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课教案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课教案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程背景《爬天都峰》是一本绘本,通过角色与情节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友谊和团队合作的故事。

该故事以爬山的活动为背景,可以很好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第二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游戏体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教学准备•《爬天都峰》绘本;•游戏素材:包括小道绳、跳绳、球等;•图画纸和彩色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关于勇气和友谊方面的讨论和活动。

第二步:引入新知1.让学生观察绘本《爬天都峰》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爬山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与他人进行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第三步:讲解活动规则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2.解释活动的目标:每个小组需要从山脚爬到山顶,到达山顶后团队所有成员须回答一个难题方能下山。

3.介绍游戏的规则:每个小组成员依次进行,只能在绳子和边缘活动,不能直接跨越绳子。

第四步:分组游戏1.让每个小组根据绘本中插图进行游戏,帮助角色们克服障碍,爬上山脉。

2.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每个小组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五步:收尾1.游戏结束后,让小组成员讨论遇到的问题,并归纳出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2.鼓励学生总结游戏中的收获,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自己绘制一个智力难题,让其他小组解答;•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山脉的图片,进一步发挥想象力,谈论不同方式去攀登一座山的可能性;反思与总结本节课以《爬天都峰》为主题,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尽管时间有限,但学生在游戏中能够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希望能在指导学生时更加具体、明确,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教案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教案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教案课时名称: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理解并掌握爬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重点:1. 爬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2.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在户外环境下保持安全。

2. 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

教学准备:1. 山地爬行装备和安全工具。

2. 团队合作游戏和讨论题目。

3. 爬山路线图和相关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爬山的场景,引导学生讨论爬山的感受和困难,激发学生对爬山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爬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包括穿着合适的装备、注意气候变化、遵守山上的规定等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团队合作游戏(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游戏,例如盲人抓鸡、绳子过河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知识巩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爬山经历或计划,并就安全问题和团队合作展开讨论。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爬山的重要性和安全原则。

教学延伸: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山地爬行的目标,并进行相关调研和准备工作,以培养他们的计划和执行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户外运动中能够自我保护并与他人合作。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意图课文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事。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第一课时的侧重点为学习要认读、书写的生字,以及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并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读促想,以想促说,以说促读的目的。

学习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生情1、播放课件: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动听的鸟鸣回荡在教室中,看天都峰的风光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西对莲花峰,东联钵盂峰,海拔1,810米,为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

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以往顶极难登,明地理学家罗洪先嘉靖年间来黄山也望峰兴叹:“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

明万历二十四年(1614年)普门和尚历经千险,始至峰顶。

后人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今游人可安全登顶。

峰头远眺,云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1500字《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爬天都峰》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3.激发学生对登山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2.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和主旨;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三、教学准备:1.《爬天都峰》的文本材料;2.教学幻灯片;3.学生用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天都峰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话题。

二、预习(10分钟)让学生阅读《爬天都峰》的文本材料,并提前了解其中的生词和短语,做好预习工作。

三、阅读指导(15分钟)1.教师根据教学幻灯片,给学生介绍《爬天都峰》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思路有所了解。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标题、首段和末段等重要信息,来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阅读训练(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注意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并筛选出文章中的关键细节。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讲解重点难点(10分钟)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2.教师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

二、讨论和解答(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登山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亲身经历等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素材,拓展学生的视野和阅读背景。

四、小结和讲解(10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他相关材料,并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介绍天都峰的壮丽景色和登山的乐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爬天都峰》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抓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将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迁移运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过生日(初试身手)的场景。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交代目标。

1、齐读词语。

2、回顾一下,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3、你能按照“六要素”归纳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开始我不敢爬,后来在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终于爬上了峰顶。

)4、从不敢爬,到爬上峰顶,作者究竟是怎样写清楚爬山的过程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学习。

二、聚焦段落,探究方法(一)学习“爬山前”。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说说爬山前,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板书:不敢爬,互相鼓励)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从哪里看出我不敢爬?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这里有一个“?”和一个“!”,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怀疑、害怕)作者的怀疑和害怕是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课文是怎么写的?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感叹词啊,哩)(夸张的写法)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笔陡——壁纸陡峭;一个“挂”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石级的险)资料补充天都峰的材料。

