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营葬于黄花岗。
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历史上,这次起义意义重大,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这次起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十一次革命武装斗争中的第十次。
这次起义原定于4月13日(农历三月十五日)在广州发难,赵声、黄兴为革命军的正、副指挥。
计划攻占广州后,由黄兴率领一支革命军出湖南,攻湖北﹔赵声率领一支革命军出江西,攻南京。
事前挑选了五百名优秀的革命党人为“选锋队”(即敢死队,后来实际增至八百名),起义时由十路军进攻两广总督署、广东水师行台、警察署、军械局、炮营、电信局等,打开广州城各大门,在小北门迎接新军入城等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由于海外的募款和购买的武器未到齐,以及临近起义前(农历三月十日)温生才刺杀了清政府在广州的将军孚琦,清政府加强了戒严防范,并全城搜查革命党人,因而起义被迫延期至4月27日。
赵声以及在香港和广州附近各县隐蔽待命的数百名“选锋队”,在起义前一天下午才得到了最后确定起义日期的通知,因而未能赶到广州集中,黄兴便将原计划十路进攻改为四路进攻。
但发难时只有黄兴自己率领的一路参加起义,其余三路的领导人陈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借故逃避,致使这三路选锋队无人领导,又无法领到武器,未能参加战斗。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时三十分,黄兴在形势十分不利又不得不起义的情况下,毅然率领革命党选锋队一百多人,各人手臂上一律缠着作为起义标志的白布,脚穿黑色橡胶鞋,从现越华路的小东营指挥部出发,一直攻入两广总督署。
在莲塘街吴公馆,同样装束的革命党选锋队三十多人在喻培伦、饶国梁等率领下同时奔袭总督署。
黄兴率领队伍攻入总督署后,准备活捉两广总督张鸣歧,迫使他号令两广清军反正。
但张鸣歧闻风声后躲到水师行台,革命党遂放火焚烧总督署后退出。
此后黄兴和喻培伦所率领的革命党人分成几路,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黄花岗起义
具体过程
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廿九)下午5时30分, 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 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守南大门。黄兴连开三枪,率 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 越墙逃遁。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 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 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由于实际起义 以黄兴率部为主,黄兴为实际起义领导人。赵声、胡 汉民二十九日率200选锋队员出发,三十日凌晨抵达 广州城外,但是大势已去遂返回。 • 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 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七十二烈 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 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
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 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政治: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为“洋人 的朝廷”。只有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才能拯救 民族。 • 1907、1908年,同盟会在西南边境地区发 动了六次武装起义,但因准备不足,单纯冒险, 都归于失败。多次失败,使少数革命党人对前 途失去信心,转而走上暗杀道路。孙中山等人 没有气馁他们决心在广州发动一次更大的起义, 以此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简介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 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 又称“辛亥广州起义”、 “三· 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 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 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 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 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
影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释一、引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是一部记录广州起义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该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标志着我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以期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段重要历史。
二、事件背景黄花岗起义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我国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辛亥革命的火种正悄然蔓延。
而在这样的时刻,广州黄花岗就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英勇行动,这场行动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预演。
三、事件发展黄花岗起义的发展过程极其曲折,起义者为了反清复明,策划了一次武装起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尽管失败,这次起义却在我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人传颂不衰。
四、烈士事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详细记录着每一位烈士的事迹,他们或许年纪不大,却在国家危难之际,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起义,最终英勇献身。
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我国人。
五、作者观点从本文所阐述的事件来看,黄花岗起义是一次英勇的行动,起义者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
虽然他们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豪气和气节却深深感动了后人,成为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典范。
六、总结回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的历史文献,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历史细节和精彩的人物事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逐一细致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了解我国近代史的发展。
在回顾历史的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继续前行。
在本文中,我们围绕黄花岗起义展开了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一幅更加饱满、立体的历史画卷。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对黄花岗起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我国近代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激发对历史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的尊敬。
