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诗经.周南》作者、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芣苢《诗经.周南》主题思想【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芣苢《诗经.周南》主题思想【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芣苢《诗经.周南》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资料:原诗、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
【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课下注释】
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芣苢,车前草。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摘取。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主题思想】
歌颂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诗经·周南·芣苢

诗经·周南·芣苢

03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押韵、叠词等音韵美学运用
押韵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 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与劳动成果 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韵律悠扬。
叠词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 、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字、七字等双音节的灵活运 用,也有力地增强了音乐性的效果。
诗经·周南·芣苢
目录
•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 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 跨文化对比与当代启示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诗经》概述及历史地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 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审美追求
《芣苢》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展现了古代女子勤劳、朴实、厚道的品质,体现了中国古代诗 歌追求自然、真挚、朴素的审美倾向。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个性和创新,追求独特的美学效果。
《芣苢》在当代社会中传播和接受情况
要点一
传播途径
在当代社会,《芣苢》主要通过学校 教育、学术研究、文化传媒等途径进 行传播。其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 传播途径,通过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 使学生了解和欣赏《芣苢》。
比兴手法在诗歌中体现
以采摘植物起兴
诗歌以采摘植物起兴,描绘了一幅明 丽、清爽的春天画面,表达了妇女们 采摘植物的愉悦心情。这种起兴手法, 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以日常劳动场景入诗
诗歌以妇女们的日常劳动场景为背景,通 过描绘她们采摘植物的情景,展现了古代 妇女的劳动生活。这种将日常劳动场景入 诗的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

6.1芣苢课件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

6.1芣苢课件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

——骆玉明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车前子呀,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
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描画了什么样的景象?
诗中没有直接写采芣苢的人,但读来却让人眼前出现了三三 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她们于平原旷野、你追我赶、群歌 互答的欢快劳动的场景。几个动词,把她们欢快的心情、收 获的喜悦伴着音乐节奏传达了出来。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 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 景的推动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 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 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 ,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 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 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 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 以顺序不能更换。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赋的情势, 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 的。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 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句式完 全一样,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 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 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三个部分“风、雅、颂”,三 种诗歌情势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 风,共160篇。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创作诗歌,讽刺现实,表达对社会 和人生的思考,描写朝会宴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31篇, 《小雅》74篇,共105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六课《芣苢》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六课《芣苢》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芣苢》是⼀⾸描写妇⼥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

“芣苢”即车前⼦,古⼈认为车前⼦可以治妇⼥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中的主⾓是妇⼥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六课《芣苢》课⽂原⽂ 采采芣苢,薄⾔采之。

采采芣苢,薄⾔有之。

采采芣苢,薄⾔掇之。

采采芣苢,薄⾔捋之。

采采芣苢,薄⾔袺之。

采采芣苢,薄⾔襭之。

2.部编版⾼⼀上册语⽂第六课《芣苢》教案 【学情分析】 ⾼⼀学⽣的语⽂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本品味鉴赏的⾃觉性不够,对《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去努⼒改变。

【素养⽬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诗的特点。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培养和提⾼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和⽅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培养和弘扬民族⽂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提⾼诗歌鉴赏能⼒。

【教学⽅法】诵读法和点拨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诗经》⽤语⾔为我们描绘的美妙意境,从⼩便萦绕在我们⼼头,培育着我们的民族⼼,⽂化根。

今天,让我们⼀起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朴素⽽浪漫的时代,⼀起感悟这⾸《芣苢》诗歌。

⼆、⽂化常识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作者,绝⼤部分已⽆法考证。

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

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今。

孔⼦曾概括《诗经》宗旨为“⽆邪”,并教育弟⼦读《诗经》以作为⽴⾔、⽴⾏的标准。

《芣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内容:“风、雅、颂”三部分 诗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பைடு நூலகம்
表现手法:

(铺陈叙述)

(比喻)

兴义
(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风”“雅”“颂“
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 祀的乐歌。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 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 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 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 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 了我们这个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 正确的劳动观。
五、研读诗歌
1、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反复诵 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⑴采采:采而又采。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4、这首古老的诗经究竟给我们 讲了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诗意。
明确: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 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 程。
5、 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诗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诗歌结构形式重章复沓, 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而苏诗则为律诗,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整。在学习时要注意对这两首不同体裁诗 歌结构进行赏析。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专题10 《芣苢》:赏析诗歌语言(课件71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专题10  《芣苢》:赏析诗歌语言(课件71张)
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从一开始的采摘,到最后的满载而归,表现出劳动者劳动成果由多变少,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重章叠唱在语言和结构上的作用?
《芣苢》运用重章叠唱,回环往复,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了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品读语言风格
一、首先区分语体色彩,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其中书面语为常规用语,须作细致的风格区分,而口语化色彩常常单独作为考点。如: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
诗经“六义”
《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6《芣苢》《插秧歌》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6《芣苢》《插秧歌》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芣苢》《插秧歌》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单元主题为“劳动"。