感受天都峰的险峻。

这样险峻峭拔的天都峰,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令“我”望而生畏;此时的“我”是畏惧的,退缩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3、学习3——5自然段。

面对这样险峻的天都峰,那作者是因为什么从而下定决心往上爬的呢?请两位同学起来分角色读一读3——5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

(2)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里出现了两个“也”,是什么意思呢?他们是互相怀疑吗?你读出了什么?(惊讶——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没想到老爷爷(小朋友)这么大(小)年纪还来爬天都峰)除了惊讶,还有对对方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敬佩。

(3)小结方法:爬山前,作者写了(畏惧的心理和与老爷爷的相互鼓励),是怎么写清楚的呢?哪位聪明的孩子有发现?板书:心理(怎么想)、语言(怎么说)4、迁移学习“爬山中”、“爬上山顶后”出示学习要求:自读“爬山中”和“爬上山顶后”,思考;这两部分写了什么?是怎么写清楚的?汇报:(1)爬山中主要写我(板书:奋力攀登),通过抓作者的动作(怎么做)的写清楚的。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掌握主要内容。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4.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二、过程与方法1.读一读,想一想: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2. 默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

1.引言黄山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海拔1810米。

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

此峰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

2. 回顾上节课内容: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结构?爬上天都峰前(第1-5节)爬天都峰时(第6-7节)爬上天都峰后(第8-10节)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讨论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明确文章的主要结构,为深入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课文精讲。

(设计意图:因为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所以按照结构来学习文章。

)1. 默读第一部分。

在文中寻找答案,圈点勾画一下:(1)“我”来到高耸入云天都峰想到了什么?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分析:天都峰的险要令我害怕。

(2)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A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分析:爷爷年级很大了,却也要爬天都峰,让我备受鼓舞。

)B“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分析:表面上是怀疑,实际上是赞叹,表达敬佩之意。

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爬天都峰一、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二、学习目标1.在熟读并理解课文词语的前提下,能够自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的六要素。

2.通过六要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感知课文,并通过六要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跟大家聊一聊你们的假期生活。

我想问一问,你们有没有去爬过山(学生各抒己见)那位同学能够站起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爬山经历2.指名回答,揭示课题。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资料,了解“天都峰”。

2.认读词语,加强巩固。

3.了解事情发生的六要素,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当中的六要素找出来。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啊,每一件事情发生都有六要素,那么你们知不知道,事情的六要素又是什么呢(2)指名回答,板书概括。

事情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自主学文,找出课文当中的六要素。

(4)指名反馈,板书内容。

(5)师:现在,谁能够通过这篇课文的六要素来介绍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自由发言)(6)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全班齐读。

4.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主要我们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就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了。

三、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的特点。

1.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初步感知天都峰的险要。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你感受到了天都峰怎样的特点2.学习课文当中的第二自然段,了解天都峰的特点。

爬天都峰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爬天都峰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爬天都峰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学习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⑴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⑶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

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统编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

2.抓住人物的对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教育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勇往直前,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试着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试着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教学过程】一、温故引新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还记得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吗?板书: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2.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试着填一填。

出示填空:《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写了_______(时间),_______(人物)去_____(地点)_______(事情)时遇见一位老爷爷,“我们”彼此从对方身上_______(经过),最终_______(结果)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看看课文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证题目中的错误。

(1)释题: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2)老师搜集了一些有关天都峰的图片,下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天都峰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有什么特点?(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以及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更为直观的印象。

)【设计意图】:“温故引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课时导入采用“温故引新”的方法尤其合适。

在巩固了上节课重要内容的同时,为进入新的学习内容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一)品读“爬山前”1.刚才我们通过看图了解了天都峰的特点,那么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的呢?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学生分享,师相机引导体会:预设:作者所看:“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爬山的基本技术和技巧;2.提高学生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筋骨柔韧度;3.培养学生们勇敢、自信、坚毅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做好热身准备:包括拉伸、慢跑等;2.正式讲解爬山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进行“路上有坦途,总有一个终点”的尝试性登山活动;4.讲解如何检查自己的装备是否合格;5.通过场地练习,熟悉基本爬山姿势和技巧;6.发扬团队精神,鼓励学生间相互帮助,一同完成团队挑战活动。

