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上的探索运用(朱喜乐)
初中物理课程跨学科融合(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课程跨学科融合(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f9703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c.png)
初中物理课程跨学科融合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课程跨学科融合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速。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初中物理课程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案例等方面探讨初中物理课程跨学科融合的策略和实施方法。
课程设计1.主题选择:在选择跨学科融合的主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例如,结合生物学科,可以选取“光的传播与植物生长”为主题,让学生探讨光的传播规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目标设定:明确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以“光的传播与植物生长”为例,目标可以设定为掌握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内容整合:整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形成完整的学习内容。
在“光的传播与植物生长”主题中,可以整合物理学科的光学原理和生物学科的植物生理学知识。
4.教学安排: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跨学科融合的深入学习。
可以设置多个课时的教学,每个课时专注于一个子主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光的传播与植物生长”主题中,可以提出“为什么植物需要光合作用?”等问题。
2.项目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项目可以包括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环节。
3.案例分析: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例如,分析太阳能光伏板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案例。
4.反思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设置课后作业、课堂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思考。
实践案例以“光的传播与植物生长”主题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实践案例:1.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的资料,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2.课堂讲解:教师对光的传播规律和植物生理学知识进行讲解,为学生实验操作奠定理论基础。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63d48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9.png)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导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
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其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完善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概述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授课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是针对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实践而设计的一套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案。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更好地贴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 以学生为中心。
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为出发点,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注重体现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2. 突出实践性。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学应该突出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实验教学的设计,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感受物理规律。
3. 注重交叉性。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让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能够理解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科整合能力。
4. 强调生活性。
物理学科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突出物理学科的生活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学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 整合资源,明确目标。
学校应该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师、教学设备等,制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具体方案。
2. 设计课程结构,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具体结构和教学内容。
3. 制定教学活动方案。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75ba0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0.png)
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29期(总第541期)中学教学▲项目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张 迪【摘要】文章从项目预设、项目实施、项目展评三个层面探讨了将项目式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策略,以发挥项目式学习模式的价值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课程的整体育人水平,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初中物理;物理教学;教学策略作者简介:张迪(1982—),男,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做中学”为基本教学理论,以“以生为本”为核心育人思想的动态化学习模式。
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模式,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指向解决真实问题的物理学习项目,开展更为多元的物理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大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且对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地同样也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文章以苏科版中学物理教材为例,从项目预设、项目实施、项目展评三个层面探讨稳步开展初中物理项目式学习实践的策略。
一、坚持以生为本,完善项目预设项目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与支柱。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中,设定更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和真实学习需要的学习项目,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开展物理项目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1]。
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在项目预设阶段积极开展学生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等工作,以此来为学习项目的科学设定、项目小组的合理组建提供坚实且有力的保障。
(一)实施学生学情前测,科学组建项目小组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强。
所以,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推行项目式学习时,教师要在考虑学生自学能力不足的基础上,重视项目学习小组的组建规划,开展学生学情前测工作,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学生的层次,组建项目小组,确保学生能够在项目式学习中互帮互助,开展更为稳定与深入的物理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技巧的引领与应用(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技巧的引领与应用(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6d6a5e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1b.png)
初中物理教学技巧的引领与应用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技巧的引领与应用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初中物理教学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技巧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教学技巧的引领与应用,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教学技巧的引领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提问、设疑、情境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科学性,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
3.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种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技巧的应用1.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如在讲解物理概念时,可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易于理解;在讲解物理规律时,可通过举例、演示等手段,让学生深入领会。
2.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作业批改作业批改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答案,还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
