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血失和 百病丛生

合集下载

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中医经络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气血足,百病除”。

只有气血充足,才更有利于全身经络的通畅,有了充足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人体的脏腑才能得到很好的濡养而使功能强健起来,气血、经络、脏腑三者实现了互相之间的动态平衡,才是人体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态。

达到了这样一个健康状态的人,就有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强大的免疫体系,既能够及时清理内部的各种毒素,又足以抵御外来致病因子的侵袭。

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就破坏了三者的动态平衡或者说造成了严重失衡,因此而形成内部环境的一团混乱和千疮百孔,这样的人可想而知,既没有力量及时清理内部的毒素,更缺乏抵御外来致病因子侵袭的能力,因而,也就成了致病的根本原因。

1. 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2.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3.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4.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5.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6.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口干舌燥,身体消瘦。

7.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8.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9.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10.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男性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11.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中医文化精髓句子

中医文化精髓句子

中医文化精髓句子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

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昨非庵日纂》)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太平御览》)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

”他还指出:“早起不在鸡鸣前。

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

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

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

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

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

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7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

(《养生四要》)解读: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气血阴阳平衡保健康

气血阴阳平衡保健康

(3)、治疗:以通为补-行气活血
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 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 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 单方:山楂15克(活血化瘀)、陈皮6克 (理脾化痰)
• 丹参(养生10克;治病痛30克或60克)。
• 三七粉3克,黄酒吞服
(五)调气经典方——逍遥丸(健脾疏肝方)
5、泌尿系统衰退
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肾血管硬化肾小球 滤过率减低导致夜尿频多。生殖改变,男性 阳痿早衰,女性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肾主骨, 肾阳不足导致腰膝酸软。
• 6、神经系统衰退
• 机体阳虚,人体能量代谢减弱,导致人体 疲倦乏力,精神萎靡,眩晕,失眠,重症 肌无力,末梢神经循环减弱、脑萎缩、记 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等
(三)气血关系
• 夫血之与气,易名而同类也。 • 气(原动力)——电——能量,功能 • 血——水——物质,形态 • 《难经》“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 气血关系具体体现在:气能生血,气能
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 帅。
(四)气血失调的几种主要表现及调理
• 1、气虚 • (1)、原因——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伤
4、阴虚则(内)热。
阴虚体质就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 亏少,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制约阳热的功 能减退,致使阴不制阳,而出现燥、热、化 气太过等阴虚内热表现。
• 《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 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 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 气熏胸中,故内热。”
也就是说阴虚是产生内热的根本原因, 阴虚体质之所以会产生内热,关键是因为阴 虚的人劳倦之后形气衰少就会损伤脾胃,脾 气不能运化水谷,上下不能通达,饱食之水 谷则会郁于胃中而化热,而肺居于胸中,胃 热上熏于肺所以就会产生肺热。

气血不足,百病缠身!快来看看这6个症状你有没有!

气血不足,百病缠身!快来看看这6个症状你有没有!

气血不足,百病缠身!快来看看这6个症状你有没有!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的根本,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当气血运行差,气虚血亏的时候,也就是“气血不足百病生”。

现代人存在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这些都会导致气血运行失常。

气血亏虚,如果没有及时调养,会对身体带来诸多伤害。

哪些症状代表了气血不足呢?快来看看你有没有这些症状吧!1、眼睛浑浊,视物模糊气血足的人,眼睛常常表现为清澈明亮、神采奕奕;气血不足的人,眼白的颜色会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眼睛干涩、眼皮沉重等。

看东西会有模糊不清的情况。

2、面色暗黄,皮肤粗糙人一旦气血不足,肝脏就无法正常排毒,胆黄素不能被及时代谢掉,就会导致胆黄素阻滞,面色发黄黯哑,皮肤粗糙。

所以,改善皮肤的第一步就是补足气血。

3、头发干枯,脱落严重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血相关,如果肝血不足,头发就会长得慢,并且会出现掉发、白发严重,发质干枯、开叉,这是典型的气血不足,肝血肾气衰落。

4、失眠多梦,精神恍惚“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说明气血足的人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而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表明了气血不足。

5、月经量少,延期闭经气血源源不断地给身体输送着生命的能量热量,来保证机体运行的顺畅,而气血虚的人对于能量和热量的接收就会比较差,使人体产生寒湿,进而引起气滞血瘀,女性还会引起月经量少,经期不准。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停经闭经。

6、食欲不振,身体乏力脾胃失调导致的气血不足,会让人的食欲下降,舌淡寡味,没有足够的营养补给,自然会出现浑身乏力,肢体麻木等现象。

如何调理气血不足?气血不足的人可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铁、叶酸或维生素B12食物有利于补气补血。