教学步骤第一步:热身准备在开始爬山前,需要做好身体的热身准备工作。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身体情况,设计一套适合的热身操。

可以包括腰部、臀部、肩部、膝盖、踝关节等部位的伸展操和各种有氧运动,如慢跑等。

第二步:讲解爬山技巧老师将会讲解爬山者要注意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包括:•穿着要合适。

适合的鞋子和衣服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放心爬山;•随身携带必要的装备。

山里的气温和天气变化往往不稳定,所以要随身携带必要的装备,如头盔、面罩、防水衣等;•注意步伐。

步伐要稳健,力度要均匀,不要零散掉队;•认真听从老师的指导,并且遵守规定。

老师对于学生们的安全负有责任,学生需要听从老师的指挥。

第三步:尝试性登山活动为了熟悉爬山的感觉,初学者通常会选择一些简单的山坡进行尝试性爬山,爬到山顶,目睹山下美景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体验。

老师们需要在开始前对行程和路线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布置,确保学生们完成任务的安全和稳妥性。

第四步:装备检查爬山初学者常常会忽略所需的装备,正确的装备可以保护您的安全、减少您的受伤率,确保您在户外活动中有一个顺畅的经历。

所以在进行任何户外活动之前,我们需要检查我们的装备是否完整,并检查它们是否可以为我们的旅行服务。

第五步:熟悉基本姿势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控制跨步、扭动身体和寻找板石等在爬山过程中重要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快、更靠捷地向山顶进发。

老师将这些技能进行演示,并帮助每个学生进行练习和改进。

第六步:团队合作在进行爬山活动时,需要和队友相互配合,保持一个和谐的氛围和队伍的凝聚力。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白写事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2、重点学习第2—7自然段,指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写内心想法、人物对话以及表示动作的词句,学习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明白写事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2、重点学习第2—7自然段,指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写内心想法、人物对话以及表示动作的词句,学习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致了解“我”的爬山过程,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二、细品文字,探究方法导读:文中“我”爬山的过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请你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我”爬山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奥秘。

(一)写清心理活动。

1.开始时,“我”对爬天都峰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描写中能够体会到?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3.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心理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在云彩上面哩”“笔陡”来体会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

)4.“挂”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5.这样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让“我”有怎样的感受?(这样险峻峭拔的天都峰,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令“我”望而生畏;此时的“我”是缺乏自信的,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

)6.请你边读边想象,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

7.小结:在写一件事情时,可以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出自己遇到的困难,这样也能把事情写清楚。

(二)写清人物对话。

1.为了把事情写清楚,课文还展示了“我”和老爷爷之间的对话,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我们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情。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爬天都峰》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时与伙伴们攀登天都峰的经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指定段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尤其是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体会并表达出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文插图。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简要复述《爬天都峰》的故事情节。

2. 提问: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难?当时是如何面对的?第二环节:深入学习课文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或几个句子进行深入讨论,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并总结。

第三环节:情感体验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出的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的理解。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经历和感受。

第四环节:总结提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强调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板书设计1. 课题:《爬天都峰》第二课时2. 主要内容: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3. 关键词:攀登、困难、团结、勇敢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认真书写,规范格式。

2. 拓展作业:以《我的困难与挑战》为题,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经历和感受。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文中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 1个。

能正确读写笔陡、石级、铁链、好像、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士气、决心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相应的网络素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 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了困难;使同学从详细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4、指导同学学习并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理解“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终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初步了解事情的经过。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部分生词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分层感悟1、激发爱好,借助地图,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及主要的风景点。

2、提问: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运用课件,引导同学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语“云彩” “笔陡”“天上”“挂”等,感受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高不行攀;读好文中的问句“我爬得上去吗?”和感叹句“真叫人发颤!”, 体会“我”的畏难心情。

)3、质疑:这么高的山峰,“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上去呢?4、分组开展自主合作学习:⑴每个组员都要充分地朗读,乐观地思索,抓住“我”和老爷爷的三次对话体会他们是怎么相互鼓舞,从对方身上吸取力气的。

