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履虫的有性生殖

合集下载

草履虫的有性生殖

草履虫的有性生殖

草履虫的有性生殖摘要以尾草履虫的接合生殖为主叙述了草履虫有性生殖期间核及皮层胞器更替的细节,并指出它与多细胞动物有性生殖的相似性和不同点。

相似性在于同是通过受精作用建造下一代新个体的过程;不同点是草履虫没有亲子两代并存的时期。

关键词革履虫接合生殖自配生殖受精作用大核系草履虫是动物学课原生动物门的代表动物,也是实验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材料。

一般动物学教科书中对草履虫的有性生殖有所介绍,但细节不清,生物学意义不全。

本文以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的接合生殖为主,将前人的知识结合作者自己的观察,作此简要介绍,也述及其它草履虫的接合生殖及其它有性生殖方式,以期对动物学教材有所补充。

1 草履虫的细胞结构草履虫有性生殖的特征及性质与其细胞结构有密切关系。

草履虫和其它纤毛虫一样,是高度进化的原生动物,它们虽为单一细胞,但有了两种细胞核的分化:大核又名体核,司当代无性系细胞的营养代谢和无性繁殖:小核又名种核,司保存完整染色体及其基因,在有性生殖时由它产生两性原核,再通过受精作用,重建新一代细胞。

大核来自有性生殖时的小核,但其结构已不同于小核。

大核内失去染色体,因为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在大核内变短,但就其含量,大核又都是多倍体,例如尾草履虫大核DNA含量是其小核的80倍,双小核草履虫复合种(paramecium aurelia complex)之一的大核DNA是其小核的450倍。

大核DNA变短和含量多倍化是它在分裂时采取“无丝分裂”方式的原因。

大核在电镜下其染色质以数万个球形小体形式存在,其间有大量较大的球形核仁。

大核DNA能转录各种RNA入细胞质,控制整个细胞的生命活动。

大核功能及其结构的形成是它在草履虫有性生殖时通过大核胚基的长时间发育而实现的。

草履虫的小核是典型的二倍体核,染色体在小核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出现。

草履虫小核染色体数目都较多较小,又因任何分裂时期核膜都不破,因此计数较难,至今都属估计数字,如尾草履虫为2n≈300,双小核草履虫为2n≈160。

草履虫的知识点总结

草履虫的知识点总结

草履虫的知识点总结一、形态特征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它们的细胞膜外有一个透明的胞浆,内含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草履虫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形状,这是它们的一大特点。

在觅食或移动时,草履虫会伸出一到数个伪足,用于吞噬食物或移动。

二、生活环境草履虫主要生活在淡水和泥土中,且常见于水塘、湖泊、河流以及潮湿的地面。

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并不严苛,可以适应较宽的温度和酸碱度范围,并且对于氧气的需求也不高,因此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三、营养方式草履虫属于肉食性生物,以细菌、藻类和其他微生物为食。

它们通过伪足将食物囊细胞内吞、吸收,并进行消化。

由于草履虫没有固定的形态,因此它们可以在水中寻找食物,并且可以改变形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四、繁殖方式草履虫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二分裂和有性生殖。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草履虫可以通过二分裂进行快速繁殖,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继续生长和繁殖。

而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草履虫可以进行有性生殖,通过配子的方式产生新的后代,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五、生态作用草履虫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微生物链条中的一环,是土壤和水体中的重要分解者和居民,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草履虫还是微生物的掠食者,可以控制某些微生物的数量,对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六、科研价值草履虫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由于其单细胞的性质和形态可变性,可以成为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理想对象。

同时,草履虫还可以用于抗菌素和其他生物科学实验的模型生物,有助于人们对微生物和生物学过程的研究。

总之,草履虫是一种重要的原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

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生态作用和科研价值,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它们,并且可以引起我们对微生物世界的关注和研究。

希望在未来的科研和保护工作中,能够更加重视草履虫的价值和重要性,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良好发挥。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版期中试题(含答案)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版期中试题(含答案)

