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
梁实秋雅舍谈吃
梁实秋雅舍谈吃梁实秋雅舍谈吃梁实秋《雅舍谈吃》是“雅舍小品”的一辑,篇篇文章标题简明,《腊肉》、《锅烧鸡》、《拌鸭掌》或更为直接的“豆腐”、“茄子”。
本书分为吃在故乡、吃在四方、吃东道西三辑,收录了《烤羊肉》、《西施舌》、《酱菜》、《溜黄菜》、《栗子》、《白肉》、《康乃馨牛奶》、《面条》等散文作品。
基本概述/《雅舍谈吃》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了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但更多的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
梁实秋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风行不衰。
为了展示梁公散文的总体面貌,从他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札记、随笔、短评,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付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应当说,这远远不是梁实秋散文的全部,尽管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但我们深信,如果不怀偏见而抱有理解与汲取的渴念,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名家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
梁实秋如是说:“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
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 如此高见,真让天下老饕找到了大吃的理由;读如此文章,焉能不叫人齿颊生香?作品鉴赏/《雅舍谈吃》“民以食为天”。
此话在谈吃之文中被征引无数,虽古而俗而滥,然俗的有理,滥的有因。
大凡文人,难免有“搜肠刮肚”之思,则此,需得有充足的饮食,可口的调羹作为激发灵感之动力。
李白嗜酒,东坡嗜肉,据说***也很能吃火烧肉。
此物味佳,不论阶级、性别、老少大概都难抵诱惑。
有老饕者染疾,曰高血脂、糖尿病,见桌上鲜艳欲滴之彘肉而不得下箸,望肉兴叹,甚同情。
又有俗云“吃饭被饭噎死”。
此语恶毒,一直不曾当真相信。
然而却的确有文人因吃而死。
据考杜甫就是饱食撑死的。
《旧唐书·杜甫传》:“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梁实秋《雅舍谈吃》简介
梁实秋《雅舍谈吃》简介【梁实秋《雅舍谈吃》内容简介】他的文字——或在平淡朴实中流露风趣或在幽默诙谐中显现温厚。
融情趣、智慧、学问于一炉。
潇洒隽永,明丽生辉。
他的“雅舍”——梁实秋最为世人珍视的小品和杂文,饱含了他经历悲喜历练和世界观转变后,对人生的一种超脱体验。
他的性情——追求恬淡宁静:充满闲情逸致,襟怀清雅,有中国古代名士的遗风。
不圆于现实,而又着根于人性,令他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历久常青。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
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
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欢吃,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梁实秋文章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
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本书是其代表作的精选集《雅舍谈吃》,收录了:《醋溜鱼》、《酸梅汤与糖葫芦》等文章,让你在阅读之中如沐春风,也会让你在淡淡的沉思中品位人生的意义。
【梁实秋简介】梁实秋(1903―1987),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代宗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的文学大师.梁公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随笔,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
我们深信,只要抛弃偏见,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之富和经泽之熏,走进一片高雅脱俗的美文世界。
【梁实秋《雅舍谈吃》精彩书摘】北平中秋以后,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
口外的革肥,而少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
梁实秋散文《雅舍谈吃-西施舌》
梁实秋散文《雅舍谈吃-西施舌》
梁实秋散文《雅舍谈吃-西施舌》
郁达夫一九三六年有《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记西施舌云:
