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是指管理者在不同阶段对于自己和对于组织管理的认知和处理方式的不同变化,可分为以下三层:
1. 自我导向型管理者:处于第一层境界的管理者主要关注个人的职业成长和个人利益,其管理风格通常是命令式和掌控式的。
他们关注自己的职场成功,但不太关注团队的成功和员工的发展。
这样的管理者缺乏自我意识和成熟度,需要通过实践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2. 合作导向型管理者:第二层境界的管理者开始意识到组织目标的重要性,管理思路变得更为开放和协作。
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团队协作和成员的成长发展,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来实现组织目标。
这种管理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和倾听能力,能够带领团队一起实现目标。
3. 使命导向型管理者:第三层境界的管理者以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为导向,注重以科学、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来实现组织目标。
他们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领导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管理者需要具备领导力和战略规划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组织管理问题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之,管理者的三层境界是一个发展过程,管理者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管理能力,从而不断为组织的成长和员工的发展做出贡献。
管理者的三重境界
管理者的三重境界管理管什么?有人说,管理就是管人。
的确,管理离不开管人。
这类管理者,把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权力,或是信奉把人管好事就能成。
有人说,管理重在管事,事做成了才是真的。
也有人说,管理重在战略,成在计划和执行,核心在于对人的激励。
其实,管理的方式五花八门,各有各的门道,也各有各的道理。
但无论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除了自身要有过硬的“本事”之外,还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修炼。
管理者要当好教练员。
常看到一些管理者简单粗暴。
任务一派发,就等着坐收结果。
下属一旦没完成,就大发雷霆。
过程中没有指导,从来没有耐心地帮助下属分析问题,找出原因。
这样的管理者,其实自身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往往也存在短板。
好的管理者,不单要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乐于把经验传授给下属。
只有团队成长起来,一个团队才有战斗力,才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还有些管理者,一看下属做不好,便挺身而出,转身又上场成了运动员。
可以示范,但不能代替。
不能逾越教练的身份,这也是管理者要注意的地方。
管理者要当好导航员。
在任务的推进过程中,免不了会有人掉队、有人偏离方向。
就需要管理者善于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现代的企业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工具。
是否有一整套融合了团队目标、任务、关键成果、责任人、完成标准、完成时间的系统化平台来支撑,借助数据来动态地掌握团队各项任务的推进,建立一个团队协同作战的导航系统,是管理者能否当好导航员的关键。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切忌不能只靠经验来管理。
管理者还要当好守门员。
作为管理者,无论是否愿意,毫无疑问都要最终对结果负责。
这也是管理者责任和管理价值的最终体现。
在各项任务推进中,把好最后一道关,不能“丢球”、“漏球”。
这就需要管理者要有全局视野,从繁杂的事项中识别并把握好团队整体的行进方向和重要环节。
同时,还要能够指挥调度,把球开向正确的方向,担当组织新一轮进攻的第一发起人。
团队无论大小,其战斗力的发挥都需要管理者充分理解管理诉求,找出目标、落实计划、协调资源,并组织团队去努力完成。
安全管理的三重境界
安全管理的三重境界安全管理的三重境界是指企业安全管理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与实践。
它起源于日本,并已经成为了全球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
安全管理的三重境界包括:遵守法律、预防事故和改善安全。
首先,遵守法律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境界。
安全法律法规是企业安全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企业必须遵守各种安全法律法规,包括相关管理条例、规章制度、政策宣传、安全检查考核等。
如果企业无视法律法规,将会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从而引发重大事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害。
因此,遵守法律是企业安全保障的基本前提,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步。
其次,预防事故是企业安全管理的进阶境界。
预防事故需要企业从前期的安全评估、风险评估、安全设计等环节筛选出潜在安全隐患,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进行管理,尽量避免发生事故。
预防事故需要企业采用全面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安全意识等,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增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感。
当企业把预防事故融入日常管理中,将能够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改善安全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高级境界。
改善安全需要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事故原因,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流程,从而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事故救援能力。
改善安全需要企业以实际成效来检验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成为安全管理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企业的安全管理要达到遵守法律、预防事故和改善安全三重境界的标准,才能够真正保障企业的安全保障,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的三种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种境界记得以前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武侠小说,对小说中的武功高强者,尤其剑术大师崇拜有加,也因此知晓了练剑人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有剑有招,招招致命,谓之剑术高超者;第二种:有剑无招,人剑合一,剑随意动,意到剑到,谓之剑术集大成者;第三种:无剑无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心神到处,处处为剑,谓之神、谓之尊、谓之圣,此乃练剑人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的武功练到了此种境界,无不令人畏惧。
