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诗词格律知识大全

诗词格律知识大全

诗词格律知识大全展开全文103f诗词格律知识大全目录(一)概述…………………………………(二)平仄…………………………………(01)关于近体诗(02)平仄的基本格式(03)“对”和“粘”的规则(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05)五言律诗(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07)格式以外的规则第一、“一三五不论”第二、“孤平拗救”第三、“三四字互救”第四、“对句相救”(08)简便的公式(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10)小律和排律(三)对仗………………………………(01)律诗的结构(02)对仗的基本含义(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04)工对的追求(05)宽对的必要(06)“合掌”之忌(四)诗韵…………………………………(01)关于押韵(02)诗韵和新韵(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04)关于平水韵(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07)关于诗韵改革(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02)词的平仄(03)词的句子长短(04)词的对仗(05)词的押韵(06)词韵(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一)概述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

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

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

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

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

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

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

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

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关于律诗的知识点

关于律诗的知识点

关于律诗的知识点
1. 律诗的押韵超重要的呀!你看像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韵脚多和谐呀!押韵能让律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首美妙的歌曲,多好听呀!
2. 对仗也是律诗的一大特色哟!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里“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对仗多工整呀,是不是特别厉害?就像一个精致的工艺品,让人赞叹不已!
3. 律诗的平仄很关键呢!它能让诗歌有音律美。

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很好的例子,那平仄的变化,就如同音乐的旋律一样起伏,太有魅力了呀!
4. 律诗的起承转合多有意思呀!就像故事有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局一样。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这样呀,从“孤山寺北贾亭西”开始,一步步引导我们感受春天的美好,不是很棒吗?
5. 律诗的意境营造很神奇的!孟浩然的《春晓》,那种美好的意境仿佛让我们真的置身于春天的早晨,哎呀,这感觉太奇妙了!
6. 律诗的情感表达多丰富呀!可以是喜悦、悲伤、感慨等等。

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满满都是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呢!所以呀,律诗真是个超级棒的文学体裁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律诗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和学习。

律诗知识点

律诗知识点

律诗知识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这里所谓的“古”和“近”是以唐朝时代人的眼光来看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是依照唐以前时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绝对不是无格律的现代诗,相反,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每首限定四句。

五言绝句二十字,七言绝句二十八字,其它的特点都和律诗相同。

写律诗要严格地遵照声韵要求来进行。

声是指平、仄两声。

古人将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就可分平仄,但古人的发音现在无从得知,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声韵书中查出某个字在古诗中的平仄。

对于现在使用的汉字,要确定其平仄则比较简单:一声、二声属平声,三声、四声属仄声。

诗的格律主要体现在平仄上,格律诗的每句每字都有平仄的要求,依照平仄写出来的诗朗朗上口,否则会觉得读起来很别扭。

韵是押韵,又称压韵、叶韵、协韵。

押韵就是强制性地规定在一首诗的哪句哪字必需使用同韵的字,诗中韵的位置都在句尾,故有韵脚的说法。

古人作诗有韵书可查,清代人常用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

一般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诗韵大致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读音(韵母)来划分,但仍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寒”“删”在现代拼音中韵母相同(an),应该算是同韵,但在古诗韵书中分属“十四寒”和“十五删”,作诗时如果混用是不可以的。

诗歌鉴赏之律诗结构

诗歌鉴赏之律诗结构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二)考察诗歌的感情
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 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 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 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 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 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 “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 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 的隐忧。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 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 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
轮船正招式成商立局,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
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处开始
研制 。
(2)发展水:上1飞918机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
”;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一)分析诗歌的线索
例 (2011南通高三二模)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 扣住“望”来写的。(4分)
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
筹办航空事宜

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初办邮政: 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 , 邮传邮正传式部脱离海关。 (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万国。邮联大会

律诗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律诗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律诗相关的知识点总结一、律诗的起源律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的《周颂》和《诗经》中的《齐风》、《魏风》等部分诗歌,虽然这些诗歌并非完全符合后世律诗的格律要求,但在形式上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

