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 PPT课件 39 人教版

齐桓晋文之事 PPT课件 39 人教版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清楚,明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贤明的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பைடு நூலகம்
述说,谈论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讲,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道义
任重道远
路,道路
彼恶知之
wū 哪里,怎么
恶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è 不好
死亦我所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用来推及到
至于兄弟
到了……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儿女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原地区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可以凭借
然后从而刑之
接着就……
兼词 不识有诸? 之乎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之于 盖亦反其本矣! 何不 则盍反其本矣。 何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以是”,因 无传—没有流传 此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桓文之事。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不识有诸?
识—知道、懂得、认识 诸—之乎
翻译第一部分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以……为……—认为……
5、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这真是什么心理呢?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该 7、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孟子》的 特点:
1、善于论辩。 2、气势充沛。 3、富于形象。 4、善用比喻
历史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 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 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 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 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 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 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 于儒家学派。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3.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 才可以称王呢?”
4.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 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注:无以(不得已“以”“已”,止)
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成为霸主,

号令诸侯,最终统一天下——霸道

宣 王
用“仁”治国,以“民”为先,保民而

王,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王道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
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 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 子。(照此理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诗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
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兼词, 弟,来治理好家国。’说的就是拿这样的心施加它们到
11.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 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 易之也。\
12.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 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 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3.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 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 爱也。”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 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 因此用羊去替换它。” 12.(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替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 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 什么区别呢?” 13. 齐宣王笑着说:“这当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的确) 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用羊替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 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14.(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 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 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 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通过特洛伊战争等故事,展现了 古希腊时期的权力争夺和英雄主 义。
02
中世纪欧洲的王位 争夺战
如英法百年战争等,反映了欧洲 中世纪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 盾。
03
日本战国时代的权 力斗争
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物为 代表,展现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政 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跨文化交流中的启示和思考
0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权 力斗争具有普遍性
详细介绍两位君主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如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晋文公的“和戎政策 ”等,并分析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及反馈收集
1 2 3
学生课堂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小组 活动等,以及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 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 指导和补充。
作品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 借鉴和启示,对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作为一部反映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 有重要意义,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齐桓公与晋文公简介 • 文章内容分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评析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总结回顾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社会动荡不安。
作者介绍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主张仁政、民本思 想。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28 人教版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28 人教版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
儒家学派。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 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 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 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 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 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 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 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 孟 子 》
● _______, _______, _______是 《孟子》散文的主要与设色(汪洋 恣肆的论辩风格;通俗晓畅的语言; 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构成 了《孟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孟子(前372—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邹(现山东邹县东南) 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 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 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 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 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 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 时被称为“亚圣”。
1、无以,则王乎?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 的目的意义,反而想不出为什么了。
5、物皆然,心为甚。
事物都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 衡量。
●中国散文具有悠久的传统。最早可 上溯到《_____》,但真正具有文学 性质的散文应该从《_____》和 《_____》算起。
●《孟子》在宋代被列为《十三经》 之一。到南宋时,朱熹抽取《礼记》 中的_____和_____两篇,与_____和 _____合为《四书》。
●《孟子》一书,主要记载孟子的言 行,阐发儒家思想,属________文 体。文章富有气势,言辞犀利、流 畅,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梁惠王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词 类活用、特殊句式,培 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
句意思的能力。
创设情境,师生借助情 景感受、探讨孟子的思
想魅力。
梳理学习孟子阐述“王 道”的政治主张,提高
论辩艺术的能力。
感受孟子的王道思想, 探讨孟子思想在当今社
会中的现实意义。
战国第一嘴,国家级辩手,如果 能上网,他必定顶帖如潮、掌声如雷, 他说理的艺术,必得五星好评。
题目五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 何以:怎么 异:区分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诚不能挟也:。挟为着长者超折:枝跃,过语人曰语::‘告我诉不能。’是不为 也判,断非句不能也。 “枝”通“肢”,肢体
(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去跃过渤海,告诉别 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 行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 不是不能做。
你知道哪些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断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 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 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 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 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德:德曰行:“何保如民:而如王何,则莫:之才能御王也:。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精品课件】

概括第一层的含义,赏析孟子的智慧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 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 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 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 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 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 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 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觳觫 庠序 忖度 胡龁 颁白 则王
字音字形
hú sù xiáng cǔn duó
hé bān wàng
便嬖 孝悌 邪侈 褊小 彼恶知之 畜妻子
pián bì

chǐ biǎn wū x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
春秋五霸,成就霸业
2.主要人物
齐桓、晋文——春秋霸主 齐宣王——齐国国君 孟子——亚圣,一生周游列国,传扬学说,最后未被用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
宾语前置
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宾语前置
被动句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表现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宾语前置
翻译:(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 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 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 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3.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 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 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 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 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翻译下列短文,体会孟子论辩艺术

