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doc

合集下载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引言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我们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权威。

同时,在发展中的中国,法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需要积极参与进入,共同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思修第七章将以此作为主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二、了解法律法规了解法律法规是增强法律意识的基础。

我们需要了解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部门颁发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规性文件,熟悉常见的案例和实践经验。

同时,要时刻关注最近的新闻事件,了解最新的法律政策和法律变化,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是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

尽管很多人都知道不应该做出不法之举,但有时候社会舆论、经济利益等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我们必须自觉抵制各种不合法的诱惑,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小题大做”、“无伤大雅”的事情,比如违停、乱扔垃圾等行为。

此外,我们还应自觉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随意诋毁他人的名誉、尊严等。

这些行为都是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四、维护自身权利维护自身权利是个人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等权利,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仅有了解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懂得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

如在人身侵害、财产损失等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报警、起诉、申请仲裁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参与法治建设参与法治建设是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其中,比如自己学习法律知识,加入志愿者组织参与法律援助、提供法律帮助等服务,或者关注和参与法律改革进程,促进国家法治建设的进步。

在人权、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法治等领域,可以参与讨论或组织活动,倡导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六、结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

第7章_增强法律意识_弘扬法治精神

第7章_增强法律意识_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 家意志,变成国家法律。
•各级党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切实维
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 关于“法”的古体字“灋” 、“法” 与
“律”词义介绍
“灋” (会意字)由三个部分构成。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望无际平静的大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新型法律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 中国实践,既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法律文化, 又吸收外来有益的法律文化。
•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提高维护社会主义 法治的能力。
•普及公民的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 法治观念。
1.法律权利: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 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 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2.法律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 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 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3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2.律:《说文解字》记载“律”字之含义 为:律,均布也。“律”字具有“整齐、统一、 一致”之义。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
16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法创制的体制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 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 法规 (3)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 法规 (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 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 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 地方性法规 17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四)法律适用——司法
法律适用: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 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的特点: (1)司法是一种裁判活动 (2)司法的主体是国家司法机关 (3)司法与法律纠纷、违法行为 的出现相联系 (4)司法活动是严格按照诉讼程序进 行的
23
第一节
18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3.立法程序
提出
审议
表决
公布
19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法律遵守———守法
1.守法的含义: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 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2.守法的两个方面: 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3.守法的主体: 一切组织和个人。
《宪法》第5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 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20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三)法律执行——执法

7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7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③如何 养成法 律思维 方式。
6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7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8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程序法
22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根本法和普通法
据法律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主体、程序的不同为标准而对法的分类。 这种分类通常只适用于成文宪法制国家。
根本法
即宪法,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体、政体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在一个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主体、制定程序及修改程序 也不同于普通法,通常有比较高的严格的程序要求 指宪法以外的法律,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其 制定程序也没有宪法那样严格和复杂,其内容涉及的是某 一类社会关系,如公民、法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 契约的效力,当事人在法庭上的义务等
13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规则说,认为法即规则。例如 古代管仲说:“法律政令者,吏 民规矩绳墨也。” 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说:“法者,天下之程式, 万事之仪表。” 现代西方法律实证主义者更明确地把法定义为一 个社会为了决定什么行动应受公共权力加以惩罚或强制执行而直接 或间接地使用的一批特殊规则。 (2)命令说,认为法是国家的命令,主权者的命令。 (3)判决说,认为法即判决。例如美国法学家格雷说,法只是指法 院在其判决中所规定的东西,法规、判例、专家意见、习惯和道德 只是法的渊源。当法院作出判决时,真正的法才被创造出来。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单选题1.法律表达的是()的意志。

A.全民B.统治阶级C.最高统治者D.国家2.爱护法律权威的关键是()。

A.党的领导B.完善法制C.加强宣传D.依法行政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确的说法有()。

A.完善市场经济秩序B.建立法治政府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提高各党派执政的水平4.()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全然保证。

A.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B.党的领导C.民主集中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5.狭义的法律适用的主体是()。

A.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B.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C.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D.所有的公民和法人1.下列关于法律实施保证力量的观点中错误的是()A.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独力量。