愿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黄花岗烈士事略 (2)
黄花岗烈士事略一、背景介绍黄花岗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一个著名的山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这座山岗以其发生的黄花岗起义而闻名于世。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开始。
二、起义概述2.1 起义原因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遭遇国民党右派反动派迫害的背景下,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进革命事业而发动的一次起义。
起义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国民党反动派压迫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共产党内部存在分裂和意见分歧;•工人阶级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2.2 起义经过黄花岗起义于1927年12月11日爆发,地点是位于广州的黄花岗。
起义前,参与起义的共产党员秘密组织了一千多名工人和青年学生,并策划了起义行动。
起义当天,起义军士兵带着武器集结在黄花岗公墓,并开始向前线进发。
他们奋勇作战,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力量,占领了广州市区。
起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由于起义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加强了对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镇压,起义军最终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三、烈士事略黄花岗起义中有许多英勇献身的烈士,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和工人阶级的利益,英勇奋战,最终舍身殉国。
3.1 烈士姓名黄花岗起义中有许多烈士,其中包括:•陈昌浩•方志敏•杨开慧•董振堂•何立新3.2 烈士事迹陈昌浩是黄花岗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曾担任起义军的主力指挥官。
陈昌浩是一位非常忠诚的共产党员,他在起义中表现出色,为起义的成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他在起义后不久被敌人抓获,并遭到残酷的虐待,最终壮烈牺牲。
方志敏是黄花岗起义中的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他积极参与起义,并在战斗中表现出色。
方志敏是一个勇敢而有正义感的人,他奋勇杀敌,为起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不幸的是,他在起义后不久被敌人逮捕并处决。
杨开慧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是黄花岗起义中的一名义勇军士兵。
尽管年轻,但杨开慧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中国近代史黄花岗起义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黄花岗起义名词解释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反清起义,发生于1911年4月27日,地点在广东省广州市黄花岗(今黄花岗公园)。
该起义被视为辛亥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统治的瓦解和民主革命的开端。
以下是对黄花岗起义中涉及的名词的解释:
1. 黄花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一个地名,是黄花岗公园所在地。
起义发生地。
2. 辛亥革命:指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总称,指的是1911年爆发的反清起义,最终导致清朝灭亡。
3. 反清起义: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清朝统治的起义行动,旨在推翻满清政权,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4. 封建专制统治:指的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或王朝建立的专制统治制度,特点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独揽大权,民众没有言论自由和政治参与权。
5. 民主革命:指的是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民主化进程的革命。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起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花岗起义介绍
黄花岗起义介绍黄花岗起义,又称第三次广州起义、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是中国同盟会于1911年宣统三年在广东省广州市发起的一场起义。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遇害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革命党人。
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后,中山先生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改变社会性质的主要手段,策划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山先生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背景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中山先生和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在槟榔屿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力量、认真准备,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夺取广州城以后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
1910年秋,孙中山与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
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
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
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
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
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
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
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
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
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
终归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起义失败后,广州城内的大街小巷留下同志们的遗体。
广州清吏对革命党恨之入骨,有意“示众”,把杀害了的烈士头颅挂在城门上。
直到第五天,督署在市民的要求下发函请善堂收拾遗骸。
南海、番禺两知县准备将烈士葬在东门外埋犯人的臭岗。
没有暴露身份的党人潘达微知道这个消息后,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找到善堂董事说:“义士为国捐躯,葬于臭岗,心何能安?”员潘达微冒生命危险将当初能找到的战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名革命党人实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的尸骨葬于广州东北郊,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
