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浓度 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能力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教学过程一、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异:1. 溶质: 以质量表示以物质的量表示溶液: 以质量表示以体积表示2. 单位: 1 摩/升同: 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 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 过程:(1) 准备工作:检漏(2)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三、误差分析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
造成n的误差可由⑴称量⑵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⑴俯视或仰视造成,⑵未冷却等例如: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称 NaOH固体时,把 NaOH放在纸上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未干燥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四、讨论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1、溶液配制:欲配制 1000 mL 浓度为 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洁净干燥烧杯的质量后称取( )g NaOH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行避开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篇1其次课时[复习巩固][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需从哪方面着手呢?[结论]必需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老师]请大家依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分,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学问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肯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依据我们刚才的争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需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肯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肯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纳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取100 g溶液来计算m(H2SO4)=100 g×37%=37 gn(H2SO4)= =0.37 molV(液)= =78.12 mL=0.078 Lc(H2SO4)= =4.8 mol·L-1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6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第一章: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及表达方式。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mol/m³等)及换算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及换算关系。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1.4 教学资源PPT课件:《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导入》案例素材:《物质的量浓度应用案例》1.5 教学步骤1.5.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溶质等基本概念。
展示PPT课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表达方式。
1.5.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及换算关系展示PPT课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mol/m³等)及换算关系。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换算过程。
1.5.3 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示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1.5.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单位及应用进行总结。
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1.6 作业布置练习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单位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一个物质的量浓度应用的案例,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物质的量浓度计算2.1 教学目标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
2.4 教学资源PPT课件:《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案例素材:《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2.5 教学步骤2.5.1 引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重要性。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浓度测定方法及步骤详解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浓度测定方法及步骤详解一、教学目标1.理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掌握浓度测定的方法及步骤。
3.能够进行简单的浓度计算和实验操作。
二、教学重点1.浓度的计算方法。
2.各种浓度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三、教学难点1.各种浓度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四、教学方法1.集中讲解、解题演练、实验探究。
五、课前导学1.回顾浓度概念及计算方法。
2.查阅关于浓度测定方法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Step1: 理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举一些例子来理解浓度的概念,如溶液的浓度是指溶液中所溶质的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物质量。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方便计算浓度的公式,如质量浓度计算公式:C=m/V,摩尔浓度计算公式:C=n/V,胶体浓度计算公式:C=kV/1000。
在介绍计算公式的同时,教师应该强调单位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学会如何换算单位。
Step2: 掌握浓度测定的方法及步骤。
1.分光光度法(1)原理:利用溶液中一定浓度的物质对光的吸收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物质的浓度。
(2)步骤:①准备好需要测定浓度的溶液,并选择适宜的波长。
②将溶液倒入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度。
③根据比色法或标准曲线法计算出溶液的浓度。
2.滴定法(1)原理:利用标准溶液与待测溶液反应的等当点来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2)步骤:①定量取一定的待测溶液,加入适量指示剂。
②通过分步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测定当标准溶液加入后指示剂变色达到等当的体积,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3.重量法(1)原理:用称量药品的质量与所含的物质计算出溶液的浓度。
(2)步骤:①称量药品的质量。
②溶解药品,在溶液中溶解物质的质量就是所算出的浓度。
通过上述步骤,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各种浓度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Step3: 能够进行简单的浓度计算和实验操作。
1.计算浓度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例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如质量浓度计算公式:C=m/V,摩尔浓度计算公式:C=n/V,胶体浓度计算公式:C=kV/1000。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1.3.3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3、知道确保溶液浓度准确的两个基本原则。
(1)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2)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时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完成配制任务(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并思考其成分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反思实验过程深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溶液的配置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2、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难点:1、如何由配制溶液的过程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如何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大小的影响,形成正确的配制
的步骤,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溶液配制的9个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2、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的物质的量浓度。
(2)公式:C(溶质.
