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也许教案长春版202012051117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也许》课件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也许》课件长春版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诗歌朗读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紧闭,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诗歌赏析
诗人以“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为什么不直接用副标题“葬歌”?诗中多次重
只是累了,只是睡着了。那么,就躺在爸爸的
诗歌赏析 “建筑美”主要是就诗歌的整体
外形而言的。全诗虽只有一节16行,
但是每行字数一致,都是9个。
一般写悼诗,总是要表达强烈的
悲痛和哀伤,而本诗却从“三美”出
发,把葬歌写成优美的安魂曲。
诗歌小结
诗人以怎样的想象表达对亡女的感 情?——
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
的“睡眠”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女深
切的安慰和爱抚。诗人从两个方面写 “睡眠”环境。
诗歌小结 一是要去除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在第一节中 连用了三个“不要”,因为“夜鹰”“蛙”“蝙蝠” 这些恐怖的叫声和形象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诗人是 以制止的口气让它们安静。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 “不许”,口气更加重了,不许阳光照射、清风吹 拂,强光和风吹都会影响睡眠,最后干脆用一句警 告语“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孩子的安睡在父亲
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也许”含有假设、不肯 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 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 诗人以“也许”为题,想象女
儿是睡着了,于是多次重复
诗歌赏析
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由
于深爱女儿,他不愿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 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病哭闹, 常常哭着昏睡过去,所以,前两个“也许”,

《现代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现代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朗读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分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

追上了漂泊的人,却赶不上漂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思乡的心……”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游子心头那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

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排遣;乡愁是余光中跨越海峡的真情诉说;乡愁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深。

我们侧耳倾听,席慕容为我们唱响感人肺腑的长城谣,潸然泪下;我们屏气凝思,纪弦为我们讲述一片槐树叶的故事,动人心弦。

二、赏析《长城谣》1、介绍作者: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

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因此拥有大量读者。

2、播放《长城谣》朗读录音(1)正音:焉支yān zhī 隘口ài 蹲踞dūn jù躯体qū 焚fén 敕勒chì lè(2)解词: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

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三、整体感知: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

这首诗属于哪一类?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也许 再别康桥)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也许 再别康桥)教案 长春版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

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

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

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

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

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

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案1

《再别康桥》精品教案一.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学生身处信息时代,他们深受网络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⑴、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

⑵、感知诗歌的诗意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⑶、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⑷、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⑴、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⑵、赏析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以诵读为主。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

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朱自清和徐志摩同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大家知道,自古文人相轻,可同样在文学造诣极深的朱自清却说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朱自清为何如此地称赞徐志摩呢?徐志摩的魅力究竟何在?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位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第2课《现代诗二首》教案长城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朗读《长城谣》(一)导入新课(可展示长城图片或影片,配舒缓低沉的音乐)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二)配乐诗朗诵(教师示范)(三)诗歌赏析1、作者简介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后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2、初步体会《长城谣》表达的思想感情。

齐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追寻作者的情感历程。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热情。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来源:学科网ZXXK]3、深入探究《长城谣传》隐含的思想根基。

(1)男生齐读第一节。

题问: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什么?明确要点:历次战争与“长城”恩怨荣辱与“长城”千年历史与“长城”以上内容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能理解作者借助“长城”这个意象来凸现历史的本来面貌的意图,初步感知诗歌借助形象来抒情的特点就行。

可让学生理解“无情”、“冷眼”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是怎样以历史的视角、现实的笔法来写长城的。

看似无情的建筑,作者却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当人来写,“蹲踞”的姿态里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客观与冷静,曾经的发光剑影,鼓角争鸣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一个“泠眼”亦瞥尽长城上下的千年恩怨与荣辱,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精选5篇)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精选5篇)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精选5篇)第一篇: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现代诗歌二首(一)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

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

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

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

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

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

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现代诗歌二首 再别康桥教案 长春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现代诗歌二首 再别康桥教案 长春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4 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案长春版一.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学生身处信息时代,他们深受网络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⑴、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

⑵、感知诗歌的诗意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⑶、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⑷、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⑴、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⑵、赏析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以诵读为主。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

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朱自清和徐志摩同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大家知道,自古文人相轻,可同样在文学造诣极深的朱自清却说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朱自清为何如此地称赞徐志摩呢?徐志摩的魅力究竟何在?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位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八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现代诗歌两首》也许学案(无答案) 长春版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八中学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现代诗歌两首》也许学案(无答案) 长春版