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一次起义,其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
活动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在起义中,共产党的前身――中
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后更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共产
主义青年团的成员积极参与。
起义的失败并没有打击到中
国共产党的士气,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加坚定地信仰与斗争,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启发了反国民党运动:黄花岗起义的失败对当时的反国民
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起义表明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一
些腐败和压迫的问题,激起了反对国民党的反抗情绪,为
后来的反国民党斗争提供了动力。
3.铸就了民族抗日的基础:黄花岗起义中参与者之一的连横
组织继续抗日斗争并与其他抗日力量合作,为中国的民族
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起义中的斗争精神和对民族独立的
追求,成为之后抗日战争的精神支柱。
4.形成了进步思想的源泉:黄花岗起义反映了当时中国人们
渴望自由、民主与社会正义的愿望。
起义中的一些参与者
积极传播新思想,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推动了
中国进步思想的发展。
总的来说,黄花岗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激发了反对国民党和建立独立、民主的愿景。
黄花岗起义的精神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和进步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花岗起义的时间介绍
黄花岗起义的时间介绍黄花岗起义,又称第三次广州起义、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是中国同盟会于1911年(宣统三年)在广东省广州市发起的一场起义,下面是由店铺提供的黄花岗起义失败的原因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黄花岗起义的时间介绍清政府腐败落后,在外面侵略者面前节节失败,人民生活极度痛苦,仁人志士苦苦寻找中国的未来。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方残败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作为中国现代革命的先驱登上了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
1910年11月3日,孙中山开始准备进行广州起义,也就是黄花岗起义,经过多次商讨,暂定黄花岗起义时间为4月13日。
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已经进行过多次起义,都以革命的失败而告终,在连续的失败的影响下,有的革命党人改变旗帜鲜明的起义方针,参与暗杀行动。
但是由于革命党又进行暗杀行为,且不幸被捕,敌人已经加强了警备工作,黄花岗起义时间只好改期进行。
4月23日,革命党人黄兴从香港来到了广州,准备领导起义,经过布置研究,黄花岗起义时间为4月27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这是真正的黄花岗起义时间,黄兴带领革命党人120多人,以白巾为信号,带着枪支弹药,向督署进攻。
清兵人数众多,又经历过军事训练,给革命军人员造到很大的伤忘,黄兴带领大家且战且退,虽然明知道无法战胜敌人,但革命党人还英勇地投入战斗当中,战斗一直打到天亮,又因经验不足和事先没有安排完善,战斗中还出现误伤的状况,最后只有黄兴一人生还,4月30日他带伤回到了香港。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黄花岗起义的烈士介绍1911年革命派发动了一场起义,这场起义是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先声,这场起义牺牲了百余人,这场起义被人们称之为黄花岗起义,在这场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烈士,他们怎么会被人们称为黄花岗起义烈士,他们又做了怎样的事情让历史铭记他们呢?黄花岗起义之前,革命派不断发起各种起义,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1911年,起义军在决定发动起义,起义的地点选择了广州。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1911.04.27)来源:中国台湾网编辑时间:2011-7-14 0:00:00 浏览次数:255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
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召开同盟会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及南洋和国内东南各省的代表会议,决定在广州再次起义,然后大举北伐。
会后分头进行准备,在香港成立领导机构统筹部,下设调度、交通、储备、编制、秘书、出纳、调查、总务八课,各行其职。
旋即筹款购械,,联络新军、防营、巡警和附城一带会党、绿林、游勇,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三十八处,并选拔八百人组成“选锋”(敢死队),次年4月8日,各项准备接近就绪,统筹部在黄兴主持下召开会议,决定26日起义,分十路进攻广州,赵声、黄行为革命军正副司令。
23日(一说25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营街五号建立起义指挥部。
因消息走漏,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黄兴被迫推迟起义日期,令各部即速解散。
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起义人数锐减的情况下,黄兴临时将原定十路进兵计划改为四路,亲率敢死队一百二十余人,臂缠白巾,手持枪械炸弹,猛攻督署,击毙卫队,擒杀管带,张鸣岐穴墙逃走,起义军焚烧督署后退出,至东辕门外与李准卫队相遇接战,互有伤亡,随后分兵攻袭督练公所等处,又与大队清军展开激烈巷战。
终因孤军作战(其他三路因故未动)。
伤亡甚重,奋战一昼夜被清军击败。
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妆逃脱,喻云纪、方声洞、林觉民、黄鹤鸣等八十六人(一说一百余人)死难。
后由善堂收敛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同盟会员潘达微以自己房屋作押,购得墓地,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的名词解释
黄花岗起义的名词解释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武装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
这次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对封建统治的一次重要事件。
黄花岗起义发生在当时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名叫黄花岗的革命风潮最为高涨的地方,因而得名。
黄花岗起义的背景是清朝统治的衰败和社会民主思潮的抬头。
清政府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掠夺使中国社会日益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水平被压榨到了极点。
同时,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传入一些新的政治思想,如民主、共和和科学,这些思想为中国广大民众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和精英开始积极参与政治和革命活动,他们积极宣传民主思想,发动群众,希望推翻清朝的统治。
而黄花岗起义正是这些精英们组织起来的一次反清起义。
起义的导火线是广州的护国会成立。
护国会是一支秘密的反清组织,旨在推翻清朝,建立民主的共和国。
