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饼问题案例分析刘健

合集下载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案例(最新整理)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案例(最新整理)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5页的例2。

一、内容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烙饼知识的认识与经验上并不陌生,但抽象推导理解事物的能力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探索兴趣浓厚,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对于新知的求知欲有很大的兴趣。

三、教学思路本节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的一种体现,为我们教师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示范。

《烙饼问题》是把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并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烙饼,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烙饼方法的多样化,注重烙饼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不仅很好地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

因此我对学习的内容与目标进行了删改,把“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探究,找到最优化方案作为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原因,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我采用了以生活中的情境图为铺垫,以情境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演绎、实践、观察、实验、推理、交流、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规律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烙饼问题》实录与评析

《烙饼问题》实录与评析

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的教学设计--以《烙饼问题》一节为例一、知识内容分析“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八单“数学广角—优化”中一个富有魅力与童趣的教学内容。

优化的前提是统筹,统筹过程的本质是各种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逻辑疏理,是一种推理和建模的过程。

教材首先给出一幅生动有趣的情境图,让学生探索发现3张饼的烙法,然后在探究烙三张饼怎样省时的基础上,探索出烙更多张饼的最优策略,并明晰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教材设计了几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哪种方法比较合理?”“要烙4张饼、5张饼、6张饼……呢?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指明了动手实践和研究探索的方向。

此外,还设计了“每次总烙()张饼,别让锅(),这样应该最省时间”这种总结性的提示语,引领学生将具体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的数学规律或模型,初步理解优化的数学思想,提高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对教材和课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理解三张饼的最佳烙饼方法,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模型等数学思想,培养建模的核心素养和严谨的思维品质;三是凸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提升思维——《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及思考【案例背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周围熟悉的生活,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广角”过程中较有兴趣。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就是以“烙饼”这一常见的生活原态为载体,构建了理想化的“问题模型”:一个锅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都要烙3分钟。

需要3张饼,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对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分析、比较,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了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最佳方法的意识,进而渗透统筹、优化、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体会解决问题的优化思想,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为了实现难点的突破,笔者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对问题模型进行分析,理解问题的本质,体验优化的前提和过程,突出学习重点。

【案例描述】片段一:1、创设情境,探究烙1张饼和2张饼的方法。

(1)理解题意,设疑铺垫师(课件出示“妈妈的提示语”):你瞧,小丽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追问:“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中“只能”是什么意思?生2:锅里最多只能烙两张饼。

课件归纳学生反馈信息师提出问题:上课前老师统计了一下我们教室里的人数,咱们班级的同学加在座的听课老师总共有33人,现在给每个人都烙一张饼,我想大家都有点饿了,该怎么样烙才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尽快地吃上饼呢,需要多少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师:同学们心里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那到底该如何烙这33张饼才可以做到合理地利用时间,让每个人尽快吃上饼?我们可以先从数量少的开始烙。

2、操作感知,探究烙1张饼和2张饼的方法。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提升思维——《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及思考【案例背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周围熟悉的生活,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广角”过程中较有兴趣。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就是以“烙饼”这一常见的生活原态为载体,构建了理想化的“ 问题模型”:一个锅每次只能烙2 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都要烙3分钟。

需要3张饼,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对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分析、比较,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了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最佳方法的意识,进而渗透统筹、优化、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体会解决问题的优化思想,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为了实现难点的突破,笔者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对问题模型进行分析,理解问题的本质,体验优化的前提和过程,突出学习重点。

【案例描述】片段一:1、创设情境,探究烙1张饼和2张饼的方法。

( 1 )理解题意,设疑铺垫师(课件出示“妈妈的提示语”):你瞧,小丽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 1 :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 3 分钟。

师追问:“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中“只能”是什么意思?生 2 :锅里最多只能烙两张饼。

课件归纳学生反馈信息师提出问题:上课前老师统计了一下我们教室里的人数,咱们班级的同学加在座的听课老师总共有33人,现在给每个人都烙一张饼,我想大家都有点饿了,该怎么样烙才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尽快地吃上饼呢,需要多少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师:同学们心里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那到底该如何烙这33张饼才可以做到合理地利用时间,让每个人尽快吃上饼?我们可以先从数量少的开始烙。