常见的补气补血食品,如黑木耳、红枣、菠菜、蜂蜜、动物肝脏、黑芝麻、核桃、红糖、牛羊肉、虾、鸡蛋、胡萝卜、龙眼、莲子等。

也可以一些补气补血的中成药或者中药,如(丹龙)黄芪精颗粒或者当归、黄芪、党参、枸杞、山药、阿胶、黄精等中药。

气血淤滞症状有哪些

气血淤滞症状有哪些

气血淤滞症状有哪些文章目录*一、气血淤滞症状有哪些*二、气滞血瘀吃什么中成药*三、气滞血瘀怎么调理气血淤滞症状有哪些1、气滞血瘀的症状气滞血瘀体质的发病倾向,大多具有明显的“不通畅”特征。

例如:顽固性头痛、抑郁症、脑梗塞、心肌梗塞、胆囊炎、肠功能紊乱、乳腺小叶增生、痛经、子宫肌瘤、恶性肿瘤等。

气滞血瘀,百病丛生。

微循环瘀阻,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又有“久病必有瘀”的说法。

偏重于气滞:胸闷喜叹息,两胁、胃、腹胀痛,嗳气,咽部如有异物梗阻,性格内向,忧郁寡欢,心胸狭窄,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乳房、小腹胀痛,舌色暗,脉弦等。

偏重于血瘀:口唇爪甲紫暗,皮肤青紫斑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或触及肿块,面部色素沉着,眼圈黑,黄褐斑、女性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青紫斑点,舌下静脉郁血,脉涩等。

2、气滞血瘀的原因气滞血瘀是指中医所说的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

气滞血瘀的成因常见以下几方面:2.1、情绪抑郁、紧张,性格内向,有不顺心的事都埋在心里,郁结日久,影响气血运行。

2.2、嗜食油腻、甜食,血脂过高,或饮食过咸,或饮水不足,均能使血液过分黏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3、气虚、阳虚体质,推动功能减退,导致气血运行迟缓或瘀积。

3、气滞血瘀的饮食宜忌对于气虚体质者,可以通过饮食的方法进行调养。

气滞血瘀体质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如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

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气血充盈百病不生《黄帝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后天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全在于气血。

气血通过气道(经络)、血脉与五脏六腑以及其他器官相连,循行全身,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推动,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反过来,五脏六腑通过功能活动又能将饮食中的水谷精微化生成气血,它们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影响。

因此,一旦气血不正(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道血脉不畅等现象,中医上统称为气血不正),势必会对五脏六腑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就会出现腰膝酸软、眼干目眩、脱发耳鸣、尿频尿沥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调理,五脏六腑势必会出现病理性损伤,引发各种慢性病,如糖尿病、脂肪肝、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肝炎、慢性肾病、前列腺疾病、眼病等。

在中医上,凡是由气血不正引发的疾病统称为“气血综合症”。

▲慢性肝炎在中医上,“肝藏血”,如果体内出现血瘀、湿热等情况就会加重肝脏负担,引起气道、血脉不畅,出现慢性肝炎;另一方面,由于肝肾同源,肝久病必伤肾,“肾主纳气”,进一步加重肾气紊乱。

故对本病应从调理气血这个源头入手进行治疗,同时滋肝补肾,佐以清热化湿,方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单纯对肝脏用药只会导致疾病更加难以治愈。

▲慢性支气管炎“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如果肾气不足,不能助肺纳气,肺气上逆就会出现咳嗽、气短、呼吸喘促等慢性支气管炎症状。

而一般这类疾病的发病原因都不是外因,而是气血不正所引发的肾气不足,久病之后,气滞血瘀越发严重,肝肾越发亏虚,症状就更加明显,咳嗽、上气不接下气,动则尤甚。

所以在预防缓解补养气血的同时,兼顾调理肾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来减少感冒次数,进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慢性肾病中医学上把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其他肾病归结为“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的范畴,主要集中在肺、脾、肾三脏,关键是肾。

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气滞血瘀导致三脏功能衰弱,不能很好的化生气血,久之必然导致肾脏生理功能失调和一些并发症状。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道家养生# ● 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

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浅谈血气盛衰梁全龙(仅供参考)所谓“气”,是指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在生理上具有保持活力、温暖人体、防御外邪等功能。

“气”就像是人体的“汽油”,推动五脏六腑的运行,使体表保持正常,防御各种病毒入侵。

中医所说的“血”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西医讲的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其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中医有句话叫“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的运行,血濡养气的充盛。

