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爱华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用自由的游戏点亮孩子的生命——访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主任华爱华
。
,
类 是 幼 儿 自发 的 游 戏 我 称
, ,
” ,
即 活 动 的本 体 就 是 游 戏 ;
,
一
类 是 手段 性 游戏 也 称 为游戏化教
,
学 即 活 动 的本 体 是 教 学 用 游 戏 化 的 手 段 开 展 教 学 在 教 学 中 获 得 游 戏 般 的 体 验
两 类 活 动 共 同构 成 了 幼 儿 园 的 基 本 活 动
许 多 老教 师说 幼 儿 园最典 型
,
的角色游 戏 和结 构 游戏 的时 间还 不 如改革之 前那样 能得 到保 障 了
1I
。
看来 广 大教 师
,
【l !!
匹m m l
。
,
2oo 9
, , ,
2 z 箬 本 栏 目 主 持 人 :堕 室 Q2 5 二 8 § z § 2 1 i 查 )
,
垫 些 星 里 些;箜§ 魁 @ 亟 二 P
现 的必然 要求 , 但这 并不 意 味着不 需要 教 师 的介入 和 引导 。事 实上 , 成 人参 与 的游 有 戏, 对幼儿 的发展更 有 意义 , 键是教 师在幼 儿游 戏 中的角色 定位 。我 曾经提 出 . 关 教师 是幼 儿 游戏 环 境 的创设 者 , 戏过 程 的观察 者 , 戏进 程 的支持 者 . 三 种 角色 的定 游 游 这
基本形式 就是 主要形式 . 本活动 就是大 部分活动 , 基 这种理解 只领会 了“ 本” 基 的部分 词
义, 而并未领 悟到“ 基本 ” 的内涵。实际上 , 这个 “ 本 ” 基 并非单 单是指 时间维度上 的 , 幼儿 园要 以游 戏为基本活动 . 是顺 应 了“ 游戏 是幼儿 的基本 活动 ” 这一 自然规律 。因为众 所周
幼儿园教师感想:华爱华老师讲座有感
听华爱华老师讲座有感本周我们有幸聆听了华爱华老师关于《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讲座,在讲座的开始华爱华老师便开宗明义,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所独有的,区别于小学。
讲座中华爱华老师更是肯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学前教育就是围绕着游戏所展开,为孩子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通过华老师作出了对于游戏的讲解,我们知道,游戏是一种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
作为我们教师必须时刻以游戏来开展活动,按照指南要求展开教学;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符合幼儿各年龄段发展需要的游戏;开展符合幼儿学习的活动区活动,有效地推进幼儿发展的游戏指导。
总而言之,集体活动中有大量的游戏,活动区提供的材料要多样性、可玩性,自主性游戏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这样“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才能有基本保证。
对幼儿来说,活动区的游戏是一种基本活动。
在活动区里,幼儿可以展开一系列自己所想体验的游戏。
首先。
从时间上来说游戏应该是最经常开展的一种活动,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果不加任何干涉的话,游戏充盈在幼儿的大部分生活时间里;其次,从性质上来说游戏应该是最必然的一种活动,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大部分行为具有游戏的性质。
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第三,从价值上来说游戏应该是最必需的一种活动,因为游戏给了幼儿表现所能和满足所需的机会,使他们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自我发展,也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
对照华老师所讲的内容,我发现我们现在孩子所玩的游戏材料中高结构材料占了大多数。
这些材料操作性不够强,比较单调,再加上老师活动前的思维框式,给予孩子在游戏中很多的思维阻拦,导致孩子们对于某材料只有模仿、效仿的操作,没有达到探索的功效。
有时候,作为老师,也怕孩子在新事物呈现的时候怕他们走弯路、浪费时间,所以会告诉他们一些操作方法,让幼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从中得不到自主学习。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明白到游戏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在摸索中玩出不同的花样。
读《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有感
读《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有感华爱华教师的这篇文章很全面地介绍了《指南》对于游戏实施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文章首先将幼儿园与小学相比较,从侧面突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否得到正确的实施呢?现状就是,一直在强调“去小学化”、“去科学化”,但很多教师们仍然重视“上课”,而看轻“游戏”。
于是我也开始审视我自己,虽然从事教师才一年多,但是在这一年多中,我对“游戏”是一种怎样的看法呢?可能刚开始觉得“上课”比较重要,但是渐渐地我认为“游戏”才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我也开始等多地关注幼儿的游戏,而不是着重思考幼儿上课时达到的“目标”。
除了再次明确了“游戏”的重要性之外,文章中还提到了活动区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指南》中目标的实现,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无非就是发放性的和封闭性的,其主要表现在材料设计的结构化程度上。
想想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投放给幼儿的材料大多都进行了高结构化的设计,导致幼儿必须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所以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幼儿玩过一阵子就不想再玩了。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能获得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或者对已有的只是经验进行了巩固,但这不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所以幼儿兴趣会渐渐减弱。
另外一种游戏材料也就是开放性的,而开放性的游戏材料幼儿在游戏时没有严格的规定,教师不限定玩法目标也很隐蔽,但对于幼儿来说自主的空间很大,所以幼儿在游戏时能够充分利用材料,不会出现封闭性材料的兴趣减弱的情况。
在班级,我们也开始重视游戏材料的投放,逐渐以封闭性材料转向开放性材料。
但仍有大部分幼儿已经习惯了使用封闭性的材料,可能对于开放性的材料还需要一定的接收时间。
《指南》给游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我们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指南》,正面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不断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它旨在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有效地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幼儿园应构建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