《烙饼》教学案例分析

《烙饼》教学案例分析

《烙饼》教学案例分析设计理念:《烙饼》问题属于数学综合实践内容,其教学目的并不是传授数学知识,而在于促进思维发散与创新,渗透解决问题策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数学综合素养。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要从小学生真实生活与实际需求出发,基于生活情境导出数学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究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体验与领悟中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强化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学以致用,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

通过解决“怎样烙才最合理”的现实问题,从2张、3张再推理到任意张,从中发现规律,生成优化与运筹思想,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做好积累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烙饼”问题,对比分析不同“烙饼”方案,经历统筹过程,最终确定最优方案,形成优化思想,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

(2)指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观察、对比、分析、猜想、推理、实验及操作,综合锻炼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提升推理、归纳能力。

(3)基于统筹与优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激活创新精神,培养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梳理四个数量关系:烙饼的最短时间,饼的总面数,每次烙的面数,烙一次用的时间。

总结规律,解决与烙饼相关的问题,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统筹与优化思想,调动自主探究兴趣,学以致用,激发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应用搭配知识分析烙三张饼的最短时间,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积累数学推理经验,促进思维发散,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一、课前激趣,导入生活问题(1)早餐我一个人吃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烙3分钟,最快几分钟能烙好?(2)早餐我和爸爸都吃饼,需要烙2张,平底锅每次可以装下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烙3分钟,怎样烙饼,能在最短时间内烙好两张?(3)早餐我和爸爸妈妈都吃饼,一共需要烙3张,平底锅每次可以装下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烙3分钟,怎样烙饼,能在最短时间内烙好两张?(4)按照以上的情况类推,如果需要烙4张、5张……10张饼,应该怎样烙?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逐层列出问题的同时,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教材中的主题图,指导学生抓住关键数学信息,即: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烙3分钟。

“烙饼的策略”教学案例及反思

“烙饼的策略”教学案例及反思

“烙饼的策略”教学案例及反思使用教材: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2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的一种体现,为我们教师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示范。

《烙饼》是把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并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烙饼,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烙饼方法的多样化,注重烙饼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不仅很好地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

因此我对学习的内容与目标进行了整合,把“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探究,找到最优化方案作为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原因,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我采用了以生活中的情境图为铺垫,以情境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演绎、实践、观察、实验、推理、交流、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规律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让学生通过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通过交流争辩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3个饼的烙法和探索规律。

最新《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最新《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建立数学模型理性认识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思考等活动,寻找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彩色圆形图片、表格、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数学问题,例如:煮熟一个鸡蛋要用8分钟时间,煮熟5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预设生成1:一个一个的煮,一个8分钟,5个要40分钟时间。

预设生成2:把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要用8分钟时间。

2.再次设问:为什么会想到一起煮呢?3.教师小结:当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时,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节约能源。

看来,煮鸡蛋是要讲究方法的!生活中这类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的“烙饼问题”。

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引发探究欲望。

儿童的学习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前提,以此来达到对数学现象和数学事实的本质认识。

具有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素材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

联系生活事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还体验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课件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烙饼问题》案例分析(1)

《烙饼问题》案例分析(1)

设计思路:1、在具体情境的反复比较中感受优化的思想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思考的过程让学生从中积累活动和思维的经验,并且从具体的直观操作中抽象出数学规律或模型,从而使学生领悟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核心比较问题,始终抓住了优化这一核心思想,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反复比较中始终体会到只有把锅的空间占满,才能达到省时的目的。

第一次比较:比较烙1张饼和烙2张饼为什么用时同样多。

使学生理解锅里最多能烙2张饼,2张同时烙更省时间。

第二次比较:比较烙3张饼的几种不同烙法,哪种最省时,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锅的空间被充分利用,每次都放满了,就能保证资源没有浪费,所以最省时间。

第三次比较:比较烙6张饼的两种烙法(3+3和2+2+2)为什么用时一样。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管是3张3张烙还是2张2张烙,只要锅里每次都放满了2张饼,所以时间都是一样。

三次的比较,在追问最省时的烙饼方法的原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刻的感受了优化的本质内涵。

2、在直观操作与符号表达的不断体验中感受、发现规律。

数学课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通过1张饼和两张饼的烙法,学生操作演示教师适时借助符号明晰条件,理清结构。