因为您不知其招出自何处,难料其刃来自何物,如何抵挡,如何防御?所以谓之练剑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修武者的最高境界。
但这种境界不就是人人可以练成的,它需要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毅力,还要有极强的感悟能力与融会贯通能力,以及超强的创新与变通能力,只有变、变、变,才就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与关键。
由此也不禁想到企业管理的一些道理,也因而由剑术论派生出企业管理的三种境界:有管无理:大部分中国企业的现状。
为管理而管理,企业管理流于形式,只管住了人的身,没有管住人的心,企业内部资源(人、财、物等)没有有效利用,企业管理效率低,管理效果差。
有管有理:少数优秀企业能做到。
为理而管,因管而理,企业管住了人身,也管住了人心,企业内部的资源也基本做到了有效利用,但企业就是企业,职工就是职工,职工只就是在工作,或者为自己的事业(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者时)而努力,并没有投入全部或者就是大部分的精力,只把工作当成一种任务与职责,在有管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活动能有理进行,如果没有了管理,就极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
企业必须时时注重管理、加强管理,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这种状态下的企业管理目标虽然能够实现,但成本较高。
无管有理:企业管理的至高境界,极少企业能做到。
处在此种状态的企业,企业制度完善,员工热爱企业,企业里人人就是主人,人人就是管理者,员工自觉性极高,自律性极强,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与展示,职工的高度自我管理基本上取代了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能重点由管转向理与通,即主要起引导与协调的作用。
管理的三重境界
管理的三重境界让组织有一个自动运行的机制,这是管理的第一重境界。
管理的第二重境界是让每个员工都有自动运行的机制。
要达到第一重境界,基本途径是制度建设,靠的是领导者的规范能力和掌控能力;要达到第二重境界,基本途径是动机的激发,需要综合使用绩效管理和团队建设的手段,靠的是领导者的价值观和激励能力。
管理的第三重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是员工的自动运行和组织的自动运行相结合,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这就好比员工不但知道怎样看钟,还知道怎样调钟和修钟。
钟也成了智能钟,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任务以及不同员工的特点,选择自己的报时方式和提醒间隔。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建设和队伍的培育与发展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一旦达到了第三重境界,那么组织的管理就可以举重若轻,收放自如。
做一个闲人领导,其实不但是一种能力的考验,看其能否建立起自动运行的组织机制,更是一种个人境界的考验。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领导者居中调度、总领全局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逐渐从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要把很多执行层面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下属当中能做得跟领导一样、能让领导完全满意的人不多。
有些人能力不行做不好,有些人态度不行做得不主动,有些人思路不一样做得不让领导称心。
这个时候挑战就来了,看着下属不顺眼,领导怎么办?不能临阵换将,也不能自己上阵,不但要接受这个不满意的结果,而且在下属完成任务以后,还要给下属奖励和表扬。
这种情况是最考验一个人的心胸的。
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学会接受一个不完全满意的结果,学会安排不完全满意的下属去做一件让自己不是完全满意的事情。
明知道下属会犯错误,甚至连什么样的具体错误都能预见到,还是让下属去做,锻炼下属,培养下属,容许下属犯错误,让下属在犯错误中成长,不断改进工作。
王大琨(IBM特聘顾问、中国第3代沙盘模拟领军人物)国内16所顶尖商学院总裁班特聘教授王大琨老师有20年在不同领域企业实战经历(历经跨国企业、大型国企、著名民企三类企业),曾在IBM、万科、泰达、新浪网、北大纵横咨询集团担任高级顾问、部门经理、高级总监、副总裁职务!近9年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经历。
管理的三层境界
管理的三层境界
(2012-09-24 09:47:35)
转载▼
标签:
杂谈
第三层境界:用权力管理;
第二层境界:用制度管理;
第一层境界:用文化管理;
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如下: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加到5万至10万人时,仅是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带领他们。
我们的管理者何时可以做到呢?。
企业发展的三重境界管理
但是,超常的个人能力,也容易坠入孤家寡人的陷阱。相当高比例的企业家,习惯于始终凭借一己之力来打拼,久而久之,公司内部不可避免的形成高度集权和老板说一不二的独裁文化,大至公司的战略决策,细至差旅费用报销之类的小事,统统是老板一个脑袋一张嘴,一双眼睛一支笔,权力、责任和风险,高度集中于老板个人。这样的企业,无论其发展到怎样的规模,也无论其老板拥有怎样的身价,终究只停留在“生存”的边缘状态,缺乏抗风险的能力,也缺乏持续成长的动力和保障。典型的场景是:老板们案头待签字的文件堆积如山;门外候旨的各阶层员工成队成排;企业家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神经高度紧张;吃一顿饭要接10个紧急电话并下达20个工作指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毫无安全感可言。什么原因呢?仅凭一己之力,当然只足以谋生存。而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处于勉强生存这种边缘状态的人,是缺乏安全感的。没有安全感,当然也就失去了从容和大气。
境界三:一党之力谋发展