幼儿的游戏活动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展开的,因此,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和游戏空间。
例如,设立角色扮演区、积木区、绘画区、动感游戏区等,供幼儿进行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
同时,幼儿园要保证游戏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防止幼儿受伤或者感染。
其次,幼儿园应培养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自主性。
幼儿的游戏兴趣是游戏活动的基础,幼儿园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体验,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加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乐趣,培养对游戏的热爱。
同时,幼儿园要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主学习的体验。
再次,幼儿园应结合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可以锻炼语言、认知、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
幼儿园应结合游戏活动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不同能力。
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在积木游戏中,可以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共同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可以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游戏活动。
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给家长提供相关的游戏指导和游戏材料,引导家庭将游戏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与家长共同探讨幼儿的游戏发展情况,分享游戏的经验和成果,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总之,幼儿园要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需要构建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自主性,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并加强与家庭的合作。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类型:理论课+实践课学时:32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是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的精神要求而开设。
因此《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根据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岗位要求,《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专业素养和组织教学活动能力为核心。
对《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设计应突出理论性、实践性、职业性。
3、课程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幼儿游戏活动,了解幼儿游戏的产生、发展和游戏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基础,能够理解教材中各种游戏的主要概念、理论和观点;探讨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和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征,为学生的游戏指导和组织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能够综合运用幼儿游戏的知识来设计、实施及评价幼儿园游戏活动;具有组织实施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幼儿游戏发展观,明确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掌握各年龄班游戏发展特点与指导要点,熟悉创造性游戏组织方法,并能应用理论来指导评价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
2、能力与技能目标: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幼儿游戏的基本问题;完成各种游戏活动计划的撰写和试教,具有组织指导游戏活动的能力;能对幼儿园游戏活动进行评价;学习创设游戏的环境,掌握建构和表演等基本技能;毕业设计时,能够学习撰写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方面的论文。
3、素质目标:对幼儿游戏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愿意用所学游戏基本知识去观察、分析幼儿园游戏的实际问题;具备组织、指导和评价游戏的基本素质。
幼儿园通过活动区域游戏来实施《指南》
• 但尽管如此,二十多年来,幼儿园仍然没有做到“以游戏为基 本活动”,教师们仍然视“上课”为自己的主业,“重课轻游 戏”的小学化现象依然严重,以至于2011年底,教育部发出了 《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 的通知》,再一次强调了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坚持。
•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幼儿园为什么要提前教小学的内容?为什 么要用小学的方法而不用幼儿园的方法来教呢?或许教师会提 到家长的诉求,会提到小学学习压力的严酷性,会提到应试教 育的大背景,等等。这固然可以作为一种理由,但我们认为这 不是根本理由,因为对于“‘上课’和‘组织指导游戏’哪一 个更容易”的问题,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上课”,而认为“ 游戏”比较难。可见很多教师对学前教育特有的专业本领没有 把握,事实上她们并不知道有别于小学的方法该如何实践,还 没有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理解过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没有 真正体会过游戏对幼儿发展(哪怕是儿阶段应该学什么
2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是什么 3 《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二)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 1.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
就没有发展。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游戏 反映发展,游戏巩固发展,游戏促进发展。
