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言诗的起源_从_诗言志_诗缘情_的差异说起
中国古代文学——五言诗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学——五言诗的起源现存有主名的东汉文人五言寺,数量虽然不多,但大体上可以看出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诗歌形式一样,都是从民间产生的。
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远在四言诗盛行时代,五言诗即已萌芽。
例如《诗经》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都是五言形式,但这不过是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一些五言诗句而已,当然不能算五言诗。
到了春秋末期,楚国民歌出现了《孺子歌》那样的形式(《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更晚又出现秦始皇时的《长城歌》的形式,虽然都是连句用韵,韵密而调促,而前者还带有语助词,但已经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
及至西汉,五言的歌谣谚语越来越多,其中如成帝时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巅。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汉书?五行志》)这种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是五言歌谣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自汉武帝以后,这种形式的五言歌谣,大量地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
它们有不少的新颖故事,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他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试行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
新的形式是适应于新的内容的。
汉初的四言诗本是继承《诗经》三百篇的形式,后来四言诗不能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作者才不得不突破旧形式,采用民歌的新形式来代替它。
所以东汉初年便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东汉末年,由于社会的大动荡,一些接近民间的文士忧生念乱,愈来愈感觉四言的旧形式不能适应,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就大量产生,而且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钟嵘在《诗品序》里说过,四言寺“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因为它“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具体地说,五言句所包含的词和音节可以比四言句多,运用起来伸缩性也较大,所以在表达上确实更灵活更方便些。
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五言诗的形成:多重因素影响下的诗歌变革
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诗经》的影响:五言诗起源于《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
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诗经》以四言为主,风格大多质朴典雅。
后来,人们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四言诗逐渐发展为五言,节奏上也更丰富多变。
这种节奏的变化和增加,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丰富,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乐府、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乐府是汉代的一个官方机构,负责采集和整理
民间音乐。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的一个诗歌运动,旨在用新乐府诗歌来反映现实、服务政治。
这两个运动都强调了民间音乐和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性,为五言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3.《楚辞》的影响:《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楚辞》中的《离骚》飘逸浪漫,后来发展为散文,即我们所熟知的赋。
这种散文的形式对后来的五言诗产生了重要影响。
4.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新的要
求。
五言诗以其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的特点,适应了这种新的要求。
同时,由于其表达方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广泛性,五言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文人的青睐和喜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诗歌形式。
总的来说,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
从《诗经》的影响,到乐府、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再到《楚辞》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为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篇: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
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
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
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
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
到了东晋。
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西汉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行露》“……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
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五言诗起源及相关问题新探

)
。
章 培 恒 刘 骏 先 生 有 《关 于 李 陵 与 苏 武 诗
、
〈
〉
及 答 苏 武 书 的 真 伪 问 题 》 对此 有 详 细 的 论 证 可 参 看 气 另 外 由 章 培 恒 骆玉 明 先 生