然而,仅有志同道合的一群仍然不够。因为,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持续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不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志同道合的人才团队,就不足以成就生生不息、基业常青的事业。企业界的长期实践,可以总结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规律:企业的生命周期为15-20年。具体来讲,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绝大部分企业存续期达不到15年;第二、存续期达到15-20年的企业,往往有潜质成为细分行业的领导者;第三、基业常青的企业,一定只是极为罕见的小概率事件,而且必将周期性经历“死去活来”的磨炼。任何创新的商业模式或者畅销的产品,如果一成不变吃老本,都不可能历经15-20年而不衰退。如何才能克服这个普遍存在的周期律,成就基业常青的事业?表面性的答案是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创新;而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实现人才发展的“成群结党”,把一代人的团队,转化为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人才梯队;把一群之力,提升为一党之力。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第一重境界:“无”此时的“无”,是真正的“无”,无产阶层,创业者面临的是“一片荒无”的景象,无资金,无订单,无优势,无人气,无管理……就象大多数初涉职场的“草根”,无房,无车,无钱的“三无青年”.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创业初期真是太多的辛酸与无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限惆怅与感慨。
创业初期,企业在创业初期最大的挑战就是“预防企业倒闭的风险",根不谈不上管理,也请不起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团队的创建更是难上加难。
销售、技术、财务、生产、质量、物流、人事等都由创业者(老板)自己担任,甚至集总经理、基层干部、采购员、业务员、杂工等多种职位于一身,真可谓是“能者多劳,劳而无功,事倍功半",顾此失彼,压力重重,蹒跚学步,负重前行。
对于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来说明,在外在物质真“无”的阶段,优秀的创业者的精神世界是最富有的,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勇于创新的技术,废寝忘食的工作,耐得住寂寞与清贫,远离繁华与喧嚣.第二重境界:“有”此时的“有”,是真“有”。
经过几年甚至更多长时间的打拼,企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事业如日中天,有订单,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气,有管理…。
总之,当初期盼已久的梦想基本实现。
企业在第二重境界“有"的核心是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基业长青,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有些企业表象上看似“有”,实则还是停留在真“无”的第一重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无”的状态:1、无明确的工作目标;2、无严谨的工作计划;3、无系统的运作流程;4、无具体的管理标准。
工作目标: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绩效指标/KPI指标).工作计划:年度经营规划,月度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日计划(日排程)。
运作流程:企业运营的价值连接流程(输入与输出),运营流程,生产运作流程,质量管控流程,物流体系流程,人力资源模块流程,产品开发流程等等。
零售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零售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文章关键字:零售作者:黄山岩松发布时间:2010-7-21《韩非子-八经》中曾经对领导管理的境界做过精辟的概括:“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与此同理的是,在企业管理中,也同样存在着三重境界:尽己之能、尽人之力、尽人之智。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重境界——尽己之能所谓尽己之能就是管好自己,干好自己的事情。
处于这种境界的领导有两类,一类是刚愎自用型,这种领导自视甚高,目中无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所想的都是正确的,自己所做的都是英明的,基本不去倾听下面的声音,也很少倾听来自周围同行或合作者的声音,他们常常一意孤行,直到酿成大错才悔之晚矣,这种人充其量只是发挥了自己的才干而已,他们或许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潜能,但是对个人能力的边界却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最后变得无法与人合作,成为孤家寡人。
另一类是优柔寡断型,这种领导缺乏影响力,在影响别人方面类似于扶不起的阿斗,他们不能对事物进行很好的分析判断,也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去影响别人,所以最后除了自己领导自己,做埋头苦干状以外,便无他辙。
目前在零售企业象这两类领导都已经很少见到了,即便有些略带有这种倾向的,其特征也不是那么明显了,可能在以前的国企中我们会见到这种所谓的领导多一些。
其次,我们来看第二重境界——尽人之力所谓尽人之力,就是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然后制定规章制度和流程,通过严格的奖惩激励来督促下面的员工予以实施,使得员工的工作时间都能够被充分利用。
达到这种境界的领导可谓比比皆是,大约我们在周围的领导中99%以上的领导都是处于这种境界,这种领导有着基本的判断力,善于对事物的发展方向做出洞察,也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阶段作出规划,并将规划变成每年每季每月每周每日的计划,而员工则在他的宏伟的计划中充当一颗螺丝钉的角色,他所做的一切便是如同管理学中泰罗制所描绘的萝卜加大棒的模式。
虽然这种境界相对于前一种“尽己所能”的境界来已经不知要进步多少倍了,在这里已经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了,不过,这一境界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还不可能做到默契,团队成员对于自身潜能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比较浅层的阶段,离员工的潜力的发挥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企业管理三重境界
企业管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规划与执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企业管理三重境界中的第一重境界是规划与执行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制定明晰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有效的执行方案的能力。
规划阶段需要调研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制定目标和策略,而执行阶段需要精准的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和团队管理。
规划与执行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需要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管理者在第一重境界中要不断调整规划和执行方案,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挑战。
只有规划与执行相结合,企业才能朝着预期的目标稳健发展。
