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诗经.周南》主题思想【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芣苢》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芣苢》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芣苢》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芣苢》。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上第二单元第三课的课文,是一篇诗歌。

《芣苢》这首诗歌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一边唱着描述自己劳动过程的歌谣,一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她们的劳作虽然艰辛,但却有一种出自于天性、热情开朗的欢乐,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情绪和苦乐相随的精神状态。

《芣苢》出自于《诗经•周南》。

是一篇记载劳动的歌。

诗风具有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

诗歌用了六个动词演唱了一个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饶有情致、自由欢快的劳动场面,给人以想象空间与美的享受。

二、说教学目标: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设定了以下几个三维目标:1、了解《诗经》的内容及其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2、掌握本课中重点字词,背诵并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3、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其诗歌的韵律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

4、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深刻领会劳动之乐,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三、说教法:本诗主要采用诵读法、兼以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

四、说学法:1.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朗读和吟诵的过程中,去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笔记与记忆方式,积累诗歌中重点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从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入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

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

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

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苤莒》。

第二环节:进入新课的学习:①首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对《诗经》做多方面的介绍。

《芣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内容:“风、雅、颂”三部分 诗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பைடு நூலகம்
表现手法:

(铺陈叙述)

(比喻)

兴义
(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风”“雅”“颂“
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 祀的乐歌。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 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 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 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 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 了我们这个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 正确的劳动观。
五、研读诗歌
1、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反复诵 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⑴采采:采而又采。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4、这首古老的诗经究竟给我们 讲了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诗意。
明确: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 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 程。
5、 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诗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诗歌结构形式重章复沓, 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而苏诗则为律诗,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整。在学习时要注意对这两首不同体裁诗 歌结构进行赏析。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芣苢》赏析习题【必修上册】

《芣苢》赏析习题【必修上册】

《芣苢》赏析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课下注释】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芣苢,车前草。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摘取。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

《芣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芣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芣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课下注释】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芣苢,车前草。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摘取。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必修上全册古诗词翻译、作者、背景、主题【统编版高一】

必修上全册古诗词翻译、作者、背景、主题【统编版高一】

必修上全册古诗词翻译、作者、背景、主题【统编版高一】目录:第6课一、芣苢/《诗经.周南》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第7课三、短歌行/曹操四、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第8课五、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六、登高/杜甫七、琵琶行/白居易第9课八、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十、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静女/《诗经·邶风》十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十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十四、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一、芣苢/《诗经.周南》【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六课《芣苢》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六课《芣苢》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六课《芣苢》教案及原文《芣苢》课文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语文教案【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去努力改变。

【素养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用语言为我们描绘的美妙意境,从小便萦绕在我们心头,培育着我们的民族心,文化根。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朴素而浪漫的时代,一起感悟这首《芣苢》诗歌。

二、文化常识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

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

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翻译、作者、背景、主题【统编版高一】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翻译、作者、背景、主题【统编版高一】

必修上册第六课翻译、作者、背景、主题【统编版高一】目录:一、芣苢/《诗经.周南》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一、芣苢/《诗经.周南》【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

【主题思想】歌颂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原文】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同步知识梳理系列——《芣苢》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同步知识梳理系列——《芣苢》

教材同步知识梳理——《芣苢》一、时代背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所收录诗歌的创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之间,即西周至春秋早期。

据说当时的诗歌共有三千多首,后来流传下来的不过十分之一。

又经孔子整理编纂,目前通行的《诗经》共收诗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多是从各地收集的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相传周代设立采诗之官,每年春天,他们深入民间,摇振着木铎,收集各地传唱的民间歌谣,经整理谱曲后献给周天子,以便让天子体察民情。

这个采风的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二、作家作品《芣苢(fúyǐ)》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

“周南”指周王城之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

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

与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卷耳》《汉广》等篇不同,《芣苢》一诗没有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写,全诗通篇也只变换了6个动词。

看似简单重复,但一气读来,却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充满节奏的欢快场景中。

这首诗叙述的是在一个温煦晴朗的日子里,妇女们相互召唤,三五成群来到田野里,采摘芣苢这种野菜。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三、文本详解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芣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 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 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鄘 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 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五、战争徭役诗 以战争、徭役为题材,抒发对征调无度的不满,对战争
品味本诗的动词,并在自己的课桌上做出相应的动作,这 样可以辅助理解本诗的。 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襭 袺
捋 掇
有 采
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小组探究
诗歌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人们从相约去采芣苢, 到运用各种娴熟的技巧采芣苢,再到采得 芣苢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劳动者 喜悦、欢快之情,格调明快而优美,洋溢 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充满恋土怀人的情绪。基调是忧伤 哀怨的,也有格调比较昂扬的作品。《小雅·采薇》、《豳 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是其 代表。
六、婚恋诗 《诗经》中写的最多的就是婚恋诗。不仅数量众多,内
容丰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诗经》中最 为精彩的篇章。《诗经》中抒写了婚恋生活的各个方面,各 种情景,各种情感。艺术表现真率自然,真挚动人。
看舞蹈《芣苢》,结合诗歌,给这首诗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芣苢》无论是精巧的练字、简练的语言、重 章叠句的句式,还是朴素的情感,都让这一首劳 动歌谣散发出长久的生命力。通过不断朗诵、品 鉴、欣赏和感悟,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借读写实践训练,我们也 进一步提升了表达的精确之美,濡染了《诗经》 的文化之美。
当堂检测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活动2 听读与朗读

