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学与教的设计
小学科学课堂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以“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为例
小学科学课堂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以“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为例钟蔚谢桂平以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其改进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一问题。
“证据意识”的培养贯穿科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具体包括:①引导学生做出有依据的猜测,②数据要真实且准确,③基于数据得出结论,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将科学素养界定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而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引领学生去寻找证据,利用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而证据是探究的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证据意识的培养,将“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用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确立为科学态度总目标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每一位一线科学教师都会面临也必须去思考的问题。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5课,在这一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 “做出猜测—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这样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如果能在这宝贵的“第一次”将“证据意识”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将十分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1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证据意识”的培养意义研究在新环境发展的背景下,目前社会缺少的就是实用型解决问题的人才,人才必须要具备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当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对于学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学生不仅要促进自身能力的综合发展,同时还应当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并且制定合理的方案,做到学以致用。
“证据意识”所指的就是心理学当中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理论知识的问题,从而所产生的一种怀疑以及困惑的心理情绪。
科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求证能力
科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求证能力陈煜晴科学的本质是实证,这种科学的实证,不仅是一个证实过程,也是一个证伪过程。
科学的实证,不仅重视证据,而且重视论证的过程。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育学生的证据意识,还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求证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科学学习是一个从问题开始,进而猜测、搜集证据、进行实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能培育学生科学观察、科学假设、科学操作、科学推理等科学活动能力。
通过科学的论证,开展学生的科学思考力、探究力,开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一、找寻“证据”,让科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假设“演示”“模仿”等学习方式充满课堂,学生的科学学习就停留在浅层次的操作层面上,这样的科学学习,不能开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寻找“证据”,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思考、探究的内在需求。
对于科学探究来说,所追求的证据,应当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应当是完善的,应当是精准的。
在科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局部学生觉得自己认可的道理就是证据,这说明学生还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证据,由此导致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的“伪证据”“虚证据”泛滥,而真正的证据总是付诸阙如,从而造成学生科学实验数据失真现象。
为此,教师可以做一些重复实验,去寻找必然性证據;可以做一些比照实验,去寻找多维性证据;可以创设一些条件,去寻找隐蔽性证据;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去寻找精准性证据等。
证据,是学生科学实验的根基。
比方,教学“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时,笔者运用学生配置的浓盐水,让马铃薯浮起来了。
如何让学生探寻到“马铃薯沉浮的真正原因”?笔者引导学生比照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浓盐水的质量,结果发现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浓盐水,浓盐水的质量更大。
由此学生形成猜测:同体积的液体质量大于马铃薯,马铃薯在这种液体中就是上浮的。
借助这种猜测,学生运用其他液体,如白砂糖溶液、味精溶液进行实验,从而验证了猜测的正确性。
“证据意识”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证据意识”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定义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分析和评估所面对的信息和观点,并能基于证据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证据意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能够分析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能够运用推理和论证等思维方式,以证据为依据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二、意义1.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证据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证据意识鼓励学生从客观事实和科学证据出发,进行思考和判断,不盲从主观观点和个人意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其科学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证据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证据意识要求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分析和评估信息,并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实施方法1. 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包括书籍、文献、实验数据等,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并且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2.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指导、信息素养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证据,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3. 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使他们能够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和论证,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4. 提供反馈和评估。
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估,鼓励学生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策略,进一步提高证据意识的能力。
四、效果评价证据意识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发现,通过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学生的思辨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估信息,能够从客观事实和科学证据出发进行思考和判断,并能够基于证据做出合理的决策。
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原电池教学为例
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原电池教学为例摘要: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教育的核心目标。
秉承这一理念,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原电池”的教学中,设计了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发展的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