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

这一点,不仅对整个人体如此,对每一个脏腑也是如此。

气和血可以在人体的一些细节中发现出来,只要分辨出这些小细节,就能认清各个脏腑气血的运行状态,有助于预知疾病、保持健康。

1.望眼睛主要看眼睛的色泽和清澈度。

小孩子都有一双清澈的眼睛,而“人老珠黄”一般是形容中年人。

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明气血充足;眼白的颜色混浊、发黄,就表明肝脏气血不足;眼白与肺和大肠的关系密切,如果眼白有血丝,多为肺部和大肠有热;眼袋很大则说明脾虚;眼睛干涩、眼皮沉重,也代表气血不足;如果两目呆滞,晦暗无光,是气血衰竭的表现。

2.望耳朵耳朵是人体的缩影,几乎所有脏器的变化都能从耳朵上表现出来,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肾。

人常说“耳朵大有福”,耳朵厚大的人,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耳朵薄而小的人,多为肾气亏虚。

耳朵较大,柔软,肉多骨少,耳垂饱满,表明这个人先天的营养状况很好;耳朵偏小,僵硬,肉少骨多,耳垂薄,代表这人的体质属于先天不足。

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也见于阳气不足的人;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垂上有一条明显斜线纹,说明心气虚;耳鸣和耳聋则都说明肾气虚弱。

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病原理与西医学有所不同。

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阴阳失衡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的机能就会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阴虚火旺、阳盛阴衰等都属于阴阳失衡的表现。

二、气血不畅中医强调气血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气血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病邪的滞留和堆积,从而引发疾病。

例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都是气血不畅的表现。

三、脏腑功能失调中医强调脏腑的重要性,将人体的脏腑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影响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肝火旺盛、脾虚湿困等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四、病邪入侵中医认为,外界的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邪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当人体的抵抗力低下时,病邪就会侵入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风寒湿邪、暑湿瘴疠等都是病邪入侵的表现。

五、情志失调中医将情志因素视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长期的情志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忧郁伤脾、喜怒无度伤肝等都是情志失调的表现。

六、饮食不当中医重视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饮食不当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而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气血的生成。

例如,暴饮暴食伤脾胃、嗜食寒凉伤阳等都是饮食不当的表现。

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病邪入侵、情志失调和饮食不当等。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驱除病邪、调节情志和改善饮食习惯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疾病、调节人体健康的目的。

气血盈,才是“百病不生”的最大玄机

气血盈,才是“百病不生”的最大玄机

滋养。

没有⽓⾎就没有⽣命。

再形象⼀点说,⽓⾎其实类似于汽车⾥的汽油、⼿机⾥的电能,如果汽油加满、电量充⾜的话,汽车和⼿机就能正常使⽤;⽽倘若汽油不够或电量不⾜的话,⽆论你怎么折腾,汽车在⼀定时间后都会熄⽕,⼿机也会因电量不⾜⽽通话效果不好甚⾄不能通话。

⽓⾎畅通、充⾜与否,成为⼀个⼈能否百病不⽣,健康长寿的关键。

如果⼀个⼈长期超负荷⼯作、过度劳累、⽣活不规律等,就必然会⽓⾎不⾜,那能供给五脏六腑的动⼒和能量也会不够,脏腑为了维持正常的⽣命活动,必须超负荷运转,⼀天两天没有问题,时间久了,损伤出现,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体内部环境⼀⽚混乱,那时我们的⾝体既没有⼒量及时清理内部的毒素,⼜缺乏能⼒抵御外来致病因⼦的侵袭,因⽽,⽣病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百病除。

只有⽓⾎充⾜,才有利于全⾝经络的通畅,有了充⾜的⽓⾎和畅通的经络,⼈体的脏腑才能得到更好的濡养⽽使功能强健起来。

⽓⾎充⾜、经络畅通、脏腑功能强⼤,我们的⾝体就会有⼀个⾮常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强⼤的免疫体系,既能够及时清理内部的各种毒素,⼜⾜以抵御外来的致病因⼦。

⽓⾎畅通、充盈,则百病不⽣,活到天年;⽓⾎淤滞、不⾜,则百病丛⽣,半百⽽衰。

所以说,⽓⾎掌握⼈的⽣杀⼤权,⽓⾎⾜,则⾝体壮;⽓⾎虚,则百病⽣。

吃喝不愁的⼈照样会有⽓⾎不调的⽑病,并不是说只要每天吃饱喝⾜,就肯定能⽓⾎充盈。

不健康的饮⾷习惯、缺少锻炼以及⽣活⼯作多⽅⾯的压⼒,都会损伤我们的⽓⾎,导致疾病。

有⼈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现在都什么年代、什么⽣活⽔平了,吃穿不愁,想吃什么就买什么,鸡鸭鱼⾁管够,⽔果蔬菜任选,营养充⾜着呢,怎么可能出现⽓⾎不调呢?是不是你说错了?⼀点没错。