《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案《闽小记》是清初周亮工宦游闽垣时所作的'笔记。
西施舌属于贝类,似而小,似蛤而长,并不是蚌。
产浅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
其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水管特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故名西施舌。
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
其实西施舌并不限于闽省一地。
以我所知,自津沽青岛以至闽台,凡浅海中皆产之。
清张焘“津门杂记”录诗一首咏西施舌:
灯火楼台一望开,
放杯那惜倒金田,
朝来饱啖西施舌,
不负津门鼓来。
记不见佳,但亦可见他的兴致不浅。
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是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
高汤西施舌,盖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
若郁达夫所谓“长圆的蚌肉”,显系整个的西施舌之软体全入釜中。
现下台湾海鲜店所烹制之西施舌即是整个一块块软件上桌,较之专取舌部,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
郁氏盛誉西施舌之“色香味形”,整个的西施舌则形实不雅,岂不有负其名?。
雅舍谈吃
龙源期刊网 雅舍谈吃作者:梁实秋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4年第08期初到台湾,见推车小贩卖鱼丸,现煮现卖,热腾腾的。
一碗两颗,相当大。
一口咬下去,不大对劲,相当结实。
丸与汤的颜色是混浊的,微呈灰色,但是滋味不错。
我母亲是杭州人,善做南方口味的菜,但不肯轻易下厨,若是偶然操动刀俎,也是在里面小跨院露天升起小火炉自设锅灶。
每逢我父亲一时高兴从东单菜市买来一条欢蹦乱跳的活鱼,必定亲手交给母亲,说:“特烦处理一下。
”就好像是绅商特烦名角上演似的。
母亲一看是条一尺开外的大活鱼,眉头一皱,只好勉为其难,因为杀鱼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母亲说,这鱼太活了,宜于做鱼丸,但是不忍心下手宰它。
我二姊说:“我来杀。
”从屋里拿出一根门闩。
鱼在石几上躺着,一杠子打下去未中要害,鱼是滑的,打了一个挺,跃起一丈多高,落在房檐上了。
于是大家笑成一团,搬梯子,上房,捉到鱼便从房上直摔下来,摔了个半死,这才从容开膛清洗。
幼时这一幕闹剧印象太深,一提起鱼丸就回忆起来。
做鱼丸的鱼必须是活鱼,选肉厚而刺少的鱼。
像花鲢就很好,我母亲叫它做厚鱼,又叫它做纹鱼,不知这是不是方言。
剖鱼为两片,先取一片钉其头部于木墩之上,用刀徐徐斜着刃刮其肉,肉乃成泥状,不时地从刀刃上抹下来置碗中。
两片都刮完,差不多有一碗鱼肉泥。
加少许盐,少许水,挤姜汁于其中,用几根竹筷打,打得越久越好,打成糊状。
不需要加蛋白,鱼不活才加蛋白。
下一步骤是煮一锅开水,移锅止沸,急速用羹匙舀鱼泥,用手一抹,入水成丸,丸不会成圆球形,因为无法搓得圆。
连成数丸,移锅使沸,俟鱼丸变色即是八九分熟,捞出置碗内。
再继续制作。
手法要快,沸水要控制得宜,否则鱼泥有入水涣散不可收拾之虞。
煮鱼丸的汤本身即很鲜美,不需高汤。
将做好的鱼丸倾入汤内煮沸,洒上一些葱花或嫩豆苗,即可盛在大碗内上桌。
当然鱼丸也可红烧,究不如清汤本色,这样做出的鱼丸嫩得像豆腐。
湖北是鱼产丰饶的地方。
抗战时我在汉口停留过一阵,听说有个鮰鱼大王,能做鮰鱼全席,我不曾见识。
梁实秋雅舍谈吃
梁实秋雅舍谈吃梁实秋雅舍谈吃引导语:“民以食为天”。
此话在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之文中被征引无数,虽古而俗而滥,然俗的有理,滥的有因。
下文是其中的内容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梁实秋雅舍谈吃内容资料基本概述/《雅舍谈吃》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了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但更多的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
梁实秋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风行不衰。
为了展示梁公散文的总体面貌,从他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札记、随笔、短评,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付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应当说,这远远不是梁实秋散文的全部,尽管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但我们深信,如果不怀偏见而抱有理解与汲取的渴念,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名家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
