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蛾类测报办法
杨树食叶害虫杨褐舟蛾的测报与防治
杨树食叶害虫杨褐舟蛾的测报与防治作者:鲁海东任国强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22期摘要介绍了杨褐舟蛾的生活史及在重症地区的发生情况,总结了宝应县鲁垛镇测报点2002~2009年对杨褐舟蛾的测报情况,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杨褐舟蛾;测报;防治;江苏宝应;鲁垛镇中图分类号S76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173-02杨树具有速生性和材质优良的特性,在里下河地区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单一树种,有利于杨褐舟蛾食叶害虫的繁殖。
近几年来,杨褐舟蛾危害面积逐年加大,如遇适宜气候,有可能吃光叶片,暴发成灾,给杨树生产带来极大损失。
为控制灾害,减少损失,巩固绿化成果,2002年以来,作为杨树有害生物测报点,鲁垛镇农技中心准确测报食叶害虫的繁殖规律、害虫数量、危害程度,切实抓好防治最佳期,以为杨树食叶害虫杨褐舟蛾的防治提供依据。
1杨褐舟蛾的生活史该虫在鲁垛镇1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于5月上中旬发生、第2代6月中下旬、第3代7月下旬、第4代8月下旬,7月虫态交错,世代重叠。
成虫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有趋光性,产卵于叶面或叶背,呈单层块状,300~400粒在一起,幼虫卵化后群集叶肉,将叶片咬成筛网状,稍大后分散为害,吃光叶片,只留叶脉,夜间为害最重,老熟幼虫吐丝缀叶化蛹较多。
2测报样地及测报情况样地应选择虫害经常发生地段,且交通便利,方便于调查工作。
选择具有代表性、不同林龄、不同平均高、不同郁闷度的样地进行调查。
①中龄、幼林、苗圃3个样地以上;②每处不低于0.33hm2;③样株每处选择10~15株,采用隔株交叉(每隔5株选1个样株)选择,做好样株标记;④苗圃地隔段选择每段内全部调查。
2009年鲁垛镇食叶害虫测报点概况如表1所示。
3测报方法及结果及时测报。
在调查过程中,按照定人(专业人员)、定期、定样株进行杨褐舟蛾食叶害虫的调查,对一至二年生幼树全株调查。
大树按树冠上、中、下部及不同方位选取样枝调查,调查舟蛾的羽化期、产卵期、孵化期、危害期;虫口密度(每株虫口密度=调查总活虫数÷调查总株数、单位面积虫口密度=调查总活虫数÷调查面积、虫株率(%)=有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危害程度(受害叶片15%以下轻微,16%~25%为中等,25%以上为严重;条/50cm延长技,1~4条为轻,5~8条为中等,9条以上为重)、第几代第几龄虫期出现等(见表2)。
病虫测报项目实施方案
病虫测报项目实施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监测和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病虫测报项目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病虫测报项目的实施方案,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首先,病虫测报项目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
通过在农田和果园等农作物生长区域布设监测点,采用传感器、摄像头等现代化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监测数据传输到农业部门的数据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
其次,病虫测报项目的实施需要建立预警机制。
基于监测数据和病虫害的传播规律,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技术,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
一旦监测数据显示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
再次,病虫测报项目的实施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
农业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和防控措施推送给农民和相关部门,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建立病虫害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严重的病虫害灾害,及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应急处置,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后,病虫测报项目的实施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政策支持。