会员中有许多著名的民主主义者和革命领导者,例如黄兴、陈炯明等。
护国会在黄花岗举行了一次大型的集会,导致清朝政府对其采取了严厉的打压行动。
1903年,广州发生了著名的“马花炸案”,这次爆炸导致数十名清朝官员的死亡。
尽管爆炸的真正原因不得而知,但清朝政府将其归咎于护国会,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迫害。
这导致了护国会成员的迅速减少和组织的瓦解。
然而,清朝政府的镇压丝毫没有削弱人民的抵抗意志,相反,反清思潮更加高涨。
1911年9月,广东各地的革命活动如火如荼,广州成为了革命活动的中心。
黄花岗起义的爆发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10月10日黄昏时分,一群商人在黄花岗凑集资金购买火药。
这群商人由于购买火药时过多的不小心引起了守卫的怀疑,引发了双方的冲突。
冲突中,商人的同伴发现事态不妙,火速返回营救,最终发展为与守卫之间的激烈战斗。
起义的消息在广州迅速传播开来,更多的暴徒和革命者参与进来,形成了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
起义者掌握了广州市政府,并利用这个机会宣布成立了“广东军政府”,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
黄花岗起义相关诗词
黄花岗起义相关诗词摘要:一、黄花岗起义概述二、黄花岗起义的背景与策划三、黄花岗起义的过程与失败四、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五、黄花岗起义相关诗词欣赏正文:一、黄花岗起义的概述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是清末同盟会领导下在广州举行的一次反清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的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
虽然最终失败,但对中国革命历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黄花岗起义的背景与策划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革命党人中产生了悲观情绪。
为了激发士气,孙中山于同年11月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召开秘密会议,商定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
会议决定由南洋和闽苏皖川桂粤等地同盟会骨干组成“选锋队”,计划在城内率先发难,占领广州。
三、黄花岗起义的过程与失败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等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
起义军烧了总督衙门,向东辕门冲去,与清军大部队相遇。
尽管起义军英勇奋战,但因组织失误和敌众我寡,起义最终失败。
此次起义共有72名烈士慷慨就义。
四、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下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烈士们展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他们的牺牲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五、黄花岗起义相关诗词欣赏以下是一首黄花岗起义相关的诗词,以此纪念英勇的烈士们:热血染红黄花岗,英雄豪杰共肝胆。
誓死报国敢问天,百折不挠革命情。
捐躯赴难志未酬,遥寄哀思泪满巾。
广州黄花岗起义
广州黄花岗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武装起义事件,发生于1927年的广州。
这次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地区的积极发展。
起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27年春季,当时的国民党右派主导了国共合作,但是在上海发生的四一二反革命事件之后,国民党右派迅速转变立场,开始对共产党进行清洗。
因此,广州黄花岗起义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破裂之后的一次反击行动。
起义的策划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他策划了起义的计划,并在广州准备了足够的军火和人员。
起义原计划于1927年4月11日夜晚爆发,但因为计划泄露,国民党右派得知起义消息后,迅速采取措施镇压起义。
然而,即使在国民党右派的镇压下,广州黄花岗起义还是在4月12日爆发了。
起义的主力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和革命群众组成,他们占领了广州市内的一些重要地点,并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
起义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国民党在广州的统治,建立一个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人民政权。
起义者指责国民党背叛了革命,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武装斗争来保卫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权益。
然而,起义的战斗形势并不利于起义者。
国民党军队占据了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他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并成功地将起义者赶出广州市区。
起义者被迫转移到附近的九龙山和白云山等地,开始了游击战争。
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同时也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是它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和人民解放军奠定了基础。
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军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次起义的失败也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教训,改变了以往农民起义的方式,转向游击战争和武装斗争。
从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在面对困难和失败的时候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花岗起义故事演讲稿
黄花岗起义故事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段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黄花岗起义。
这个故事发生在广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起义行动,也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41年,英国侵略者通过《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这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慨和不满。
在这种背景下,广东一带的民间反抗活动日益增多,人民的反抗情绪也在不断升温。
在这个时候,广州的一些爱国志士和学生们决定联合起来,举行一次反对外国侵略者的起义行动。
1847年,黄花岗起义爆发了。
当时,一些爱国志士和学生们聚集在黄花岗,高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他们手持刀枪,誓死与侵略者作战。
起义者们奋勇作战,但由于起义力量薄弱,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然而,黄花岗起义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潮,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到反侵略的斗争中来。
黄花岗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它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它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感,唤醒了人们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也促进了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黄花岗起义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国爱国主义的重要象征之一。