第二重境界: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企业管理三重境界中的第二重境界是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能力。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才被视为最宝贵的资源,而团队则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力量。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如何吸引、培养和激励员工,打造高效协作的团队。
人才培养不仅包括员工的专业技能提升,还要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团队建设则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管理技巧和决策能力,以确保团队的协作效率和执行力。
在第二重境界中,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员工个体的成长,更要关注团队整体的发展,只有建立起高效稳定的团队,企业才能实现持续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重境界:变革与创新企业管理三重境界中的第三重境界是变革与创新的能力。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管理者需要保持敏锐的判断力和创新意识,及时推动组织变革并开展创新实践,以应对市场挑战和实现持续竞争优势。
变革不仅仅是改变管理制度和流程,更要涉及组织文化和员工思维的转变。
企业管理者需要引领团队积极适应变革,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鼓励尝试新思路和方法,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第三重境界中,企业管理者必须勇于挑战既有的惯性思维和传统模式,推动组织向更高效、更灵活、更创新的方向发展。
只有敢于变革和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长期可持续的成功。
结语企业管理三重境界:规划与执行、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变革与创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管理的三重境界
管理的三重境界管理的三重境界从事管理实践20年,边做边思索,认为管理虽难亦简,虽简亦难。
管理有三重境界,分别是铺路搭桥(建立系统)、“看人下菜”(因人而异)、不要管理(自动自发)。
首先是铺路搭桥。
管理者不是员工,管理是通过别人(下属)完成任务,因此,管理者的工作任务是制定决策、分配资源、组织执行、协调控制,在管理的几项职能组织、计划、领导、协调、控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计划,即建立和完善系统,包括设定目标、制定政策制度计划、明确分工、整体协调,组织和带领大家完成团队目标。
因此,设定目标、建立流程制度、协调外围良好的关系、资源支持、辅导培育下属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让员工能按照畅通的路,完成自己的目标任务,各岗位工种彼此分工协作,最后结合完成组织目标。
其次是“看人下菜”。
下属当中,由于年龄、性格、阅历、背景不同,什么样的人都有,致使我们在辅导下属、激励下属、领导下属及和下属沟通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把钥匙不能开所有的锁,更得因人而异。
素质高低不同,反应快慢程度不同,辅导下属时用的方法也就不同;下属每个人需求不同,激励方式手段也就不同,有的需要钱,有的需要学东西,有的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的需要自己有个独立施展才华的舞台,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须因人而异;领导风格分命令式、教练式、支持式、授权式,下属按照能力、意愿高低分为四种:即高能力低意愿(用支持式)、高意愿低能力(用教练式)、低意愿低能力(用命令式)、高意愿高能力(用授权式),根据不同情形、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用不同领导方式和风格,来影响大家实现团队目标;沟通风格也是如此,根据人的性格外向与内向,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事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还是以人际关系,分为支配型、分析型、表现型、和蔼型,有针对性进行沟通,调整自己快速进入对方频道,使沟通效果最快最好。
最后是不用管理。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不用管理。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下属自动自发?有什么先决条件和基础?有三方面条件作为前提,一是完善的流程、管理体系,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导向的管理系统的建立,每个人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目标,按照企业制定的流程、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奖勤罚懒,奖罚分明,以业绩结果为导向,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二是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建构与实施,企业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价值观、精神,有自己的信仰体系,并通过有形、无形的组织活动灌输到员工的思想、行为当中,规范员工行为,营造整个企业积极向上、乐观、欢快的氛围,形成一种气场;三是有高中基层强有力的领导团队,每个层面领导者都能以身作则,影响和激励下属,让大家追随你去实现目标,为下属塑造一个美好的梦想和愿景,使下属有奔头、有追求,人企合一,共同实现企业目标。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doc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综观历史的开展、企业的兴衰,南京尚一企业管理咨询综合观点发现,企业真正的开展有三重不同的境界。
正是这三种不同的方式造就了企业不同的命运。
第一重境界:人管人这是最原始、最低级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小型企业或家族作坊式企业的管理方式,员工之间完全是靠一种亲情、友情或一种简单的承诺等内部关系联系起来这种这种方式在企业开展的初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典型代表就是中国传统家族式的小型企业。
此外,在一个企业内,如果多头管理、越级管理的情况特别严重或管理特别时,也是此种管理境界。
第二重境界:制度标准人人管人的企业再想往高层上开展,光靠亲情和友情等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形成一套明确的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来标准和约束每一个人。
相对于人管人的方式来说,这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管理模式。
现在很多中小型企业都在这种管理层次中。
第三重境界:企业文化引导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也是多变的、多需求的。
在规章制度约束不到或存在缺陷时,人们就会偷偷地,甚至明目张胆地做违反制度的事。
这类事件发生越严重,对企业的开展起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怎样才能解决这种局限性呢?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了。
在现代社会,企业文化已成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软要素及软性约束为特征的管理方式,较之与政策、法规、制度等硬性约束更易为人们所吸纳。