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病虫害监测和防控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参与病虫测报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总之,病虫测报项目的实施方案应包括建立监测系统、建立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政策支持等内容。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杨舟蛾、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方法
杨舟蛾、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一、标准地和标准株的选择(一)杨树舟蛾类。
根据杨树舟蛾的历史发生情况,确定常发区、偶发区和未发区。
在踏查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设立面积为3亩的临时标准地,在标准地内选取10株标准株。
临时标准地设置比例为:片林每300~1000亩设1块,在其内按Z字形或对角线的方式随机选取标准株;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设一块(60株杨树折为1亩),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标准株进行调查(见表1)。
(二)美国白蛾。
1.大面积成片发生。
设立标准地和标准株,同杨树舟蛾类(见表1)。
2.小片或零星发生。
直接选定去年受害的10株进行调查(参照表1记录)。
二、越冬蛹调查方法(一)杨舟蛾类杨扇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树冠投影范围内的枯叶、墙缝、树干旁、粗树皮下,地被物上或在表土内查找其越冬蛹。
杨小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树冠下以树干为圆心取一扇形样方(样方面积为树冠投影面积的1/8),样方深度不小于25厘米。
在其中查找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分月扇舟蛾:每年3~5月,在标准株树冠投影范围的枯枝落叶层内查找其越冬幼虫,或在树干上查找其越冬卵,将结果记入表2。
杨二尾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树干基部和树皮裂缝内查找其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二)美国白蛾越冬蛹羽化前进行调查,第一次调查于2~3月,第二次调查于羽化10天前(4月上中旬~5月中下旬),选择历年化蛹基数大的场所,如老树皮缝内、乱石堆中、墙缝、屋檐下等,采集越冬蛹100~300头。
分别查出活蛹数、死蛹数(寄生或其它死亡数)、雌雄比,计算死亡率,将调查结果填入美国白蛾蛹期调查表(成片按表2、非成片参照表2记录)附件:表1 杨舟蛾类、美国白蛾标准地记录表表2 杨舟蛾类、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表表1 杨舟蛾(美国白蛾)标准地记录表乡镇名称:乡镇代码:村名称:村代码:地点描述:林班面积(亩):主要树种:树木组成:树龄(年):胸径(厘米):树高(米):冠幅(米):发生类型(未发生、偶发、常发):虫种:其它病虫: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厘米):植被种类: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填写说明:1、临时标准地每年填写一次。
测报虫情的常见方法
测报虫情的5种常见方法安装诱虫效果好的诱虫器械(工具),可准确监测害虫发生的始、盛、末期及高峰期,从而制定正确的防治方案,搞好防治。
现将几种常见的害虫测报工具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1)糖醋液诱蛾。
用醋、糖、水、酒、农药配成糖醋液,利用诱液气味诱集害虫的成虫,其配方为醋500ml.红糖375g、水250ml.酒12.5ml,以及适当的农药,从4月1日开始至无蛾期结束。
第1次用全量,以后每隔5天换半量,每天早晨6:00一7:00收集诱杀的成虫,分清种类和雌雄后记录。
该方法主要用于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成虫的诱集和一代害虫的测报。
2)大葱花诱蛾。
在大葱留种地葱种开花时,固定大葱花500-1000朵,从5月1日开始至无蛾期结束,于每天傍晚7:00一8:00,用手电筒光照伏在大葱花上的害虫成虫,分清害虫种类和雌雄后进行记录。
该法主要用于黄地老虎成虫的诱集和幼虫的测报。
3)杨树枝把诱蛾。
从15日开始至9结束,每次砍当年的杨树枝条100余根,放在阳光下晒2一3天,10根1把,分上、中、下捆3道,把端再捆于木棍上,木棍下端削尖,以便插于地内。
具体方法是,将捆好的杨树枝把顺垄一字形排列插10把,每把间隔10m。
为保持杨树枝把诱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第1次放全量,每隔5天换半量,隔一把换一把。
每天早晨5:30一7:00用纱窗网袋套住杨树枝把,再将下u檬紧,扑打枝袋,将诱到的棉铃虫或孰虫成虫捏死,存好,分清虫种和雌雄后进行记录。
主要用于诱集一、二、三代棉铃虫的成虫以及对二、三、四代棉铃虫的测报。
4)荧光灯管诱蛾。
荧光灯管可弓诱各类夜蛾科、螟蛾科、天蛾科、金龟甲类等害虫的成虫。
具体方法是从每年的4)1日至10)31日,每天早晨6:00一7:00将诱集到的农作物上的害虫及害虫的天敌分清虫种和雌雄后进行记录。
5)虫情测报灯诱蛾。
虫情测报灯采用小锈钢材料,利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实现了虫体远红外线自动处理,接虫、杀虫、收集、分装、排水等系统作业的一体化,并具有设计介理,造型美观、经久耐用等特点。