梁实秋如是说:“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
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 如此高见,真让天下老饕找到了大吃的理由;读如此文章,焉能不叫人齿颊生香?作品鉴赏/《雅舍谈吃》“民以食为天”。
此话在谈吃之文中被征引无数,虽古而俗而滥,然俗的有理,滥的有因。
大凡文人,难免有“搜肠刮肚”之思,则此,需得有充足的饮食,可口的调羹作为激发灵感之动力。
李白嗜酒,东坡嗜肉,据说***也很能吃火烧肉。
此物味佳,不论阶级、性别、老少大概都难抵诱惑。
有老饕者染疾,曰高血脂、糖尿病,见桌上鲜艳欲滴之彘肉而不得下箸,望肉兴叹,甚同情。
又有俗云“吃饭被饭噎死”。
此语恶毒,一直不曾当真相信。
然而却的确有文人因吃而死。
据考杜甫就是饱食撑死的。
《旧唐书·杜甫传》:“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
“《新唐书》记载更详:“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梁实秋雅舍谈吃 阅读理解
梁实秋雅舍谈吃阅读理解阅读短文,回答1-4题。
《敦厚》明前茶民国文人中,我很喜欢梁实秋,理由是《雅舍谈吃》写得独一无二。
那是一位老人辗转各处后留在台湾岛上,北望故乡而难回的怅惘。
而那种淡淡的满.足.与遗憾..交织在一起,一笔至细,最令人难忘的,无非是老北京人的敦厚人情。
梁实秋出身并非大富之家,但父母秉承要让孩子多有见识的原则,打小带着他们姐弟上饭店、酒楼学习为人处世的礼数。
承蒙梁实秋的一支妙笔,我们可以窥见近一个世纪前,北平商家与顾客彼此间的和蔼声气,如一把熨斗一样熨平了心头的皱褶。
比如,当年在首屈一指的东兴楼,用餐高峰期,上菜难免稍慢,遇上年少气盛的客人敲盘叩碗地催菜,掌柜听到,不但有执事立马出来赔不是,当值的跑堂当即就要卷铺盖。
梁先生且笑且噱地描绘道:“真个卷铺盖,有人把门脸儿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的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面前急驰而过。
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会从后门又转回来的。
”顾客知不知道这卷铺盖的一幕,仅仅是一味“消气散”呢?知道的,不过他已经被给足了面子,焉能失了风度?而跑堂的演这幕“去而复来”的独角戏时,自己也是偷乐不止的吧。
跑堂的本无过错,因此挨的板子也是虚的;顾客本不占理,可他一时气性上来了,何不顺水推舟,给他额外的安抚?这里面的智慧,不比如今顾客与店家一言不合就推搡动粗高明?老北平人的敦厚人情,也体现在店家对顾客货真价实的关照上。
秋天,最好的螃蟹运到正阳楼,店家令螃蟹催吐泥腥、涵养肥膏的“饲料”,竟是打成雪花状的鸡蛋白。
梁先生当时还是小孩子,好奇心重,揭开店里养蟹的缸盖去看,果见雪白的蛋白泡沫一直涨到缸沿。
伙计看到,不以为意,还送小客人黄杨木旋制的吃蟹工具一套。
吃完螃蟹,满桌剩下难啃的大螯无人问津,伙计便征得大家同意,当场剥出大螯肉,加上高汤、芫荽末、胡椒粉和切碎的回锅老油条,做出一大碗鲜汤来奉送,让这席美味的蟹宴余味悠长。
总之,老派店家秉承惜物美德,每样物事莫不极尽其用,方觉对得起顾客。
雅舍谈吃读后感
雅舍谈吃读后感
《雅舍谈吃》是一部由林语堂所著的散文集,以食物为主题,探讨了食物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这本书通过作者的散文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美食和文化的世界,引发了我对食物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雅舍谈吃》中,林语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他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习惯的描述和分析,展现了食物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紧密联系。
通过对食物的品尝和体验,作者深刻地揭示了食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阅读《雅舍谈吃》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食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食物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
此外,林语堂在《雅舍谈吃》中对食物的品味和享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不仅描述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还通过对美食的品尝和体验,展现了对食物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食物的品味和享受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食物的魅力和美好,引发了我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美食的向往。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食物的品味和享受的描述,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阅读《雅舍谈吃》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对美食的向往和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总的来说,阅读《雅舍谈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食物对人类
