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包身工》艺术特色浅析

《包身工》艺术特色浅析

《包身工》艺术特色浅析孙晓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笔者就其写作艺术特色从如下两方面作一简单分析,以期让同学们获得写作上的帮助。

1.选材精当,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进行了精心的编选。

文章中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场景。

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描写中,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形象“芦柴棒”,她在忙乱地烧稀饭。

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

还有早饭场景,作者也采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相结合的手法。

文中既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材料的精当选择,点面结合,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同时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剥削也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2.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作者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

叙事中以顺叙为主,兼用补叙、插叙。

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他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

接着,作者开始描写包身工的早饭时段,早餐极其差劲,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繁重地劳作一天,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

作者此时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包身工》简析

《包身工》简析

《包身工》简析鲁迅在“左联”期间,曾经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文学是战斗的!”“左联”的老战士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三十年代的战斗文学的代表作。

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光明》杂志创刊号。

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左联”就曾经竭力提倡过报告文学这种文学形式。

这主要是这种文学便于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便于“左联”作家同现实斗争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

一九三六年春天,夏衍在上海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对社会作了实地考察。

他每天清晨四点多钟就到日本纱厂的门前去观察,同工人们谈话,搜集资料,并详细地了解包身工的“劳动强度,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等等。

(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在千头万绪的关系和纷纭复杂的事物中,夏衍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炽热的无产阶级正义感,运用匕首、投枪式的战笔,“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引文同上),写成了著名的《包身工》,为后来的报告文学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对“左联”时期提倡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的作用。

《包身工》反映了一九三二年“一·二八”后至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上海东洋纱厂童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和控诉了帝国主义与买办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并预言“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

《包身工》采取纵式结构,即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真实、生动、详细地记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遭遇。

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了下来。

”):描述包身工在“住”、“吃”方面的非人生活,并揭露了包身工的来历真相和分析了帝国主义工厂使用包身工的原因。

文章开头即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使记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

“清晨四点一刻”,“被骂作‘猪猡’的包身工就起身开始了一天非人的悲惨生活。

”随即,作者抓住包身工的“住”和“吃”这两个生活的主要内容展开描述。

包身工文学短评

包身工文学短评

包身工文学短评
1. 内容概括:
本文主要是对包身工文学作品进行简要评价,评价涉及到其作品的主题,风格,
艺术手法等方面。

2. 评价主题:
包身工文学作品的主题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多种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人性冷漠、道德缺失等。

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社会问题,引起读者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3. 评价风格:
包身工文学作品的风格为朴实写实。

他细腻地描绘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等细节,让人物行动和言语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他的文风流畅易懂,没有艰涩难懂
的词汇,让读者很容易理解。

4. 评价艺术手法:
包身工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

他善于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如通过对比展现贫穷和富裕之间的巨大差距,来探讨社会问题。

同时,
他也会运用象征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如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5. 评价影响:
包身工文学作品具有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6. 总结:
综上所述,包身工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他通过朴实写实的文风,
生动形象地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多种社会问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力也将会持续地扩大。

《包身工》

《包身工》

模板: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能够写人,能够写事,也能够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很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
大的趋势
26—33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

课文《包身工》赏析

课文《包身工》赏析

课文《包身工》赏析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去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课文《包身工》赏析,希望有所帮助!课文《包身工》赏析篇1一、内容结构文章内容较长,共50个自然段,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首先要找出本文的线索,然后根据线索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文共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即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是主线;暗线即是中间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是副线。

找出线索之后,可以根据主线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文章的脉络就显得很清晰了。

文章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如“四点一刻”“四点半”“五点”。

根据这个提示可以将文章分为四部分,并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第一部分(1~11段),主要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12~22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23~34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35~50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二、思路探究1、把握了文章的总体结构,需要考虑一下,课文的这四个部分,顺序可以打乱重排吗?为什么?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其实仔细看课文,就不难理解,作者主要按照时间的顺序去安排材料,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从“四点一刻”一直到了“黑夜,静寂的像死一般的黑夜”,把包身工所遭遇的事情全都浓缩在一天内,所以这四部分顺序不能打乱。

