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完美1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2张PPT)
25段、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
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
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26段、曰:“否,吾不为是也。”
第二十页,共52页。
27段:“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
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
孰能御之?”
第二十二页,共52页。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 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8段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段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30段曰:“可得闻与?”
31段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32段曰:“楚人胜。”
第二十一页,共52页。
33段:“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
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
第十一页,共52页。
翻译第一部分
2段、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3段、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段、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第十二页,共52页。
7段、何由知吾可也?
8段、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
(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 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作 者 简介
(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
基。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
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
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
孟子的基本思想 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
礼、智等道德品质。
了解《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 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 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 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 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 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使齐国逐渐强盛。
②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姬姓,名重
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
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
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
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觳觫(hú sù) 胡龁(hé) 彼恶(wū)知之 褊(biǎn)小 忖度(cǔn duó) 便嬖(pián bì) 莅(lì) 商贾(gǔ) 惛(hūn) 赡(shàn)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 卷;《公孙丑》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 《离娄》上、下卷;《万章》上、下卷;《告子》 上、下卷;《尽心》上、下卷。
写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
作
王一次谈话的记录。它集中地阐述了
背
孟子反霸道、尊王道的政治主张,系
景
统地提出了实现这一政治主张所应采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 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 用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通过特洛伊战争等故事,展现了 古希腊时期的权力争夺和英雄主 义。
02
中世纪欧洲的王位 争夺战
如英法百年战争等,反映了欧洲 中世纪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 盾。
03
日本战国时代的权 力斗争
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物为 代表,展现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政 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跨文化交流中的启示和思考
0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权 力斗争具有普遍性
详细介绍两位君主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如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晋文公的“和戎政策 ”等,并分析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及反馈收集
1 2 3
学生课堂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小组 活动等,以及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 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 指导和补充。
作品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 借鉴和启示,对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作为一部反映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 有重要意义,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齐桓公与晋文公简介 • 文章内容分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评析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总结回顾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社会动荡不安。
作者介绍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主张仁政、民本思 想。
02
中世纪欧洲的王位 争夺战
如英法百年战争等,反映了欧洲 中世纪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 盾。
03
日本战国时代的权 力斗争
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物为 代表,展现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政 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跨文化交流中的启示和思考
0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权 力斗争具有普遍性
详细介绍两位君主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如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晋文公的“和戎政策 ”等,并分析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及反馈收集
1 2 3
学生课堂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小组 活动等,以及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 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 指导和补充。
作品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 借鉴和启示,对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作为一部反映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 有重要意义,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齐桓公与晋文公简介 • 文章内容分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评析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总结回顾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社会动荡不安。
作者介绍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主张仁政、民本思 想。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四、作业布置
“孟子的言论,往往有不刊之论,这是其不朽之处。但这也 是他的障眼法。他的正大之论,往往和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不构成对应关系:他的哲理,或不能从他摆出的事实中推理出 来,或不能解答他要论证的问题。所以,他的文章,徒以气势 胜,而缺乏内在逻辑。……总之,孟子用正义的原则来代替逻 辑的原则,又用他那半通不通的逻辑推理代替事实,正如同用 复仇行为代替法律审判,又用推理来断案。”
一、话中识“图”
3.孟子真正想谈论的是什么?
意图:孟子想避开武力征伐的话题,想 向齐宣王宣扬如何行王道。
二、掌握“话语权”
(一)“牛羊”之说,投其所好。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 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施政措施
一是“制民之产”(富民),二是“谨庠序之 教”(教民)。
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这是“王道之始”; 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问:从“齐桓之说”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眼中的理想 社会是什么样的?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 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社会。首先, 这个社会的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 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 商者、行者欲来,天下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 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 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 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苦难。总之,国泰民安,天 下太平。
统编版必修高一下册《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6张PPT)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到“王请度之”) 主要论说宣王有实行王 道的基础,然而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到“孰能御之”)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 敦促宣王放弃霸道;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吸引宣 王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到篇末)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 产”和“谨庠序之教”。
“吾惛,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
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通读全文并结合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a.孟子的主张是 什么?b.齐宣王的看法与孟子是否一致?