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食物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
通过作
者对食物的品味和享受的描绘,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对美食的热爱和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这本书让我对食物
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美食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雅舍谈吃
读书笔记
梁實秋教授懂吃也會吃,尤以記憶驚人,某飯店拿手菜,如何料理才好吃,山東、北京、四川、江南各地的 特色菜,尤其是梁教授文筆流暢,描述深刻如臨現場,看的讓人食指大動,味口大開。
饮食一端,是生活艺术中重要的项目,未可以小道视之。
不喜欢这本书,感觉作者有卖弄之嫌,去过什么地方,吃过什么东西,都是纯私人化的行为,而且作者身处 的那个年代,广大中国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不可能去,更不能可能吃,更不可能玩,作者在书上所提到 的那些精品店铺。
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正阳楼的烧饼是一绝,薄薄的两层皮,一面粘芝麻,打开来会冒一股滚烫的热气,中间可以塞进一大箸子烤 肉,咬上去,软。
目录分析
1
西施舌
2
火腿
3
醋熘鱼
4
烤羊肉
5
烧鸭
狮子头 两做鱼
炝青蛤 生炒鳝鱼丝
01
酱菜
02
水晶虾饼
03
以高粱及其他饲料揉搓成圆条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 两条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 眼的份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地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东西挤送到鸭的胃里。填进几根之后, 眼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十上百只鸭关在一起,像沙丁鱼, 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
汤包
04
核桃酪
06
瓦块鱼
05
铁锅蛋
1
熘黄菜
2
酸梅汤与糖葫 芦
雅舍谈吃梁实秋
雅舍谈吃梁实秋雅舍谈吃梁实秋梁实秋唯一的美食散文集,从生活中最平凡的“吃”谈起,以食材为题,用字浅显而隽永,下面是关于雅舍谈吃梁实秋的内容,欢迎阅读!梁实秋《雅舍》片段“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
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
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傍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
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
“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惧不从俗。
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梁实秋雅舍谈吃读后感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里,有多少人拜倒在‘美食’的裙下。
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饴。
《雅舍谈吃》一书中收录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过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风自然亲切,仿佛都是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点像是杂文了。
他虽不是像美食家对于美食如数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他写的大多数也都是老北京的家常菜,例如:窝头、火腿、咖喱鸡、醋溜鱼、鱼丸,也写饮酒、喝茶、康乃馨牛奶,亲切的就像是老一辈在对你唠嗑。
《雅舍谈吃》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
