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_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应用加法定律和连减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体验,感悟、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多种计算方法的对比,根据数字特点灵活选用简便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一、小组展示多样化解题策略第一个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列的算式是:115+132+118+85,方法是按照从左向右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得到的答案是450千米,对我的这种方法,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候同学们感觉这种方法太麻烦了,引出简便方法的计算。

生2:我们组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把115和85放到一起计算,同样把132和118放到一起计算,这样,计算就会更加简便,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到一起计算?同学们提问、质疑,组员答疑,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慢慢打开。

生3:我发现115+85的和是整百数,132+118的和是整十数,所以我直接列的算式是(115+85)+(132+118),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明了的进行计算了,大家觉得我的这种方法简便吗?同学们评价这种方法。

生4进行总结,在做加法题时,可以运用加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谁还有想补充的?一生质疑括号里的两个数是任意的吗?组内成员给出明确答复,必须相加是整十、整百的数才行,只有这样才能简便计算。

师趁此抛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运用加法定律,让计算变的简便呢?(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全班同学讨论得出: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而是满足有两个数相加是整百整十的算式。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呈现的是为校园绿化,从苗木基地购进树苗和花苗的情境。

通过学习,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索加法运算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正确的用字母来表示,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发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发展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并概括运算律【教学难点】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并在实际问题中学会应用探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你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学校决定在植树节期间从苗木基地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来进行绿化美化校园活动。

(课件出示信息)谈话: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学生所提有价值问题:(1)一共要购进多棵树苗?(板书)(2)一共要购进多棵花苗?(板书)【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植树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定向,明确探究目标。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一)探索加法结合律。

小学数学_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梳理本单元知识重点,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脉络。

2.通过测“数感”,让学生明白,做题之前,先要观察数,思考数据之间的联系,想清用什么简便方法,然后再做题。

3.“乘法分配律”在本学期出现两种变式:一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另一种是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帮助学生学会区分,总结凑整的做法,小结做这类题应注意的地方。

【教学重点难点】对一些易混题能准确辨析并灵活应用所学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学情分析《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学习了减法的简便算法及除法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说是复习课,其实是一节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的课程。

通过课前对学生评测发现,数学计算能力不是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是难点。

因此,在教学时,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与设计。

本课设计按照从“测测学生的数感”开始,到“测测对题目的感觉”,整个过程都是立足于学生自己的基础,通过师生、生生讨论碰撞,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学习。

既能使学生学会知识本身,还能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珍贵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思路为目的课程。

学生做题时,同一道题目,用自己想到的多种方法求出答案,集体交流时,师生只点评方法的对错,并不对方法进行好坏的强调与引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与选择,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自发从一般方法过度到简便方法。

再通过对题目计算过程的梳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新的层次。

即,做题之前先观察题目特点,通过对特殊情况和一般情况的分类,进行不同方法的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法。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让他们分析具体题目的数量关系特点,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会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效果分析本节课生生交流有实效性,互动热烈。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沙海中心校王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内容设计: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9例题,完成P59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从课题出发:“加法运算律”是哪些运算律?说出相应的字母表达式及其意思板书:a+b=b+a (a+b)+c=a+(b+c)2、抢答小比赛:比比谁最快说出三角形角上三个数的和。

并说说先算什么,体会“凑”的思想。

(板书:凑)3、举例:46师:你能说出哪些数和46凑成整十,整百……?师:看来连加中也藏着不少学问,可不是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使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更加简便。

[复习分为两部分,一是运算律,二是渗透简便运算中“凑”的思想。

抢答比赛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带动新知学习,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一开始能有一个比较活跃的氛围。

]二、学习例题1、出示例题图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将题意说一遍?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各自算法并相应板书:29+46+54 29+46+54=75+54 =29+(46+54)=129(人)=29+100=129(人)师:比较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次强调“凑”)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优化算法,体验简便运算的优点2、试一试出示题目:69+75+25 78+(47+22)师:先观察,怎样才能简便运算?师:你想将谁和谁凑在一起?怎样才能凑在一起?运用了什么运算律?谁能具体地说一说?谁再来说一说?着重讲第二题的运算律的应用: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将78和22靠近,再运用加法结合律,使78和22先算。