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初中物理课程的跨学科整合与应用(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课程的跨学科整合与应用(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6d6712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0.png)
初中物理课程的跨学科整合与应用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初中物理课程的跨学科整合与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物理课程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初中物理课程的跨学科整合的内涵和意义、实践策略以及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初中物理课程跨学科整合的内涵和意义初中物理课程跨学科整合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艺术等)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认识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跨学科整合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跨学科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跨学科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跨学科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物理课程跨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1.选择具有跨学科特点的物理教学内容,如与数学、化学、生物等相关的内容。
2.设计跨学科的物理教学案例,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运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1.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企业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1.加强物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 跨学科融合理念的应用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 跨学科融合理念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360a9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d.png)
初中物理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理念的应用研究作者:肖振忠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2年第09期[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愈发注重跨学科融合理念的应用,很好地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视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均可以得到培养,且有助于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后续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融合理念的应用研究力度,以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跨学科融合理念,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理念与模式均有较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呈现跨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更多的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教具,丰富了课堂教学。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教师要更加深入地贯彻跨学科融合理念,拉近物理教学与相关学科的距离,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以此避免学生对知识点产生片面化的理解。
针对此,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初中物理教学实现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正确贯彻跨学科融合理念。
本文结合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成果,更深一步分析探究跨学科融合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現作如下论述:一、初中物理与主要学科的融合教学现状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涉及较多的抽象知识和生活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易出现知识的片面化理解。
为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培养物理核心素养,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张将物理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
也正因如此,当前初中物理与多门学科具有较好地融合,尤其是与数学、语文、历史、美术、化学这些学科有较好地融合。
在与数学融合的过程中,数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且一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比如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一节教学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平衡的原理,教师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公式演化原理,相信在此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https://img.taocdn.com/s3/m/cc4b6272f7ec4afe04a1dfcb.png)
课题 11.3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设计)主备人:叶斌指导教师:钱文德苏海国陈德寿审核人:物理备课组一、内容及其分析(一)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动能的概念,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课时安排:1课时(二)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从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分组实验是在学生学习了功、功率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接触的第一种能量,能量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初中阶段学习的能量主要有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内能、核能,而动能是学生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种能量,正确理解动能、分析判断动能的大小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重力势能、内能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对于学生初中阶段的能的学习、各类功、能的灵活计算与抽象问题的分析、以及下一节机械能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主要完成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本实验是《课标》中规定的学生必做的实验之一,因此组织好本次探究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堂分组实验课的教学重点是影响动能的大小的因素。
二、目标及其分析:(一)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知道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的关系;2.通过经历实验探索动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的关系,能够运用他们进行判断比较;3.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培养和提高利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其他科学探究的一般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二)分析要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实例认识动能,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本节课在认识动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完成实验报告实际上就是在强化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行为,从而培养科研探究的能力;试验中利用的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过程,强化和内化了学生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科学探究思维。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课重点是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来看,能量是一个接触的相对较少的概念,关于动能在本节内容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很难理解具有动能的物体是怎么对外做功的,因此学生很难判断动能的大小,是影响本实验的一个重要因素。
初中物理课程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反思
![初中物理课程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48e588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d.png)
