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修辞)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修辞)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修辞)

专题二修辞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中的“常见”是指使用频率高,学生见得多且较为熟悉。省《考试说明》列出的常见修辞手法有以下七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对偶、排比、反复。对修辞手法的考查,重在“运用”,即要求考生在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某种特定的容,二是能解说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达上的作用。

修辞手法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容,其出题方式常常翻新花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备受命题者青睐。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仅体现在各类语言表达题中(常与“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考查),也体现在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中。因此,加强对各种常见修辞的辨识能力、熟悉掌握各种常见修辞的表意功能以及准确灵活地运用各种常见修辞来表情达意,是复习备考中的重点。

掌握七种修辞两步突破修辞题难关

【真题试做】

(2017·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解析A项,“一带一路”比喻成“新引擎”;C项,“网络病毒”比喻成“洪水猛兽”;D项,“我国企业”“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的转变比喻成“弯道超车”。

答案 B

[两步突破修辞题难关]

[掌握七种修辞]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作比来表现另一事物。比喻主要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明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暗喻,常用判断词“是”或述变化的词“成了”等来联系本体和喻体,有本体、喻体但没有比喻词。借喻,不出现本体,也没有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别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3.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客观事物本身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去代替客观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借代的种类有: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就是代指一切物品。

4.夸。

夸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主要分为三类:①积极夸,就是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形式,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②消极夸,就是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形式,例如:“只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只看到鼻尖上的一点利益。”③超前夸,就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形式,例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对偶句由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构成,两者间的关系可以是相同或相近、相对或相反、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6.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构成排比的短语或句子常会有同一词语反复出现在各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7.反复。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的种类有: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间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特别提示】

借代的分类

(1)特征代本体

包括用事物的特征、标识、牌号、商标以及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如服装、饰品、嗜好等)来代替人或事物,一般要求选取最鲜明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做借体。

例如: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是冤枉?

“三道头”指当时租界里的外国警察头目,因为他们的臂章上有三条人字形的标识,所以称他们“三道头”。含厌恶、鄙视的意味。

(2)专名代泛称

例如: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雷锋”是一个人的名字,在上述语境中成了一类人的名称。

(3)处所代本体

包括以人的处所,人的出生地、任职地,物品的产地等代替人或事物。

例如:

“两杯龙井”,景先吩咐完,随即付了钞。

“龙井”代“龙井茶”,“龙井”是这种茶的产地。

(4)部分代整体

例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眉”代“头”。

(5)具体代抽象

例如:

尽管战争近在咫尺,然这儿却没有一点火药味,倒是夜夜艳歌,日日浪舞。

“火药味”代“战争气氛”,“艳歌”“浪舞”代“太平景象”。

(6)结果代原因

例如:

大家都为你捏着一把汗。

“捏着一把汗”是“紧、担心”的结果。

(7)以材料、工具代事物

以制造该事物所用的原料、材料、工具等代替事物。

例如:

住房的事是笔杆子们要那样吹,与周志允同志本人无关。

“笔杆子”指写文章的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工具,用来代文人、作者、记者等。

【特别提示】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反复只需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两次,即可构成;排比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才能构成。

三步思维助你破解修辞类题型

[三步思维助你破解修辞类题型]

熟悉修辞对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非常熟悉。最基本的方法是日积月累,时时留心,经常揣摩并仿写。

区分易混对易混修辞手法,要反复比较,强化记忆。

审清题意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比如“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修辞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等等。

【典例】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D.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解析B项,“孤帆”代指船。C项,“长安”代指朝廷。D项,“红颜”代指美女。

答案 A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练习答案版

修辞手法 修辞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修辞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广义地说,它是指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至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狭义地说,它是使语言形象生动的一些具体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修辞方式(也叫修辞格)。 修辞的整体作用: ①有助于提高说话水平和写作能力、阅读和欣赏能力。 ②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 ③有助于社会信息更准确通常地表达。 一、修辞的种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很多很多。你知道哪些? 高考常考: 二、课标版考纲要求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食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食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表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构成比喻的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等联接。常见形式是:甲是乙。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造句: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的比喻词中“是、成了、变成”等联接。典型形式是:甲成了乙。例如: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成了水墨山水。 造句: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 最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造句: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造句: 3、比喻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1、分类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例如: 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造句: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例如: 他赶忙竖起耳朵听讲。 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造句: 2、比拟的作用: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三)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造句: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培根)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最新总结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最新总结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这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做好这些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二、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2020【通用版】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复习提分《基础训练》试题(含答案)