《普通动物学》期中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草履虫的有性生殖方式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生殖方式为,眼虫的无性生殖方式为,团藻的有性生殖方式为,蛙片虫的无性生殖方式为。

2、多孔动物门的幼虫为幼虫,海产腔肠动物的幼虫为幼虫,多肠目日本三角涡虫的幼虫为幼虫,淡水蚌的幼虫为幼虫。

3、属于三胚层无体腔动物的是,属于假体腔动物的是。

(选填“白枝海绵”“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海月水母”)4、下列学名的书写正确的是。

A、Pisum SativumB、Pisum sativumC、Pisum sativumD、Pisum Sativum5、软体动物的身体分为、、、四个部分。

6、脂肪属于组织,上皮腺属于组织,横纹肌属于组织。

7、原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为和。

8、秀丽线虫的咽来自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胚层,其中肠来自胚层。

9、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为和。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5分)1、逆转现象:2、齿舌:3、皮肌囊:4、围血系统:5、多态现象:三、提问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中胚层出现的意义在于哪些方面?2、简述原口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

3、请以吸虫和绦虫为例,讨论寄生虫适应寄生生活的适应性特征。

四、客观综述题(共20分)动物界中哪个纲的动物种类最多?从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方面考虑该类动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基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接合生殖;裂体生殖;纵二裂生殖;配子生殖;质裂生殖;2、两囊;浮浪;牟勒氏;钩介;3、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无;4、C;5、头;足;内脏团;外套膜;6、结缔;上皮;肌肉;7、依靠鞭毛(纤毛)摆动运动;依靠伸出伪足运动;8、外;内;9、疣足;刚毛。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5分)1、逆转现象:多孔动物受精卵卵裂至胚囊后,动物极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植物极的大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具鞭毛的一侧翻到囊胚的表面,形成一个动物极具鞭毛、植物极不具鞭毛的两囊幼虫,随后两囊幼虫动物极内陷形成内层,植物极留在外边形成外层的现象。

草履虫

草履虫

草履虫生活习性:大草履虫身体内充满了细胞质,在水中前进时,它不停地摆动口沟里的纤毛,鼓起水涡,摄取水里的细菌或其它有机物,食物由胞口和胞咽而进入细胞质,形成食物泡。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在体内移动,泡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和吸收,食物残渣由身体后侧的胞肛排出体外。

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呼吸,吸收水里溶解的氧气,分解有机物后释放出能量,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一些含氮废物,通过表膜排出体外。

生理特征编辑大草履虫的细胞质里有细胞核,是它生命的中枢,通常为一个大核,一个小核,也有两个或多个小核的。

它的生殖过程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形式。

有趣的是,细胞核每天以24小时的周期变化着:中午12时的体积最小,以后逐渐增大,到午夜24时体积变得最大。

科学家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白昼正常情况时,大草履虫通过接触和交换体内物质进行交配,交配节律受白光的影响。

如果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草履虫,则可以改变它的交配节律,从不同的时间开始新的周期。

如果将其放在长期暗黑的环境中,这种生物钟就会失去作用,使它随便在什么时候都可以交配。

但是只要再放到阳光下,仅仅经过很短的时间,它们就会自动校正生物钟,又在正常的时间内进行交配了。

大草履虫因为其个体较大,结构典型、繁殖快、观察方便、容易采集培养,因此一般用它作为研究细胞遗传的好材料。

多年来,遗传学科学家已经用它研究了细胞质遗传、细胞质和细胞核在遗传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类型的转变等,取得了不少科学成果。

随着科学的发展,还发现了它在医学方面的许多重要价值,例如用它的水溶性提取物,可以较准确地诊断消化系统的癌症和乳腺癌等疾病。

表膜及其结构表膜由3层膜组成,最外面一层膜在体体表和纤毛上面是连续的,最里面一层和中间一层膜形成表膜泡(alveoli)的镶嵌系统。

表膜泡时增加表膜的硬度有作用,同时又不妨碍虫体的局部弯曲,还可能是保护细胞质的一种缓冲带,并可避免内部物质穿过外层细胞膜。

在表膜之下有一些小杆状结构,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此为刺丝泡(trichocyst),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刺丝泡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