现代⼈⽓⾎不调的⼀个重要原因就是营养过剩。

现代⼈的⽣活⽔平提⾼了,每天都有⼤量的鸡鸭鱼⾁蛋奶等油脂多的东西可吃,正应了中医所说的“恣⾷肥⽢,久必伤⾝”。

好吃的东西摄⼊过多,会加重肠胃的分解吸收负担,肝的消化、肾的排泄也不得不超负荷⼯作,久⽽久之,五脏六腑的元⽓下降,功能减退,就会造成“⾷伤”,吃出糖尿病、⾼⾎脂、⾼⾎压、脑中风等现代⽂明病。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源远流长,丰富而独特。

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整体观念来看待人体,强调身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调节身体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中医术语和疾病的名词解释。

一、气血不和气血不和是中医中常用的术语,它描述了身体内气和血的平衡状况不良,即气体的流动受阻、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

中医认为,气血不和是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调理身体平衡的中医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和调节饮食习惯等。

二、湿热病湿热病是指由于湿气和热气滞留在体内,导致身体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湿热病的症状包括口苦、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腹泻等。

中医治疗湿热病的方法通常包括清热解湿的中药配方、适当控制饮食、保持身体清洁等。

三、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中医常见的病理名词,指气血在身体内的流动受阻,导致气血淤积而形成的病症。

气滞血瘀常伴随着疼痛的局部肿块、紫斑瘀血等症状,如痛经、乳腺增生等。

治疗气滞血瘀的中医方法包括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针灸等。

四、寒湿寒湿是指寒冷和湿气同时侵袭人体,干扰了身体的正常功能。

寒湿常引发关节疼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治疗寒湿的方法包括温通寒湿的中药方剂、适当穿着保暖衣物等。

五、虚实虚实是中医的一种辨证施治方法,用以描述身体病理变化的特点。

虚指机体功能减退或有缺陷,实则指病变的过程中有炎症或体液潴留等生理现象。

通过虚实的判断,中医医生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益虚损或清热泻实。

六、五脏五脏是中医中关于人体主要器官的概念,分别为心、肺、肝、脾、肾。

五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相应功能和相互联系,中医认为五脏的功能协调与平衡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

中医医生通常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来辨别五脏的健康状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七、气虚气虚是指人体内的气血不足,导致机体机能低下的情况。

气虚常导致疲劳、气喘、心悸等症状,是中医中常见的症候。

气血不和,百病缠身!仲景补虚名方,调理气血,大补元气…

气血不和,百病缠身!仲景补虚名方,调理气血,大补元气…

气血不和,百病缠身!仲景补虚名方,调理气血,大补元气…中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冷,是人们为适应冷冬,开始进补的适宜时节。

在这个时期,若能根据机体气、血、阴、阳的偏损情况,对“症”进补,对提高身体素质、防病、治病大有裨益。

其中,“十全大补汤”就是常用的补益方剂。

听到“十全大补汤”这一名字,很多人会误以为凡是身体虚弱的人都可以服用,实则不然。

所谓“十全”,是强调该方共由十味中药制成,而“大补”,则是在突出其可以气血双补。

“十全大补汤”出自宋代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成药方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补气基础方“四君子汤”与补血基本方“四物汤”合并而成的“八珍汤”,再加补气之黄芪、补阳之肉桂二药而成。

全方具有温补气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而偏有阳虚寒象的患者。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赖以生存的两种基本元素,先天体质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病后调养不当,或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气血两虚,引发各类疾病。

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食欲差,精神不振,多汗且活动后加重,甚至心慌气短等表现。

十全大补汤能温补气血,从根本上改善上述症状。

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虚性疮疡久不收口等疾病。

一、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由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耆(去芦)、川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忱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腎气弱,五心烦闷;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用量:上药十昧,锉为细末。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二、劳累致病有奇效中医认为十全大补汤,是补益气血的良方,对于因为过于劳累而导致的种种疑难疾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展开全文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营养人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宜充足协调、运行正常。

若因某些原因,可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频率加快,工作压力、精神压力等增大,气血虚弱、气血失调及亚健康状态的病症时常出现,特别是女性,加上特有的生理特点,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以及更年期的影响,更容易出现气血失常的表现。

只有气血旺盛,才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健康是财富的根本,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未病早防,有病早治。