• 就这一命题的重要性而言,我们能从幼儿和教师两方面加以论 证。对幼儿来说,游戏的重要性在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其发展 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对教师 来说,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专业性区别在于游戏,而不 是上课,游戏最能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因为组织和指 导儿童游戏的专业技能,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专业能力, 是其他学段教师难以取代的。如果幼儿园提前教小学的内容, 用小学的方法来教,那么,幼儿园教师就可以被小学教师取代 ,而幼儿园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将是学段中最低的。因此 ,对儿童游戏的把握,才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拿手好戏和看 家本领,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体现。
华爱教授优秀游戏案例遴选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华爱教授优秀游戏案例遴选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听华爱华教授的讲座优秀游戏案例遴选标准,领悟了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及游戏与教学的关系;认识了角色游戏与叙事能力及结构游戏与数学有着长期效应。
在教育实践中,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怎样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生成游戏、游戏生成教学,我体会到:一、提供时空保障幼儿园应充分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自主游戏时间,提供开展自主游戏的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小班应该多一些角色游戏的时间,大班应该多一些结构游戏的时间,每次的游戏时间依据年龄段有所不同。
其次是空间上的保证。
游戏本身是创造性的,可变化的。
过于精致、过于真实的空间布置会限制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活动的空间、材料与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与游戏环境的相互作用,把游戏环境的布置与创设这些工作更多地留给幼儿。
还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去丰富幼儿的游戏,以保障幼儿游戏的空间。
让幼儿更自主、自由的开展游戏。
二、观察幼儿游戏游戏是幼儿幸福童年的保证,教师观察游戏要关注——幼儿认知、幼儿语言、幼儿交往、幼儿情绪、幼儿游戏主题、游戏专注度、材料使用、游戏常规这几方面,发现幼儿对游戏的真实需要,最大程度满足和提升幼儿身心发展需要。
在幼儿自发性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游戏并捕捉到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相关的行为,做好游戏情景向教学情景的转变工作,通过及时地指导和介入,推进游戏,这个时候的游戏与教育就融为了一体。
三、隐蔽教学目标无论是幼儿自发的游戏,还是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应注重过程而不过于追求结果,应该看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而不是有没有教育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因此教育目标在这里只能是隐含的,教师的目标不能直接成为对幼儿的活动的显性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将教育意图客体化,把教育目标隐含在为幼儿提供的环境中,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作用,通过幼儿为满足需要的主动活动来实现目标。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若干问题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若干问题——华爱华一、活动区的功能定位(一)活动区的产生活动区源自欧美;活动区源自英国的开放教育——非正式的学习形式;我国活动区产生的指导思想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改变小学化、学科化倾向;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创设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让幼儿自主学习。
我国幼儿园活动室的变化课程改革前后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改革前——我国传统的幼儿园活动室(教室)目前——倡导的幼儿园活动室(活动区)——试图与集体教学、个别化学习和游戏相融合的课程相适应。
(二)活动区材料准备已使教室感到重负一项自制玩教具的研究结果:一问:教室为什么会感到重负?二问:这样的重负是否值得?三问:玩教具需要那么多自制吗?活动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在游戏中和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中自主学习。
教师的困惑:——什么样的活动区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什么样的活动区导致幼儿个性化的发展?反思:目前的活动区引发了幼儿怎样的活动?理解几个关键概念——学习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自发性学习探索游戏自主学习(设置活动区的目的)纲要精神环境创设的原则:“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核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思考:我们要改变什么?目前,接受式学习的比重大。
改变现状的关键是:提高行为的有效性(非盲目性)——尽可能减少无用功;提高材料投放的专业素养——在反思实践中提高二、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目前活动区存在的问题:1、材料限制了活动区的游戏与自主探索:操练性的材料是教师“自制”的主要作品,活动区自制材料中,投放的学具大于玩具。
认识:多功能性——指向与幼儿。
能够玩出不同花样;多层次性——指向与幼儿。
能够适合不同年龄幼儿;原因:教学目标即时达成的功利化思想;低估了幼儿生活游戏中的自然学习能力;教育性大于可玩性。
当前活动区的三种材料投放方式——(1)、高结构材料:目标导向式投放——诱发特定性学习行为——教学材料中预设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活动方法由设计者限定;结果固定;(2)、低结构材料——探索发现式的投放方式——诱发多样性探索与表现——游戏材料中隐含着学习目标;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结果具有多样性的发现;(3)、非结构材料——自由开放式投放方式——诱发多样性表现行为——游戏材料不设学习目标;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种可能性;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高结构投放中的问题——虚假的情景性;辨识标记比任务更难;目标的可替代性;2、对材料投放原则的误解材料的多能性——把开放性材料复杂化;材料的多层次性——限定材料的操作方法;材料的教育性——用外显教学目标的达成削弱可玩性;如何实现教育性与可玩性的矛盾统一性?可玩性——对幼儿具有持续的吸引力;教育性——所承载的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总之,教育性是以可玩性为前提的。