观察草履虫知识点归纳总结

观察草履虫知识点归纳总结

观察草履虫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草履虫的形态特征草履虫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其外形、结构和运动方式。

首先来看草履虫的外形,它呈卵圆形,通体透明,有类似"小皮革鞘"的外套,外套上有飘带状轮廓。

此外,草履虫的细胞内含有许多泡泡状的细胞器,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形态。

在结构上,草履虫的细胞内含有核、液泡、食物颗粒和鞭毛等结构,这些结构组成了草履虫的细胞体。

而草履虫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其尾部的鞭毛,通过频繁的甩动来推动自己前进。

草履虫在水中扭动身体,靠后端的鞭毛推动身体滑行,这种运动方式被称为“匍匐运动”。

此外,草履虫还可以通过快速突变的方式来实现快速的横移,从而躲避捕食者的袭击。

二、草履虫的生物学习性1. 草履虫的营养方式草履虫是一种兼性食草者,在自然界中,草履虫主要以藻类和细菌为食。

草履虫通过体表的水泡和膜将水中的藻类和细菌吸入到口中,然后再通过口吞进食。

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将草履虫放入含有富集藻类和细菌的培养液中进行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草履虫吞噬食物的过程。

2. 草履虫的生殖方式草履虫的生殖方式主要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在无性生殖中,草履虫通过裂变的方式进行繁殖,细胞核分裂为两个独立的细胞核,然后细胞体分裂为两个相同的草履虫。

而在有性生殖中,两个不同性别的草履虫通过接合过程,产生新的草履虫。

3. 草履虫的适应生存环境草履虫具有广泛的耐性,可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在水质较好的条件下,草履虫的数量会迅速增加,并且在水体中构成较为丰富的种群。

而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草履虫能够通过对其细胞结构和代谢的适应,从而生存下来,表现出较强的生存力和适应能力。

三、草履虫的生活习性1. 草履虫的觅食行为观察草履虫的觅食行为可以发现,它会不断在水中环绕游动,寻找食物。

当草履虫接触到食物时,它会通过体壁波动,将食物吸入到口中,并通过吞噬的方式将食物消化吸收。

2. 草履虫的避敌行为在受到外部威胁时,草履虫会迅速逃离,采取避敌的行为。

草履虫特征

草履虫特征

草履虫特征
草履虫是一类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鞭毛虫纲。

下面是草履虫的一些特征:
1. 形态结构:草履虫呈椭圆形,具有微小的口部(细胞口)和较长的鞭毛。

通常体长在50至350微米之间。

2. 鞭毛:草履虫的表面分布着许多短而细长的鞭毛,主要分布在细胞的表面。

这些鞭毛可以用于运动和感觉刺激。

3. 细胞口:草履虫具有一个明显的口部,称为细胞口或口突,位于细胞前端中央。

细胞口用于摄取食物和排泄物的排出。

4. 细胞核:草履虫通常具有两个细胞核,其中一个较大,称为大核(马奇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殖和遗传信息。

另一个较小,称为小核(米奇细胞核),主要负责细胞的代谢和调节。

5. 假足:草履虫具有一种称为假足的突起结构,帮助它在水中的移动。

假足也可以用于觅食和对外界刺激的感应。

6. 消化系统:草履虫拥有完整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部、食物囊(食物袋)和食物泡。

通过细胞口摄入食物颗粒,进入食物囊进行初步消化和吸收,然后形成食物泡,进一步消化并释放未消化的物质。

7. 繁殖:草履虫可以通过二分裂进行无性繁殖,也可以通过接合进行有性繁殖。

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草履虫繁殖速度相当快。

8. 环境适应性:草履虫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中,特别是水体中富含有机物质的地方。