〈
〉
,
,
、
主 编 的 《 中 国 文学史新编 》 则 明 确 提 出 五言 诗成熟于 汉 初 的 观点
二是 《玉台
,
。
新 咏 》 中 所收 枚乘 诗
”
首 今 人 多 谓 为 汉 末 人之作
, ,
。
然 其第
一
首云
“
:
西
北 有 高楼 上 与 浮 云 齐
。
乃 是 西 汉 时 作 品 第 二 首 《东 城 髙 且 长 》 学 者 们 已 证 为 太 初 改
五 言 诗 起 源 及 相 关 问 题 新探
历 以 前 之作 第 三 首 有 胡 马 嘶 北 风 越 鸟 巢 南 枝
‘
,
《
孔 雀 东 南 飞 》 也 可 能是 东 汉 中 期 以 前 之 作 那 么
’
对 于 《文
选 》 中 所 收 录 的 所 谓 苏 李 诗 及 其它 古 诗
‘
’
,
在 没 有 更充 分 的 论 据 的 情 况 下 我 们 与 其
,
推 出 新说 还 不 如 保 守
,
一
点 为 好吒
”
现 经 我 们 研究 苏 武 之 诗 其 中 说 到 结 发 为 夫 妻
、
诗词句 者
。
颜延年《庭诰》云
,
“
:
李 陵 众 作 总 杂 不 类 元 是假 托 非 尽 陵 制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
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
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
诗缘情索引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闻一多的“诗缘情”论
方丽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含义辨
张安祖
求是学刊
2006/06
诗言志词缘情——浅论姜夔诗词思想内容之异
杨晓慧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对具体语境下“诗缘情”的解读——细读陆机《文赋》
王晓庆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1
大凉山情缘(组诗)
阿苦里火
凉山文学
2007/06
闻频的诗画情缘江南,江南
闻频
电影画刊(上半月刊)
2007/03
浅析中国传统诗论中的“言志”与“缘情”
严妍
华文文学
2007/04
诗缘情而绮靡——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感情缺失问题及对策
白福伟
广西教育
2007/Z5
“诗言志”与“诗缘情”论
黄梅
江汉论坛
2006/09
一首借古写今缘情写景的边塞诗——李颀《古从军行》新解兼谈他的边塞诗创作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观及其诗歌创作
郭丽平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03
“诗缘情”说的演进
乔武涛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缘情绮靡彩色婉丽——评《国秀集》的选诗标准
1999/03
中国古代诗人的诗酒情缘论纲
李裕斌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98/02
缘情与体物——《拉奥孔》述评兼论诗与画的区别
周德清
中国古代五言绝句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五言绝句的发展与演变简介五言绝句是一种诗歌形式,由四行构成,每行五个字节。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唐代诗歌的巅峰。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五言绝句的发展与演变。
起源与初期发展五言绝句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其中包含了一些符合五言绝句格律的作品。
然而,真正意义上对这种格式进行特定规范和定义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如陆机、嵇康等。
在唐代之前,五言绝句并不像后来那样广泛流行。
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时期,“乐府”成为一种主流音乐和诗歌形式,在其中广泛使用了五言绝句,从而使其得以推广和发展。
唐代的繁荣与创新唐代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在这个时期,五言绝句达到了巅峰。
王之涣、李白、杜牧、白居易等众多诗人都以五言绝句作为主要创作形式,丰富了其内涵和表现手法。
在唐代,五言绝句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既有抒发情感的爱情诗,也有咏物、山水和哲理思考等领域。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特殊形式的五言绝句,如遣词造句和对偶叠韵等。
唐代后期与宋代的延续随着唐朝的衰落,五言绝句并没有消失,在宋朝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宋代的五言绝句更加注重文字之美和意境的营造,追求简洁明快而不失深意。
数位著名文人如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以五言绝句闻名后世。
明清时期及现代再现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比较保守的时期之一,在这段时间里,五言绝句并没有太多变化或创新。
然而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诗人开始试图打破传统格律限制,在五言绝句中融入新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至今,五言绝句仍然被广泛使用,并在现代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
它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形式之一,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结论中国古代五言绝句经历了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与风格。
它在唐代达到高峰,同时也在宋代和后来的时期保持了持续影响力。
尽管时间流逝,五言绝句仍然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远闪耀着独属于它的光芒。
以上内容简要探讨了中国古代五言绝句的发展与演变,从初期发展到唐代繁荣和创意,再到宋代及明清以及现代再现。
论五言诗起源感悟与收获

论五言诗起源感悟与收获五言诗是汉语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创作自唐代,它是一种由五个汉字组成的诗歌形式。
五言诗因为其简洁有力的表现方式,以及自由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诗歌的代表形式之一。
本文将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探讨五言诗的起源感悟以及收获。
第一步: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的起源要追溯到唐朝初年,是由唐武则天时期的诗歌改良运动所推动的,当时汉乐府的风格已经过时,各种新的口语诗歌形式开始兴起,五言诗就是其中之一。