初中物理课程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反思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跨学科整合的重要性 (3)1.2 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4)二、初中物理课程中跨学科整合的理论基础 (5)2.1 跨学科整合的概念与特征 (7)2.2 跨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 (8)2.3 跨学科整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0)三、初中物理课程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 (11)3.1 跨学科整合的教学目标设定 (12)3.2 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选择 (13)3.3 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创新 (14)3.4 跨学科整合的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16)四、初中物理课程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案例分析 (17)4.1 案例一 (19)4.2 案例二 (19)4.3 案例三 (20)五、初中物理课程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效果评估 (22)5.1 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 (23)5.2 学生学习成果的比较研究 (24)5.3 教师对跨学科整合的评价与反思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实践总结 (28)6.2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29)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1)一、内容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跨学科整合已成为当前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跨学科整合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培养其综合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多领域的融合:物理课程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知识,还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通过将物理学知识与这些领域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然现象,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物理课程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跨学科整合则要求教师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
这种整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综合素养。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跨学科整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8635866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3.png)
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自然科学的第一个门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具有一定挑战性和抽象性的学科。
如何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是每一位物理教师都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呈现、案例引入、实践操作等方面,阐述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若干建议。
一、课堂教学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展开教学的特点。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可以通过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载体、以生活为素材,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理解物理学的内涵和价值。
在讲解力学运动的基本概念时,可以设置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力学运动的规律。
这样的设计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二、内容呈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内容的呈现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使内容更加符合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可以通过图表、实验、多媒体等形式进行呈现。
在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时,可以通过PPT或者实验演示的形式,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展现折射现象,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折射定律。
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呈现的形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使学习更加生动和有趣。
三、案例引入案例是生活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解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案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讲解热学时,可以通过介绍生活中不同物体的热传导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热传导规律的理解。
四、实践操作在构建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中,实践操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在学习电路基本知识时,可以设置一个小型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自搭建电路,观察电路中的电流变化,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寓教于乐”的操作运用
![初中物理教学“寓教于乐”的操作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fb73fd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a.png)
教法探索新课程NEW CURRICULUM初中物理教学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到了塑造学生物理学基础逻辑思维、实现学生逻辑运用能力提升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寓教于乐”是随着我国教育新课标逐步推广深化而广泛运用到初中物理实验中而产生的。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寓教于乐”为基本手段来实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全文注重就初中物理“寓教于乐”的运用手段进行分析。
一、运用趣味的教学实验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由于初中物理教学较为枯燥,其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要求较高,为了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全程运用多元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笔者走访调查得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的上课方式较为活泼有趣,则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相应较高,学生往往在课前对教师的物理课较为期待。
由于物理教学的特殊性,如果教师日常教学没有很好地运用多元化的有趣的教学手段,会加强学生的厌学心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十分不利。
在日常教师活动中,我也发现个别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原本逻辑性较强的物理教学生生变成了一门折磨学生的教学课程,因此运用多元化趣味教学手段可以显著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也能够更好地践行“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二、可以利用诸如物理实验等实际操作活动来营造相对活跃的课堂氛围物理实验教学本身就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操作等手段来营造较为活跃而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寓教于乐”教学理念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很好践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教学实验活动环节,既能够考验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也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实现课堂教学活动氛围的活跃化。
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入一些古诗词中的典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焦耳)”“长江后浪推前浪(超导)”等等。
以蜡烛跷跷板为引导谈稳度理论与应用揭秘
![以蜡烛跷跷板为引导谈稳度理论与应用揭秘](https://img.taocdn.com/s3/m/c0d88d1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f.png)
以蜡烛跷跷板为引导谈稳度理论与应用揭秘作者:***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21年第12期摘要:挖掘身边最平常的器材进行实验是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关于提升核心素养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教师引领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最不平凡的发现是实验教学最基本的思想,与提升核心素养的途径一脉相承.本文以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试题第11题“小制作:蜡烛跷跷板”为例,以蜡烛跷跷板为引导,揭示重心奥秘,进而谈稳度理论及在生活中的基本应用.关键词:蜡烛跷跷板;稳度理论;降低重心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4-0058-03作者简介:朱斌(1972-),男,江苏连云港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挖掘身边最平常的器材进行实验是课程标准中提倡关于提升核心素养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教师引领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最不平凡的发现是实验教学最基本的思想,物理实验不仅是建立概念与规律、获得知识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主要途径,更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离开物理实验,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理论知识将只是空中楼阁,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物理教学的本质.苏派物理代表学者,南师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炳升教授一直强调“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做实验、做好实验,而且要加大实验比例,全面开发实验的教学功能,用物理实验将学生从繁重的物理学习中解放出来,进而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1].