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 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 同步练习

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②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返(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1)通(2)通6.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7.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外延读】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同步练习及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同步练习及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作者:南京金陵中学张昊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②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返(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1)通(2)通6.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7.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外延读】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

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两则》练习题

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两则》练习题

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两则》练习题一.课文主旨:1.《智子疑邻》主旨:此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2.《塞翁失马》主旨:这个寓言告诉人们: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引出好的结果,因此要辨证科学地看待事物。

二.文学常识:《智子疑邻》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是战国末期著名______________家。

《塞翁失马》选自_______________,此书为_______汉淮南王__________等编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不筑.,必将有盗.( )2.暮.而果大亡其财()3.人皆吊.之()4.此何遽..不为福乎()5.居.一年,胡人大入塞()6.死者十九..()四.下列加点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B.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上使外将.兵C.胡.人大入塞/胡.不见我于王D.丁壮者引.弦而发/ 下车引.之五.翻译下列句子。

1.不筑,必将有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而果大亡其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何遽不能为祸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2016 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 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 练习题《古代寓言二则》主备人 : 张敏审查人:七年级备课组班级姓名家长署名等第基础题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2)遂 () 不得履(3)宁()信度(4)遽()契()其舟2、解说以下加粗的词 .(1) 置之其坐坐:(2)而忘操之操:(3)反归取之反 :(4)遽契其舟遽:(5)楚人有涉江者涉 :(6) 宁信度 , 无自信也无:3、鉴别下面语句中的“度 " 的不一样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 :(2 )已得履 , 乃曰 : “吾忘持度。

”度:4、解说以下语句中“就是”的意思.(1)就是吾剑之所从坠就是:(2)您不要把她说得一无就是处就是 :(3 )韩非就是《韩非子》的作者就是:5、解说以下“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 , 而置之①其坐至之②市,而忘操之舟止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 做代词,代物的:(2 )做动词用的:6、翻译句子(1 )及反 , 市罢,遂不得履。

(2 )人曰 : “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求剑若此 , 不亦惑乎?8、课文中的郑人与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 请按要求默写出相关句子。

(1 )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 : 9、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 ________________ 》,作者就是 ________。

《守株待兔》选自《 __ ______________》。

(2) 读了这两则寓言后, 请谈谈您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与“楚人”有什么共同点?您以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不?假如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照答案《古代寓言二则》基础题1、 (1)l ǚ(2) suì(3) nìng( 4)j ù qì(5)duó dù2、( 1)同“座” (2)拿,携带 (3)同“返” (4) 立刻,仓促( 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3、 (1)量长短,就是动词(2) 指量好的尺码,就是名词.4、 (1)这 ,这儿( 2)对,正确( 3)表示前后二者就是同一的(或表示一定判断)5、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 2)②6、 (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市集上,市集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她:“您为何不用脚试鞋呢?”(3 )她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 )船一停,那人便从她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我学习我容易4 400-^^—3378大丰三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 忘持度! ”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 无自信也。

”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吾忘持度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至之市而忘操之(4 )遽契其舟 _____________ (6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 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 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1) __________ 通 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通6. 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7.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 )吾忘持度(遂不得履 )遽契其舟(2. ① 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先自度其足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 ___________3.(2)及返(5)何不试之以足【课文精读】1、du 0 du su 1 l u j u q i2、①量长短、量好的尺码②自己、从③到 ”去、 它(代“鞋”)3、操:拿,携带;及:至U,等到;遂:终于;履:鞋;遽:立即;契:雕 刻;以:用、拿;于:至叽4、①他先量好了自己的脚,却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②宁可相信量好尺码, 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③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④像这样找剑, 不是很糊涂吗? 5、 “坐”同“座”、“反”同“返”。

6、甲文标题是“郑人买履”,这个 寓言讽刺了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的人。

七年级上文文言文练习(去答案)