2020【通用版】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复习提分 《提分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在__________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__________,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杰出,它解决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它__________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游赏西方园林,你是“客”;游赏江南园林,你是“主”。到江南园林,你要以一种“到家”的心情去游玩。( )。甚至,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园子里住下来,随时欣赏那里的朝暾夕月、凝碧流霞、春兰秋菊、亭台轩榭……清风朗月不用买,一切都属于你。这时,你才会发现,这些园子是多么美,令人____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杰出,它解释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B.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解决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C.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杰出,它解析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D.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解析]原文中的“江南园林是……杰出,它解决了……思想”搭配不当,应该改为“江南园林是……代表,它蕴含了……思想”。 [答案] 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你可以肆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停下来,坐下来,慢慢观赏 B.你可以肆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坐下来,停下来,慢慢观赏 C.你可以随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停下来,坐下来,慢慢观赏 D.你可以随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坐下来,停下来,慢慢观赏 [解析]“肆意”感情色彩不恰当,应是先“停下来”,后“坐下来”。 [答案] C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浩如烟海源源不断耳濡目染心心相印 B.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心旷神怡 C.博大精深源源不断潜移默化心心相印 D.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耳濡目染心旷神怡 [解析]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学案博苑 12-05 0547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

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高考语文“修辞”类试题备考专题(学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资料 高考“修辞”类试题备考专题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表述:(1)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2)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这一考点隶属于“表达应用”,就是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检验考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一、在语言表达中考查 如仿写句式、拟写对联、根据具体语境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或一段话、拓写句子、根据图画或图形展开联想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话等等。 【试题再现】(20XX年全国Ⅰ卷第20题)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对偶修辞运用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再现】(20XX年浙江卷第22题)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运用语言连贯、得体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诗歌鉴赏中考查对修辞概念的理解 诗歌鉴赏中,一般涉及到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辨析及其作用的理解。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抒情方式;对诗歌运用的修辞方法的理解、鉴赏,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涵,然后重点关注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它的表达效果。 【试题再现】(20XX年重庆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惜牡丹花 (宋)苏轼(唐)白居易

高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其实同英语,语文也是语言类学科,但是语文与英语稍微有点不一样,前面部分的单选题还是用客观原则做题,语文考察的是句子词语接受能力,若能够自我“角色扮演”,将能提高准确率和做题速度。 语文阅读可以稍微主观一点点,但是必须去比较选项和为此一定的客观性,在可能有歧义的问题上不要考虑,就是考虑问题的对立面,如果对立面能够成立,这个选项必然不正确。 语文选择题命题特点:由于语言类学科必须陈述清楚,因此能够考察大家的命题方向只有两种手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将正确答案出的像错的,第二种将干扰选项设置的正确无比。因此大家做题时要注重比较选项。 说一下语文命题大致顺序,第一道(或前两道)纯记忆,多音字或错别字,这个自己掌握吧。 第二道~第四道无非是成语、病句、排句子,这类题通常很多人丢分,这是很不应该的。成语题我们注重两个方面就能顺利拿到分数,第一关注成语的褒贬(或中性)词性,第二关注成语的使用对象,如08全国2卷:“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这个成语讲的是各种各样的方法,不能单一指向一个博物馆,如果题目说美国多家博物馆的收费各尽所能,这句话就没有语病了。如“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漠不关心是属于被动态,不能带宾语的。其他的成语只要意思没错就能判断。 病句题是很多学生的噩梦,因为我们平时讲话交流的时候都明白对方的意图,所以并不太注重句子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命题上就抓住了这点来折磨大家,让大家出错。其实病句最大的特色是,假设我什么都不知道,光看文字能不能说清楚一件事(或连贯的事),即大家需要扮演什么都不知道的一个角色,不主观臆断的情况下,听到这句话后能不能明白说了什么,能清楚明白的认为对,模棱两可的就可能有歧义。如0全国8卷2中病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A你听了后有什么感觉?听完还是不知道什么玩意是环保艺术品吧?B听了也是一头雾水,没有提出问题何来解决? C视乎比较通顺,能明白大概说了什么事,留在,D意思也比较明确,但是听着有点模棱两可,因此CD比较,这时候要细读一些了,发现D也没有把事情交代清楚,还没到什么时间?还有挤满了很多村民,站在客观性的角度上,我们不能认为是上课时间,可以是吃饭时间吧?很多村民,其他人也很多也可以吧?所以说完这话我不知道具体说了什么。有人说我这么做题有些牵强,但是语言类学科的本质就是把话说清楚,句子本身不能够产生歧义,大家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就不要去死记硬背什么指代不明、语序不当、逻辑不当等乱七八糟的错误类型了。 最后说一下句子排序的题,也有很多同学头疼,基本考法是一小段话挖空一段,然后在选项中排出正确的。其实这类题有明显的暗示点,每句话开头几乎都有关联词或转折词,大家记着,统一性质的关联词按表达强烈程度升序,转折放在后半部分,如同时、或者、并(且)、一旦、但是等,大家按照这类暗示词的语调升降与转折来做题,可以降低难度。 现代文及古文、诗歌鉴赏部分 通常来说,现代文注重考察对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纵观题海,考察的几乎都是选项辨析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感谢您的阅读!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D.该考点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命题范围为“常见”,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要求为“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设问、反问与新增的反复成为近两年高考考查修辞手法的重要内容,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其考题主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且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查。具体体现为对反复、设问和反问效果的鉴赏和对反复、设问、反问的作用与修辞效果的理解。 【技法指导】 一、熟悉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明辨易混的修辞手法 虽说单独考查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其特征及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其类型主要