生活中奇妙的物理现象很多,请不要视而不见,只要动手参与实验都有可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如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试题第11题(选择题),这是一道间接源于多版本教材中关于杠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直接源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P8中www“小制作:蜡烛跷跷板”,这是杠杆知识、重心知识等在蜡烛跷跷板中的应用,本文以蜡烛跷跷板为引导,揭示重心奥秘,进而谈对稳度理论与规律的揭秘及在生活中的基本应用.原题展示:(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如图1所示是有关蜡烛跷跷板的小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越粗的蜡烛效果越好B.转轴位置离蜡烛重心越远越好C.为防止蜡烛摆动过大而翻转,可使转轴位置处于蜡烛重心上方D.为防止蜡烛摆动过大而翻转,可将蜡烛两端的下侧面削去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物理教师》杂志创始人朱正元教授一直强调“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就是鼓励教师用身边最简单的器材做实验,让学生在简单实验中获得物理知识,得出物理规律.然而目前物理教学的实际现状是物理实验逐渐被口头语言、PPT、粉笔、习题等形式代替,实验教学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这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通过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等方面相违背.基于以上背景,在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物理试题中将小实验,特别是教材中的小实验融入中考试题之中,这是不拘泥教材但又不脱离教材的最典型体现,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这道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上册P8中www“小制作:蜡烛跷跷板”原本是较为简单的实验问题,是学生原本都参与制作过的蜡烛跷跷板,考查知识点简单,这是命题者的初心,然而通过今年参与中考阅卷,笔者发现,这道简单的小实验让87.5%的学生失去分数,学生对A、C、D三个选项中出现的概念、知识、规律等存在迷思现象,导致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这是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如果当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蜡烛跷跷板的小制作,分析实验成败的影响因素,解决本题可谓游刃有余.1 蜡烛跷跷板的实验还原及理论支撑这是一道源于课本中的简单小制作实验,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制作蜡烛跷跷板的成败因素,不仅能够在本题中获得正确选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提升核心素养.1.1 实验还原如图2所示是制作蜡烛跷跷板的基本过程,这里可选用一只普通蜡烛、一枚大号缝衣针、两只玻璃杯.用小刀将蜡烛两端削尖并露出烛芯,将缝衣针垂直穿过蜡烛重心(如图2甲所示);为使蜡烛跷跷板保持水平位置平衡,可用小刀对蜡烛两端分别进行适当削剪(如图2乙所示);同时点燃蜡烛两端烛芯,由于两端燃烧速度不可能完全相同,导致燃烧速度快的一端滴的蜡烛油比燃烧速度慢的一端多,如在本实验中左端燃烧速度快(如图2丙所示);这时蜡烛右端下沉,由于火焰向上,这时又出现右端燃烧速度快,导致左端下沉(如图2丁所示).如此往复,形成蜡烛跷跷板.注意:由于涉及到蜡烛燃烧,请注意安全.1.2 理论支撑本实验中蜡烛跷跷板小制作是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之一,要使制作出的蜡烛跷跷板效果好,蜡烛摆动幅度小,取决于缝衣针垂直穿过蜡烛左右两端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即力矩)大小,同时要尽量降低蜡烛重心,因为蜡烛重心越低摆动幅度越小,这就如同卡车在运送重力不同货物时,往往需要将重的物体放在下方,以降低卡车上货物的重心,提高其运行的稳定性.在本实验中学生最易判断出选项B是错误的,试想如果转轴位置离蜡烛重心远的话,刚开始蜡烛就会处于竖直方向(不会保持水平方向),同时点燃蜡烛,下方蜡烛燃烧将永远比上方蜡烛燃烧快,这时不会出现蜡烛摆动现象,且蜡烛会很快燃烧完;对于选项A认为选用较粗的蜡烛效果好,也是不正确的,当左右两端蜡烛燃烧滴下蜡油时,如果选用较粗的蜡烛,减少的蜡烛占全部蜡烛重力的比重很小,所以蜡烛摆动幅度非常小(几乎不摆动),这就好比现实中的跷跷板,如果在跷跷板上人掉下一串钥匙,对跷跷板转动效果也几乎没有影响,因此,选用细的蜡烛效果好.本实验重点讨论选项C,進而解决选项D,这里的选项C、D都是涉及蜡烛重心高低对蜡烛跷跷板摆动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此,教师需要揭秘重心及重心高低对平衡程度的影响.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之一,本题中为防止蜡烛跷跷板摆动幅度过大而翻转,即提高蜡烛的稳定程度(以下简称“稳度”),物体在某一方向的稳度与物体重心高低存在什么关系[2],在高中《物理(必修1)》中通过情境思考双锥体在斜面上能够自动上滚的现象,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物体总是通过降低重心,趋于最稳定的规律进行运动[3].为此,下面笔者通过一个“无人驾驶的圆盘”谈重心越低越趋于稳定.器材:在饼干铁盒a的内部嵌上一个重物b(盖上铁盒a的盖子,避免学生看见内部结构).实验过程:如图3所示,将圆盘竖直放在事先设置好的斜面A处,向学生提问圆盘如何运动,学生会一致认为向下运动,然而当教师松手后学生却发现圆盘运动到B、C,最后返回静止在B处;再将圆盘静止放在B 处,发现圆盘停留在B处不动;最后将圆盘静止放在D处,发现圆盘依次运动到C、B、A,最后还是停留在B处,每次学生的猜想都与实验现象不一致,从而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其中奥秘的好奇心,最后通过打开铁盒发现铁盒无人驾驶的原理,这里铁盒a中的重物b 重力较大,重物b运动到最低处且与铁盒a重力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时整个铁盒重心最低,这时整个铁盒最稳定,即稳度最好,这是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结果[4].稳度理论1:物体在某一方向的稳度与重心高低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其实物体的稳度还与支撑面大小有关,支撑面越大物体稳度越好,如一块砖平放比竖放更稳定,主要是平放时支撑面大,重心低.1.3 解决问题本题中要使制作的蜡烛跷跷板能够成功,应使转轴位置设置在重心处,要使蜡烛跷跷板摆动幅度不要因过大而翻转(即摆动幅度小),这里涉及蜡烛跷跷板的稳度问题,在支撑面一定时可以适当降低蜡烛重心,这时可以将转轴位置设置在重心上方,以降低蜡烛跷跷板的重心,这就同高空走钢丝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迪力王子一样的原理,行走在高空钢丝上,手上一直拿着较长铁棍,如图4所示,他之所以在钢丝上行走123h,主要是因为较长铁棍降低他的重心、提高稳度的原因.在本题中也设置选项D,要使蜡烛跷跷板摆动幅度小,可将蜡烛两端的上侧面削去一些,以降低重心,因此,切不可将蜡烛两端的下侧面削去一些,这样蜡烛的重心会稍微升高,蜡烛跷跷板的摆动幅度会变大,甚至翻转.2 稳度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每年贺新春的春节联欢晚会可谓家喻户晓,场面让人极度震撼,如图5所示是2019年《百狮报喜贺新春》的舞蹈,众多演员站在一个宽大底盘的众多柱子上,在柱子上面能够轻松表演而不翻倒,主要是整个底盘及柱子的稳度较好,这里涉及稳度理论与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2.1 降低重心提高稳度在生活中的应用谈到降低重心提高稳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可能首先想到不倒翁,不倒翁无论如何绊倒都会自动立起来,这主要是因为不倒翁的重心非常低,如图6所示,当不倒翁发生倾斜时,由于底部弧形变化不大,与接触面的接触面积较大,重力作用线始终处在底部弧形支撑面的范围内,这就是不倒翁永不倒的奥秘[5].这就如同人竖直紧靠墙壁站着,当抬起外侧的一条腿时是否还会平稳站着?如同7所示,原来,当抬起外侧一条腿时,重心略有升高且重心已经偏离地面对另一只脚的支撑面,在重力作用下导致站不稳且倾倒.然而学生都见过杂技演员手顶一根很长的竹杆,并且在竹杆最上端有一个不停旋转的瓷盘,演员在表演时不停地变换姿势,瓷盘好像被吸在竹竿上不掉下来,这是否与重心越低越稳定相矛盾?如果杂技演员在表演时选用短而粗的竹竿将不会表演成功,这主要是杂技演员在表演时发现竹竿倾斜时,需要依靠手调整支点与重力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当竹竿发生倾斜时,人手会本能地向竹竿倾斜方向移动,调节支点重新回到重力作用线上,由于长竹竿的转动惯量大,角加速度小,此时人会有充足的时间调节到原来状态,而短竹竿的转动惯量小,角加速度大,人手还没有反应过来进行调节竹竿已经倒下.稳度理论2:物体重心越低越稳定,也就是降低重心可以控制物体的平衡程度;物体重心越低越容易控制平稳,越不易翻倒,也就是降低重心可以保持物体的平稳程度,这是稳度理论与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之一.2.2 增大支撑面提高稳度在生活中的应用谈到增大支撑面提高稳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图5中宽大的底盘,再如台灯、电风扇下面都有个大底座,汽车起重机停下来吊起重物时往往会将四支腿放下等,这些也是通过增大支撑面提高稳度的实例.上文谈到杂技演员手顶竹竿不倒的原理,你见过是否有人可以手掌(手指)顶铅笔不倒?因为铅笔的底面积很小,当铅笔发生倾斜时,人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平衡就可能已经倾倒.为使铅笔能直立于手掌上,可以借助橡皮等弹性好的物品来增大支撑面,即将铅笔尖扎入橡皮中心,此时铅笔与橡皮构成一个整体,如图8甲所示,这时只要用手掌托起橡皮就可以使铅笔直立起来.要使铅笔直立于手指上,同样也可以采取降低重心的办法,取一把小刀并将刀尖插入铅笔下端靠近笔尖的位置,同时将小刀柄弯向笔尖的下方,如图8乙所示,此时铅笔与小刀也构成一个整体,由于小刀相对较重,这样使得铅笔与小刀的整体重心降低,其重心可能降低到支撑铅笔的手指上(或手指附近),这样的铅笔可以直立于手指上.稳度理论3:增大支撑面提高稳度的原因是能够让重力作用线处在支撑面的范围之内,这样物体稳度较好,如刚才所说的汽车起重机停下来放下四支腿的事例,这是稳度理论与规律在生活中的另一应用.3 总结归纳通过以蜡烛跷跷板为引导谈稳度理论与应用揭秘可以发现,降低重心与增大支撑面可以在某一方向上提高物体的稳度,这里最根本的原因是物体重心降低时重心可能落在支撑面上或支撑面附近,增大支撑面时物体在摆动过程中重力作用线始终处在支撑面的范围内,这是提高稳度的秘诀,可能还有其它提高稳度的方法,有待今后不断学习并总结归纳.参考文献:[1]吴丽萍.项目学习下自制简易密度计的实验教学——以“刻度是否均匀”为例[J].物理教师,2019,40(06):32-35.[2]丁邦宏.再談物体的稳度及其定量描述[J].物理教学,2014,36(01):42-43.[3]张瑛,张皓晶,张雄,胡蓉,林灵.双锥体上坡实验的改进[J].物理通报,2016(S1):78-79.[4]颜国英,张皓晶,郑原琛,李宝金,张雄.5E教学法在中学物理重心概念教学中的探讨[J].物理教师,2018,39(05):27-29.[5]许冬保,朱文惠.由一道习题的分析谈重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J].中学物理,2021,39(01):40-42.[6]田效军.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以2019年央视春晚《百狮报喜贺新春》揭秘“稳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04):24-25.(收稿日期:2021-08-03)。
活动化教学让物理课堂展现精彩
![活动化教学让物理课堂展现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9d63d60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f.png)