唐朝初期的五言诗往往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五言诗随着宋代以后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第二步:五言诗的表现方式五言诗的表现方式简单明了,它要求诗人在五个汉字中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这使得五言诗的表达方式十分自由,适合于各种题材和表达方式。
五言诗更适合表现思想和情感,使得它比较抑制抒情,更能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和生活感悟。
第三步:五言诗的语言表达五言诗所要求的紧凑简洁和语言的多样化为五言诗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汉语的语言空间非常广阔,拥有大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五言诗在表达方面非常自由,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去表达不同的主题,比如抒情、景物描写、思想感悟等等。
第四步:五言诗的写作收获五言诗的写作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因为它要求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写五言诗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自己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方式。
另外,在写五言诗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表达对某些事物、物品、情感的感悟,慢慢也会加深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总结:通过对五言诗的探讨,可以发现五言诗不仅仅是一种诗歌形式,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遗产。
五言诗的开启,不仅仅是古代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也引领着中国文学的进程。
五言诗不断提醒我们,用少量的文字寄托深刻的思考,用更加深入的方式揭示出我们身边的复杂之美。
五言诗广阔的表达自由,让我们从写作中获得提高,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生命的深层次。
中国抒情文学的传统——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说起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10中国抒情文学的传统——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说起李永娇【摘 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我国古代两个重要诗歌理论。
前者强调诗应侧重于反映现实,对上要“箴谏”,对下要有“教化”的作用,体现诗人之意志。
后者强调诗应感物而抒发情志,表达诗人之性情。
本文指出了“诗言志”、“诗缘情”的含义和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诗言志 诗缘情 情感 嬗变“诗言志”和“诗缘情”中国文学史和文论史上重要的两大诗学命题,“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它的含义与作用被不断发展与延伸,并在汉代达到顶峰。
在西汉时期,诗的“言志”功能衰弱且“缘情”功能加强。
魏晋时期的玄学兴起,陆机否定儒学观念中的程式化倾向,并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完成了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发展。
这个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沿革与发展有着某些必经之路。
一、概念释义(一)诗言志的内涵“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有三个意义:记忆、记录及怀抱。
正是这三个释义见证了诗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到了“诗言志”这个时期,“志”就指“怀抱”了。
诗就是用来表现人的志向以及怀抱的,反映诗的一种政教意识,朱自清先生称其为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二)诗缘情的内涵“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是由情而发的,诗以抒发情志为主,情感的表达要生动优美。
强调诗吟咏性情的功用,自由地抒发真实的情感而不受礼教的束缚。
“诗缘情”是在魏晋文学自觉的背景下提出的,否定了关于以往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倾向,张扬人的个性,适应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需要。
二、“言志”诗学的功用献诗陈志:“由下而上”,传述讽旨。
献诗陈志大约出现在西周时期。
献诗是为了表达自己政治态度和观点,也就是补察时政,而庶人的批评意见先是在民间流传广布被官吏知道后上报给管理者知晓的。
浅析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

浅析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我国古代诗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
《诗经》是四言诗,但其中已有五言诗的萌芽,出现了半章或全章五言形式的诗篇。
《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形式的限制。
创造了三、四言到七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
春秋末期出现了成篇的五言歌谣,汉代将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
到东汉时开始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关于五言诗的产生时间,自古以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多矣,夏歌曰‘郁陶乎予心’。
楚谣曰‘名余曰正则’。
虽诗未全,然无言之滥觞也。
逮汉李陵,始著无言之目矣。
”意思说《诗经》、《楚辞》是五言诗之源头。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李陵诗所存目现已少见。
但见,也是后人的伪作。
钟嵘的时代可能有其遗诗。
近人逯钦立先生认为:“近世之论无言者,率举一时之谣,一人之作,以定此体裁之肇始。
夫新体之起,非一人所创,亦非一短时间所能成。
”据此标准,他认为五言诗体发生于汉武帝时。
他说:“然则五言诗发生及成立,究各断为何时乎?钦立窃谓自西汉武帝至东汉章帝之时应定为此一体裁之发生期。
自东汉章帝自献帝建安以前应定为此一体裁之成立期。
”历来论五言诗体发生问题者,当以逯先生此说最为断绝,也比较切近事实。
明胡应麟说:“四言不能不变而五言,古风不能不变而近体,势也,亦时也。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循而作他体。
以自解顺,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哀者,皆由于次。
”这种看法更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