它们对水体的温度和酸碱度有一定的适应性。

草履虫增殖方式

草履虫增殖方式

草履虫增殖方式草履虫的基本介绍草履虫(Paramecium)是一类原生动物,属于纤毛虫门,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中。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通常呈梨形或卵圆形,体长约为100到300微米。

草履虫的体表覆盖着大量的纤毛,这些纤毛在游动时起到推进的作用。

草履虫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官,如口器、肛门等,能够完成摄食、排泄等生活活动。

草履虫的繁殖方式草履虫有两种主要的繁殖方式:有丝分裂和接合生殖。

有丝分裂1.有丝分裂是草履虫最常见的繁殖方式。

2.具体过程如下:–草履虫的细胞核开始分裂,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核。

–细胞质开始分裂,形成两个新的草履虫。

–新的草履虫会继续进行生长和分裂,形成更多的后代。

接合生殖1.接合生殖是在特定条件下,草履虫进行的一种性繁殖方式。

2.具体过程如下:–两个不同的草履虫相互靠近,并通过口器进行接触。

–草履虫的细胞核会一部分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子核,合子核具有两个草履虫的遗传信息。

–合子核分裂并发育成新的草履虫。

草履虫增殖的影响因素草履虫的增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营养供应和生物学特性等。

环境条件1.温度:草履虫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够更好地生长和繁殖。

2.pH值:草履虫对pH值较为敏感,适宜的pH范围可以促进其增殖。

3.水质:草履虫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质恶劣时会对其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营养供应1.草履虫是摄食性生物,通过摄取环境中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2.草履虫对有机物的需求量较大,营养供应充足时能够促进其增殖。

生物学特性1.年龄:年轻的草履虫更容易繁殖,老龄草履虫的繁殖力下降。

2.个体密度:草履虫的增殖受个体密度的影响,适当的个体密度可以促进其增殖。

草履虫增殖的应用意义草履虫在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1.生物监测:草履虫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可作为生物监测指标生物,用于评估环境质量和水体污染程度。

2.教学实验:草履虫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适合作为实验生物,用于教学实验。

草履虫 实验报告

草履虫 实验报告

草履虫实验报告草履虫实验报告引言:草履虫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生动物门,广泛存在于淡水环境中。

草履虫的研究对于了解原生动物的生态、生理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草履虫的运动方式、生命周期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一、草履虫的运动方式草履虫以伸缩的纤毛为运动器官,通过纤毛的协同运动实现游动。

实验中观察到草履虫游动时呈蠕动状,纤毛有规律地摆动,从而推动草履虫向前移动。

在水中,草履虫的游动速度较快,且能够自由地改变游动方向。

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使得草履虫能够在水中迅速捕食和逃避危险。

二、草履虫的生命周期草履虫的生命周期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在无性生殖阶段,草履虫通过纵裂的方式繁殖。

观察实验中的草履虫样本,发现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分裂成两个相等的子体,然后分别成长为新的个体。

这种繁殖方式使得草履虫能够快速增加数量,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有性生殖阶段,草履虫会形成两性个体,进行交配和受精。

观察实验中的草履虫样本,发现两个草履虫个体会相互靠近,然后通过细胞融合进行受精。

受精后的草履虫会形成一个耐寒的休眠囊,等待适宜的条件再次孵化。

这种有性生殖方式有助于增加遗传的多样性,提高草履虫种群的适应能力。

三、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不同的水质和温度条件下生存。

实验中我们将草履虫置于不同浓度的水溶液中进行观察,发现草履虫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适应不同浓度的水质。

当水质浓度过高或过低时,草履虫的运动和生长会受到影响。

此外,草履虫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值得关注。

实验中我们将草履虫暴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其生理反应。

结果显示,草履虫在较低温度下会减缓运动和代谢活动,而在较高温度下则会加快运动和代谢活动。

这种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使得草履虫能够在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草履虫的运动方式、生命周期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草履虫以纤毛的协同运动实现游动,通过无性和有性生殖方式繁殖,能够在不同水质和温度条件下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履虫的有性生殖摘要以尾草履虫的接合生殖为主叙述了草履虫有性生殖期间核及皮层胞器更替的细节,并指出它与多细胞动物有性生殖的相似性和不同点。