活动化教学让物理课堂展现精彩宋宇飞(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ꎬ江苏南通226000)摘㊀要:物理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一定影响ꎬ不少新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ꎬ活动化教学即为其中之一.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ꎬ通过引入活动化教学让物理课堂展现精彩.本文针对如何借助活动化教学让高中物理课堂展现精彩作探讨ꎬ并制定有效对策.关键词:活动化ꎻ高中物理ꎻ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4)06-0095-03收稿日期:2023-11-25作者简介:宋宇飞(1982.1-)ꎬ男ꎬ本科ꎬ中小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活动化教学属于新型教学方法的一种ꎬ通常指教师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ꎬ专门安排一个适宜的教学情境ꎬ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ꎬ使其凭借个人能力在活动中通过阅读㊁思考㊁分析㊁讨论㊁动手操作等方式ꎬ获取知识与技能ꎬ实现眼㊁脑㊁手的相互配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ꎬ教师应大力推进活动化教学的实施与落实ꎬ开阔学生的物理学习视野ꎬ拓展他们的物理思维空间ꎬ使其创新性㊁创造性地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1采用自主探究式活动化教学ꎬ让物理课堂展现精彩1.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ꎬ提供更多动手机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ꎬ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ꎬ使其学会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科学探究方法处理一些问题.在高中物理活动化教学中ꎬ教师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ꎬ先演示实验ꎬ使其模仿后自主探索ꎬ让他们了解和体验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ꎬ通过自己 做 将 想 实现.该模式比较适合验证性实验活动ꎬ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ꎬ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1].比如ꎬ在实施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时ꎬ当学习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部分内容时ꎬ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ꎬ强调物理实验的原理㊁操作步骤㊁处理数据㊁分析误差等ꎬ让他们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后ꎬ分析这个实验的原理㊁环节ꎬ思考该如何把数据记录下来ꎬ使其做好实验操作的准备工作.接着ꎬ教师随机提问学生说出各自的实验方案ꎬ然后指导他们亲自动手展开实验操作ꎬ当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ꎬ教师可给予一些提示ꎬ如:哪些因素会导致该实验产生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步骤容易出现错误?需要注意些什么?假如只为你准备一个弹簧测力计ꎬ可以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吗?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在自主探究式活动中ꎬ学生拥有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ꎬ他们将会主动参与和动手操作实验ꎬ获取实验原理㊁操作步骤与方法等知识.而且在问题提示下学生的学习方向不会偏离ꎬ使其在亲自动手探究中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1.2倡导学生质疑发现ꎬ引发物理探究热情近年来ꎬ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ꎬ高中59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通过增加物理实验数量等一系列措施ꎬ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渴望.高中物理教师采用活动化教学ꎬ大力倡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ꎬ引发他们探究物理现象的热情ꎬ使其根据质疑提出猜想㊁设计实验方案㊁展开实验验证ꎬ最终发现新的物理规律ꎬ促使高中物理课堂变得更为精彩.例如ꎬ在开展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教学时ꎬ当学习 探究开口铝环运动原因 这部分内容时ꎬ该实验现象是强磁铁迅速靠近开口的B环ꎬB环也发生移动ꎬ学生将会提出疑问:开口的B环在磁场变化中也会出现感应电流吗?但是教科书中指出感应电流只会在闭合通路中出现ꎬ难道这是错误的吗?使其根据质疑对B环移动的原因提出猜想ꎬ他们可能会说到空气流动㊁风吹动㊁A环带动等因素.接着ꎬ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ꎬ如:把A环取走ꎬ替换为一个塑料环ꎻ利用木棒来替代磁棒ꎻ设计隔空实验等ꎬ让他们逐个操作实验ꎬ把猜想排除掉ꎬ使其发现新的规律 涡流.之后ꎬ有的同学会提出以下建议:对课本中给出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ꎬ将横截面较大的铝环更换为用绝缘细铜丝绕成开口环与闭合环.如此操作实验ꎬ不仅与楞次定律相契合ꎬ还能够减小涡流产生的影响.通过验证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与求证品质ꎬ使其形成更为科学的认知ꎬ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2演示实验转变为活动化教学ꎬ让物理课堂展现精彩2.1转变演示实验形式ꎬ驱使学生主动探究演示实验作为高中物理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ꎬ是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和探索物理原理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化教学让高中物理课堂展现精彩ꎬ教师应做好演示实验工作ꎬ即将演示实验形式转变为探究式ꎬ驱使他们主动探究.具体来说ꎬ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探究实验ꎬ使其以不看教材内容为前提展开猜想ꎬ制定实验方案ꎬ选择适当方案操作实验ꎬ分析得到的数据ꎬ并对假设进行论证ꎬ让他们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2].例如ꎬ在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中ꎬ教师先设置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你们认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及物体质量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提出猜想ꎬ结合猜想设计出能够验证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案ꎬ让他们相互讨论后选择出一个最佳方案来操作实验.接着ꎬ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中定性研究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所受力之间的关系ꎬ要求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㊁记录数据ꎬ使其基于1N的意义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展开理论分析ꎬ顺利归纳出加速度㊁质量和力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这一环节ꎬ虽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时间不长ꎬ不过在设计与选择实验方案过程中ꎬ他们均要不停地动脑思考ꎬ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ꎬ使其学会当面对多个选择时该怎么做出正确抉择.而且在这节课上ꎬ学生动口交流㊁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均比较多ꎬ使其深入探究物理的原理ꎬ从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家进行问题研究时的一般过程.2.2运用小组合作实验ꎬ促使学生深入探索在新时期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ꎬ强调教师应继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ꎬ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ꎬ使其形成实事求是㊁勇于创新㊁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物理实验时ꎬ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制定和选择ꎬ以及实验设计与操作ꎬ促使他们深入探索物理原理与规律ꎬ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以 向心力 教学为例ꎬ教师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把一节粉笔头分别沿着竖直向下㊁水平方向与斜向上抛出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粉笔头的运动轨迹ꎬ描述粉笔头做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条件ꎬ顺势过渡至圆周运动ꎬ并让他们罗列一些常见的圆周运动.接着ꎬ教师设疑:匀速周圆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周期性ꎬ用什么物理量可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引出线速度的概念ꎬ然后播放 水淋伞上ꎬ同时转动伞 的视频ꎬ提示学生观察水滴沿切线方向飞出ꎬ让他们确定线速度的方向.之后ꎬ教师提问: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ꎬ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必定受到一个与它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ꎬ这个合外力方向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以两人一组操作实验ꎬ让线的一端系一小球ꎬ使小球在水平69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ꎬ甩动时线速度尽量大ꎬ小球重力与拉力相比可忽略ꎬ以保证拉线近似在水平方向ꎬ使学生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ꎬ思考线的拉力方向特点ꎬ设想假如松手或者线断出现的情况ꎬ让他们得到向心力的概念.3运用课外体验式活动化教学ꎬ让物理课堂展现精彩3.1积极开设课下活动ꎬ开阔学生知识眼界在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ꎬ课堂并非纯粹局限于学校的教室ꎬ而是包括社会上一切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场所ꎬ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ꎬ使其获得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对此ꎬ高中物理教师可积极开设课下学习活动ꎬ运用课外体验式活动化教学ꎬ将课堂由课上顺延至课下ꎬ带领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展开课外实验操作㊁进行实地测量和收集数据ꎬ极力调动他们参与课外研究的积极性和实验探索的热情ꎬ使其学习物理知识眼界得以开阔ꎬ提高学习质量[3].