如何理解和实践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优秀范文五篇)
如何理解和实践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如何理解和实践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如何理解和实践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常的一种行为。
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
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们对幼儿园游戏存有着几个误区:误区一:游戏就是指自由游戏,其作用就是让幼儿自己随便玩玩的。
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能够不管。
误区二:游戏就是休息、闲暇,游戏中幼儿不能学到知识。
游戏中仅仅能满足幼儿好玩的天性。
误区三: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是不能相提并论别的。
随着素质教育大力推动,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上发生着从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性变化。
自主性游戏日益被重视和接纳,重视幼儿的基本权利,强调自主控制,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教师的要求较以前大大地提升了,它不但是要求教师要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还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等方面的意识和水平。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生活过程就是这个人经验积累的过程,而对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幼儿的游戏就是他们的生活,幼儿往往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经验。
所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园游戏展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前,绝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开始注重游戏的展开,但在游戏展开的过程中,仍然存有很多问题,例如展开游戏是为游戏而游戏,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追求高档精美,教师包办一切,没有把准备游戏环境的过程看作是幼儿游戏的过程,学习的过程。
要从根本上扭转幼儿园这些倾向,必须首先改变把游戏与学习分开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
只有首先把游戏看作是学习,也就是说让幼儿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实行学习,游戏才可能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在幼儿园游戏展开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活动,又要反对和避免把游戏作为灌输知识技能的手段,理应重视游戏活动本身所特有的主体性发展潜能。
游戏是幼儿的自由活动,作为教师,要准确理解游戏、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解读及其突破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解读及其突破作者:滕春燕来源:《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2年第04期【摘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我国幼儿园开展游戏的基本政策依据。
学界对这一游戏政策的解读主要分为基于游戏时间的思路、基于游戏精神的思路、基于“关系”的思路。
三种思路在诠释基本活动的内涵并推动游戏政策落地和实施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突破“中心论”的局限,在动态交互中寻求游戏的最佳发展路径,是当前学前教育游戏研究的新趋势。
基于动态关系的视角,“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以理解为:游戏是幼儿园中主要的、根本的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内驱力,使游戏在幼儿教育整体关系网络中起到主要的、根本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基本活动;幼儿教育【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4-0038-05【作者简介】滕春燕(1978-),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讲师,博士。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我国幼儿园开展游戏的基本政策依据。
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工作应遵循“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原则。
同年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对幼儿园的行政事务、保教工作、奖励与处罚等做了规定,在保教工作部分写到“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学前教育法规的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法规对游戏理念和实践起着普遍的规范和指引作用[1]。
其中,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些法规、政策的解读更是起着专业解释与实践引领的作用,使幼教工作者“更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游戏内涵,进而推动幼儿园更好地贯彻和实施”[2]。
本文查阅了我国学界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现有解读,在分析各种理解思路的意义及局限的基础上,尝试突破已有理解的局限,基于动态关系的视角重新诠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期拓展幼儿园游戏的理论基础,并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政策引领下的幼儿园游戏实践提供借鉴与启发。
华爱华:如何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华爱华:如何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实际上是借鉴了欧美早期教育的实践经验,但我国幼儿园落实这一理念的现实却是:在农村幼儿园,游戏就是课间休息,最多再加上专门设计的“游戏课”;在城市幼儿园,只有徒具游戏形式的集体教学,加上演变成作业的区角游戏,再加上必须按教师要求进行的户外体育和生活常规活动,留给幼儿进行真正自由游戏的时间很少很少。
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不用倡导,幼儿园就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在我国,如此倡导,却很难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呢?究其原因或许还在于文化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里,一贯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游戏的自由体现的正是差异性,所以他们认同“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每个幼儿都能从游戏中获得经验,至于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并不需要加以追究。
