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漆安慎《力学》教案第04章 动能和势能

漆安慎《力学》教案第04章 动能和势能
P.123 (3) 英国物理学家杨(T.Young)(在光的 干涉方面作出贡献)将 mv2 / 2称作能量.
(4) 热学中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确认和各种物理现象之 间的普遍联系的发现,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最终确立.
(5)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最重要的贡献者是迈耶(M.Meyer) 焦耳(J.P.Joule)和亥姆霍兹(H.von.helmholtz)三位伟大的 科学家.
若 F F1 F2
则合力 F 的元功为:
dA ( Fi ) dr (Fi dr )
即合力所做的元功等于各分力所做元功的代数和.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⑷ 充分理解功的定义中的位移 dr :
① 更换受力点并不意味受力质点有位移,P.125
② 如果研究对象不是质点,则在力 F 的作用下,各部
F Fr
r
A F r F r cos Fr r
2. 变力的功 思想:无限分割,变曲为直
力 F 在元位移 dr 上的元功.
( r 是一有限位移)
dr m F
dA F dr F dr cos 元功的定义式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不管是恒力还是变力,由功的定义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Δt0 Δt dt
dt
在SI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为瓦特(W),1W=1J/s dimP=L2MT3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4.2.2 利用不同坐标系表示元功
元功的定义式: dA F dr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y
Δr
r1
F Fxi Fy j
y
F
dr dxi dyj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动能和势能教案1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用能量的简单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学习重难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具准备:质量不同的小钢球、斜面、木块、橡皮筋、弹簧、装满沙土的透明玻璃槽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物体由于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________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____________.物体的重力势能与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3、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发生__________的程度有关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_________二、合作探究1、动能及其影响因素学生预习课本实验、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C、在试验中如何改变钢球的速度?2、实验过程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分别从斜面的不同位置释放,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③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3、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回答以下问题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重力势能的大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过程①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②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实验1用橡皮筋弹射纸弹:橡皮筋拉的越长,纸弹移动的距离越远实验2将一弹簧压缩到不同长度去弹同一木块,观察两次木块移动的距离分析总结: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得势能与高度、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熟悉机械能和功、能和热的转换,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和公式,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3、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5、机械能、能和功、能和热的转换6、相关公式、演算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应用2、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四、教学难点1、判断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能量变化情况2、掌握能、功和热能的转换规律。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示范、演算、分组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流程1、引入通过引入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能与动能、势能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注意到这些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常见体现。

2、知识讲解接下来,对关键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释,通过演示和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和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练习在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后,通过相关练习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机械能相关概念、理论和公式的能力。

4、归纳总结该部分将几篇小问题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推导重要公式并联系现实情况对该理论进行解释。

5、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完理论后,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并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

教师通过给出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技巧。

七、教学过程本节课时间安排大致为70分钟,可按如下方式分步进行:第一步:学生打开电脑,依照教师指示进入课件页面。

第二步:教师对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进行精简讲解。

第三步:教师对物体转动时6个重要物理量进行定义及讲解。

第四步: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机械能实验。

第五步:教师放出小问,让学生讨论。

九年级物理全册《15.5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15.5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2.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观察滚摆的运动、从高处滚下的小球、铁锁的摆动等,分析其具有的能及其变化,理解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物体的能量及其变化,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机械能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滚摆、斜槽、小球、铁锁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二)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粒笔头具有什么能量?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三)进行新课实验1:滚摆实验——展示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相互转化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滚摆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滚摆时,滚摆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滚摆只有重力势能,役有动能。

滚摆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滚摆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滚摆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滚摆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滚摆到达最低点后,会继续转动,这时,滚摆位置会越来越高,重力势能逐渐增加,速度会随高度上升越来越小,动能逐渐减少,在滚摆上升过程中,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结论: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2:斜槽实验——展示动能和弹性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演示图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