它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合力,能把优秀的人才和优势资源向企业内部聚集,并使员工拧成一股绳,是企业不断地开展壮大。
可成为企业开展的核心竞争力。
可推动企业的开展,是企业开展的最高境界。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由一种物质性管理升华到一种精神式的管理,即用更高尚的精神意识去推动企业的开展。
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往更高层上开展,就必须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去引导人。
注明:南京尚一企业管理参谋收集。
企业管理三重境界是指什么
企业管理三重境界是指什么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企业管理的三重
境界被视为管理者必须掌握和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这三个境界分别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些境界呢?
第一重境界:领导力
领导力是企业管理的第一重境界。
具有良好的领导力意味着管理者能够激发团
队的潜力,指导员工实现个人和团队目标。
在这一境界上,管理者需要具备积极的沟通能力、卓越的组织能力以及清晰的愿景。
领导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管理者可以通过培养自身的领导才能、不
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管理技巧来达到这一境界。
第二重境界: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的第二重境界。
拥有良好的战略思维能力意味着管理者能
够制定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法,并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在这一境界上,管理者需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能够识别市场
趋势、竞争对手的动向,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应对。
第三重境界: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三重境界。
拥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意味着管理者能
够有效地安排和管理团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使企业的运作更加高效和协调。
在这一境界上,管理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规划能力,还需要具备有
效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以达到整体组织的协调运作。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分别是领导力、战略思维和组织管理。
管理者
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企业的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的三个境界
管理的三个境界管理的三个境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它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管理者会有不同的管理水平,其中最高级别的是“境界”。
境界是指一个人在某一领域达到的最高水平,也可以理解为心智状态、精神状态或修养层次。
在管理领域中,有三个境界:技术性境界、人际性境界和梦想性境界。
一、技术性境界技术性境界是指管理者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这种境界主要强调对于工作内容本身的掌握和熟练度。
一个拥有技术性境界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精通专业知识:一个拥有技术性境界的管理者必须对所从事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2. 精通操作方法: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一个拥有技术性境界的管理者还必须熟悉所从事领域内的操作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3. 精通技术工具:一个拥有技术性境界的管理者还必须熟悉所从事领域内的各种技术工具,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工具来解决问题。
二、人际性境界人际性境界是指管理者掌握了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沟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有效地沟通。
这种境界主要强调对于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掌握和熟练度。
一个拥有人际性境界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善于倾听:一个拥有人际性境界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并且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观点。
2. 善于沟通:除了善于倾听外,一个拥有人际性境界的管理者还应该善于表达自己,并且能够清晰明了地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3. 善于协调:一个拥有人际性境界的管理者还应该善于协调不同人员之间的关系,解决冲突,达成共识。
三、梦想性境界梦想性境界是指管理者具备一定的远见卓识和领导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为组织制定长远规划和发展方向。
这种境界主要强调对于领导力和战略眼光的掌握和熟练度。
一个拥有梦想性境界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具备远见卓识:一个拥有梦想性境界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和洞察力,能够预测未来趋势,并且制定相应计划。
企业管理三境界:人治法治生态化
企业管理三境界:人治、法治、生态化企业管理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人治化管理阶段,该阶段以事为中心,突出结果管理,过程控制较为粗放,注重全局管理,细节管理不到位,在该阶段,优秀的人造就优秀的企业,人员不称职则对企业的破坏性是很大的。
企业对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要求较高。
该阶段整体表现出对人的依赖性过大,管理粗放的特征。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处于该阶段。
第二个阶段:法治化管理阶段,该阶段以制度和平台建设为中心。
通过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的持续完善和细化,树立企业做事的规矩,确立企业运营的规则,优化业务运营的流程,注重企业内部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在该阶段相信优秀的企业规则的持久度和稳定性要高于个人,同时相信只有好的过程才能造就好的结果。
注重过程的控制,强调细节的管理。
该阶段以管理科学作为基础,突出制度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管理。