现代诗歌《也许》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3、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学习重点】感受作者内心对女儿的强烈的真挚的痛惜之情【学习难点】体味技巧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学习方法】1.自学:预习、感知2.研学:交流、释疑3.群学:展示、生成4.笃学:提升、检测【知识链接】1、作者其人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他对诗歌形式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他是现代新格律诗体的倡导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

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他的诗篇有的充满讽刺、批判色彩,有的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镇压进步学生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控诉黑暗呼唤民主,亲自为死难烈士出殡。

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了众多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

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怒火中烧,悲愤难忍,在7月15日云南各界追悼李公朴的大会上,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当天下午,闻一多在《民主周刊》社举行记者招待会后回家的路上,惨遭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2、写作背景这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一首葬歌。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

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

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

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

展示要求:1.尽量脱稿展示。

2.言语要规范、准确,注意配合肢体语言。

《也许》教案

《也许》教案

作业四:小组讨论
总结词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也许》的主题、意象、语 言特点等方面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 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
06 评价与反馈
CHAPTER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也许》这首诗的 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手法。
深入
总结词:主题探讨
详细描述:在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如爱情、人生选择等,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巩固
总结词:巩固练习
详细描述: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或组织小型测试,帮助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小结
总结词:总结提升
作业二:诗歌创作
总结词
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
VS
详细描述
要求学生根据《也许》的主题或情感,创 作一首简短的诗歌,要求语言优美、意境 深远。
作业三:阅读理解
总结词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 野。
详细描述
推荐学生阅读与《也许》主题相关的诗歌、 散文等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要求能 够准确概括作品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和 感受。
重点
掌握《也许》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能够 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应用。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投影仪、PPT课件 诗歌朗诵音频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生 死观和人生观的认识,为后续教
学做好铺垫。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内容。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也许》教案1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也许》教案1 新人教版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月诗派代表诗人。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有诗集《红烛》、《死水》。
三、写作背景
这首葬歌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 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是,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这就是《也许》的创作背景。
四、朗诵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问题。
1、欣赏配乐朗诵。
2、教师范读,关注字词、诗歌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问题。
3、学生齐读。
4、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歌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朗诵?
五、研读赏析。
1、诗歌的副标题指出这是一首葬歌,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刚刚同学们的朗诵,我们知道这首葬歌是写给早夭的女儿的。但是,这首诗歌中却没有直接指出女儿离世,而是反复强调女儿“睡了”。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也许》教案1新人教版
学科
语文
年级
设计人
学校
课题
课型
讲读课
姓名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闻一多及其创作主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 反复朗读深切体会作者蕴涵于诗歌当中的深切哀痛的情歌
2、了解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汶川地震,悼念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孩子们,激发学生爱国、团结的热情
关于课后的信息化教学的课外拓展:
《也许》让人想起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同样是痛失幼女,同样是深沉细腻、痛彻心肺父爱,请简评这两篇作品的异同。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案长春版(I)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案长春版(I)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案长春版(I)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一、导入新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简介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再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教学设计2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教学设计2 长版

也许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并声情并茂的朗诵课文,在朗读中逐步深入地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强烈的父爱。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诗人诗歌中的语言质朴、冷静,结构严谨又内蕴深刻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和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赏析,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感悟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

形成积极的心态,真正理解父爱的内涵。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但班级中有些学生比较感性,不爱发言,不爱思考,学习积极性不高,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太强,语文相关知识的把握与综合能力还有待遇提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情境,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对女儿强烈的、真挚的哀思。

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创设情境听儿歌《虫儿飞》,谈感受,以此奠定学习本课的情感氛围。

活动2【导入】借助作品亲爱的同学们,一首《虫儿飞》让我们的心绪颇不宁静,它将我们带入一个忧伤,哀婉的氛围当中,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像一支《红烛》,燃烧了自己却留下了无价的光明;他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让诗界这一滩《死水》又重新沸腾;他的《最后一次讲演》让《<冬夜><草儿>评论》颇高,他就是一身正气,为抗战续髯八年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也许》,共同去品读那份深沉而又凝重的父爱。

(板书:也许——葬歌闻一多)活动3【讲授】背景介绍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他的妻子和女儿立瑛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为时已晚,女儿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因此,便写下了这首《也许》。