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

动能和势能__网络教案

动能和势能__网络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动能和势能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物理3、课时:1课时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三.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根据这个要求,本节教学内容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教材还安排了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中要注意做好这两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完成实验。

四.教学目标:1.理解“功”与“能”之间的关系;2.知道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的条件;3.初步猜想影响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势能大小的因素;4.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影响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五.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互助的方式,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中采用了学生小组演示实验法、多媒体辅导教学法、分析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等。

六.教学过程自主探究设疑引学:课文115页想想议议,应用你学过的知识能解释吗?本节课我们从能量的角度分析。

学点一:“能”与“功”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等等。

“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跟功之间有密切联系。

例如:给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电流做了功,具有电能,子弹能击穿靶、流水能推动木排,子弹和流水都具备做功的条件,同样也都具有能,【问题】下列例子中哪些物体具有能量?说出你的理由。

A. 急流的河水B. 飞行的子弹C. 课文115页图15.4-4甲中的滑雪运动员D. 课文115页乙中的网球、球拍E. 枪套中的子弹F. 课文课文115页图15.4-3的骑车人G. 被举高的重锤拉开的弓具有能的物体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分析归纳】你认为功和能的关系是:学点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上面“问题”中具有能的物体具有能量的原因是不同的,由此我们把它们具有的能量细分为三类----“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请对应填写序号,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或词语,来描述它们所具有的这一类能量的根本原因动能:原因:重力势能:原因:弹性势能:原因:【归纳】1.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称之为势能;动能与势能的总和称为机械能。

九年级15.4动能和势能

九年级15.4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 动能、重力势能、 能的概念 1、物体由于运动 而具有的能叫做
动能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 被举高 做重力势能
将下列这些具有能的物体,试分为三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将下列这些具有能的物体,试分为三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运 1、在水平轨道上滚动的钢球 7、在地上滚动的足球 在地上滚动的足球 9、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 被 3、天花板上的吊灯 举 8、上顶上的一块巨石 高 6、被举高的重锤 弹 性 2、被压弯的跳板 形 4、拉弯的弓 变 5、上紧的发条 动
扬子晚报
1990年 1990年6月10日 10日
火车“ 火车“吻”肥猪,吻死一大片 肥猪,
南京郊区,一辆运载“生猪”的拖拉机,在横穿火车的轨道时, 南京郊区,一辆运载“生猪”的拖拉机,在横穿火车的轨道时,突然抛锚熄 火车司机发现情况后,紧急刹车, 火,正好北边驶来一辆列车,火车司机发现情况后,紧急刹车,驶到拖拉机前 面速度已经很慢。但还是撞向了拖拉机,拖拉机司机侥幸逃命,但生猪却被“ 面速度已经很慢。但还是撞向了拖拉机,拖拉机司机侥幸逃命,但生猪却被“吻 倒一大片” 拖拉机也被撞的支离破碎。 倒一大片”。拖拉机也被撞的支离破碎。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四 动能和势能
课件制作 执教: 执教: 庄河十九中 赵成伟
复习
1、下列几种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C) 下列几种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接受记者照相 B.人提着重物沿水平路面匀速前进 C.人用力推车同时车沿力的方向在水平地面 上运动 D.小孩用力搬石头,未能搬动 小孩用力搬石头, 2、下面的图片中,做功了吗,谁对谁做功 下面的图片中, 下面的图片中 做功了吗, 了?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篇一: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动能和势能》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设计目录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4)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4)第二节质量 (6)¤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8)第三节密度 (10)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2)¤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4)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6)第十一章复习和总结 (18)第十二章运动和力课时安排 (21)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21)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23)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25)第四节力 (27)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29)第六节二力平衡 (31)第十二章复习和总结 (34)第十三章力和机械课时安排 (38)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38)第二节重力 (39)第三节摩擦力 (41)第四节杠杆 (43)第五节其它简单机械 (45)第十三章《力和机械》复习提纲 (46)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49)第一节压强 (49)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51)第三节大气压强 (54)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56)第五节浮力 (57)第六节浮力的应用 (59)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62)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65)第一节功 (65)第二节机械效率 (67)第三节功率 (69)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71)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73)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全章复习 (75)第十六章热和能 (78)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78)第二节内能(1) (80)第二节内能(2) (83)第三节比热容(1) (85)第三节比热容(2) (87)第四节热机 (89)第五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91)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93)第一节能源家族 (93)第二节核能 (95)第三节太阳能 (97)第四节能源革命 (99)第四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03)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复习 (105)知识复习建议: (109)【模拟试题】 (120)【试题答案】 (131)6.在如图1所示的四种电路图中,电路连接正确且电流表测L1电流的图是() (149)A B C D (149)0.6 (153)0.2 (153)N (158)A (187)A (189)A、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5m (197)B、用手把2个鸡蛋举高1m,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10J (197)C、一位体重正常的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200kg (197)D、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2m/s (197)A (198)B (198)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动能和势能》课件