接着让孩子们在探索3张饼的烙法时,从直观操作入手,让学生用学具代替饼动手摆一摆,再想办法把烙饼的过程记录下来,初步尝试有条理的整理信息,并借助符号图形启发思考。

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中,引导学生清晰的表述思维过程,主动的横向比较,直观感受3张饼的最省时烙法的原因所在,体会符号表达的优势。

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挖掘本质、发现规律,不断的走向深入。

而在探索4-6张饼的烙法时,学生已经积累了3张饼的活动经验和表象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教学时从学生的思维个性出发,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本上画一画,在交流与碰撞中,形象的图、表以及不断抽象与简约的符号与数,为学生的数学表达和规律的发现提供了极大的依托和支撑,思维进一步清晰、准确和完整并走向归纳与概括,烙饼问题的模型基本建立。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案例分析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案例分析

《烙饼问题》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上数学广角—例2 烙饼问题。

通过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教学过程:1通过动画片引出烙饼问题。

2 用手势表示烙一个饼、两个饼的方法,总结出顺序烙饼法。

师:一张饼该怎样烙呢?大家和我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

(和学生一起做手势)需要多长时间?(学生:6分钟。

)师:两张呢?谁来用手势表示一下?生:(用手势表示)先烙两张饼的正面,用时3分钟,再烙饼的反面,用时3分钟,共用时6分钟。

师:除了用手势表示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填写表格的方法表示烙饼的过程。

烙2张饼时,我们可以按照顺序把两张饼烙熟。

这种简单烙饼方法,我们给它取名顺序烙饼法。

3用圆纸片代替饼,动手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总结出简单省时的交叉烙饼法。

(上台演示)师:大家想亲自动手烙回饼吗?(学生:想)师:烙熟三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呢?下面组长从信封里拿出1、2、3号饼和烙三张饼的表格,小组合作,听清老师的要求:先想想该怎样烙,然后按照想法进行操作,边操作边把想法记录在表格上。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巡视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分组介绍烙饼过程。

小结:看来要想节约时间,就必须每次锅中都保证有两张饼,到第二次的时候是交叉着烙的。

看来交叉着烙更省时。

我们给这种省时的烙法取个名,叫它交叉烙法。

4两种烙饼方法完成后,研究双数张饼的烙法。

小结:看来饼的个数是双数个时,我们都可以用按顺序烙的方法去烙饼。

5研究烙单数个饼的规律。

小结:看来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我们采用先交叉烙三个,剩下的按顺序烙的方法最简便。

6总结时间计算的方法。

饼数×3=所需最短时间。

今天,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出了,当一个锅能放两张饼,烙熟一面需要3分时,双数个和单数个的烙法和规律,以及计算时间的方法,从众多烙饼方案中找到了最快最方便的烙法。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建立数学模型理性认识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思考等活动,寻找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彩色圆形图片、表格、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数学问题,例如:煮熟一个鸡蛋要用8分钟时间,煮熟5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预设生成1:一个一个的煮,一个8分钟,5个要40分钟时间。

预设生成2:把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要用8分钟时间。

2.再次设问:为什么会想到一起煮呢?3.教师小结:当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时,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节约能源。

看来,煮鸡蛋是要讲究方法的!生活中这类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的“烙饼问题”。

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引发探究欲望。

儿童的学习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前提,以此来达到对数学现象和数学事实的本质认识。

具有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素材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

联系生活事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还体验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课件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烙饼问题教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教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及关键问题分析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刘静《烙饼问题》关键问题分析说明万泉小学刘静本课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对烙饼的策略的理解。

先从探究2张饼的问题入手,解决了所有双数饼的烙法。

3张饼的烙法,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同时更能体现优化的思想。

所以,我将3张饼烙饼策略作为本课的重点和缓慢点。

教学中我放慢了脚步,分为三个层次去突破和理解。

第一层,鼓励学生利于学具动手烙一烙,在实践中感悟、理解。

第二层,从学生中生成出两种不同的方法,并对两种不同的烙法进行对比,感受为什么第二种烙法就能节省时间,时间究竟节省在哪儿。

让学生感受到如何进行了优化,从而理解单数饼为什么要交替去烙。

第三层,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调整,把方法1转化成方法2,一环扣一环,实现了对3张饼烙法的真正理解。