通过黄花岗起义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黄花岗起义的精神,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和发展的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希望大家能够从黄花岗起义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牢记爱国情怀,珍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黄花岗起义
本月十日,统筹部拟定十五日起义,分10路进攻广州。由于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广州戒严,起义被迫延期。二十五日,黄兴潜入广州,于本日起义。黄兴率一路进攻总督衙门;另一路攻广州北小门,接应参加起义的新军进城;第三路守大南门;第四路袭取巡警教练所。黄兴率120余名先锋队员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纵火焚烧了总督衙门,继续前行。在东辕门外,起义军与清广州水师提督李准卫队遭遇,展开激烈巷战,战斗持续了一昼夜,伤亡重大,最终被清军击败。黄兴伤右手,断两指,仍坚持指挥,直到只剩弧身一人时才躲入一家绸布店,经同志护送到香港。林时爽、林觉民等70余人死难。事后收殓遗骸72具,合葬于黄花岗。这次起义,是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最后一次起义,震动了全国,直接刺激了长江流域的革命运动。
黄花岗起义
宣统三年(1911)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在广州起义,伤亡惨重,全国震动,是为“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领导的起义屡遭挫败,部分革命党人精神上渐生失望。孙中山坚守革命必胜信念,于去年十月,在槟榔屿召集同盟会骨干及南洋和东南各省代表秘密会议,决定在广州再次起义。会后,孙中山、黄兴等亲自到华侨中募捐,集得港币19万元,遂派人到日本购买武器。十二月,黄兴、赵声等到香港组成了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黄兴被推举为部长,赵声为副长。除分派革命党海、惠州等地会党参加起义。他们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精选出一支由800人组成的先锋队,在广州设立了秘密据点38处。
1911黄兴带领的起义是什么
1911黄兴带领的起义是什么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起义,发生于1911年4月27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由革命党人黄兴领导,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黄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他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起义前夕,黄兴与革命党人多次商讨起义计划,并最终确定了起义的具体方案。
黄兴在起义中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起义军作战。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着一支由革命志士组成的敢死队,在广州发动了起义。
起义军与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由于力量悬殊,最终失败了。
黄兴在战斗中负伤,但他仍然坚持指挥起义军作战,直到最后一刻。
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黄花岗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黄兴等革命党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
在黄花岗起义中,许多革命志士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十二烈士,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民主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烈士的事迹被广泛传播,成为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和民主的象征。
黄花岗起义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在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中,黄花岗起义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许多人纷纷捐款捐物,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
同时,黄花岗起义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进展和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
总之,1911年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黄兴等革命党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以及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记忆中。
黄花岗起义的影响深远,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激励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为自由和民主而奋斗。
在今天,我们应该铭记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黄花岗起义
攻督练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绕路攻龙王庙。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左手执号筒,右手拿手枪,奋 勇当先,投掷炸弹。战至半夜,终因众寡不敌,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垒,向敌射 击。后因敌放火,他们才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
往小北门的一路起义军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作战,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最后,张鸣岐放火烧街,徐维 扬率部突围,被敌逮捕。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合的巡防营相遇。温部为入 城方便,没有缠带白巾,方声洞见无记号,便开枪射击,温带雄应声倒下。对方立即发枪还击,方声洞牺牲。战 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 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 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 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统筹部成立后,各课分别派人进入广州开始活动。4月8日,省城内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体联络就绪。统筹部 决定发难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进攻,黄兴为总司令,赵声为副。“先锋”之外,加设放火委员,预备临时 放火,扰乱清军军心。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一天,发生了中国同盟会会员温生才暗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 广州戒严。加上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到,因此,发难日期不得不推迟。
黄花岗起义72烈士事迹五篇800字左右