等到
妻子儿 女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 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 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 “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 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历史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 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 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 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 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属于儒家学派。
朴素真诚

具体措施
比喻贴切
孟子的辩论技巧及语言风格
•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 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 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 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 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 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 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 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 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 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 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选修)教学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1.转移话题,掌握主动
孟子是知道“齐桓晋文之事”的,却说不知道, 而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 而谈论王道。
2.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逻辑上十分严密, 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 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 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 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 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 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 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 理成章。
必背知识归纳总结
名句背诵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
——习总书记
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也有类似的观点:
“王道”和“霸道” 致是乐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 免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量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 道的方向前进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 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 “当世之时,秦用商 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 之徒,而诸供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 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1)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课件PPT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课件PPT

基础知识
疏通文意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 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 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他曾游魏,说惠王,惠王不能用。于是他去齐 国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终不得重 用。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 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先隐主旨不谈,从侧面、反面入手,逐渐引 向主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 起伏,毫不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 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 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 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 “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 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 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 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 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 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 子)说:“(假如)有人禀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 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尖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 火。’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介绍——视频播放
《孟子》是记录_孟__子__言__行_的著作,一 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 人共同编著的,现存七篇。内容涉及孟 子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 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致意。《孟 子》属于以为_记__言_主的对话体_散__文_,其 编纂沿袭了《论语》的体裁,其主要特 点是多_比__喻__论__证_,气势磅礴,逻__辑__性__强__, 既尖锐机智,又从容舒缓,对后世的散 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两卷,共十四卷。
忖度:揣测,估量
复:禀告
生的细毛
乃:这样
钧:30斤为一钧
舆薪:整车的柴
戚戚:有所领悟
而:表转折
则:那么
所以....者: ...的原因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许:赞同,认可
第二部分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 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 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第一部分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告诉,名作动
20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挟着(夹在腋下) 相当于“而”,表修饰
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这类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暖的衣服
抑:还是
采:通“彩”
声音:指音乐 便嬖:左右的宠臣
2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8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主谓倒装句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
其 没有妨碍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吃,动 因此 远:远离,形作动 ;厨房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深刻寓意和启示意义探讨
01
雄心壮志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因为他们具
有远大的志向和雄心壮志。这启示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
坚定的目标和强烈的动力。
02
包容心态有助于成就伟大事业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包容心态使得他们能够吸引和容纳各种人才和资源,
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伟大事业。这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想取得成
比较分析
两者在社会治理上存在差异,但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整体和谐,但可能忽 视个体权利;西方古代社会治理模式强调个体自由,但可能导致社会分裂。
东西方古代政治智慧互鉴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
西方古代政治智慧
互鉴意义
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 派,强调仁爱、礼法、无为而治等理 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山国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位于河北中部。中 山国虽然曾一度强盛,但在战国后期逐渐衰落。由于地处中 原地区,中山国经常受到周边大国的侵略和吞并。
不同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情况
政治交流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经常进行政治联姻、会盟等活动。这些活 动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秦国
位于西部,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强盛。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可以充分利用其地利 优势和强大的兵力进行东扩。在战国后期,秦国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 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弱小国家生存现状描述
卫国
卫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河南北部。由于国力弱小 ,卫国经常受到周边大国的侵扰和威胁。为了生存,卫国不 得不采取依附强国的策略,同时尽量避免卷入大国之间的战 争。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3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3张PPT)

• (3)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 (5)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6) 欲辟土地,朝秦楚,
• (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成语名句
• 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 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2.臣未之闻也 4、未之有也
6、牛何之 8、夫子之谓也
10、舆薪之不见
(四)重要虚词
• 1、之
•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夫子之谓也
• (5)牛何之?
(6)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积累
• 2、 以
•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无以,则王乎?
• 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 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 词,相当于“了”
•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控诉、控告10、 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 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原文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 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源自有戚戚焉。此心之 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 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 语:告诉
➢ 老:形作动,敬爱
➢ 折枝:弯腰行礼/折取树枝, ➢ 老:形作名,老人
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 ➢ 枝:同“肢”,肢体
➢ 以:表递进,进而 ➢ 及:到 ➢ 幼:形作动,爱护
➢ 幼:形作名,小孩
➢ 天下可运于掌: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 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 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心为甚。王请度之!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宣王) 说:“ 有这件事。” (孟子) 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 头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 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 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 过却要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 说:通“悦”,高兴 ➢ 忖度:揣测 ➢ 夫子之谓:宾前 ➢ 乃:这样 ➢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 所以…者: …的原因
➢ 复:禀报 ➢ 钧:30斤为一钧 ➢ 而:表转折 ➢ 明:形作名,视力
思考:孟子引用“刑于寡妻请输,入至标于题兄弟,以御于家邦”,旨在 说明什么?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40 人教版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40 人教版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名词,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名词,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动词,加以刑罚。
吾何爱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至于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后从而刑之 否,吾何快于是
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 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 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孟子的论辩技巧
、运用了迂回曲折、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 分析: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桓晋文
之事发端。接着又以“以羊易牛”的事例,齐宣王有不忍 之心,具备行王道的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 王道、施仁政的兴趣。再以为“百姓皆以王为爱”为齐宣 王辩解,使谈话气氛趋向缓和。接着以一系列比喻,说明 齐宣王不施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然后孟子明知齐宣王 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说,欲擒故纵,以缘木求鱼、邹 楚之战说明齐宣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 成,孟子说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
、孟子为齐国未来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样的? 你认为 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 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 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 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 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 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 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用比喻陈说事理,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
分析: 孟子的文章长于譬喻,本篇中,如,“吾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 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 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缘木求 鱼”“邹人与楚人战”等,都能生动而又 言简意赅地说明道理。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35 人教版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35 人教版

