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合集下载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民生是指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涵盖着人们的基本需求、生活质量和福祉。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健康教育、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人们的生活需求。

一、基本需求的满足民生的基本涵义之一是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包括食品、衣物、住房、交通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石。

一个良好的社会体系应当致力于保障人们的基本需求,使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安全、健康、有尊严的生活。

二、社会保障的提供民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的提供。

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保障机制,应对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社会保障的提供可以帮助人们应对重大疾病、意外事故和失业等风险,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福祉。

三、公共服务的实施民生还包括公共服务的实施。

公共服务是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各种基本服务,涵盖了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

政府应当积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和满足。

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四、健康教育的普及民生还需要健康教育的普及。

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增强预防疾病和保健知识,以及提高对健康的重视和关注。

健康教育应当普及到每个人,包括提供科学的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

通过健康教育的普及,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和疾病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环境保护的重视民生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为了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健康风险。

环境保护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保护人民生活所需的健康和可持续的自然环境。

在组织民生相关工作时,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中共中央党校学员论坛LEARNER FORUM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文/吕 勇一、民生问题的内涵及外延对民生问题有一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直接影响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如果对民生问题的内涵界定过于模糊以及由此确定的外延边界不清,那么基于这种界定基础上的民生政策和措施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于庞杂和模糊不清的状况。

据考证,“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句,认为“百姓生存之道在于勤劳,勤劳才能丰衣足食”。

它阐述的勤与匮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古人最朴素的民生思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问题一般是指百姓的生计问题。

但是保障民生,不能仅寄托于百姓自身,而更是执政者的责任所在,为此古人提出了“以民为贵”的民本观念,阐发了最初民生思想。

《尚书·泰誓》中,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观点,把百姓与上天联系在一起,喻示民心代表着天意。

春秋时期的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

战国时期的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认为只有保护人民的人才有资格做国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当了王又不为民办事,甚至欺压百姓,百姓就可以推翻并除掉他。

到了西汉初年,贾谊对民本思想作了进一步系统阐述,主张“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告诫当权者民为国家根本,国家的安危决定于民,与民为敌的当权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盛唐时期,柳宗元“吏为民役”的观点,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此后,明代吕坤、清代黄宗羲也都就民本思想多有论述。

从古人提出的民为贵、民为本再到吏为民仆的思想,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发展脉络,反映出古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视之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生概念与内容

民生概念与内容

民生概念与内容民生是指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

民生的概念和内容是指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改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方面,民生概念和内容包括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增加就业机会等。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只有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稳定物价对于维护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方面,民生概念和内容包括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等。

一个具有良好民生的国家应当致力于保护人民的基本权益,包括人身安全、财产权益、受教育权利等。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人民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也是保障民生的内容之一,减少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资源的平等分配程度,使人民能够享受到公正的社会环境。

文化方面,民生概念和内容包括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加强文化教育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包括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以及电视、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提供。

此外,加强文化教育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环境方面,民生概念和内容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民生概念和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和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重要内容。

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真正做到让人民有更好的生活,享受到共同富裕的成果。

谈谈你对民生的认识

谈谈你对民生的认识

谈谈你对民生的认识民生是指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况,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民生关乎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物质生活水平、教育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就业机会等方面。

如何提高民生水平,关系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提升人民的民生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物质生活水平物质生活水平是衡量民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关乎人民的饮食、居住、交通、娱乐等基本需求。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如果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就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福祉。

所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解决贫困问题、改善就业机会等,都是提升民生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医疗条件教育和医疗条件也是衡量民生的重要指标。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医疗条件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投资教育和医疗行业,提高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是改善民生状况的关键举措。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才能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保证。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救助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也是衡量民生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居住环境舒适与否,直接影响着生活的品质。

因此,建设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提供合适的住房,是提升民生水平的重要任务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城市规划和住房保障的水平,使人民居住更加便利和舒适。

五、就业机会就业机会是人们谋求生计的根本。

一个国家的民生水平,与其就业机会的多少和质量密不可分。

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能够使人们摆脱贫困,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发挥政府的作用,鼓励创业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提升民生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民生是指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状况,包括物质生活水平、教育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就业机会等方面。

民生的七大基本内容

民生的七大基本内容

民生的七大基本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民生是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包括食品、药品、医疗保健、住房、交通、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

民生问题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政府需要关注和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下面将介绍民生的七大基本内容。