他们把五言诗的产生都归于“势”和“时”,显得比较笼统,让人不易理解。
那么,我不揣浅陋,从音乐环境和政治思想环境两方面来作一浅析,以求方家之指正。
一、文人五言诗产生的音乐环境诗与乐的关系,其可谓是渊源流长。
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介绍中国古代五言律诗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和结构的中国诗体。
五言律诗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在不同朝代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与变化,从其起源、特点、代表作品以及流派等方面进行阐述。
起源与特点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汉代以前,古代中国的诗歌主要以四言、六言为主,五言诗并不常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五言律诗逐渐兴起。
五言律诗的特点在于其严格的韵律和结构。
按照五言律诗的要求,一首五言律诗需要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
而且,每句的字数和平仄需要严格对应,以确保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五言律诗在表达上也更加简洁明了,常常通过简短的句子和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发展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五言律诗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五言律诗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和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律诗开始有了一定的流派和风格。
其中,以乐府诗和绝句最为典型。
乐府诗是一种采用律诗形式的叙事诗歌,以其简洁明了的风格和深刻的表达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绝句则更加注重对感情和意境的把握,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鼎盛时期。
在唐代,五言律诗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和诗人。
唐代的五言律诗在主题和形式上都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在主题上,唐代的五言律诗不仅仅局限于叙事和抒情,更多地涉及到社会、政治、风俗和自然等方面。
在形式上,唐代的五言律诗更加注重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握,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唐代的五言律诗也不再仅限于乐府诗和绝句,还有更多的创新和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五言律诗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他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宋代以后宋代以后,中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发展逐渐趋于衰落。
虽然在宋代和元代的文人中仍然有一些作品和流派的出现,但整体上五言律诗已经较为陈旧。
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的起源:第一篇: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一、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与其它诗歌样式一样,也是从民间产生的。
早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就已经开始萌芽,《诗经》中的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五言诗句。
西汉时,五言的歌谣越来越多,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被大量地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
它们有不少的新故事以及相当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文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二、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是班固的《咏史》。
歌咏缇萦救父的故事。
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
三、文人模仿创作的文人五言诗文人模仿民歌创作的五言诗当以辛延年的《羽林郎》为著名,它是模仿《陌上桑》而写的。
四、汉代最有影响的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一、《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时代《古诗十九首》载于萧统《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历来有许多推测。
从其内容、风格、技巧推断,它不能产生于西汉,而是东汉末年下层失意知识分子的作品。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既非一人创作,其反映的思想内容就很复杂。
有写热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有写游子思妇的,如“行行重行行”;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国风》中都可以找到。
尤其是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更为深沉的内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
男女离别的痛苦不但在于相思,而且还在于光阴流逝。
久别的夫妇虽然还会有团聚的日子,但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复返了。
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感伤,才使这首诗具有更深的内蕴,它启发读者不但要珍惜爱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气蓬勃的生命。
也正因为青春的可贵,才足以显见爱情的价值的无限。
由此可见,写游子思妇的五言诗作,表现了汉代文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它的内蕴,超出了男女相思,也使它与《诗经》中那些同题诗作有了明显的时代意识差别和抒情主体差别。
论五言诗的起源_从_诗言志_诗缘情_的差异说起_戴伟华

论五言诗的起源———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差异说起戴伟华“诗言志”是阅读理论的总结,核心为赋诗以言志,其“诗”指《诗经》;“诗缘情”是创作理论的总结,其“诗”指诗体之诗,“诗言志”和“诗缘情”中的“诗”的内涵并不相同。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诗》———歌诗———诗三个阶段,“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和五言诗体写作兴盛同步,并且是针对五言诗的。