另外,作者并不是仅仅描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即本文的副线。

描写包身工制度时,采用的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的方式,因此,这四部分的顺序不能打乱;并且作者并没有单独去描述包身工制度,而是和一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进行的,这样顺序就更不能随意去编排了。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是我国著名作家夏衍所著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反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包身工》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主题背景1.1 《包身工》简介《包身工》是夏衍先生于1989年出版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全书由七篇以包身工为主题的散文组成,通过对包身工这一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的揭露,展现了当时我国农村底层人士的困顿境地和无奈处境。

1.2 主题关键词:包身工包身工,是指在我国农村包产到户之后,因缺乏土地而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的人。

这一群体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成为了当时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挣扎在城乡之间。

1.3 主题重要性《包身工》这一主题不仅仅是对我国农村底层群体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反思。

通过阅读《包身工》,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和农民生活的真实状态,深刻的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困境和问题,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二、作品分析2.1 《包身工》的结构和格局夏衍在《包身工》中以包身工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我国农村底层人士的生存现状的真实揭露。

全书由七篇散文组成,每篇散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细致的观察,揭示了包身工的辛酸遭遇和无奈处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农村底层世界。

2.2 《包身工》的艺术特色在《包身工》中,夏衍以饱满的笔墨、真切的情感和深入的观察,将包身工的生存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自己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用真诚和温暖的笔调描绘了包身工的真实生存状态,让读者看到了农村底层人士的无奈和挣扎,感受到了他们的辛酸和坚强。

2.3 《包身工》的社会意义《包身工》不仅仅是对一种特殊群体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当时我国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它通过对包身工的真实揭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也引发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包身工》讽刺艺术赏析

《包身工》讽刺艺术赏析

《包身工》讽刺艺术赏析《包身工》是夏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名篇佳作。

文章的讽刺艺术运用十分成功。

现就其手法的运用列举如下:(一)易色。

易色:由于表达需要,临时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使用范围。

《包身工》一文,多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易为贬义了,这借以说明有的老板,到菜场上去搜集一些菜叶,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而实质上却是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

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哪里算得上什么佳肴;这里故意谓之“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

(2)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这句中的“合理”,褒词贬用。

对包身工折腾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合理”,就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对于“拿莫温”更省力而已。

在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下,“芦柴棒”这些“小人物”求生存的起码的合理要求都得不到保障,他们被旧制度压榨、吞噬的悲剧命运促人深思,从而带给人以深沉的悲悯、同情和激愤的强烈感受。

(二)鲜明的对比。

文中从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把“芦柴棒”“小福子”等“包身工”与“老板娘”“带工老板”“打杂”“拿莫温”和“东洋婆”加以对比。

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其穿着“破烂”“蓬头赤脚”;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钱。

而后者,住的是“几十层楼的高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穿的是“拷绸”之类;其榨取的利润十分惊人,带工老板的获利“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老板娘”“东洋婆”其获利之厚更可想而知。

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突现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挖掘其灵魂深处的肮脏,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包身工》课文分析与点评

《包身工》课文分析与点评

《包身工》课文分析与点评《包身工》课文分析与点评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点拨:起笔就言“生物”“蠕动”,可见这些与我们同龄的花季少女已经失去作为人的起码称呼了。

一阵悲凉扑面而来。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拷绸:用薯莨(liáng)液染的一种丝织品,往往用来制作夏天穿的衣服。

薯莨,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地下有块茎,茎内胶质可作染料]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猪猡:就是猪,上海一带的方言。

这里是对人污辱性的说法]!”[点拨:这里的“芦柴棒”和“猪猡”都是借代修辞手法。

是对包身工的侮辱。

这些早已丧失人性的企业管理者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待。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马桶:大小便用的有盖的桶,多用木头或搪瓷制成。

