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故事(认识平均分)
小学数学_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信息窗1: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年制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聚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分物体的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能力目标: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养成有序观察思考的习惯。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10个瓶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聪明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收到小动物们的邀请函,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到森林里参加宴会,让我们一起出发吧?到底是什么宴会呢?哦,原来他们在举行丰收庆祝会呢。
(课件展示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学生能把数学信息都完整的表达出来预设2:若学生表达不出来,教师引导学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桌子上摆了哪些食物?桌子上的食物分别是哪些动物的最爱?【设计意图】:导入用短短的两句话创设森林聚会的情境,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学数学,符合教材编写意图,且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一)分竹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1、引出问题看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可把小动物们馋坏了,快看,大熊猫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看呢,它在想什么呢?(可是他们遇到了问题)怎样分竹笋呢?你能帮帮它吗?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瓶盖代替6个竹笋,帮两只熊猫分一分。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时1森林里的故事》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时1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案序:30教学内容:认识平均分,教科书48—50页教学目标: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二新授1 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2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3 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4 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5 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 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
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板书)8、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三巩固练习师:通过分一分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现在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吗?四课堂总结:师: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呀?作业设计:你是怎样进行平均分的;在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能够用到平均分?板书设计:认识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课后反思: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数学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
大家好
33
我会分: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个同学,每
人分()瓶。
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个同学,每人分() 瓶。
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个同学,每人分() 瓶。 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个同学,每人分() 瓶。 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个同学,每人分()
瓶。
大家好
34
12瓶矿泉水,每人分()瓶,可以分给()个同 学。 12瓶矿泉水,每人分()瓶,可以分给()个同 学。
12瓶矿泉水,每人分()瓶,可以分给()个同 学。
12瓶矿泉水,每人分()瓶,可以分给()个同 学。
12瓶矿泉水,每人分()瓶,可以分给()个同 学。
大家好
35
你有什么
每份分得同样多, 收获?
叫做 平均分 。
大家好
36
结束
大家好
37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信息窗1
森林聚会— 平均分
大家好
1
大家好
2
怎样分竹笋呢?
大家好
3
不一样多
5个 大家好
1个
4
不一样多
4个 大家好
2个
5
都是3个, 是同样多
3个
大家好
3个
6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 平均分。
有得分的同样多,有的分 的不一样多。
大家好
7
判断一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x x
大家好
20
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 分给几只小兔?
大家好
21
15个松果
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 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大家好
22
大家好
23
把4
6个苹果,每盘放2个,需要几个盘子?
五 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说课稿)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五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说课稿)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均分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合作学习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
四、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游戏法。
五、教学过程1. 预授本堂课学习的主题为“平均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小组讨论:同学们分成小组,互相交流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在小组之间走动,引导学生思考。
2. 提高1.小组游戏:请同学们将自己的身高测量一下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数据汇总,计算出该小组身高的平均数。
并且比较一下每个人的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异。
2.请同学们来到黑板前,将每个人的身高数据标记在黑板上,然后在黑板上一起计算出每个小组身高的平均值,并进行比较。
3. 巩固1.讲解:教师讲解平均分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将下列数据进行计算,求出平均数。
–5, 6, 7–20, 25, 30, 35–12, 12, 18, 20, 2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给予指导。
3.小组活动:同学们分组进行活动,将自己的零食数量汇总,计算出小组内零食数量的平均值,并进行比较。
4. 展示请同学们将小组内计算出的零食平均值以及个人计算出的平均值在课堂上进行比较,了解不同方法计算而得的结果是否相同。
同时也要进行自我评价,看自己在合作过程中是否做得好。
六、教学后记本节课以小组活动为主线,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同学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合作、分享等实践性的过程。
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虽然能够完成计算任务,但在分组过程中并没有积极参与。
这样的情况需要及时评价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合作学习的模式。
森林里的故事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百度搜索】萝卜图片&ct=2&lm=-1&cl=2&fr=ala0&word=%C2%DC%B2%B7%BF%A8%CD%A8%CD%BC%C6%AC【百度搜索】竹笋图片&ct=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_R&pv=&ic=0&z=&se=1&showtab=0&fb=0&wi 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D6%F1%CB%F1%BF%A8%CD%A8%CD%BC%C6%AC&s=0【百度搜索】松果图片&cl=2&lm=-1&tn=baiduimage&fr=ala0&pv=&word=%CB%C9%B9%FB%BF%A8%CD%A8%CD%B C%C6%AC&istype=2&z=0&fm=rs10谈话: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美丽的大森林看一看。
好热闹的聚会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上面画了桃子、萝卜、竹笋、松果。
学生可能回答:20个桃子、12个萝卜、10个竹笋、15个松果。
多媒体出示:左缓步走入2只熊猫,熊猫说:这是我们爱吃的竹笋;右蹦入5只猴子,猴子说:好极了,这是我们愿意吃的桃子;下飞入2只松鼠,松鼠说:这是我们最好吃的松果;左下跳入2只小兔,小兔说:这是我们喜欢吃的萝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动物画面导入,学生愿意参与,积极性高。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熊猫、猴子、松鼠、小兔要干什么它们可能遇到什么问题谁能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可能回答:1、熊猫喜欢吃竹笋,两只熊猫分10个竹笋每只熊猫分到几个2、松树喜欢吃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分给几只松鼠3一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精选教育二年级上数学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青岛版(秋)PPT课件
分一分 说一说
有8枝花,平均插在4个花瓶里, 每个花瓶里插( )枝花。
17
有8枝花,平均插在4个花瓶里,
每个花瓶里插( 2 )枝花。
18
19
12个萝卜
每只小兔分4 个 ,可以分 给几只小兔?