目前国内少数优秀企业和欧美大多数企业均处于这一阶段。
第三个阶段:生态化管理阶段,该阶段以人为本,注重建立企业内部净化机制,不断优化企业的各个组织系统。
提倡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
人人都是管理者,每个人首先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经营,对自己高度负责,提升自身修养,加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客户、下属进行管理。
最大限度的激发个人的激情和潜能,公司全员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与人为善、取善予人”的良好氛围。
生态化管理以管理哲学作为基础,企业文化的运营与创新作为根本,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作为前提,将组织的生态化作为目标,将企业建设成为像人一样的灵活、敏捷、高效、智能的生命体。
这是未来优秀企业的一个理想境界,每个企业都应该为步入该阶段而努力。
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不仅做的优秀,而且活得持久。
在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后一阶段是以前一阶段作为基础的,需要循序渐进。
我们只有立足公司的现实情况,不骄不躁,分阶段逐步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以管理水平的提升带动企业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使企业由“人治阶段”上升到“法治阶段”,最终步入生态化阶段的理想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个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个境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被视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管理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规划和监督,正变得更加复杂和全面。
在实践中,企业管理已经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和更广泛的责任。
我们可以将企业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境界:第一境界:基础管理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起点,是保证企业运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
基础管理包括规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在这个层面上,管理者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日常运作和员工的绩效。
基础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预定的目标,并保持经济效益和有效运行。
第二境界:创新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企业管理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创新管理强调的是企业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在这一境界上,管理者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领先于竞争对手。
创新管理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还包括组织结构、流程和文化的创新。
管理者需要培养团队的创新意识,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并实施创新实践。
通过创新管理,企业可以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境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涉及到企业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境界上,管理者需要审时度势,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引领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战略管理需要管理者有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思维,明确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开拓新的市场。
在战略管理中,管理者需要考虑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实践中。
战略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优势,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三个境界互为补充、相互联系,是企业管理者成功领导企业的关键。
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灵活应对,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引领企业持续发展、创新和壮大。
企业管理的境界是开拓性的,值得每一个管理者不断追求和探索。
中小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规范化
中小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规范化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小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中小企业占据企业数量中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问题是企业管理中最具普遍意义的问题,理论上中小企业也是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最大对象群体.然而,现实中真正产生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需求的都是一些大型企业.众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争夺这些稀有客户努力拼搏,忽视了广大中小企业的潜在需求.目前,限制中小企业寻求外部咨询和培训的主要障碍是费用问题.相对于中小企业的业务和效益,高额的咨询和培训费用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少数具备先进意识的中小企业领导,勉强愿意为中高层主管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但涉及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咨询费用时,都不得不认真仔细的掂量掂量.不能责怪中小企业领导的思想意识落后和支付费用的吝啬,设身处地从企业角度考虑一下,就应当理解.作为管理咨询公司,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提供中小企业真正急需的服务,解决其面临的紧迫问题,帮助企业创造更大效益,而不是急于传播管理大师们的教义和训诫.中小企业也应该从企业长远发展和远景目标来理解管理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能简单地把咨询和培训当成解救企业的强心针和回春丹,把有限的支出寄托在无限的期望中.