相似性在于同是通过受精作用建造下一代新个体的过程;不同点是草履虫没有亲子两代并存的时期。

关键词革履虫接合生殖自配生殖受精作用大核系草履虫是动物学课原生动物门的代表动物,也是实验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材料。

一般动物学教科书中对草履虫的有性生殖有所介绍,但细节不清,生物学意义不全。

本文以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的接合生殖为主,将前人的知识结合作者自己的观察,作此简要介绍,也述及其它草履虫的接合生殖及其它有性生殖方式,以期对动物学教材有所补充。

1 草履虫的细胞结构草履虫有性生殖的特征及性质与其细胞结构有密切关系。

草履虫和其它纤毛虫一样,是高度进化的原生动物,它们虽为单一细胞,但有了两种细胞核的分化:大核又名体核,司当代无性系细胞的营养代谢和无性繁殖:小核又名种核,司保存完整染色体及其基因,在有性生殖时由它产生两性原核,再通过受精作用,重建新一代细胞。

大核来自有性生殖时的小核,但其结构已不同于小核。

大核内失去染色体,因为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在大核内变短,但就其含量,大核又都是多倍体,例如尾草履虫大核DNA含量是其小核的80倍,双小核草履虫复合种(paramecium aurelia complex)之一的大核DNA是其小核的450倍。

大核DNA变短和含量多倍化是它在分裂时采取“无丝分裂”方式的原因。

大核在电镜下其染色质以数万个球形小体形式存在,其间有大量较大的球形核仁。

大核DNA能转录各种RNA入细胞质,控制整个细胞的生命活动。

大核功能及其结构的形成是它在草履虫有性生殖时通过大核胚基的长时间发育而实现的。

草履虫的小核是典型的二倍体核,染色体在小核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出现。

草履虫小核染色体数目都较多较小,又因任何分裂时期核膜都不破,因此计数较难,至今都属估计数字,如尾草履虫为2n≈300,双小核草履虫为2n≈160。

小核内无核仁,至今未发现小核有转录功能。

近年发现小核对细胞分裂时皮层结构的正常维持起一定作用,其机制仍在研究中。

无疑小核的主要功能是在有性生殖中体现的。

草履虫细胞除核高度分化外,细胞皮层结构也达到高度发展,这在教科书中有所描述。

口胞器也属于皮层,是重要的摄食结构,它陷入细胞质深处,至少由7种成分构成(可参看《动物学报》1980年第3期第205页)。

这些结构在有性生殖时也有其更替过程。

2 草覆虫的接合生殖草履虫有性生殖的主要和普遍方式是接合生殖(Conjugation)。

草履虫可视为雌雄同体,其接合生殖相当于雌雄同体多细胞动物的交配和异体受精。

草履虫不是任何2个个体之间都能交配,一般须属于不同大核系的不同接合型的虫体之间才发生接合。

大核系是当初有性生殖第1个大核诞生后虫体以大核繁殖大核形成的无性系。

同1个大核系的虫体属同一接合型,不同大核系的虫体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同一接合型,这是由大核系第1个细胞的遗传基础决定的。

能发生接合的2个接合型(大核系)名互补接合型,属于互补接合型的两虫相遇,也并非随时都能接合,还需2个必要条件:一是性成熟度,即大核系诞生后需达到足够的分裂次数才能接合;二是营养状态,饱食或过度饥饿的虫体不能接合,接合只能发生在饱食转入饥饿的数小时之内。

另外适宜温度和格兰氏阴性细菌为食物都有利于接合。

所有草履虫接合的最初表现都是粘着反应,由于纤毛表面不同接合型物质的相互作用,使2个虫体间发生粘着,最初粘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约半小时后二接合体自动调整位置,成为前后一致的口面相接,接合面纤毛脱落,表膜互相紧贴在一起,同时唤起内部核的一系列发育和演变,以及皮层胞器的更替。