通过实验加以证实,利用电流计佐证电子的迁移、电势传感器探知电势差,应用微粒观和平衡观分析离子的定向移动,聚焦学科知识本质,抽丝剥茧地引导学生从原理、装置、过程等角度分析和把握原电池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建构原电池工作原理一般模型,为解决原电池问题提供一般思路和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模型认知”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原电池教学设计一、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的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2]教学设计是联结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纽带,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成功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基于此,以高中化学核心主题“原电池”为例,笔者进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二、“原电池”教学知识价值分析1、学情分析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原电池”主题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模块的重要内容,该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氧化还原反应和物理电学相关知识的应用、拓展和提升,又是后续选修课程深入学习电化学相关知识的必备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基于“证据”的小学科学本真实验课堂探索
科学探究该文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证据思维的薄弱现状,从以科学日记为载体,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培植学生的实证思维力;以教学评价为突破,拓宽学生的科学思维力等三方面来阐述了培育学生证据思维的主要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中证据思维的训练正是为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所服务的。
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实证思维,不断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努力。
一、以科学日记为载体,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鉴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年龄特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初级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是一项严谨而务实的工作,需要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科学日记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对课堂实验的观察和记录;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延伸实验的长期记录;还可以是学生对某一生活现象的突发奇想的探索。
我校近年来开辟了一个占地12余亩的红领巾开心农场,为学生的科学实践搭建了新的平台。
通过一些科学兴趣小组的建立,让学生参与到农场的建设中来,对一些植物的种植与观察,撰写好平日的观察日记,最后整理形成一篇具有一定价值的科学探究文章。
科学日记的撰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通过对科学观察记录、科学日记、科学调查小论文等的撰写,丰富学生的思维,精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从而推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培植学生的证据思维力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通过探究活动来培植学生的证据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一)“证实”“证伪”实验并存,丰富探究活动内容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往往经历猜测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几个阶段。
证据推理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分析
中教学参考ZHOM :\I .E H l ,A :U 丨E JIAO\l E ( ANK.AO2021年第4期(总第540期> ■T p m #教嗲论圮\证据推理意iR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穷析伏云彩(甘肃省天水市第五中学甘肃天水741000)文章编号:1002-2201 (2021) 04^00124)2中图分类号:G 632.0文献标识码:B证据推理意识即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对证据的作 用和价值的一种主动与知晓的心理状态,可以敏感、迅 速地提取存储与使用证据。
证据推理水平指可以依靠 证据,对物质的结构属性以及变化规律说出可能的假 设,经过分析推理进行证实或证伪,创建结论与证据间 的逻辑联系,获得抽象的、有价值的结果。
准确认识证 据推理意识与能力的含义,把高中化学教学核心由讲解 事实转移至“使用”事实,无形当中内化高中生的证据推 理核心能力。
一、培养学生证据收集习惯,科学利用化学教材在化学学习中,培养证据收集习惯是一种有效的学 习手段。
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意识贯穿于高 中化学教学的始终。
高中化学知识大多数都在高中化学教材中,高中生面对化学问题时所运用的化学知识也 是对高中化学教材中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师在实际化 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化学教材,在教 材中寻找各种化学反应以及化学原理的依据,收集不同 的化学证据等,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高 中化学中经常遇到的某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为例,高 中教材中有关于常见的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知识,也 有一些常见的金属元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有各 种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具体位置,能够通过这些 知识推理某种具体的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从而掌握相 关化学知识,同时掌握证据推理方法。
二、依靠证实具体操作提高证据推理水平证据的功能包含证实,经过设计实验验证命题是准同,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则,教师让学生试着想点与建议。
办法,怎样将此化学反应方程式更加完整,学生随即将 小组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之前2M g + 02^:2M g 0写出来。
走向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例谈低年级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
走向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例谈低年级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科学论证能力处于起步阶段,低年级学生课堂上有他们的行为特点。
科学论证是科学探究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教学难点。
在课堂上,巧设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获取证据支持自己的猜想,组织开展有效的科学研讨,养成记录证据的习惯,通过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低年级科学探究证据意识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得出探究结论,并尝试进行科学解释。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尽管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前概念的顽固性,他们常常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盲目而仓促的下结论,或者遇到实验结果和猜测不一致的时候照搬课本的知识点,探究过程没有思维的参与,如同机械的手工制品,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和获取证据的意识不足。
本文以《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为例,谈谈小学低年级基于科学论证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1.情境中聚焦核心问题,引导科学猜想情境教学是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成功教学实践,其中一点是以“情”为纽带,以情育人。
杜威在“反省的思维的分析”中指出:“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
”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聚焦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猜想。
教学片断1师:你有办法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吗?生:把乒乓球放到热水中。
师:这个办法是否可行,要不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准备的材料中,6个组用瘪了了乒乓球,2个组用既瘪又破了一个小洞的乒乓球。
)师:乒乓球出现了什么现象?你们猜测这个现象可能跟什么有关?生:我猜测是热胀冷缩。
追问:什么的热胀冷缩?生;可能是乒乓球里边的空气。
创设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这一真实的生活现象情景,聚焦核心问题并进行猜想“是什么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容易分散,教师需创设简单直观的情境利于学生聚焦问题。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问题、观点和结论进行评估、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科学的化学知识体系。