气和血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气血不足,用补法;气血失调,用治法。

因此仅仅补是不够的,必须补气结合,调根治本。

下面就气虚、血虚、气血俱虚,气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现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气血病的证候,一方面为气血亏虚,主要有气虚、血虚,属虚证的范畴;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一般属实证的范畴。

临床尚有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脱等证,一般是气、血虚特殊表现;所谓气逆、气闭,一般属气滞范畴;所谓血热、血寒、实际即血分的热证、寒证。

一、气虚类证气虚类证包括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气虚证是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气虚证见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气虚证的形成,常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元气生成匮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元气自衰等导致。

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气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劳则气耗”,所以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营气虚不能上承于舌,故舌淡嫩;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象虚弱。

中医认识疾病的三个原理

中医认识疾病的三个原理

中医认识疾病的三个原理一、阴阳平衡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是对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的描述。

阴阳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在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阴阳失衡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源。

如果人体的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气血运行原理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气血应该顺畅运行,保持平衡。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状况,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可能是气虚、血瘀、气滞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来调整气血的运行状况,促进健康。

三、脏腑功能调节原理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如果某个脏腑的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灸、中药等不同的方法,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健康。

总结:中医认识疾病的三个原理是阴阳平衡原理、气血运行原理和脏腑功能调节原理。

这些原理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的临床实践中。

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中医可以有效地治疗疾病,促进人体健康。

中医的治疗方法独特而细致,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的价值逐渐被重视和认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治疗疾病的选择。

气血两亏怎么调理

气血两亏怎么调理

气血两亏怎么调理气中医学认为气的根本在肾而统于肺脾。

在表则护卫皮毛,充实腠理,使人有抗邪能力;在内则导行血脉,升降阴阳,周流一身。

凡是七情气血之父也”。

脾胃功能强健,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

如饮食不节或肝胆之病横犯脾胃,致脾胃功能减弱,精微不足,生化无源,久则出现血虚。

血虚则可进一步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常。

(2)饮食不足人体脏腑靠气血津液滋养,气血津液靠水谷精微来化生。

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说:“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

如饮食数量不足,长期饥饿,气血生化无源,势必导致血虚。

另外,饮食量虽然充足,但嗜欲偏食,亦同样出现造血原料的缺乏,使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现血虚,并导致其他病证。

(3)失血过多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

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

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

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

肝血不足,不能上气血两亏的调理——食补疗理(一)黄豆猪蹄汤菜系及功效:气血双补食谱孕妇菜谱乳母食谱补虚养身食谱通乳食谱口味:咸鲜味工艺:煮制作材料:主料:猪蹄250克,大豆250克调料:黄酒10克,大葱8克,姜5克,盐3克谱口味:咸鲜味工艺:烧制作材料:主料:猪排骨(大排)500克辅料:山药250克,芹菜25克调料:味精2克,花椒2克,胡椒粉2克,盐10克,大葱15克,料酒20克,姜15克山药排骨汤的做法1. 山药含淀粉质、粘液质、脂肪和蛋白质,极易消化,所含营养素可为人体所吸收,能有效改善体质虚弱与消除疲劳;2. 妇女有贫血、白带或习惯性流产者,可利用山药来改善;3. 此汤不仅可开胃,亦能补充体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阴阳失衡 百病始生

阴阳失衡 百病始生

阴阳失衡百病始生《素问》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阴阳失衡却是致病的源泉,它直接把保护我们身体健康的外衣撕裂,让我们的身体成为病毒的攻击对象。

一个人的身体若长期保持阴阳平衡,生命就会非常有活力,生理机能会很好,心理承受力会很强,能吃能睡,气色较好,心情会很愉快,精神也很旺盛。

反之,如果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衡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

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阴阳失衡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衡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个方面,其中阴阳盛衰则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而表现出来。

阴阳盛衰,是阴和阳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何为阴阳偏盛呢?简单地说就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胜则寒阴胜,是指阴邪致病,导致机体机能障碍,体内阴气绝对亢盛的病理变化。

阴胜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阴以寒、静、湿为其特点,故阴偏盛产生的寒性病变以及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

所以说:“阴胜则寒”。

由于阴的一方偏盛,常常耗伤阳气,会导致阳的一方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溏等。

这种阳气偏衰的表现是由于阴胜所引起的,故称“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热阳胜,是指阳邪致病,导致机体机能亢奋,体内阳气绝对亢盛的病理变化。

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所以阳偏盛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损伤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皮肉、筋骨功能的病理变化

损伤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皮肉、筋骨功能的病理变化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骨伤科疾病发生后,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也发生病理变化。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

