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合集下载

浅谈人文精神在初中科学教育中的渗透

浅谈人文精神在初中科学教育中的渗透

21 .科学 史教 育中弘扬 人文精 神
提供条件 , 使之广泛的参与活动巾 如在《 水的利
中有关我们家乡的水资源凋查报告, 此 学 生 在 课 堂 学 习 中进 行 的探 究 与科 学 家 真 用和保护》 ~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捕捉 实经历的探究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种差异有时会 活动提前 12周进行 , 使学生歪曲了对科学的认1 只。例如绝大多数科学 结论的获得都经历 了无数次重复的实验,经历 了 无数的曲折和艰辛 , F 但彳 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 科学 的结 论往 往 只是通 过 一两个 实 验得 到 的 ,这 容 易 使学生认为科学足轻而易举的事.其实科学家在 . 探究 过程 中 , 失败 总是多 于成 功 ?一个 新 的设想 一 次 就得 到成 功证 实 的情况 往往 是很 少 的 .即使 是 最有 成就 的科 学 家也 不例 外 。英 国物 理学 家和 数 学家汤姆生说过 :我坚持奋站五十五年 ,致 力于 “ 科 学 的发 展 用一 个 词 可以道 出我 最艰 辛 的工 作 托 , 就是失败。”Ⅱ f在科学书中, 往往是反映科学 家成功的一面,这容易使学生将科学家看作是一 可以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的东西的超人 ,学生 看不到科学家刚毅顽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
浅 谈 人文精 神 在 初 中科学教 育 中的渗透
f 安 市安 阳 实验 中学, 江 瑞 安 3 5 0 ) 瑞 浙 22 0
摘 要: 学教 育应肩 负 传承科 学人文精神的使命 , 学的人文精神必须走进课 堂 , 科 起 科 使得学生在 学习科 学的过程 中体会科学的人 文精神 。科 学教师在教 学过程 中应充分利 用教材 , 采用 多种方式让学生提 高科学人 文素养

2 2. 0 4 等 内容 , 小到 原子 半径 相 对大 小模 型 的制作 , 到 织 出版社 , 0 , 大 4 1 新课程理念与初 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 个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试验过程 、记录报告 I 关文信-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不再被看作是完全分离的两大领域,而是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全面理解和综合素养。

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以期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人文教育课程可以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之一是在科学课程中引入人文话题。

在化学课程中可以引入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和人文之间的联系。

通过讨论和研究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还可以是在人文课程中引入科学元素。

在历史课程中可以介绍科学发明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选取一些科学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人文知识,还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还可以是开设跨学科的课程。

可以开设一门名为“人文与科学的对话”的课程,将人文与科学两大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全面地理解世界。

这样的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

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还可以是通过实验和项目实践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人文课程中引入科学实验和项目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浅谈人文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人文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人文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摘要] 学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是学校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根据科学课的学科特征,阐述了科学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几点做法:①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氛围,是课堂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②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利用具体案例说明科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科渗透人文教育中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科学人文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一、初中科学的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教育。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希望子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希望提高升学率。

科学教师为了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双基的训练,却忽视了科学教育的人文性,对教育对象的评价标准不断细化、量化、标准化,最后演变成毫无生机的考分,人的尊严、德性、情感、价值观被忽视,活生生的人被“物化”,学校被“工场化”。

从表面上看,虽然学校教学质量在大幅度提高,但是学生人文精神却在缺失,导致整体教育质量的滑坡。

人类的脚步已迈进二十一世纪,全球教育正从以书为本(或以文为本)的学历知识教育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转变。

科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对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完成“授业”“解惑”外,如何“传道”,如何融人文教育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完善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既有本事,又靠得住”,是我们科学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科学课程呼唤人文教育1.“学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符合党的教育方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承认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理解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

小学阶段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小学科学是人的一种社会性的理解和实践活动,其与道德之间存有共性。

要使学生从小懂得民主平等、集体合作、团队精神、遵守规则等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准则,就应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是现代人文精神形成的资源宝库,我们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

科学教育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理性,促动人文素质教育。

以下,作者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谈谈看法。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促动教学有效性所谓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指教师培养学生时“个体”所必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化教育力有机统一的综合素养。

高度地融合这三个要素,教师的人文素质才能产生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人文知识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材料支持,人文精神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动力支持,人文化教育力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1] 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就要增强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