主要农作物一二类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
主要农作物一二类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调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农户和农业技术人员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与产量。
下面将介绍一二类病虫害的测报调查方法。
一、一类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1. 田间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的症状,如叶斑、叶腐、果实腐烂等,以判断病虫害类型和严重程度。
2. 样本采集法:从受害作物中采集病虫害标本,包括叶片、茎秆、果实、根系等,将其送至病虫害鉴定实验室进行观察和鉴定,以明确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
3. 黄板诱捕法:在田间设置黄色粘板,吸引并捕获病虫害,通过对粘板上的病虫害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判断病虫害的密度和发生趋势。
4. 捕捉灯法:在夜间利用特定光源设置捕捉灯,吸引并捕获病虫害,通过对灯光周围的病虫害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判断病虫害的密度和活动规律。
5. 土壤检测法:采集受害地区的土壤样本,送至农业科研机构或实验室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是否存在病虫害的卵、孢子等。
6. 气象观测法:通过气象站点记录和监测,掌握气温、湿度、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与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预测病虫害的高发期和高发区域。
二、二类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1. 病虫害标志物法: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标志物,如虫蛀孔、病斑、残株等,对农田进行巡查,通过标志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判断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2. 虫情监测法:利用诱虫剂、诱虫灯等工具,针对特定的病虫害进行诱捕和监测,通过对捕获虫害的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了解虫害的密度和活动规律。
3. 病害调查法:对农田进行系统的病害调查,包括病斑面积、受害植株数量、发病程度等指标的测定,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判断病虫害的流行趋势和危害程度。
4. 病虫害虫源调查法:通过对农田周边环境中的植物、土壤、水体等进行调查和采样,以查找和发现病虫害的虫源,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湖北省主要病虫害调查方法
第三部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方法一、调查方法马尾松毛虫1 主要生物学特性每年发生2~3代,随地区不同而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常出现世代分化现象。
马尾松毛虫以3龄以下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
来年3月,平均气温升到10℃时出蛰。
成虫趋光性强,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好飞向林木生长茂盛的中龄林和林缘产卵。
多夜间交配产卵,产卵量一般为200~500粒。
卵成堆或成串产于针叶上。
卵期1周左右。
初孵化幼虫有群集性,啃食针叶边缘,使叶丛呈现枯黄卷曲,这种现象可作为发生动态的预测标志。
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借风力传播;3、4龄幼虫分散为害,啃食整根针叶,3龄幼虫受惊后弹跳坠落,4幼虫受惊绕后抬头晃动胸部;5、6龄幼虫有迁移习性,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
幼虫一生约可食200条松针,其中以末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量的70%~80%,1株10年生松树大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全部针叶,故防治应在幼虫期进行。
1~3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一般达75%左右,4龄后虫口数量较稳定,因此,在预测发生量时常以4龄虫虫口密度作依据。
幼虫老熟后,在树上针叶丛间或树皮上结茧,但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常在树下灌木或地被物上结茧化蛹。
2调查方法2.1越冬代调查2.1.1 调查时间在越冬幼虫上树危害前进行调查,一般在2月下旬。
2.1.2 调查方法2.1.2.1 踏查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踏查路线(可设计为较为固定的巡视路线),巡视路线要覆盖常灾区的80%,偶灾区的50%、安全区的20%,在发生区应根据需要及时补充设置临时路线。
