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典型案例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5篇范文]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5篇范文]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篇一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南阳市三十三小陈朋学困生的最大特点是存在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形成是影响学生学业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习障碍的不断积累会使学生逃避数学学习。
到底学习障碍来自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还是教师的教学因素。
为此,特选择了一些学习态度较好、智力一般、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的学习片段作个案研究。
一、研究、分析对象王某,男,九年制义务教育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家庭环境良好、智力一般、作业速度慢,数学成绩不佳。
二、了解掌握知识背景出示题目:10个同学共采集树种36千克,松树种12千克,其余的是杨树种,杨树种有多少千克?师:请解出这题。
〔周某看了好一会〕周:列式:10+36=46〔千克〕46--12=34〔千克〕师:为什么这样做,说说理由行吗?周:〔又看了一会〕换了个算式36--10=26〔千克〕26--12=14(千克〕师:别怕,想清楚再做。
周:换一个算式:36--10=26〔千克〕26+12=38〔千克〕再出示题目:同学共采集树种36千克,松树种12千克,其余的是杨树种,杨树种有多少千克?师:会做吗?周:会,加起来 36+12=48〔千克〕学情分析:从王某的解题来看,他对自己是否能正确解答毫无把握,本次学例反映了这种学习特征,他是否做对靠碰气,由此可推断周某学习障碍的根本成因在于“数学语言理解〞障碍。
三、实施过程集体授课形式为主,把方案事先告诉全体学生,要求同学们尽量配合,直到没一个同学均能熟练地掌握,发现他的智力能够完成一般学生完成的学业要求。
四、实践反应典型学例小红和她的5个同学各有7朵小花,她们一共有多少朵小花?王某:5某7师:为什么这样做?王某:6某7 学例讨论师:你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思考这些题?王:没有。
师:你已经掌握正确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呢?王:我想这可能是对的。
师:你怎样知道的?王:因为前面是这样的。
对话分析从王某同学的表述中可以判定他的学习障碍形成的深层原因应该是:他不用“思考〞在学习,而是用“经验〞在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指导思想: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年级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上学期期末考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对于高一期末考有进步,但还不是很理想,理科生数学学习的难度本学期将增大,加上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本学期学生面临的压力将更大,任务艰巨。
三。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分析: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数学选修2-2,2-3和学考复习。
(1)认真把握“标准”的教学要求。
(2)通过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3)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4)把握学考大纲复习标准四、主要措施1、明确一个观念:高考好才是真的好。
平时不好高考肯定不好,但平时红旗飘飘高考时未必红旗不倒。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在照顾到学生实际的前提下起点要高,注意培养后劲,从整体上把握好的自己的教学。
2、以老师的精心备课与充满激情的教学,换取学生学习高效率。
3.将学校和教研组安排的有关工作落到实处。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大纲和考纲为指导,以课本和大纲为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仅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与能力,而且要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本学期执教班次是高二6班的文科班的数学教学,基础好的学生较少,绝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极差。
且成绩参次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本学期数学教学上新台阶。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二位数加法与减法游戏
教学目标:
1. 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二位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计算器。
2. 游戏卡片,每个卡片上写有一个二位数加法或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1. 分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5人。
每组分配一个计算器和一叠游
戏卡片。
2. 游戏规则:每个小组从卡片堆中抽一张卡片,组员依次计算出结果并按照规定的顺
序报出。
所报结果正确的小组获得该卡片。
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的卡片数量最多的
为胜出组。
3. 游戏操作:每轮游戏中,组员依次按顺序报出计算结果。
然后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正确,则小组获得该卡片并放入自己的卡片堆中,否则,丢弃该卡片。
时间结束后,小组统计自己获得的卡片数量。
4. 完成游戏后,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考察到的知识点,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扩展:
1. 改变游戏规则,增加游戏的难度,如使用较大的数或者增加四则混合运算。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游戏中的策略,如如何更快地计算出结果,如何更好地合作等。
教学评估:
1. 游戏过程中教师可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计算能力。
2.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初中数学教研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学校开展了初中数学教研活动。
以下是一个典型案例,旨在展示教研活动的成果和经验。
二、案例介绍1.教研主题: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2.教研目标: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研内容:以《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相似”一课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4.教研过程:(1)教师备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2)课堂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3)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案例实施1.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2.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2)探究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①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③相似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4)展示交流: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巩固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
(2)同伴互评: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彼此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四、案例反思1.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3.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
下面就来分析几个典型的小学数学案例,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案例一:小明与水果店老板小明去水果店买了4只苹果,老板给了他3张50元的纸币,小明交了一张纸币后,发现老板多找了他30元。
请问小明应该给老板多少钱才合适?分析: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以及找零的概念。
小明购买了4只苹果,苹果的总价为4元。
老板找零了30元,所以小明应该给老板30元的纸币。
因此,小明应该给老板30元才合适。
案例二:小华的花园小华有一个2米长、1.5米宽的花园,他想在花园的周围种上一个围墙。
请问,他需要多长的围墙才够用?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计算花园的周长,以确定所需的围墙长度。
花园的周长计算公式为2*(长+宽),所以小华需要2*(2+1.5)=9米的围墙才够用。
案例三:小明和小红的钱包小明和小红的钱包里各有10元,小明又从爸爸那里得到5元,小红又从妈妈那里得到8元。
请问小明和小红的钱加起来一共是多少?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加法运算,计算小明和小红的钱的总和。
小明和小红钱包里各有10元,小明又得到5元,小红又得到8元,所以小明和小红的钱加起来一共是10+10+5+8=33元。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同时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上述案例中的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到的数学概念有加法、减法、周长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更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除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整数的加减法教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3.能够解决整数加减法运算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整数的概念及运用。