有的地区也叫马子]上很响地小便。

[点拨:“面”上描写。

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点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还夹杂着“打呵欠,叹气”的声音。

这就是下面文章中提到的当初带工们诱骗乡下女孩子所说的“洋式的公司房子”,它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像“鸽子笼一般”。

就在这样的房子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原创版】
目录
一、夏衍与《包身工》
二、《包身工》的内容与主题
三、《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及影响
正文
一、夏衍与《包身工》
夏衍,原名沈端先,是我国现代剧作家、报告文学家。

他于 1935 年创作了一篇名为《包身工》的报告文学作品,该作品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艰苦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

二、《包身工》的内容与主题
《包身工》以真实、详尽的数据和事实,描述了包身工们在上海纺织厂中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这些包身工大多来自农村破产农民家庭,被外国在华工厂的华人带工老板骗来从事繁重的无偿劳动。

他们失去了人身自由,没有“做”或“不做”的权利,每天工作的工资实际上是老板的利润。

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强迫他们继续工作。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包身工的剥削与压迫,以及包身工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通过描绘包身工们的生活,夏衍呼吁社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争取基本的人权。

三、《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及影响
《包身工》作为夏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采用了报告文学的形式,以真实、客观的手法描绘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这种文学形式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创新
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此外,《包身工》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它的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让人们看到了包身工这个群体的悲惨命运。

在文章发表后,不少社会团体和民众纷纷呼吁改善包身工的工作环境,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待遇。

《包身工》课文点评

《包身工》课文点评

《包身工》课文点评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点拨:起笔就言“生物”“蠕动”,可见这些与我们同龄的花季少女已经失去作为人的起码称呼了。

一阵悲凉扑面而来。

]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拷绸:用薯莨(liáng)液染的一种丝织品,往往用来制作夏天穿的衣服。

薯莨,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地下有块茎,茎内胶质可作染料]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猪猡:就是猪,上海一带的方言。

这里是对人污辱性的说法]!”[点拨:这里的“芦柴棒”和“猪猡”都是借代修辞手法。

是对包身工的侮辱。

这些早已丧失人性的企业管理者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待。

]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马桶:大小便用的有盖的桶,多用木头或搪瓷制成。

有的地区也叫马子]上很响地小便。

[点拨:“面”上描写。

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点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还夹杂着“打呵欠,叹气”的声音。

这就是下面文章中提到的当初带工们诱骗乡下女孩子所说的“洋式的公司房子”,它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像“鸽子笼一般”。

就在这样的房子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包身工》课文赏析

《包身工》课文赏析

《包身工》课文赏析一、写作手法《包身工》一文采用了报告文学的写作形式,通过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黑暗与罪恶。

这种以报告事实为手段,揭露社会矛盾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得文章层次分明,情感表达丰富。

二、人物形象《包身工》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

作者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的细致描绘,塑造出了一群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包身工形象。

他们既是勤劳、善良、纯朴的普通劳动者,也是受尽剥削、生活悲惨的受害者。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三、语言特色《包身工》的语言简练明快,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

作者通过平实、客观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状态。

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报告文学的特点,也使得文章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主题思想《包身工》的主题思想是揭露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通过描绘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作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控诉。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关注社会问题、争取基本人权的主张,表现出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五、社会意义《包身工》的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这篇作品唤起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深刻反思,推动了人们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它也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积极争取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

六、艺术价值《包身工》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真实性和生动性上。

作者通过对包身工生活的真实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作品中的生动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七、结构安排《包身工》的结构安排十分严谨。

作者以时间顺序为主线,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的描绘,将整个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同时,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并列叙述的方式,使得文章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这种结构安排既符合报告文学的特点,也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文章《包身工》及赏析

文章《包身工》及赏析

文章《包身工》及赏析文章《包身工》及赏析《包身工》是中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

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文章《包身工》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

红砖罐头[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打印子的簿子,不很讲话,即使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

