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说课稿
病毒说课稿
![病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4a03b6f02768e9951e738cc.png)
《病毒》说课稿宁强县荣程中学王卫红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病毒》。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病毒》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
本章是第五单元最后一章,是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动物、细菌和真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几大类群。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理解病毒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病毒发现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到科学研究源于生活并造福于生活。
3. 教学的重、难点1)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二、教学策略1. 教学手段:(说教法)利用教材、资料、图片,着重采用启发式、归纳总结的方法理解病毒主要特征。
2. 学情分析:(说学法)根据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向学生提问:引起禽流感的元凶是什么?那你们知道病毒是什么吗?以学生熟悉的背景入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1)第一部分病毒的发现。
本部分让学生阅读教材89页并总结发现过程。
通过科学史教育,使学生了解病毒发现过程,并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2)第二部分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首先通过教材中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病毒结构简单,仅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细胞结构,病毒是怎么进行繁殖的呢?(3)第三部分病毒的种类。
通过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图片,提问:病毒千姿百态,如何给他们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将病毒根据寄主的不同分为三类。
《病毒》说课
![《病毒》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a51ceb9b79563c1ec4da713d.png)
《病毒》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分析这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病毒》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生物圈中有细胞结构的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本章紧接着来介绍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理解病毒在活细胞中的寄生生活和复制增殖。
3).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病毒的类型、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式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病毒对人类的害与利的两面性,确立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二、说教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做“海绵”一样,尽可能多的吸收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新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让学生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知识。
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为主,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有机集成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但是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多媒体信息使其形象化、直观化,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
说学法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性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于是我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上不断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111dc5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9.png)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完成病毒分类、制作病毒模型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病毒和宿主,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展现病毒感染过程,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4.课堂展示: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学生提出问题或给予评价,促进课堂内的交流和反馈。
4.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病毒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一篇关于病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设计一份预防病毒感染的宣传海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和挑战:
1.病毒的概念和繁殖过程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2.病毒分类复杂,学生容易混淆;
3.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2.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病毒;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病毒结构模型和图片,讲解病毒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特点;
2.利用互动多媒体课件,演示病毒的繁殖过程,使学生理解病毒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3.创设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探讨病毒分类及各类病毒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人教版生物《病毒》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病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af62a7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e.png)
人教版生物《病毒》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生活史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描述病毒的基本特征和形态结构。
2. 理解病毒的生活史及其繁殖方式。
3. 探讨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包括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病毒的基本概念(15分钟)- 病毒的定义- 病毒与细菌的区别2. 病毒的形态结构(20分钟)- 病毒的形态多样性- 病毒的结构组成3. 病毒的生活史(25分钟)- 病毒的侵入宿主细胞-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的释放方式4.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30分钟)- 病毒性疾病的类型和影响- 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病毒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5. 课堂讨论与总结(10分钟)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对病毒的直观认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病毒性疾病案例,引导学生探讨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病毒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什么是病毒?”开始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简要介绍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2. 讲授病毒的基本概念- 定义病毒并区分其与细菌的不同。
- 通过实例说明病毒的寄生性质。
3. 讲授病毒的形态结构- 展示不同类型的病毒图片,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形态多样性。
- 讲解病毒的基本结构组成,如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等。
4. 讲授病毒的生活史- 通过动画演示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 详细解释病毒的复制和释放方式。
5. 探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分析几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 讨论如何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
- 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研究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病毒的说课稿
![病毒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af516e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b.png)
病毒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关于病毒的一篇科普性文章,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课文内容详实,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案例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认识到病毒的双重性,即既有害处,也有益处。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首次系统地学习病毒知识。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为后续学习微生物学、免疫学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病毒的定义与特征:介绍病毒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与其他生物的区别。
2. 病毒的分类与结构:阐述病毒的不同分类方法,以及各类病毒的结构特点。
3. 病毒的复制与生命周期:分析病毒的复制过程,以及它与其他生物在生命周期上的异同。
4.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探讨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病毒在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阐述病毒的定义、特征、分类及结构;b. 能够描述病毒的复制过程及其生命周期;c. 能够分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在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b.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病毒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病毒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b.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病毒的定义、特征、分类及结构;b. 病毒的复制过程及其生命周期;c.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a. 病毒的分类与结构,尤其是不同类型病毒的结构特点;b. 病毒的复制过程,尤其是逆转录病毒、噬菌体等特殊类型病毒的复制机制;c. 病毒在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如疫苗、基因治疗等。
四、说教法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病毒相关知识,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5病毒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5病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75e5b1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6.png)
3.学生在课后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可能不高。
应对措施:
1.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通过举例、图解等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设计更多具有趣味性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困难,给予指导和鼓励。
3.实践活动:布置课后调查病毒性疾病、制作病毒知识宣传海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分享学习心得。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和不足,学会相互尊重和取长补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5病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章第五节,主要教学内容为病毒的结构、生活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节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微生物知识的延伸,也为后续学习免疫、传染病等内容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病毒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复习病毒相关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撰写病毒相关小论文或制作病毒知识手抄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调查病毒性疾病,了解病毒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版病毒说课稿
![人教版病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b037ca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e.png)
人教版病毒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病毒的基本定义和特征。
- 学生能够掌握病毒的分类及其代表种类。
- 学生能够了解病毒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学习病毒知识的能力。
-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病毒性疾病的防范意识。
-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 教学内容:- 病毒的定义及其生物学特征。
- 病毒的分类及其代表种类。
- 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 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2. 学时安排:- 病毒的定义及其生物学特征(1学时)。
- 病毒的分类及其代表种类(1学时)。
- 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学时)。