2.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3.整数加减法运算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方法:1.概念讲解法。
2.板书法。
3.示范演示法。
4.课堂练习方法。
四、教学步骤:1.导入。
教师通过巧妙的导入,介绍整数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类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2.讲解整数基本概念。
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整数的基本概念及其符号表示法。
3.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介绍整数加减法运算规律,由浅入深地讲解各类运算方法,同时涉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4.例题解析和举一反三。
通过逐步解析典型例题、变化多端的例题,让学生逐渐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5.课堂练习。
练习题目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课内课后的集中、分散练习逐步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能力。
6.总结点拨。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发现和分析错误,总结提炼法则,加深认识,巩固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实施模拟和评估,评定学生对整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后记: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技能和思维复合能力的发展,立足于问题解决,使学生掌握数学核心思想,运用数学技能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案例(精选12篇)
教学案例(精选12篇)篇1——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数学教材在一年级下册的编写中,也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有了取之于生活的教材,和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就编织成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堂。
如P31(7)选取了"妈妈买衣服"的生活实例,学生对买衣服不仅熟悉,而且很感兴趣。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导入:同学们喜欢新衣服吗?新年时妈妈有没有给你们买新衣服?学生都很兴奋,纷纷告诉我,妈妈给他买了几件衣服。
我及时引入正题:"这里有5件衣服,它们的价格分别为46元、52元、34元、53元、41元。
现在,假设妈妈有100元钱,要买一套衣服,可以怎么买?应付多少钱?"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告诉我,他们准备怎样买。
(1)有的说要买①和④两件,因为衣服46元+裤子53元=99元,还剩1元钱。
当我表扬他,并叫他坐下时,他又补充了一句话:"老师,我要买这件衣服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上衣是深蓝色的,裤子也是深蓝色的,这样看起来像套装,很漂亮。
"(2)有的说要买③和⑤,因为衣服34元+裤子41元=75元,这两件是这5件衣服中最便宜的,这样可以剩下最多钱,妈妈就可以省下很多钱,给我买书……看,学生想得多周到,不仅要看钱是否带够,还要注意颜色搭配,更要懂得给妈妈省钱。
这时,我班心怡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你穿的这套衣服那么漂亮,能告诉我们要多少钱吗?"一开始,我被这位学生这一问给惊呆了,怎么会把这道题目联系到我身上来呢;可又想,这不是很典型地运用于生活吗!于是,我对学生说:"这套衣服上衣60元,裙子40元,你们说,妈妈的100元钱,够买吗?"学生兴致都很高,很快地回答出:刚刚好。
数学实验典型案例
数学实验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学实验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认识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典型的数学实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实验一:用三角形拼图探究三角形的性质这个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让学生用拼图拼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属性,包括边长、角度、高度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二:使用平衡秤探究平行线的性质这个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平衡秤和一些不同长度的直线,让学生用平行线的方法来使平衡秤保持平衡。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实验三:用图形和模型探究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这个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探究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和模型,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来探究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不同形状的图形和模型之间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通过上述的数学实验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实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实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字数达到最低要求】第二篇示例:数学实验典型案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实践探索数学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个经典的数学实验案例:一、随机实验与概率计算随机实验是概率论中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规律。
可以进行抛硬币实验,记录正反面的次数,计算出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分布;或者进行色子实验,统计各种点数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点数的概率分布。
创新性数学教学案例分享
创新性数学教学案例分享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又普遍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以死记硬背和机械计算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实际应用。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数学变得有趣又有意义,创新性的数学教学案例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创新性数学教学案例,以及其带来的教学效果和启示。
一、案例一:“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在数学教学中,斐波那契数列一直被视为典型的数列问题。
然而,传统的数列教学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斐波那契数列,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斐波那契数列的神奇故事:在古代,一位名叫斐波那契的数学家研究了一种奇特的兔子繁殖问题。
假设一对新生兔子在出生后一个月就可以繁殖,每对兔子每个月可以诞生一对新生兔子。
问:一对兔子从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每月能繁殖多少对兔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会发现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并延伸讨论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对斐波那契数列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二、案例二:“数学游戏乐趣无穷”数学游戏是一种通过游戏形式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创新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数学游戏,例如数独、河内塔等,来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
以数独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独题目,让学生通过填充数字来解决。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独的规则和解题技巧,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独的解题方法。
通过这种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数学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案例三:“实践中的数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缺乏实际应用,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案例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案例数学建模是指运用数学原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以一个实例开始,假设一个园区的供电系统需要进行优化和改造,以降低能耗和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来分析和优化供电系统。
首先,我们可以收集园区的用电数据,包括用电量、峰谷电价等信息。
然后,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使用线性规划等方法来优化供电系统的运行。