2.1.2.2 标准地调查一般采取设立临时标准地的方法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至少3亩;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方法,随机选取10~20株标准树,用小刀剥开树干2米以下的树皮,观察越冬幼虫的数量,通过积累的本地系统调查资料,预测出蛰后越冬代发生情况。
另外,根据孝感市观察经验,如果冬天温度不太低,幼虫可能不会全部下到2米以下,而在树的中上部主干与枝桠交叉处的树皮内越冬,因此,还需对中上部干、枝交叉处调查。
农作物病虫测报质量评定办法
农作物病虫测报质量评定办法》测报质量的评定是农业病虫测报工作的重要环节。
以科学的评定方法对测报质量进行评定,可以检验测报水平,衡量测报工作的业绩,也可以有效地总结预报经验和教训,改进测报技术,从而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更好地指导大面积防治。
一、评定内容1、某种病虫的单次预报准确率。
2、某种病虫的全年预报准确率。
3、某站全年预报的平均准确率。
二、有关规定1、预报期划分:短期预报:离防治适期5-10 天发布的预报;中期预报:离防治适期10-30 天发布的预报;长期预报:离防治适期一个月以上发布的预报。
2、发生程度等级划分:病虫发生程度等级划分,一般从两个方面加以衡量,一是发生严重度(虫口密度或病情严重度),二是发生范围大小(发生面积比例)。
当一、二项不一致时,则用一、二项的乘积表示。
按全国标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分为五级,即轻发生、中等偏轻发生、中等发生、中等偏重发生、大发生。
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
3、预报误差与准确率换算:按照发生面积比例,发生严重度,防治适期等项目,分别确定长、中、短期预报不同误差对应的准确率换算标准,见表 2 。
4、评定预报质量以短期预报为主。
对中长期预报质量的评定,若出现预报后病虫情况发生变化,应发布补充定正预报,评定时以定正预报为依据5、防治适期预报主要用于虫害预报。
一般以适于防治虫态的始盛期计算。
主要害虫适于防治的虫态为: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粘虫、小地老虎为低龄幼虫,二化螟为蚁螟,稻飞虱为若虫,玉米螟、棉红铃虫为卵孵盛期。
三、评定方法和步骤(一)数据收集和整理发布预报后评定预报准确率,需要收集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发生密度、发生面积和防治适期。
1)作物种植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抄录;2)某病虫的发生面积,用观察区达标类型田推算;3)发生密度和防治适期主要用测报观察去有代表性的防治田和适期指导防治验证田以及大田普查结果确定。
至于区域引起的防治适期误差,则取其众数。
竹舟蛾发生期及发生量的预测预报研究
作用较差;同时,由于其生殖潜力大,在林间食料充足、气
候适宜、天敌数量不足时,其种群数量能在较短时间内急
剧上升,最终暴发成灾。成灾后,由于新鲜的当年生竹叶
被食尽、天敌数量追随上升,从而使害虫种群数量下降,
危害暂时消退,完成一个危害周期;之后,随着环境压力
减小,又一次的数量周期形成。因此,充分掌握该虫种群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4,20(21)
57
竹舟蛾发生期及发生量的预测预报研究
汤万辉
(沙县林业局,福建沙县 365500)
摘 要:该文采用期距法预测了竹舟蛾的发生期,提出查越冬代幼虫虫口密度预测第一代卵基数:竹蓖舟蛾
第一代卵发生量(粒/株)=57.7×越冬前虫口密度或=74.0×越冬后虫口密度;竹镂舟蛾第一代卵发生量(粒/
应用生物学研究所得的各虫态之间生长发育的平均历
期,在林间调查基础上获得随害虫种群随时间推移至某
一虫态出现的数量,绘制成分布曲线,并以此为基准,根
据当前虫态的发育历期,预测相应的以后的虫态的各个
时期出现时间。 1.3 发生量预测 发生量的预测包括发生面积、发生密 度和危害程度的预测。主要是通过查越冬代幼虫、查越 冬代蛹、查卵等方法进行预测。 1.3.1 查越冬代幼虫虫口密度预测第一代卵基数 根据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状况、不同虫情密度设立标准地 5 块,越冬前后进行虫情调查并每块分别选取标准株 10 株 ,伐 倒 计 算 平 均 虫 口 密 度,从 而 得 到 越 冬 代 死 亡 率 (P0)。计算公式如下:
地的平均虫口密度,按公式 N=
1 D2
(
α
+ β
1
+
β
-
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制度
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生产环境的不断变化,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也日益严重。
为了做好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管理工作,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必须建立科学的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虫害预测的基础知识、预测方法、预测模型建立和管理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虫害预测的基础知识1.虫害的分类虫害是指以昆虫为主要危害对象的害虫,主要包括鞘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各类昆虫。