《芣苢》选自《诗经·周南》,是周代南方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这两首古诗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描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忘我的劳动热情。

本设计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描写主体、劳动场景、情感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赏析,通过反复吟诵,带领学生走进先民生活,感受劳动的场景,从中领悟劳动的价值。

【课前准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内容,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教学目标】1.通过涵泳诵读,体悟两首诗歌的劳动场景。

2. 体会劳动者的情感,认识劳动的内涵及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中国诗歌就对劳动有着极为生动的记载和描述,简单的劳动可以形成富有文化意味的声音。

比如:鲁迅曾说原始人共同劳作时喊的“杭育杭育”就相当于一种创作;《击壤歌》所描写的农耕生活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歌谣;等等。

不管杭育也好,歌谣也罢,劳动不辍,诗歌就会永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两首不同时期表现劳动的诗歌。

二、初读:感受诗意1. 朗读《芣苢》和《插秧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芣苢》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再现了农家妇女采摘芣苢时的欢快场面,《插秧歌》形声兼备地描写了一户农家农忙时节辛勤插秧时的情形。

田间劳作,是两首诗歌共同表现的主题。

2. 两首诗歌分别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由什么人吟唱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芣苢》是农家妇女采芣苢时的吟唱,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通过换用不同的动词,展现她们采摘的过程;同时运用重章叠句,即简单诗句重复,着重于细节刻画,反复叙写劳动的过程,在不断地吟诵中表现劳动的美感。

6.1《芣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1《芣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知识支架
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劳; ④反应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其 中《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 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 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 《鲁颂》和《商颂》。
知识支架
《诗经》中的诗歌情势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作者简介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 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 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本来流传于民间的 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 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题目解说
芣苢,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 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 根。荒地或路旁常见,散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 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 尿、清热、止咳。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 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 多用的食物。
本 课 结 束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 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说的思想感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 击鼓》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 硕鼠》
文本研读
2.《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 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 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奇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环绕同一旋律反复 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 美感。

第6课《芣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6课《芣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第二,药用车前草:采摘或采挖 时间到秋季比较好,由于车前草 是一年生草本,到六月至八月开 花,七月到九月结果,这是这个 车前草相对成熟老化,其药用成 分齐全。车前草全草药用,这时 可以采挖全株;
• 要采摘车前子需要到八九月看到 它的果穗变成灰黄色时,种子变 黑色,就可以采集车前子了。
车前草在农村是一种比较受欢迎 的草本植物,它的植物体特殊, 仅有叶片和花葶(tíng),没有 茎干,叶片莲座状铺地排列,叶 脉弧形整齐,看起来也好看;二 是生长在农田里对农作物生长影 响不大;三是可以采食和采药卖 钱,因此在农村车前草是一种人 们喜欢的草本植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Contents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
四言诗: 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 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 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 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 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 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 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 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 诗的代表。
字词积累
芣(fú)苢( yǐ) 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 采。 捋(luō):用手握物而脱取。 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襭(xié):兜入衣襟扎并将衣 襟系在腰间带子上。

《芣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芣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芣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课下注释】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芣苢,车前草。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摘取。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必修上全册古诗词翻译、作者、背景、主题【统编版高一】

必修上全册古诗词翻译、作者、背景、主题【统编版高一】

必修上全册古诗词翻译、作者、背景、主题【统编版高一】目录:第6课一、芣苢/《诗经.周南》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第7课三、短歌行/曹操四、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第8课五、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六、登高/杜甫七、琵琶行/白居易第9课八、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十、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静女/《诗经·邶风》十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十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十四、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一、芣苢/《诗经.周南》【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国风·周南·芣苢》诗经译文及注释鉴赏

《国风·周南·芣苢》诗经译文及注释鉴赏

《国风·周南·芣苢》诗经译文及注释鉴赏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下面为大家带来《国风·周南·芣苢》诗经译文及注释鉴赏,快来看看吧。

《国风·周南·芣苢》先秦:佚名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国风·周南·芣苢》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国风·周南·芣苢》注释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薄言:“薄”“言”发语词,无义。

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获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采取。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国风·周南·芣苢》赏析《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

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

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

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

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同步知识梳理系列——《芣苢》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同步知识梳理系列——《芣苢》

教材同步知识梳理——《芣苢》一、时代背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所收录诗歌的创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之间,即西周至春秋早期。

据说当时的诗歌共有三千多首,后来流传下来的不过十分之一。

又经孔子整理编纂,目前通行的《诗经》共收诗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多是从各地收集的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相传周代设立采诗之官,每年春天,他们深入民间,摇振着木铎,收集各地传唱的民间歌谣,经整理谱曲后献给周天子,以便让天子体察民情。