动能和势能》课件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第四节 动能和势能
一、 教材背景
面向学生:中学生
学科:物理 课时:1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弹簧、橡皮筋、
不同质量的钢球、玻璃球、 斜面小槽等。
二、 教学课题 《动能与势能》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决定因素。 (3) 能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 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 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并且通过学习概括、总结其影响 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历影响动能、势能大小决定因素的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的探 究方法,在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设计实验方案:
你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你的探究步骤是 实验: 你比较动能大小的标准是 ; ; 。
归纳结论: 高 1.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__重力势能越大
大 2.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__重力势能越大
4、物体的弹性势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弹性物体的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
能就越大
(四)课堂小结
4、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 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1)被拉长的弹簧能做功具有能 (2)被拉长的橡皮筋能做功具有能 (3)正在击球的网拍能做功具有能
我们都具有能量,你能给我们分分类吗?
①流水推竹排前进
② 高山上的大石块

④风吹帆船前进
⑤ 举高的重锤

①流水推竹排前进 ④风吹帆船前进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 具有的能量

初中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18篇)

初中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18篇)

初中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18篇)篇1: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67面、68面和69面内容,完成下面问题: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列举有能量的物体:被拦河大坝拦住的河水、从山上流下的瀑布。

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小组讨论:现象:1.静止的子弹没有杀伤力,而高速射出的子弹具有很大的杀伤力;2.你能用手接住一飞来的乒乓球,但你不敢也不能用手直接接住一个飞来的铅球。

探究:影响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观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猜想: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实验: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大的,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越多,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进一步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②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结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速度和质量。

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在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问题:1.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钢球做没做功?试验中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2.在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时为什么要用同一个铁球?3.在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时为什么要让大小不同的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教师点拨:1.利用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表示钢球动能的大小运用的是转换法;2.此实验还运用到控制变量法。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教案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教案

本文将介绍关于动能和势能的应用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能量形式。

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势能的定义和特点。

2.理解动、势能的相互转化。

3.能够应用动、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前准备1.教材:教师应当准备相应的教材,包括带有实例的图表或视频。

2.实验仪器:教师应该准备一些实验仪器,如圆锥形滑板、斜面等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三、课堂教学1.知识点概述动、势能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两种能量形式。

动能指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带来的能量,势能指由物体的位置所带来的能量。

这两种能量形式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电动势等。

2.动、势能转化实验本教案将设置动、势能转化实验,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体验和理解动、势能的转化关系。

实验过程将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观察实验器材,了解实验步骤及意义。

(2)将圆锥形滑板放在斜面上,用手将它推向斜面上方,观察圆锥形滑板滑到下方时的滑动速度。

(3)将滑板从斜面上方放置到指定位置上,观察滑板从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时的变化。

(4)根据观察结果和所学知识,讨论动、势能的特点,并探究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实例分析本教案还将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动、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汽车通过运动产生的动能,带动发动机的工作,转化成汽车所需要的驱动力。