而3张饼的烙法作为解决单数饼方法的基础,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就能解决所有单数饼的烙法。

从而也就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刘静教学目标:1.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烙饼问题。

2.在解决烙饼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用多种方法交流表达自己的解题策略,将内在的思考过程通过不同的形式显现出来。

3.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烙饼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烙饼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用多种方法从交流表达自己的解题策略,将内在的思考过程通过不同的形式显现出来。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小圆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咱班同学特别聪明,考考大家! 问:煮1个鸡蛋5分钟,煮5个鸡蛋需要多长时间?生:5×5=25(分)(1个1个地煮)质疑:只需5分钟,5个鸡蛋一起煮。

节约了能源,充分利用了空间。

师: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的解决是要讲策略的。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及思考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及思考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着手操作,亲自体验,提高思想----- 《烙饼问题》教教事例剖析及思虑新县福和希望小学:匡俊【活动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活动背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的教课内容根源于学生四周熟习的生活,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广角”过程中较有兴趣。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就是以“烙饼”这一常有的生活原态为载体,建立了理想化的“问题模型” :一个锅每次只好烙 2 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都要烙 3 分钟。

需要 3 张饼,如何才能赶快吃上饼?本节课立足于培育学生优秀的思想能力 ,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 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着手操作,经历研究“烙饼” 中数学知识的过程,经过学生对各样不一样的解决方法的剖析、比较,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了从多种方法中找寻最正确方法的意识,从而浸透兼顾、优化、转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1.经过烙饼的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归纳出烙多张饼的规律,计算烙多张饼的时间。

2.经过学生着手操作、合作沟通,初步领会优化思想在实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找寻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能踊跃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领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要点】领会兼顾思想的作用,找到烙饼问题中的规律。

【活动难点】烙三个饼的方法【活动准备】圆纸片、纸锅、表格、课件【活动方法】自主研究、教师指引【活动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新课师:今日吃早点时,老师吃到了特别爱吃的食品,(出示饼)。

饼刚做出来时是不可以吃的,一定先放入锅内?生齐:烙一烙。

师:把刚做出来的饼放入锅内,先烙熟一面,再烙熟另一面,烙熟一面大概需要 3 分钟,这时饼就能吃了,这个过程叫烙饼,(板书:烙饼)。

同学们烙过饼吗?生齐:没有。

师:同学们愿意跟老师一起来烙一回饼吗?(学生跟从课件的演示,先烙熟饼的一面,再烙熟饼的另一面)师:烙熟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生: 6 分钟。

借烙饼问题悟思想真谛——“烙饼问题”教学思考

借烙饼问题悟思想真谛——“烙饼问题”教学思考

借烙饼问题悟思想真谛——“烙饼问题”教学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容易找到,而且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烙饼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典型的数学问题之一,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优化问题。

教材借助“烙饼”这件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带领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寻最优方案,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授”已不是最佳之选,学生也未必会买这个人情。

基于此,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能真正收获到“烙饼问题”中的“真谛”便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思考一:从几张饼入手最佳?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知识的传递更是由浅入深的。

教材中例题的安排是让学生研究三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这样直接出示核心问题的目的,无非是想明确烙三张饼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精彩的课堂都有一个精彩的引入,一节成功的课必需有一个好的开始。

因这节课的引入具有铺垫作用,收集了几类教学设计,大体分为:1.从一张饼入手明确一张饼的烙法,既是对“两面都要烙”这个数学信息的内化理解,更是对学生提高烙饼问题兴趣的关键所在。

从一张到两张,全面顾及了各个层面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始就能体会成功的乐趣,对“数学广角”的内容产生兴趣,打破了以往对其存在的各种畏惧心理,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即使后来遇到了困难,也会对之前的成功印象深刻,对烙饼问题便会不再陌生。

1.从两张饼入手一张饼和两张饼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确“两面都要烙”,既然目标相同,直接跳过一张饼,显得课程设计不那么古板,更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