要以充满“尊严、责任、敬业、自觉、和谐”的人类精神和“严师、爱国、进取、诚实”的人文理念促动在职教师知性意行的和谐发展,实现“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为首要内容”的教师教育目标,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中的“重理轻文,重课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要害是轻人文素质”的倾向,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采用探究式、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二、挖掘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渗透模式,即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2]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对世界产生完整的认知观点,具有观察和理解科学的水平,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综合教研讲稿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综合教研组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

甚至我们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也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乏人文。

是的,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更需要人文。

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在新课程的倡导下科学教育正在逐渐和人文教育融合,这是真、善、美的结合,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中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找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点,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定能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科学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双赢。

因此,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深思并付诸于行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此我提出自己的一点小小的看法。

在科学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在科学教育中要体现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和道德等。

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意境,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

而在科学课中的“以人为本”则强调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以学生已知的、需知为基础,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和需要中选择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创新,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问题。

和旧的常识教学大纲比较,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过分关注知识、强调科学知识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知识本位的反映。

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更强调了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在新课程的教材编排中,更多的是与人类、社会非常贴近、息息相关的知识。

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科学教育实现了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

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通过构建和利用“以人为本”的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探究的内容。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科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活精神。

当我们把人文教育渗透进了科学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地呈现给孩子一个客观、全面的科学世界。

一、创设情境,加强科学文化的渗透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而渗透人文教育也需要教师在情境创设上下功夫。

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科学结论的来之不易,能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美妙之处,情感体验恰恰是人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为了创设好的情境,《科学》教材中已经有了很多体现。

如在《科学》教材的每一单元,都设置了“引导页” ,在引导页中往往以诗歌或图画突出该单元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每一课题,又设置了“驱动页”,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的简明对话,引出该课题任务,不光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单元渗透了科学文化教育,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

科学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科学技能技巧训练,还应体现它的人文教育价值。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反复斟酌。

除了考虑对教学是否有帮助外,还应考虑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有无负面影响。

对类似种种不符合生活情理或误导学生的,应坚决割舍。

《科学》课中还应注意创设渗透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的情境教育。

例如,介绍中国人将圆飞天梦以及一些著名的中外物理学家、发明家等。

随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教师应越来越多地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

科学教育如果缺少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学生身上直接体现的就是对知识结构体系的片面理解,从而造成性格的某方面缺失。

二、了解过程,加强科学史的介绍1 选择求真务实的科学史实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

科学史教育,能让学生在了解科学现象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科学家成功的艰辛,能很好地诠释科学真正的意义。

2 选择科学家敬业献身的史实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

在《探索宇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先讲太阳系、再讲银河系的传统教学方式,依次展示宇宙探索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例,也就是人类探索宇宙科学史的介绍,层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宇宙的组成及特点。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精 神 世界 有 关 , 有 完备 的科 学知 具 识 的人 能解 释 世界 的许 多奥 秘 , 不 相信 权威 , 爱并 善 待周 围环 境 中 珍
的 自然 事 物 。 优 秀 的思 维 应 包 含 两 个 基 本
山西 师范 大 学 生命科 学 学院
f4 04 夺 0 10 )
者 紧密 地结 合 在 人 类 文 明 的 发 展
进 程之 中。 人 为 地 侧 重 科 学 文 化 或 人 文
点 : 是 正 确 , 是 能 有 原 始创 新 一 一
减 , 荣 华 著 。 张 )
识 和优 秀 的 思 维 品 质 。科 学 知 识 是 关 于 客观 世 界及 其 规律 的 知识 ,
的 知 识 。 人 同 客 观 世 界 有 关 , 同 又
者 作为 人 类 统一 的 文化 创 造 , 者 人 文 知 识 是 同 精 神 世 界 密 切 相 联 两
辑 推 理 研 究 的科 学共 同体 。历 史 上 , 们 也 不 缺 少科 学 实 验 活 动 , 我 但 这 些 实 践 活 动 同样 也 未 能 传 承
下 来 , 能 建 立 起 基 于 科 学 实 验 未
在 科 学 课 程 教 学 中 渗 透 人 文 精 神
毕 光 熙
的科 学 共 同体 。 这些 历 史 事 实 时 刻 提 醒 我 们 , 发 展 科 学 和 科 学 在 教育方面, 必须 革新 传 统文 化 。 科 学 教育 一 定 要 避 传 统 文 化
社 会 进步 服 务 。历 史 已经 证 明 , 科 学 技 术 越 发 达 就 越 需 要 人 文 精 神
提高 国民整 体 文化 素 养 、 道德 水 准
和 审 美 能 力 。 世 界 离 不 开 科 学 和 人 文 , 人 生 也 离 不 开 科 学 和 人 而 文 , 学 课 程 教 学 中 渗 透 人 文 精 神 科 有其 重要 的 价值 。 1 .有 利 于 形 成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探微