七年级上文文言文练习(去答案)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郑人买履.()自度.其足() 遂.不得履() 宁.信度( )涉.江者() 遽契..其舟(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先自度.其足() (2)乃.曰()(3)而.忘操.之(表转折)()(4)涉.江者( )(5)而.置之其坐()(6)及.反()(7)宁.信度()(8)无.自信也()3、文学知识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朝代)秦相组织编写的,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3)这两篇短文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同“”,义:)(2)反归取之(“”同“”,义:)5、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4)而置之.其坐:(5)而忘操之.:(6)是吾剑之.所从坠:(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6、《郑人买履》说明了什么道理?7、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何不试之以足?8、《刻舟求剑》讽刺了哪些人?9、按要求用原句填空。

(1)《郑人买履》中,郑人说“”,展示出他固执、迂腐的心里。

(2)《刻舟求剑》中,作者用议论的语言讥笑这种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这句话是:“”10、文中描写郑人时运用了和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郑人的性格特点。

11、想一想,《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的一联是:“”七、幼时记趣1、给下面的字注音。

项为之强.()鹤唳.云端()凹凸..()藐.小()土砾.()凹者为壑.()怡.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使其.冲烟飞鸣B、故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C、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碌碌无为.3、“”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古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古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两则》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两则》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两则》练习题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的注音或字形全对的一组是()A.庇护(pì) 寓言(yù)凯歌废寝忘食B.溉汲(ɡài) 星宿(sù) 雕像杞人优天C.较量(jiào) 中伤(zhòng) 奈何屈伸呼吸D.崩坠(zhuì) 充塞(sè) 光耀爱幕虚荣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________ (2)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3)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 (4)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5)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 (6)身亡所寄________________(7)因往晓之________________ (8)若屈伸呼吸________________(9)只使坠________________ (10)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________3.选出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B.非得一人/于井中也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D.又有/忧彼之所忧者4.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有闻而传之者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C.因往晓之D.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5.下列关于寓言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B.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C.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D.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拟人和夸张。

6.《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两文的寓意可以用两个成语来概括,请写出这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一)阅读《蚊子和狮子》,回答问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寓言》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寓言》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寓言》答案《古代寓言二则》第1题答案(1)lǚ (2)suì (3)nìng(4)jù qì (5)duó dù《古代寓言二则》第2题答案(1)容易与“逐”混淆。

(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

(3)容易与“堕”混淆。

《古代寓言二则》第3题答案(1)同“座”,座位(2)拿,携带(3)同“返”,返回(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古代寓言二则》第4题答案(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古代寓言二则》第5题答案(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古代寓言二则》第6题答案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古代寓言二则》第7题答案(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

(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古代寓言二则》第8题答案(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

(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动的了。

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古代寓言二则》第9题答案(1)宁信度,无自信也。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古代寓言二则》第10题答案(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吕氏春秋•察今(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古代寓言二则》第11题答案两人都思想僵化,不知道实际状况变了,对事物的看法或办法都要随着而变化。

思路提示:现实生活中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变化的人,就会本该做好的`事做不成,像寓言中的“郑人”一样买不到鞋穿。

现实生活中一味固执现成的例子或办法而不知变通的人,机械地模仿而不是实事求是的人,就会像寓言中的“楚人”一样我不到自己的“剑”。

(第一问主要是要抓住“同”来思考,关键是“死”而不“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练习(语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练习(语文)

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4)宁信度,无.自信也()(5)楚人有涉.江者()(6)遽.契其舟()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

译文:(2)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3.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郑人/有欲买履者B.何不/试之/以足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D.是吾剑之/所从坠4.找出《刻舟求剑》中议论的文字。

答:5.《刻舟求剑》蕴涵着怎样的道理?答:6.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战国末期韩国人,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这部作品是战国末期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二、课内阅读阅读《郑人买履》,回答7~10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自度.其足()(2)而置之.其坐()(3)至之.市()(4)宁信度.,无自信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2)何不试之以足?译文:9.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答:三、美文品析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1~13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

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

③啖:吃。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仕于.南方()(2)或.曰:“啖菱须去壳。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译文:1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答案1.答案:(1)同“座”,座位(2)拿,携带(3)同“返”,返回(4)不(5)渡,从水上经过(6)立即,匆忙2.答案:(1)到了集市上,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课堂练习苏教版word格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课堂练习苏教版word格式