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重要性:1. 培养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从证据出发的科学思维方式。
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并基于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 增强实验技能: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能够主动思考并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误差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问题意识:化学探究是基于疑问驱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尝试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建立问题意识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
通过培养证据意识,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本质,提出新的问题,并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实施方法:1. 设计探究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践经验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来探究化学现象和原理。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条件、误差来源等,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2. 引导分析实验数据: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时,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观察到哪些现象?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可能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3. 学生合作讨论:在化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够在不同角度上对证据进行评估和判断。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科学的需求增加,科学教学也愈加重视证据的作用。
化学教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证据意识”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能够准确收集、解读化学实验和现象中的证据,并基于证据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认知能力。
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一、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化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核心。
在设计实验时,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经验,适当调整实验难度,营造有利于学生实践和探究的学习环境。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总结出规律和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判断物质特性等,从而培养“证据意识”。
二、案例分析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化学现象和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例探究化学现象的本质,从而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
在案例分析中,学生需要对所给出的化学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在案例分析中,学生需要尤其注意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与提纯这些关键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增强了对实验数据的感性理解和理性分析,培养了科学思维和“证据意识”。
三、模拟实验总之,初中化学探究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水平,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证据意识”。
当学生成为掌握实验技能、理解化学实验和现象本质、有独立思考和思维方式的学习者时,他们的“证据意识”才能真正得以提高与建立。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引言化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和实验性质的科学学科。
在化学探究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或观察,能够积极思考和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或判断,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或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
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证据意识”,正确理解和分析实验数据,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证据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探讨如何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并举例说明如何将“证据意识”融入教学实践中。
一、“证据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证据意识”是指在进行科学实验或探究时,学生应该注重收集实验数据、观察现象,正确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判断假设的科学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收集真实、可靠的证据,避免主观臆断或凭空猜测,从而形成科学的结论。
“证据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培养“证据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观念,增强其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学生通过掌握“证据意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二、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的策略1. 强调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化学探究教学中,老师应该强调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
学生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方案,合理选择实验方法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思维。
2.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在化学探究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总结经验,并用已有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并检验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判断和推理能力。
在实验验证中,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验证或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科学结论。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党月慧!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视和尊重证据"以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寻找教学证据并运用证据求证教材中的知识"解决学生的疑问"使教学有理有据%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的路径为$聚焦(如何获得证据)"培养循证意识&聚焦(如何运用证据)"培养求证意识&聚焦(如何评价证据)"培养辩证意识%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证据意识&循证意识&求证意识&辩证意识!!