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探微

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探微[摘要]科学是对客观事实、规律精准、简约的描述,是抽象的;而人文則是个体主观上感受,体验,感悟,是具体的。

科学与人文相互交融,统一于哲学。

科学性与人文性是科学教学的应然追求。

为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同时要利用人文资源激活科学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学,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中学一、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一)在科学史中渗透人文教育爱因斯坦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科学史作为一座精神财富的宝库,它展示了科学知识形成过程,科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这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自然观、世界观,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

因此,科学除了知识和方法的贡献,更深一层次的贡献是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挖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渗透人文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挖掘科学事实中美学因素渗透人文教育真、善、美是科学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1]求真是科学的境界,向善是人文的境界,臻美是艺术的境界,它们是科学教学的三个方面,类似于三棱锥的三个面,顶点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教育理想。

科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呈现科学事实中美的表现形式,渗透人文教育。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获得乐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和规律的美,甚至转而变成对美的主动探求。

(三)从科学实验探究中渗透人文教育科学实验探究中蕴涵有丰富人文教育价值,但是,限于紧张的课时,教师往往越俎代庖呈现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中更多的是动手而没有动脑,得到锻炼和培养的主要是实验技能,造成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中渗透人文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

科学课堂中渗透人文思想的教学实践——以浙教版七年级的生物教学课为例

科学课堂中渗透人文思想的教学实践——以浙教版七年级的生物教学课为例
是出 错 , 我们早就一命呜呼 了 . 大家知道癌细胞怎 么 形 成 的 吗 ? 癌 细 胞 就 是 因 为 各 种 因素引 起 细 胞 功 能 紊 乱 而 形 成 的 , 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 恨啊 . 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 , 神奇的细胞也 是 由 一 些 基 本 的 化 学物质组成的 , 这些物质本身的特性和特 别 的 排 列 结 构 赋 予 了细胞特别的功能 . 在 科 学 上 我 们 把 这 个 叫 做 结 构 决 定 性 质 . 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性 质 , 而什么样的性质又 决定了什 么 样 的 用 途 . 这 些 又 给 我 们 启 示 , 天生我材必有 用, 每个人都有差异 , 我们只要找到适 合 自 己 的 位 置 , 我们就 能做好事情 . 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 元 . 不 是 每 个 人 都 能 上 北大 , 也不是只有上 北 大 才 算 人 才 , 这一点每个同学都应该 清楚 . 我们只要坚守本分 , 踏踏实实 地 去 学 习 , 去做事, 我们 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 三 ㊁从科学真理入手 , 体悟科学之美 细胞学说中提到细胞是一个有机体 ,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 胞发育而来 , 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 组 成 . 细 胞 是 一 个 相 对 独立的单位 , 既有它 自 己 的 生 命 , 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 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 新 细 胞 可 以 从 老 细 胞 中 产 生 . 就 这 样简短的几句话概 括 了 生 物 界 万 千 物 种 的 共 同 规 律 . 真 是 应了那句 话 : 大 道 至 简.不 管 是 只 有 一 个 细 胞 组 成 的 草 履 虫, 还是亿万细胞组 成 的 人 类 , 都符合细胞学说所阐述的规 律 . 设想一下 , 我们的科学是如此的 伟 大 , 这么多的生物, 我 们能够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规律 , 就是它 们 ( 除病毒外) 都是 由细 胞 构 成, 而 且 细 胞 又 具 有 三 种 基 本 结 构: 细 胞 膜㊁ 细胞 .就 这 样, 质㊁ 细胞核 ( 或拟 核 ) 纷繁复杂的生物界就这样被 统一起来了 . 我们的社会也一样 , 多么复杂 , 有的时候多说一句话, 少 说一句话都会引 起 巨 大 的 麻 烦 . 但 是 , 如 果 我 们 心 存 良 善, 不 管 做 什 么 都 会 得 到 包 容 和 谅 解, 这 就 是 做 人, 积 善 成 福. 而在学校里 , 我们 要 明 白 自 己 的 职 责 是 学 习 . 不 管 是 谁 , 都 要学习 , 这是身份决定的 , 我们是学 生 , 这一点必须清楚.但 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要精通文化知识 呢 ? 答 案 自 然 是 否 定 的 , 有些学生善于学习文化课的知识 , 以后可 以 考 上 理 想 的 高 中 和大学 , 但是有些学生做不到这些 . 笔 者 认 为 这 些 学 生 同 样 可以学习 , 可以学习 老 师 为 人 处 世 的 方 法 , 学习同学的坚持 不懈与孜孜不倦 . 参考文献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1 7-9 年级 ) 课程标准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M] . 2 0 1 1. [ ] ] 张晓玲 , 让爱在教育中凸显人性的光辉[ 中国教 2 J . ( ) : 育研究论坛 , 2 0 1 0, 5 1 4 0. [ ] 任宝祥 . 外国教育家论德育 [ 北京: 电子科技出版 3 M] . 社, 1 9 8 5: 2 3 4. 作者简介 : 史贵阳 , 浙江省绍兴市 , 诸暨市店口镇第一初级中学 .
ʻ 理化生教学与研究