隋代诗人颜之推在《律诗原则》中总结了律诗的规律和特点,为后世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骆宾王在《文苑英华》中收录了大量的律诗,促进了律诗的发展和流行。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更是将律诗推向了一个高峰,成为律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巅峰之作。

因此,律诗的起源可以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二、律诗的形式1.格律要求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其与其他诗歌形式的最大区别。

律诗的构成要素包括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这些要素需要严格符合规定的格律规范。

一般来说,律诗的格律要求较苛刻,需要诗人具备较高的诗歌技艺和表达能力。

在唐诗中,五言律诗的句数为四句,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的句数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平仄要求也有明确的规定,如五言律诗的平声韵、仄声韵、平仄韵、双声韵等都有特定的要求,七言律诗也有相对应的规定。

因此,律诗的格律要求是诗人在创作律诗时需要严格遵守的基本规范。

2.韵律形式律诗的韵律形式也是其独特的特色之一。

律诗的韵律形式主要包括平仄韵、双调韵、交错韵等几种形式,这些韵律形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技巧性,对诗人的写作技巧有一定的要求。

在唐诗中,因为五言和七言律诗的句数和字数有所不同,其韵律形式也略有区别,但总体上都是以平仄韵为主。

在宋诗中,苏东坡创作的律诗则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其他形式的律诗,这些作品在韵律形式上也有更加丰富的表现。

3.主题内容律诗在主题内容上的表现也是其独特之处。

律诗的主题内容广泛,既包括了古代的历史、神话、传说等内容,也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爱情、友情等主题。

在唐诗中,律诗以其广泛的主题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当时诗坛的翘楚,被广泛传颂。

在宋诗中,苏轼以其丰富的感情和灿烂的诗文才情创作了大量的律诗,成为律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关于律诗的知识

关于律诗的知识

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具有严格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以下是关于律诗的详细知识:
一、律诗的定义和特点:
律诗,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二、律诗的结构:
1.首联:律诗的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
的。

首联一般不大用事,要婉转再三,逐渐引入佳境。

2.颔联:律诗的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

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其
他方面同首联。

颔联不用偶对属正格,用偶对属变格。

3.颈联:律诗的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或承联)。

“转”时须钩连前意,自转自
合,放出亮句,撑住诗腰。

4.尾联:律诗的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结尾一句尤为重要,“结句须
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

三、律诗的押韵规则: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固定的位置押韵。

即偶数句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个韵脚的声音必须相同。

四、律诗的对仗规则:
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对仗的要求是词语的词性要相同或相近,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平仄要相反,即平对仄,仄对平。

律诗基础知识[整理版]

律诗基础知识[整理版]

律诗基础知识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律诗的韵: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韵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

至于乐冬这两下韵(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

你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

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

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根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开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搜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好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场,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场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开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律诗基本知识word资料19页

律诗基本知识word资料19页

律詩基本知一、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却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

继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谵婉约的作风参与其间,是繁星丽天的盛唐诗歌,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中唐时期,又出现了韦应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启迪后人。

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不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二、七言古诗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简单地说就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

如杜甫的七言古诗代表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丹青引赠曹霸将军》等。

目录 [隐藏]1 溯源2 划分3 作法4 演进5 相关词条6 参考资料七言古诗-溯源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它起源于民谣。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根本知识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

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

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

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

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

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

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

它好似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

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

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

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简称首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关于律诗的知识点

关于律诗的知识点

关于律诗的知识点
1. 律诗的格律很重要啊!就像给房子搭架子,得有规矩才行。

比如杜甫的《春望》,那格律多严谨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平仄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2. 律诗的对仗也超有意思呀!就好像两个人在比文采呢。

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对仗多工整呀,简直绝了!
3. 律诗的韵脚可得选好呀!这就跟唱歌押韵一样重要呢。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韵脚多顺溜啊。