证据意识"就是关注证据+寻找证据+讲述证据+利用证据"用事实说话+用证据验证的意识%在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就是重视和尊重证据"以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寻找教学证据并运用证据验证教材中的知识"解决学生的疑问"使教学有理有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循证+求证+辩证三个层面着手%一+聚焦(如何获得证据)"培养循证意识循证"最早被运用于医学领域"是指(慎重+明确和明智地以当前的最佳实践为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强调应当根据医生的临床实践+研究证据以及患者的需求三者之间的完美结合作出治疗决策%迁移到教学中"循证意识是指运用数据+事实+案例+科学手段等"为课堂教学知识+主旨和结论提供支持的一种思维习惯与方式%从本质上说"循证意识聚焦(如何获得证据)"强调以科学的证据来代替经验式的说教"使知识的生成建立在证据之上%循证意识的培养"可从两方面展开%首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寻找充实教学内容的证据%以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认识自我"懂得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依据本课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懂得生命的特点以及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明确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围绕(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辩证话题"寻找具有生活性+真实性和参与性的教学证据%其次"依据学情"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式的证据%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了充分了解学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关于生命话题的调查%分析结果后发现$**&,%c的学生知道生命孕育的过程&)$&,!c的学生知道妈妈生自己时经历了痛苦"认同花草树木同样有生命"应该爱惜它们的观念&,$&%$c的学生对待生命及其意义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但对生命问题的认知不够全面%可以看出"如何引导学生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教学重难点%由此"可以把重难点放在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及生命续接的方式上"寻找出这些证据$父女跨时空的对话,,,视频证据&(我)的角色,,,照片证据&不幸离世的八岁女孩捐献器官,,,情景证据%这几种证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相关的问题讨论"通过辨析求证"感受生命虽短"但依然有多种续接方式使之更加精彩%此外"在新课导入的方式选择上"我最初选用了(讲述2三打白骨精3的故事)(探究性问题2为什么.西游记/中的妖怪都喜欢吃唐僧肉*32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3)作为优化教学的证据"这是考虑到很多学生都对.西游记/的故事感兴趣"以故事导入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问题启发思考"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研读过一些教学案例后发现$.西游记/的故事对于帮助学生回答生命永恒的问题无多大助益"且探究问题比较抽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最终采用了以下证据$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出生的故事"小组携手绘制(指纹树)&各小组开展(2我的一生3游戏)(撕纸游戏)%二+聚焦(如何运用证据)"培养求证意识求证意识"是一种有明确思维方向"有充分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意识%聚焦(如何运用证据)"要能根据教学设计"灵活运用证据%教学中求证意识的培养"需要以证据(诠释)教学"指引学生在探究求证的过程中"主动运用(证据)解决问题%具体路径如下$!一#先假设"后求证(先假设"后求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和理论还不具备充足的证据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收集相关教学证据进行论证%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在讲到(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规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死亡虽无法抗拒"但我们应该感激生命的获得"更加热爱生命)"我先给出假设$(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所以我们应该吃喝玩乐"享受人生%)之后"出示课前收集和筛选的适合论证这一假设的情景证据"如视频证据,,,父女跨时空的对话"并设置问题$(小女孩的爸爸真的离开了吗*她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学生分小组辨析视频证据"并发表看法%待学生发表意见后"我用多媒体展示问卷调查证据$,)&+,c的人认为活着要多为家庭"'!&$*c的人认为活着要多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由假设引入证据"并针对证据展开不同形式的求证"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对过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二#先结论"后求证针对结论非常明确的文本内容"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教师可以先呈现结论"再通过客观存在的最佳证据进行反向求证%.生命可以永恒吗*/明确揭示了生命的四个特征%为了深化学生对这四个特征的认知"进而达到情感上的认同"我直接呈现了这四个特征$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短暂的%然后"通过教学证据的运用指引学生全面理解生命的特征%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针对生命的四个特征"引入备课时搜集的证据"设置(故事分享)(绘制指纹树)(2我的一生3游戏)(撕纸游戏)四个情境"鼓励四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情境"辨析求证与生命永恒相关的证据的合理性+准确性"从而在基于证据的求证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三#边探究"边求证对于抽象的学生理解有难度的知识"教师要指引学生穿行于生活化的客观事实+规律+经验等证据之间"在探究+求证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理解个体生命在实现人类的续接中所担当的使命"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种类型的活动"指引学生边探究"边求证"深化认知%首先"设置探究类活动"以(我3的角色)为话题"投影播放学生事先准备的全家福照片"组织全班辨析照片证据"明确(我)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进而请小组代表谈一谈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中的角色%当学生认识到(生命在社会关系中续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2我3的生命"还是2我们3的生命)时"我设置辩论类活动"用多媒体展示(不幸离世的八岁女孩捐献器官)的情景证据"同步出示情境问题(谈一谈八岁女孩家人的举动说明了什么)"组织各小组自由讨论并由代表发言"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可以通过文化以及精神的方式续接%三+聚焦(如何评价证据)"培养辩证意识辩证意识是一种探寻客观事物本身辩证本质及发展过程的思维方式"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从相互联系的运动变化中达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的认识%培养辩证意识"要求以辩证发展的眼光"从多个角度科学评价证据$不仅要评价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证据"更要评价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以事实为依据做好课堂观察"特别关注对学生学习态度+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以及运用成果展示等精神品质和能力素质的评价%!一#课前$基于自主预习评价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以及针对课题收集和筛选相关证据是课堂辩证的起点%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在课前就已经开始了%受课程时间+班级人数+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收集证据%为了更精准地评价学生的证据"教师可在课前下发自主学习单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再通过课前几分钟的抽查和小组长的检查"进行评估%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我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时"就起步于课前学生是否认真自主地完成下发的关于生命课题的自主学习单"并由小组长在名单上记录和评价每个组员的完成情况%之后"我针对全班四个小组对于生命的四大特征和生命的续接方式的了解"结合课间与每个小组沟通谈话后了解的每组完成情况"以及小组长课前对小组成员关于证据收集情况的证据"对于完成非常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肯定"帮助学生达成对生命的完整的认识%!二#课上$基于合作探究评价课上"学生的合作探究是课堂评价证据的关键%教师需要做好课堂观察"判断学生是否踊跃地参与小组探究活动"是否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同步录下一节课完整的过程%课后"教师可以针对录像捕捉学生的各种表现"再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频率+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合作的配合度等证据"作出不同等第的评价%此外"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课上的各种表现"教师还需要设计系列评价任务"如故事分享+辩论赛+阅读感悟等"帮助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中"我针对(七嘴八舌话特征)(探究与分享)(我的角色)(现场交锋)等评价任务"设置了供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结合视频谈一谈"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等关键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上"对于认真听课+积极发言+积极独立思考并参与小组活动的学生"我先给予口头表扬"然后再通过回看录像课"依据学生小组合作的配合度等证据"给出(优)(良)(一般)(差)的不同等第"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真正实现辩证思考%!三#课后$基于拓展实践评价囿于初中道德与法治一周只有两节课"课上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定的拓展实践活动"供学生课后巩固"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络将个人收获发送给教师"以此为证据"在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辩证意识%.生命可以永恒吗*/新授课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拓展性学习任务(制作你的家族图谱)"让学生通过请教父母长辈"了解自己的家族成员组成"制作家族图谱%我建议学生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完成这一任务"并通过网络发给我"这些任务是反映学生对生命续接理解的最好的证据%我根据他们的完成情况作出不同的评价%我还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评价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获得对事物全面+客观的认识"其辩证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基于证据调整和改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此课题"有待做更深入的探究%。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解释时的思维意识。