⑵在小组内沟通自己的心得体会。

⑶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后,由小组长综合、总结,预备在班内沟通。

5、沟通汇报:⑴第一次对话,看似简洁,却表现出说话人的简单心情。

联系详细语言环境,可从“也”字上体会到一老一小都从对方身上受到鼓舞,以至于最终打算“咱们一起爬吧!”朗读时,要强调重点词“一起”“也”,读出彼此赞扬的语气。

(2)第六节中的.“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 “最终”等词语体现了他们登山的困难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一、课文回顾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这篇课文写的是: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最终爬上了天都峰顶的事。

2.教师提问: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指名答:本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二、走进重点段落,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用“”勾画出“我”怎么想的,体会“我”的感受。

(2)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等词句,师生共同梳理出:“我”感到很害怕,不敢往上爬。

板书:爬山前→看到的、想到的(3)指导朗读相关语句,体会“我”的畏难与害怕。

(4)总结:作者在写爬山前时,重点写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写就特别清楚。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三至七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2)全班交流。

预设1:重点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教师随机指导: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在山脚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读出既惊讶又赞许的语气。

总结出通过语言描写把一老一少相互鼓励的过程写清楚的。

预设2:作者在第六自然段用了不同的动词。

教师随机指导:让学生画一画小作者爬山的动作,体会奋力攀登的姿态。

(3)总结: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让我们感觉很清楚。

板书:爬山中→看到的、听到的3.学习第八至十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八至十自然段。

想一想作者怎样把爬上峰顶后写清楚的?(2)学生交流: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听到的。

板书:爬上峰顶后→看到的、听到的(3)同桌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以及爸爸登上峰顶说的话。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作者爬山的过程,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预设:作者抓住了想的、说的、做的事情和内容写下来,这样就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我的爬山过程,体会课文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2.边读边想理解关键词语,读好对话,体会我的情感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3.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弄清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懂得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时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教学用具课文插图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问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作者爬天都峰分为哪几个阶段?二、品读感悟1.引导学生品读山的高和陡,了解我的害怕心理。

(1)爬山之前我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段落,读一读,哪些词语写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2)看了这么高、这么陡的山,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2.引导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

(1)我爬上去了吗?我是怎样爬山的?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我爬山的句子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能爬上去呢?3.引导学生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1)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原因。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感悟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1)爸爸为什么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2)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呢?三、拓展延伸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爬天都峰》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名师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让我们也一起来攀山越岭。

级链攀相辫呵2.让我们工整地书写本节课的生字。

级链颤攀猴念辫呵3.品读回顾,感受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预设:在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中、爬天都峰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充满自信--登山艰难--汲取力量)二、课文赏析(一)开篇点题。

组内交流: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预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时间是:假日里。

地点是:天都峰。

人物有我和爸爸。

(二)爬峰之前。

1.自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1)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说明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预设:高。

你能联想到什么成语?预设:高耸入云。

(2)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说明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预设:陡。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哪些词语用得很有深意?预设:夸张的修辞手法,“挂”字最有深意。

体现天都峰的险峻,难以攀登。

2.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样想的呢?预设: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这些话是对“我”的什么描写,有什么效果?预设: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我”面对天都峰缺乏自信、畏惧退缩。

3.结合下面的诗句再次体会爬山的艰辛与不易。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 [宋]朱彦《游黄山》4.面对这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最终爬上去了吗?预设:爬上去了。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我”在爬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1)遇到了什么困难?(2)怎样下的决心?(3)怎样爬的?(4)为什么能爬上去?5.在登山过程中,“我”遇到了谁?预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这是对老爷爷的什么描写,有什么效果?预设:外貌描写,说明了老爷爷的年纪大。

6.表演“我”和爷爷的第一次对话,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预设: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简)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简)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

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在本节课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四年级学生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完成。

【教学目标】1.知道作者是怎样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能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写一个场景。

3.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教学重点】1.知道作者是怎样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写一个场景。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复习旧知。

(运用“八桂通”的“课堂活动”)任务一:回顾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品读课文,探究写法。

任务二:品读2-10自然段,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一)默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作者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把“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在文中画出来,并小组交流。

(所想:──;所说:~~~~;所做:====)(运用“八桂通”的“计时器”)(二)汇报交流,感悟写法。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3、学习“边读边想,自读发现”的学习方法。

【设计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学中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实现完全自主的学习方式。

对课文的理解、对词句的训练,教师不作一次讲解,不提一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品味,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