B.法律意识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道德观念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纪律观念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在一个国家里,由不同的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A.法系B.法律体系C.法学体系D.法的历史类型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A.宪法B.行政法C.刑法D.程序法5.在法律运行中,()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A.刑事执法B.民事执法C.行政执法D.政策调控6.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法学上称为()A.法律执行B.法律制裁C.法律适用D.法律监督7.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党中央B.国务院C.人民群众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8.我国最早规定国家安全相关内容的法律是()A.国家安全法B.刑法C.国防法D.宪法10.在对法律问题的摸索与处理上,应当坚持()优先原则。

A.道德思维B.经济思维C.政治思维D.法律思维二、多选题1.法的差不多特点表现为()。

A.法是行为规范体系B.法具有国家意志属性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D.法是全体公民意志的表达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环节是()。

思法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思法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重 庆 大 学 胡 悟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守法平等,适用法律平等
27
三、公平正义的观念 (一)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这是从法律运行的过程来说的。 立法如不公正,执法不可能公正。 如果执法不公正,法律的公正无从实现。
重 庆 大 学 胡 悟
28
(二)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也称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 实体公正主要体现在各实体法(民商法、刑法、 行政法等)规定的内容中。 程序公正体现在立法过程、执法过程和诉讼活动 中。(关于程序公正将在本章第四节结合案例详 述)
重 庆 大 学 胡 悟
9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三)法的基本特征 第一: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法律 特殊社会规范
重 庆 大
社 会 规 范
纪律 道德 宗教 一般社会规范
胡 悟 学
10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这是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区别。
重 庆 大 学 胡 悟
11
重 庆 大 学 胡 悟
29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四、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 (一)权利与义务的性质 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 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 从来源上看,权利和义务来源于法律明文规定或 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 从法律条文中逻辑推定。 权利。” 推出,消费者购买 东西时财物被盗,经营者有 从基本内容看,权利指主体具有一定行为或不作 一定责任。
20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法治与德治 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 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的范畴不同,但地 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思修第七章

思修第七章

2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和运行机制。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4、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5、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3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7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的本质
2、法律的概念
8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1、法律的本质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4
(六)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既立足于中国实践, 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继承中国优秀的法律传 统,又吸收外来有益的法律文化。 2、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 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历年,不断提高维 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 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基本法律知识,增强 公民法律意识。
35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是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家安全观 (三)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
36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第七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第七章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法的词源灋(一)法律的一般含义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只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3.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第一,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体现了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第二,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第三,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在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部门是以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为主要标准,对现行法进行的一种分类。

我国的法律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法律体系的建设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宪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其他法律部门的立法依据。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目前,经过了四次修订。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行政法可以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民商法民商法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较完整的民法典。

经济法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社会法社会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7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7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的
(理论点)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 认识到市场经济需要每个公民具有较 涵 , 认识到 市场经济需要每个公民具有较 强的法律素质,而增强法律意识, 强的法律素质,而增强法律意识, (回应生活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从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而提升我国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而提升我国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 才 能更好地实现以法治国的方针。 能更好地实现以法治国的方针。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把自己国家通过、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把自己国家通过、颁布或实 施宪法的那一天确定为“宪法日” 以示纪念。 施宪法的那一天确定为“宪法日”,以示纪念。 德国、西班牙、墨西哥、挪威、丹麦、俄罗斯、 德国、西班牙、墨西哥、挪威、丹麦、俄罗斯、 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家,或把“宪法日” 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家,或把“宪法日”规定 国民的节日” 全民的节日” 为“国民的节日”、“全民的节日”,或作为 法定的“休假日” 法定的“休假日”。 韩国“宪法日”这天,股市休市。 韩国“宪法日”这天,股市休市。其作用都是 为了进行全国普法宣传, 为了进行全国普法宣传,让各国公民更多更深 刻地了解本国的宪法,接触法,体验法, 刻地了解本国的宪法,接触法,体验法,有利 于提高公民对宪法的关注度。 于提高公民对宪法的关注度。
目前主要有: 目前主要有: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仲裁法》 《仲裁法》等
教学内容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 的过程。 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一)法律制定 (二)法律遵守 (三)法律执行 (四)法律适用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doc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doc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一)法律的一般含义:法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透过各种法律现象,把握深藏其后的本质,才能深刻揭示法律的含义。