第一,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政府需要严格监管食品生产企业,确保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溯源体系建设,加大对违法违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第二,医疗保健。

健康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财富,医疗保健是保障人们健康的重要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院管理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推动全民医保和医疗改革,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住房保障。

住房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住房问题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政府要加大住房建设力度,保障人民的基本居住权,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遏制房地产泡沫,推动住房制度改革,让人们住有所居。

第四,教育公平。

教育是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而教育公平是保障人们平等机会的重要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教育公平,完善教育制度,促进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第五,就业创业。

就业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就业问题也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政府要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让人们安居乐业。

第六,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提高社会保障待遇,让人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三、当前中央的民生政策
治 大 国 若 烹 小 鲜
1.取消农业税
△取消农业“四税”,直接
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约1250 亿元,农民实行减负总额 在1600亿元左右。
△ 从2004年起,国家建立
了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 贴制度,2009年这四项补 贴总额已达到1230多亿 元。
2.学有所教
△ 2006年西部地区实行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4.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 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
(1).教育 教育----任重而道远 教育
教育经费出资结构
33.60%
62.70% 3.70% 国家 社会 个人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
代际转换PK代际传递
(2).就业 劳之者众 岗之者寡
(3).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 贫富差距直逼红线
6.下乡政策启动农村消费
下乡补贴产品: 冰箱(冷柜)、彩电、 洗衣机、手机、电脑、 空调、热水器、汽车、 摩托车、微波炉、 电磁炉
• 让 社 会 更 加 加 幸 公 福 正 、 切 更 要 有 让 尊 人 严 民 ! 生 ! 谐 和 加 更 、 一 的 更 做 得 所 活 们 我
这是最好的时世,这是最糟的时世;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世纪,这是怀疑的世纪;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意的冬天; 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我们正奔向天堂,我们正走向反面。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的关键
国际教训 *苏联
苏 联
“苏共不仅是被国内外 反共势力搞垮,还被 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 级和苏联人民抛弃。” *1、苏共在社会主义建设
过程中对人民利益及需求 的认识出现偏差。

“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

“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

社 科新 论
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 , 它会随着 时代 的变化而变 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 断发展 , 民生 问题 的内涵和 外延也会越 丰富。人们所追求 的生活 目标 总是随着 时代进步而不断提高 , 时代变化催生 民生 问题。 在生产力落后 , 生活资源 匮乏 的时代 , 民生就是 人 民、 百姓的生计 , 就是 吃饭穿 衣 , 也 民生 问题 主要 是生存 的问题 。但在 生产力 相对 发达 的现代社 会 , 人们 的需求 已经不仅 仅 局 限于满 足 基本 的生存 条 件, 而是开始追求 生活质 量 , 追求 生命 质量 , 这使 得 民生内涵也更 为丰 富。与革命 时期相 比, 执政 条件 下解决 民生问题的 目标更远大 , 内容更丰富、 情况更 复杂、 任务也更艰 巨。即使是同时代 , 在不同的发展 阶段 , 也有不 同的民生 问题 。 二是层次性 。人的 自身需求不仅具有生物性而 且具有社会性 , 中最基本 的属性是生物性 , 其 最本质 的属性 是社会性 。人 的双重属性决定 了人 的需求有 多方面的层 次。生存是 人类 的最基本 的需 要 , 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未来社会发展 的最高境遇 。 不 同国家 , 民生 问题 也各 不相 同。美 国有美 国 的民生问题 , 中国有 中国的民生 问题 ; 资本 主义各 国 民生问题不 同 , 会 主义 各 国民生 问题 也不 相 同。 社 即使是 同一国家 , 在不 同的历 史 时期 民生问题也 不 样 。因此 , 在解 决 民生 问题 上不 能完全 照搬照 抄 它 国做法 。不 同地 区、 同社 会 阶层 、 同群体 , 不 不 也 有各 自的民生诉求。当今社会 , 能一谈 民生问题 , 不 好像 只有弱势 群体才 有。实际上 , 无论对 于富裕 群 体还是 困难群体 , 都有其相应的 民生问题。 比如 , 发 达地 区、 富于群体 的 民生 问题更 多地体 现高层 次 的 民生问题 , 例如 高质量 的教育 、 健康 、 文化 、 心理、 精 神和 自我价值 的实现等需 要 ; 相对贫 困 的群体和 而 欠发达 地区的民生问题更多地体现为满足生存 的问 题, 摆脱贫 困 , 实现经济发展 , 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 。 不同群体 , 同地 区人 民群众 的 民生 问题得 到解决 不 的过程 , 也就 是社 会稳 定 、 协调 、 和谐 发 展 的过程 。 因此 , 在实际工作 中需要切切实实地 了解不 同群体 、 不 同地区的民生需求 , 制定不 同的民生政策 , 解决 不 同的民生问题 。 三是系统性。民生 问题不 仅是 一个 经济 问题 , 而且也是一个政 治 问题 , 还是个 文化 问题 。如果 把 社会 当着一个 大系统 来看 , 社会 的经 济系统 、 治系 政 统、 社会系统以及文化 系统 的存 在都是 为 了满 足人 的各种不同的需求。我们无论是在 进行社会研 究还 是在制定 民生政策 , 都必 须把 民生 问题 当作一个 整 体、 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 四是永恒性 。“ 沧海 百年 , 民生不息 ” 。民生是 个永恒 的范畴 , 只要人类存在 , 民生问题 就不会消 失, 民生工作 只有起点 , 没有终点 。无论人 类社会发 展 到哪个 阶段 , 无论 政治 制度 和意识形 态有 多么大 的差异 , 无论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 的不 同 , 改善 民生将是人类活动永恒 的价值追求 。