王道 vs 霸道
Step 1: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四、《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孟子·梁惠》王。上它的主 要内容是写 劝孟说子 放弃齐宣王,采纳“霸道 ”的 主张保发民政而施王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 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论辩
齐桓晋文之事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11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
引导方法: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 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Step 4:同时,为宣王说明没有施行“保民 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 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
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
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2021/6/3
5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的思想
1、王道: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孟平过子盛了提世,出 的 有3同、了 理 什,性一 想 么他善幅 图 比主:君景百张孟民。姓人子同这归性的乐对附本哲、于,善学仁王国,人义者力进格来强并而也说盛施十与,更的分他自 令王强人然 他道调不是 们乐最 满土好 意和不 的太 呢?对于个老人百修姓养来,说提,出也了是“如穷此则,独有善谁其不身乐,意做太平 盛世的人达呢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 2、民本进:退孟准子则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 “民为贵4、,轻社视稷体次力之劳,动君和为体轻力”劳的动民者本:思想,这充分 体现了社“会无的君民子主莫和治文野明人的,正无当野的人进莫步养趋君势,反映了
*注解: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
仉:zh宫ǎ旁n边g。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
朔:shu入ò,文夏庙历,每行月礼初跪一拜日,揖让进退,孟子见 揖:yī,拱了居手,住礼一的一地记方住。。”孟就母在想这:里定“居这下才了是。孩子
2021/6/3
2
齐桓晋文之事
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 杀曰之东豚;教加“何也豚为。肉吾评年身?今以怀论孟教世食娠”:子,有之是母孟的以知,子曰影 自母而明,:响己不欺不席“,的仅之欺不欲而一重,也正啖且言视是不汝。十一客教坐。分行观之;”注,环不割其重 一境信不母言举对也正自传一少。不悔食而”,言乃胎,买 他的译母文亲:动的说孟来故:子启事"东少发,家年教 讲为时育的什,孟就有么子是一杀。孟次猪母“东?如买"家孟何肉邻母以啖居说自子杀:"己”要猪给,孟你子吃问 肉。"孟的母言后行来对后孟悔子了施,说以:"诚我实怀不着欺这的个品孩德子时,席子 摆得不正教,育我的不故坐事;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 (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 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 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2021/6/3
5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的思想
1、王道: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孟平过子盛了提世,出 的 有3同、了 理 什,性一 想 么他善幅 图 比主:君景百张孟民。姓人子同这归性的乐对附本哲、于,善学仁王国,人义者力进格来强并而也说盛施十与,更的分他自 令王强人然 他道调不是 们乐最 满土好 意和不 的太 呢?对于个老人百修姓养来,说提,出也了是“如穷此则,独有善谁其不身乐,意做太平 盛世的人达呢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 2、民本进:退孟准子则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 “民为贵4、,轻社视稷体次力之劳,动君和为体轻力”劳的动民者本:思想,这充分 体现了社“会无的君民子主莫和治文野明人的,正无当野的人进莫步养趋君势,反映了
*注解: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
仉:zh宫ǎ旁n边g。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
朔:shu入ò,文夏庙历,每行月礼初跪一拜日,揖让进退,孟子见 揖:yī,拱了居手,住礼一的一地记方住。。”孟就母在想这:里定“居这下才了是。孩子
2021/6/3
2
齐桓晋文之事
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 杀曰之东豚;教加“何也豚为。肉吾评年身?今以怀论孟教世食娠”:子,有之是母孟的以知,子曰影 自母而明,:响己不欺不席“,的仅之欺不欲而一重,也正啖且言视是不汝。十一客教坐。分行观之;”注,环不割其重 一境信不母言举对也正自传一少。不悔食而”,言乃胎,买 他的译母文亲:动的说孟来故:子启事"东少发,家年教 讲为时育的什,孟就有么子是一杀。孟次猪母“东?如买"家孟何肉邻母以啖居说自子杀:"己”要猪给,孟你子吃问 肉。"孟的母言后行来对后孟悔子了施,说以:"诚我实怀不着欺这的个品孩德子时,席子 摆得不正教,育我的不故坐事;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 (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 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 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统编高中语文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 (29张PPT)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 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何以异:宾语前置 (凭什么)——怎么区分 太山 北海:泰山 渤海 超:越过 以: 表修饰 语:告诉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 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 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爱:吝惜 舍不得 然:对,正确 诚:确实,的确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 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 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后知轻 重;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 之!