(2)水在高处形成的势能,可以转化成机械能、电能等形式供人类使用。

(3)飞机起飞时通过动能提供了升力,而在飞行过程中,又通过势能转化保证了飞机安全稳定的飞行。

4.学习总结本教案将进行学习总结,通过讨论、归纳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动、势能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疑问进行答疑解惑。

四、教学建议1.教师应当充分准备,了解教材和实验器材的用途和特点。

2.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感受动、势能的各种特性和转化关系。

3.教师要发扬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思考和探索各种物理现象,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集(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集(全册)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难点:势能的概念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新课教学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
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3. 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
1.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的理解;
2.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
1. 课件PPT;
2. 实验装置和实验仪器(如斜面、小车、弹簧等);
3. 黑板、白板、粉笔或马克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概念;
2. 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3.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过程,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四、练习(10分钟)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加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讲解与弥补(10分钟)
讲解练习题的解答过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认识进行总结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本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和转化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动能和势能教案一、教学设计目标1. 理解力学中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2. 能够解决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它们的转换关系;2. 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能量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转换关系;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能量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兴趣通过视频资料展示、实验现场观察及问题解决引入学生;并回顾学生已学过和了解到什么内容,为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

2. 简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转换关系广义上的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拓展一些文化内涵及历史事例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深度的了解中深化认识。

3. 分别分析能量守恒定理及动量守恒定理能量和动量的守恒性,希望借此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4. 以实例详解动能和势能的转换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并以动量的守恒性为出发点,详细解释两种能量的转换。

5.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物理实验学生分小组设计用来证明动能和势能之间互相转换关系的物理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6. 疑难问题解答依据学生分组作业的结果、学生的问题疏解,对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分析,引领学生理解小实验的过程中的实际运用价值。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转换关系,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并在合作设计实验和问题疏解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学生会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答疑,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更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够区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学生能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教师讲解、示范、案例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 动能的概念: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拥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K=1/2mv^2;
2. 势能的概念:势能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时所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p=mgh;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物体在运动时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4.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如摩擦力对动能和势能的影响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结合一些实例进行说明。

3.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4. 练习:出一些相关练习,让学生应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决问题。

5. 总结:让学生总结动能和势能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动能和势能,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计算方法;
2. 学生在实验和练习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 是否能够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o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区分动能和势能,并能计算简单情境下的动能和势能。

o掌握功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2.能力目标:o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所做的功。

o能够分析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机械能变化,以及功与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o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o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沟通能力。

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区分及计算。

-难点:功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功和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功和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杂概念。

四、教学资源-教材:九年级物理课本及相关教辅材料。

-教具:投影仪、电脑、白板及白板笔。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弹簧、砝码、米尺、秒表。

-多媒体资源:功和机械能相关的动画、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不打断他人讲话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的学生给予表扬,设置小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初中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初中动能和势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大小决定因素,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它们的大小决定因素。

【难点】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提出问题: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教师引导:流水、弹丸都对外做了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

环节二:生成新知(一)动能1.教师引导:草地上运动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身上具有什么能量?学生回答:动能。

教师总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板书)2.探究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演示)让同一钢球A分别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撞击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B。

观察并比较木块B被推动的距离。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物体的动能与速度和质量有关,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二)势能1.教师引导:树上掉落的苹果、被举高的篮球,它们身上具有什么能量?学生回答:势能。

教师总结:物体由于位置的高低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板书)2.探究实验:探究物体的势能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演示)将同一钢球A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撞击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B。

观察并比较木块B被推动的距离。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物体的势能与高度和质量有关,高度越高,质量越大,势能越大。

环节三:巩固新知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动力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力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力和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力的概念,掌握动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2. 理解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动力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分类3. 动力和势能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力的计算方法2. 势能的计算和转换3. 动力和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动力和势能的变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动力和势能现象。

