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是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
写她经久杨杰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诗句大意: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
(写景叙事,点明下文发问的起因)我问侍女海棠怎样了,她却说,海棠还是像原来那样啊。
(“试”:关切花事,既想知道又不忍知道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啊!(这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绿肥红瘦”,别致而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主题思想: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爱春(伤春)、惜花的真情,也含蓄表达了感慨青春易逝,爱惜自己如花青春年华的感情。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李清照《如梦令》的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翻译及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向前划啊,向前划,桨声惊起沙滩上的一片鸥鹭鸟。
[出自]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翻译【导语】: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及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稀少。
骤:急。
卷帘人:这里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绿:指绿叶。
红:指花。
【大意】
昨天夜里雨下得虽然疏落,但风却刮得又急又猛。
我因多喝了几杯酒,便一觉睡到了天明,至今还有几分残存的酒意。
我猛然想起风雨中的海棠花儿,便急切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可她却淡淡地说:“海棠花? 还是那个样儿。
”我叹了口气,说:“你仔细看看就会知道,肯定是绿叶又变大了,而枝头的红花更稀少了。
”。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如梦令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如梦令翻译第一篇如梦令翻译:如梦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李清照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全诗如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疏:指稀疏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
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
沈:同“沉”。
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
藕花:荷花。
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
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
李清照《如梦令》的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翻译及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向前划啊,向前划,桨声惊起沙滩上的一片鸥鹭鸟。
[出自]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她用力划呀,用力划呀,却不知不觉“惊起一滩鸥鹭”,满滩的水鸟都被她吓得飞起来了。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秦观《如梦令》全文
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初(1086),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
绍圣初(1094),坐元祐党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
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熙宁十一年(1078)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
元丰七年(1084)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
20岁,作《浮山堰赋》。
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
《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秦观门外鸦啼杨柳。
春色著人如酒。
睡起熨沈香,玉腕不胜金斗。
消瘦。
消瘦。
还是褪花时候。
《如梦令·遥夜沈沈如水》秦观遥夜沈沈如水。
风系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
无寐。
门外马嘶人起。
《如梦令·楼外残阳红满》秦观楼外残阳红满。
春入柳条将半。
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
肠断。
肠断。
人共楚天俱远。
《如梦令·幽梦匆匆破後》秦观幽梦匆匆破後。
妆粉乱痕沾袖。
遥想酒醒来,无奈玉销花瘦。
回首。
回首。
绕岸夕阳疏柳。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秦观池上春归何处。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品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李清照工诗能文,所作词尤
为宋朝一大家。早期的作品格 调优美,多写其悠闲的闺中生 活。南渡之后,作品里多抒发 深厚的故乡之思、凄苦的身世 之感。风格突变,情调伤感, 但也扩大了社会意义。
词
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 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 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 “词”这个名称。词早先都是如 乐的,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 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次曲 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或 者“词牌”。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8)词人为什么词会常想起 这件事呢?
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 事情,难怪词人把它记录 下来了。你能用语言来描 绘一下吗?想象一下画面, 然后说一说。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 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 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 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 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 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 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成群的从水面飞起。
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夫赵明诚是当时著 名的宰相赵挺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
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
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是金 兵入据中原之后,流离南方。不久,其夫
赵明诚病死,她的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
宋高宗建炎3年(1129年),金兵南下,她 又在浙江亲历变乱,生活颠沛流离。此后
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既然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密之处的失误。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还想在这藕花世界里流连欣赏, 但已使暮色苍茫;想要荡出“藕花深 处”,却不知怎么走。情急之中,少 女们禁不住发出了“怎么渡,怎么渡” 的呼叫声。不料几声婉转的“争渡” 声,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 “呼啦”一声,腾空而飞。暮色苍茫 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 与湖面碧绿的莲叶、或火红或洁白的 荷花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 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这是一种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 境界啊!
9.词两首(其一)
黄桥实验小学分校 杨佳靓
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有 《漱玉词》 传
世。
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词人,其父李格非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在沉醉未醉、意态朦胧之中,“回 舟”荡漾,不知不觉又误入了一个新天 地:斜阳映照的湖面,藕花亭亭,荷叶 田田,夜风袭来,清香飘溢。
“兴尽”是用“兴尽而返”的典故:
晋朝的王徽之,是大书法家 王羲之的儿子。在一个雪夜,他 从山阴家中出发,泛舟剡(shà n) 溪,为的是忽然兴至,要去访问 一个朋友戴安道。等到了戴家门 口,他并没有走进去,就吩咐回 舟而归了。有人训他为什么这样, 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我又何必见安道呢?”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 全词文字不多,到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 优美,构成一幅夏日郊游的欢乐图画。
主旨:
这首词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之中, 又渗透着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热爱美好事物的性格特征。
这么美的画面, 你能读好它吗?
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说明所叙的是往事的回忆。 “溪亭”指明了饮酒作兴的处所, “日暮”是指时间, “沉醉”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词人和 几个 女友在溪亭开怀畅饮,兴奋异 常,到日暮之时还兴犹未尽,留恋 忘返。
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主要交代了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及起因,同时既写出了她们郊外游玩的欢娱心 情,又为下边的波澜曲折作了必要的铺垫。
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 是什么? (3)你怎么知道是夏季的?
(4)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5)词人当时的心情如何? (6)词人为何“不知归 路”? (7)词人为什么会“误 入藕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