4. 律诗的意境那可是灵魂呀!就如同给画作上色,让它鲜活起来。

李商隐的《锦瑟》,那意境,真是让人沉醉其中,感受那深深的情感呀!
5. 律诗的起承转合就像是讲故事呢!得有起有伏才吸引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从远景到感悟,过渡得多自然呀!
6. 律诗的语言要精炼呀!不能啰嗦,得像金子一样珍贵。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简单几个字,画面全出来了。

7. 你知道律诗还能反映时代背景吗?就像一面镜子。

杜甫的那些律诗,不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吗?多深刻呀!
8. 律诗也能表达个人情感呢!高兴了、悲伤了,都能在诗里体现。

比如孟郊中举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9. 写律诗可不简单哦,那得下功夫!就跟练功一样。

但写好了,那可真是让人赞叹不已呀!想想那些经典的律诗,不就是这样吗?
10. 律诗真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呀!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和传承。

难道我们不应该把这么好的东西传下去吗?。

律诗的相关知识共17页PPT

律诗的相关知识共17页PPT

入声
一屋,屋木竹目服福禄熟谷肉咒鹿腹菊陆轴逐牧伏宿读犊渎牍椟 黩毂复粥肃育六缩哭幅斛戮仆畜蓄叔淑菽独卡馥沐速祝麓镞蹙筑穆 睦啄覆鹜秃扑鬻辐瀑竺簇暴掬濮郁矗复塾朴蹴煜谡碌毓舳柚蝠辘夙 蝮匐觫囿苜茯髑副孰谷
三觉,觉角桷较岳乐捉朔数卓汲琢剥趵爆驳邈雹璞朴确浊擢镯濯 幄喔药握搦学
四质,质日笔出室实疾术一乙壹吉秩密率律逸佚失漆栗毕恤蜜橘 溢瑟膝匹黜弼七叱卒虱悉谧轶诘戌佶栉昵窒必侄蛭泌秫蟀嫉唧怵帅 聿郅桎茁汨尼蒺
八黠,黠札拔猾八察杀刹轧刖戛秸嘎瞎刮刷滑 九屑,屑节雪绝列烈结穴说血舌洁别裂热决铁灭折拙切悦辙诀泄 咽噎杰彻别哲设劣碣掣谲窃缀阅抉挈捩楔蹩亵蔑捏竭契疖涅颉撷撤 跌蔑浙澈蛭揭啜辍迭呐侄冽掇批橇 十二锡,锡壁历枥击绩笛敌滴镝檄激寂翟逖籴析晰溺觅摘狄荻戚 涤的吃霹沥惕踢剔砾栎适嫡阋觋淅晰吊霓倜
(三)对仗
2、换柱对:首联和颈联入对。
3、偷春对:首联入对而颔联不对。《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 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三联用对仗。李白《送友人》,杜甫《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
特殊的对仗方式:
1、隔句对 2、当句对 3、交股对 4、流水对 5、借对 6、倒装对
近体诗押韵的要求:
1、两句一押,韵脚在偶句句尾,也有首句起韵的; 2、一韵到底,不许换韵; 3、必须选一个韵部的字押韵,不能用邻韵,更不 能四声通押。
4、不能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5、必须押平声韵。
上平
一东,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 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 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五绝、五律、六绝、六律、七绝、七律,平仄韵、格律整理,涨知识

五绝、五律、六绝、六律、七绝、七律,平仄韵、格律整理,涨知识

五绝、五律、六绝、六律、七绝、七律,平仄韵、格律整理,涨知识【五绝】五⾔绝句的省称。

四句⼆韵或三韵。

(⼀)⾸句仄起不⼊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句仄起⼊平韵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三)⾸句平起不⼊平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四)⾸句平起⼊平韵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句平起不⼊仄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

(六)⾸句平起⼊仄韵式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

(七)⾸句仄起不⼊仄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句仄起⼊仄韵式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五律】五⾔律诗的省称。