对民生的理解

对民生的理解

对民生的理解民生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福利状况,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当今社会,对民生的关注越来越多,各个国家都致力于改善民生,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和安定的生活。

对民生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物质层面,还包括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

首先,对民生的理解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

经济的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只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才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这个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各个行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同时,要注重消除贫困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整体的民生水平。

其次,对民生的理解还需要从社会层面考虑。

社会稳定和和谐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社会方面,我们应该注重社会文化建设,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人们传承优秀的社会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加强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此外,对民生的理解还包括教育和医疗方面的需求。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提高人民素质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样,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也是民生理解的一部分,政府需要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医疗机构和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对民生的理解不仅仅是关注经济和物质层面,还需要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改善人民生活和福利,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才能真正达到对民生的理解和满足。

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好的政策和规划,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平等幸福的目标。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民生问题是指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中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

民生问题的特点包括广泛性、紧迫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等。

下面就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展开论述。

一、民生问题的含义民生问题是指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物质、精神、文化、教育、医疗、居住、就业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民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物质需求问题:这包括温饱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物质条件。

2. 社会保障问题:涵盖社会保险、福利、医疗保障等领域,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和安全。

3. 教育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普及、公平、质量等方面,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和环境。

4. 就业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为人们提供稳定的工作来源。

5. 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6. 文化和娱乐问题:指的是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包括文化活动、艺术表演、休闲娱乐等。

二、民生问题的特点1. 广泛性:民生问题是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贫困阶层,都会面临各自的民生问题。

2. 紧迫性: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人们的福祉和幸福感,需要及时得到解决。

3. 连续性: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

虽然某些问题可能得到缓解或解决,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不断涌现。

4. 可持续性: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持续的努力和长期的政策支持。

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发展,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

总之,民生问题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它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科学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提高民生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

什么是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指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它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社会稳定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探讨民生问题的定义、分类以及解决途径,以期增进对民生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一、民生问题的定义民生问题主要指那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多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生存状况的种种问题,如基本生活保障、就业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福利、教育与医疗、住房与环境、食品安全等。

这些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基本权益和公共利益,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民生问题的分类1. 基本生活保障类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粮食供应、能源保障、水资源安全等。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民生问题的首要关注点。

2. 就业与收入分配类问题:人民群众对稳定的就业和合理的收入有着合理的期待。

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差距是民生问题的主要体现。

3. 社会保障与福利类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都属于这一类问题。

人民对于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方面的保障要求与日俱增。

4. 教育与医疗类问题:教育和医疗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群众关心的大问题。

公平的教育机会和良好的医疗服务是民生问题中的重点。

5. 住房与环境类问题:住房问题一直是困扰人民群众的大问题。

同时,环境保护与改善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6. 食品安全类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是无时无刻的。

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权益。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1.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福利、住房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活权益。

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调节收入差距,确保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4. 优化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

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

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

民生本身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福利。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民生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民生的概念和特征是多重的,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民生是指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增加、就业稳定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民生状况。