20
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 分给几只小兔?
21
15个松果
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 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瓶。
34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5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22
23
把6个苹果平均分在 3个盘里,怎么分?
24
6个苹果,每盘放2个,需要几个盘子?
25
26
认真想一想
27
28
做一做
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 ( 2)个面包。
29
说一说
把15个苹果平均分 成3份,说一说你是怎么 分的。
30
说一说
把15个苹果平均分 成3份,每份是5个苹果。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6
10
1个1个地分,每只小猴分的4个
11
2个2个地分,每只小猴也分得4个
12
3个3个地分,每只小猴也分得4个
森林里的故事(详案)
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内容(出示第一张课件:森林里的故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高兴吗?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因为我们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的聚会太有意义了!另外,今天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也正在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咱们也一起去参加,好吗?相信在这次特别的聚会上,同学们一定会玩的开心,又会有新收获!瞧呀,我们谈话的时候,小动物们已经来了,并把它们喜欢吃的食物都带来了!(出示第二张课件:有各种食物的图片)二、认定目标、教学达标:活动一:分竹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师:同学们别光顾着看,还要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想一想,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桌上有10个竹笋,20个桃子,12个萝卜,15个松果。
生2:有2只松鼠。
生3:有5只小猴子。
生4:还有2只小兔,2只松鼠。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真的很棒。
师: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小动物们都馋坏了,你知道熊猫最喜喜欢吃什么吗?生:竹笋!师:可是,它们现在遇到一个难题,10个竹笋分给熊猫哥哥和弟弟该怎么分?(出示第三张课件:怎么分?问题)师:同学们赶紧给它们想想办法吧?想出办法的同学请举手。
师:谁来说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分?你这样分的理由。
生回答,教师板书:……师板书:大熊猫8 3 3 5 9 10小熊猫 2 7 7 5 1 0师:同学们真的很棒,想出了这么多分法,也都说出了自己这样分的理由,不过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喜欢哪种分法?生:每只熊猫5个的那种分法,或者分的一样多的那种。
师:为什么?生:一样多,公平。
师:老师也喜欢这种公平分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用公平的方法帮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吧!生操作师巡视,分完的学生要求坐端正,并举手。
师:我请学生说一下分的过程。
《森林里的故事》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百度搜索】竹笋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 &sf=1&fmq=1330998148109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 ace=0&istype=2&word=%D6%F1%CB%F1%BF%A8%CD%A8%CD%BC%C6%AC&s=0【百度搜索】松果图片/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fr=ala0&p v=&word=%CB%C9%B9%FB%BF%A8%CD%A8%CD%BC%C6%AC&istype=2&z=0&fm=rs10谈话: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美丽的大森林看一看。
左缓步走入只熊猫,熊猫说:这是我们爱吃的竹笋;右蹦入5只猴子,猴子说:好极了,只松鼠,松鼠说:这是我们最好吃的松果;左下跳入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熊猫、猴子、松鼠、小兔要干什么?它们可能遇到什么问题?谁能说说你我们先来帮两只熊猫。
个竹笋卡片、两只熊猫卡片。
要求学生把10要求学生把10个竹笋卡片分成同样多的份。
小组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结果。
个桃子卡片和2只猴子卡片,请同学们把个松果,每只松鼠分得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请同学们用画点子图的方法自己分一分教师巡查学生分的情况多媒体出示下一节体育课,老师带给同学们12个球。
(1)如果每人分2个球,可以分给几人?(2)我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组分几个球?。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4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第48—4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教具:课件、大熊猫简笔画学具:学具盒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谈话:同学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
在这次聚会中,你会遇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森林之王狮子还会为你准备许多有趣的问题。
你看,小动物们多高兴啊!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有大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餐桌旁。
(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森林聚会。
)(板书:森林聚会)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活动一:分竹笋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你看,大熊猫欢欢和乐乐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贴在黑板上)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贴竹笋)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那你想怎样分?下面请你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现在开始。
(创设“请你帮助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学生动手操作,师转着看,你是怎样分的。
)4、谈话:谁分好了?你说我写。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为什么?(此处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5、谈话: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
那么,从这些不同的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6、小结:你看这一种,(用红笔描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活动二:巩固练习(动手实践二)1、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均分,让我们继续用这10个学具帮助熊猫平均分竹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森林里的故事》 ︳青岛版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糖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复习数的分解。