黄花岗起义72烈士事迹五篇800字左右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72名革命党人遇害,葬于广州市东北郊,这72个人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黄花岗起义72烈士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黄花岗起义72烈士事迹1为了传达十七大的精神,我们班举行团日活动,决定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拜祭。
刚进门口,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写的“浩气长存”四字便映入眼帘,书法正气飘逸,展现出一位革命先驱者应有的风范和气概。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位于广州市先烈路。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
起义失败了,同盟会骨干会员牺牲了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黄花岗。
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黄花岗烈士陵园。
墓园坐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有孙中山先生题“浩气长存”之牌坊式大门和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黄花亭、西亭、石雕自由神像等建筑。
1921年为纪念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而牺牲的72位烈士所建,早期墓圆为著名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亲手栽植了青松,后经多次增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
七十二烈士陵墓位于黄花岗岗顶,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绕以铁链栏杆。
上有四柱方形钟顶碑亭,竖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
墓后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纪功坊。
走进陵园内,大大小小的陵墓伫立在四周,园内布局庄严宏伟,墓道两旁排列着苍松柏树,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长眠在这里的人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就义牺牲的。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唤醒了沉睡麻木的中国同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探索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他们参与领导的广州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中国的革命事业开始了新的篇章,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黄花岗精神,是大无畏的,牺牲自我,以解放、服务人民大众为己任的精神。
中国近代史黄花岗起义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黄花岗起义名词解释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发生在1920年12月20日,地点位于广东省广州市。
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暴动,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共合作共同进行的一次战斗。
由于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黄花岗起义进行一些名词解释。
首先,黄花岗是起义的地点。
黄花岗是广州市的一个地名,位于越秀区的一个山丘上,当时这个地方是一片贫弱的农田区,但它成为了一次革命的重要背景。
黄花岗起义的地点选择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大革命的战略规划,他们选择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以便更好地秘密组织和筹备起义。
其次,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武装暴动。
起义的策划和组织者主要来自中国共产党,由贺龙、高义亭等领导。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秘密准备,最终于1920年12月20日展开武装行动。
起义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争取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起义的武装行动中,起义军与国民党武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获得了一定的胜利。
黄花岗起义的胜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起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在广东地区的领导地位,促进了党的组织和力量的扩张。
起义也使得广东省开始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后续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黄花岗起义还揭示了国共合作在武装斗争中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行动取得了国共两党的共同支持和合作,为后来的革命合作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黄花岗起义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觉醒和希望的力量。
起义的胜利鼓舞了更多的人民参与到革命行动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反抗。
起义也向中国人民展示了共产党抗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决心和能力,增加了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信任与支持。
总而言之,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暴动事件,它的发生地、组织者和意义都非常独特和重要。
这次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地区的崛起和壮大,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觉醒的力量。
黄花岗起义相关诗词
黄花岗起义相关诗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黄花岗起义简介
二、黄花岗起义相关诗词的意义
三、代表性诗词及作者简介
四、诗词中的历史与精神传承
正文
一、黄花岗起义简介
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起义,是 1911 年 4 月 27 日中国同盟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发起的一次反对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起义军在短短的时间里,成功攻占了广州的一些重要地区,但最终在清朝军队的反扑下失败。
尽管起义未能成功,但它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对于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黄花岗起义相关诗词的意义
黄花岗起义引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感慨,他们通过创作诗词来表达对起义的敬意、对英勇烈士的悼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些诗词成为了传承黄花岗起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情感,更激励了后来者为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继续奋斗。
三、代表性诗词及作者简介
1.《黄花岗》——林觉民
林觉民,广东梅县人,同盟会会员,黄花岗起义的参与者之一。
他在起义失败后写下了这首描绘战场惨状的诗:“黄花岗上草木斑,七十二烈士埋骨山”。