例如ꎬ在进行 超重和失重 教学时ꎬ当学习完课本知识以后ꎬ教师可布置以下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药店或者诊所ꎬ利用体重计体验起立和下蹲时示数变化情况ꎬ携带上分发的台秤去有升降机的场所进行体验ꎬ把物体放在台秤上面ꎬ注意观察升降机起步和停止时台秤上的示数.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将会发现:当人站在体重计上时ꎬ起立与下蹲时指针并非稳定不变ꎻ在升降机中ꎬ台秤上面的物体质量在起步与停止时示数有所变化.然后教师组织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所在ꎬ使其意识到原因可能是超重与失重现象ꎬ让学生结合活动中获取到的数据展开分析与对比ꎬ自主归纳超重和失重的规律ꎬ并借助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知识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加以解释.3.2灵活引入家庭实验ꎬ增进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ꎬ高中生对课外自主探究实验有着强烈的渴望与热情.高中物理教师在活动化教学中ꎬ可根据教学需求灵活引入家庭实验ꎬ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ꎬ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验㊁收集数据㊁发现问题㊁分析数据㊁小结规律㊁得出结论ꎬ引领他们应用结论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ꎬ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4].比如ꎬ在 弹力 教学实践中ꎬ当学习完课本知识以后ꎬ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到家中操作一个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关系 的实验ꎬ以此当作活动化学习内容.要想完成该实验ꎬ需要准备刻度尺㊁弹簧等工具ꎬ并自己动手制作铁架子ꎬ画出坐标系.砝码可用家中一些小物块来代替.他们在操作实验之前应明确实验原理ꎬ即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ꎬ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外力大小相等ꎬ弹簧的伸长越大ꎬ弹力也就越大.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测量弹簧的伸长及所受拉力ꎬ以表格形式记录数据ꎬ尽可能多测量几组数据ꎻ(2)结合得到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ꎬ横坐标表示弹簧长度ꎬ纵坐标表示力ꎻ(3)结合图中描点的分布和走向ꎬ尝试画出一条平滑的曲线ꎬ曲线两侧的点数基本一样ꎻ(4)设弹簧长度为自变量ꎬ写出曲线的函数解析式.这样ꎬ学生在家庭中进行活动化学习ꎬ增进物理课堂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引领他们使用日常用品或者简单仪器操作实验ꎬ使其体会到 物理就在身边㊁生活就是物理 .4结束语总的来说ꎬ在高中物理课教学活动中ꎬ教师应以树立大课堂观为前提ꎬ深刻意识到活动化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根据具体教学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化教学ꎬ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ꎬ使其通过听觉㊁视觉㊁空间知觉㊁触觉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收获相应的知识和技能ꎬ改善他们的物理综合素质ꎬ让物理课堂展现出更多精彩.参考文献:[1]郑和建.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数理天地(高中版)ꎬ2023(16):56-58. [2]韩益.基于任务驱动法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3(15):86-88. [3]王木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ꎬ2023(22):70-72. [4]陈年庆ꎬ关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ꎬ2023(05):46-48.[责任编辑:李㊀璟]79。
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 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及案例分析
![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 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a378e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4e.png)
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及案例分析作者:杨珍珂赵建伟贾伟尧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21年第02期摘要: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可以为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但针对该理念的本土化探索目前仍缺乏兼具适用性和参考性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文章以“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的改进与自制”为例,讨论了将STEAM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活动的设计流程及案例。
关键词:STEAM教育;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学科融合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2-0073-4近年来,将STEAM教育理念本土化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我国较成熟的STEAM教育本土化实践成果主要集中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创客教育等领域,该教育理念与学校必修学科课程的联系尚不够紧密。
为进一步深入探索STEAM教育与学科必修课程的融合实践,笔者嘗试将该理念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物理学科教学要素和STEAM教育特点,设计并实施项目式教学活动。
本文以“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的改进与自制”教学活动为例,阐述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设计流程及案例。
1 STEAM教育及其实施方式选择STEAM教育理念提倡整合现行学校教育中的不同学科,形成与真实生活化情境密切联系的学习主题进而开展教学。
它重视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视角认识和改造世界,强调了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情境体验趣味性、活动设计艺术性、交流协作流畅性等[1]。
STEAM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有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设计学习的教学法(Learning By Design)和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等[2]。
其中,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法通常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强调通过学习活动实现问题解决,并在学习结束时提供平台展示学生学习成果[3]。
初中物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初中物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763f733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3.png)
初中物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阶段,对于他们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但实践操作同样不可忽视。
因此,初中物理课程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首先,初中物理课程应该充分展示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生们常常会认为物理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理论,与日常生活无关。
然而,实际上,物理知识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为了改变学生们的观念,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案例或实例来说明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授光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举例解释为什么太阳看起来比其他星星要亮,或者为什么用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其次,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课堂上,实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方式。
通过参与实验,学生能够直接观察、操作,并亲自验证理论。
这样的亲身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因此,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其中。
除了实验,一些实际活动也能够很好地结合物理理论。
例如,校内外的实地考察和参观,可以让学生实地感受物理现象和应用。
例如,参观电力厂可以让学生了解发电原理和能源利用等知识;参观科技馆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科学实验。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物理理论更加生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现代科技手段也可以用于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
比如,借助计算机模拟软件,学生能够通过虚拟实验进行物理的探究和实践。
这样的模拟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
这些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提高物理课程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组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3篇)
![组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cf00a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c.png)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
组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通过对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定义、特点、实施策略及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组合式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组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机结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组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旨在通过对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组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相结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