《雅舍谈吃》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雅舍谈吃》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雅舍谈吃》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雅舍谈吃》读书笔记1最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这世上有那么多爱吃的人,有数不清的馆子,吃真的是一件值得说道说道的事。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许多吃食。
有西施舌、火腿、醋溜鱼、烤羊肉、烤鸭、狮子头、两做鱼、炝青蛤、生炒鳝鱼丝、酱菜、水晶虾饼、汤包、核桃酪、铁锅蛋、瓦块鱼、溜黄菜、酸梅汤与糖葫芦、锅烧鸡、煎混沌、核桃腰、豆汁儿、芙蓉鸡片、乌鱼钱、韭菜篓、蟹、炸丸子、佛跳墙、栗子、海参、满汉细点、菜包、糟蒸鸭肝、鱼翅、茄子、莲子、白肉、干贝、鲍鱼、咖喱鸡、烙饼、黄鱼、笋、八宝饭、薄饼、爆双脆、拌鸭掌、鱼丸、腊肉、粥、饺子、锅巴、豆腐、菠菜、龙须菜、鸽子、味精、粽子节、面条、酪、烧饼油条、窝头、炸活鱼、腌猪肉、喝茶、饮酒、大菜。
作者吃的可谓广泛,既有珍惜的鲍鱼鱼翅,也有平民的烧饼油条。
作者吃的也十分考究,知道什么馆子里哪道菜好吃,知道一道菜怎么做才好吃,知道菜的典故。
第二部分讲了馋、吃、吃相、喜宴、萝卜汤的启示、北平的零食小贩、熊掌、厨房,都是些与吃有关的事物。
第三部分讲了外国的吃食,吃在美国,麦当劳,日本的饮食店,啤酒,豆腐干,康乃馨牛奶,饭前祈祷。
正是作者在国外生活的经历给予了他这些写作的素材。
第四部分是饮膳正要、媛珊食谱、读中国吃、再谈中国吃、读烹调原理。
主要是别人、古人对于饮食这方面的典籍。
我也想吃这些好吃的,可是正如作者所说,中国的好吃的,有的随着大师傅的故去就消失了,何况即使它不消失,我也未必有机会吃到的,所以我就读读这书,权当画饼充饥了。
《雅舍谈吃》读书笔记2《雅舍谈吃》是梁先生的一本有关饮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在这本书中,梁先生就各种菜谱、饮食文化等进行了非常独到的分析。
《雅舍谈吃》概述
《雅舍谈吃》概述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于1947年在重庆北碚客居时所著的一篇散文,后收录在散文集《雅舍小品》中。
全文描述了令人垂涎三尺的民间小吃,道出了民俗饮食文化的真谛。
文章从简单的一粥一饭,到鱼翅燕窝,娓娓道来,其中贯穿着古今中外的风俗礼仪、典故传说、趣闻轶事,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小品中寓哲理。
这部作品共分为四辑。
第一辑主要描述了各地的美食,特别是北平的美食,如豆汁儿、酪等,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典故。
第二辑则主要探讨了与“吃”有关的文化,深入挖掘了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第三辑则将视线转向了海外,描述了海外的饮食文化及其特色。
第四辑则是梁实秋先生对与“吃”有关的几本书籍的评论和推荐。
在《雅舍谈吃》中,梁实秋先生不仅记叙了众多街头特色小吃的渊源、品相,更将“吃”背后的饮食文化、“吃”之余的人生百态和“吃”以外的故土乡情融于文章之中,诙谐典雅的文字间流露出一个时代的滋味记忆。
他的文字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让人倍感愉悦。
同时,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注也贯穿于整部作品中,使得这部散文集具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雅舍谈吃》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的
散文集,它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注。
这部作品对于推广中国饮食文化、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书·雅舍谈吃
篇 均 以 食 物 为题
r许多趣事。《 栗子 》 这 谈 吃 文 字 .汹 盖 丫 符 种 梁 实秋写 荚食的 同时还 写 _
一
地方J x t , f 睐 符 地 件 彩 纷 呈 的 民 俗 史化 无 沦 足
仃 趣 的 史典 敝 、 人佳 句 , 还 是 敦 儿流 的 雅 、 值 秋 必 访桂 ,吃 一 碗 煮 粟 子 ,认 为 是 一 大
一
断 j 的 网 、 - 母 狴 以 及 一 而 加
( 魏 金梅
荐)
.
囊 I
r 1
括最 佳 导 演 、由 专 佳 觉 效果 内 的 4个 奖项 : 、
举 家 辽 』 J i 1 拿 大 的 派 一 家 存 海 遄 刨 了 暴 题 的 探 讨
J x L / , 汀 灾难过I i l - ,、 p - : 存 的 少年 派 f l J 一 条鬣狗 、 容锵 过 的 片
博 览 平 台
◆最 推 介
梁灾 秋的 I《 雅 岔 淡吃 》一 书分 为 “ 雅 舍 淡 油 条 ,津津乐 道的糯米 藕。各种平 民化 的食 品
吃” “ 谈吃 拾 遗 ” 两 个 部 分 , 汁9 6篇 ,篇
秋的r l 、笔 下 ,都烙 L一种 “ 梁昧 ” 。
艾I I 1 ’f L I J . i J ; , I 侃徐志 摩说 : “ 徐 志 摩 告 诉 我 ,每
俗. ZI " K ,梁实秋郁能信手拈来 , 收 义r l I
享 受 订 一 年 他 去 ,桂 花 被 他 细 数 各 种 荚 食 。 有 感 f 楼饭 的 { 牌策 , 比如 , 存 《 煎馄饨 》一文 f 1 1 .