这个采风的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二、作家作品《芣苢(fúyǐ)》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

“周南”指周王城之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

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

与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卷耳》《汉广》等篇不同,《芣苢》一诗没有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写,全诗通篇也只变换了6个动词。

看似简单重复,但一气读来,却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充满节奏的欢快场景中。

这首诗叙述的是在一个温煦晴朗的日子里,妇女们相互召唤,三五成群来到田野里,采摘芣苢这种野菜。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三、文本详解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同步知识梳理系列——《芣苢》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同步知识梳理系列——《芣苢》

教材同步知识梳理——《芣苢》一、时代背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所收录诗歌的创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之间,即西周至春秋早期。

据说当时的诗歌共有三千多首,后来流传下来的不过十分之一。

又经孔子整理编纂,目前通行的《诗经》共收诗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多是从各地收集的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相传周代设立采诗之官,每年春天,他们深入民间,摇振着木铎,收集各地传唱的民间歌谣,经整理谱曲后献给周天子,以便让天子体察民情。

这个采风的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二、作家作品《芣苢(fúyǐ)》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

“周南”指周王城之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

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

与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卷耳》《汉广》等篇不同,《芣苢》一诗没有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写,全诗通篇也只变换了6个动词。

看似简单重复,但一气读来,却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充满节奏的欢快场景中。

这首诗叙述的是在一个温煦晴朗的日子里,妇女们相互召唤,三五成群来到田野里,采摘芣苢这种野菜。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三、文本详解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芣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芣苢》是《诗经》中的名篇,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芣苢》,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诗经》这样的古代文学作品,可能会有一定的陌生感和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二、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欣赏《芣苢》,让学生了解古代民歌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芣苢》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芣苢》的艺术价值,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芣苢》,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感受古代民歌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分析法:通过对诗歌的结构、语言、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和生活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5.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芣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四、问题探究
4.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2)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 诗歌通过“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来概括采摘芣苢的 全过程,这六个独立的动作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 进、有条不紊。当这几个独立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化之后, 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日常的劳动升华成一 种行为艺术。先民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
四、问题探究
4.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3)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 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人们看到 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时,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人们看到了 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 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 的。
四、问题探究
3.这首诗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艺术特征?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感通过动作和场景描写表现出来。全 诗无一字直言“乐”,而是通过对采、有、掇、捋、袺、襭等动作描 写和对整个劳动场景的这染描绘表达快乐。变换多要的来捕动作,群 歌互答热情洋滥的劳动场面,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采摘芣苢时的欢乐 本特色
(1)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共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 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的。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 在不断的重叠中,诗歌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六个 动词的变化,又生动地表现了劳动者越采越多直到最后满载而归的过程 。
四、问题探究
2.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

6.1 芣苢(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8张PPT)

6.1 芣苢(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8张PPT)
把衣襟掖在腰 带上兜东西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深入探究
3.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 象。”读这首诗时,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象?请描述 画面,再现劳动场景。
① 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 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②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 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③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 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 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妇女采集车前 子 即“ 芣 苢 ”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 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
《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 芣 苢 粲粲结子 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 烈的。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
写作背景
《诗经名物图解插图》 芣苢和卷耳
《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 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 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何它 义哉!
——宋 郑樵《诗辨妄 》

整体感知
跟着范读朗诵诗词,标注读音、划分节奏。勾画 重点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整体感知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领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提高 鉴赏诗歌的能力。

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中热情、 喜悦的劳动气息和劳动之美。

《芣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 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 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鄘 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 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五、战争徭役诗 以战争、徭役为题材,抒发对征调无度的不满,对战争
品味本诗的动词,并在自己的课桌上做出相应的动作,这 样可以辅助理解本诗的。 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襭 袺
捋 掇
有 采
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小组探究
诗歌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人们从相约去采芣苢, 到运用各种娴熟的技巧采芣苢,再到采得 芣苢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劳动者 喜悦、欢快之情,格调明快而优美,洋溢 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充满恋土怀人的情绪。基调是忧伤 哀怨的,也有格调比较昂扬的作品。《小雅·采薇》、《豳 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是其 代表。
六、婚恋诗 《诗经》中写的最多的就是婚恋诗。不仅数量众多,内
容丰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诗经》中最 为精彩的篇章。《诗经》中抒写了婚恋生活的各个方面,各 种情景,各种情感。艺术表现真率自然,真挚动人。
看舞蹈《芣苢》,结合诗歌,给这首诗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芣苢》无论是精巧的练字、简练的语言、重 章叠句的句式,还是朴素的情感,都让这一首劳 动歌谣散发出长久的生命力。通过不断朗诵、品 鉴、欣赏和感悟,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借读写实践训练,我们也 进一步提升了表达的精确之美,濡染了《诗经》 的文化之美。
当堂检测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活动2 听读与朗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芣苢《诗经.周南》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
【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
《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
《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