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不论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此,伤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损伤,虽有外伤与内损之分,从表面上看,外伤似乎主要是局部皮肉筋骨的损伤,但人体受外力影响而遭受的局部损伤,每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素乱,因而一系列症状随之而来。

正如《正体类要·序》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明确地指出了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所以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应从整体观点出发,对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加以研究探讨,才能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外伤疾患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阻,经络阻塞,或津血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

现分述如下:第一部分一、皮肉筋骨病机(一)皮肉筋骨的生理功能皮肉为人之外壁,内充卫气,人之卫外者全赖卫气。

肺主气,达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屋之有墙,故《灵枢·经脉》说:"肉为墙"。

筋,是指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的总称。

古代有十二经筋的名称,配合十二经脉,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内行胸腹外廓,但不入赃腑。

《灵枢·经脉》说:"筋为刚",言筋的功能坚劲刚强,能约束骨骼。

中医养生,重在阴阳平衡、气血充足

中医养生,重在阴阳平衡、气血充足

中医养生,重在阴阳平衡、气血充足中医认为:健康的肌体应是阴阳平衡,气血充足。

重阴或重阳都会损寿,气血不足显得缺乏活力。

阴阳平衡所谓阴阳平衡,从中医角度讲,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的相互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处在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阴阳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绝对的。

也正是因为阴阳的平衡不是固定的、绝对的,因此,这样的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很容易失衡。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患病,甚至死亡。

所以养生的宗旨就是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阴,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津液。

阳,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与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无法用一个明确的数值去衡量每个人的阴阳,但可以由身体的感觉知道阴阳是否调和。

阴阳失调的几种情况和症状1、阳盛:身体机能过渡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津液。

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头痛、失眠、烦躁不安。

2、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

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3、阴盛:阳虚而阴盛。

外无力,身体寒栗;阴盛则内寒,肢冷,自汗等。

4、阴虚:身体阴分不足,会感到口燥咽干,皮肤干,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

怎样维持生命阴阳平衡呢?养生,就是维护生命阴阳平衡,减少体能和内力的损耗。

保持阴阳平衡重在日常养生,而养生又包括“节能养生”和“储备养生”。

节能养生包括静养生、慢养生和低温养生,三大法宝。

节能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阳气和阴气,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从而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储备养生包括食养生、眠养生和性养生。

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基础,这三大本能是增加生命储备的三大要素,是维持身体阴阳平衡的主要环节。

1、食养生,是通过补泄来补充人体营养以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2、眠养生,是通过对生命的充电而调整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生命的涵养储备,睡子午觉就是道家提倡的一种睡眠养生法;3、性养生,是对生命的协调、阴阳平衡的一种把持。

通读《黄帝内经》之六十二: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通读《黄帝内经》之六十二: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通读《黄帝内经》之六十二: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预警!今天……文字很长很长(后面还有更长的),但也很好看哦!《黄帝内经》一起读第62天,打卡,继续……今天是讲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素问调经论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

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

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

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讲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也就是说最少也应该活到80岁,而120岁才是应有的岁数。

然而事实上很少有人能这么长寿,中国人平均寿命只有75岁而已,所以我们的平均寿命不仅没有延长,而且短短几十年的生命质量也成问题,常常被多种疾病困扰: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糖尿病、脂肪肝、便秘;骨质疏松、风湿、关节炎;肥胖日益严重:“喝凉水都长肉”;意识混沌,记忆力减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各种奇怪的梦又接踵而至……第二天头昏脑胀,身体疲倦,精力不足,感觉跟一夜没睡一样。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二十年寿命,又是什么在蚕食着我们的健康?《黄帝内经》指出:“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也就是说“气血失和”是导致人体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

只要抓住了“气血”这个总的纲领,把气血调顺了,各种疾病都能治好。

与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局部疗法不同,中医历来更强调整体施治,针对病因治疗。

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历经了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瑰宝。

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寻找,寻找一种方法,来帮助人体补气养血、调理脏腑,恢复我们的健康。

五脏同补,百病不侵我们知道,皇帝有三宫六院、嫔妃无数,我国古代帝王,一生连年征伐,日夜操劳国事,却身体硬朗,气血充沛,靠的就是从历代皇家传下来的三七人参方;由于历代皇帝非常偏爱这个方子,一直坚持用三七人参方治病养生,所以这个方子可以说是“一方抵千方”。

江西创世制药,将古老的三七人参方根据现代人的体质通过加减组成三七芎舒方,采用全新生物肽低温萃取科技相结合,形成流水化生产,使古方再现,最大限度地提炼天然本草植物精华,量小效宏,帮助人们远离疾病,迈向健康,造福百姓,将祖国的医学瑰宝发扬广大。