大部分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能很快说出两张饼的优化烙法,这样既点到了主题,同时也调动了气氛,还节省了时间。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反思——烙饼问题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设计者:刘显佐教材简析: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等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这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本节课按照“生本”理念设计,把学生会的东西让学生大胆的去说去做,老师只是起点引导拨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在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的同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操作、讨论、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验到这样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还有最优化的策略,并尝试学会用最优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通过操作、小组合作、观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4.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纸片若干张、教学表格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省时教育(ppt出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刘老师: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师:小朋友们到底会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呢?我来小考你们一下:2.煮熟一个鸡蛋要8分钟,那么煮熟5个鸡蛋要多少分钟呢?(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师:从这个题可以看出,会科学安排时间的人只需8分钟就能做好,而假如没有安排好时间就可能需要多达40分钟了,大家说合理安排时间重不重要?今天小丽的妈妈在准备早餐的时候,也遇到这样一个数学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烙饼问题。

案例:烙饼问题

案例:烙饼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理性认识数学——《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案例背景】在为期6周的教育实习中,我有幸上了一堂以《烙饼问题》为课题的汇报课,本课旨在通过讨论烙饼时怎样合理安排最节省时间,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这里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不同的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把生活中的烙饼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会探究并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烙饼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注重烙饼规律的归纳与总结。

现在选取课中的几个案例片段进行反思。

【案例描述】片段一:操作感知师:我们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吃饼,那你们自己动手烙过饼吗?生1:烙过生2:我看爸爸妈妈烙过生3:我看卖饼的人烙过师:那你知道烙饼要烙几面吗?生:两面都要烙师:烙饼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烙饼问题的主题图。

1.从中提取数学信息:每次最多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烙的时间都是3分钟。

2.你认为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2张呢?怎么烙的?(演示)追问1:为什么不是一个一个地烙?追问2:你会选哪一种烙法?为什么?追问3: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的时间为什么是一样的呢?板书:Array3.如果烙4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6张饼呢?8张饼呢?4.教师小结:两张两张一起烙,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片段二: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研究烙3张饼的时间问题师:猜一猜:烙3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呢?生1:18分钟生2:12分钟生3:9分钟生4:6分钟师: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来自己动手烙一烙,看谁的答案对!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片,以圆片代替饼,人人动手烙一烙,并记录烙的次数和时间。

然后同桌交流讨论班级汇报生1:需要12分钟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烙的吗?生1:先烙两张饼要烙两次用6分钟;再烙一张饼也要烙两次用6分钟,共要12分钟师:你能把烙的过程演示一下吗?(生1演示如下图)师: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生2:我只需要9分钟。

凸显过程循序渐进——《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及思考

凸显过程循序渐进——《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及思考

凸显过程循序渐进——《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及思考【摘要】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尽量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探究、讨论、发现问题结论的全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总结、反思。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转变学生课上的学习方式和参与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过程与体验!【关键词】凸显过程循序渐进【案例背景】《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只有让学生参与体验着认知过程,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不断生成,完善和发展。

可以说,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

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尽量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探究、讨论、发现问题结论的全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总结、反思。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转变学生课上的学习方式和参与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过程与体验!《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优化问题”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知识较抽象,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意识的差异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不容乐观。

有的老师自己津津有味地讲解加演示,学生认真倾听,结果学生仍然云里雾里;有的老师直接从3张饼入手,学生自己烙,翻来覆去找不到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依然面临众多困惑与难题。

如何凸显过程,循序渐进?针对以上思考,我在本课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案例描述】片段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师手端着盘子:猜,老师今天带什么来了?生猜(大饼),师揭开纱布,师:谁知道怎样烙饼呀?生答(正面烙好了,又烙反面。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烙一面需要3分钟,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师:今天这节课呀,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做一回厨师,来烙一烙饼。

(板书课题)【案例分析】烙饼这一生活情境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说到烙饼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老师从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开始,孩子不用动手也能算出他的时间,为探究新知识做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
铜仁市南长城小学刘健
教材分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主要研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

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新课标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路,形成从多中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力求在三方面有所突破:
1、学生主动尝试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烙饼,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创造性使用教材,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利用和整合,从烙一个饼开始让学生想,知道烙的方法和所花时间,从而烙两张饼的方法,比较后得出要尽快就是始终让锅里有两张饼,形成一个连贯的情境,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历发现过程,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充满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开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那么我们来看看小红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例1图)小红的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烙饼。

(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1、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红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2、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

(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

)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

(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 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

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

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

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

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

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
5、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

(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
和空间。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四、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烙饼张数需要时间
3 9分钟
412分钟
515分钟
618分钟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