现以尾草履虫为例(图1.A),将其接合过程分期简述如下:2.1 小核的成熟分裂尾草履虫具一小核和一大核。

接合开始后小核首先发动3次成熟分裂(图1.A,Ⅰ-Ⅲ),其中前2次为减数分裂,这是通过细胞光度测量测出两次分裂后小核DNA含量减半证明的,由染色体行为上证明尚有待显微技术的改进。

这2次分裂以第一次历时最长,约占二接合体保持接合状态所需时间的2/5。

此次分裂小核先膨大,同时拉长,然后形成新月形,名“新月核”。

新月核的体积可大到接近大核的程度。

新月期后核变成椭圆形,出现光镜可见的染色体。

接着过度到分裂中期。

更细的过程只能在另文中报告,本文只提出一个论点,即新月核形成历时之长结构之复杂与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和纺锤体微管的建成有关。

小核第1次分裂产生的子核立即进入第2次分裂,这与一般动物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核行为相似。

减数2次分裂产生的四个单倍体子核中只有一个进入第3次成熟分裂(非减数),其它退化。

进入第3次分裂的核一定位于口旁,分裂完了留在口旁的子核是迁移原核(精核),离开口旁的是静止原核(卵核)。

2.2 迁移原核的交换和受精尾草履虫的迁移原核稍小于静止原核,呈长纺锤形,形成后立即通过口区的细胞质桥穿入对方并移向对方的静止原核,接着二原核以纺锤体的长轴互相平行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子核(图1.A,pn,sk)即实现了异体受精。

2.3 合子核的配后分裂和胚核的诞生合子核初形成时,被恢复的二倍染色体处于前期状态,很快进入中期,接着完成第1次配后分裂。

接合体一般在第1次配后核分裂的前后分开而成接合后体。

由接合开始至接合体分开,25℃下约需18h,合子核在接合后体内连续完成3次配后分裂而成为8个胚核(图1.A,1、2、3)。

刚诞生的胚核分2组各4个位于接合后体的两端,接着很快移至中部成一群,并进行发育。

2.4 老大核的碎解和消亡尾草履虫的老大核在接合体内一直坚持为完整的一个,在接合后体中随胚核的形成,老大核先抽成条,再断成碎块,随新核的诞生,逐渐被吸收。

这些碎块可被视为亲代大核的尸体。

2.5 胚核的分化和大小核胚基的发育初形成的8个核胚基在形态上无差异,但很快进行分化。

它们同时胀大,出现二倍染色体,此时可见4个较小,即为小核胚基,另4个较大,即为大核胚基。

染色体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接着4个小核胚基的染色体以解螺旋方式保存下来,而成较均质的染色质,核体积也再次缩小,其中3个始终保持圆形,10余小时后被吸收,只有其中1个始终保留并发育成长圆形,至接合后体第1次胞质分裂后发育成新小核。

4个大核胚基继续长大,其中的染色体首先产生网结,先形成粗大的染色质网络,接着此网络团块边缩小边消减,最后完全消失。

此过程有的研究者认为是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段的融合与消减,常染色质则保留,这是草履虫成熟大核失去染色体的根本原因,其细节至今缺乏电镜的揭示。

大核胚基染色体瓦解后进入DNA贫乏期,其DNA含量之少几乎不被核染料着色。

自大核胚基DNA贫乏期至新的大、小核诞生要经过2至3天的发育和两次接合后体的胞质分裂才能完成(图1.A,a,b),这期间的长短与营养状况有关,因为此前口胞器一直处于废弃(接合后即不摄食)和更替(新月核以后老口胞器即瓦解)阶段,细胞内营养物几近耗光,约在大、小核胚基分化时新一代口胞器才建成,接合后体也才开始摄食和营养自己。