古代寓言两则(说明:注明符号“▲”为选做题)一、基础知识1.给予下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2) 遂()不得履(3)宁()信度...(4)遽()契()其舟 (5)先自度()其足...(6)宁信度(),无自信也.2.讲解以下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2)遂不得履(3)不亦惑乎...(4)遽契其舟(5)楚人有涉江者(6)宁信度,无自信也...3.鉴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相同意思。

(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4.讲解以下语句中“是”的意思。

( 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所取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5.讲解以下“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至之②市,而忘操之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6.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3)宁信度,无自信也。

(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5)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是吾剑之所从坠。

(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阅读理解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你以为郑人最可笑的句子?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本文经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能够。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表现文章寓意的句子:(2)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三、课外延读拔苗滋生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天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尊长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尊长,揠苗者也。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练习(语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练习(语文)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①履()②宁()3.解释字词。

(1)履()(2)操()(3)宁()(4)罢()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②遽()③契()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③遽()④求()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韩非子》韩非战国 2.①履(lǚ)②宁(nìng) 3.(1)鞋子(2)拿(3)宁可(4)集市已经解散 4.①等他赶。

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练习
一.文言实词翻译:
有欲买履者欲( )履( ) 自度其足度( ) 其( )
置之其坐置( )坐( )之( ) 至之市至( )之( )
而忘操之操( )之( ) 吾忘持度度( )
反归反( ) 及反及( )
遂不得履遂( ) 何不试之以足之( )
宁信度宁( )度( ) 涉江者涉( )
遽契其舟遽( )契( )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之( )
二.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郑人有欲买履者. B 而置之.其坐 C、先自度其.足 D、而.
忘操之
楚人有涉江者.反归取之.遽契其.舟
而.剑不行
三.请在《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篇文章找出以下句子。

反问句: 1.
2.
省略句: 1.
2.
四.文学常识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朝
代)哲学家,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编写的论文集。

五.两则寓言内容不同,写法也有区别。

《郑人买履》主要通过对人
物的描写,揭示出郑人的心理;而《刻舟求剑》则通过对楚人的、描写,表现他的。

六.寓言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短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除本
文外,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七.寓意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但讽刺的都是同一类人。

你知道这是一类什么样的人吗?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说说他们的表现。

初一语文上学期基础试卷: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初一语文上学期基础试卷: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初一语文上学期基础试卷: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新的学期大伙儿又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了,不断地做练习才能让知识把握的更深刻,下文为大伙儿带来了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供大伙儿参考。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该书的作者______是______末期_____家,______家的要紧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该书主编者______是______末期秦的丞相。

(8分)2、说明句中加点字:(14分)郑人有欲买履者( ) 先自度其足( )至之市,而忘操之( ) 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

”(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3、说明句中加点的虚词:(8分)之至之市( ) 至之市,而忘操之( )而置之其坐( ) 反归取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而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说明:(6分)①置之其坐:______通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反归取之:______通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5、翻译句子:(8分)①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两则古代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6分)①《郑人买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②《刻舟求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B 综合提升卷时刻(45分钟) 分值(50分)文言文比较阅读一:(一)自相矛盾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练习卷
班级学号姓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
遽契
..其舟()()项为之强.()鹤唳.()土砾.()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度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②自先自.度其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之至之.市()而忘操之.()
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是吾剑之.所从坠()④而而.置之其坐()拔山倒树而.来()至之市,而.忘操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⑤观昂首观之()
作青云白鹤观()
⑥以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⑦为项为之强()
以虫蚁为兽()⑧其常蹲其身()
神游其中()
⑨故故时有物外之趣()
温故而知新()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返
(3)遂.不得履.(4)遽契
..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7)盖.一癞蛤蟆也(8)鞭.数十
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6分)
①置之其坐:____通______ __________
②凸者为邱:_____通______ _ ③反归取之:______通______ _______
④项为之强:______通______ ________
5、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⑥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⑦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⑧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⑨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刻舟求剑》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7.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神游山林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外延读一】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
予趋槁非徒
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③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课外延读二】
月怀一鸡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
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
..,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攘――窃取、偷盗。

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

道――个人的举止言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或:是:
损:已:非义:
2、下列对加点字“之”的用法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②或告之曰③是非君子之道④请损之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