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专题

合集下载

爱莲说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爱莲说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爱莲说》一、通假字:无二、一词多义:陶后鲜.有闻(形容词,读xiǎn,少)香远.益清(动词,远播)1.鲜2.远芳草鲜.美(形容词,读xiān,鲜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3.之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三、词义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2.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出枝节)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四、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立;今义:种植)五、重点解词:详见书本笔记‎六、重点句子及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翻译: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够‎贴近去玩弄(它)啊。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七、内容理解: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说到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接下来用“予独爱莲”引入正题,连用七个句子‎,势如泼墨,一气贯下,着力描写莲的‎种种可贵品质‎,突出莲的可爱‎。

这种描写,将莲人格化了‎,是将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21.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21.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嫩而美丽(多指植物);今义:滋味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断绝来往;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词类活用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做标记,动词.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一词多义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子)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中: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其: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指桃花源中的人)多词一义文中出现了三对词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词类叫做多词一义.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不足为外人道也",“道”与“此中人语云”,“语”都是“说”的意思同义词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5)具:具答之沿------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在省主语和省宾语.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是“闻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在字典中的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
是识记。
考点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附:2006~2013 年广东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情况一览表
年份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பைடு நூலகம்1 年 2012 年 2013 年
•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外交使者。今:出门时带的包裹。) • ②颜色不少变
(古:容颜、脸色。今:色彩。)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古:秋日的天空。今:秋季。)
•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年岁、年龄。今:春天和秋天。)
• 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于是写作。今:因果连词,表原因)
5.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露出。
6.乃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7.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二、古今异义
(一)词义使用范围的差异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1. 词义扩大。
“江”“河” “好”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古:女子相貌好看,今: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考查情况 质、善、玩、录 振、收、造、悦服 奇、起、诛、弛 语、委、识、恙 苦、纵、官、抵 擢、豁、举、卒 第、推、绳、知
考点透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高中生应重点掌握的 120
个文言实词,它们是: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 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 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 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 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 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 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 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 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估计
度已失期《涉世家》
将荆州之军以出川《隆中对》
珠可粒粒数也《核舟记》

和乐
政通人和《楼记》

通“现”,表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
暖和
天稍和《满井游记》
通“现”,出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和煦
春和景明《楼记》

能够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处所
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
有才能
先帝称之为能《出师表》
承认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才能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对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听说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以为妙绝《口技》
名声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名字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停止
群响毕绝《口技》
命名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哀转久绝《三峡》
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也《伤仲永》
隔绝
沿溯阻绝《三峡》

完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停留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舍弃
便舍船《桃花源记》
居住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山而居《愚公移山》
处所(学舍)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


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居然城郭矣《山市》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过了
居数月《塞翁失马》

短文两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短文两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古今异义词1.(亭亭净植)植:立今:种植2.(宜乎众矣)宜: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1.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2.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3.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4.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5.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6.直:挺立(中通外直);只,仅仅(岂直五百里哉)《陋室铭》古今异义:1.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2.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3.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4.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5.鸿:古义(大,渊博)今义(多指鸿雁,书信)6.丝、竹:古义(管、弦乐器)今义(丝,丝绸;竹,竹子)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2.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3.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4.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5.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6.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一词多义: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3.是: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4.名:①著名:有仙则名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倒装句1.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孔子云:“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联)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说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师说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一)【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 为师)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性”。