很多中小企业领导对咨询和培训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到与管理咨询公司谈妥价格时,所能得到的服务已经与初衷相距甚远.这样的结果当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了.因此,中小企业在考虑寻求企业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时,应当做好必要的准备:对自己企业状况做到完全了解,明确希望达到的目标;做好支付咨询和培训服务费用的心理预期,在预算上优先安排;选出企业内业务骨干组成专项小组,由企业最高负责人直接领导.中小企业管理应结合具体情况,不求全面完整,包罗万象,也无须面面俱到,纷繁复杂.实际上,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是业务发展,管理只能是为之服务.没有管理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不必刻意去追求形式,重要的是产生效益.中小企业在选择企业管理模式时,应坚持重点采用,兼顾全局;立足眼前,照顾长远;效益为本,实用优先;稳步发展,跳跃向前的十六字原则.要从汗牛充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案例中取其精华为己所用,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在漫天飞舞的管理训诫中迷失自我,也不要因为无所适从而一概拒绝,排斥所有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代管理咨询的对象将无疑由中小企业来代表.所以,研究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小企业管理形象地概括起来,可以用三重境界来描述.第一层境界是企业管理规范化;第二层境界是企业管理标准化;第三层境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为中小企业管理进步创造了最大的机会.比如价值几十元上百元培训光盘的产生,使得中小企业可以听到以前需要支付上万元才能听到的培训课程;管理软件的应用,也使得企业可以直接采用现代管理技术.但是,因此而忽视前面基础性阶段也是错误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采用昂贵的ERP系统失败的原因.管理咨询公司可以在中小企业跨越这三重境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谓企业管理规范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人为的规定.认定一个企业管理规范的首要前提,应该是企业正在良好发展.企业管理规范化标志一般有:具有可实现的战略目标,并形成具体规划;制定了基本管理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核心业务流程相对成熟,业务骨干队伍基本稳定;企业文化气氛初步形成,企业理念和风格被企业内外认同.中小企业一般不需要模仿巨型企业制定庞大的文件体系,只要结合自己的业务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一些环节即可.比如开发型企业重点强化创新体系,销售型企业重点强化激励机制,生产型企业重点强化技术管理,服务型企业重点强化企业形象等等.企业引进和实施国际标准和国际通行现代管理手段,如ISO9000,TPM,5S,6Sigma等,使得企业管理在上一个新台阶,表明企业管理开始进入标准化.中小企业在引进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量力而行,以实际需求为尺度,不必图慕虚名,好高骛远.上网,引进管理软件和电子商务只是企业接触信息化的象征,真正意义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完全实现数字一体化.单纯建个网站,孤立的引进几个财务软件,或者上网销售采购,都只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达到这个程度,仅仅需要IT服务公司就可以了.要真正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一定离不开管理咨询公司的参与,同样也一定不能跨越前面两个阶段.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化犹如空中楼阁,一定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小企业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变化迅速,这是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花费巨资建立的ERP系统,可能会随着企业各方面变化而失去用处.修修补补只能解决局部问题,重新建设经济上又承受不起.因此,单纯依赖IT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利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寻求管理咨询公司的配合,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管理咨询公司如何开展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呢首先,要求中小企业如前所述做好必要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专人负责.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信息化建设,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需要重点强化的项目.围绕核心业务流程这条主线,设计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按照企业管理三重境界的基本要求,逐项检查并完成.从培训切入是一种比较好的启动方式.中小企业选择最急需解决的项目,在管理咨询公司的协助下,设计几门内训课程.通过培训,双方可以达成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为进一步深入合作奠定基础,也使双方避免了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因为费用问题使合作陷入僵局.培训的效果应该有:双方初步建立了解和信任,对项目达成共识,有助于深入进行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初步合作方案.这个框架性方案应该从企业信息化着眼,从管理规范化着手,从整体思路上明确企业管理跨越三重境界需要完成的过程.在初步合作方案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合作方案.从沟通开始,进行宣传,培训,导入,运行,修正,结项,自始至终要听取企业劳资双方的意见,达成合理一致.通过阶段性合作,使中小企业逐步完成企业管理水平的跨越,最终达到信息化.框架性合作方案的确立,可以使得企业明确终极目标,总体费用,完成周期,避免将来重复性建设和改造.博众管理咨询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系统而全面的咨询和培训服务.首先,多达数十门的培训课程,可以满足培训基本需求.多位各方面的顾问专家,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项目的顾问咨询.同时,与国内许多管理软件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在企业信息化方面,除了课程培训,方案规划,软件咨询,人才储备等服务外,还将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中心,专门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企业信息化决策咨询服务.本文的目的在于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如何寻求我们的服务,共促双赢.。
管理的三种境界