)=n(溶质)/V(溶液)
(3)单位: 常用mol/L(mol.L -1
)
有时用mol/m 3(mol.m -3
)
五、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关系。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运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医学、化学等领域。
4. 练习计算: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观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掌握。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增加课堂趣味性。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案例: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 结合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滴定管等。
2. 教学课件: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例: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量浓度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解释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质量等的关系。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举例说明计算方法。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5.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应用题目,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物质的量浓度与其他浓度概念(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实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计算题目:根据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计算给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摩尔/升)或g/L(克/升)。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根据不同单位进行换算,如mol/L →g/L,mg/L →μmol/L等。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溶液配制、药物剂量计算、环境污染监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换算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换算。
4. 第四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第五课时:总结与练习。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互相学习和交流。
3.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
4. 知识拓展: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易错点及解析
关于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易错点及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浓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能够运用物质的量与物质的浓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分辨液态物质的浓度表述法,并能够运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液态物质的浓度。
二、内容与步骤【内容1】物质的量与物质的浓度的基本概念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计量物质数量大小的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物质的浓度物质的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或质量的溶剂中溶解的物质的量,它是一个反映溶液中溶质浓度的物理量。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百分数浓度、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等。
【步骤1】引例一家农场拥有一些鸡蛋,其中需要挑选出符合标准重量的鸡蛋出售,每枚鸡蛋的平均重量为60克,标准重量为58.5克。
这个农场拥有2000枚鸡蛋,试问需要挑选出多少枚鸡蛋?【步骤2】运用基本公式计算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需要计算符合标准重量的鸡蛋的数量,需要用到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
物质的量公式为:n = m/M,其中n表示物质的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M表示物质的摩尔质量。
由于鸡蛋的质量已知,为58.5克,需要先计算出鸡蛋的摩尔质量,才能计算出物质的量。
使用元素周期表查找鸡蛋中主要成分蛋白质的摩尔质量可得,一个蛋白质分子的摩尔质量大约为 50000 右左。
一个鸡蛋的蛋白质的摩尔质量可以近似看成 50000 g/mol。
一个鸡蛋的蛋白质的摩尔质量约为0.0000585 mol。
将2000枚鸡蛋的总物质的量计算出来,需要将这个农场所有鸡蛋的物质的量相加,得到2000*0.0000585=0.1170 mol。
这是鸡蛋总的物质的量。
【步骤3】运用浓度计算公式计算根据问题需要,需要计算出符合标准重量的鸡蛋的数量。
需要将符合标准重量的蛋白质物质的量计算出来,以此计算出对应的鸡蛋数量。
这里需要用到物质的浓度的计算公式。
由于需要求符合标准重量的鸡蛋的数量,需要先计算出这些鸡蛋对应的蛋白质的质量。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化学计量单位的转换;2. 熟悉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2. 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计量单位的转换;2. 浓度计算中的相关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谈论一下一个问题:平时我们都会喝水,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一杯水究竟有多少分子呢?二、讲解物质的量(25分钟)1. 概念物质的量指的是物质中含有多少个化学计量单位,其单位是摩尔(mol)。
物质的量越大,包含的分子或原子数量也会越多。
2. 计量单位的转换化学计量单位的转换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这里介绍两种单位转换法:(1)单位换算法例如:将5g的NaOH转换为mol数。
(2)比例换算法在比例关系中,两个物质(或离子)的摩尔数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化学方程式中第一条反应的配平系数。
例如:将10g的铁转换为Fe2O3的摩尔数。
三、讲解浓度(20分钟)1. 概念浓度反映溶剂中含有溶质的程度,其表示为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剂的体积,其单位为摩尔/升(mol/L),读作“摩尔浓度”。
2. 计算公式(1)质量浓度(C) =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例如:5.6克NaOH溶解在100ml水中,求NaOH的质量浓度。
(2)摩尔浓度(C) = 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液的体积例如:将0.5mol的NaOH溶解在500ml的水中,求NaOH的摩尔浓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将0.02mol H2SO4稀释至50ml时得到的H2SO4的摩尔浓度为多少?2. 将10g的NaOH溶解在1L的水中,求NaOH的质量浓度。
答案:1. 0.004mol/L2. 1mol/L五、总结(5分钟)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化学计量单位的转换,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溶质含量的问题。
2. 新课讲解: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
5. 总结与拓展:总结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快、更准确地完成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的练习题。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七、教学反思1. 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反思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困难等,并寻找解决办法。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制药、食品加工等。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 = (1000ρω)/M(其中ρ表示溶液的密度,ω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物质的量浓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浓度溶液的性质,探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浓度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3.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进行误差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2.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误差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学习的溶液浓度知识,提问:溶液的浓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它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有何关系?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mol/L。