经现代药学研究表明:三七芎舒方能按照中医顺应五行“五脏同补,百病不侵"的原理,清五脏瘀阻,补充气血,修复受损脏器,全方位调节人体脏器达到健康内环境,整体调理慢性病,解决中老年人多病缠身的问题。

气血就像一条大河前文说过,《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气血失和”是导致人体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

气血瘀滞是导致气血失和的根本原因。

可能有人要问了:“气血”到底是什么?打个比方,气在经络中运行,血液在血管中流淌,就像一条大河,经络和血管是河床,气血是河中的水,疾病就像河床上的杂草和泥沙。

气血充盈时,滔滔河水不断向前流去,遇到杂物不仅毫不停歇,而且能冲走障碍奔腾而过,始终保持河床顺畅。

但如果气血不足流通不畅,就像流量减少流速缓慢的河流,不能及时清除障碍,致使杂物越积越多,最终河道堵塞,成为一潭死水,人自然就百病缠身了。

用中医理论讲就是“气血不足元神灭,五脏受损百病生。

”你的身体为什么会气血不和?中医相关研究表明:男人过了40岁,女人过了35岁以后,人体内的气血就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旺盛了。

除了这个生理上的原因外,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也是造成人体气血不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日常生活中,我们甚至无法再拥有一瓶足够安全而有价值的水、一丝干净的空气、一棵没有农药的白菜、一个不含激素的鸡蛋、一块放心的猪肉。

我们每天所接触的物品,无一例外都可能潜藏着导致气血不和的“杀手”。

环境中的杀手:空气的污染、水中的污染、有毒化学物质各种辐射紫外线及重金属污染。

食物中的杀手:肉品中的荷尔蒙,精加工的米面,食物中的细菌,农作物中的化学毒素。

高温烹调的食物产生的毒素,食品中的添加剂,食物及饮料中的甜味剂,味精。

生活中的杀手:香烟、酒精、药物、衣服、被褥、清洁用品、家庭及办公室用品最常释放的有毒物质;此外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高。

药物杀手:任何药物都存在副作用,由于人们过于轻信和依赖各种药物,却忽视药物对身体本身的伤害。

尤其是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对身体的伤害更为严重。

据临床统计:同时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同时用6~1 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l 7%;同时服用l l~1 5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高达54%。

气血不足的表征现象1、瘀斑:正常人气血旺盛而调达,血液畅流脉中营养周身,脏腑功能协调,皮肤光泽红润。

若气血失调,血液淤阻不畅,可见舌质暗紫或瘀斑,甚至唇甲皮肤也出现青紫或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2、疼痛: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各种疼痛均与气血淤滞不通有关。

由于内外各种因素引起气血失调,血脉流通不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平滑肌痉挛,凡是血液循环障碍之处,就会有疼痛不适的感觉。

如心绞痛、内脏绞痛等。

3、肿块:由于外界因素或由内因而发生气血积聚,形成肿物,或因气血失调引起脏腑肿大、增生等,按之有形,中医所谓症瘕积聚之类,也属于血瘀的体征。

4、此外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手足发凉、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等都可能预示着气血不足。

气血失调导致的疾病气血瘀滞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疾病中,包括急性病与慢性病。

临床上由于气血瘀滞而发生的疾病,常见的有:1、冠心病:冠心病属于痹症的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气血瘀滞,闭阻胸阳、血气运行不通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心肌梗死:本病发病部位在心,是在心脏气血阴阳亏损或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为痰浊、血淤、寒热、风火等外邪所犯而发病。

因心脏亏损、无力鼓动气血正常循环,进而脉道不通,心痹遂成,本虚标实是心脏发病的总的病凶病机。

3、高血压: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虚则运化无能,膏梁厚味变生痰浊,乃致气虚痰瘀互为因果。

如脂浊粘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遂成高血压。

4、肝硬化:肝硬化属中医学“疳积”、“臌胀”病范畴,多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5、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属于中医的“胁痛”、“膨胀”、“黄疸”等病范畴,认为该病多由外感湿热、疫毒或饮酒过度酿生湿热,再加情志不遂等因素,渐至肝、脾、肾功能失调,以至气滞血瘀,津液涩滞,肝络瘀阻。

现代研究也证明了肝瘀热互结是肝硬化的重要病理基础。

6、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

多属中经络症。

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瘀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

7、关节炎:皆因湿邪借风邪的疏泻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血瘀,不通则痛,血瘀又引起气滞,病在关节,血瘀在关节出现肿胀、疼痛、乃至变形。

8、‘肾炎、肾纤维化:慢性肾炎属于祖国医学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标实以湿、热、瘀为主。