此诗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七十二烈士墓》——蔡锷
蔡锷,广东南海人,同盟会会员,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在诗中描绘了起义军英勇就义的场面:“七十二烈士墓,衣冠楚楚复何求”。
此诗表达了对烈士英勇事迹的赞颂以及对他们为国捐躯的敬意。
四、诗词中的历史与精神传承
黄花岗起义相关诗词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更传递了一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传承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黄花岗起义的历史事件介绍
黄花岗起义的历史事件介绍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发起的一场起义,那么你了解黄花岗起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黄花岗起义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黄花岗起义的简介对于黄花岗起义,多数人都有所闻。
要想了解黄花岗起义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起义,看完黄花岗起义简介,就会有所收获了。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在广州爆发了,因此也被成为广州起义。
这次起义的目标是攻打两广总督张鸣歧的总督署,但起义以失败告终,许多起义的革命党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起义失败后,在广州革命党人的努力下,在广州城郊一处叫做黄花岗的地方将收敛的72具牺牲烈士的遗骸进行了安葬。
黄花岗起义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同盟会组织计划在1911年4月13日举行起义,但在4月8日这一天,一个同盟会员突然脱离组织单独刺杀广州将军孚奇,引起清政府的警觉,实施全城戒严,起义计划被迫推迟,改为4月27日。
起义前,革命党人组成敢死队,并举行了誓师会,许多革命者写下了绝命书,誓要为革命牺牲一切甚至生命,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陈觉民的《与妻书》了,对家庭妻儿的爱及对革命的忠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通过黄花岗起义简介,这一段悲壮史诗今天读来更加令人钦佩。
4月27日,黄兴率领一部分敢死队员攻入广州总督署,总督张鸣歧得知消息后早已逃之夭夭。
而陈炯明、姚雨平等人并未率部响应起义,清军不断调派军队增援绞杀起义,敢死队虽奋勇杀敌,毙敌甚多,但终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失败。
黄兴等人负伤后化妆出逃,而更多的敢死队员被捕、牺牲。
这就是关于黄花岗起义的简介,这次起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大侠了良好的基础。
黄花岗起义的又称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在广州市,革命先驱黄兴先生带领120多名革命党敢死队员发动起义,起义军死伤惨痛,只余下黄兴一人得以脱身,其余人员大部分战死了,一部分战士被俘后,被残暴杀死在广州街头,起义失败了。
潘达微把其中72人的遗体收集起来,葬在黄花岗,这黄花岗起义的由来,黄花岗起义又称为黄花岗之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论述
孙中山先生对此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 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遇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 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这些奋不顾身、视死如 归的革命党人用生命与热血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这些革命党人崇 高的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投 身于革命,焕起了当时处于低潮的民主革命,极大 地促使这个落后腐朽的封建王朝在武昌起义的枪声 中迅速覆亡。
这批人可以说是起义的“头脑”。而且 大部分都是来自日本的留学生。他们一方面 具有较大的革命热情,一方面又具有轻视群 众,既急于求成,又患得患失的弱点。革命 的成败大部分都决于他们的表现。他们在革 命高涨的环境里,能有积极的表现,一遇挫 折,或到革命低潮时期,就会悲观失望,或 者颓唐消极,或者采取个人暗杀手段。他们 采用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小资产阶级革 命狂热,不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的具体表现。
相关论述
无可否认的是黄花岗起义是失败的,而辛亥革 命也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没有真正为中国赢得复 兴的曙光。从黄花岗起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资产 阶级的启蒙意识,知识分子的先进觉悟都明显优于 下层群众,农民虽然不乏先进之士,但这个数字, 相对当时中国庞大的农民人口而言,确实微之甚微。 同时,七十二烈士中未见一女英雄的身影,封建思 想的残余仍深刻可见。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国人 的潜意识里,思想解放的不完全明显显示出革命的 悲剧性因素。同时,对于资产阶级,这个领导革命 的旗帜性阶级,其强烈的依附性与妥协性决定了这 场革命,最终成为,国人心中的痛。
相关论述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当我们亲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墓前,那份 大义凛然,那种勇往直前,始终令我们饱含 激动之情,自豪之气。自由女神像挺立于央, 象征着烈士的向往,顶天立地,民族的脊梁, 民族的气概。“碧血浇黄花,民主萌芽;破 碎山河空有家。齏粉纵教弘理想,壮烈建中 华。”黄花皓月,浩气长存。中华民族凭着 这份浩气,与所有历史的伤痕,巨龙,腾飞, 载望。
起义过程
4月8日,因同盟会会员南洋华侨温生才单独行 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以及吴镜运炸药被捕,原 定起义被迫改期。 1911年4月23日,起义组织者在两广总督署附 近的越华街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赵声任 总指挥(留守香港),黄兴任副总指挥。将原定十 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 雨平率军攻小北门;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 毅生带队守南大门。
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 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7年、1908年,同盟会在西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六次武 装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 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这些起义因准备不足, 都归于失败。1910年2月,同盟会员倪映典率广州新军3000 人起义,又遭失败。连续的失败,使少数革命党人对前途失 去信心,转而走上暗杀道路。只有孙中山等人在失败面前不 气馁,对革命成功充满信心。他们决心在广州发动一次更大 的起义,以此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起义过程
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廿九)下午5时30分,黄兴率 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 练所和守南大门。黄兴首先发难,连发三弹,率队攻入总督 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坚白。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清 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 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 由于实际起义以黄兴率部为主,黄兴为实际起义领导人。赵 声、胡汉民廿九日率200选锋队员出发,三十日凌晨抵达广 州城外,但是大势已去遂返回。