对同一社会现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揭示和阐述,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同盲人摸象)。

对法这一社会现象也是一样,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不同法学派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英国自然法学派洛克认为,法是体现“永恒正义”的“健全理性”。

即,法是人性中理性和正义的体现。

(公正与正义,法的灵魂。

何谓正义?应当历史的看)德国历史法学派的萨维尼把法说成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美国:自由。

中国:整体主义。

雅典奥运会上梦之队的表现与姚明的表现)(片面夸大了法与人类历史上精神文明相联系的一面)美国社会学家庞德把法说成是“社会控制器”。

(法的作用)(把法当成了调和各种利益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马克思主义以阶级为切入点,把唯物史观贯彻到对法的现象的分析中,把法看作是“从人们的物质关系以及人们由此而产生的相互斗争中产生”。

(介绍马克思)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法律不是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而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阶级没有法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奴隶主和奴隶。

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维护自己的统治建立了军队警察和监狱等暴力机构即国家,又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他们意志的社会规范,以调整分裂为阶级以后的社会关系。

使他们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合法化、固定化。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其实施,反映奴隶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就是法律。

(1)法是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2)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是经过法律程序认可、确定的那部分意志。

如:2006年北京禁放12年之后的首次开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审核议案时,专门成立调查办公室,进行万人问卷,其中56.72%的人赞成开禁。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引言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制精神是体现法律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的精神状态。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是全社会推动法治建设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

入门篇:如何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法律法规了解法律法规是增强法律意识的基础。

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用于规范社会、约束公民、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

了解法律法规,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认知能力。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可以深入了解法律法规,并能够正确地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自我保护。

可以通过学习法律课程、阅读有关法律报道或者法律相关书籍来加强学习。

关注法律新闻法律新闻是指与法律相关的新闻,例如一些重要的法律案件、法规改革等。

关注法律新闻可以及时了解社会法律状况,可以使我们对法律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避免违法行为。

建立法律意识建立法律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法律法规,融入法律的精神和理念,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应当遵纪守法,不拿小便宜,不偷不抢,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权益。

鼓励自己,身边的人和周围的人都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进阶篇:如何弘扬法制精神尊重法律尊重法律是一种法制精神。

我们都应该守法、遵纪守规。

一旦发现有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我们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或者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

同时,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随意放弃自己的合法权利。

正义之心正义之心是另一种法制精神。

正义之心是理性、公正、客观的,不仅涵盖了对自己的权利的保护,更涵盖了对他人权利的关注、维护和保护。

我们应该支持所有正义的行为,向着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前进。

促进法治促进法治是一种深层次的法制精神。

我们应该为推动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付出实际行动。

7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Microsoft Word 文档 (2)

7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Microsoft Word 文档 (2)
(2)从法律的内容看。奴隶社会法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特权和奴隶制财产私有制。奴隶社会比较完备的法律《汉穆拉比法典》,里面法律条文充分反映奴隶主的利益。奴隶主有权任意将奴隶出卖、转让、抵押,甚至杀死。法典规定,“杀害奴隶或损伤奴隶的身体,仅意味着对奴隶主财产造成的损失,只承担财产上的责任。”
(3)注意:注意一:一是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二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统治阶级意志。注意二:法律虽然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等于法律只适用于被统治阶级,法律创制出来后,应普遍适用于该社会或该国的全体国民。“法不是针对个别人的,而是为所有人普遍创设的。”
5.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6.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
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程序法主要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等。
法案的公布。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将已经审议通过的法律,以一定形式在法定的专门刊物上予以公布。只有正式公布以后,法律才能产生效力。
(二)法的遵守
法的遵守,即通常所说的“守法”,是指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1、依法办事的含义。
(1)依法享用并行使权利,即正确行使权利。如人身不受伤害,姓名权不受侵犯等。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法律制定
1、法律制定的主体,即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我国,全国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立法 (二)守法 ()执法 (四)司法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固有内容和重要特征 (二)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内在原则 (三)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依存、 (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一)公民在立法上平等 (二)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一)国家安全一般法律制度 (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四)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五)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六)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四)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五)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不得非法持有、 (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有间谍器材的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一)法律思维的含义 (二)法律思维的特征 (三)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法律权威的含义与必要性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措施
思考题
•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 的关系? • 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 权威?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简述法律的一般含义及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A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C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以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什么是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及法律适用?A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立法)B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守法)C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执法)D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六)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七)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自由平等观念(一)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完整word版)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1