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第一厂的朝东,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

但是,住在这地域附近的人,这河流里面的不同的成分,是很容易看得出的。

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有时爱搽些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

包身工就没有这种福气了。

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在路上走,这两种人很少有谈话的机会。

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过分地看高自己和不必要地看不起别人,这种心理是在外头工人的心里下意识地存在着的。

[点拨:这种可悲可笑的心理在现在还不是同样存在于许多浅薄的人的心里吗?]她们想:我们比你们多一种自由,多一种权利,──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

[点拨: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

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

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高中语文】《包身工》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包身工》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包身工》特色鉴赏1.纵横交错的结构。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

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

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紧接着穿插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最后部分,作者又概括叙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结局。

她们被折磨得“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汗,还是被逼着做工”。

结尾分析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展现光明的未来。

作者将具体生动的描述与精辟的阐释与论述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层层推进。

它不仅从纵向上展示了合同工的悲惨生活状况,而且从横向上解释了合同工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其后果;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封建势力的凶残本质,而且还指责了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这使得这部作品的主线突出、穿插,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具体如下图所示:2.点面结合的写法。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脸”的描述主要指人物的群体描述。

文中描述了承包商起床、吃粥、像鸡鸭一样进入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场景。

例如,清晨起床的场景以一个恶毒的男人大声辱骂开始。

课文《包身工》赏析【8篇】

课文《包身工》赏析【8篇】

课文《包身工》赏析【8篇】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篇一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

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她们正式的名称是包身工篇二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没钱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

吃的是鱼肉荤腥。

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

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

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

块把钱一天的工钱,嘿,别人给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

──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份了。

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包身工的剪影篇三已经是农历四月中旬了。

现在是凌晨四点一刻,小星刚刚从缓缓掠过的轻云中消失。

蜂巢般的格子店里的生物已经在爬行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包身工》赏析

《包身工》赏析

《包身工》赏析《包身工》写于1936年4月,最初发表于同年6月《光明》杂志创刊号。

《包身工》是夏衍经过深入社会调查,掌握了丈量材料后写出的报告文学,它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形象性,做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统一。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报告文学正在走向成熟阶段。

它不仅在当时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而且给后来的报告文学创作以巨大的影响。

题解:所谓“包身工”,是专指种以残酷的方式把人身包给带工老板而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纺织女工。

“包身工”是纺织女工的正式名称。

她们原是乡下姑娘,因为生活贫困,被诱骗出卖人身,包给带工老板,到上海纱厂做工。

包工期间,她们象奴隶一样被禁锢在工厂里给资本家干活,赚的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任天命。

这种包身工制度,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奴隶式的剥削方式相结合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桩历史见证。

背景:30年代初期,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对我国发动军事侵略,妄图一口吞并中国。

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他们又加紧了经济掠夺。

上海纺织业几乎为日本所垄断。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资本家为了减少工人罢工的威胁,改用“包身工”代替“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他们利用包身工制度,取得廉价劳动力,牟取暴利,同时通过这制度,隔绝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联系,使她们成为一种安全的罐装的劳动力”,自由地供他们取用。

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压榨我国工人阶级血汗的特殊剥削方式,是套在包身工脖子上的沉重枷锁。

在这枷锁桎梏下,不知有多少包身工受压榨,被折磨,最后凄惨地死去。

主题:作品对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以深沉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包工头们对包身工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的罪行,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社会根源,并以坚定的信心告诉人们:这种包身工制度终将被革命的烈火烧毁,黑暗终将过去,光明终将到来的主题思想。