在科学课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在科学课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浅议科学课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科学课的三维目标成功付诸实施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三者不可偏废构成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三块基石。

重知识轻过程性方法的指导,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慢慢会在机械记忆中麻木,这种教法显然不可取。

既注重过程性方法又重视结论性知识的得出,这样的课堂就是完美的吗?远远不是,还需要在其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在科学课中对于人文教育也需逐渐重视起来,使培养的学生既重智更重德。

科学课教师有责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内心持有平等、博爱与环保等观点。

结合课例我谈以下三点:一、渗透平等与尊重平等与尊重是课堂上学生乐学的基础之一,按照“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理念的要求,教师对学生首先要一视同仁、和蔼可亲。

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根植在学生们心中,学生在受到尊重的同时也会学着尊重别人。

在一个班上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我在讲台上调好显微镜,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观察。

发现有小个子学生是踮着脚看的,我马上调低显微镜方便他们观察。

到最后看没人上来了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大家都看了吗?”这时第一排有学生说她的同桌没看,我说赶紧到前面来看。

但是他没有来,我突然明白了暗暗责怪自己粗心,他天生矮小即使到讲台上也是看不到的。

我马上向他道歉并把显微镜挪到了他的课桌上调试好让他观察。

没有一个人是被歧视的,观察后的微笑洋溢在他的脸上,我想那一刻他的心是温暖的,同学们也对平等与尊重有了自己的解读。

平等观点表达在科学课上不是靠口号而是具体行动。

在学生刚上实验课时我发现总是有强势的学生在长时间霸占着实验材料,其他学生被迫成了无聊的看客。

所以在我以后布置的每次分组实验中,都会强调一句:“小组成员轮流操作,小组长安排好顺序。

”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每人都当一回操作员的感觉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专注实验的乐趣,而乐趣会激发学生对科学持久的兴趣。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人文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因此,将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课程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将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课程中的方法。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科幻小说、科技新闻报道等文本,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历史、哲学、道德课程中,可以引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研究结果,让学生了解科学和人文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人文的理解和认识。

三、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形成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意义和效果的教育模式。

通过跨学科教学,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了解具体科学和人文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从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分析、评价和应用。

例如,在文学和艺术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创作出更具科技和工程感的文艺作品,达到更具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

四、学科交叉和融汇学科交叉和融汇是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整合和应用,发掘和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潜在价值,建立通识、综合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

通过学科交叉和融汇,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整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

例如,在语言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中引入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理科知识,开展数字人文和数字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化对文化和科学发展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将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课程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范畴,人文教育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对人文知识、文学艺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学习;而科学教育则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着重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学习。

在当今社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分野已经不再那么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尤其是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趋势。

那么,如何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呢?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增加科学知识的内容。

在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历史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历史事件和科学家的故事,文学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与科学相关的作品,艺术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艺术作品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也接触到一些科学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在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历史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哲学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推理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进行跨学科教学。

在学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中,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让语文老师、历史老师、艺术老师等跨学科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展一些涉及人文和科学的课程活动,比如可以组织一场关于科学史的文艺演出,或者开展一次涉及科学技术的历史研究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综合了解和学习。

可以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科学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比如注重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等等。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关键内容。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常常被理解为两个独立的领域,但在当今社会,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将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课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要在课程设置上融合人文和科学知识。

人文教育课程通常包括语文、历史、地理、哲学等内容,而科学教育则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学科。

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科学与文学》,通过文学作品引入科学知识,或者《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接触和了解科学知识,增强他们对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综合认识和思考能力。

要在教学方法上融合人文和科学精神。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强调情感、思维、创新等方面的教育,而科学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强调观察、实验、推理等方面的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讨论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人文课程中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需要教师们积极探索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及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综合认识和思考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教育,但二者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互补。

为了将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课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可以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来融入科学教育。