2. 特点(1)多样化:组合式教学模式涉及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灵活性:组合式教学模式可根据教学情境、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调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3)系统性:组合式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系统整合,使教学方法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个性化:组合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三、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1.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组合式教学模式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2.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3. 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优化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5. 加强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1. 案例背景某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在讲授《英语口语》课程时,采用了组合式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理论的融合实践-教学理论论文-教育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理论的融合实践-教学理论论文-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dc9f9202768e9950e738b6.png)
初中物理教学理论的融合实践-教学理论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和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重任。
有鉴于此,广大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理论融合实践;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传授教材内容,忽视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这就导致学生感觉课堂内容枯燥、难以理解。
笔者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理论融合实践的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情境导入,突出生活经验如果离开了生活现象,物理教材内容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较为匮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导入情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了解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初中生通过情境化的物理知识,能够消除他们内心对新知识的恐惧感,帮助其养成较好的逻辑思维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在新课引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引入情境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来自于生活实际。
如,在“浮力”这一知识点的讲课开始阶段,笔者问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质量较重的物体和较轻的物体同时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学生们纷纷回答:“质量较重的物体会沉入水底,质量较轻的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
”于是,笔者拿出一块小木板和一个小铁钉共同放入水中,结果发现小木板飘浮而小铁钉却沉入水底。
这时,有的同学说:“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较大。
”笔者笑而不语,又演示了另外一个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在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则会沉入到水中。
此时笔者说:“同学们请看,牙膏壳的密度并没有改变,这就说明根据质量和密度去判定物体是否下沉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讨论物体浮沉的条件。
”通过这两个生活化的情境实验,笔者顺利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探析STEAM教育理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融合与作用
![探析STEAM教育理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融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209ff9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4d.png)
探析STEAM教育理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融合与作用作者:陈兴敏宋谋胜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21年第12期[摘要]融合STEAM教育理念已成为当前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与改革的新模式,这与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相融的。
文章分析了STEAM教育理念与新课标的关联性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融合,并探讨了STEAM教育理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旨在为中学物理教学融入STEAM教育理念提供参考。
[关键词]STEAM教育理念;中学物理;融合;作用[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5-0049-03STEA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等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简写,其根本属性是在建构主义和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跨学科融合,它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1]。
另外,STEAM教育不仅具备跨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2]。
从知识层面看,STEAM教育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是有效衔接了多个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STEAM教育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因此STEAM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协作精神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2017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之间的关系”,表明中学物理教学应着力于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基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思想与STEAM教育理念具有极大的相通性,二者均聚焦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有助于拓展物理教学的知识视野和多科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物理应用情境的认知与探究。
跨学科融合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融合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60ff63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0.png)
跨学科融合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索引言:在当今社会,跨学科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教育趋势。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将探讨跨学科融合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跨学科融合的意义跨学科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跨学科融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跨学科融合可以与数学、化学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模式。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以引入数学中的力的分解和合成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受力的情况。
同时,还可以引入化学中的反作用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受力时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案例为了更好地探索跨学科融合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某中学开展了一项实践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物理教师与数学和化学教师进行了密切合作。
他们共同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课堂活动,将物理、数学和化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学习光的折射时,物理教师与数学教师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测量了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的折射角,并用数学的知识计算了光的折射率。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光的折射规律,还巩固了数学中角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学习化学中的溶解度时,物理教师与化学教师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并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了溶解过程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化学中的溶解度概念,还巩固了物理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知识。