2、谈话引入:同学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
在这次聚会中,你会遇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们,森林之王狮子还为小动物们准备了许多美食。
你们看,小动物们多高兴啊!3、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有大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蹦蹦跳跳的来到餐桌旁。
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活动一:分竹笋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你看,大熊猫欢欢和乐乐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根小棒?那你想怎样分?下面请你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现在开始。
(创设“请你帮助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学生动手操作,师转着看,你是怎样分的。
)4、谈话:谁分好了?你说我写。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为什么? (此处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5、谈话: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
那么,从这些不同的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6、小结:你看这一种,(用红笔描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7、揭示课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活动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1、大熊猫津津有味的吃着竹笋,其他小动物们着急了,它们也要求把食物平均分着吃,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均分,让我们继续用这10个学具帮助熊猫平均分竹笋。
五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五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决定共同种一棵苹果树。
这棵树结出了很多很多苹果,小动物们都非常高兴。
然而,如何公平地分配这些苹果成了它们面临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平均分,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
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 渗透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2. 教学重点:能够将平均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苹果树图片、苹果卡片、除法算式卡片。
2. 学具:每人一份苹果卡片、除法算式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述森林里小动物种苹果树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公平分配苹果。
2. 自主探究:学生们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种分配苹果的方法。
3. 展示交流: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配方法,并解释原因。
4.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平均分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就是将总数分成相等的份数。
5. 动手操作:学生们分组进行苹果分配的实践活动,用除法算式卡片计算平均分。
6.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不同情境的分配问题,学生们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平均分2. 除法计算3. 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12个糖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得到几个糖果?答案:每个朋友能得到3个糖果。
2. 题目:妈妈买了5个苹果,家里有3个人,如何平均分配这些苹果?答案:每个人能得到1个苹果,剩下2个苹果可以再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四 森林的故事:《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森林的故事:《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均分”。
2. “平均分”的应用。
3. 森林的故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森林图片、动物卡片、水果卡片、教学PPT。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 展示森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
(2) 提问:你们知道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是怎样生活的吗?(3) 导入新课:《平均分》。
2. 新课内容(1) 认识“平均分”① 通过故事讲解“平均分”的概念。
② 学生举例说明“平均分”的意义。
(2) “平均分”的应用① 展示动物卡片,让学生将动物分成两组,每组动物数量相同。
② 展示水果卡片,让学生将水果分成三份,每份水果数量相同。
(3) 森林的故事① 讲解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如何“平均分”食物、水源等资源。
② 引导学生讨论“平均分”在森林中的重要性。
3. 练习与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平均分”。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平均分”的概念和应用。
(2) 强调“平均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平均分》2. 目录:(1) 认识“平均分”(2) “平均分”的应用(3) 森林的故事3. 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2) “平均分”的方法(3) “平均分”在森林中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举例说明“平均分”的概念和应用。
2. 让学生将家里的物品进行“平均分”,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5单元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认识平均分
狮子大王考考你:(看大屏幕)狮子大王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邀请你们成为他们的荣誉市民呢,高兴吗?
那这节课你有没有感到遗憾的地方?生自由谈。
学生认真观察课件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
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请小组合作,继续用你们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小组合作分一分、摆一摆,互相检查一下
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地来到餐桌旁。
3.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森林聚会。(板书:森林聚会)
活动一:分竹笋
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
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那你想怎样分?