因为“取消句子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词类活用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⑧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③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⑦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今(死亡) 古(逃跑)问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病:今(生病) 古(困苦不堪) 一词多义备:众妙必备(完备,齐全)前人文述备矣(详尽)辱:宠辱皆忘(耻辱)祉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侮辱)戍:尚思为国戍轮台(防守边疆)三男邺城戍(驻守某一方)阙:城阙辅三秦(皇宫前面两边楼之间的路)必能裨补阙漏(缺点,过错)师: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齐师伐我(军队)驱:两狼并驱如故(走,奔跑)宫使驱将不的(驱使)胜:战必胜矣(胜利)予观巴陵胜状(优美)潜:山岳潜形(隐蔽,隐藏)随风潜如夜(秘密地,偷偷地)少:饮少辄醉(少许,少量)宾客意少舒(稍微)灵:以告先帝之灵(灵魂)有龙则灵(灵异,神奇)色:富者有惭色(脸色,神色)草色入帘青(颜色)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不太平)乱花渐欲迷人眼(杂乱,零乱)无丝竹之乱耳(干扰,扰乱)舍:屋舍俨然(房屋)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当:木兰当中织(对着)失期当斩(应当)道:第之不以其道(方法)不定为外人道也(说,讲)度:春风不度玉门关(度过,越过)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表次数)国:去国怀乡(国都)夫大国,难测也(国家)名: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处(说出)身:身以半入(身体)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卑)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遗:邻人京城仅有遗男(遗留)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属:忠之属也(类)属以作文以记之(嘱托)阴:达到汉阴(山北水南)朝辉夕阴(阴天)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高踞)把酒临风(面对)东临竭石(到、至)临前寄臣以大事也(将死)哀:僵卧孤村不自哀(悲哀、伤心)君将哀而生之乎(怜悯、同情)毕:群响毕绝(全、都)此印者才毕(完毕)策: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鞭策)称:先帝称之曰能(称赞)手把文书口称数(声称、说)不以千里称也(称呼)不能称前时之闻(符合、相符、相称)诚:帝感其诚(真诚、诚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确实、的确)伐: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齐师伐我(进攻、讨伐)备:众妙毕备(安备、齐全)有奇字素无备者(准备、预备)利:兵革非不坚利(锋锐、锐利)专其利三世矣(利益)苦:何苦而不平(愁、担心)妇啼一何苦(痛苦)安:衣食所安(安稳、安全)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里)病: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生病、患病)项……则已病矣(困苦不堪)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朴素)有奇字素无备者(平时)天下缟素(白色的衣服)说:稻花香里说丰年(陈述、解说)马说(文体名、用以阐述义理)池: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塘)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起用、兴起)征于色、发于声(发出、抒发)野芳发而幽香(开放)顾:顾野有麦场(看见)三顾茅庐(拜访)故:温故而知新(旧的)西出阳光无故人(故交、老朋友)光:浮光跃金(光芒、光亮)上下天光(景色、景物)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景:春和景明(日光)四时之景(景色、景致)具:故人具鸡黍(准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年:稻花香里说丰年(年成、年景)年且九十(年龄)书:书诗四句(书写、写)一男附书至(书信)书非借不能读也(书籍)鲜:芳草鲜美(鲜艳、鲜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兴:水波不兴(起、起来)百废具兴(兴起、建立)兴复汉室(兴旺)兴尽晚回舟(兴趣、兴致)极:感极而悲者矣(极点、尽头)极为神速(最、非常)间: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情:览物之情(感情、心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食:衣食所安(吃的东西、粮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养)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投:投以骨(扔、投掷)投诸渤海之尾(扔掉、抛弃)退:则进亦忧,退亦忧(隐退、辞去官职)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返回、归)修:乃重修岳阳楼(修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作:冻风时作(发生、发作)一鼓作气(振作、奋起)属予作文以记之(创作、写作)作亭者谁(兴建、建造)往来种作(劳动)舍:屋舍俨然(房屋)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当:木兰当户织(对着)失期当斩(应当)道: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为外人道(说、讲)度:春风不度玉门关(越过、渡过)催九堂前几度闻(量词,表次数)国:去国怀乡(国都)夫大国,难测也(国家)名: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说出)身:身已半入(身体)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将军身披肩执锐(亲身)遗:邻人京城氏有遗男(遗留)简拔以遗陛下(给予)属:忠之属也(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易:寒暑易节(更换、交替)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许:杂然相许(赞同、赞许)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的数量、左右)形:无案牍之劳形(形体)罔不因势象形(形状)信:小信未孚(讲信用)必以信(言语真实)愿陛下亲之信之(相信)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要、险阻)吾与汝毕力平险(地势不平坦)文:文曰:“初平山人”(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罔:罔不因势象形(没有、无)学而不思则罔(迷惘、迷惑)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灭亡、消亡)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没有)帖:对镜帖花黄(同“贴”)每韵为一帖(写着字的小便条)古今异义几何古:多少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今:数学的一门学科交通古:交错相通例:阡陌交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和子女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妻子无论古:不要说…更不要说…例:无论魏晋今: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绝境古:与人世隔绝之地今:没有出路的境地致词古:对…说话例:听妇前致词今:在举行某种仪式上说话前途古:前面的路程例:天明登前途今:比喻人的前景或将来的光景中间古:其中夹杂着今:指里面或中心文理古:木材的纹理和质地;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古:渐渐例:稍稍宾客其父今:稍微亲戚古:族内亲属和族外亲属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所以古:用来;通过…的途径来例:所以动心忍性今:表示因果关系儿子古:青年男女今:子女祖父古:祖父和父亲今:父亲的父亲夫人古:那人例: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今:对妻子的尊称可以古:可凭借今:表示可能、能够、许可等死古:同样是死今:等待死亡会计古:聚会、商议今:指管理财务工作的人员开张古:扩大例:诚宜开张圣听今:指店铺开业卑鄙古:低微而鄙陋。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课件28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课件28张