通过调整供电系统的负荷分配和电源配置,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最优方案,以达到降低能耗和成本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场景,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和优化。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二:用数学建模解决交通流问题交通流问题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合理安排信号灯的时序,以及交通流的优化调度,都是需要运用数学建模来解决的。
我们可以以某个路口的交通流问题为例。
假设某个路口存在交通拥堵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数学建模来优化车辆的行驶路径和交通信号。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交通流数据,包括车辆数量、车速等信息。
然后,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使用图论等方法来分析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考虑车辆的速度、密度等因素,并结合交通信号的控制,来优化交通流的调度和路口的通行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学生可以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图论等数学知识,来解决交通流问题。
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案例三:用数学建模解决金融风险问题金融风险管理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篇1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
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根_1、_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_1、_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_+b_+c=0(a≠0)的两根是_1,_2,那么_1+_2=,_1_2=。
问题6.在方程a_+b_+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 c≥0时,_1+_2=,_1_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人教版学校数学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1、通过同学操作,引导同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约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同学观测“曲”与“直”的转化,向同学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沟通,培育同学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教学过程: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人教版学校数学教学设计案例2课题一: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P72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使同学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教具、学具预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小的正方体8个。
教学过程:一、新课1.初步认识长方体。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外形,〔拿出一个纸盒〕。
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外形的?板书:长方形。
让同学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同学有顺次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同学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同学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外形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
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外形的?板书:正方体。
让同学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教学法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引入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一:购物计算假设小明去超市购买水果,他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5元,2个橙子,每个橙子3元,还有一个西瓜,价格是15元。
请问小明一共购买了多少钱的水果?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他们自己计算出小明购买水果的总价。
学生可以通过将每种水果的价格相加,得出答案。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加法运算的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案例二:图形面积计算给定一个矩形,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
请问这个矩形的面积是多少?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矩形的形状,并了解面积的概念。
学生可以通过将矩形的长和宽相乘,得出矩形的面积。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乘法运算的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案例三:时间计算小明从家里出发,步行到学校需要20分钟,学校下课后,他骑自行车回家只需要10分钟。
请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的整个行程需要多少时间?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并进行时间的加减运算。
学生可以通过将步行时间和骑车时间相加,得出整个行程所需的时间。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时间的计算知识,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四:分数计算小红有一块巧克力,她吃了三分之一,还剩下多少?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进行分数的计算。
学生可以通过将巧克力的总量乘以三分之一的分数,得出剩下的巧克力量。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运算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结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典型案例,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案例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10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1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
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
在这种情景下,能够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
所以,总有很多数学教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期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理解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教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教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教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
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
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教师本来设计的目的十分明确,除了能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能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可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教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
如果教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明白,就明白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必须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优秀1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优秀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优秀15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典型的问题大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同学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同学熟悉数学是依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进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新课教学:引导同学观看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1)依据题意列出方程:①小明去探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②在高速大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假如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与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支配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同学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小学数学教学的三个典型案例