有三:一是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二是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三是语段反复。这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段落,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一方面也反映了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2.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 3.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又叫反诘。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如:“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此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反问和设问的辨析。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

高考语文字形字形专题练习

二、双音词(改正括号内加点的错字) 针贬.()烦锁.()寒喧.()松驰.()暮蔼.()响.午()通谍.()蹩.气()脱.化()震憾.()范筹.()秧.然()通辑.()防.害()慎.密()漫.延()焕.散()羁拌.()脑.怒()技.俩()脉膊.()接恰.()秘决.()真缔.()协.从()慢.谈()融汇.()报消.()萎糜.()教悔.()急燥.()呕.歌()骄.健()缀.学()全.愈()掘.起()瞻.养()眩.耀()免励.()冒.然()卫戊.()陪.偿()霎.那()膨涨.()揉躏.()污.告()竭.见()坦.护()沤.吐()鬼.计()咀.咒()分岐.()决.择()针炙.()撒慌.()清冽.()商摧.()璀灿.()争辨.()纵.恿()鼓.惑()摧.眠()尝.罚()挛.生()函.养()拖杳.()简漏.()垂.弃()膺.品()教梭.()游戈.()板.面()伥.然()稠.怅()作崇.()穿带.()装钉.()复.没()急.待()刻簿.()闪铄.()渲.泄()茶.毒()妥贴.()幅.射()频.临()园.满()毒棘.()座.标()忘.想()桥粱.()摄.服()弛.骋()按磨.()撕.杀()誉.写()欧.打()问侯.()恢.谐()帐蓬.()戊戍.()证卷.()肆.业()污篾.()挑畔.()钓杆.()招幕.()消.遥()矍烁.()道谦.()膏盲.()贪脏.()枯躁.()脉胳.()搞.劳()演译.()高梁.()观磨.()姿.式() 三、100组极易混淆的音近形近字 1.和()可亲? 暮()沉沉? 2.独占()头? 桀()不驯 3.()道而行()道而驰?? 4.作()上观完()归赵 5.脉()微弱? 赤()上阵?? 6.()海桑田?白云()狗 7.万古()青? 冬夏()青??8.寥若()星? 良()美景 9.薪火相()?相辅相() 10.马到成()?计日程() 11.一张一()?风()电掣??12.以逸()劳?越俎()庖 13.层见()出?花样()出??14.连篇累()?买()还珠 15.()过难关?暗()陈仓 16.腐化()落?陨石()落 17.要言不()?()文缛节??18.()然成章?()短流长 19.因噎()食?煞()苦心??20.鬼()神工?破()沉舟 21.天翻地()?山穷水() 22.事必()亲洗耳()听 23.粉身碎()?悬梁刺()??24.马革()尸?食不()腹25.引()高歌?不卑不( )?? 26.( )家欢乐?()盘托出 27.()然冰释()然一新28.惊()失措?张()失措 29.天网()()心()意冷??30.拾人牙()?平等互()31.()待解决?()需处理??32.()往不咎?()往开来 33.唇枪舌()?明枪暗()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修辞)

专题二修辞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中的“常见”是指使用频率高,学生见得多且较为熟悉。省《考试说明》列出的常见修辞手法有以下七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对偶、排比、反复。对修辞手法的考查,重在“运用”,即要求考生在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某种特定的容,二是能解说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达上的作用。 修辞手法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容,其出题方式常常翻新花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备受命题者青睐。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仅体现在各类语言表达题中(常与“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考查),也体现在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中。因此,加强对各种常见修辞的辨识能力、熟悉掌握各种常见修辞的表意功能以及准确灵活地运用各种常见修辞来表情达意,是复习备考中的重点。 掌握七种修辞两步突破修辞题难关 【真题试做】 (2017·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解析A项,“一带一路”比喻成“新引擎”;C项,“网络病毒”比喻成“洪水猛兽”;D项,“我国企业”“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的转变比喻成“弯道超车”。