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下面,我们将探讨如何基于“证据意识”开展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观察证据,从而进行科学探究。
在实验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细节,并提问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关键的现象,如气体的变化、颜色的变化等。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获得实验现象的直接证据。
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科学化的语言和准确的实验数据来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在实验记录中,学生可以详细地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与其他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在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时,教师可以使用“证据—证据—结论”的思维模式,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相关知识来得出结论,并合理地解释实验现象。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实验目的,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在实验设计中,学生需要考虑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等因素。
通过实践和实验的过程,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实验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基于“证据意识”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记录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对于科学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能力对于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准确地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判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进一步推理出实验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推理能力。
科学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找出规律、归纳总结,并基于证据作出推理和判断。
通过进行科学推理,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机制,从而提高化学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沟通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数据以及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与同学或教师的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中获取更多的见解和想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沟通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科学研究和实验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态度。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通过反复实验和不断验证,学生可以认识到科学是客观、可靠的,并逐渐形成科学态度。
这种科学态度将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持续探索并解决问题。
“证据意识”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推理能力、科学沟通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态度。
教师在探究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能力,以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措施
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措施标签:课堂教学;收集;诊断;改进措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要求中职学校要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自主诊断与改进方案。
《方案》设计了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和99个诊断点,其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状态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诊断要素。
因而,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要率先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状态入手,聚焦课堂教学,建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意识,通过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搜集相关信息数据,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诊断的程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状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领会《方案》精神,把握诊断要素,分析相关诊断点,笔者所在学校聚焦课堂教学状态,开展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程序主要经历证据收集、问题分析、原因确定、改进措施等步骤。
具体包含三层涵义:一是通过信息收集,准确地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二是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形成的原因;三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课堂教学的建议,进而采取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证据的收集课堂教学的证据是指能反映教学情况的事实信息,是判断课堂教学实效的依据。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证据内容广泛,特定的专业、不同的课程,课堂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特征各异,课堂教学可针对目标问题,确定教学证据收集的主题,聚焦一个主题,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
例如,课堂教学证据的收集主题聚焦于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方法收集课堂教学证据信息,课后对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满意度测评、学生访谈,全面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信息证据。
二、对证据的解读和教学问题的诊断1. 深入挖掘数据信息,找准教学的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首先获取大量的数据和非数据的信息。
对于数据性的信息,通过定量分析,深入挖掘背景问卷和学业测试的结果,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缺乏主动探究与实践的机会。
而基于“证据意识”的探究教学则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积累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形成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以下将探讨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证据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证据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能够依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得到可靠的结论,并使用这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证据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证据是基础和结果,有了足够的证据才能够建立正确的理论和结论。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1. 设计探究性实验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但要尽量给予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和思考。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各种图表和分析工具,如数据表、条形图、折线图等,有助于学生对数据进行更全面和直观的分析。