活动4【活动】激情朗读1教师配乐朗读。

(长春版)吉林省双辽市八年级语文上册4现代诗歌二首《也许》(第1课时)课件

(长春版)吉林省双辽市八年级语文上册4现代诗歌二首《也许》(第1课时)课件
家,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 返回家乡。但是,立瑛已不幸死亡。
品读诗歌
• 读完此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问题探究
• 1、诗人以《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诗中多次重复 “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2、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可以表 达作者对亡女怎样的情怀?
《也许》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A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声情并茂的朗诵课文,在朗读中逐步深入地领 会诗歌内蕴。 ——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强烈的父爱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和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自 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赏析,结合写作背景 使学生感悟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形成积极的心 态,真正理解父爱的内涵。
• 学生小结 • 教师补充
小结
• 背诵这首诗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源自也许•闻一多

父爱
教学反思
• 初中现代诗歌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走入情境,领悟作者 的情感。这些摸不清,抓不到的感情,对阅历尚浅的初中 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那么,就要求教师深入浅出的结合适 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B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内心对女儿的强烈的真挚的痛惜之 情,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与情感。
教学难点
体味技巧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C
教学 准备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
D
教学 过程
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拓展延伸
导入

2019-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四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长春版-

2019-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四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长春版-

2019-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四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长春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2学情分析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3重点难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活动2【导入】讲授新课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许》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县,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

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

他匆匆赶回,女儿却因病情加重,不幸死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爱女,就写下了这首诗。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探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

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

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

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睡”字面而来。

所以,这“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血脉,自亡而下,—贯到底,使全诗的题意显得十分清楚,这是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

正因为这“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美好的环境。

在第—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两个“让”字。

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

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青蛙号叫,蝙蝠夜飞。

这都是诗人想象之词。

但这—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

因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闪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个很大的好处。

就是反映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因为当时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

这虽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

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

末节连用“我让你睡”,不仅是为了音乐美和建筑美(每行保持相同的字数和顿数),也表达了作者的切切之情。

重复叮咛,也有依依不舍之意。

结尾“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点明了这是葬歌,用“轻轻”、“缓缓”等词,与全诗哀婉之情,惜别之意相协调。

1、朗读诗歌,品味诗人复杂的情感;2、鉴赏诗歌的能力,力求有所感悟。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的深沉、复杂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的复杂、深沉、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闻一多诗歌“三美”主张。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闻一多的民族的英雄气概。

然而爱女立瑛的夭折,给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以无情的打击,所以,为了表达他对女儿剪不断、挥不去的思念之情,写下了《也许》这首诗。

唱出了内心的悲愤、孤苦、企盼之情,今天我们一同感受作者深沉、凝重而又复杂的情感,走进性情中人——闻一多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介绍(幻灯片)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号友三。

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开一代诗风。

他创作的著名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在20世纪末澳门回归祖国时唱响中华大地。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巴金先生说“民族的良心,青年的挚友、一多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光辉的榜样。

”闻一多有三首怀念早夭的女儿立瑛的诗:即《死水》里的《也许》,《忘掉她》,《我要回来》。

这三首诗写得异常舒缓平静,丧女的悲哀几乎完全被诗人对死亡境界的精心描绘所洗净。

(三)、书声琅琅有的学者评价:闻一多的《也许》一诗是包着一团火的诗,在诗人的冷眼冷笔下,却是一汪平静的水,你能想象一下这诗的平静中蕴藏着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诵读指导注意词的基调、节奏的顿挫、读出低沉的声情。

(1)、个人朗读(2)、分小组读(3)、全班齐读(明确:要把握好低沉、后悔、心疼、愤怒、怜爱、痛苦、欣慰。

)(四)、“悟”里看花1、标题示有这首诗是一首葬歌,那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悼念诗呢?“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地飞。

”2、你能结合诗句猜测一下这是闻一多写给谁的葬歌?闻一多1922年与高真结婚。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到上海任教。

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

他匆匆赶回,女儿却因病情加重,不幸死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爱女,就写下了这首诗。

3、作者以《也许》为题,有什么含义?诗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的什幺思想感情?“也许”一词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想象女儿只是睡着了,没有死去。

诗人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

4、“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女儿为什么总哭呢?因病痛的折磨,咒骂声的打扰,社会的黑暗。

哭——累——“睡”5、诗中大多数笔墨写睡,只有两句隐含着“死”,这两句诗是: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这种写法叫做虚笔与实笔,两种笔法对照。