五言诗发育不是传统的字句演进的过程,而是文人观念的自我突破。
五言诗初始阶段作者疑伪或佚名,五言诗以杂诗为名,都是五言诗不入正体的表现。
关键词 诗言志 诗缘情 歌诗 杂诗 五言诗作者戴伟华,1958年生,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 510631)。
“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二者的内涵及其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内涵演变关系颇为学术界重视,有关“诗言志”之“志”和“诗缘情”之“情”的讨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但是,至今仍然有一个重要问题被悬置而未为人们充分注意并予以探讨,这就是“诗言志”、“诗缘情”两个概念中的“诗”。
其实,“诗言志”之“诗”与“诗缘情”之“诗”因提出的背景不同,其内涵是不同的。
明确二“诗”所面临的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阐释对象,有助于深化传统诗学的研究。
先秦诗论中,“诗言志”基本上是指导阅读诗歌的理论,包含阅读功能和阅读形式两大主要方面,并形成了赋“诗”以言“志”的传统;而在魏晋诗论中,“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是指导诗歌创作的理论。
因此,我们在讨论言志与言情之间“志”与“情”的分合和转换时,也应该将学术界对于二者关系的内容差异分析转换为对于二者体和用的分合和转换的阐释。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来思考诗学理论和诗歌形式时,一些问题是不好轻易绕开的:先秦两汉的诗学理论是围绕什么样的诗歌内涵展开的?先秦两汉的“诗言志”和魏晋的“诗缘情”如何由不同的价值指向和内涵规定而巧妙地合二为一,为新诗的发展铺平道路?缘此,我们又会发问:中国成熟的诗歌诞生早在西周初年,为何文人五言诗的成熟要到东汉末年?本文试图论述相关的两大问题:“诗言志”之“诗”非“诗缘情”之“诗”,五言诗形成迟缓的原因以及五言诗的产生过程。
论早期五言体的生成途径及其对汉诗艺术的影响

论早期五言体的生成途径及其对汉诗艺术的影响一、内容简述本文深入探讨了早期五言体的生成途径,以及其对汉诗艺术风格和发展的潜在影响。
文章首先追溯了五言体起源的多种说法,从诗歌的起源、演变,到五言体本身的特点、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
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早期五言体如何在汉代文学中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诗歌形式,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五言体的起源与界定;五言体生成的途径与方式;五言体对汉诗艺术风格的影响;五言体在汉诗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五言体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文章揭示了早期五言体如何在汉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五言体的起源和发展五言体作为汉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起源于何时,又有何发展轨迹,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关于五言体的起源,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它可能源于上古时代的“辈儿歌”。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如《鹿鸣》、《蟋蟀》都是采用五言句式,而这些篇章又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或更早时期的作品。
五言体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创作上的艺术化与规范化。
这种艺术化首先表现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等方面。
五言诗在内容上也得到了拓展,除了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之外,还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历史故事以及政治抒情等方面。
五言诗的形式也日趋成熟,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范。
五言绝句的四句或八句的结构,五言律诗的平仄韵律等等,都在汉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到了东汉后期,五言体诗歌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五言诗的题材更加丰富,除了一般的咏史、赠别之外,还有一些以描写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五言诗的风格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不再拘泥于严格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诗歌的内容也更加注重个性和感情的表达,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五言体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彩的过程。
试论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 陈天祥
作者机构: 浙江省台州学院中文系浙江临海317000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47-52页
主题词: 五言诗;起源;西汉;东汉
摘要:五言诗的起源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南北朝的钟嵘在《诗品》中早就指出五言诗起于西汉的李陵,但后代的许多学者都对此持怀疑态度.尤其是二十世纪初期梁启超、罗根泽等人提出五言诗起源于东汉晚期的说法以后,这种观点基本上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解放后出版的几部较有影响的文学史均持此说.后来虽不断有学者表示异议,但终不能改变人们的看法.本文试图以《汉书》中的引诗为主要证据,再辅以其他旁证材料,来证明五言诗起源于西汉而非东汉末期.。
试谈五言诗的起源

作者: 胡守仁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98-99页
主题词: 五言诗;起源;文心雕龙;《诗品序》;汉成帝;诗体;《玉台新咏》;太初改历;李陵;《文选》
摘要: <正> 关于五言诗起源的问题,向来聚讼纷纭。
有的推原于汉代以前,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
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