在人文教育主干课程之外,学校可以设置一些科学类选修课程,如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思维等,使学生在学习人文课程的也能够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历史进程以及科学思维的方法和逻辑。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融入科学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引入科学发现和科学家的故事,增加科学的元素;在文学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涉及到的科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人文教育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融入科学教育。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验、科学观察等活动,通过亲自实践和感受科学的方法和过程,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

在哲学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可以通过思维培养的方式融入科学教育。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逻辑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逻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分析能力,使他们具备科学思维的基本素养。

通过这样的思维培养,可以使学生在人文教育中体验到科学教育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将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课程中,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跨学科探究、实践活动和思维培养等方式来实现。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科学课堂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课堂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 技 教 育125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j.c n k i.1672-3791.2017.25.125科学课堂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以中学化学课堂为佐证陈金 徐汪华(安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安庆 246000)摘 要: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中,过分注重实用性与功利性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素养,本文以中学化学课堂为佐证,从中学化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渗透途径,其中途径又从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挖掘人文素材、发挥化学隐性课程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具体分析阐述如何在科学课堂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调适两者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人文精神 科学课堂 中学化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a)-0125-02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高速增长,物质财富极大创造,人们得以享受现代化的便捷与舒适。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利有其弊,科学技术也不例外。

当人们沉迷于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财富时,也陷入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意识形态。

人们执着于科技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导致了在现代教育中对人文精神的忽视。

就学校教育而言,由于追求功利性的,科学性的普遍趋势,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得学校教育中极度缺乏人文精神。

近期频频爆出的校园霸凌事件、因生活琐事残忍毒害杀害室友、校园跳楼事件等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科学与人性愈来愈远,愈来愈脱离理性的评判与掌控。

在当前情况下,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化学课堂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内涵,渗透人文精神,调适两者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

1 中学化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叶朗先生指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所谓的人文精神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它是贯穿于人类文明之中,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精神与价值追求,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具有极强的张力。

谈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谈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谈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摘要:素质教育关注人文精神教育在科学学科教育中的渗透,在培养学生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挖掘人文内涵,在实验探究、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是知、情、意并重的教育,就是以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为主导,把科学教育的各个要素组合起来,使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到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理念。

关键词:科学教学人文教育渗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科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科学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合作,能反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成果与社会的关系。

从课程的整合设计、科学探究的目标,都体现了科学教学的人文关怀。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使之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纵观科学教材,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等方面,也对学生在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提出了人文教育的要求。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人文教育,对学生提高全面素质、人格健全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科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关注和渗透。

一、发挥科学史实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奋斗史,讲科学家的故事、运用科学史例会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学生因受科学家故事的感染而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1880年达尔文植物向光性实验到1928年温特实验到1934年郭葛等人分离生长素,历经半个多世纪,从生长素发现史教育学生科学研究要有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潜心研究并成功发明“侯氏制碱法”,打破国际垄断,名震中外,使我国的化工技术登上世界舞台,无疑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献身事业。

试论高校科学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试论高校科学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试论高校科学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摘要:人文精神是从人文文化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以及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上。

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具有基础的地位。

高校科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机的引入人文精神,是高校科学课程教学本身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科学课程;人文精神;渗透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本身是一个精神体系和价值观体系。

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广狭之分。

狭义的人文精神指的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其基础作用的品格。

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中,如追求崇高的理想,崇尚优秀道德情操,。

它凝聚为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广义的人文精神是指涵盖或融合了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

人类在与自然交流,并影响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参与和沉浸,渗入了人的情感和意志品质,表现出人性和主观意义,体现了人的价值。

因此,科学活动本身既包含了客观的物质世界,又包含了主观的精神世界,是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科学本身就自然地蕴含了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存在着逻辑和事实的一致性。

科学精神本身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观点认为: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残缺不全的人文精神。

我们需要弘扬的是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即广义的人文精神。

二、科学课程本身蕴含着人文精神一切科学知识都是无数的科学家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仔细观察、研究、推理、总结的出来的。