在这个角度上,民生问题主要关注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经济富裕程度。

例如,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住房条件、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就是对民生问题的反映。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民生是指人们社会活动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质量。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对于人民的民生至关重要。

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是关系到人民民生的重要因素。

例如,社会安全、治安环境、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安全。

第三,从政治角度看,民生是指人民参与政治和政权体制的权利和能力。

政治体制的公平公正、人民的政治意愿的表达和参与度,都是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政策执行情况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民生感受。

人们希望政府能够听取民意、关注民情,为人民利益服务。

最后,从文化角度看,民生是指人民文化需求的满足和文化传承的保护。

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资产,对于人们的思想觉醒和精神需求有着重要影响。

人们希望能够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民生的概念和多重性特征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民生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考虑,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都有责任共同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只有不断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民生名词解释

民生名词解释

民生名词解释
民生,又称“民生保障”,是指政府为了改善和保障社会公民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提供的一系列政策和服务。

民生是政府为了改善全民生活质量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立足于全民福祉,把政府对每一个公民平等保障的原则放在首位,以有效改善民生为目标,缓解一般民众的物质和精神危机。

通过改善经济、教育、健康、市政、住房、社会保障、市容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多个领域,实现全民福祉的目标。

民生政策的落实,除了以政府的力量来建立对民生的支持,引进外部资金的投入,制定特定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供暖、供水、通讯、交通等方面的服务外,还要通过公民社会力量建立民生服务机制,以促进民生福祉及社会风尚文化素质的提升。

民生条件的改善,是人们关系到实际生活的重要一环,因而它也受到政府和公众的严格监督和重视,只有在民生方面的投入被有效地使用,才能够起到持久的改变和积极的效果。

建立在民生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定民心,促进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民生的发展不仅牵涉到政府的政治责任及社会责任,还必须建立在全社会的参与和发展之上,落实社会服务政策,有效实施群众切身利益。

以保障每一个公民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以及让人们能够安度晚年,实现幸福的双重目的。

民生的八个方面

民生的八个方面

民生的八个方面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和福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民生的八个方面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交通。

教育是人民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医疗是人民民生的重要保障。

人民需要有可负担的医疗费用,能够在生病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政府应该加强医疗卫生系统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人民的医疗负担。

就业是人民民生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培养人才,帮助人民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帮助和扶持,确保每个人都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社保是人民民生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

住房是人民民生的基本需求。

政府需要加大住房供应,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确保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全、舒适的住所。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打击不法开发商,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是人民民生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的食品安全。

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打击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环境保护是人民民生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保护人民的生态环境。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

交通是人民民生的基础设施。

政府需要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方便人民出行。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交通安全的管理,确保人民的出行安全。

民生的八个方面涵盖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需要加大对这些方面的关注与投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只有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

民生的含义

民生的含义

民生的含义
1、民生是指人,民生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就业、娱乐、家庭、社团、公司、旅行等。

2、广义的民生概念是指一切与民生有关的事情,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

3、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了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全面性,但其明显的缺点是概念的范围太大。

4、狭义的民生概念主要集中在社会层面。

5、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民生主要是指人们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障,等等。

6、从人权的角度来看,它意味着所有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

7、从需求的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有关的一切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有关的一般需求。

8、前者强调生活条件,后者追求生活质量,即保证生活条件的一切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般需要。

9、从责任的角度看,它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谈谈对民生的理解

谈谈对民生的理解

谈谈对民生的理解
“民生”一词通常指的是人民的生计和生活水平,涉及到人们的生活需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

以下是对民生的一些理解。

一、基本生活需求:民生关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温饱、居住、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

保障这些基本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公平与公正:民生关乎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社会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不受歧视,有公平的教育、就业和医疗资源。

三、社会保障体系: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民生的关键。

社会保障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能够在人们遇到困境时提供帮助。

四、贫困与脱贫:民生工作要关注贫困人口的状况,通过实施脱贫计划,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整体生活水平。

五、文化与休闲:民生也包括人们的文化需求和休闲娱乐。

文化活动、体育运动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六、社会稳定: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如果大多数人能够得到满足基本需求的支持,社会更容易维持和平稳定。

七、可持续发展:民生工作也应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以确保当前的生活质量提高不会牺牲未来的生活质量。

总之,民生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
努力。

通过改善民生,社会可以实现更加公平、和谐、稳定的发展。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民生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

一、民生的基本涵义民生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民生问题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因此,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

