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主持完成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该报告提出:以北京新机场规划建设为契机,京津冀共建“畿辅新区”,以解决北京由于大规模膨胀造成的“大城市病”。
这个方案的提出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畿辅新区”中的“畿辅”一词,古已有之。
它通常指国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在古代,国都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中心,需要周边一定的区域为其提供安全保障、经济供给,或者承担部分政治辅助职能。
因此,中国历代统一王朝都设置了或完备或简略的畿辅。
畿辅护卫国都,可以作为军事屏障,在太平时期发挥防御作用,在非常时期对国都提供最及时的军事支援。
畿辅的军事实力往往强于地方。
宋太宗时国都和畿辅的禁军人数占到了全国军队人数的一半以上。
当然这也为其边境防御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为增加防御优势,畿辅的地形选择也很重要。
以“关中”为例,因其东西南北处各有一关作为天然屏障,故西周、秦汉、隋唐都把它当作畿辅重地。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甚至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关中地区沃野千里,经济发达,这是其历来被作为畿辅重地的另一个原因。
人口众多、经济富庶的畿辅能为王朝的赋税收入提供保障。
畿辅在经济上的作用与其在军事上的功能颇为相似。
天下治,则为中央提供;天下乱,。
其经济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王朝的经济来源,甚至是兴废盛衰。
每一王朝为维护政治统治,必建立一系列司法制度。
畿辅在司法方面尤为严格,体系特别健全。
这样既保证了京师安定,又使之作为王朝司法的典范,成为中央向全国其它地区推行统治的政治表率,即所谓的“首善之区”。
元明清北京城市形态中的河湖水系
元明清北京城市形态中的河湖水系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形态与现代城市相比有着显著的变化,其中河湖水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谈论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河湖水系及其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元朝时期,北京城的河湖水系已初具规模。
位于城中心的腰城周边有一条名为清真河的水道,流经南北的西便门和东便门,绕过皇城,最后注入燕山脚下的山海关。
清真河的存在为城内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城市的供水和排水系统提供了基础。
随着明朝的建立,北京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水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进步和修复。
明成祖时期,修建了白洎河,将城内的清真河和城外的东西城河进行连通。
此外,还对城外的河道进行疏浚和修整,使得整个水系更加畅通。
这些水道不仅起到了供水和排水的作用,也成为军事保卫的一部分,增加了城市的安全性。
到了清朝时期,北京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水系的进步更加完善。
康熙时期,修建了内城河、养唐河和太湖等水道,扩大了城市的水系网络。
这些水道不仅能为城市供水,还成为运输货物和人员的交通要道。
此外,康熙皇帝还下令开凿了紫竹河,将城外的白洎河和内城河相连,使得城市的河湖水系更加完善。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河湖水系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水源,还对城市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起首,水系的存在使得城市得以进步成为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
这些水道不仅能够供应城市居民的平时生活用水,还能够进行货物的运输和贸易活动。
其次,水系的存在对城市的军事保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道可以作为抵挡外敌入侵的自然屏障,提高了城市的安全性。
最后,水系的存在还为城市提供了秀丽的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城的河湖水系逐渐退化。
近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息进步,大量的河湖被填埋,水道被开发成道路和建筑物,河湖水系的连通性逐渐消逝。
这不仅导致了城市水资源的缩减,也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
总之,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拥有发达的河湖水系,为城市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旧城街廓形态演变(1949—1978年)
1引 言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在时间维度的结晶。
从1949年到1978年,北京城从梁思成赞誉的“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走向“二手货”的城市[1],从扁平致密的传统肌理走向不同年代建筑类型的混杂肌理。
城市形态从单一趋于多元,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互相割裂。
在城市快速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性规划与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建造,城市形态被这两种不同的“力”作用后形成了多样的建筑类型。
如何在城市形态的快速演变中继承传统的精华,建立起新形态与传统形态的联系是关键[2]。
2 类型形态学类型形态学的核心是以形态学的认知框架来理解形态的结构与特征,配合类型学的演进观点来审视各种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3]。
其中形态学以康泽恩(Conzen M R G )为代表,认为“城市景观”由平面单元、建筑类型模式、土地和建筑利用模式组成[4];类型学以穆勒托尼—卡尼吉亚学派(Muratori-Caniggia's Approach )为代表,将类型与类型过程作为核心思想。
本文参考街廓形态在不同时期类型过程的研究方法,从大小、高度、区位、面积、密度和体量等要素对街廓形态进行描述[5]。
北京旧城街廓形态演变(1949—1978年)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Block Morphology of Beijing City (1949-1978)赵一凡 齐 欣ZHAO Yifan, QI Xin方法METHOD摘 要北京市在1949—1978 年期间的形态变迁,为从一个均质、水平型的城市向混杂、多向型的城市转化拉开了序幕。
本研究从城市平面形态入手,将街廓分成3种,并根据其演变的结果,细分成8类现象,尝试归纳出这一时期北京旧城街廓的演变规律。