管理的三种境界管理的三种境界管理自然有层次,有境界。
其各有所长,难分高下,只以适合与有效为标准。
虽说如此,但知道管理之境界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来说,管理高层最重要的不是思考具体的问题,而是制定企业的方向,分权和御人的事情。
按照这个思路,通常将管理分为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管理用术这里所谓的管理之术,出自战国时期韩国宰相申不害,当时的主要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自主性的树立和使用自己的权威;二是用数目管理账目和人事,现在想来也是非常先进的。
很多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在创业到初具规模期间,虽然企业还不很正规,但是利润很高。
管理者什么工作都要做:管技术、跑业务、甚至跟车卸货。
这个时候,企业谈不上什么组织结构,也谈不上管理。
基本上是管理在自动起作用,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领导者只需要在市场上看到形势,见招拆招,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管理无定势。
到了企业初具规模的时候,这种思想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经过一些修改可以维系,但是就像用小马拉大车,绝对不是上佳之选。
充其量只能算管理的初级阶段。
处在这一阶段的领导者要么是全才,要么是天才,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最不专业化的时候,企业老总往往要同时处理很多事务,对于人事任免也只能靠平时的看想去任命,很多时候,老板的选择多出于灵感,或者经验。
长此以往,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会慢慢失去活力。
一句话:如果企业管理一直在“术”的阶段,就会导致企业家没有办法统观全局,制定战略。
而一个企业如果想持久地发展,必须要有战略思想,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
第二种境界:管理有道所谓道,综合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论述,可以理解道为制度、规律,用规则来管理。
对于规则,同义词还有系统化、程序、制度、构架等等。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聪明的企业家都会开始思考制度化问题,但是,开始的时候在组织内部可能会遇到阻力,因为一旦制度化,会让人感觉到死板,僵化,虽然这只是开始时的表面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第一重境界:“无”
此时的“无”,是真正的“无”,无产阶层,创业者面临的是“一片荒无”的景象,无资金,无订单,无优势,无人气,无管理……就象大多数初涉职场的“草根”,无房,无车,无钱的“三无青年”。
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创业初期真是太多的辛酸与无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限惆怅与感慨。
创业初期,企业在创业初期最大的挑战就是“预防企业倒闭的风险”,根不谈不上管理,也请不起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团队的创建更是难上加难。
销售、技术、财务、生产、质量、物流、人事等都由创业者(老板)自己担任,甚至集总经理、基层干部、采购员、业务员、杂工等多种职位于一身,真可谓是“能者多劳,劳而无功,事倍功半”,顾此失彼,压力重重,蹒跚学步,负重前行。
对于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来说明,在外在物质真“无”的阶段,优秀的创业者的精神世界是最富有的,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勇于创新的技术,废寝忘食的工作,耐得住寂寞与清贫,远离繁华与喧嚣。
第二重境界:“有”
此时的“有”,是真“有”。
经过几年甚至更多长时间的打拼,企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事业如日中天,有订单,有资金,有技术,
有人气,有管理…..总之,当初期盼已久的梦想基本实现。
企业在第二重境界“有”的核心是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基业长青,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有些企业表象上看似“有”,实则还是停留在真“无”的第一重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无”的状态:
1、无明确的工作目标;
2、无严谨的工作计划;
3、无系统的运作流程;
4、无具体的管理标准。
工作目标: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绩效指标/KPI指标)。
工作计划:年度经营规划,月度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日计划(日排程)。
运作流程:企业运营的价值连接流程(输入与输出),运营流程,生产运作流程,质量管控流程,物流体系流程,人力资源模块流程,产品开发流程等等。
管理标准:员工手册,管理规定,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工艺卡等等。
有管无理:为管理而管理,企业管理流于形式,企业内部资源(人、财、物等)没有有效利用,企业管理效率低,管理效果差。
关于企业管理的理论真可谓包罗万象,汗牛充栋,智者见智,仁者见人仁。
有些人认为,管理的越规范,企业就死得更快;还有些人认为,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管理”。
第三重境界:“无”
我个人认为,管理的三种境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基中的核心是“有”,最高境界是“有”了之后的“无”,“有”了之后的“无”是看似“无”,实则“有”,是一种企业精神,经过企业长期发展,潜移默化,千锤百炼,千辛万苦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上善若水”胸襟和气度,是“厚德载物”的大度与气魄。
如果不经历“有”的阶段和境界,就是“无”对“无”,就是“空对”“空”,就是空中楼阁,就是画饼充饥,就自欺欺人,就是“零”。
“一流的企业管理靠文化,二流的企业管理靠制度,三流的企业管理靠人”。
“有”了之后的“无”,是企业管理的至高境界,极少数的企业能做到。
处在此种状态的企业,企业战略规划到位,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已创建完善,人人依据标准做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员工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员工工作习惯已形成职业化,老板已成长为企业家,自觉担负起企业家的责任。
企业管理职能由重“管”转变为重“理”,注重团队的的协作和团队整体的业绩,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优化与利用,团队成员的潜力发挥到最佳,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企业“共创,共享,多赢”的经营理念已成为实现。
企业管理的三种境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是企业追求卓越,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企业管理阶梯式上升的必
然规律。
(作者:桐乡方格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肖鑫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