”钟嵘《诗品序》云:“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这里所列举的,或仅为单句,或只是半章,或除兮字不计,或杂以四言,惟邪径童谣,纯乎五言。
但童谣出现于汉成帝时代,非五言诗之先见者。
其余既非全篇,自不当以五言诗论。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作者:金安区张店镇白塔寺中学冯锐摘要: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以现有的资料来证明文人五言诗起源于西汉而非东汉,继而理清文人五言诗在汉代发展的大致脉络。
由虞姬的《和项王诗》到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而趋于成熟,从此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五言诗创作为主的时代即将到来。
关键词:汉代文人五言诗起源发展Han Dynasty poetry literati Origin and DevelopmentAbstract : Five-Word Poem origins in ancient literature study has been outstanding issu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data to prove that the Five-Word Poem not originated in the Eastern Han , then sort out the Five-Word Poem in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he Han Dynasty thread. By Yu "and items, WANG" Anonymous "19 Ancient Poems" Five-Word Poetry After 30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From the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has entered a new era, a poem writing poetry-dominated era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Key words : Han Dynasty poetry literati rise development中国古代诗歌,以文人创作为主体。
浅析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

浅析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
文人五言诗的诞生得益于唐宋文学思潮,唐宋文人的文化思想文章
的品学兼优,美学理念具有唐宋文学的艺术特点。
他们端庄典雅,秉承"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道,对小雅音乐、五律、七言诗的创作的兴趣和沉浸,尤其热心於以写五言诗的创作当今,五言诗的形式不断丰富,华美装点,异常刺激。
文人五言诗的出现,业已引起读者极大的
视觉畅快,令人心潮汹涌,久久唏嘘不已,点燃深藏于心底的一缕热
情之火。
文人五言诗的出现,主要是继承了唐宋文学思潮,伴随着繁体文化和
汉语出现而得以发展,这种五言诗表达技巧精湛,把图画蕴和于诗中,更能发挥减言意境之美,把原有的文学流派发挥的淋漓尽致,引发了
文人五言诗的持久热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五言诗的起源———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差异说起戴伟华“诗言志”是阅读理论的总结,核心为赋诗以言志,其“诗”指《诗经》;“诗缘情”是创作理论的总结,其“诗”指诗体之诗,“诗言志”和“诗缘情”中的“诗”的内涵并不相同。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诗》———歌诗———诗三个阶段,“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和五言诗体写作兴盛同步,并且是针对五言诗的。
五言诗发育不是传统的字句演进的过程,而是文人观念的自我突破。
五言诗初始阶段作者疑伪或佚名,五言诗以杂诗为名,都是五言诗不入正体的表现。
关键词 诗言志 诗缘情 歌诗 杂诗 五言诗作者戴伟华,1958年生,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 510631)。
“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二者的内涵及其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内涵演变关系颇为学术界重视,有关“诗言志”之“志”和“诗缘情”之“情”的讨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但是,至今仍然有一个重要问题被悬置而未为人们充分注意并予以探讨,这就是“诗言志”、“诗缘情”两个概念中的“诗”。
其实,“诗言志”之“诗”与“诗缘情”之“诗”因提出的背景不同,其内涵是不同的。
明确二“诗”所面临的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阐释对象,有助于深化传统诗学的研究。
先秦诗论中,“诗言志”基本上是指导阅读诗歌的理论,包含阅读功能和阅读形式两大主要方面,并形成了赋“诗”以言“志”的传统;而在魏晋诗论中,“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是指导诗歌创作的理论。
因此,我们在讨论言志与言情之间“志”与“情”的分合和转换时,也应该将学术界对于二者关系的内容差异分析转换为对于二者体和用的分合和转换的阐释。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来思考诗学理论和诗歌形式时,一些问题是不好轻易绕开的:先秦两汉的诗学理论是围绕什么样的诗歌内涵展开的?先秦两汉的“诗言志”和魏晋的“诗缘情”如何由不同的价值指向和内涵规定而巧妙地合二为一,为新诗的发展铺平道路?缘此,我们又会发问:中国成熟的诗歌诞生早在西周初年,为何文人五言诗的成熟要到东汉末年?本文试图论述相关的两大问题:“诗言志”之“诗”非“诗缘情”之“诗”,五言诗形成迟缓的原因以及五言诗的产生过程。
一、“诗言志”与《诗》《尚书・尧典》中的一段话历来被视为诗歌批评的经典之言,其云:“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415・551・论五言诗的起源・651・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6期・751・论五言诗的起源・851・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6期・951・论五言诗的起源・061・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6期・161・论五言诗的起源・261・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6期・361・论五言诗的起源rising cost s f rom t he perspectives of demand and supply.Based on t hree National Healt h Services Surveys(1993,1998,2003),t he aut hor empirically examines t he degree of inequality in healt hcare financing and delivery in urban China.The article concludes t hat t he market2oriented healt h reform in urban China has exacerbated t he cost problem t hat it intended to solve,reduced access to healt h services for t he mo st vulnerable,and increased t he instances of illness2induced poverty.To solve t he problem,t he government should reorient it s policies and increase it s extractive capacity,so as 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restoring an equal and accessible basic healt hcare system t hat covers all resident s.