小 吃 和家 常 策 . i f : 他赞不绝 L 1 的 ¨ L 、 烧饼、
雅舍谈吃阅读理解
雅舍谈吃阅读理解一、关于雅舍谈吃的一些想法雅舍谈吃这本书啊,真的特别有意思。
就感觉梁实秋先生把吃这件事儿,给写成了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这本书里写的吃的东西可多了去了。
像那北京的烤鸭,那皮啊,脆得不像话,油滋滋的,咬一口满口香。
每次读到关于烤鸭的描写,就感觉那香味能从书里飘出来,馋得我直流口水。
还有那爆肚儿,肚丝儿切得粗细正好,在滚烫的水里那么一焯,再加上麻酱、韭菜花、辣椒油等调料一拌,那口感,又脆又嫩,味道浓郁得很。
从这本书里,还能看出很多老北京的饮食文化呢。
那时候的人吃东西讲究的是个原汁原味,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做法的地道。
不像现在,有些吃的东西全是添加剂的味道。
而且那时候吃饭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
再看里面写的南方的美食,比如说那蟹。
吃蟹可是个精细活儿,要慢慢拆,慢慢品。
蟹肉的鲜美,蟹黄的醇厚,就像把大海的味道都浓缩在这小小的蟹壳里了。
还有那小笼包,薄皮儿里包着满满的汤汁和肉馅儿,咬开的时候得小心烫嘴,那一口下去,肉馅儿的香和汤汁的鲜就充满了整个口腔。
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跟着梁实秋先生走在老北京或者江南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探寻那些隐藏在市井中的美味。
每一种食物背后都有故事,都有文化的沉淀。
就像他写的那些个糕点,从制作工艺到品尝的讲究,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说吃的东西本身,还把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了。
从吃的变化里能看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比如说以前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随时都能吃到,这就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
不过呢,有时候读着读着也会有点小遗憾。
因为有些里面写的美食,现在很难找到那种最正宗的味道了。
可能是因为一些传统的手艺失传了,也可能是食材没有以前那么纯粹了。
但是这也更让我们珍惜书里描写的那些美食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传承和发扬这些美食文化。
概括来说,雅舍谈吃是一本能让人口水直流又能让人深思的好书。
雅舍谈吃读后感50字
雅舍谈吃读后感50字《雅舍谈吃读后感50字》篇一读完《雅舍谈吃》,就像跟着梁实秋先生在美食地图上溜达了一圈。
这书可真有点意思,让我这个吃货心痒痒。
梁实秋先生写吃,那可不是简单地列菜谱。
他像是一个亲切的老邻居,坐在胡同口的大树下,摇着蒲扇,和你唠嗑那些美食背后的故事。
他写烤鸭,那皮脆肉嫩的烤鸭在我眼前就像活了一样,仿佛能听到切烤鸭时“咔咔”的声音,看到那油顺着鸭腿流下来。
我就想啊,这烤鸭得多香啊,肯定比我平时吃的那些速食美味多了。
先生在书里写的那些小饭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附近的小馆子。
那馆子不大,桌椅都有点旧了,但是菜的味道特别地道。
每次去,老板都像招呼自家孩子一样,笑嘻嘻地问吃啥。
就像梁先生笔下的那些馆子,充满了烟火气。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吃的嘛,有啥好写的。
嘿,这可就不懂了。
吃,那可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
先生写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他能从一道菜里品出人生的酸甜苦辣,这可就不简单了。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一次去外地旅游,在一个小巷子里发现了一家卖馄饨的小店。
那馄饨的皮特别薄,馅也新鲜。
我吃的时候就在想,这老板肯定是个用心做食物的人。
就像梁先生书里写的那些美食家一样,对待食物是怀着敬畏之心的。
《雅舍谈吃》让我明白了,吃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雅舍谈吃读后感50字》篇二《雅舍谈吃》这本书啊,真的是越读越有味道,就像一壶老酒,后劲很足。
50字的读后感可真难概括这书的妙处。
读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掉进了美食的漩涡。
梁实秋先生写那些美食的时候,文字就像有魔法一样。
他写火腿,我就感觉那火腿的香味都要从书里飘出来了。
我就琢磨着,这火腿得是啥滋味呢?是不是像我过年吃的腊肉,但又比腊肉更有韵味?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各地的美食特色,让我觉得中国真是个美食大国啊。
每个地方的食物都像当地的人一样,有着独特的性格。
有时候我就在想,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太着急了,吃个饭都像完成任务。
雅舍谈吃主要内容
雅舍谈吃主要内容
雅舍谈吃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本书以食物为题,荤菜如烧鸭、烤羊肉、西施舌、狮子头、醋溜鱼等,素菜如酱菜、龙须菜、韭菜篓、豆腐等,此外,还写了点心小吃、汤粥酒水,例如核桃酪、水晶虾饼、汤包、窝头等,篇篇精致,妙语连珠,充满了闲情逸趣,令人垂涎欲滴。
吃是文化,是学问,更是艺术,要想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仅要爱吃、会吃,更要懂吃。