本文发现街廓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规划政策与内在需求,并与容积率与建筑密度联系紧密。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Beijing from 1949 to 1978, the urban morphology has transferred from ho -mogeneous and horizontal into hybrid and multifarious. This paper analyses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plan-units in Beijing, which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eight prototypes, in order to reveal its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mechanism.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is highly related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is influenced by the plot ration and the building density.关键词形态类型学;街廓;北京旧城KeywordsTypo-morphology; Urban block; Beijing收稿日期:2020年1月1日Received Date: January 1 , 2020齐 欣(中国科学院大学)QI X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China赵一凡(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ZHAO Yif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China参考文献引用格式:赵一凡, 齐欣. 北京旧城街廓形态演变(1949—1978年)[J]. 城市设计, 2020(2): 86-93.ZHAO Y, QI X.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block morphology of Beijing city(1949-1978)[J]. UrbanDesign, 2020(2):86-93.3 北京旧城演变时间线1949—1978年间,政府基于既要保护旧城又要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矛盾策略,以旧城为中心开始城市建设[6]。
从《乾隆京城全图》看北京城街区构成与尺度分析
从《乾隆京城全图》看北京城街区构成与尺度分析
邓奕;毛其智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3(027)010
【摘要】在北京市正式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之际,文章以中国清代乾隆年间的<乾隆京城全图>(1750)为背景,通过对北京旧城的街巷院落空间形态与尺度的分析,在文献及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鉴别并提取目前尚可获得的真实的历史遗存因子,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旧城空间形态尺度的量化体系和对历史遗存因子的整体保护对策.
【总页数】8页(P58-65)
【作者】邓奕;毛其智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北京旧城社区形态构成的量化分析--对《乾隆京城全图》的解读 [J], 邓奕;毛其智
2.清代北京城内的胡同与合院式住宅——对《加摹乾隆京城全图》中"六排三"与"八排十"的研究 [J], 李菁;王贵祥
3.清代中期北京内城旗人居住状况的考察与分析——基于乾隆《京城全图》的研究[J], 孔中华;钟玲;阴劼
4.清代建筑巨著的当代价值与思考——评《乾隆京城全图》 [J], 范家巧
5.广州首次展出清乾隆时期京城全图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城市形态分析 柳清
谢 谢 大 家!
是由城市形状、结构和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 间系统。
组成要素包括: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 城市发展轴。
城市形态分为两种类型: 城市形态分为两种类型:
集中式的城市形态 分散式的城市形态
北京属于集中式城市形态: 北京属于集中式城市形态:
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北京的道路网为环状 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北京的道路网为环状 形态。
北京道路网: 北京道路网:
环形——典型: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着很强的向 心紧凑发展的趋势,但也易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集聚。 Nhomakorabea北京
北京社会区: 北京社会区:
北京用地分析: 北京用地分析:
北京用地分析: 北京用地分析:
小结: 小结:北京属于集中式城市形态
优点: 城市用地紧凑、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 城市用地紧凑、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 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 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 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因此, 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因此, 一般中小城市都会自发形成此类格局。 弊端: 近远期关系: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城市用 地功能容易混杂和相互干扰。 地功能容易混杂和相互干扰。
城市城市用地紧凑用地紧凑城市各项用地集中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连片发展便于集中设置较为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居民生活
北京城市形态分析
建本082
柳清
200803419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所谓城市形态,简单的说就是指城市的外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属于集中式城市形态: 北京属于集中式城市形态:
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北京的道路网为环状 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北京的道路网为环状 形态。
北京道路网: 北京道路网:
环形——典型: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着很强的向 心紧凑发展的趋势,但也易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集聚。
北京
北京社会区: 北京社会区:
北京用地分析: 北京用地分析:
北京用地分析: 北京用地分析:
小结: 小结:北京属于集中式城市形态
优点: 城市用地紧凑、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 城市用地紧凑、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 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 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 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因此, 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因此, 一般中小城市都会自发形成此类格局。 弊端: 近远期关系: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城市用 地功能容易混杂和相互干扰。 地功能容易混杂和相互干扰。
谢 谢 大 家!
北京城市形态分析
建本082
柳清
200803419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所谓城市形态,简单的说就是指城市的外观。
是由城市形状、结构和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 间系统。
组成要素包括: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 城市发展轴。
城市形态分为两种类型: 城市形态分为两种类型:
集中式的城市形态 分散式的城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