(10)E conomic Institutional R eform and the T ransform ation of Village Public Authorities:A C aseStudy of a Village in the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S on g J i ng Yang S hanhua・129・Sociological researchers on rural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are t rained to explore t he social implicatio n of t ransitional economies via distinct mechanisms across areas and t hrough time.Drawing on data from a sout hern Jiangsu village,t his paper attempt s to examine t he boundaries,arrangement s and sp heres of village p ublic aut horities since t he mid and late1990s. As t he collective indust ries and TV Es have been undergoing a p rivatizing process,t he collective2 based village p ublic aut horities have experienced a t ransformation t hat feat ures decent ralization of power,elite division and cont raction of responsibility.Not only t he peculiarities unique to t he rural economic st ruct ure and t he p rivatizing reform,but also t he administrative instit utions,such as t he recruit ment and p romotion of cadres,help to shape and diversify t he new local aut hority system and st rategy.Cont rasting t 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socialist rest ruct uring wit h t he market2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recent years,t he village p ublic aut hority offers an example t hat provides a comparative f ramework wit h regard to economic develop ment and social change.(11)R aison dπ−tre and Modernity of the Old Style Shi and Ci Poetry in the20th Century ChinaChen Youkan g・143・The raison dπêt re of t he old style s hi and ci poet ry has long been questioned,rejected and suspended in20th cent ury China,so much so t hat t he style has been excluded from literary st udies and literary history.A part of literary intellect ual resources t hus lay unused.Some researchers question and reject t he raison dπêt re of t he old style s hi and ci poems;some failed to see t he f unction and exp ression of t his t raditional genre in modern society.To change such a sit uation, we must understand t he reaso nable nat ure of t he old style s hi and ci poems in t he first place.It is also necessary to redefine t he domain of“modern literat ure,”to integrate20th cent ury Chinese poet ry under t he head of“modern poet ry in Chinese”so as to eradicate t he confrontation and opposition of t he old and t he new styles.The old style poems composed in t he20th cent ury showed a p rominent tendency towards modernity and hence stood on it s own feet as a new t radition.In t he new cent ury,t he dichotomy of t he new and t he old style poems should be broken,and t he old style poems should be st udied as cult ural p roduct s of t he Chinese nation created in t he new historical period.That will p romote not only t he develop ment of t he writing of old style poet ry,but also t hat of literat ure and t he view of cult ure.(12)Some R emarks on the Origination of the Five2Character Poems:Starting from the Distinctionbet w een“Poetry as Expression of Ambitions”and“Poetry Arising from Emotions”D ai W ei hua・154・ABSTRACTS“Poet ry as expression of ambitio n”as a statement f rom t he perspective of reading focuses on poet ry writing as a way of conveying ambitions.The“poet ry”here refers specifically to S hi J i ng(t he Book of Odes).