呈现在教科书上的是枯燥抽象的公式、定理、数字,但其背后所凝结的有科学先人的勇气、智慧和汗水。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效渗透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效渗透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效渗透任何真正的教育都应该包含德育.德育只有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2011年3月笔者参加了上海市物理创新大赛,比赛的课题是《热机》.在备战这节课的过程中,对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力求创新的基础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1 引入环节中的“人文教育价值”的渗透1.1 科学发展史的有效渗透――蒸汽机的发展史介绍在引入环节用两段视频来替代原先的两幅静态图片,“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更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自然地渗透科学发展史,比如:蒸汽机是如何发展到内燃机的,蒸气机的发明、改进和使用对于工业革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为热机的引出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发展史的有效渗透能起到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拓知识视野的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消化课堂中所传授的新知识.1.2 科学家故事的有效渗透――瓦特的介绍教师通过介绍视频中热机的速度告诉学生,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记伟大的科学家――瓦特,这位对改写人类热机历史有着极其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述加上老师的补充,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真实的科学家的一面,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2 新课讲授环节中的“科学教育价值”的渗透2.1 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意识――实验装置改进通过观察“加热试管中的火柴”这一演示实验,教师随即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燃气重复对塞子做功,这个实验装置能实现吗?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有效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师生最终共同归纳出了四个有待解决的问题:(1)如何重复加燃料?(2)燃料如何内部点燃?(3)塞子如何反复飞出去再回来?(4)废气如何排出?在做了几番尝试之后,笔者尝试了全新的教学思路: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设计他们认为可行的办法,没想到学生的设计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比如:有位钱同学说,为了使活塞能够飞出去再回来,我们可以在活塞处加一个橡皮筋,并用一个支架固定住.这时立即有同学提出了质疑说,燃料在燃烧的时候会不会使橡皮筋熔化呢?钱同学所在的小组进行了补充:我们可以将橡皮筋放在试管外.对于如何重复加燃料,赵同学说:老师,刚刚我们在试管底部钻了一个洞,那我们可不可以在靠近试管底部的地方再钻一个洞,直接将燃料从这里重复“送”进去?关于排气的问题,有同学说,直接在活塞上开一个洞即可,我说当然可以.就在我准备将同学们的解决方案进行整理的时候,叶同学突然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还可以进行再改进,如果我们在排出废气的同时,用我们化学上的“止水夹”将进气口夹住,这样燃料不是可以燃烧得更充分了吗?”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简直是惊呆了,没想到看似枯燥的“热机”经过这样的创新,学生们的思维竟如此的开阔,大大出乎了我的预料.从这一环节崭新的设计,懂得了作为老师,我们平时可能就是担心、顾虑太多,导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充分发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多说一点,多动一点,要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其实学生在得到成长的同时,我们自身的教学形式也会“绚丽多彩”的.2.2 及时肯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完善装置改进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我还记得在课堂上,从有些学生的眼神中,能看出他们在设计出自己的方案后,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持怀疑态度了,这时候老师就要能及时地给予他们鼓励与赞扬,我随即说了一句:“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给学生以自信心.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对学生来说可能会因为及时鼓励,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学生在这样的肯定之下,一遍又一遍地完善装置的改进设计.整个设计环节虽然做了很多次修改,但看得出来学生是有收获的,于是我见缝插针告诉学生,每一项重大发明和物理规律的得出都要进行反复的验证,这就需要我们有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还记得每组交流自己小组的创意时的那份自豪,得到同伴、老师肯定后的喜悦,这是在传统的讲授课上永远也收获不到的成功.特别是当他们的创意和科学家设计出来的模型不谋而合时,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长久这样训练下去,学生的兴趣能不提高吗?2.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模拟体验汽油机工作过程在学生讨论得出汽油机的雏形之后,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了一个汽油机的小模型来模拟体验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在讨论过程中组内同学之间会互相补充进一步完善,最终较完整地描述出了汽油机的工作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物理的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3 总结提升环节中“科学教育价值”与“人文教育价值”的统一其实科学与人文并不是孤立的,只有将科学与人文融合,求真与求善统一,才能形成美的人格.在总结环节很多学生在谈热机未来的时候,都能和环境保护相联系,他们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希望能制造出更多的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热机,用清洁的能源等,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好的想法,同时我适时地教育学生要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热机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是我们需要尽量改进的地方.这中间其实无形中已经渗透了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发展的紧密关系,同时我趁机对学生进行了鼓励,激励他们好好学习,用所学的知识为人类造福.只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心去推敲每一个环节,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学科教师要细心找寻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更要注重在有限的课堂上,让我们的学生领会更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不致于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才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的智力与德行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效渗透计划方案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效渗透计划方案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效渗透计划方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

人文教育指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的教育模式,而科学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科学观念的教育模式。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效渗透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渗透策略和实施步骤。

一、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涵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人文精神、人文价值观和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崇尚人道主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精神。