•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 相与:一同、都
“从犯”;③堂房亲属叫从,如“从弟”。
紧扣语境推敲 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 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或为比喻义,或为假 借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 【即学即练】
•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 (4)了解历史渊源
•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百姓”一词,在 周秦时是“贵族”的总称,平民无姓氏,平民只能称为“黎民”。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
巧借本义联系 解
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 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
再到答题,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它,特别是翻译,更是与此密切相关。全国新
课标卷Ⅰ翻译题第1小题,“循”意为“遵守”;全国新课标卷Ⅱ翻译题第2 小题,“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出现蝗灾”(或“发生蝗灾”);全 国新课标卷Ⅲ翻译题第(1)小题,“申饬”意为“指示”。全国新课标卷Ⅰ翻 译题第(1)小题,“以”意为“凭借”“依靠”,“先驱”意为“先锋”“先 行者”;全国新课标卷Ⅲ翻译题第1小题,“务去”意为“尽力去除”,“宽” 译为“宽松”。考生若没有准确理解这些词义,正确翻译就很难做到。
文言文阅读: 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一、考情分析
•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赋分是10分,超过另外三 道客观题分值的总和。历年全国新课标卷翻译题都是命制两道小题。

《孙权劝学》重点积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孙权劝学》重点积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孙权劝学》重点积累
一、一词多义
例句
解释
但当涉猎
当涂掌事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古今异义
例句
解释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
今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
今义:
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
今义:
但当涉猎
古义:
今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见往事耳
古义:
今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三、相关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也作“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重点积累
一、一词多义
例句
解释
但当涉猎
当涂掌事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古今异义
例句
解释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
今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
今义:
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
今义:
但当涉猎
古义:
今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见往事耳
古义:
今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三、相关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也作“刮目相看”。

爱莲说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爱莲说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爱莲说》一、通假字:无二、一词多义:陶后鲜.有闻(形容词,读xiǎn,少)香远.益清(动词,远播)1.鲜2.远芳草鲜.美(形容词,读xiān,鲜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3.之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三、词义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2.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出枝节)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四、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立;今义:种植)五、重点解词:详见书本笔记六、重点句子及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翻译: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够贴近去玩弄(它)啊。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七、内容理解: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说到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接下来用“予独爱莲”引入正题,连用七个句子,势如泼墨,一气贯下,着力描写莲的种种可贵品质,突出莲的可爱。

这种描写,将莲人格化了,是将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写莲花,也是写自己,拿他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抒写作者自己人生抱负。

语文第5,6单元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语文第5,6单元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与朱元思书》通假字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2、古今异义词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3、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

)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百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急湍甚箭(副词用作动词,快)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向高处伸展。

邈,争着向远处伸展)《五柳先生传》1、古今异义词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2、一词多义如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晏如也(名词,……的样子)得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3、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马说》1、通假字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其真无马邪(通“耶”,吗)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2、古今异义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3、一词多义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4、词类活用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策之不以其道(名词帮作动词,用鞭子打)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尽,竭尽)《送东阳马生序》1、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能“披”,披着)2、古今异义词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为“问”,今常指“敲”等)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略无慕艳意(古义为“欣羡”,今常指“鲜艳,艳丽”等)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3、一词多义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故故余虽愚(连词,所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质援疑质理(动词,询问)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至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动词)4、词类活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用作代词,此,这)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挂)《小石潭记》1、古今异义词全石以为底(古义为“以之为,以全石作为”,今义指“认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为“约,大约”,今常作能愿动词,可以)崔氏二小生(古义为“年轻人”,今常作戏曲用语)2、一词多义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隶而从者(动词,跟从,跟随)见下见小潭(动词,显现,呈现)明灭可见(动词,看见)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明灭可见(副词,可以)差参差披拂(形容词,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潭中鱼可百许头(动词用作副词,约,大约)日光下澈(形容词用作动词,照射)斗折蛇行(两个词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凄神寒骨(两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凄凉;使……寒冷)《岳阳楼记》1、通假字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2、古今异义词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古义为“做州郡的太守”,今常指“守卫、守护”等)越明年(古义为“到”,今义为“超过”)越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常指“今年的下一年”)则有去国怀乡(去,古义为“离开”,今常指“到,往”。

九上语文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九上语文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九上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汇总一、通假字。

1、適戍渔阳九百人適:“谪”,被贬外调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4、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5、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6、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7、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8、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9、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10、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11、自董卓以来(已,通“以”)二、古今异义。

1、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2、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今义十六或十七。

3、豪杰:古义有声望或者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4、会计:古义集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5、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亡。