诗人要写的是“葬歌”,是悼念死亡者的,如果直接写死亡,写送葬,就是实笔,未免直白,呆板,缺乏诗味,落入一般笔法的俗套。

此处,诗人偏不写死,而是写睡,这是虚笔(虚拟的笔法)。

这种虚笔写的是那样逼真。

请问诗中借助哪些意象表象这一特点的?诗中重复以“睡”字暗示女儿的死去。

以夜鹰、青蛙、蝙蝠、松阴等景物作培衬,暗示女儿睡在郊野的墓地里。

写女儿睡在阳光、清风都照不到的地方,显示女儿长眠于地下,与地面世界完全隔绝。

写女儿可以听到蚯蚓翻泥、草根吸水的声音,暗示女儿埋在泥土中。

作者给女儿盖上黄土,烧纸钱,这是下葬时的情景,显示女儿已逝世的事实。

夜鹰青蛙蝙蝠蚯蚓阳光清风松荫小草6、第一节的第二行,“你要睡一睡”中的“要”改成了“该”。

行不行?这一改动对全诗有怎样的影响?这一改把原来的意思和神韵给改丢了。

“要”是从对方作眼,把对方仍当作一个有生命有意志的活人,爱女已死,却仍然把她当作有情感有意志的活人,这正与全诗中那迷乱的思绪相协调;而“该”则是从另一角度,即从“我”的理智推想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应该睡一睡,这就破坏了这首诗的基调──迷乱的思绪。

而且,用“要”,能见出主观的情感色彩,而“该”则显得过于客观,过于理性化了。

7、这是此笔法的作用,给安眠者创设了怎样的一种环境或者氛围?安静、祥和、宁静、温馨、清新、自然。

8、闻一多的凝重、沉郁、略带一些苦涩味的诗“是用生命来写的。

”现实不尽人意,军阀割据,内战频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人世太浑浊,离开也好,人世不值得留恋。

哪些诗句传达了这种感情呢?我们来具体分析。

需要意象来承载情感,如那一枚饱蘸乡情的邮票,本诗在写诗人为爱女制造安静的熟睡环境时写了几个不要与不许,你品味这几句诗的妙处。

咳嗽、号、飞起后的声音,都是缺少美感的噪音,而仅鹰、蛙、蝙蝠也都是缺少柔和令人爱意难生的小动物。

它们的出现只会打破夜的美好与宁静。

阳光本是温暖灿烂的,清风拂面也是温柔清爽的,但一个“拨”得强制,一个“刷”“攒”得太痛,就显出了阳光与清风的不合时宜。

不要、不许态度十分坚决,诗人为了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是禁止任何打扰的,爱意自然流出。

黄土轻轻盖着你,生怕压着,还要给一丝温暖,纸钱缓缓地飞,也莫要惊了你的梦。

为了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作者便叫夜鹰、青蛙、蝙蝠不要嘈吵,也禁止阳光、清风骚扰女儿,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处处流露出他对女儿体贴入微、呵护备至的感情。

(五)、归纳特点闻一多的这首《也许》与其他的诗作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也许》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以夜鹰、青蛙、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翻泥、根须吸水等,构造一幅宁静的图画。

全诗共四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外型整齐美观,极具建筑的美。

(1)音节:全诗音节均匀,每行四个音尺,使诗歌产生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加上作者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法,显得音韵抑扬顿挫,起落有致。

(2)押韵:全诗隔句押韵,韵脚是:累、睡、飞;眉、睡;水、美;睡、飞。

这就是闻一多主张新诗须“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诗的节奏、旋律和押韵。

节奏是重音节和非重音节有规律的排列,旋律是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有音乐感的运动。

押韵是把韵母相同的字,安排在诗中特定的位置上,使诗句产生音调和谐的效果。

新诗的押韵比较宽松,声音相近的便算押韵,而押韵的位置,多在诗句最后一字。

“绘画美”是指诗的辞藻包含了色彩美和形象美。

“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意思是每一节的诗句组织要相同或相近,诗句的长短也要整齐。

(六)、课堂总结拍案而起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炽热滚烫的岩浆被表面板结的地壳束缚了,只能在地下运动着,这就是闻一多的精神世界。

因此对真挚情爱的表达,感情潜能的突发和沉着的自持的统一,就形成了闻一多的凝重、沉郁、略带一些苦涩味的诗风,因为“诗是用生命来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