利用数量关系解应用题------案例王鹏涛教学目标: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教学难点: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教学设计一、铺垫孕伏.口算:30×40=6×40=200×20=80×50=12×8=32×20=150×4=240÷2=二、探究新知.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2.数学例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5×3=15(角)15角=1元5角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70×2=140(元)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9×4=36(元)(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3)反馈练习:①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买多少叫(),一共用多少钱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②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25×3=75(千克)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150×4=600(千克)(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单产量×数量=总产量(4)反馈练习:①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②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四、随堂练习.1.填空:()×()=总价()×数量=总产量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五、布置作业.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案例王鹏涛(2010.4. 15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教学设计一、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了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二、导入新课.(一)教学例1.出示例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1.分别出示每一个圆,让学生说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1)把这个圆看做单位1,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2)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3)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2.观察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1)从4 幅图上看,阴影部分的大小怎么样?(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2)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图上阴影部分画上等号)3.分析、推导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的大小也相等:(1)4幅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那么,表示这4 幅图的4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这4个分数的大小也相等)(2)它们的大小相等,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4个分数用等号连起来).4.观察、分析相等的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观察转化成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的分子、分母都乘上了2或的分子、分母都扩大了2倍.)(二)教学例2.出示例2:比较的大小.1.出示图:我们在三条同样的数轴上分别表示这三个分数.2.观察数轴上三个点的位置,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从数轴上可以看出:3.观察、分析形式不同而大小相等的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变化规律.(1)这三个分数从形式上看不同,但是它们实质上又都相等.(教师板书:)(2)你们分析一下,、各用什么样的方法就都可以转化成了呢?三、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1.观察前面两道例题,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2.为什么要“零除外”?3.教师小结: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4.谁再说一遍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字母公式:四、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1.请同学们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知识相类似?(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相类似.)(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的大小不变.)(2)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进行除法简便运算,可以解决小数除法的运算.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目的是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这一知识去解决一些有关分数的问题.3.教学例3.例3 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板书:教师提问:(1)?为什么?依据什么道理?(,因为分母2乘上6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也要乘上6.所以,)(2)这个“6”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样想:2×?=12,2ד6”=12,也可以看12是2的几倍:12÷2=6,那么分子1也扩大6倍)(3)?为什么?依据的什么道理?(,因为分母24除以2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0也得除以2,所以,五、布置作业六、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学习新知。
数学教案例(优秀4篇)
数学教案例(优秀4篇)数学教案例篇一教学课题:合比性质和等比性质教学目标:1、掌握合比性质的等比性质,并会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比例变形2、会将合比性质、等比性质用于比例线段。
3、提高学生类比联想、推广命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地、灵活地运用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
课前准备:小黑板、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我们在前边学习了线段的比,比例的有关概念及性质,那么请同学们回忆1、什么叫线段的比?2、什么叫成比例线段?我们还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除此之外,比例还有一些什么性质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研究的比例的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
(出示课题: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呢?(出示小黑板)看学习目标1、2,(全班同学齐读)下边请同学们再回忆,我们在上一章学习的平等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如何叙述的?(抽同学回答)请看幻灯(投影显示)二、(用特殊化方法)探索合比性质。
1、复习,已知:一组平行线在直线l上截得的线段AB=BC=CD=DE=EF则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得一个结论:即AB=BC=CD=DE=EF。
2、将上述结论改写成比例式,由此猜想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设在l上截得的每一份为k,问AD=?DF=?又设在l1上截得的一等份为m,问AD=?DF=?观察以上分析,可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又观察与有什么关系?对于一般的比例式都有这一个关系吗?请猜一猜。
猜想:学生口述(同学间可相互讨论、研究)教师根据学生口述、写出:如果3、证明猜想,得出合比性质,我们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1)启发学生观察,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寻找证明思路,证法一:(设比法)设∵∵证法二、(利用等比性质2)∵ ∵ ∵(2)类比联想,得到分比性质。
如果学生自由讨论,可仿上边自己证明结论。
在今后,这两种情形都叫合比性质,即如果(3)理解合比性质的。
内容,师生一起用文字语言叙述。
4、类比联想,将合比性质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 平面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能够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中所说的“平面”
2.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
3.理解公理1、2、3
(二) 能力目标:1.正确地用图形和符号表示点、直线、平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初步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
3.初步应用公理1、2、3解决简单的点、线共线共面问题
(三)情感目标:1.提高空间想像能力
2.通过图形、符号、语言的转换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平面基本性质的三个公理
(二)难点:1.三种语言的转化
2.三个公理的简单应用
三、教 具:多媒体、黑板、整个教室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在初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平面图形就是由同一平面内的点、线所构成的图形平面图形以及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等都是空间图形,空间图形就是由空间的点、线、面所构成的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够构成这些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简单性质.