- 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措施(1学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直观展示病毒的形态和生活史。
2. 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最新的病毒研究进展和相关新闻报道,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什么是病毒?”“病毒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知:- 首先介绍病毒的基本定义,阐述其非细胞结构的特点。
- 接着讲解病毒的分类,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并举例说明。
- 然后探讨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包括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不同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每组选择一种病毒性疾病进行深入研究。
-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病毒传播的过程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病毒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病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94986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b.png)
3.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可能不够合理。
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病毒繁殖过程。
2.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课后评估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学生课堂表现,如提问、讨论、作业等。
2.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病毒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易懂性。
2.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专门的辅导和巩固练习。
3.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分类、繁殖过程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病毒相关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病毒图片、模型,分析病毒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生物学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一份关于病毒知识的手抄报,要求涵盖病毒的形态结构、分类、繁殖过程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撰写一篇关于病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短文,字数在300-400字左右,要求表达清晰,观点明确。
3.收集生活中关于病毒防治的实例,分析其原理,并与同学分享。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病毒》说课稿
![《病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02f5c6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f.png)
《病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病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病毒》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这一章节。
这一章节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生命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病毒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逐步认识病毒的存在的。
接着,详细阐述了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对病毒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最后,教材还讲述了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病毒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在某些方面也能为人类所利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是,病毒是一种微观的生物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直接观察到,对于病毒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和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病毒的直观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2)说出病毒的种类。
(3)阐明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4)举例说明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病毒的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对病毒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认同科学技术在防治病毒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病毒的繁殖过程。
(2)理解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病毒》说课稿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病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be0c72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8.png)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病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病毒》是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篇教材。
此篇教材围绕病毒这一生物现象展开,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和有趣的例子,向学生介绍了病毒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传播途径以及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 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 2. 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了解病毒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 1. 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病毒的传播途径。
四、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1. 病毒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回忆起曾经生病的经历,了解生病的原因。
2. 提出问题(5分钟)设计问题: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特点?通过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对病毒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答案。
3. 学习与讨论(15分钟)师生共同阅读教材中关于病毒的内容,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病毒的基本结构、传播途径,以及病毒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等方面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由发言。
4. 实验展示(1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手部卫生的实验展示病毒传播的方式。
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步骤,并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体验到病毒传播的侵害性。
5. 认知游戏(10分钟)设计一个认知游戏来检验学生对病毒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些与病毒相关的问题,并分组进行游戏。
学生通过小组竞争的形式回答问题,加深对病毒知识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通过简要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括。
教师向学生强调病毒的危害以及预防病毒传播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病毒说课稿
![病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463647f25c52cc58bd6be30.png)
1.病毒一、教学内容P2-4课时安排1二教材分析病毒是多种多样的,如:流感病毒、非典病毒、乙肝病毒等。
人们只有在显微镜的下才能够看到病毒。
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和课上交流,讨论认识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类型。
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过程中都对于病毒都只知道其名,但是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因为当学生听到医生说病毒性感冒的时候,对于病毒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其能够致病。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展示,已认识了解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
四、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能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研究结果。
能够积极的参与评议。
2.知识与技能:学生获得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了解病毒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五、重点难点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难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六、学法交流分享七、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
学生:有关病毒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主体完善一(一)、生活切入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生活在某些疾病的阴影下,你们知道这些疾病哪些是由病毒引起的?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
像刚才同学说的那样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
但是也有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
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板书课题:1.病毒)(二)、师生互动学新课活动一: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课前同学们对于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请同学们学生根据各自搜集的资料填写“我们的调查记录”(课本第三页)。
人教版生物病毒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病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02ce78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e.png)
人教版生物病毒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生物教材以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广大师生所青睐。
本次说课的内容为“病毒”一章,旨在通过对病毒的学习和探讨,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生存方式以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从而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和科学防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病毒的定义、结构、分类、繁殖方式等基本概念,了解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科学的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特征、繁殖策略以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病毒的非细胞结构和独特的繁殖方式,以及病毒如何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教学:通过显微镜观察病毒样本,让学生直观感受病毒的存在。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病毒相关的新闻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病毒的好奇和关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病毒的定义、结构、分类和繁殖方式,以及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病毒样本,了解病毒的形态特征。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病毒性疾病案例,分析其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病毒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防范病毒性疾病。
6. 总结反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病毒的科学认识和预防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八年级生物上册5.5《病毒》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5《病毒》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66ed8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5.png)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病毒的结构模型、病毒繁殖过程的动画以及相关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
(2)视频:播放病毒繁殖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病毒的繁殖方式。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病毒结构模型制作软件,让学生动手制作病毒结构模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病毒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同时,病毒也有应用于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等领域。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学生对病毒形态结构的理解和病毒的繁殖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形态结构的理解: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其形态结构与细胞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的特点。
当堂检测:
1.病毒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是什么?