《包身工》简析

《包身工》简析

揭 露 和 控 诉 了 帝 国 主 义 与 买 办 封建势 力相 互勾结 黎 明 的 到来


业予言

还是 终 于 无 法可 以 抗拒 的
,


《 包 身工 》 采取纵式 结 构

即 按时 间顺序进 行 记 叙 的 方式
真实

生动

详 细 地记

全 文可 分 三 大 段
也 由这些 工资不 及男 工三分 之 一 的包身 工们担 负了下 来
,
早在三 十年代 初期


左联

就 曾 经 竭力 提 倡过报告文 学 这种文学
,
这 主 要 是 这种文 学便 于 迅 速地 反 映社会现 实
便 于 左联 作 家 同 现 实斗 争更 加密
,


切地 结合起来 一九 三 六年 春 天 夏衍 同 志 在上 海用 了 两个多 月 的 时 间
。 ,
对 社会作 了 实地

对 上文 猪
。 `
这 工房 区 域 的 墙 圈 里 面

住着 二千 个左右 衣服破 烂而 专替 别 人 制 造 纱 布 的 这个 转折 联词
, ,

下文 紧 接着用

但是
, ,

笔 锋一 转

,

:
,

她们 正 式 的 名 称却是

包身 工

,Leabharlann 而业非““


油然地 引起 了 插 叙 ( 插 叙 部 分 承上 启 下 转接 非常 自然


作者抓
住 包 身工的 住 条件 吧

解读《包身工》

解读《包身工》

解读《包身工》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分工》,通过外号叫“芦柴棒”的青年女工惨绝人道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上海日本纱厂里失去人身自由的旧中国工人阶级的非人生活,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迫害中国工人的罪行。

作者将愤怒的感情融集在笔锋,警告喝血自肥的殖民主义者要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预言中国工人阶级的黑暗日子必将过去,黎明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

《包身工》的作者运用精密的艺术组织能力和敏锐的政治眼光,有条不紊地用若干条线把那些残缺不全的素材串连起来,然后又串连在日本帝国主义怎样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在一块,残酷压迫和剥削中国工人阶级这条总的线上,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力。

作者在这篇报告文学里,对人物性格作了生动的刻划。

并通过他们而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和半殖民地上的奴才是怎样互相勾结,令人发指地压榨中国工人阶级的。

例如
对抄身婆、带工头、拿莫温、东洋婆等人物的描写,不但写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阶级属性,而且一步步地追寻到他们都是帝国主义附属物的本质。

例如抄身婆,虽然凶恶,但到底是最底层的奴才,她对芦柴棒终究因为怕做恶梦而不敢去碰一碰;带工头就完全不一样,他和帝国主义者分享从包身工身上压榨出来的血汗,因此他宁赔棺材也“要她做到死”。

作品通过这些生动而具体的描绘,不仅表现作者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唤起了读者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强烈仇恨。

这正是《包身工》被人们称道的原因。

夏衍《包身工》的三种文本

夏衍《包身工》的三种文本

夏衍《包身工》的三种文本
夏衍《包身工》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于1922年出版,是新
文学运动的象征。

这部小说把读者带入了一段社会变革历史,展示了新旧文化转换背后的社会冲突。

本文将分别从三种文本角度解读这部小说,即历史要素、社会角色和象征意义。

一、历史要素
夏衍的小说深刻反映了20世纪前期中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整
个改革开放前夕的时代氛围。

这部小说以包身工及其亲友为主要角色,把读者引入到反映社会矛盾的情节中。

在小说中,当事者立场不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冲突,包括封建传统与新时代的文化、历史的正义与现实的歧视、旧一代的压迫与新一代的追求等。

二、社会角色
在《包身工》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角色,它们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社会历史场景,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变革进程。

比如,李秉靖代表了新一代求新求变的青年,他以清洁、崇尚公平的态度,表达了新文化的风貌;母爱煜更是一位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深重的老一辈人,他以古老观念和保守行为,加以扼杀新文化发展;而包身工这一职业,更是一个社会角色,以苦难与芸芸众生相比,体现出了封建传统的社会分工。

三、象征意义
《包身工》中的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夜晚的灯光象征着曙光;爬过藤蔓的李秉靖象征着直捣黄龙的勇气;家乡的河流则象征
着长久的回忆和情怀;还有被抛弃的苦海书,象征着几代人的精神压抑。