4.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力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动力和势能的概念:讲解动力的概念,介绍动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讲解势能的概念,介绍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方法。

3. 演示实验:进行动力和势能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力和势能的变化。

4. 分析生活中的动力和势能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自行车行驶、抛物线运动等生活中的动力和势能现象。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力和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力和势能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复习动力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分析生活中的动力和势能现象,撰写观察心得。

3.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力和势能的基本概念,了解动力和势能的影响因素,能够运用动力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体会到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
让学生体会到重力势能有大小之分,并做出猜想
选择仪器,利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交流,分析,评估
学生阅读
从生活走向物理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
(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使知识顺利迁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2.动能
(1)动能的定义
课件展示:具有动能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共同点是,引入动能的定义
(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学生阅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和《火车“吻”肥猪,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培养兴趣避免盲目操作产生消极心理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定义
课件展示图片:地面上的大石头和高山上的大石头,让学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3.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课堂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
1.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
2.学生在观察视频后,应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老师包办的不要过多。
(2)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课件展示:木锤和打桩机的重锤,引导学生猜想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②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设计实验,要注意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怎么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
③教师巡视指导。
④引发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适时激励。
(3)让学生阅读《高空坠物再次敲响警钟》的报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五、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力学知识动能的基础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用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和动画,让学生观察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总体上达成了教学目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优点:
1.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B.动能、势能都减小
C.动能不变,势能减小D.动能、势能都增加
5.在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三个相同的木桩被从空中静止释放的铁块撞击,陷入沙坑中,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我们是通过观察来比较各铁块重力势能的大小?
若A、B两铁块质量相等,则两铁块下落高度的关系是hAhB,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物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了解
(2)完成课前自检
二、教学课题:《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提示学生要注意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怎么比较动能的大小。
③教师巡视指导。
④引发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适时激励。
(3)阅读“小资料”,让学生讨论问题
学生思考,分析思考并猜测其影响因素
选择仪器,利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交流,分析,评估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从物理走向生活
4.弹性势能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弹性势能的定义,用课件展示几个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
学生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相互间交流、补充,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意识)
四、随堂检测
1.下列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机械能:
升空的火箭:;
正在下落的雨滴:;
被拉长的橡皮筋:.
2.一架飞机在灾区上方水平匀速飞行,并不断向灾区空投救灾物资,则飞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_____,势能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3.唐诗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能.
4.—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物体的( )
若A、C两铁块下落的高度相等,则两铁块质量的关系是mAmC.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
与有关。
6.下表中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颗飞行的子弹的一些数据:
物体
质量m(Kg)
速度v(m/s)
动能
Ek(J)

约600
约0.5
约75
子弹
约0.02
约700
约5×103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3.有些问题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的体验,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昌乐县营丘镇中学姓名:张文海
职称:一级教师电话:6921129电子邮件:clcjzzwh@
通讯地址: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张文海,中学一级教师,一九九五年毕业于昌维师范专科学校;现任教于昌乐县营丘镇中学,自工作以来,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大胆进行教研教改,取得了一定成绩;二0 0八年获昌乐县教学能手称号,有多篇论文获得县级以上奖励。
学生观察,思考
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进行新课
1.能量
复习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演示:拉动木块
提问:有没有做功
课件展示:四幅具有能量的事例。
A.打桩机上被举高的重锤落下来可以把桩打进地里
B.被压弯的跳板可以弹起运动员C.子弹能击穿障碍物D.流水能推动竹排
提问:这些物体有没有做功?
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
学生思考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准备】
小钢球、斜面、木块、沙子、小塑料盒、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在前一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对“能量“这一词眼已有所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基础。学生对生活现象当中蕴含的一些物理知识颇有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兴趣基础。
另外学生已具备了物理实验探究意识及方法,乐于运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来探究其中的物理道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意识,为教师课堂上的顺利指导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Dk2NzY=.html
再让学生阅读《飞机3f242336c5f30.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