高考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一、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 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

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基础训练识记作家作品

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基础训练识记作家作 品 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基础训练基础训练18 识记作家作品(时间60分钟,赋分100分)训练指要识记重要作家、作品,考题主要用以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知识覆盖面。解题时应该注意:准确识记,不张冠李戴;有效排除,以已知判断未知;上下联系,利用语境解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b.《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c.被刘知已称为“著述罕闻,古今卓绝”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d.《战国策》是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各方面,是了解儒家学说最直接、最宝贵的资料。b.记录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墨子》一书,由墨子的弟子整理而成。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与儒学并称为“显学”。c.道家经典《老子》由老子所著,以其“言道德之意”,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为道家创始人。 d.道家学派的另一著作《庄子》,是庄周所著,其文语汇丰富,多用寓言,想象丰富,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揠苗助长”的故事尤为生动,广为后人传诵。b.《韩非子》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作为论证材料,形象生动,趣味浓厚,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c.我国地理学名著《山海经》,因其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神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

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附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高考语文阅读题选择题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阅读题选择题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阅读题选择题答题技巧和方法都有哪些?接下来 本人为大家介绍主要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阅读题、选择题高分技巧 虽然语文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学科,但是选择题是属于客观试题,要想解答好语文选择题,客观性思维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做语文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意,其次要方法,比如采用直接法、比较法、排除法、代入法等等答题。要注意相信自己的第一语感,不要轻易改动,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那么有没有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语文选择题也有很 大的技巧性,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做题速度和提高做题准确率。 语文选择题的原则和技巧 题目暗示原则、预言精确度原则 语文纯考查知识点的题,最好能够先去排除迷惑选项。像病句题、词语填充题等,这么做有助于提高准确率。但是如何排除呢?很简单,假设你什么都不懂,由“试卷”表述信息,你认为说清楚什么事了,就基本无误,如果可能会让你误解,那么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就是你把句子表述的意思(第一 印象)得出后,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如果有其他的解读, 那么,出错率较大。 例如: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先分裂后统一是无法通行的死胡同,分裂与统一不能共存,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印象解读:分裂统一像鱼与熊掌。明显觉得不对 B.入春以来,长春市一些小贩走街串巷上门收购陈米、

陈面,尽管价格低廉,每公斤有1元多钱,但生意做得很红火。 印象解读:小贩以1元多收购陈米、面,尽管价格低廉,但生意红火。“尽管”和“但”别扭。 C.远古时代,地球上的某个角落,有一个部落,以狩猎为主,但知猎兽,不知捕鱼,更不知稼穑种植为何物。 印象解读:某个角落以狩猎为主,不知到种植。“角落”不会狩猎也不会种植,明显用错主语。 D.简单是一种富足和从容,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泡沫的虚化和油彩的掩饰。 印象解读:简单是一种…… 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 比较通顺。 通过这种方式去解读,能解决这一类题型。 语文选择题命题中,因为命题的一些特殊性,可以给我们利用,特别是“序列差”。什么叫做“序列差”呢?有一 些选择题,有双重序列,题干上有1、2、3、4,选项里面有A、B、C、D,两个序列之间的矛盾,就是序列差。迷惑选项总是要“露马脚”的。前面说过,各人的知识情况都不一样,在各个考生眼里,迷惑选项“露马脚”的先后次序也不一样。找到了一个“露马脚”的迷惑选项,就可以否定一两个选项;再找到 了一个“露马脚”的迷惑选项,又可以否定一两个选项。一个选项被否定,就造成了另一个选项的不可能,于是题干序列和选项序列之间互相映衬,互相“揭老底”,产生了空档,正确答案往往就出来了,这类题常见于选词填空题。 当然,在实在不会的情况下,我们也有一定的技巧。 比如字音辨析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这时候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5高考语文基础训练题套