刑:“型”,名--动 做榜样 寡妻:正妻 御:治理
举:拿
诸:兼词,之于 所以:……的原因
权:动词 用秤称 度: 用尺量
度:考虑
《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 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 德足以安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圣人大 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 (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却不能推广到老百姓身上,这 究竟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齐
桓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告诉,名作动
20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挟着(夹在腋下) 相当于“而”,表修饰
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这类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暖的衣服
抑:还是
采:通“彩”
声音:指音乐 便嬖:左右的宠臣
2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8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主谓倒装句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
其 没有妨碍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吃,动 因此 远:远离,形作动 ;厨房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然,诚有百姓者。齐国 •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
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 •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无罪却走向死地,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因此用羊去换它。”
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解读】: 就近取譬,循循善诱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 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 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 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 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 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 “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 提出“性善论”。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 ⑤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⑥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 ⑦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
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助词,的
谈论
流传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不得已,“以”,通 “已”,止。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是”,这。“以”是介词, 因、由于。“是以”宾语前 置,“以是”因此。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厨也。”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不接近
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课堂课件PPT1
《孟子》的散文善设机巧,引人入彀, 先纵后擒,很有说服力。
历史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 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 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 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 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 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 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 于儒家学派。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途”。
皆欲赴愬于王
通“诉”,跑来申诉。
无不为已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是罔民也 同“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的意思。
特殊词义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不识有诸
之乎,合音词。
不忍其觳觫 恐惧发抖的样子。
彼恶知之 代词,表疑问,怎么。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伤痛、哀怜。
发小,大——形作名。 通“盍”返 小国,大国
发政布施仁政,令使,天施下行仕仁者皆义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
商之贾野皆,商欲贾(皆把欲货藏物于)王藏之市于,王行之旅市皆欲出于王通之涂“,途天”
下之欲憎疾恨其君者皆欲通赴愬“于诉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赴愬于王——赴于王愬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倒装,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名动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对……感到奇怪。意动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离。形动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形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敬爱,形动;老人,形名。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护,形动;幼儿,形名。
权,然后知轻重 用秤称。名动
度,然后知长短 用尺量。名动
历史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 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 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 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 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 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 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 于儒家学派。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途”。
皆欲赴愬于王
通“诉”,跑来申诉。
无不为已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是罔民也 同“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的意思。
特殊词义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不识有诸
之乎,合音词。
不忍其觳觫 恐惧发抖的样子。
彼恶知之 代词,表疑问,怎么。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伤痛、哀怜。
发小,大——形作名。 通“盍”返 小国,大国
发政布施仁政,令使,天施下行仕仁者皆义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
商之贾野皆,商欲贾(皆把欲货藏物于)王藏之市于,王行之旅市皆欲出于王通之涂“,途天”
下之欲憎疾恨其君者皆欲通赴愬“于诉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赴愬于王——赴于王愬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倒装,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名动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对……感到奇怪。意动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离。形动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形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敬爱,形动;老人,形名。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护,形动;幼儿,形名。
权,然后知轻重 用秤称。名动
度,然后知长短 用尺量。名动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 语:告诉
➢ 老:形作动,敬爱
➢ 折枝:弯腰行礼/折取树枝, ➢ 老:形作名,老人
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 ➢ 枝:同“肢”,肢体
➢ 以:表递进,进而 ➢ 及:到 ➢ 幼:形作动,爱护
➢ 幼:形作名,小孩
➢ 天下可运于掌: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 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 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心为甚。王请度之!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宣王) 说:“ 有这件事。” (孟子) 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 头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 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 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 过却要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 说:通“悦”,高兴 ➢ 忖度:揣测 ➢ 夫子之谓:宾前 ➢ 乃:这样 ➢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 所以…者: …的原因
➢ 复:禀报 ➢ 钧:30斤为一钧 ➢ 而:表转折 ➢ 明:形作名,视力
思考:孟子引用“刑于寡妻请输,入至标于题兄弟,以御于家邦”,旨在 说明什么?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新教材】《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共55张PPT)
课后作业
• 1.结合课件总结所学部分重点实词、句式 • 2.翻译重点句子 •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奚暇治礼义哉! • (2)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3.做随堂练习检测题
•重点实词:舍
舍 • 1、 南舍北皆春水
舍 • 2、唐浮图慧褒始 于其址
•
舍 3、 之!吾不忍其觳觫
放下
•
•
舍 4、逝者如斯乎,不 昼夜
停止
•
5
、
退
避
三
舍
三十里
•
重点实词:爱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爱护 、疼爱
2、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吝啬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辟:开拓
朝:使……朝见。
• 莅:临,统治 中国:古今异义,中原地区
第二部分(2)
•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若:如此 • 6、犹缘木而求鱼也 • 缘:攀爬 • 7、若是其甚与?殆有甚焉 • 其:难道 殆:恐怕,可能 • 8、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 小、大(寡少弱强):形作名
敌:抵抗
• 9、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 2、视之,形若土狗
• 3、无案牍之劳形 形体,身形
情形 形状
第二部分(1)
•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构怨于诸侯
• 抑:还是/难道
危:使动用法
•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为:因为
肥甘、轻暖:形容词作名词