3. 数据的分析和结论学生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学生可以自主得到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和进一步的思考。
4. 学生的报告与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自己的观察和结果进行比对和讨论。
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并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证据意识”的探究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积累经验和知识,并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来分析问题。
这种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基础,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现象和规律。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证据意识”就是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积极收集、分析和评估各种实验数据、观察结果、文献材料等,从而形成科学观点和理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证据的能力是提高他们的“证据意识”核心要素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积累各种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并收集相关数据。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评估证据的可靠性也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该学会对收集到的各种证据进行评估,判断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当学生在分析某种物质的性质时,他们不仅需要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还应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结果是否可靠,是否能够支持某一科学观点或理论。
通过评估证据的可靠性,学生能够形成科学观点,并进一步解释现象。
学生还应该学会从不同来源的证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实验研究等方式获取不同的证据。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的信息,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形成完整的科学观点。
学生还应该学会通过证据解决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探究任务。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证据并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当学习酸碱中和的反应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会产生很大的能量释放,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没有?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分析证据,并提出自己的解释和进一步的探究任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基于“证据意识”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证据、评估证据的可靠性、综合分析不同来源的证据,并利用证据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科学观点和理论。
基于证据,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也就是科学学习力。
而有效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力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寻找证据,即“一种事物对于另一种事物的证明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证据、应用证据、反思证据,让证据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动力引擎。
基于证据进行科学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证据;科学学习力;论证[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30-0081-03在小学学科中,科学是一门比较独特的学科。
因为相对于语文、数学等文化学科而言,在科学课堂中学生学到的是自然科学知识,经历的是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学习过程。
由于科学学科没有太大的应试压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科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激发学生浅层的学习兴趣,而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浅层走向深层,进而发展他们的科学学习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具有科学学科特征的学习力,可以称之为科学学习力。
它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一方面表现为学生能够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另一方面表现为运用科学知识与原理去判断自然事物。
尽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也相对肤浅,但是他们一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认知和方法认知体系,就能够主动运用到生活当中。
这种运用实际上就是学习力的一种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力,就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科学学科的学习,他们能够在积累生活经验以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新的科学知识,从而让自己的科学知识积累与科学素养提升都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也是学生科学学习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呢?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寻找证据。
教师如何开展循证教学
教师如何开展循证教学循证教学是一种基于科学证据和研究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效果。
下面是开展循证教学的整体流程,并详细描述了每个环节的步骤:1. 设定学习目标: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测量的,并与课程内容和学生背景知识相匹配。
2. 收集和评估现有证据:教师应该研究和评估已有的科学证据和研究,以确定现有的教学方案和方法在教学目标上是否有效。
这可以包括查阅学术文献、参考已实施的研究,以及获取教学专家的意见。
3. 设计教学计划:基于收集和评估的现有证据,教师应该设计一个能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教学活动、课堂组织、教材和资源的选择等。
4. 实施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根据设计的计划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并结合具体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5. 收集数据和评估学习成果:教师应该收集数据来评估学生成果和教学效果。
这可以通过测验、作业、学生表现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以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6. 分析和解读数据:收集的数据应该被分析和解读,以确定教学计划是否有效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这可以包括使用统计工具和分析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与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
7. 调整教学计划:基于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教师应该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这可以包括修改教学活动、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果。
8. 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反思和评估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与学生的反馈来实现。
教师可以利用反思的结果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流程,教师可以开展循证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基于科学证据和研究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证据意识”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证据意识”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证据意识”是指学生根据客观事实、实验数据以及科学规律,通过推理、分析和归纳等思维方法,形成科学判断的一种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详细探讨“证据意识”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
1.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证据意识”强调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让学生接触、分析和评估各种证据,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的科学实践。