四、跨学科融合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跨学科融合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同时,跨学科融合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结论:跨学科融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2d264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c.png)
-029-2024年第4期(总第380期)课堂教学学科融合理念强调突破学科边界,融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科知识与数学、化学等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物理学科知识,教师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可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以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初中物理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如何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多元化,如何培养学生科学、合理、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引领学生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都是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1]。
而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物理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使学生的视角多元化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获得不同的结果。
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物理教学,能够使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多元化,让学生更加清晰、透彻地理解问题,精准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指导学生有效解决测量长度与时间的问题,教师适当地融入了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
首先,教师引领学生从数学视角复习千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年、时、分、秒、毫秒、微秒等时间单位。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从数学视角梳理不同长度单位、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最后,教师启迪学生从物理视角探究测量长度、时间的方法,包括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秒表测量时间等。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融合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让学生对测量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
(二)使学生的决策科学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学生不仅需要深度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而且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出科学决策。
但是,因为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较弱,所以他们存在决策欠妥的现象。
对此,教师可通过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决策能力,进而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上的探索运
用
城东中学:朱喜乐
摘要: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认真研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本质特点为“三主一核心”,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以学生思维训练为核心”。
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将教师的单向传授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将教师唱独角戏变为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
讲练结合模式物理课探索运用
正文:
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和实践。
下面,我要介绍的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习的方法是我在某次听过一位数学同事上课后思维上逐渐清晰、明朗化的学习方法,经过几个学期的探索、实践、比较、改进,已经成为目前我在物理教学中比较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它的特点,我把它定名为“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所谓“讲练结合”的模式,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本质特点为“三主一核心”,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以学生思维训练为核心”。
确立这种“讲练结合”教学模式是在我一直苦于找寻一种实效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时,连续听过几节数学同事的课以后,数学课上这种先知识点、再例题、后练习题的方法逐渐在我脑海里形成了共鸣,我认为物理课堂应该仿照数学讲练结合模式,在网上或是其他习题集上寻找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习题作为讲练结合的习题,以此来打开物理教学的全新模式。
“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后,我并没有直接把这种方法全盘用在整个年级的物理教学中,而是采用试验对比的方法,分别以常规讲授教学方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两个班上课。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以后,我发现使用常规讲授教学方法上课的学生,虽然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学习知识,但是在练习题的处理上以及应对学期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明显不如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学生脑筋灵活。
相形于下,“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优势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了。
但是从我实践中看来,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尚存在一些有待斟酌之处,比如单就“讲练结合”的关系处理上有以下几类:精讲精练、多讲多练、乱讲乱练、只讲不练、不讲只练、不讲不练。
后面四种方法肯定是不可取的,那么要做好“讲练结合”应该是精讲精练还是多讲多练呢?
针对这一问题,若想得以圆满的解决,我想还得在实际教学中把两种方法应用在不同的班级中,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际应用探究到底是哪一种方法好。
一个学期过后,发现这样的“精讲精练”和“多讲多练”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而且从直观比较上并不能直接说明哪种方法更好。
首先说“精讲精练”,虽然可以有代表地紧随教学
内容去练习,但是因为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层次较多,单一的某一道例题并不能实际代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且有时候一旦练习题目类型转换,学生很难适应做到举一反三;再说“多讲多练”,虽然紧扣教学内容中的各个题型,但是很显然多练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容易陷入题海不能自拔,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反而失去了探索这种方法优越性的必要。
怎么办呢?
假期里,我一直在思考着寻找如何把“精讲精练”和“多讲多练”两种方法柔和在一起,变通成一种更为有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新的教学方法。
思索良久未见结果,恰好此时已开学在即,我何不再去向数学教师追寻讲练结合的更多可取之处呢?
经过与学校几位数学教师探讨,并观摩这种讲练结合方法在数学中的成熟应用,我最终决定在讲述物理知识要点后紧随着讲一道知识点例题,并马上揉进一道同类型不同题型的练习题来考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等整个章节的物理教学内容完成后,用另外类型的练习题作为章节小结的练习提高之用,这样将精练和多练有机地揉为一个整体,不知道所起到的效果会比前两个探索的学期效果怎样?
方法确定以后,只需要在班级里试验其效果便可。
起先,因为题量增大,我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的时间减少了。
不仅如此,因为教学时间紧凑,我要求学生紧紧地跟随教师的步伐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探究、一起练习,渐渐地,有些程度中等偏下的学生因为不适应这种较快的教学速度而出现了掉队甚至厌学的现象。
到了这个时候我想到的不再是如何去改进或撤换别的方法,而是私底下找个别学生谈心,告知学生正确的运用这种方法的途径,并鼓励他们在课下提前预习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过不了多长时间,这种快速、高效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便已经在学生的学习中扎根了。
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将教师的单向传授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将教师唱独角戏变为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后来我把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多媒体课件和学案教学中,同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中关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上曾指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因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很正确,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才能卓有成效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诚然我已经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索,把数学上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在了物理教学中。
现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我们物理科组的上课模式并作为科组课题进行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