民生的基本涵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涉及到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包括收入水平、居住条件、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善。

人民群众对于基本物质条件的满足是民生的基本要求。

2. 社会保障的完善:民生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方式。

3. 公共服务的优化:民生涉及到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优化,包括公共交通、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改善。

良好的公共服务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4. 社会治安的维护:民生问题还包括社会治安的维护,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只有社会治安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二、民生的特征民生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广泛性:民生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各个方面,是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 公平性:民生问题需要公平的解决,不能让少数人得到过多的好处,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实现民生问题的公平解决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3. 持续性:民生问题存在时间较长,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

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是多样化的,政府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4. 社会性:民生问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各方都应该承担起维护民生的责任,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具体的途径和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 政府的履职:政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责任方,应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投入。

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民生三性

民生三性
发展性。民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受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水平等的影响,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的边界也是相对的,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期质量民生的内容在下一个时期可能成为基本民生的内容。因此,我们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满足群众新期待,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切不可有懈怠和一劳永逸的思想。
需求刚性。很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民生需求具有刚性的特点,其待遇水平容易往上升、难以往下降,其制度调整更是困难重重。这启示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以免引发“福利病”,妨碍经济持续发展;也不能滞后,以免妨碍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生三性
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权利的实际享有状况。理解民生,可以从它的三个基本特征入手,概括地说就是民生三性。
层次性。民生包括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三个层次。底线民生为困难群众生活托底,主要是指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它是政府在民生领域不能含糊、不能推卸而必须坚持、必须做到的事情。基本民生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包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等,满足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基本需求。这是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主要任务。质量民生是指更高层次的民生保障,侧重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这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也是我们在搞建设、谋发展中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了解民生的层次性,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分清主次,在守住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同时形成合理预期,使人们认识到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自身奋斗的目标。

关于民生的高一相关知识

关于民生的高一相关知识

关于民生的高一相关知识民生,是老百姓对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民生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民生是指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与老百姓密切相关。

民生是什么?民生:生活无忧,衣食无忧;民生无病,生老病死;民生无忧,死不恨!一、什么是民生?从“民生”一词的字面理解,民生是人民生活,是由人民群众共同来创造和管理的,民生即人民幸福。

但是对于人民幸福而言还不够。

民生可以理解为: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基本需要和基本权益。

人们对满足这些基本需要、基本权益就有了需要。

所以我们要理解“民生”。

“民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但对于政府来说,民生往往是一个大问题。

二、民生的构成要素民生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人的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障基本的生存条件。

民生作为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之一,要充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体现在民生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等。

就业主要指劳动者通过工作来获得工资收入所需支出的总支出。

包括收入、储蓄、消费和其他支出。

社保主要指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所需支出,包括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其缴费及支付部分可由劳动者按规定比例领取生活费或工资津贴补贴,缴纳住房公积金和住房租金或住房补贴等。

三、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社会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提。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所以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2.经济增长:人民的生产与收入水平能够很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由于社会总需求总量大于供给总量,因此经济必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因此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一、民生问题的界定对于“民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如果对民生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者过于宽泛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

相反,如果对于民生的界定过于狭窄的话,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民生政策也不免会出现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同上,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同上,第835页)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

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一、民生问题的界定对于“民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如果对民生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者过于宽泛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

相反,如果对于民生的界定过于狭窄的话,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民生政策也不免会出现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同上,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同上,第835页)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

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

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

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

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三、民生问题的特征民生问题尤其是中国中近期的民生问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第一,直接生活消费性。

这主要是针对生产投资性的公共投入而言的。

民生有个特点,同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者,方属民生范围的事情,如社会救济、义务教育、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以及基础性的公共卫生。

胡锦涛曾经指出,要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胡锦涛所说的三个“最”字点出了民生问题的直接消费性特征。

比如,民生问题应当包括许多公共设施的建设,但同样是公共设施,有基本生活方面的设施和基础建设方面的设施之分。

显然,前者侧重于民众直接的生活消费,而后者更多的是侧重生产投资方面的事情。

比如农村一些地区打水井、生活电线铺设、乡镇医院建设的投入,城市地区的社区医院、社会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应当算作民生投入,而诸如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机场等大型基础公共设施方面建设中的多数事情,一来对民生的改善较为间接,二来存在着一个赢利的问题,因此不应当算作民生投入。