“证据意识”注重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获得证据,促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中的发现和验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原理和规律,增强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证据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辨别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通过对不同证据的评价和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证据意识”强调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获得证据,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会收集和利用证据来支持科学推理和判断。
2.开展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
“证据意识”注重学生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和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估不同案例的证据,推理出合理的结论。
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复杂问题,要求学生在收集、比较、评估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3.组织讨论和合作学习。
“证据意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交流和共享证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比较自己所收集到的证据,从而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教师还可以引入网络资源,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和收集更多的证据,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
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现状及策略
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现状及策略摘要: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证据意识培养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以改进现状。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采用被推崇为有效的途径,该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培养证据意识。
其次,强化实验教学被视为培养证据意识的关键手段,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培养独立思考和证据分析的技能。
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水平,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单元教学、实验教学引言初中物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证据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之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然而,目前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中的证据意识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改进。
一、现状分析1.1 证据意识的含义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能够理解和运用各种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结论。
它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价,以及能够正确使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1.2 现状问题在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2.1 教师主导型教学在当前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
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1]。
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缺乏机会去主动提出问题、分析信息、收集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因此,培养证据意识的机会相对有限,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不容易提高。
1.2.2 缺乏实验和探究实验和探究是培养证据意识的关键手段,但在一些学校中,由于实验设备不足或教师时间压力,学生缺乏进行实验和探究的机会。
这使得学生失去了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来积累经验、培养实验技能以及分析数据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学与教的设计
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而在这每一步中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证据意识.也就是说,对于合作中的学生,我们除了要知道他在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主张外,还应当要求他说出提出支持这些主张的证据.证据是材料、数据和理由的总称,“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才是一种有“根”的探究,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为理性的课堂.
为达到这个目的,探究教学应基于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设计教学,保障学生对证据的关注;应基于学生的实际行为改善教学,促进学生证据意识的发展;应采用评价优先的策略,来促进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目标的达成.下面,以“物质的密度”教学为例阐述具体的做法.
一、教材分析——分析探究任务,确定学习目标
鉴于探究教学中的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目的的关注证据的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而活动的载体是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达成对“证据支持主张”的心理认同.因此,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应着眼于主要探究活动进行分析.要明晰活动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证据意识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具体叙写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物质的密度”(苏科版)的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种物质的比值一般不同”,从而“诞生”密度的概念.值得称道的是,教材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作为密度的定义,这是重视学习经历并主张探究发现的一种体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用“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作为问题提出的背景;以“探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作为目标达成的途径.学习后应达成如下要求.
1.通过“如何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讨论,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并体会“有依据”的提出问题的价值.
2.能根据已有经验,有依据地对“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行猜想.
3.能够设计出实验操作的草图(测量一组质量和体积),并能逐步完善并表达出改善的理由,直到“能选两种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各选三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来完成实验.
4.会同时使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质量和体积,能如实记录数据.
5.能从可靠、易用的测量数据中归纳出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比值法或图像法),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公式.
6.阅读瑞利的故事,了解瑞利“不放过实验中细微的差别从而发现氩元素”的经历,体会“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二、评价促学——设计评价量表,组织学生自评和教师互评
有了学习目标之后,通常我们总是急于确定要教什么内容、安排什么样的活动、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却没有澄清我们期待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样的,这往往使我们无法确定教学设计是否适合,也无法确定学习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是否达成.采用格兰特·威金斯的“逆向设计”就不存在这些隐忧: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找到目标达成的证据(评价量表),最后根据目标与评价再设计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较,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旨在使教学的设计过程成为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过程(见图1).