梁实秋先生谈吃,从缘起到做法,细细道来,堪称一场美食盛宴。
梁实秋先生曾说: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
他笔下的吃,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雅致恬淡的文字记录了那些温存的岁月,字里行间飘散的是记忆中的味道,还有那份对故乡的思念。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初版收录文章57篇,每篇都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
此版新修订,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雅舍谈吃”和“谈吃拾遗”。
“雅舍谈吃”完整收录初版《雅舍谈吃》所有内容;“谈吃拾遗”辑录初版《雅舍谈吃》未收录的39篇谈吃美文,这两部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极其完备的《雅舍谈吃》。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
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
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
《雅舍谈吃》读书笔记三篇
《雅舍谈吃》读书笔记三篇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欢吃,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雅舍谈吃》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参考。
看完《不复当年模样》,对于梁先生的散文旅程,来到了最后一站,《雅舍谈吃》。
《雅舍谈吃》是梁先生的一本有关饮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在这本书中,梁先生就各种菜谱、饮食文化等进行了非常独到的分析。
读来,一方面,阅读这些介绍*的文章,梁先生对于诱人食物的描述,令人生津,馋涎欲滴;另一方面,也可见梁先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体味,可见匠心。
也许,一国的吃,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
但是,吃者,总是口腹之欲;欲者,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节制”之必要。
所以,“格尽人欲”似乎让对于美味的追求变得不那么上得了台面。
但是,也许,人欲本身就是人之为人的组成部分吧?在梁先生看来,“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对于严肃的人而言,这话可能漏洞颇多,玩儿的是小蚊子伎俩;但是,对于饕餮之徒而言,这话,俨然可以成为饕餮客的圣经了!虽说梁先生的文章,确实将很多笔墨耗费在了食物之上,比如西施舌、烤羊肉、狮子头之谓,但是,正如梁先生所言,“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
对于出生于北平的梁先生,对于北平的小吃珍馐都如数家珍。
小吃如豆汁儿、*梅汤、糖葫芦,且“实在想念”,而对于所谓“大八件”“小八件”嗤之以鼻,对于鄙夷*小吃的我辈而言,发现也找到了“权威论断”。
说是“怀乡”,更多的可能仍是思人。
谈到狮子头,心中所思,是客死异乡的萧毅武先生;谈及“冬笋炒肉丝”,那是“无上妙品”,但必须是“妈妈亲自掌勺”;而真道及那些吃食,尤论及父母爱吃之物什,未及供养仍是梁先生之哀伤。
同时,梁先生也在缅怀一个时代。
例如东兴楼,日寇盘踞之后,一代名馆,后“名存实亡,不复当年手艺”。
致美楼、厚德福、便宜坊……那些曾经的手艺,“全在掌勺的存乎一心”,有如“庖丁解牛,不仅是艺,而近于道”了。
推荐《雅舍谈吃》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北方乡下的一 句俗语。北平城里的人不说这句话。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 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我到了十四岁才 知道煮饽饽就是饺子。饺子的成色不同,我吃过最低级的 饺子。抗战期间有一年除夕我在陕西宝鸡,餐馆过年全不 营业,我踯躅街头,遥见铁路旁边有一草棚,灯火荧然, 热气直冒,乃趋就之,竟是一间饺子馆。我叫了二十个韭 菜馅饺子,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瓣给我,外加一碗热 汤。我吃得一头大汗,十分满足。饺子馅各随所好。有人 爱吃荠菜,有人怕吃茴香。有人要薄皮大馅,最好是一兜 儿肉,有人愿意多羼青菜。(有一位太太应邀吃饺子,咬 了一口大叫,主人以为她必是吃到了苍蝇蟑螂什么的,她 说:“怎么,这里面全是菜!”主人大窘。)有人以为猪肉 冬瓜馅最好,有人认定羊肉白菜馅为正宗。韭菜馅有人说 香,有人说臭,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
*冰心眼中的梁实秋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
、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 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
*书中那些美食
汤包
——在梁实秋笔下
天津包子也是远近驰名的,尤其是狗不理的字号十分