此后大核胚基的发育是DNA的反复复制,含量也反复加倍,同时核仁出现并逐渐增多。

此发育过程约需2~3天,此期间接合后体发生两次胞质分裂,大核胚基只分配不分裂(图1.A,a,b),每一接合后体产生4个具单一大核的新子体。

初形成的子体其大核DNA 含量仍未达到正常值,须在第一次无性繁殖时复制补足。

小核胚基在第1次胞质分裂前也进行分裂,子核随第1次胞质分裂分配到二子后体中去,此时已是具正常形态的新小核。

尾草履虫每接合1次每个亲体产生4个具新大核和新小核的子体,以后每个新子体用以大核繁殖大核的方法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无性系(克隆)叫做大核系,1对草履虫亲体接合1次共产生8个大核系。

草履虫接合生殖不单是两代细胞核的更替,皮层胞器也同样发生两代的更替。

老一代口胞器的瓦解和重建在草履虫的生命周期中是唯一彻底的一次。

皮层结构也有类似原位重组的活动,其细节仍在研究中。

其他草履虫的接合生殖过程与尾草履虫大同小异,如双小核草履虫复合种具2枚小核,2次减数分裂产生8个子核,其中7个退化,1个进入第3次成熟分裂;合子核只有2次配后分裂,每一接合后体内只产生2个大核胚基,因而接合1次1个亲体只产生2个大核系(图1.B)。

又如绿草履虫(Paramecium bursaria)接合时小核的演变和新核的发育都与尾草履虫相似,但老大核始终不碎解,直接被细胞质吸收。

3 草履虫的其它有性生殖方式除接合生殖是草履虫的普遍有性生殖方式外,有的草履虫还能进行自配生殖(Autogamy)自配是1个亲体进行的自体受精,除不需2个虫体配对外,其它核与皮层的有性更替过程与接合生殖相同,生成的精核和卵核在自体内融合而成合子核,2种核胚基在自配后体内发育。

双小核草履虫在遇不到其互补接合型时,定期在同一无性系内发生自配,自配后产生2个新的大核系(图1.C)。

伍拙夫(L. L. Woodruff)曾培养并分离双小核草履虫,历时33年未发生接合,他误认自配为无性的内合生殖(Endomixis),因而导致草履虫的无性系不死的错误结论。

除双小核草履虫外,多核草履虫(P. Polycaryum)和旋毛草履虫(P. trichium)也能在自然情况下发生自配,其它草履虫在自然情况下不发生自配,但可人工诱导自配,例如用福尔马林杀死尾草履虫的一个接合型细胞,将死细胞洗后加入到它的互补接合型的活细胞中,可诱导此型的活细胞发生自配。

此外,在同一无性系内繁殖过久,也可发生接合,名自系接合(Selfing)。

另外无论接合型之间的接合或自系接合,都可形式上接合,实质上不交换精核,而是各自自体受精,这种有性方式又名胞配(Cytogamy)。

由上可见,草履虫的有性生殖与多细胞动物(甚至高等动物)的有性生殖本质上相似,即都是通过受精作用实现基因的重新组合,再经发育,建成下一代新个体的过程。

草履虫受精后核胚基和皮层胞器的发育相当于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不同的是多细胞动物受精后发育成体细胞与种细胞合一的动物体,而草履虫受精后发育成体核与种核合一的新的单细胞。

正因草履虫是单细胞,它的受精和受精后发育都只能在亲体的细胞领地上进行,或者说,草履虫的有性生殖只能是在亲体的细胞上建造子体细胞,也就是说,草履虫是以亲体的死亡换取子体的新生,因此它没有像多细胞动物那样亲子两代可以并存的现象。

正由于草履虫的两代细胞在同一细胞领地上更替,才使得一些模糊概念得以产生,一是“草履虫可以通过接合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通常是指同一个个体由于某种外在因素的作用,由原来已老化转变为年青化。

事实上接合生殖起的不是返老还童作用,而是“老死童生”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