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独——“却” wáng wàng
见——表被动 为——是
明——视力
曰:“……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折枝——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老1——意动用法。尊奉。 老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长辈。 幼1——爱抚。幼2——孩童。

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 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 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 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 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恐怕,可能
得不到鱼 后患 你
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要是)竭尽心力地去做,以后一定会有灾祸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盖亦反其本矣!今王
发小,大——形作名。 通“盍”返 小国,大国
发政布施仁政,令使,天施下行仕仁者皆义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
商之贾野皆,商欲贾(皆把欲货藏物于)王藏之市于,王行之旅市皆欲出于王通之涂“,途天”

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 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词 作
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名 词
从而刑之 加以刑罚。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 名词作动词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不识有诸
之乎,合音词。
不忍其觳觫 恐惧发抖的样子。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29 人教版共57页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29 人教版共57页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 件)29 人教版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 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 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 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 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 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 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 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 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 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 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凡是高妙的游说,论 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 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察烛之武、 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 入此规则。
任重道远
(道路,路途)

抑 抑王兴甲兵:副词,难道,岂.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连词,还是.
若 以若所为:代词,你
若是其甚与:竟然 其若是:如果
诸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各位
不识有诸:之乎,合音词.
王 王之所大欲:君王
然而不王者:称王
通假字
• 1.无以,则王乎(以同“已”,止,句意是:如果不能 说,那么还是说姓王道吧。)
• 2.将以衅钟(衅通“釁”xìn,句意是:准备宰了祭钟。) • 3.王说(说同“悦”,句意是:王高兴了。) •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彩”。句意是:还
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 • 5.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句意是 :为什么
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句意是:来往的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 本文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 阐述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全 文气势充沛,语言流畅,辞令巧妙。并 使用了“以羊易牛”和“挟太山以超北 海”等许多故事和比喻,巧妙的把抽象 的道理化为对方易于接受的生动具体的 直觉形象,增强了文章的鼓动性。
多义词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
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 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 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 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 2.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 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
旅客也都想取道齐国。 ) • 7.赴愬(愬同“诉”,句意是:跑来申诉。) • 8.邢于寡妻(邢同“型”,做榜样。句意:给自己妻子
做榜样。) • 9.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己同“矣”表示确定语气。句
意是:不服从约束,行为不正的事,没有不做的了)
亮点探究
• 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 《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
• 爱 吴广素爱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吝啬) (爱护) (喜爱)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
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视力) (明明白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是父母 (明智)
仲尼之徒无道恒文之事者 (谈到)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讲)
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义,正道)
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圣人也会说谎么?

探究学习: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
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
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
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
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
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 果的?

探究学习: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
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
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
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
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
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
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
齐桓晋文之事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
(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
的儒家大师。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
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
“性善”论。
•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是研究孟子的主要 材料,也是研究孟子思想及孔孟学派的重要资料,对研
究先秦历史亦有重要价值。《孟子》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共7篇。个篇篇名与《论语》同类,也只取每篇之首二、 三字为篇名。篇目依次为《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 心》。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并寓意深远。文章以雄辩
著称,长于譬喻,气势磅礴,感情激昂,锐不可当。
课文悟读
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和进退自如之能事。尤 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的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 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 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 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 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 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 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入 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不能进于是矣” 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 舒卷自如。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了使儒学能够在诸家 学说中独领风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君主的采纳,孟子充分表现 了他“好辩”的风格、“能言”的特长,游说诸侯,批驳论敌, 议论风发,纵横捭阖。《孟子》一书也具备了宗旨宏远、逻辑清 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和技巧娴熟的特点,这不仅使孟子在当 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的发展,也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