⼋句四韵或五韵。

(⼀)⾸句仄起不⼊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句仄起⼊平韵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三)⾸句平起不⼊平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四)⾸句平起⼊平韵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句平起不⼊仄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对仗)。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

第13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及练习

第13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及练习

唐诗五首一、认识律诗1、关于律诗律诗每首八句,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根据字数,我们将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2、句式要求每首二、三联(即颔联、颈联)中的两句诗,必须分别为对偶句。

3、押韵要求1、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2、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三、五、七句必须不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4、章法结构律诗的章法结构,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起:首联,点题或交代背景,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领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主旨,抒发情感,收束全诗。

野望唐·王绩东皋1薄暮2望,徙倚3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4返,猎马带禽5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6。

注释:1、[东皋]地名,今属山西。

作者弃官后在此隐居。

皋,水边地。

2、[薄暮]傍晚。

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

《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商后,商末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隐居于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世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阅读导引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王绩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即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仄仄平平仄a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②平平仄仄平 B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④仄仄仄平平 A④(平平)仄仄仄平平A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

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

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

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基本知识律詩基本知識一、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却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

继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谵婉约的作风参与其间,是繁星丽天的盛唐诗歌,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中唐时期,又出现了韦应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启迪后人。

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不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二、七言古诗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简单地说就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

如杜甫的七言古诗代表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丹青引赠曹霸将军》等。

目录 [隐藏]1 溯源2 划分3 作法4 演进5 相关词条6 参考资料七言古诗-溯源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它起源于民谣。

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

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

《燕歌行》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如东汉末年的《小麦谣》、《城上乌》(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桓灵时童谣》“举秀才”(葛洪《抱朴子·审举》)都是很生动、通俗流畅的七言和杂言民间作品。

相传汉武帝曾会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联句,但据后人考证,实系伪托,并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

以后汤惠林、鲍照都有七言作品。

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的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

从梁至隋代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

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七言古诗-划分七言古诗,是对七古和歌行的统称。

古人所谓七言,并不是说全诗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而是只要诗中多数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

如李白《蜀道难》既有“噫吁嚱”三言,复有“危乎高哉”四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九言,但仍认为是七言歌行,而不认为是杂言诗。

明清以来的诗论家,对于七言古诗的划分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体,可以互相替代,如胡应麟《诗薮》云:“七言古诗,概曰歌行。

”王士禛《古诗选》就径直分五言诗与七言诗歌行钞两部分。

明清诗话评论中,将七古与七言歌行相互代称,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七古与歌行在体性上存在分别,这种分别而且甚大。

李中华、李会二位先生曾著文论述过这个问题,略曰:从形式上看,七古与七言歌行都是七言诗,又都不能算是七言律诗,故归为一体,目为七古,似亦理所当然。

然而就各自诗体的源流、体式与风格而论,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陆游的七言古诗首先,七言歌行出自古乐府,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二者渊源不同。

汉魏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燕歌行》、《齐歌行》、《艳歌行》、《怨歌行》、《伤歌行》、《悲歌行》、《鞠歌行》、《棹歌行》等,可以视为唐代歌行之祖。

其中七言歌行,则是汉魏以来七言乐府歌诗自然的发展。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尝云:“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大盛,亦有五七言杂用者,唐人歌行之祖也。

”所谓古诗《东飞伯劳》,即《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载录的《东飞伯劳歌》。

故七言歌行出于汉魏、南朝乐府应无疑义。

至于七言古诗,旧说它起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

然而《柏梁台诗》的作者有二十四人之多,每人一句,只能算是联句,算不得完整的七古。

所以从诗体发生的角度说,二者不同源。

其次,就体式的主要特征而言,七古要求与七言律诗(包括七律、七排)划清界限。

清王士禛《古诗平仄论》有云:“七言古自有平仄。

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杂以律句。

”七言古诗则有句脚多用三平调、句中不避孤平之类的讲究,这些都是对格律诗的反动。

至于七言歌行,虽然初期部分作品在体式格调上颇与七古相似,然而在其演化过程中律化的现象却愈来愈严重。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的统计,白居易《琵琶行》88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共计53句,而《长恨歌》120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占到百句之多。