在我国,人们潜意识里认同的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而现在却要求教育机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充其量只能是“寓教于乐”,而这在现实中却导致了“寓教而不乐”的结果。
一、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问:“玩”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关注到“游戏”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但很多教师对如何处理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存在困惑。
您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专家回答答: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认为两者并列,相互独立。
教学就是拿着教材上课,游戏就是让幼儿自由玩。
这是以教学之外自发游戏的时间保证来实现的,游戏起到的是精力调节和心理调适的作用,幼儿在游戏的愉悦中无意学习,这与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虽直接关联,却在幼儿的整体发展上相得益彰。
另一种观点是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认为两者是相互融合、互为生成。
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无意学习,在游戏中隐含教师的教育意图,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获得自主发展。
当教师以开放的思想创设活动区的环境,将教学目标隐性地融入环境由幼儿自由探索时,这时活动区活动就是游戏与教学的融合了,否则可能只是一种操作性的作业。
浅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育
浅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育【摘要】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幼儿游戏的定义和特性进行阐述,论述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探讨游戏活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启发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正确组织合适的游戏去顺应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教育活动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同时,人们也早就发现了游戏对于儿童教育的价值。
游戏充盈于儿童的身心,充盈于儿童的思想、情感和身体中。
游戏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过程是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
一、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为大多数人能普遍接受的游戏的解释。
面对这种现实人们对游戏定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发生了疑问。
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现在父母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很早就教孩子认字、数数、背唐诗,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将孩子送往少儿英语学习班去学英语!早期教育的确值得重视,但是,许多家长由于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这种填鸭式教育的结果是让孩子变成了撑得饱饱的呆鸭子!尤为严重的事,这种方法让孩子很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二、游戏对于培养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熊请客》的故事,幼儿可模仿作品中每一角色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扮演小熊的幼儿语言憨厚、热情;扮演小猫咪和小花狗、小公鸡的幼儿,用鄙视的态度对待狐狸,用亲切、礼貌的语言对待好朋友;扮演狐狸的幼儿则尽力表现出狡猾、贪婪的特征。
幼儿在游戏中很自然地熟记作品中的语言,富有创造性地、生动逼真地表现出符合角色性格的声调和表情,这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水平,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园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讲稿忠元一、研究背景我的研究总课题是《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是分二个阶段开展研究的。
前期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育资源的整合性运用》为研究重点,主要围绕着:1、主题活动和领域教育中教育资源的整合。
在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中我们关注不同的主题容、不同的活动形式,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资源并根据需要进行单项、双向、多项的整合,使之不断扩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促进幼儿的发展。
2、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有了较为本质的转变,尤其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在尊重幼儿、顺应幼儿、支持幼儿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但是在前阶段的实践中,作为对幼儿全面发展重要形式的游戏如何与幼儿园课程有机整合还存在如下的问题及难点:1、一日活动中,游戏与学习活动呈“分离平行的”的关系,缺乏有机的联系和整合。
表现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上午的)学习活动与(下午的)游戏的容都是独立的,缺乏在的联系,不能有效地建构游戏与学习互通的桥梁。
2、即便是游戏活动,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经验与表现、需要与体验缺乏明确地价值判断能力。
表现在:活动中教师虽然顺应幼儿的情绪、情感并予以幼儿活动兴趣的满足,但对游戏活动中诸多的幼儿经验、需要、缺乏自觉关注,为此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支持幼儿的游戏。
不少教师对发生在身边游戏中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熟视无睹,对幼儿在游戏中地需要与真正关注的热点问题,缺乏敏感性。
3、游戏中预设的容缺乏弹性,而且不能及时与幼儿生成的容有机整合。