部编版必修一语文芣苢精品课件

部编版必修一语文芣苢精品课件

部编版必修一语文芣苢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部编版必修一语文中的《芣苢》一文。

该文选自《诗经·国风·周南》,主要讲述了古代妇女采摘芣苢草时的欢乐场景。

教学内容包括对文章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诗经·国风·周南》中的《芣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芣苢》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所表达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以及对文章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代妇女采摘芣苢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同时注意字音、字形的正确。

3. 课文解析:(1)分析文章的字词、句式,如“采采”、“薄言”等。

(2)讲解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对仗等。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一句为例,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联系现实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1. 《芣苢》2. 主要内容:字词、句式:采采、薄言等修辞手法:比兴、对仗等主题思想: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中的某一句。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示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为:采摘茂盛的芣苢草,轻声地说着采摘。

(2)答案: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兴、对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芣苢》,使学生掌握了古文的阅读技巧,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芣苢》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芣苢》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芣苢》说课稿一、说教材《芣苢》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中的一首古代诗歌。

本单元选取了多首古代诗歌,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芣苢》是一首劳动歌谣,通过描绘女性采摘芣苢的情景,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诗歌语言简练,节奏明快,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等,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2.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目标:通过讲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3.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节奏和情感。

同时,教师出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4.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展示成果: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

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6.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如“芣苢”的含义、诗歌的创作背景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6.1《芣苢》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6.1《芣苢》

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 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 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 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 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好像出现了三三两 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 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伴读] ④《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十个 字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直接铺叙陈说排比,
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首创的 修辞方法。
芣苢
(fú yǐ )
《诗经·周南》
自主学习这首诗
这首诗都写了什么?用
A 通俗的语言翻译全诗, 并概括主要内容。
C 诗歌都用了哪些表达 技能?请加以分析。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B 怎样的感情?反应了一 个什么主题?
D 找出这首诗的动词, 赏析用词有什么特点?
诗经的相关知识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 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 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 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 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 继续凝听先民的心声《芣苢》。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 国土乐,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和屈原《离 骚》并称“风骚”,后泛指文学。“雅”是周朝 王畿(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正 统乐歌歌词,即所谓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 先的功业。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同步知识梳理系列——《芣苢》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同步知识梳理系列——《芣苢》

教材同步知识梳理——《芣苢》一、时代背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所收录诗歌的创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之间,即西周至春秋早期。

据说当时的诗歌共有三千多首,后来流传下来的不过十分之一。

又经孔子整理编纂,目前通行的《诗经》共收诗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多是从各地收集的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相传周代设立采诗之官,每年春天,他们深入民间,摇振着木铎,收集各地传唱的民间歌谣,经整理谱曲后献给周天子,以便让天子体察民情。

这个采风的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二、作家作品《芣苢(fúyǐ)》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

“周南”指周王城之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

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

与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卷耳》《汉广》等篇不同,《芣苢》一诗没有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写,全诗通篇也只变换了6个动词。

看似简单重复,但一气读来,却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充满节奏的欢快场景中。

这首诗叙述的是在一个温煦晴朗的日子里,妇女们相互召唤,三五成群来到田野里,采摘芣苢这种野菜。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三、文本详解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6.1 芣苢(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6.1 芣苢(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诗经》全集三百余篇,虽篇篇皆为奇葩之作,却不是每篇都深入人心。

其中《芣苢》特别受人喜爱,无论是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

《芣苢》被安排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而本单元的主题是“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旨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这篇课文的教与学就定位于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把握,诗韵的感受,抓住个性化,具有层进性的动词,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诗经》的美,以及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乐。

教学工具学生在经过第一单元现代诗歌和第三单元古典诗词的学习(我们学校先上了第三单元)后,对于阅读诗歌有了一些粗浅认识,也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于解读《芣苢》这首诗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但同时,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要强调预习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的大胆想象。

通过合理引导、氛围创设、环境营造等促进学生感情投入,使学生多读,多悟,让诵读鉴赏能力提高有纲可循、循序渐进,切实践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板书设计音韵美芣苢美动态美留白美主旨美——劳动之乐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仇海平《关雎》,学生起立齐唱。

这是来自《诗经》中的作品,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圣人认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诗经》较广泛地反映了商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有许多做官、做人、治国、成家的经验教训可以供后人参考。

所以春秋时代《诗经》就被看作政治教科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芣苢《诗经.周南》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资料:原诗、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
【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课下注释】
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芣苢,车前草。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摘取。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主题思想】
歌颂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