小学数学_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的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率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经历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率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归纳方法、推理方法,初步渗透代数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率,体验运算率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引入,呈现问题师:老师来做一个小调查:喜欢骑自行车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师:这么多啊!你们知道吗,骑车也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有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2、获得信息问:从这幅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得到的信息(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同时出示线段图3、提出问题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解决问题问:你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1、加法交换律(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km)请学生说说思路,并演示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效果的更加有效。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 a+b=b+a,
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
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 教学目标
过举例说明,得出 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
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
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பைடு நூலகம்
学生学习能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 a+b=b+a, 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 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 过举例说明,得出 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 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 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 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 a+b+c=a +(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 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 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 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 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9600÷25÷4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 对 a-(b+c)=a-b-c 和 a÷(b×c)=a÷b÷c 的运用在 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加强应用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例 1.求下列图形“L 型”菜地的面积 9 厘米 21 厘米 9 厘米 例 2.学校合唱团 99 个学生,每人一套报装 185 元,

小学数学_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课题: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科目:数学一、课题导入、出示目标、检查复习(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1.我能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律。

2.我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二)复习检测:(组内对查,组长抽查)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2.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3.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4.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拓展(差的形式):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自主学习:快速复习教材,独立完成,并思考以下问题:1.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

用字母表示:3.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4.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第二个除数,再除以第一个除数。

用字母表示:通过复习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或存在疑惑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我的疑惑:(二)合作探究:探究一:请运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58+262+138 2365-1086-214 84×36+64×84 25×32×125 178×101-178 83×102-83×2 84x101 99x16合作指导:1.组内进行交流时,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然后从左到右依次轮流一圈。

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对好的发言做好记录,记录下有分歧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小学数学_乘法分配律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乘法分配律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师:(出示主题图课件)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

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呢?你想知道吗?二、探究新知(一)、(课件出示例题7)1、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A、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B、汇报: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植树活动中,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个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让学生说列式及解答思路。

板书:(4+2)×254×25+2×25(2)分组计算结果。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等式:(4+2)×25 =4×25+2×25(4)、观察并讨论: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左边到右边的计算顺序有什么改变?2、发现规律寻找相同特征的式子。

(1)、用2、3、5照以上特征写两个式子并计算结果。

板书:(2+3)×52×5+3×5(2)计算并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2+3)×5=2×5+3×5(3)探索归纳特征。

验证发现:(1)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的左右两边是否都相等呢?选择三个你喜欢的数字照这种特征写出两个算式试试看,结果是否相等?(2)学生尝试写算式。

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板书学生的算式)(4)、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5)、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3、归纳乘法分配律: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4、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5、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1)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2)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_《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算性质,并会用字母表示。

2.在实际计算中,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初步体验猜测、归纳、比较、验证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算性质,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自己归纳概括出加法运算律。

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生:植树节师:为绿化校园,学校决定在植树节期间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

请看大屏幕!(出示信息窗)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板书)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课件呈现信息、问题)。

二、合作探究(一)探索加法结合律1.列式解答师:可以怎么列算式?举手回答!生齐答师板书算式:56+72+28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独立试做。

师巡视,生完成后选取两位同学的进行展示、交流。

生1:先算冬青和柳树一共多少棵,再加上杨树(56+72)+28= 56+100= 156(棵)追问:56、72加上括号,表示什么?生:先算56+72,再加28师:还可以怎么算?生2:先算柳树和杨树一共多少棵,再加上冬青56+(72+28)= 56+100= 156(棵)2.发现规律(1)师:我们看,这两种做法的什么相同?(结果)什么不同?(运算顺序)屏幕显示:(56+72)+28 56+(72+28)生:第一种……….第二种……..师:那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进一步追问: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不变?)生:因为两种做法都是56、72、28三个数相加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它们前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旧知,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以分类为导向进行教学。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聪聪妈
妈每天准备 10 元钱,妈妈平时是这样给他零花钱的:
早上 2 元,下午 3 元。可是有一天妈妈下午有事不在家
里,该怎么办呢?聪聪给妈妈提了一个建议说:“妈妈
你就把早上和下午的钱一起给我就行了。””听完这个 教学过程
务。教材通过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
教材分析 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
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
质,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
步学习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熟练地掌握运算定
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
便。
答Hale Waihona Puke 这铁皮的面积是 62.8cm2。(通过前面 3 关的训练,习题层层加大难度,也让
课例研究综 学生对简便计算有了更深入的掌握,此环节留给学生私

下完成。能够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灵活
的运用简便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故事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妈妈每天剩下多少钱?用 2
个不一样的算式表示一下:(生:10-2-310-(2+3))
师:大家更喜欢哪个算式呢,为什么呀?
生:因为更简便一些
师:更简便?你有什么依据吗?它是运用了什么运
算性质呢?
生:减法的性质 由简便二字引出今天的课题: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 便计算 二、推进新课: (一)归纳整理我能行! 1.先由师生一起将脑海中零散的定律、性质,通过 表格的提示快速回忆起来,并用字母将表格填完整。 师生互动得出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师:怎样把这些零散的东西整理的有条有理,便于 我们理解,方便我们运用呢?你有什么更好的整理办法 吗? 课件出示整理要求,师生同看后,拿出学习单提醒 学生“数学小报一”是老师整理的一个示范,名叫:大 树形式,这么整理是因为老师希望我们积累的知识就像 大树一样枝繁叶茂,此后,学生开始完成数学小报二。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的很好 的同学代表在他的学习单上做上标记) 学生讨论结束后请 2-3 位小组代表到台前给大家 介绍展示一下自己的整理方法以及原因。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的其他整理方法呢?(想) 课件提供 4 种整理方式(气球、花瓣、小蜜蜂、火 车(二)游戏大闯关,知识的运用。