(二)新知探研
1.平面的两个特征:①无限延展(在探究这个特征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情节,我感觉比较好,大致情节是:如来佛对孙悟空说:“你一个跟头虽有十万八千里,但不会跑出我的手掌心。
”结果孙悟空真没有跑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如来佛的手掌可以看作是一个平面,可以无限延展,所以孙悟空逃不出去。
学生对这个故事情节比较熟悉。
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浅显易懂) ②平的(没有厚度,这跟如来佛手掌不太一样,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平面是没有厚薄的,可以无限延伸,这是平面最基本的属性一个平面把空间分成两部分,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
2.平面的画法及其表示方法:
①在立体几何中,常用平行四边形表示平面当平面水平放置时,通常把平行四边形的锐角画成45,横边画成邻边的两倍画两个平面相交时,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把被遮住的部分画成虚线或不画
②一般用一个希腊字母α、β、γ……来表示,还可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平面α,平面AC 等
③两个相交平面:
画两个相交平面时,若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应把被遮住部分的线段画成虚线或不画(如图2)
a β
B βB βB α
4空间图形是由点、线、面组成的
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孙悟空可以看成一个点)、直线(孙悟空的运动轨迹可以看成线,径直的运动轨迹可以看成直线)、平面从运动的观点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从而可以把直线、平面看成是点的集合,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除了用文字和图形表示外,还可借用集合中的符号语言来表示规定直线用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点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而平面则用一个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
点、线、面的基本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
集合中“∈”的符号只能用于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的关系,“⊂”和“ ”的符号只能用于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关系,虽然借用于集合符号,但在读法上仍用几何语言α⊄a (平面α外的直线a )a α=∅或a A α=
5 平面的基本性质
立体几何中有一些公理,构成一个公理体系.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把平面的三条基本性质归纳成三条公理.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这个平面内
推理模式:A AB B ααα∈⎫⇒⊂⎬∈⎭
. 如图示: 或者:∵,A B αα∈∈,∴AB α⊂ 应用:这条公理是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依据,也可用于验证一个面是否是平面,如泥瓦
B
A α
工用直的木条刮平地面上的水泥浆. ①判定直线在平面内;②判定点在平面内模式:a A A a
αα⊂⎧⇒∈⎨∈⎩.
公理1说明了平面与曲面的本质区别.通过直线的“直”来刻划平面的“平”,通过直线的“无限延伸”来描述平面的“无限延展性”,它既是判断直线在平面内,又是检验平面的方法.
公理2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理模式:,, ,,,,A B C A B C A B C ααβ⎫⎪∈⇒⎬⎪∈⎭
不共线与β重合
或者:∵,,A B C 不共线,∴存在唯一的平面α,使得,,A B C α∈.
应用:①确定平面;②证明两个平面重合
“有且只有一个”的含义分两部分理解,“有”说明图形存在,但不唯一,“只有一个”说明图形如果有顶多只有一个,但不保证符合条件的图形存在,“有且只有一个”既保证了图形的存在性,又保证了图形的唯一性.在数学语言的叙述中,“确定一个”,“可以作且只能作一个”与“有且只有一个”是同义词,因此,在证明有关这类语句的命题时,要从“存在性”和“唯一性”两方面来论证.
实例:(1)门:两个合页,一把锁;(2)摄像机的三角支架;(3)自行车的撑脚
公理2及其下一节要学习的三个推论是空间里确定一个平面位置的方法与途径,而确定平面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重要条件,这个转化使得立体几何的问题得以在确定的平面内充分使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决,是立体几何中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的主要的思想方法.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推理模式:A A l A ααββ∈⎫⇒∈=⎬∈⎭ 如图示:
或者:∵,A A αβ∈∈,∴,l A l αβ=∈
应用:①确定两相交平面的交线位置;②判定点在直线上
公理3揭示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主要特征,是判定两平面相交的依据,提供了确定两个平面交线的方法.
6 典例及练习
例题 课本P43例1
练习课本P43练习
(三)课堂总结
1、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2、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2、3)及作用
(四)课外练习及作业
课本P51习题2、1A 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