这种律化趋势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歌行体诗要求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韵和谐的结果。

其三,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

《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二者风调互异。

《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

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

”则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

《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

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

“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

这些评论,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

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一度成为时尚,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

七言古诗-作法姜夔说:“放情曰歌,体如行书曰行,兼之曰歌行。

”据此,七言歌行的体性应当是一气盘旋直下,流转奔逸。

歌行短制,往往与近体诗在体性上相近。

如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如果不考虑平仄,简直就是两首近体绝句连在一起。

又如杜甫《夜闻觱篥》: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歘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同样,高适的《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白居易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一结)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二结)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三结)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四结)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五结)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六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七结)就像是七首绝句串在了一起。

事实上,七言歌行体的基本章法,就是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

(当然也有两句、六句等偶数句一换韵的。

)换韵主要是依照意思的转折,如上举《燕歌行》,一结写主将奉命出生,是诗的起,用职韵。

二结四句,写出征途中的声势和敌方进犯的态势,是诗的承,换删韵。

第三结开始着笔勾勒,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所以又换麌韵了。

描摹刻画,又可分四个小的层次:三结四句,写战斗惨烈而主将荒淫,用婺韵;四结四句,写战争失利,未能解围,用微韵;五结,写征夫思妇久别远离之苦,用有韵;六结,写边地征戍的艰苦,仍用有韵。

至第七结前两句,是诗的转,后两句,则是诗的合。

四句换用文韵作结。

在转韵时,一般一二句都要用韵,即首句要入韵。

《滕王阁诗》和《燕歌行》,每四句换韵时,首句总是入韵的。

而一首诗多次转韵,常是平仄韵交替使用。

这和律句平仄字相间的意义相同,为的是使声调富于变化而又齐整和谐。

如果把一个个的四句比作一粒粒的珍珠,那么长篇七言歌行就是用一根丝线——诗的主题思想,把这一粒粒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

这种章法,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发扬光大,称为长庆体,并到了清代吴伟业那儿总其大成,是名梅村体。

如白的《长恨歌》、《琵琶体》,元的《连昌宫词》,吴的《圆圆曲》等。

这类诗,最可注意者为韦庄的《秦妇吟》。

此诗“为长庆体,叙述黄巢焚掠,借陷贼妇人口中述之。

语极沉痛详尽,其词复明浅易解。

”写出黄巢造反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堪称有唐一代史诗冠冕。

七言古诗-演进唐代是中国诗歌大放异彩的时代。

在唐代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七言古诗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诗之所以成其为唐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七古在唐代的兴盛。

七古作为一种古老的诗体,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终于在唐代走向成熟。

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盛唐及其以后的七古作品。

但对文学史稍加关注就不难发现,任何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李白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必定是社会,作家的心理以及整个社会心理发展的共同结果。

七古的发展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盛唐诗人是在综合了前代七古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转益多师,才最终创造了七古的辉煌。

盛唐七古的最后准备期——初唐,前承汉魏六朝,后启盛唐,虽然在这一时期七古的面貌没有发生彻底的改变,但正是在“四杰”等初唐七古诗人的努力下,七古获得了走向高潮的必要准备。

初唐时期,七言古诗的体制得以正式确立,从四杰到张、李、沈、宋诸人,七言古诗经历了一个从形式到风格方面的缓慢演变的过程。

初唐诸诗人都为七言古诗的成熟与完善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开启了盛唐七古的先声。

李白在七言古诗发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李白的七古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巨大的思想容量,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艺术上,具有句式多变和韵律结构多变两个突出特点,从而把七古的艺术表现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