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五则

合集下载

孔孟礼记论语十二则

孔孟礼记论语十二则

孔孟礼记论语十二则以下是一篇关于孔子、孟子和《礼记》中的十二则格言的2000字的文章:第一则:知礼而不行,犹为不知。

知行合一,方能真正领悟和体验到礼的精髓。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礼貌和道德准则。

第二则:循礼而进,以正己身。

人应当遵循传统的礼仪规范,不仅要求别人,更要求自己。

只有正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三则:君子谦以养德,小人骄以矜功。

自谦自律,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自负自满则会引发不正之风。

第四则: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利。

一个真正的君子会通过自身的德行给他人带来福祉,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第五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将所学之道不断加以实践、巩固和深入,才能获得愉悦和满足。

第六则:巧言令色,鲜矣仁!虚伪的言辞和虚假的外表很难掩盖一个人内心是否具备仁德之心。

第七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时,应该发自内心地向他人学习。

而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时,更要自己反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第八则: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应该一致,要说到做到,不言而信、不行而果,才是一个真正有信用的人。

第九则:君子和而不同。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但是君子能够和平相处,尊重他人的意见。

第十则:有朋友则无敌。

朋友是人生中重要的财富和支持系统,有朋友的人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能够得到支持和帮助,从而战胜一切。

第十一则:君子有三戒,少之时则怀之,中之时则忍之,大之时则敬之。

君子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戒慎,对于少年要怀有谦逊和谨慎,对于成年人要有忍辱负重和容忍的品质,对于长者要有敬意和尊重。

第十二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一个真正的君子要凭借他自己美德的鼓舞和力量,去抵制和消除恶势力,以树立一个文明和和谐的社会。

这十二则是孔子、孟子和《礼记》中的重要格言,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借助这些格言的启示和引导,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真正有礼貌和善良的人。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内,是中国的 正统思想
• 作为教育家,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 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原则现
在仍在使用 • 他是中国读书人的祖师
孔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五则
消息三则
《论语》五则
1998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巴黎宣言》:“人类要想在二十一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2004年9月26日,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 设立“孔子奖”,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 统、部长和专家。
截止到2007年4月,全世界已经建立140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50多个国家 和地区。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的规划,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五百所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
已。”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 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积累
背诵
輗 軏
积累
这一课出了哪些成语
工人敏食成君
欲而于无人子
善无事求之喻
其信而饱美于
事,慎,

,不于居

必知言无

先其


利可






《论语》五则
积累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 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 谨慎,到有道行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 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悟
借助注释阅读课文
《论语》五则
(四)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①也。大车无輗②,小车 无軏,其何以③行之哉?”(《为政》)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论l ún 语》十则 复习资料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说:通“悦”,愉快)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按时进行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第三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孔子说:复习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第四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第五则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译文: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第六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自己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 第七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第八则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当.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第九则 (凋:凋谢)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第十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3.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初中,我们曾经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

那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第五则:学习方法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论语智慧五则

论语智慧五则

论语智慧五则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句话提醒我
们,君子应当以静为先,通过内心的安静来修身养德,只有淡泊自然,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祥和,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
乐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而且,与朋友分享学习的快乐,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让对方生命得以延续的力量,而恨
则是让对方生命消逝的力量。

4."求谔谔以至,志慕以至,求学以至。

" 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应当有恒心
和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5."巧言令色,鲜矣仁。

"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仁者,不是因为巧言和花言巧语而得人
欢心,而是因为他的善良和美德而赢得他人的尊敬。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中华经典诵读(六篇)六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1、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译】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

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

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篇第四》)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

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

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

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篇第十二》)【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

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雍也篇第六》)【注释】 (1)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

(2)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

(3)乐:乐趣。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食,一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忧苦,颜回啊不改变他的乐趣。

论语节选五

论语节选五

论语节选五《论语》是儒家经典,丰富多彩的论语融合了孔子思想和智慧,启示了人们真正杰出的行为,下面将介绍五则论语节选: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段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增长,而且它令人愉悦。

他认为,与来自远方的朋友交谈也能增添快乐,只有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2、子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孔子在这句论语中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思想,他认为只有在安静和宁静的环境里才能让人淡泊寡欲,才能把志向明确,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论语暗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牢记知识的人必须也要去实践,如果只是知识而没有动手实践,是无用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乐趣。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这句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君子要以义为准则,小人则只追求利益,而不顾道义。

他认为只有以道德为基础,才能建立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才能让世界处于正道之上。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段论语提醒人们,多言多语,不一定可以证明自己的真诚,比起巧言婉言,“仁”(benevolence)才是一个人最珍贵的素质。

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必定以行动来证明自己,而不是仅仅口头上的宣言。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论语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从普遍的哲学思想出发,从个人的行为出发,给人们提出了关于社会、仁德、学习、道德、思考等方面的建议,激发了我们做人、做事的正确途径,时至今日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这些论语节选深刻引起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谨慎行事,守住自己的原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真诚,做一个有道德的榜样。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赏析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处】:《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但我并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君子)吗?”【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第二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论语》前十则,这些内容涵盖了《论语》的第一、二章,主要包括孔子的言行思想,以及其弟子对其教育理念的阐述。

详细内容如下:1.《论语·学而》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论语·为政》第二则:君子不器。

3.《论语·八佾》第三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4.《论语·里仁》第四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论语·公冶长》第五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6.《论语·雍也》第六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论语·述而》第七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论语·泰伯》第八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子罕》第九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10.《论语·颜渊》第十则:克己复礼为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领会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难点: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论语》原文、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论语》前十则。

2. 讲解:详细讲解每则《论语》的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3. 例题讲解:针对每则《论语》,给出一个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论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分别列出每则《论语》的核心观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新小学必背---五年级《论语》

最新小学必背---五年级《论语》

《论语》十则
五年级上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二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第三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第五则: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第六则: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

第七则:子曰:不迁怒,不贰过
译:不迁怒于人,从不犯同样的错误。

第八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论语五则完美课件ppt

论语五则完美课件ppt
论语五则完美课件
目 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五则解析 • 论语的智慧与启示 • 论语的现代解读 • 总结与展望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背景和历史
重要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他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论语旨在提供道德、政治和教育的指导。
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影响
企业管理
借鉴论语中的管理思想, 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和有 效的激励机制。
社会治理
将论语的智慧应用于社会 治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和和谐发展。
04
论语的现代解读
论语的现代解读:如何理解其深意
深入挖掘字面意义
通过对《论语》中每一句话的字 面意义进行深入挖掘,理解其背 后的深意,是理解《论语》的基
础。
结合时代背景
总结3
论语五则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思想,可以帮 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展望:论语在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与影响
1 2 3
展望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论语五则的经典思想将 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 展提供智慧和启示。
展望2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论语五则作为中华文化的瑰 宝,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 流做出贡献。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春秋时期的 社会背景相结合,有助于理解其深 层次的思想内涵。
对比其他文献
对比同时期的其他文献,可以更全 面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并发 现其独特之处。
论语的现代解读: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
指导人际关系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可以指导 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
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思考(前五首)
找一找:
课文中哪些句子谈的是学习态度,哪些
句子谈的是学习方法?
反思: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还

不够,今后有何打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堂检测
解释句子中红色的字: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由,诲女知之乎!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目标

1.能流畅的朗读课文。


2.研读前五则内容。
3.积累格言警句。
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三省(xǐng)吾身 诲女(rǔ)知之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不亦说(yuè)乎 传(chuán)不习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