二、讲读课文1、初读课文:⑴轮读(学生评)⑵开火车读(学生再评)2、再读理解课文:⑴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用“~~”划出;对你最有启发的句子用“——”标出,标完后练习读,多读几遍,看谁读得好。

(学生读自己划的句子)⑵读后交流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再向全班交流,教师适时作点拨)其要点: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词语:“云彩”“笔陡”“天上”“挂”理解天都峰的险、高;朗读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时读出畏惧心理。

② “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中的两个“也”表明了“老爷爷”年龄太大,“我”年龄太小,让人不敢相信会爬上天都峰,但又可以从对方汲取力量,因此,“一起”“也”要读出彼此称赞的语气。

第二次对话:抓住词语:“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体会爬天都峰的艰难。

朗读时要体会“我”和老爷爷的激动心情,突出“勇气”“居然”。

⑶交流对你最有启发的句子:指导要点:“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应该联系前面的“也”“一起”来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组合,可以找自己最要好的朋友)4、表演读。

(读后评)三、词句练习1、读下面词语:云彩似乎发颤白发苍苍犹豫奋力终于笑呵呵居然汲取2、读、背上面词语所在的句子。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相互鼓舞,克服困难,最终爬上了天都峰。

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育同学吸取他人特长和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困难。

四、教学资料预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天都峰的高和险,那么文中的"我们'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1、(师有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同学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3、老师搜集了些有关天都峰的图片,下面我们先一起观赏一下。

(多媒体播放天都峰图片)请大家认真观看一下,天都峰有什么特点?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现,使同学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 (二)、细读课文,深化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屏幕上的图和文字,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详细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我爬得上去吗?'――――(迟疑、怀疑)有什么好处?b、陡: "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爬天都峰
一、教材说明ﻫ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二、学习目标
1.在熟读并理解课文词语的前提下,能够自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的六要素。

2.通过六要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
感知课文,并通过六要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跟大家聊一聊你们的假期生活。

我想问一问,你们有没有去爬过山?(学生各抒己见)那位同学能够站起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爬山经历?
2.指名回答,揭示课题。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资料,了解“天都峰”。

2.认读词语,加强巩固。

3.了解事情发生的六要素,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当中的六要素找出来。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啊,每一件事情发生都有六要素,那么你们知不知道,事情的六要素又是什么呢?
(2)指名回答,板书概括。

事情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自主学文,找出课文当中的六要素。

(4)指名反馈,板书内容。

(5)师:现在,谁能够通过这篇课文的六要素来介绍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自由发言)
(6)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全班齐读。

4.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主要我们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就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了。

三、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的特点。

1.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初步感知天都峰的险要。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你感受到了天都峰怎样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当中的第二自然段,了解天都峰的特点。

(1)师:找找课文当中哪个自然段直接为我们描写了天都峰的特点?(第二自然段)
(2)自读课文,圈出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字或者词
(3)指名反馈。

(4)齐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该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5)指名说说想法,小结:天都峰的特点是又高又陡。

(附板书:高、陡)
(6)师追问:那我们有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天都峰的这些特点呢?
3. 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的特点。

出示句子,引导学习。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a.“抬头望”证明天都峰很高,高到我们要抬起头去观看它。

b.“在云彩上面”可以看出天都峰很高,高耸入云。

(附板书)
(2)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a.从“笔陡”体会石级的险要、直。

b.从“挂”字体会天都峰旁铁链的垂直、悬空,并由此感受天都峰
的特点。

(3)师:(浏览天都峰的图片)同学们,讲讲此时此刻你们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4)师:看到如此险峻的天都峰,连作者都在怀疑自己了,她是怎么想的?
由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5)出示句子
a.我爬得上去吗?
b.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
叫人发颤!
(6)自由朗读并思考:她为什么要这么问?
小结:小作者因为害怕而担心自己爬不上去,所以此时看到天都峰又对自己有点没信心。

(7)设置悬念,留下疑问:可是课文最后写到的是小作者已经爬上去了,她在爬的过程中又可能会遇到什么事情呢?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思考小作者是如何爬上天都峰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课文,朗读课文,品酌语句,能够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设计的环节多为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但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刚刚步入三年级,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又因为刚刚开学,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以后还要多运用一些方法激励孩子多思考,多发言。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在今后教学中,对于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我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