小学数学_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2.学生准备:复习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及字母表达式。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号宝宝”想知道大家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什么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2、先填空,再想想运用了什么运算律?(1)45×16=16×□()(2)5×(14×9)=(5×□)×□()(3)6×13×5=13×(□×□)()学生观察,回答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以“乘号宝宝”引入对旧知识的复习,既为学习新知设下铺垫,又增强了复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掌握得真不错!想一想:这两个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出示课件,板书课题)学习目标是(出示课件,指一生读)【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运用加法运算律可以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上,自然会想到乘法运算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开门见山的引入本节课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所要研究的问题及目标】师:乘号宝宝遇到了一道题,你能帮他解决吗?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出示课件)例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回答。

《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后反思【可编辑版】

《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后反思【可编辑版】

《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后反思《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后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另外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显现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两点:一、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节教材明显的特点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

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出发点,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

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简便运算的方法很多,但是,只要把握“简便”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定律。

简便计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简算方法,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如课堂练习中,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简算数对象“25和4”、“125和8”、“5与任何双数”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让学生认识到简便计算更好算,不知不觉地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幅度提高。

又如简算44×25时,方法多种多样,①、44×25=40×25+4×25=1000+100=1100;②、44×25=11×(4×25)=11×100=1100;两种答案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发现了4与25相乘非常简便,于是想方设法对44进行分解,因此都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关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小学的简便运算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运算律,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通过简便运算要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科目:数学
一、课题导入、出示目标、检查复习
(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
1.我能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律。

2.我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复习检测:(组内对查,组长抽查)
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
2.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3.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
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
4.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
拓展(差的形式):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自主学习:
快速复习教材,独立完成,并思考以下问题:
1.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

用字母表示:
3.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
4.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第二个除数,再除以第一个除数。

用字母表示:
通过复习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或存在疑惑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请运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58+262+138 2365-1086-214 84×36+64×84 25×32×125
178×101-178 83×102-83×2 84x101 99x16
合作指导:
1.组内进行交流时,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然后从左到右依次轮流一圈。

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对好的发言做好记录,记录下有分歧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组长负责收集疑难问题,可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解决,再有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解决。

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展示,本组其他同学及其他小组同学加以补充。

三、当堂检测
要求:请同学们合上课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看谁做的又对又快,然后组内交流,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75+219+381+225 7755-(2187+755) 1200-624-76 102×76
(13×125)×(3×8) 25x(4+8) 99X13+13 7300÷25÷4
99×55+5578×101-78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紧扣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总结,哪些是检测中容易出错的?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五、作业及预习
1.必做题:课本第六单元习题
学情分析
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

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从中发现联系,激发学生猜想,再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的理解规律,掌握知识,形成方法,激发思维。

效果分析
通过复习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表达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的还不是很好,比如178×101-178 ,在这个题的计算中,我们要把178×101-178看成178×101-178×1然后运用乘法的分配率,但是有的同学不理解。

教材分析
本单元素材的选取真实新颖,有现实意义。

教材以快乐农场为素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简算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计算教学重点是对“计算技巧”进行训练,很少关注“选择策略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自主练习有关简便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单纯训练简算的式子题少之又少。

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探究一:请运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58+262+138 2365-1086-214 84×36+64×84
178×101-178 83×102-83×2 84x101
7755-(2187+755) 1200-624-76 102×76
(13×125)×(3×8) 25x(4+8) 99X13+13 7300÷25÷4
99×55+5578×101-78
课后反思
首先利用课本中的情景,通过对黄河的分析了解,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把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小组之间讨论合作,在解题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每一题学生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158+262+138 2365-1086-214 84×36+64×84 25×32×125
这时,根据学生板书的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说说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

接下来我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式子中每一步的含义,加强对步骤的分析,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成立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吧!”这样学生在操作、验证、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我有意激起学生的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用呢?”这样树立学生大胆尝试的决心,激起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再通过实际的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课标分析
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能够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自觉、合理应用运算律使解答过程简便。

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比较合适的问题;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综合和合理、有序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