“Poet ry arising from emotions”is a summary of poet ry writing t heory.The“poet ry”refers to poetry as a literary genre.The word carries different connotatio ns in t hese two p hrases.In t he t hree develop mental stages f rom t he B ook of O des via songs to poetry as a literary genre,t he t heory of“poet ry arising f rom emotions”accompanied, and was based o n t he flourishing of five2character poems.The formation of t he five2character poems was a result more of t he new ideas of t he literati t han of a nat ural develop ment of written language.The fact t hat t he early writers of five2character poems were often of doubtf ul identity or anonymous and t hat five2character poems were often entitled“za shi(miscellanies)”serves as p roof of t heir informal stat us.(13)A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Feng J ia ng”Hou J i anx i n・173・“Feng j i an”(封建)has been generally and wrongly taken as a Chinese counterpart of “feudal”and“feudalism”in Western languages.The early sinologist s and Chinese scholars (including Yan Fu)did not make such a t ranslation.Yan Fu t ransliterated“feudalism”in his early t ranslations.It was not until t he20th cent ury when classical Western evolutionism found it s way into China,“feudalism”was reduced to an abst ract concept,and t he Western European model was generalized as a f ramework to understand China and t he world,t hat Yan Fu first equated“feudalism”wit h“f eng j i an,”and China was believed to have experienced a“feudal society”in t he same sense as Europe.In t his paper,t he aut hor demonstrates t hrough analysis of academic history,particularly empirical and t heoretical analysis,t hat feudalism as a product of t he historical develop ment of Western Europe existed only in Europe,t hat“f en g j i an”was t he system in p re2Qin China,t he only system to which t he word“f eng j i an”can be st rictly applied, and t hat what lasted f rom t he Qin all t he way t hrough t he Qing dynasty in China was a system of t he dictatorship of imperial power.The t hree concept s differ and are independent f rom each ot her.The medieval period in t he West and t hat in China are different social forms in p re2modern times,and t he same label should not be attached to t hem.(14)Civil La w Norms in Local Societies during the Ming and Q ing:A Discussion Centered roundL a ke Cases Compiled by the H uang Clan at Diaocha,H anchuan,H ubei ProvinceZhang X i aoye・189・In t 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large areas of water in Diaocha Lake in Hanchuan,Hubei Province belonged to t he Huangs,who were involved in lawsuit s against t he nearby families for t he property right of t he waters for a long time.They collected t he document s,records and cont ract s of t hese lawsuit s in t heir family records,under t he title of L ake Cases.A reading of t hese materials merely f rom t he perspective of instit utions will obscure t he rich corp us of empirical fact s,alt hough it may provide some clues to t he normative content s of civil law. However,if p ut in a larger context of local social develop ment and analyzed at t he level of p ractice,it may reveal t he complicated a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 he realization of right s and clan building,and between legal justice and spontaneous order.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 he nat ural environment,p roduction mode,basic social st ruct ure and state instit utions shaped t he specific forms of civil law norms in local socie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