众多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肾炎以气虚血瘀占多数,因气虚而发病,血瘀而病情加重或迁延难愈。

9、老年人即使没有慢性疾病,由于血管硬化,血流缓慢,以及衰老的变化,也会有全身性的气血运行滞缓或有瘀阻的情况,只不过每个人每种疾病的瘀滞程度不同而已。

百病之源,五脏为本,血脉为根。

净血化瘀,通出健康。

瘀生百病通则健康净血化瘀排毒疗法是当今血液血管治疗和养生的最好方法,以中医通法为核心,以三七芎舒颗粒为载体,实现血管要畅通,五脏六腑的经络要畅通,血液要健康,运用通法来解救各种疾病。

(标题)通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连接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各个组织和器官。

按其功能又分为不同的系统,但是这些系统都是通过运动变化来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

如心系统,通过心主血脉,血液循环,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同时还体现了神经,体液,代谢系统的部分功能。

肺系统,通过呼吸维持了人体的气体交换。

脾系统,负责人体水谷食物消化,吸收,传输功能。

肝系统主管人体血液、消化、神经等方面的功能。

肾系统具有生殖、泌尿、代谢、内分泌等功能。

五脏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顺,他们的生理功能吃喝拉撒睡,思考,呼吸这些实现都是通过运动变化来实现的。

为了保证这些正常功能,这些脏腑组织都要保持通畅,所以运动变化表现为一个“通”字,“通”就是运动变化,“通”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脏腑经络不通,就会形成病变。

(标题)不通是人体病理的主要所在早在《内经》中就有五脏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顺,经络以通为畅,津液以通为养,气血以通为运,五脏通五行、五气、无色、五味、五官,各个组织器官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首先他们是相通的,所以才有必然联系。

所以不通则为病,所以中医还有一句话,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如脑血管梗塞时,经络不通,人的经脉均上通于脑,人体才能感觉如痛觉,酸麻胀,肢体才能随意活动。

脑正是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对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平衡,当脑中枢有病不通时,经络传导的信号也会不通,这时候就会出现血压高,口眼歪斜、半身偏瘫、肢体麻木、失语等等。

只有让我们的经络畅通,才可以恢复相对平衡。

现代对经络实质的研究表明,经络与神经血管相似或一致。

神经系统均受脑中枢的支配。

经络以通为畅。

故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每时每刻都要保持通畅,否则就会发生疾病。

从脏而论,许多病症都是由于五脏不通引起的。

如肺气阻塞,失其宣降,就会产生咳嗽、气喘、胸痛、痰多。

如果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就会出现水肿。

如心脉瘀阻就会产生真心痛就是心梗,心悸、失眠等,如脾气瘀阻,就会出现腹胀、水肿、等病。

如肝气郁滞,失其疏泄就会导致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肌瘤囊肿等病。

如肾气不通则会产生腰疼,水肿,腰腿疼病,结石、生殖发育障碍。

从腑而言,他们大多是空腔器官,主管人体的收纳、转输、排泄等功能,如果腑气不通的话,就会脘腹胀满,胀痛难忍,水肿,黄疸,便秘,尿路感染,前列腺疾病等。

从经络气血而论,经络同行周身,如同网络,无处不到,经气不通就会产生瘫痪、萎软、麻木、疼痛等症。

气血虽为脏腑经络所主,但是他是人体机能活动和物质基础的总代表,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都起主导作用。

如果气血停止运行,就会气滞血瘀,内则五脏六腑,外则四肢百骸,都会产生病症。

所以气血运行在人体非常重要,必须要通畅,我们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病变都是不通所引起的。

(标题)通法是疾病的重要治法人体诸多疾病都是由不通引起,通法也就成了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那么在中医领域治法中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化瘀等九法,这九大治疗法中,为什么没有通法呢?实际上,通法可包括这九法,汗法通肌表,吐法通壅滞,下法通内里,和法通半表半里,温法通凝滞,清法通热邪,消法通积滞,补法以正去邪,化瘀法,活血化瘀通经脉,所以通法包含所有方法。

(标题)通法的临床多种功用1、驱邪外出,解除表里郁闭的病变2、疏通经络、孔窍等通道,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治疗所有不通的疾病3、通行气血、津液、阴阳、精液、水液、使之流通无阻而发挥其濡润作用,驱除体内瘀积滞留的病变。

4、疏通五脏,使所属系统协调统一,通达六腑,使之以通为顺,达到治疗的目的5、通郁滞,除不通,以达通则不痛,通则缓痛的目的6、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以预防和治疗因其瘀滞不通而致的多种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