总之,夏衍《包身工》是一部经典小说,既反映了20世纪前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又展示了新文化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历史气息,以及作者本人对社会形象的象征解读。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变革,以及那段时期被封建传统蒙蔽的青年们的反叛和追求。

《包身工》的内涵解读

《包身工》的内涵解读

教材解析JIAO CAI JIE XI《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

作者夏衍在作品中描写了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包身工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者的罪恶,暗示了中国工人阶层必将崛起,他们必定会拿起武器反抗一切剥削和压迫,最终迎来光明和自由的明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三省后,国民政府依然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消极备战,对内独裁统治。

在这样的背景下,夏衍创作了《包身工》。

1927年,夏衍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

在一位女工的帮助下,他进入东洋纱厂调查,见识了带工老板是如何残忍压榨包身工们的。

所见的一切让他颇为震惊,原来,帝国主义的工厂里还实行着“泯灭人性的奴隶制度”。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调查。

在报告中,他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采用群像描写和个体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展现了包身工们的痛苦和无奈。

在《包身工》中,他详细描写了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

包工头们都有一张“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他们昧着良心肆意诓骗穷途末路的劳苦大众,简直就是“东洋厂家”的走狗、民族的败类。

包工头在招工时会把工厂的条件和待遇说得非常好,将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孩子骗到工厂里签下文字契约,让她们帮人做工。

厂房破旧,车间里很潮湿,灯光也很暗。

她们每天要做十几个小时的工,累得腰酸腿疼。

半夜三点钟,还要顶着星星去上工;下工时,已是半夜。

每当下工回到工棚里,她们累得连衣服也不愿意脱,倒在铺上就睡着了。

在厂房里做工时,她们会受到包工头的严管;下班离开工厂后也会受到监视,一点人身自由也没有。

她们从包工头那里得到一点点钱,根本就“包身工”价格低廉且易管理。

她们在充满噪声、灰尘和湿气的环境下辛勤劳作,又像“猪猡”一样住在极度狭小、汗臭熏天的屋子里,吃的也是“猪食”,体力和精神都严重透支,还要遭到惩罚和殴打。

带工老板把包身工当作赚钱的“机器”,把剥削所得来的钱用来放债、卖田、造屋,并兼营茶楼等店铺。

文章合为时而著──《包身工》鉴赏评价

文章合为时而著──《包身工》鉴赏评价

文章合为时而著──《包身工》鉴赏评价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轻骑兵”,应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或民生问题,它要求作品具有新闻性,因此特别强调其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实性。

同时,它既是“文学”,就要注意其“文学性”,侧重以典型的感性形象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真实深刻的印象。

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干预,首先要求作品反映的内容真实可靠。

这就要求作者深入生活,而不能坐在书斋冥思苦想、“想当然”地虚构作品。

夏衍先生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写作《包身工》之前,他深入到包身工这个特殊的群体,观察了解她们的日常生活和高强度的劳作,对包身工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都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调查,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创作中,作家以严谨的态度,“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及时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的高强度劳作和非人生活,用翔实的材料无可辩驳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帮凶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提出了令人深思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家不畏困难,深入生活,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值得靠道听途说编造假新闻过日子的所谓“写手”们深思!报告文学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文学描写。

生动传神地再现现场情景,是增强作品文学色彩的有效方法。

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起床的情景时写道:“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着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受,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

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这段白描文字,有环境介绍,有人物的活动,有动感,有声响,抓住了人物现场活动的特点,读后给人以亲临现场的真实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作品赏析
一、内容结构
文章内容较长,共50个自然段,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首先要找出本文的线索,然后根据线索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文共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即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是主线;暗线即是中间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是副线。