(完整word版)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运行机制;自觉树立民主与法治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才能担任建设法治国家的重任。

教学重点:1、如何认识法律的起源、本质、功能、特征,这是理解社会主义法律内涵和法律现象的基础。

2、法律的运行。

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4、民主与法治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等。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法律修养,如何将法律知识变为法律行为;授课时数:6学时在第五、六章中,我们分别学了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大家对于法律和生活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七章,这章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与人类进人阶级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相一致,法律有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当代中国的法律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一)法律的一般含义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所谓由国家创制是指法律产生的方式,创制包括两种方式:制定和认可。

所谓制定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程序,来立法所产生的新的规范。

另一种方式就是“认可”。

认可就是指这种社会规范它是已经存在的,国家机关赋予它以法律效力,就使它变成了法律。

法律创制出来之后,它还要以国家法制力来保证实施,所谓国家法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

法律要由国家法制力来保证实施,也就是说,国家法制力是法律的后盾。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及其简单的相加。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单选题1.法律体现的是()的意志。

A.全民B.统治阶级C.最高统治者D.国家2.维护法律权威的关键是()。

A.党的领导B.完善法制C.加强宣传D.依法行政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确的说法有()。

A.完善市场经济秩序B.建立法治政府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提高各党派执政的水平4.()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A.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B.党的领导C.民主集中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5.狭义的法律适用的主体是()。

A.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B.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C.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D.所有的公民和法人1.下列关于法律实施保证力量的观点中错误的是()A.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

B.法律意识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道德观念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纪律观念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在一个国家里,由不同的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A.法系B.法律体系C.法学体系D.法的历史类型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A.宪法B.行政法C.刑法D.程序法5.在法律运行中,()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A.刑事执法B.民事执法C.行政执法D.政策调控6.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法学上称为()A.法律执行B.法律制裁C.法律适用D.法律监督7.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党中央B.国务院C.人民群众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8.我国最早规定国家安全相关内容的法律是()A.国家安全法B.刑法C.国防法D.宪法10.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应当坚持()优先原则。

A.道德思维B.经济思维C.政治思维D.法律思维二、多选题1.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A.法是行为规范体系B.法具有国家意志属性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法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环节是()。

A.法律制定B.法律遵守C.法律执行D.法律适用E.法律破坏3.我国的依法治国包括()。

A.依法治国主体是党员干部B.依法治国主体是人民群众C.在我国依法治国是一项简单的工程D.在我国,依法治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4.法律责任分为()。

A.违宪责任B.刑事责任C.民事责任D.行政责任5.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包括:()。

A.讲证据B.讲程序C.讲法理D.讲法律1.下列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属于一般行政法的有()。

A.行政处罚法B.高等教育法C.行政复议法D.公务员法2.下列各法中属于程序法的是()。

A.刑事诉讼法B.民事诉讼法C.城市房地产管理法D.仲裁法3.在我国,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机关有()。

A.人民检察院B.公安机关C.人民政府D.人民法院4.下述所列各项中属于我国行政执法主体的有()。

A.工商部门B.公安部门C.食品卫生部门D.检察院5.一般来说,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

A.结构上的相关关系B.总量上的等值关系C.功能上的互补关系D.效力上的等价关系三、判断题1.《刑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

()2.《兵役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3.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刑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就是法律。

()6.法体现的全部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7.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四、材料分析1.马克思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某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涉嫌贪污巨额公款,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3条的规定,应当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但是法院合议庭认为,该劳模有功于国家和社会,因此决定从轻处理,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并处没收财产。