响亮。其实不一定要到狗不理去,搭平津火车一到天津西 站就有一群贩卖包子的高举笼屉到车窗前,伸胳膊就可以 买几个包子。包子是扁扁的,里面确有比一般为多的汤汁 ,汤汁中有几块碎肉葱花。有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才出笼 的,包子里的汤汁曾有烫了脊背的故事,因为包子咬破, 汤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举手乃顺着胳膊流到脊背。不 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不过天津包子确是汤汁多,吃的时候 要小心,不烫到自己的脊背,至少可以溅到同桌食客的脸 上。相传的一个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 ,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什直飙过去,把 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 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 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 ,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
梁实秋:雅舍谈吃
梁实秋:雅舍谈吃有莲花的地方就有莲子。
莲子就是莲实。
古乐府子夜夏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1莲子从前吃莲子羹,用专用的小巧的莲子碗,小银羹匙……有莲花的地方就有莲子。
莲子就是莲实。
古乐府子夜夏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我小时候,每到夏季必侍先君游什刹海。
荷塘十里,游人如织。
傍晚辄饭于会贤堂。
入座后必先进大冰碗,冰块上敷以鲜藕、菱角、桃仁、杏仁、莲子之属。
饭后还要擎着几枝荷花莲蓬回家。
剥莲蓬甚为好玩,剥出的莲实有好几层皮,去硬皮还有软皮,最后还要剔出莲心,然后才能入口。
有一股清香沁人脾胃。
胡同里也有小贩吆喝着卖莲蓬的,但是那个季节很短。
到台湾好多年,偶然看到荷花池里的莲蓬,却绝少机会吃到新鲜莲子。
糖莲子倒是有得吃,中医教我每日含食十枚,有生津健胃之效,后因糖尿病发,糖莲子也只好停食了。
一般酒席上偶然有莲子羹,稀汤洸水一大碗,碗底可以捞上几颗莲子,有时候还夹杂着一些白木耳,三两颗红樱桃。
从前吃莲子羹,用专用的小巧的莲子碗,小银羹匙。
我祖母常以小碗莲子为早点,有专人伺候,用沙薄铫儿煮,不能用金属锅。
煮出来的莲子硬是漂亮。
小锅饭和大锅饭不同。
考究一点的酒席常用一道“蜜汁莲子”来代替八宝饭什么的甜食。
如果做得好,是很受欢迎的。
莲子先用水浸,然后煮熟,放在碗里再用大火蒸,蒸到酥软趴烂近似番薯泥的程度,翻扣在一个大盘里,浇上滚热的蜜汁,表面上加几块山楂糕更好。
冰糖汁也行,不及蜜汁香。
莲子品质不同,相差很多。
有些莲子格格生生,怎样煮也不烂,是为下品。
有些莲子一煮就烂,但是颜色不对,据说是经过处理的,下过苏打什么的,内行人一吃就能分辨出来。
大家公认湖南的莲子最好,号称湘莲。
我有一年在重庆的“味腴”宴客,在座的有杨绵仲先生,他是湘潭人,风流潇洒,也很会吃。
席中有一道蜜汁莲子,很够标准。
莲子短粗,白白净净,而且酥软异常。
绵仲吃了一匙就说:“这一定是湘莲。
”有人说:“那倒也未必。
”绵仲不悦,唤了堂倌过来,问:“这莲子是哪里来的?”那傻不愣登的堂倌说:“是莲蓬里剥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包
• 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 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 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 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 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已的 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 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没有经验的人,看着笼里 的包子,又怕烫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犹犹豫豫, 结果大概是皮破汤流,一塌糊涂。有时候堂倌代 为抓取。
其实吃这种包子,其乐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 吸之间。包子皮是烫面的,比烫面饺的面还要稍 硬一点,否则包不住汤。那汤原是肉汁子,打 进肉皮一起煮成的,所以才能凝结成为包子馅。
• 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短 片,你有什么感受呢?
雅舍谈吃
•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 11月3日),享年84岁,号均默,原 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 秋郎、等,出生于北京,浙江杭 县程舒(今余杭)人。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 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 译家。
•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 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 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 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 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