找出线索之后,可以根据主线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文章的脉络就显得很清晰了。

文章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如“四点一刻”“四点半”“五点”。

根据这个提示可以将文章分为四部分,并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第一部分(1~11段),主要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12~22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23~34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35~50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二、思路探究
1、把握了文章的总体结构,需要考虑一下,课文的这四个
部分,顺序可以打乱重排吗?为什么?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其实仔细看课文,就不难理解,作者主要按照时间的顺序去安排材料,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从“四点一刻”一直到了“黑夜,静寂的像死一般的黑夜”,把包身工所遭遇的事情全都浓缩在一天内,所以这四部分顺序不能打乱。

另外,作者并不是仅仅描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即本文的副线。

描写包身工制度时,采用的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的方式,因此,这四部分的顺序不能打乱;并且作者并没有单独去描述包身工制度,而是和一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进行的,这样顺序就更不能随意去编排了。

主副线有机结合,让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更能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同时作者在表现手段上的纯熟和多样,也令我们叹服。

2、在搞明白这几大部分之间的层次后,再分析每一部分各段之间的关系:
纵观全文,就会发现一个同样的现象,即作者在各部分的描述中,几乎都是先写包身工的生活,再去揭露包身工制度。

即每部分都可以分为两层,一层主要说明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一层说明包身工制度。

但是这两部分并不是没有联系的,而是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够把握住读者的心理规律:如第一部分写包身工的出身和遭遇,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景象,
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和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的愿望,所以接着就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以下几部分,如果细加分析也是如此。

顺着这个思路去分析,就会发现,作者匠心独具,文章的材料极为丰富,在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更准确而深刻地表现课文主题。

在探究思路时,要注意这些点和面,它们是如何更好地反映主题的。

如:关于芦柴棒这个人物先后做了三次介绍,其中第三次是写其被抄身的情景,因为身体非常瘦所以叫“芦柴棒”,“她的身体实在瘦的太可怕了”,所以“‘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的”,即使到了如此地步,带工老板也不会放过她,“不怕做噩梦的”,而且“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资本家相当残忍,在他们眼里,包身工不是人,而是赚钱的机器。

这个点的描写可以更深刻地揭示主题,给读者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三、理清局部思路
以第一部分为例分析:
1、第一部分共11个自然段,总体可以分为两层。

即(1~6段)主要描写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7~11段)主要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先看第一层,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去描写整个场面的,如第三段中“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
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几个动作看似混乱,但是仔细一想就会明白,这是按照动作的先后顺续写的。

这正好和文章按时间顺序去组织材料相吻合。

文中还有几处,在这里就不—一说明了。

3、再看第二层。

第二层主要写包身工的来源。

第七自然段就是一个过渡段,由起床的场面描写过渡到包身工的出身来源。

过渡自然,也符合读者的心理。

4、分析语言: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得益于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各种表达方式的巧妙结合。

如:
⑴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这句话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包身工称作“猪猡”,“猪猡”的意思就是猪,是上海方言,对人一种污辱性的称呼,表明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地位非常的低下。

再者,用了精确的数字“七尺”“十二尺”,还有“十六七个”,表明她们住宿的拥挤程度,住宿条件非常的恶劣。

“横七竖八”说明没有秩序,杂乱无章。

这一个句子就能生动形象地写出包身工过着那种“猪”一般的生活。

⑵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
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害羞地感觉……迟钝”“半裸体”“拎着裤子”“公然”,这几个词语都能表明,包身工在残酷地压榨下,精神已经麻木了,没有思想,只是一群会做工的“机器”而已。

⑶……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
这句话可以看出包身工的出身主要是一些贫苦的农民,被那些所谓的“老乡”骗来做工的。

“稻草讲成金条”“游说”更深刻地描绘出带工老板那种卑鄙无耻的骗子行径。

包身工只是“带工赚钱的’机器’,也是摆阔的道具。

⑷1~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都是写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二者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前者用叙述、描写的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这样写形象具体,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后者用说明的方式做直接介绍,使人有全面的了解。

两者结合给人以较完整的认识。

这样的写法也显示出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在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