6、又间令吴广:古义暗地;今义中间。

7、“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8、“非若是也”(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9、“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休息)10、“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交换;今:容易)11、“长跪而谢之曰”(谢:古:道歉;今:感谢)12、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拜访今:照顾13、凡三往古:总共今:平凡14、孤不度德量力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孤立1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大概今:危险1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阳1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可以把今:可能,能够,许可18、利尽南海古:南方近海的地方今:指中国南海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20、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21、臣本布衣。

古义:指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22、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今义:言行恶劣23、)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激愤今义:感谢24、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25、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6、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比喻奔走效劳今义:驱赶、奔跑三、词类活用。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3、闻:古义:听到。

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可:(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1)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清。

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2)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

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2)逗乐,嬉戏。

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

以其境过清;(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卷石底以出;(3) 把。

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

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修饰关系。

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

同游者。

10、环(1)玉环。

如鸣佩环;(2)环绕。

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

全石以为底;(2)成为。

为岩。

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用法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用法
1、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 烛之武退秦师
2、的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
二、之——代词
1、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
三、之——动词
1、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一、而——连词
1、连词,表承接,不译 朝济而夕设版焉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2、连词,表修饰,不译 夜缒而出
5、卒其不意 “卒”通“猝”,突然 6、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8、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显露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鸿门宴
1、皆为龙虎,呈五采 “采”通“彩”,彩色 2、具告沛公 “具”通“俱”,全、都 3、距关 “距”通“拒”,把手 4、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9、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同意 今义:有做某事的意愿 10、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胳膊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11、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考虑
鸿门宴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亡去不义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3、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嫁娶的事
一、其——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 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 可译为“我的”“我 自己 ”“你的”“你” 失其所与 烛之武退秦师
3、指示代词,“这”“那” 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二、其——副词
1、表商量或希望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2、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副词,似乎,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如果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及,比得上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获 鸿门宴 代词,你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三)词义转移 •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 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 移为偷窃。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聚结,交错聚结的地 方) (灭亡,灭族) (众,一般)

(权)拔刀斫(斫)前奏案。 (奏案,接受奏本的几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案) (案卷,文书) 形。 如有司案图,指从此往十五 (察看,同“按”) 都予赵。 独卧室中,若有所畏惧,则 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通“按”,按住)
• 乘 (1)驾,坐 (1)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2)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 (2)登 之绪风(《涉江》) (3)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4)四马一车为 (《触龙说赵太后》) 一乘 (4)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崤之战》) (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5)“四”的代 称 裂山河。(《过秦论》)
(二)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 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 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 例如:
• • • •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答 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狡猾 3.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聪明 4.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 成。”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在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大量的古代文言文。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字词用法而闻名。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存在着古今异义,即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用法及意义上有所不同。

此外,文言文中还涉及到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的使用。

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古今异义词义对比在古代和现代语言中,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许多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古今异义。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的“典”一词,在古代意为“规范、准则”,常用于表示法律、文化等方面;而在现代,我们更多地把“典”用于表示经典、典范等方面。

再比如,文言文中的“令”一词,在古代意为“使”,表示动作或命令;而现代汉语中,“令”多用于表示感叹或表示结果的词义。

这些古今异义使得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更加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以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

二、通假字的运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通假字,即一个字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这种字的运用增加了文言文的多样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的“草”,在某些情况下读作“cao”,表示草木的总称;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读作“cao”,表示草原、旷野。

这种通假字的运用常常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对其进行正确理解,以正确领会作者的意图。

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除了古今异义词义和通假字的使用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运用。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词语的词类变化很灵活,能够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活用。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的“如”,既可以是动词,表示“像……一样”,也可以是连词,表示“如果”。

这种词类活用的运用增加了古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排比句等。

倒装句常常用于表示强调或转折,增加语气的表达效果。

排比句则经常用于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字音(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

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二)异读字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

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

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语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其中打洞妇抚儿乳喂奶名之者谁取名公将鼓之击鼓臵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狼不敢前上前愿为市鞍马买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狐鸣呼曰孔子东游乃丹书帛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亲自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百废具兴废弃的事情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⑤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屠户⑥意动用法。

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⑦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三)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

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1)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把酒临风(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可怜白发生比(1)动词挨着对着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曹操比于袁绍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墨池记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处(chù)(1)名词地方几处早莺争暖树(2)名词时候时间乡书何处达(3) chǔ动词处在处江湖之远次(1)名词,层次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从(1)动词,跟从,跟随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道(1)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1)动词,得到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1)名词,头发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负(1)动词,背负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1)动词感动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臣不胜受恩感激观(1)名词景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三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臵,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于(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其一犬坐于前b 到指通豫南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a向告之于帝 b 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对万钟于我何加焉(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以介词:(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臵土石为介词:(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连词:wèi 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所(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

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

虽然,受地于先王(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杂然相许(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4)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其(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