起义过程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 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中国同盟会重要骨干会 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和清朝政府决一 死战。 1911年1月,黄兴、赵声、胡汉民在香港成立起义 领导机关──“统筹部”,并在当时的香港屯门青山农场 策划起义,又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 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 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
资料记载
1911年06月29《申报》12版发表《黄花冈上之 红颜白骨》的文章,记载了人们凭吊烈士的情形: 广东 七十二革党丛葬黄花冈,好事之徒每携只鸡斗 酒登临凭吊,此鹦鹉名士之结习,非必持何种主义 也,上月念五日复有少女四五十人,乘坐肩舆,携 带花圈花球无数,由大南门入城,出东门直达黄花 岗,群以花圈、花球置冢前,行鞠躬礼,欷歔流涕, 徘徊约一小时,始行联袂归去,时观者见诸妇女淡 妆素服如不胜情,中有西妇五六人,疑皆大家闺秀 云。
黄花岗起义
第一组 组长 杨梦君 陈雨彤
起义由来
黄花岗起义,又称第三次广州起义、辛 亥广州起义、三· 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是中国同盟会于1911年(宣统三年)在广东 省广州市发起的一场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 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 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 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 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 “黄花岗起义”。
起义过程
4月8日,统筹部召集会议,会议议定起义时间 为4月13日(宣统三年三月十五日),计划十路大军 攻打广州:第一路由赵声率领江苏军攻打水师行台; 第二路由黄兴带领南洋、福建同志攻督署(两广总 督张鸣岐驻所);第三路由陈炯明领东江健儿堵截 满界;第四路由朱执信领顺德队伍守截旗界;第五 路由徐维扬领北江队伍进攻督练公所;第六路由黄 侠毅领东莞队员打巡警道;第七路由莫纪彭领军策 应徐维扬、黄侠毅两队;第八路由姚雨平率领陆军 响应;第九路由洪承点派队分途攻守;第十路由刘 古善领队分途攻守。
资料记载
1911年4月29日《申报》4版《广州又有警耗传来矣》: 文汇报载三十日伦敦电云,广州近日谣言大起,谓西法 操练之新军拟于星期六、日与革命党并力占夺广州省城。 又据消息称,有人以炸弹轰炸督署,幸仅损及外屋数椽, 其首领业已拘获。 又广州电,信云前数日,省城警局缉获匪党多人,迭经 研训自认为革命党,并供有同党数百人挟带军械火药由水陆 两途混入省城,谋在省中揭号起事,官场得供大惊,正在分 投严备,不意上月二十九晚,有外国装者数人携枪向督署轰 击,管带金振邦闻声出据,立时阵亡,匪党亦即逃散,刻下 官场正在严捕首要。
主要领导人
黄兴(1874年10月25日- 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 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 庆午、竞武。革命时期化名李有 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 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 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 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 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 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 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林
觉 民
方 声 洞
熊
秉 坤
阶级分析—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作为黄花岗起义的领导阶级, 是起义中的主导力量。由于历史条件和其自 身性质,决定了在半殖民在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其阶级内部构成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 包括中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例如小资产阶级 中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商人,教士,军 官等,也包括国外的资产阶级,一支不可忽 视的坚强力量——华侨。
主要人物
潘达微-(1881-1929), 又名心微,字铁苍,号景吾、 影吾等,中国广东番禺县鹿步 司人,民主革命党人,同盟会 会员,知名书画家、摄影家、 记者。他是收集72具烈士遗体 埋葬于黄花岗的传奇人物,广 州起义失败后,烈士曝尸街头, 他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 二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 (后改名“黄花岗”),史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近代民主 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 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 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 旗帜,“起共和而终帝 制”。1905年成立中国 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 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1940年, 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 称其为“中华民国国 父”。1929年6月1日, 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 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 山中山陵。
阶级分析—华侨
对于整个辛亥革命来说,孙中山评价说: “华侨是革命之母”。为了革命的胜利,他 们协助孙中山筹建革命团体,宣传革命主张, 募集革命经费。这一次华侨捐了九万七千多 元,占了总义捐总数十五万七千元的绝大部 分。而对于黄花岗起义来说,他们的付出更 甚:华侨烈士中的工人(11人)和小资产阶 级(16人)不仅捐钱,而且还投身武装起义, 直至为国捐躯,在所不惜。他们的行为使更 多的华侨觉醒,也使一些华侨大资本家感到 震撼。
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 合葬于城东黄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 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 岗七十二烈士”。
反面人物
张鸣歧-(1875-1945), 字坚白,号韩斋,光绪元年 (1875)生,山东无棣人。清末举 人,曾任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 是镇压广州起义,杀害黄花岗 七十二烈士的刽子手,辛亥革 命后在北洋政府时期出任广西 民政长、广东巡按使,他支持 袁世凯帝制,被封为一等伯, 下台后由上海迁后天津。后投 靠日本人,1945年病逝。
历史影响
• 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 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 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 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 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 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 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 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