人文价值观是指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追求社会公正等观念。

人文素质是指具备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情感的能力。

(二)科学教育的内涵:科学教育的内涵包括科学精神、科学观念和科学素质。

科学精神是指追求真理、注重实验验证、批判思考的精神。

科学观念是指科学知识的系统管理、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科学领域的拓展等观念。

科学素质是指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的素养。

二、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渗透策略(一)加强课程建设: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在人文教育中,可开设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知识;在科学教育中,可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拓宽教育途径:通过多种途径拓宽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渗透。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能力。

(三)建立优质资源:建立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优质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可以邀请知名教授讲座、举办文化沙龙等活动,推动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可以邀请科学家进行科普讲座、组织科学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科学课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河北省泊头市教体局研训中心(062150)张凯科学课的三维目标成功付诸实施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三者不可偏废构成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三块基石。

重知识轻过程性方法的指导,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慢慢会在机械记忆中麻木,这种教法显然不可取。

既注重过程性方法又重视结论性知识的得出,这样的课堂就是完美的吗?远远不是,还需要在其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在科学课中对于人文教育也需逐渐重视起来,使培养的学生既重智更重德。

受过高等教育有才无德危害社会的例子并不鲜见,德才兼备才是决定一个人积极人生方向的指路牌。

曾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至今让我不能忘怀。

在学校门口来了卖小鸡的商贩,学生三五成群或围观或购买,我心想学生爱小动物是天生的(后面的事例证明我错了),养小鸡也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吧。

下午骑电动车回家,路上车来车往,两个小学生在路边兴奋地比划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不断说着一个字“轧!”轧什么?我再扭头看路中央车流中,一只小鸡正半躺着挣扎。

两个学生的表现让我开始反思学校教育的缺位。

科学课教师有责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内心持有平等、博爱与环保等观念。

结合课例我谈以下三点:
一、渗透平等与尊重
平等与尊重是课堂上学生乐学的基础之一,按照“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理念的要求,教师对学生首先要一视同仁、和蔼可亲。

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根植在学生们心中,学生在受到尊重的同时也会学着尊重别人。

在一个班上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我在讲台上调好显微镜,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观察。

发现有小个子学生是踮着脚看的,我马上调低显微镜方便他们观察。

到最后看没人上来了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大家都看了吗?”这时第一排有学生说她的同桌没看,我说赶紧到前面来看。

但是他没有来,我忽然明白了暗暗责怪自己粗心,他天生矮小即使到讲台上也是看不到的。

我马上向他道歉并把显微镜挪到了他的课桌上调试好让他观察。

没有一个人是被歧视的,观察后的微笑洋溢在他的脸上,我想那一刻他的心是温暖的,同学们也对平等与尊重有了自己的解读。

平等观念体现在科学课上不是靠口号而是具体行动。

在学生刚上实验课时我发现总是有强势的学生在长时间霸占着实验材料,其他学生被迫成了无聊的看客。

所以在我以后布置的每次分组实验中,都会强调一句:“小组成员轮流操作,小组长安排好顺序。

”正所谓“一花
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每人都当一回操作员的感觉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专注实验的乐趣,而乐趣会激发学生对科学持久的兴趣。

原来在实验中无助的学生会感谢老师给了他(或她)一次机会,而老师掌握的原则只是一个底线:在实验时不能让一名学生掉队。

对待有纪律问题的学生或学困生老师更要表现出关注他实验的热情,甚至要在他们身边停留的时间更久。

他操作困难我耐心指导,他提出问题我设法解释,教师通过行动来逐渐化解个别学生内心的不平等,经过努力每个学生眼中的同伴都是平等的了,甚至有些学生在完成实验的情况下会主动要求去指导别的同学。

同学互助、师生交流形成规律以后实验中的争抢现象减少了,在平等与尊重的氛围中学生心平气和地实验成了常态。

二、渗透爱护生灵教育
爱护自然界的生灵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事,需要教育引导。

在讲《蚯蚓的选择》一课时,课讲完了我告诉大家:“实验结束了,感谢蚯蚓为我们上课做出了贡献,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这样提问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给蚯蚓想一个好的归宿,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

学生发言结束后顺理成章做最后一件事:把蚯蚓和土倒进校园的花坛里。

当我晚于学生赶到楼下的花坛边时学生的纸盒子大都已经倒空了,让学生亲历放生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的最好的爱护生灵教育。

在《校园生物大搜索》一课,讲到“不要采摘植物和伤害动物”话题时,我给学生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大家对校园里动植物最大的爱护就是什么也不做,我们来过不带来什么也不带走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植物各有生存之道,不能因为自己的莽撞惊扰了小草的梦。

在讲《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课时,首先用气泡图展现了人类的衣食住行与动物的密切联系,我解释为我们人类有求于动物。