如果不把民生内容予以明确,而将民生内容无止境扩大的话,将一切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的和所有间接的事物都算作民生的话,那么几乎可以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当中所有事情的公共投入。

这样一来,便会冲淡民生实际、迫切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改善民生的实际意义,而且会使民生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国家公共财力必定是力不胜任。

比如,2008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当地政府的财政报告提出,2008年广东新增财政的70%用于“民生投入”。

但这种说法引起了代表的质疑:“民生投入”究竟包括哪些部分?财政部门的解释是:“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林水、环保、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城乡社区事务管理应该都属于民生的范围。

”代表则认为:“如果这么统计,那么除了公检法、行政机关的支出不包括,其他都包括了。

”“如果这么说,政府不管怎么用钱,全都变成了社会公共事业的民生支出了!”人大代表提出,应该在报告中细化“民生”内容,让纳税人一眼能看到自己的钱到底花在哪儿。

(吴璇等:《代表追问财政厅啥叫“民生”》,《新快报》2008年1月20日)应当说,这个质疑是有道理的。

第二,基础保障性。

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公共设施而言的。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迫切的民生改善问题主要应当是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基础性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基础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

尽管诸如豪华大剧院、豪华体育中心、豪华博物馆、豪华大学城、豪华政务中心、城市豪华广场和豪华马路等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非赢利性的建设,也属于公共设施建设范围内的事情,但是,在国家公共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一些豪华设施同迫切的民生问题并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几乎可以说无助于迫切民生的改善,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

这一类的豪华公共设施建设花费巨大,必然会挤占改善基础性民生问题的所用资金,而且,由于这一类豪华建设未来的运营成本、维修成本十分昂贵,还需要大量的后续投入,因而还会大量透支未来改善迫切的民生问题的公共资金,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第三,生存保底性。

这主要是针对高福利政策和平均主义而言的。

改善民生是社会公正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应当将改善民生的目的纳入社会公正的视野。

社会公正实际上有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

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简单来说,社会公正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要“保底”,二是“不限高”。

这样看来,社会公正同时起到了促进社会团结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双重作用。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改善民生的主要意义就在于要具体实现社会公正的第一个功能也就是“共享”、“保底”的功能。

一个社会如果仅仅限于停留在共享也就是改善民生层面,并且将之视为压倒一切的事情,而忽视社会公正的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即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话,那么,这样的社会必定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平均主义或者是力不胜任的高福利政策。

平均主义既是对机会平等规则的歪曲,也是对按贡献进行分配规则的一种伤害;而过度的福利政策同样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成分,尽管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平均主义。

中国以及许多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历史教训已经证明,平均主义或者是高福利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产生“劫富济贫”的不公正现象,或是造成超出一个国家财政实际负担能力的高福利现象,这就必定会降低社会在生产方面的投入,降低社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最终削弱社会的发展活力。

有学者指出,对全社会来说,由于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过大,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会使“国民习惯依赖福利金和政府服务,工作意欲弱化,自力更生精神从而受损。

”(黄黎若莲:《“福利国”、“福利多元化”和“福利市场化”探索与反思》,《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1期)这一切,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降低。

第四,增益不可逆性。

这主要是就改善民生的技术操作层面而言的。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只能作“加法”,不能作“减法”,或者说,要注重使用“加法”的方式,要慎用“减法”的方式。

就一般常识而言,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

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并且已经让民众得到益处的民生政策,发现其中某些方面不尽合理公正而试图予以矫正或取消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社会某些不安全现象的出现。

其道理很简单:利益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作为人,有个弱点难以全面克服,这就是,社会成员一旦得到某种利益,哪怕是不尽合理公正的利益,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当仁不让。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让他们将不尽合理公正的、已经得到的利益退掉,那么其难度肯定是很大的。

这方面,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有着一定的教训。

这些国家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社会骚乱,有时就是由于使民众已经得到某些福利的政策要被改变,因而引发人们对社会的不满。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一问题更加重要和敏感。

一方面,中国在系统地制定民生政策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

所以,在制定和实施民生政策时,有时难免会出现某些明显的失误。

而一旦出现失误需要矫正相关的民生政策时,就容易招致民众的不满。

另一方面,平均主义在中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相对说来,平均主义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容易被唤醒。

如今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形是,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出现某些失误并需要矫正的话,那么,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更容易招致民众的广泛不满,而且不满的情绪可能会更加严重一些,由此所引发的社会不安全现象也很有可能会更加严重一些。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