•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已:同“矣”,了。
• 4、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统编版)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上课课件ppt1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 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 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 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 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 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 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 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 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 书 建 立 学 说。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等记录战国时期孟 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共七章,分别是: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分为上下两篇)
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 。 ③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简介
孟子,名 轲 ,字子舆 ,战国 时邹人, 是 儒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 要的代表人 物, 后称为“ 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 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民贵君轻 ” “ 仁政 ”。
宾语前置
不得已。以,同“已”,
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名词活用动词,行王道。
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 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 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 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 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何之〕到哪里去?之,往。 ﹝衅( 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 钟行祭,叫作“衅钟”。 ﹝舍之〕放了它。舍,释放。 ﹝觳觫( húsù)〕恐惧战栗的样子 ﹝就〕走向。 ﹝以羊易之〕用羊来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 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等记录战国时期孟 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共七章,分别是: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分为上下两篇)
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 。 ③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简介
孟子,名 轲 ,字子舆 ,战国 时邹人, 是 儒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 要的代表人 物, 后称为“ 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 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民贵君轻 ” “ 仁政 ”。
宾语前置
不得已。以,同“已”,
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名词活用动词,行王道。
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 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 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 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 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何之〕到哪里去?之,往。 ﹝衅( 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 钟行祭,叫作“衅钟”。 ﹝舍之〕放了它。舍,释放。 ﹝觳觫( húsù)〕恐惧战栗的样子 ﹝就〕走向。 ﹝以羊易之〕用羊来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 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 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 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 “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 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三
• 宣王是可以“保民”的
段 论
• 所以,宣王“足以王矣”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
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
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 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爱:吝惜 舍不得 然:对,正确 诚:确实,的确
异:对....感到奇怪
若:如果 隐:痛惜 择:区别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 恶:怎么 那里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 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 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 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
省略句。以(之)衅钟
而:连词,却,表转折 若:这样 就:动词,靠近走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向 识:知道
诸:之乎,兼词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 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 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 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 事?”齐宣王说:“有这样事。”
齐
桓
晋
文
《 孟
之
子 》
事
孟 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 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 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 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 “仁”的学说,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 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 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 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 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 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 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 时称为“亚圣”。
是:这有戚戚诚焉:。的此心确之真所的以合百于姓王者认,为何我也吝?啬也是应该的。 主谓倒
伤:妨碍
装。 之,助词,取独。
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说:通“悦” 忖度:猜测
夫子之谓:说的就是您 宾语前置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
齐宣王笑着说:“这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 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替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 “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 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 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 “ 《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 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 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何如:如何 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宾语前置)
若:像
何由:根据什么(由何)(宾语前置)
•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 (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 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 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 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 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 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 做到呢?”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 在一起共同编纂的, 《孟子》共七篇, 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 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是 一部语录体著作。《孟子》一书宋代时 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 它列为《四书》之一。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 言。文学价值很高。
“王道”和“霸道”
•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
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 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 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 第一阶段:
扣帽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
也。无以,则王wàng 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
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
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 之徒:这类人 道:谈论
是以: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以—通“已”停止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王:动词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 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 NO 1 逻辑三段论
• A 凡是“不忍之心 ”的君主可以“保民”
• 宣王是有“不忍之心”的
绝
• 所处,宣王可以“保民”
招
:
• B 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 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而:连词,表修饰 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
以:介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