3.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4.请简要描述病毒引起的病和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5.请用一句话概括病毒的特点。
6.请用一句话概括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7.请用一句话概括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
8.请用一句话概括病毒的结构特点。
9.请用一句话概括病毒引起的疾病和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主要用于向学生传授病毒的基本知识,如病毒的结构、生命活动方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讲解,使学生对病毒有全面的认识。
互动讨论法:在讲授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病毒的理解,互相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作用与目的:
病毒说课稿.doc
![病毒说课稿.doc](https://img.taocdn.com/s3/m/a62a04b9ed630b1c58eeb550.png)
《第五章病毒》说课稿及反思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与细胞》中第四章的内容。
在前三章中,学生了解了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实际观察了动物、植物、单细胞生物等由细胞结构构成的生物。
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个全新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教学时既与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相联系,又是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部分的基础。
所以在生物知识体系中起到纽带的作用。
病毒又与人类健康、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学习中关注自身健康,珍爱生命。
2、教学目标分析:课堂教学中关注小课题的研究,但不能脱离教学目标。
去定如下的目标a. 描述病毒的发现,根据病毒的形态、大小及种类等方面识别病毒b.从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说出病毒的主要特征c.说出病毒和人类的关系d.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健康,尊重关爱生命在讲授知识同时,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其中,采用呼唤的形式,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充满生命和气息和关爱的课堂中,愉悦的学习。
3、学情分析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学情分析:结合知识能力特征: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知识,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他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尤其是病毒的没有细胞结构不好理解。
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4、重难点分析:依据学生前期学情、课程标准、会考的要求以及对教材整体内容的分析,确定了重难点,如下:重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结构二、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本节课中不仅要结合会考以及学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要渗透生命教育,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谈话法、总结归纳法。
病毒说课稿人教版
![病毒说课稿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919d5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d.png)
病毒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病毒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并掌握预防病毒传播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定义与特点- 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性的生物体,它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繁殖。
- 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组成。
- 病毒的尺寸通常在20-300纳米之间,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病毒的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 根据感染宿主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3.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系统进行复制。
- 病毒复制的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解包、复制、组装和释放六个阶段。
4.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如流感、艾滋病、肝炎等。
- 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但同时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 疫苗的开发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有助于控制和预防病毒性疾病。
5. 病毒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 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 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施,如疫苗接种、疫情监测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病毒的基本知识。
2. 图片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病毒的形态和复制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病毒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预防病毒性疾病。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病毒性疾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什么是病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讲解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 分析病毒的分类和复制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4. 讨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包括病毒性疾病的危害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病毒。
一、说教材
《病毒》这一节是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的内容。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
病毒式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
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三类:(一)、知识目标:1.说出病毒的概念;
2. 举例说出病毒的分类;
3. 描述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二)、能力目标:1. 通过了解某物的特征归纳出某物的概念;
2. 收集于病毒相关的报刊、知识;
3. 养成通过探究学习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2. 认同病毒对人类既有坏处也有好处;
3. 关注事物的两面性。
教学的重点是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难点是病毒结构的独特性和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及其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我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准备了图片及资料,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和组织学生观察,增加学生对病毒的理性认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所以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推断并探究知识内容,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说进程
课前我将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上课导入时通过上节课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自然的引出病毒这个课题。
在新内容的学习上,我分成了四个部分,分别是:1、病毒的概念;2、病毒的结构与生活;3、病毒的分类;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一些下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