请运用本章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说明该合议庭的判处是否合适及其理由。

五、简答题1.简述法的本质。

2.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4.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2.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3.简述法律上的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六、论述题2.大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法律权利观和法律义务观?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4.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2.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B2.C3.B4.B5.C1A;3B;4A;5C;6C;7C;8D;10D。

二、多选题1.BC2.ABCD3.BD4.ABCD5.ABCD1ACD;2ABD;3AD;4ABC;5ABC。

三、判断题1. ×2.√3.√4. ×5. ×6. ×7.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略五、简答题答案:略六、论述题答案:略五.材料分析题1.1998年,山东省日照市一伙歹徒在街头行凶,110巡警接报后迅速出击,歹徒逃至一刘姓小院,搏斗中,刘家小院的萝卜地被踩得一片狼籍。

户主刘崇汉向公安局提出索赔.这一幕被当时跟踪采访的记者手中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来。

节目播出后,刘崇汉受到所在单位一系列的处分和惩罚,也遭到了市民的一致谴责。

后来,为避免干扰,刘也不得不搬了家。

单位负责人:“索赔萝卜影响了单位的形象,使得公司没有评上当年的市局先进,公司上下引以为耻。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角度,损坏东西要赔偿,可现在是和平时期,就那么几十棵萝卜……”参战巡警:“咳,几十个萝卜.听说那个姓刘的户主挨了单位的处分,我们这心里也过意不去。

当时他管我们要萝卜,确实很气愤,可事情已经过去了,总得让人家有一个认识过程吧……”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关系(2)案例中是否存在与法律思维相悖之处?(3)此案例反映出怎样的法制观念水平?第七章题库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1.法的本质是什么?法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2)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3)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简述法律上的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一般来说,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

特征:首先,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其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

再次,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4.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项:(1)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2)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3)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4)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5)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6)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四.论述题2.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1)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

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2)掌握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

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

五.材料分析题(略)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3X超市近来经常失窃。

一天中午,女顾客张某到该超市购物,当她离开超市时,保安人员怀疑张某有盗窃行为,责问张某,张某坦然加以否认。

保安认为张某态度不老实,责令女服务员对张某进行搜身,但一无所获,保安不得不放张某走。

请思考:超市保安对张某的搜身是否合法?为什么?4席某与刘某1997年建立恋爱关系之后不久,于1998年2月登记结婚。

婚后,刘某长期不主动找工作,赋闲在家,没有收入来源,席某多次劝说无效。

刘某患有妇科疾病,虽经多次治疗仍未根治,因此一直不能生育子女。

由于双方婚前不了解,导致了婚后生活的不和谐局面。

席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寻求婚外的慰藉,便有了第三者。

2004年3月,席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离婚并依法分割共同财产。

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对婚前财产和婚后共同财产并无太多争议,刘某的委托代理律师突然向法庭提交了一份证据,是刘某为证明席某具有“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委托私人侦探偷拍制作的光盘资料。

原告席某的代理律师对此证据的合法性提出了异议。

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是对被告偷拍录像的证据证明力问题。

法院认为,证据的基本特征有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本案中,双方当事人对偷拍录像的客观性和关联性均无争议,对于它的合法性则看法不一。

所谓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依照法律的要求和法定的程序而取得的事实材料。

它除了要求证据的形式应当合法外,还要求证据的收集、提供甚至审查等环节也必须符合法定程序的要求。

案例中的席某作为有配偶者又与他人同居,不具有法律规定的值得保护的合法权益。

录像虽然涉及第三者隐私,但是其制作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侵害第三者的隐私权,而是为了保护更优先的配偶权,涉及他人隐私迫不得已,不采用隐蔽行为不能获得真相。

而且该证据经过审查和鉴定,没有经过剪辑、拼凑、篡改和臆造,不是以违背善良风俗的手段或方法取得,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所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0条第3款的规定,被告取证虽未经原告许可,但未侵犯原告合法权益,该证据符合证据合法性要求,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予以采信。

本案后经法院主持调解离婚,席某在财产分割上对无过错方刘某进行了适当的补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