表现在:游戏容的确定与情节的发展主要还是以教师的预设为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生成的容与情节教师不能及时调整计划,提供环境、材料、经验的支持,以满足幼儿的需求,使游戏活动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不断的深入。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本着学习贯彻《纲要》精神,结合对整合课题历年来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对教师在实践中所面临地困惑和问题,我们将课程研究与改革实践聚焦在《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的问题上,我们试图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有目的、有意识地整理、总结、概括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教育部: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教育部: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相关推荐
教育部: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对幼儿园来说,就是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科学保教。
”11月24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来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
郑富芝表示,未来将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严格规范小学招生和起始年级学习,严禁小学以各种名义进行选拔性入学考试。
“一年级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教学进度不得提前,解除家长‘怕跟不上’的担心。
”郑富芝说。
论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
论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论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摘要: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要方式,这是教育行政部分规定的,也是教育专家认可的,经过实践检验也证实是准确的。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
游戏是幼儿的本性,幼儿游戏储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
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由游戏的实质所决定的。
幼儿认知活动具有形象性和无意性的特点。
形象性的特点,使幼儿不可能重要依附语言讲授的方式进行学习,无意性的特点则使幼儿不可能较长时光集中注意于某一项单调的,缺少趣味性、活泼性、活动性和变更性的学习义务;因而,那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依附语言讲授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很不适应幼儿园教育。
关键字:基本教育活动游戏全面发展引言:游戏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途径,是促进他们发展的重要活动。
游戏通过为幼儿提供学习有关自我、别人和环境方面知识的机会,直接促进了幼儿全面的发展。
游戏给了幼儿想象、探索和创造的机会。
幼儿本能地游戏,他们游戏是为了享受活动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去感受自己的能力和验证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本身。
游戏充盈于心,充盈于思想、情感和身体中。
一个全神贯注于游戏的幼儿是富有创造力的、自由的和快乐的。
在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游戏中,幼儿学习和发展着。
一.游戏的基本特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是"尊重儿童"和幼儿的"主动学习"的延伸,同时也是基于游戏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一)游戏伴随着幼儿愉快的情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愉快的,快乐的情绪特征,他们在游戏中能够获得足感和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爱华: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012-05-11 09:32:02|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单位:上海游戏教育研究所
20XX年11月8日,由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系列专题观摩活动之一的《走进游戏走近幼儿》在静安区南西幼儿园举行。
活动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著名幼儿游戏教育专家华爱华教授做题为《对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思考》的专题讲座。
华爱华教授在讲座的开始便开宗明义,告诉所有与会者: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游戏,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体现。
随后,针对当下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游戏教育方面的误区、疑惑和不足等实际情况,华教授分三个部分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华教授既谈到了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也阐述了游戏与教学的发展效应;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华教授花了很大的篇幅,运用了案例分析、视频赏析、图片欣赏等多种形式,向大家讲述了“如何使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通过华教授细致入微的解读,听取报告的学员们逐渐明白,集体活动中有大量的游戏,活动区有大量可玩性的材料,自主性游戏有大量时间保证,这样“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才能有基本保证。
通过讲座,学员们也逐渐理清了教学游戏、游戏化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差别,逐渐掌握了一个好的游戏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
正如华爱华教授在讲座的最后所说的那样,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就体现在游戏方面。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提高游戏方面的专业素养,让大家都明白“小游戏有大学问”,这样学前教育才能更加受到重视。
这正是游戏教育实训基地的培养目标,也正是实训基地所有学员的前进方向。
附:讲座实录
从1989年的《工作规程》开始提出,一直延续至今,这说明幼儿园和中小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游戏,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体现。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幼儿园教师在游戏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普遍不高,很多教师都认为游戏难于教学,现在幼儿园的教研也大多停留在看课评课。