(3)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3.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的换算(1)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的概念及单位。
(2)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3)举例说明换算过程。
4.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讲解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原理。
(2)演示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学生分组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误差分析(1)讲解误差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6.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计算一定体积、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课后作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分析误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并能够进行误差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学习的溶液浓度知识,提问:溶液的浓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它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有何关系?2.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以及其计算方法;2. 掌握物质的量、体积和质量之间的关系;3. 能够使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浓度计算;4. 通过实验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物质的量、体积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2. 学生:笔记本、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瓶含有葡萄糖的溶液,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无论溶液的体积如何改变,溶液中的葡萄糖质量是否改变?为什么?2. 概念讲解(10分钟)a. 教师解答导入问题:葡萄糖质量不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因为葡萄糖是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解后的葡萄糖分子数量没有改变。
b. 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中粒子数量大小的物理量,用符号n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c. 介绍物质的量、体积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量是不变的,即n1 = n2;而体积和质量是可变的。
d.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质量)溶液中的物质的量。
用符号C表示,计量单位可以是mol/L(或mol/kg)。
3. 计算方法(15分钟)a. 计算体积浓度:C = n/V,其中C表示体积浓度,n表示物质的量,V表示体积。
b. 计算质量浓度:C = n/m,其中C表示质量浓度,n表示物质的量,m表示质量。
c. 通过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可以推算出未知的物质的量或体积。
4. 练习与示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练习题,并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并与同桌交流答案。
然后教师选取一个练习题进行示例分析,解答学生在做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示例题目:某溶液中含有0.5mol的NaCl,体积为100mL,求该溶液的体积浓度。
5. 实验(3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一项和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的实验。
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器材和试剂,测量溶液的体积和质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求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mol/L、g/L等。
(3) 推导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 或c = m/M,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m表示溶质的质量,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浓度求解,如药剂的配置、溶液的稀释等。
4.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方法。
七、课堂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实践操作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实践,如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测定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九、课程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 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 采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推导;2.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浓度实例,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问题。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测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和实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浓度问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并尝试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人教版 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答案在最后)素养要求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及其微观粒子间的关系。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逐步提升证据推理思维能力。
分点突破一物质的量浓度1.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3.以物质的量(n )为桥梁联系宏观物质的量浓度、溶质质量与微观微粒数之间的关系N B N A=n B =c B ·V||m B M B4.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1)溶质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如给出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时,要换算成物质的量。
(2)“溶质”指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以指离子或其他特定组合,分析溶质时要注意有关变化。
如:Na 、Na 2O 、Na 2O 2H 2ONaOH ,溶液中的溶质都是NaOH 。
(3)表达式中“V ”指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也不是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要根据混合后溶液的密度计算溶液体积。
V 的单位是升(L)。
[即学即练]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1mol NaCl 溶于1L 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 −1。
()(2)将25g CuSO 4·5H 2O 溶解在1L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 -1。
()(3)将10g CaCO3粉末加水配成100mL溶液,Ca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
()(4)0.5mol·L-1CaCl2溶液中,Ca2+与Cl-的物质的量浓度都是0.5mol·L-1。
()(5)从2mol·L-1NaOH溶液中取出1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仍是2mol·L-1。