认识平均分
课题
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的教学第一课时第60-63页。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生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法
引导法、讨论法、讲解法等。
课型
新授
教具学具
课件、小黑板等。
程
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引入
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
三、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四、小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2014秋) (4)
《分物游戏——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建立平均分和除法之间的初步联系。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语言表述或者画图、表格等多种方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今天是11月6日,张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件大事。
今天,是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的生日,好朋友都来了,机灵狗为好朋友准备了好多好吃的食物(课件)。
机灵狗要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猴哥哥和猴弟弟都要分到桃子,可以怎样分呢?生1:给猴哥哥和猴弟弟每人两只桃子。
生2:给猴哥哥3个桃子、给猴弟弟1个桃子。
师:那这两种分法,哪种最公平?生1:我觉得第二种最公平。
为什么这种分法最公平?生:两只猴子得到的桃子一样多。
师总结:两只小猴子得到的桃子数量是一样多的。
(板贴: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在数学里就叫做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平均分,预备齐,平均分。
环节二:分萝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现在两只小猴子都高兴了,开心的开始吃桃子了。
机灵狗要来招待他的兔子好朋友了。
它想把12根平均分给三只小兔子。
学习任务1,分萝卜。
独立学习。
第一步,请你用1号学具袋里的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
第二步,在你分的时候,要将你分的过程像这样摆出来(指黑板),第一次分的摆第一行,第二次分的摆第二行,让别人一下子就能看出你分了几次,每次分给每只兔子几根萝卜?明确学习任务了吗?学习时间2分钟。
开始。
时间到,坐正。
【找学生到前面白板摆好】学习任务2,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你刚才分的过程。
交流的时候,你要指着你的图,说这样的3句话:第1句,我一共分了()次。
第二句:我第一次分给每只兔子()根萝卜;第二次分给每只兔子()根萝卜。
第三句:最后,每只兔子一共分到几根萝卜?男生说完女生再对男生说一遍。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五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2014秋) (1)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校:兴庆区回民一小教师:杨小艳《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60—6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有对“平均分”的感性认识,学生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的“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分物体的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养成有序观察思考的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具体操作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尺子、小棒【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观看视频,仔细观察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图片上的数学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熊猫姐弟俩分竹笋这一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1、分竹笋,初步认识“平均分”(1)指导学生用小棒代替竹笋帮助熊猫姐弟俩分一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里的故事——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谁来说说你都喜欢那些小动物啊?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
今天啊,森林里要举行一场有趣的聚会,你愿意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吗?(上课,课件出示情境图。
)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你们看,都来了那些小动物啊?有你喜欢的吗?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大家给他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食物,你们知道这些美味的食物分别是给谁准备的吗?同学们对小动物的了解还真不少。
看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吗?
【评析:利用孩子都喜欢的小动物聚会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看着这么多美味的食物,小熊猫有点馋不住了,不过,它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课件:这么新鲜的竹笋该怎样分呢?)
1、是啊,这么新鲜的竹笋该怎样分呢?你有办法吗?请你利用手中的学具帮小熊猫分一分吧。
谁能把自己的分法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
在这么多的分法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分法,你发现了吗?
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就是每只熊猫都分5个,两只熊猫分得一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就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听说可以吃到新鲜的竹笋,从森林里又跑来了3只小熊猫,这是又该怎样分竹笋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吧。
2、你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了吗?谁来说一说?大家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你能判断一下,下面的这些分法是平均分吗?(课件:小猫分鱼、小猪分西瓜)那怎样就能把它变成平均分呢?
3、小猴子看到小熊猫吃到了新鲜的竹笋,都忍不住流口水了,也想让咱们帮他解决一下困难(课件:每只小猴平均分到几个桃子?)
桃子有20 个,你们每人有10个学具,你能想个办法吗?好,请同桌合作来摆一摆,分一分。
4、看到小猴子也顺利的吃到了桃子,小白兔也来请求帮助了,(课件每只小兔平均分到几个萝卜?)想一想,摆一摆,分一分,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评析:让孩子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又培养孩子热心助人的优秀品质。
】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小白兔跟小松鼠一看咱同学这么聪明就想考考我们,你们接受吗?
1、我们先看小兔提出的问题:(课件: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先想一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
2、还有信心解决小松鼠的问题吗?(课件:每只松鼠分3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自己想办法分一分。
我们今天学了新的知识,你会用吗?
1、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怎样放?
2、树上有16个苹果,每只小刺猬可以背4个,要来几只小刺猬?
【评析:通过挑战的形式进行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得以巩固。
】
四、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今天的聚会你有收获吗?
【评析:在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化、网络化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