有了这层铺垫,在最后讲“保护生物多样性”环节时,先设问我们如此依赖周围的动物,那我们又是怎么对待它们的呢?我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阐释了人类对待动物的善与恶。

“我们人类消费了大量的牛羊肉,大家想一想它们被杀时是不是很痛苦?”(学生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就是体现出了将心比心的人性美。

)“那怎么能减轻它们被屠宰的痛苦呢?德国法律规定屠宰场要先给牛羊等麻醉后才能宰杀,它们给我们人类贡献了自己的肉,人有责任给它不痛苦死去的权利。

科研实验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小动物做药物试验,在中国有些动物试验中心就建立了“慰灵碑”人们肃立碑前来纪念这些小动物们。

它们为人类的健康而失去了生命,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所以教材上讲‘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说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很少能这样低调,对动物的杀戮充满着血腥,2011年最令人震惊的图片中有两幅给人印象深
刻(屏幕展示图片),一幅是在肉狗屠宰场,一只狗被装在麻袋中只露出脑袋,照片中的一个人影正高高地挥起木棒。

同学们,照片拍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学生发挥想象)另一幅照片是在印尼的一个小作坊正在杀蛇,这些蛇肉会做成供人享用的蛇肉汉堡。

现场满地都是血,一个被剁掉的蛇头还在案板上张着嘴,如果蛇有语言它会说些什么?”随后让学生替蛇控诉。

最后教师小结:“所以公益广告里姚明有一句话让人深思: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话是全班学生随着我一起说的,口由心生,相信学生真正受到了一次爱护生灵教育的洗礼。

)通过图片讲述人类虐待动物的恶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反感虐杀动物的同时学生们会选边站队自觉加入到爱护生灵的队伍中去。

三、渗透环保观念
环境问题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令人痛心的是节约环保理念并没有随着学校品德教育的开展而深入人心。

有些小学生面对水龙头哗哗流水视而不见,吃了几口的食物不合口味就随手丢弃。

诸如此类,学生不良行为的背后是头脑中环保观念的教育缺失。

在讲水资源缺乏一节时,我用一个例子形象说明了缺水的现状:在西北干旱的某地来了一支地质考察队。

看着考察队员在喝矿泉水,当地的一个老农对他们说:“你们城里人真讲究,出门还带着酒。

”这个老农就没有见过这么清澈的水,他认为只有白酒才会这样透明。

当地人只有过年时才舍得洗一次澡,洗过菜的水不舍得倒掉还要喂牲口,因为水都是从几里外运回来的,他们知道水来得不容易,从家附近泥坑里打水要沉淀很久才能喝。

我每到一个班讲到此处,教室里总会出奇的安静。

缺水的艰难学生体会在心了,教师还需要带动学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节水行动。

远的例子讲完,我结合本校实际讲了学生涮墩布的种种现象。

涮墩布时有的学生把墩布在水龙头下一放任由水冲,还有的学生从教室一直拖拉着墩布到水房,那上面粘的灰土又需要大量的水才能冲干净。

怎样改?学生提出要提着墩布去水房,抓紧时间专心在水下来回运动冲洗。

那冲洗多长时间合适呢?我建议三十秒钟涮干净没有问题。

可喜的是,在讲完课后去水房时,经常能听到有学生提醒“不要浪费水”的声音了。

在用水习惯问题上我也现身说法。

和学生坦白地说:“原来老师洗手时,也总是先打开水龙头把手弄湿,再涂抹香皂反复搓手十几秒钟,水龙头一直是开着的没有关。

学了本课我也深受教育,现在我改变了洗手习惯:水润湿手就关上水龙头再涂抹香皂、搓手,然后再打开水龙头冲洗干净。

手还和以前一样干净,但每次都省下了十几秒钟白白流出的水。

我希望那些开着水管洗手的同学也能像老师一样关掉水龙头搓手,因为那些水流得一点价值也没有。


教师敢于解剖自己的求实作风对学生产生了良性示范效应,过一段时间不经意地一问,居然有很多同学举手表示改变了搓手时不关水管的毛病,让人很欣慰。

好习惯的养成是比单纯学会书本知识更让人受益终身的。

人文教育是强调人性的教育,现在的小学生就是未来走向社会的公民,他们所应具有的公民素质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能否养成平等互助、爱护生灵、保护环境的习惯。

只有每个人都学会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将人生意义升华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整个社会才会趋向良性发展。

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学会狭窄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科学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要把眼光放远,站在塑造学生人格的高度担负起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职责。

本文已发表在《科学课》杂志2012年11月刊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