()2.1mol·L-1的NaCl溶液表示()A.溶液中含有1mol NaClB.1mol NaCl溶于1L水中C.58.5g NaCl溶于941.5g水中D.1L溶液中含有NaCl58.5g3.在100mL的溶液中溶有0.1mol NaCl和0.1mol MgCl2,此溶液中Cl-的浓度为() A.3mol·L-1B.2mol·L-1C.0.3mol·L-1D.0.2mol·L-14.(1)1L0.5mol·L-1的Al2(SO4)3溶液中n(Al3+)=________,c(Al3+)=________,n(SO42−)=________,c(SO42−)=________,c[Al2(SO4)3]:c(Al3+):c(SO42−)=________,由此可知,对于同一溶液中,不同微粒的浓度之比等于________。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熟练运用量浓度公式计算物质量浓度。
2. 能力目标:掌握量浓度计算过程,正确分析物质的量浓度问题。
3. 情感目标:增强理科能力,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是指用重量或体积的占比的概念,即一定重量或体积的物质中,某种或一类物质所占重量或体积的比重。
2. 量浓度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表达式为:物质重量/全部物质重量或物质体积/全部物质体积。
使用常用公式计算量浓度,即:量浓度=物质重量/全部物质重量或量浓度=物质体积/全部物质体积,量浓度的计算单位为g/ml或g/L。
三、教学方法
1. 通过实验,实践理论,让学生熟悉物质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便更好的理解。
2. 结合实际问题,引出学生自然想法,引导全班一起思考,讨论物质量浓度的计算过程,最终正确的计算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
1. 热身阶段:讲师介绍量浓度的概念,然后以实际问题引出量浓度的计算,以此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2. 讲授阶段:结合公式讲解量浓度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熟悉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解答其中学生疑惑。
3. 练习阶段:根据讲解的理论,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量浓度的计算,练习题可以是有关物质量浓度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物质量浓度求全部物质重量或体积。
4. 总结阶段:通过总结思考,归纳整理出物质量浓度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量浓度的概念,掌握量浓度计算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备课组材料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许德聪一、教材分析: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常见溶液作为课堂教具使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法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因此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进行团体合作学习,以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乏味感。
四、教学程序:1、总体设计: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自主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反馈→课后作业。
2、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因此,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或自己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如常见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药水、酒、矿泉水等标签,另外教师还要增加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溶液,如盐酸、NaOH溶液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2)自主探究: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亦是如此。
这次设计的三个阶梯式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一个练习意在让学生体验“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表达式,达到能初步构建概念的目的;第二个练习意在巩固前一节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间的换算”,达到新旧知识融汇贯通的目的;第三个练习意在强调“单位体积溶液”与“单位体积溶剂”的区别,同时回顾质量的加和性与体积的非加和性,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三个练习的解答过程将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学生对此练习会有下列见解:有的同学可能会简单地认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mol/L;有的同学可能意识到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却发现溶液的体积无法求出;有的同学可能会大胆猜测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当然如果这一飞跃学生无法达到,我将以“尽信书不如无书”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勇于质疑。
);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则可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耳朵去听、嘴巴去说、彼此的心灵去碰撞,他们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学习,课堂探究便能活跃起来。
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后,趁热打铁我设计了几个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课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从2L1mol/L 的NaOH溶液中取出1L,所取出的溶液的浓度为0.05 mol/L。
2.将2L1mol/L 的NaOH溶液加水至溶液体积为4L,所得溶液的浓度仍为1 mol/L。
3.1L1mol/L 的蔗糖溶液含蔗糖分子1 mol。
4.1L1mol/L 的NaOH溶液含NaOH分子1 mol。
5.1L1mol/L 的H2SO4溶液,氢离子的浓度为1 mol/L。
对于以上说法学生可能走入下列误区:从NaOH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溶液浓度改变;NaOH 溶液中存在NaOH分子;H2SO4溶液的浓度与其中氢离子的浓度相等。
我将请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信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走出误区,实现全班同学整体提高的愿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引导同学们从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转化关系等方面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意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认知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整合信息。
如果有学生能较快推导出两个物理量间抽象的转换关系,我将给予高度的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但我预测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转换关系的建立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4)课堂反馈: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 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 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3.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此时NaCl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12 g/cm3。
在此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 0.15 mol/LB . 1.36 mol/LC . 5.07 mol/LD . 6.15 mol/L4. 将26.5gNa2CO3溶于水并配成500mL溶液,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5)课后作业:课本第18页第2、6题。
通过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巩固本节课内容,加强化学计算的能力。
另外,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反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即能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
五、板书设计: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1)符号:C B(B代表溶质)(2)单位:mol/L (mol·L-1)(3)表达式:C B =n B/V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简单计算。
3、溶液稀释定律:C(浓溶液)· L(浓溶液)= C(稀溶液)· L(稀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