高考语文基础训练题11套(附参考答案) 限时训练(一)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题。 长长的山道上很难得见到人。……最后在霹雳石边上见一位蹲在山崖边卖娃娃鱼的妇女。曾问那位妇女:整个山上都没有人,娃娃鱼卖给谁呢?妇女一笑,随口说了几句很难听懂的当地土话,像是高僧的偈语。色彩斑斓的娃娃鱼在瓶里不动,像要从寂寞的亘古(停驻/停伫)到寂寞的将来。 山道越走越长,于是宁静也越来越纯。越走又越觉得山道修筑得非常完好,完好得与这个几乎无人的世界不相般配。当然得感谢近年来的悉心(修缮/修葺),但毋庸质疑,那些已经溶化为自然景物的坚实路基,那些新桥栏下石花苍然的远年桥礅,那些指向风景绝佳处的磨滑了的石径,却镌刻下了很早以前曾经有过的繁盛。无数的屋檐曾从崖石边(伸/飞)出,磬钹声此起彼伏,僧侣和道士们在山道间拱手相让。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偈语(jié) 斑斓 B.亘古(gèn) 质疑C.镌刻(juān)桥礅 D.磬钹(bó)拱手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停驻修葺伸 B.停伫修缮飞C.停驻修缮伸 D.停伫修葺飞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肃查处各类严重违纪案件,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激发出我党激浊扬清 ....、反腐肃贪的强大正能量。 B.入春的大观园,春草萋萋,杨柳依依,桃花吐蕊,流水浅浅,游人置身于这秀色可餐 ....的春景中,恍如回到了红楼之中。 C.德国是希腊最主要的国际债权国之一,经历过两轮失败的救助行动,给病入膏肓 ....的希腊继续提供资金援助的做法在德国十分不受欢迎。 D. 经过心理专家的精心疏导,一年来心情沉郁的他豁然开朗 ....,终于走出心理的误区,过上了健康的生活。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第9号台风灿鸿于7月11日在浙江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造成华东多数地区强降雨天气。 B.“切实落实这一纲领性文件”,习主席高瞻远瞩,“将上海合作组织真正打造成地区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C.卢沟桥给人们上的第一课大概是重归浩翰的岁月长河。是的,以眼看世界,世界很小;以心“看”世界,世界很大。 D.在英国电影《鱼缸》结束的时候,人们大都会关切,走过了一段迷乱而孤独的青春之旅的米娅,离开小镇后,会有怎样的新生活?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失衡格局正在迅速改变。互联网以平等、公开、透明,建立起以买方需求为核心的、讲究用户体验的新商业秩序。 B.安倍政府在拒绝正确认识并深刻反省二战侵略史的背景下,日本安全政策的改变及其发展进攻性战力的军事动向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 C.球员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话语权能否得到体现,是衡量一个联赛职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D.止咳祛痰片是我厂里新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云”作比喻,形象地表述对“富贵”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

高考必备:语文22种修辞手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12;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专题复习教案 [学习过程] 一、修辞的类别及特点: (一)比喻 1. 概念 比喻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2. 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面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像。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 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 这里是花的海洋。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座一座,长虹飞架。 (二)借代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0450087.html, 1. 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 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4)部分代整体。例如:前面来了一队红领巾。 3. 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能同时出现。 (三)比拟 1. 概念

2017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练习试题(附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练习试题(附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练习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愚氓故态复萌懵懂启蒙主义 B.庇护蓬荜增辉辅弼大有裨益 C.桎梏栉风沐雨炽热脍炙人口 D.蹊跷休戚相关栖身促膝谈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拖沓礼尚往来黯然失色隧木取火 B.山麓游目骋怀五味具全沸反盈天 C.遁词瞬息万变闲情逸致言简意赅 D.祈祷不经之谈愤世嫉俗顶顶大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非常紧急和恐怖的情况下,人有时能自己的生理极限。 [2]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千古情思,留下了难以的名篇佳作。 [3]这一段话,表明了宋代人欣赏诗注意的是一联一句,并不重视全篇,这也正是中晚唐人作诗的方法。 A.超越计算然而 B.越过计算而 C.越过数计然而 D.超越数计而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 B.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C.作家见闻的真切、感受的深刻,使其行文“不事铺张,不事雕绘,意随景到,笔借目传”,自有一种淳朴之美。 D.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发育,扩大招生,也要看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切不可只为了什么“率”而盲目进行。 B.妈妈每次出差前,都把食物交给姐姐保管,可姐姐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C.搞经济开发区占一点地,也在情理之中,可这个镇的领导借开发之名行卖地营私之实,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使农民难以忍受了。 D.我的父亲1963年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出身不好,便榜上无名,只能成为高等学府的门外汉。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旧北京城经元、明两代的建造经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城设计的基础上,最后完成的杰作。 B.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C.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老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他们希望再造一个更为辉煌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