游戏的难,一是难在教师不知道如何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这也势必导致教师不会介入游戏,不
能很好的创设游戏环境。
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对幼儿的游戏高控制,游戏内容、游戏环境、游戏情节都由教师来预设,幼儿的创造性就得不到发展。
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游戏反映发展,这表明游戏是儿童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发展评价)。
游戏应该成为教师了解儿童的窗口,教师能从中了解儿童的水平差异。
我们要避免创设与幼儿已有经验脱离的游戏环境,因为这样做又会回到教师高控幼儿游戏的误区。
游戏巩固发展,这表明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练习性行为(重复行为)。
幼儿所重复的行为,是他刚刚掌握的新行为。
当幼儿对一个行为已经没有重复的意愿时,说明这个行为对幼儿的发展已经实现了。
游戏促进发展,这表明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探索性行为(试探行为)。
幼儿在游戏中的一次次尝试会促进他的发展。
游戏与教学的发展效应
现在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而我们的教师也拿不出很有力的话语来说服家长重视游戏。
其实在幼儿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关注未来效应和即时效应(潜在效应与显在效应)这一对关系。
教学让幼儿直接获得知识技能,游戏让幼儿变得聪明和智慧。
游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重过程轻结果。
重过程,幼儿就会变化花样来玩,二是转换替代,同一种材料幼儿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材料可以做同一种用途,这里就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如何使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一是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两者并列,相对独立。
这是以教学之外的自发游戏的时间保证来实现的,游戏起到的是精力调节和心理调试的作用,幼儿在游戏的愉悦中无意学习,它与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虽无直接关联,却在幼儿的整体发展上相得益彰。
二是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两者融合,互为生成。
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无意学习,在游戏中隐含教师的教育意图,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获得自主发展。
应该说,后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关键即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
教学生成游戏——为教学设计游戏——目标隐在游戏中。
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设计成玩法,二是用诱人的结果来刺激玩兴,三是准确判断发展水平以激发玩智。
游戏生成教学——游戏中捕捉教学契机——不中断游戏。
教师不许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水平,二是判断课程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智。
理解幼儿期最基本的游戏
幼儿自发游戏的基本类型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角色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叙事能力的发展,对于后期幼儿的记叙文写作都有帮助。
游戏是转换,是元交际,是表演,是脚本。
结构游戏与教学。
研究表明,积木对儿童数学概念的有益影响是长期和深入的。
4岁时儿童积木游戏的水平与初中和高中时期的数学成绩呈正相关。
结构游戏的数学促进作用:
①数量关系:数量、单元、等分、、面积、体积等
②空间关系:线条、角度、弧度、整体部分、对称等
③逻辑关系:互补、可逆、守恒、平衡等。
教师为幼儿设计的游戏有规则游戏、教学游戏、游戏化教学。
我们来辨析一下几个案例,来看看这些是不是游戏。
案例一:猜数字
幼儿坐在绒布板前面,教师把一个数字板放上,叫一个幼儿念出正确名称。
如果说对了,就可以拿到那个数字板。
游戏结束时,拥有最多数字板的幼儿就赢了。
分析:这是教学,不是游戏。
(1)教师和幼儿之间不形成对立,因为教师并不想赢这个游戏。
(2)幼儿之间形成对立关系(争高分),但没有对立行为,因为幼儿无法争取自己回答问题的机会,权利在老师那里。
(3)没有思考游戏策略的含义,因为幼儿无法阻止别人得到一个数字板。
案例二:排列色球
一位幼儿将六个不同颜色的球排成一行。
另一位幼儿仔细看他的拍法,然后闭上眼睛。
第一个幼儿重新排列色球,第二个幼儿醒来后,将色球排成原来的方式。
(难度从3球开始)
分析:
(1)目标无意义,记忆的内容没有价值,不是体现游戏的策略。
(2)第二个幼儿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输或赢。
案例三:抢椅子
椅子比一组参加游戏的幼儿人数少一把,并排成一圈。
教师放一段音乐,同时幼儿围着圈子跑。
教师随时停止音乐,幼儿快速坐到椅子上,没有坐到椅子的幼儿出局。
分析:年幼的孩子倾向于只关心自己所做的事,当其在游戏中出局时,即使游戏没有结束,但对这个幼儿来说意味着游戏结束了。
所以,如果游戏的过程中出局的幼儿要有一段较长时间不能再参与游戏,那这个游戏不是一个好游戏,必须修改规则。
规则游戏的特点是规则、对抗和输赢。
幼儿规则游戏的游戏性标准包括:游戏能够挑战儿童思考玩的技巧?儿童可以自己判断他们的成就吗?所有的成员是否都能主动参与?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是教学游戏,这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由教师专门设计或选择使用的各类游戏,幼儿以娱乐为目的,教师以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关注和引导,可做正式教学的预先经验准备,可作为正式教学后的练习巩固,可插入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所有规则游戏和大部分嬉戏性游戏都能成为教学游戏。
还有一个概念,是“游戏化教学”,我们常常将其与“教学游戏”混淆,游戏化教学是教学活动。
游戏只是一种激励性手段,教学目标在游戏之外。
活动区的功能定位
活动区投放材料的方式决定了幼儿行为的游戏性与非游戏性。
(1)高结构材料材料中预设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活动方法由设计者限定,结果也是固定的。
(2)低结构材料材料中隐含着学习目标,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结果具有多样性的发现。
(3)非结构材料材料不设学习目标,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种可能性,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集体活动中有大量的游戏,活动区有大量可玩性的材料,自主性游戏有大量时间保证,这样“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才能有基本保证。
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就体现在游戏方面。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提高游戏方面的专业素养,让大家都明白“小游戏有大学问”,这样学前教育才能更加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