要理解核心知识,就需要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质疑、对得出结论的依据进行审视,这些行为需要证据来支持,同时也是培养证据意识的契机.为此,先设定评价方案,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教学的理解以及伴随而行的对证据意识的认同.我们设计的评价量表如表1.
三、教学组织——设计探究活动,促进理解发生
为保证学生证据意识渗透的有效性,在探究过程的设计中,要依据学习目标系统设计探究活动,预设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要与评价量表高度吻合,进而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物质的密度”的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区分颜色相同的物体:木块、铁块、塑料块
(教师)取颜色相同、形状一样的木球和铁球(俗称铅球).
问题1.如何区分哪个是木球和铁球?
(学生)用手掂一掂.感觉轻的就是木块,质量大的就是铁块.
(老师)请学生上台试一试. 成功后,请学生带上眼罩,手托一塑料小盘,先放质量大的塑料块,再放质量小的铁块.学生会认为前一次(质量大的)是铁块.
师:能否判断出哪块是塑料,哪一块是铁?
学生2:不能.只凭质量大小是不能鉴别物质的.
师:为什么睁眼就可以呢?
生:睁眼可以看到体积的大小.
师:有意思.为什么要收集质量和体积这两个信息才能鉴别出它是铁块还是塑料?
请学生上黑板,画出5kg铁球的大小(如图2乙)(教师再分别画出略大和略小的两个图,如图2甲和丙).学生会认为甲的体积太小,丙的体积太大.
师:针对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吗?
生:对于一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如铁块),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有一定的“匹配”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思考能提出问题:对于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有一种对应关系.情境就是一种依据,对情境的思考和追问,就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活动二:探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问题:(结合一模一样的硬币)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说出你的依据.
(老师)提供三堆硬币,依次为一枚、两枚、三枚.帮助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当体积增大为原来2倍时,质量也增大2倍,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故认为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经验或者教师设置的情境说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与此同时,掌握“判断质量与体积是否成正比的方法——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不变”,它既是一种判断方法,也是一种实验设计的依据.2.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老师)请学困生画出他的实验方案(图3).
问题1.你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分别测量出质量和体积,所以需要选择一个铁块.选择长方体,便于体积的测量.
改进1:(中等生)既然要找到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只有多测几组才能发现“质
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不变”(图4).
改进2:(优秀生)找到这个关系可靠吗?别的物质还存在这样的关系吗?(图5)
设计意图:一是能够运用比值法的设计思想,知道要研究质量与体积是否成正比就要去观察“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二是在实验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以学困生的设计为毛坯,让学生在讨论中完善成为精品. 优秀生引领改进,中等生理解为什么改进,学困生知道了怎样改进.陈述改进依据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四、促成反思——抓住关键事件,提升证据意识对“问题数据”的处理
老师在巡回中发现有一个实验小组对其数据很不满意.数据如下:
教师请他们把数据展示给大家看,的确得不出“正确结论”.原来,他们使用的天平其标尺的分度值为0.5g,选用的木块本身的质量又很小,故而有这么大的误差.教师请学生对此进行评价.有学生赞赏他们如实记录数据的态度,更多学生给出了减小误差的方法.最后,这一组决定放弃木块,换用铜块来做;与此同时选用分度值为0.2g的天平.最后得到的数据既可信又可靠还可用,他们觉得很满意.
借此机会,教师邀请大家阅读材料,谈谈对“瑞利故事”的理解.
证据意识是探究行为的“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根”的生长与呵护.具体来说,就是要抓住课堂上的关键事件,展开讨论,引发震动,促成反思,让“寻找证据并解读证据”成为一种学习方法,进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把这种意识转化为一种科学态度、一种科学精神.
五、结语
为促进证据意识的培养,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这种评价是一种为了学习的评价,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从而达成学与教的共同发展(见图6).
在实施的初期,我们发现学生的自我评价效度很低.有教师说,这样的评价有用吗?应把这些评价点编成对应的题目,然后来评价学生的证据意识形成状况.不过,经过讨论,我们还是坚持让学生自评.学与教的中心是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就要进行自我评价的引领.经过对“自我评价”中评价点“清晰性”的改进,发现学生自我评价的真实性在增强.只要相信学生,就能改进学与教.这是我们对证据意识培养的信心,也是对课堂改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