根据幼虫食性的不同,虫害可分为咀嚼性害虫和吸食性害虫两大类。
常见的咀嚼性害虫有蛾类、螟类、甲虫类等;吸食性害虫有蚜虫、白蚁、蝽类等。
2.虫害的危害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咬食叶片、莖、果实、种子或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叶片枯黄、果实畸形等现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部分虫害还能传播病原菌,引发病虫害复合发生,造成更大的危害。
3.虫害的发生规律虫害的发生受气候、作物品种、土壤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度性。
有些虫害在特定的发生期内多发,如稻虫、红蜘蛛等;有些虫害则随着气温、湿度的变化而产生,如棉铃虫、蚜虫等。
三、虫害预测的方法1.气象预测法气象因素是影响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气象预测法是虫害预测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常根据虫害对气温、湿度、降水等气象要素的适应性,结合历史数据和气象趋势进行分析,从而预测虫害的发生期和危害程度。
2.种虫关系法种虫关系法是通过研究害虫与其天敌、寄生虫、共生菌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推断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可能的发生量。
比如蚜虫和天敌之间的数量关系、早发生的危害虫对后来者的保护作用等。
3.生态学预测法生态学预测法是以害虫的生物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为基础,通过研究其性态、生活史和种群动态等因素,来推测害虫的发生规律和趋势。
例如,通过害虫成虫数量和寄主植物繁殖力的变化,推测害虫将来的发生情况。
四、虫害预测模型建立1.模型选择建立虫害预测模型时,需要选择适合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数学模型。
上海:八月份园林植物病虫害测报及防治
上海:八月份园林植物病虫害测报及防治八月应特别要注意蛴螬、斜纹夜蛾、樟巢螟等的防治。
一、园林植物虫害预测1、金龟子、蛴螬七月多种金龟子已羽化为成虫,不少绿地内种植的木芙蓉、榉树、青桐、杨梅、火棘、红枫等被金龟子危害严重,造成叶片孔洞较多,金龟子有昼伏夜出性,白天躲在寄主植物附近的草丛或灌木中,夜间出来危害,防治时应于傍晚或凌晨进行,防治可用40%辛硫磷或40%毒死蜱喷雾防治。
另可利用其假死性于傍晚震动寄主植物捕杀。
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将产卵孵化出蛴螬进入树下地表土层中危害草坪根部,虫口基数大的话可能造成整片草坪的死亡。
防治时可于土壤偏干时用40%辛硫磷灌根或3%辛硫磷颗粒剂施于土壤中。
2、杜鹃网蝽杜鹃网蝽危害期为4~10月,七、八月份高温干燥可能造成其爆发。
防治可用15%阿维·毒死蜱或杀虫素喷雾防治,网蝽一般群集叶背危害,因此防治时应注意叶背的喷施。
3、红蜘蛛蔷薇上发生的红蜘蛛在5月凉爽的季节易爆发,而香樟上发生的红蜘蛛有所不同,易于高温干燥的季节爆发,梅季的少雨将造成香樟红蜘蛛的大发生,红蜘蛛取食后造成叶片失绿,呈褐色,不仅影响树势还影响景观。
应及时进行防治,防治可用35%炔螨特乳油1000倍液;或10.5%阿维·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喷雾,喷雾时尽量做到叶片正反两面都喷到。
4、刺蛾刺蛾俗称羊辣毛,种类较多,主要有黄剌蛾、绿剌蛾、青剌蛾、扁剌蛾等。
多以幼虫在茧内越冬,低龄细幼虫群集食叶,为害范围极广,危害枫杨、红叶李、香樟、石楠、樱花等多种园林植物,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对景观影响较大,一般于6月中下旬出现,7至9月最重,初期群集叶背危害,因此喷药防治时要注意对叶背进行充分喷施。
防治可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药剂防治。
5、草坪夜蛾草坪夜蛾以斜纹夜蛾、银纹夜蛾为主,七月份已有发生,梅季过后的高温天气可能造成夜蛾的爆发,所以要密切注意草坪夜蛾的发生,一旦发现草坪上有秃斑,要重点观察,如有发现及时防治。
虫情测报
预测的时间点:
y
某虫态出现的累计百分数
上拐点
盛末期84% 或80%
中点
高峰期50%
下拐点
x 日期
始盛期16% 或20%
期距预测法
根据两个时间点之间的距离进行预测。
期距
A
B
如何了解期距?
1. 系统调查,累计资料 2. 推算法
例1:
陕西农林科学院棉花所室内饲养观察 棉铃虫各世代平均历期(泾阳)
防治原理
(一)虫情测报
虫情测报
一、测报的研究对象 —— 种群 二、怎样调查和获取原始资料 三、预测方法
一、测报的研究对象 —— 种群
种群: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同种个体 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种群具有以下特征或属性:
• 数量动态 • 扩散 • 分布型
• 聚群 • 迁飞 • 生态对策
数量动态
世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各虫态天数 卵 幼虫 蛹
3 13.8 12.7 3 14.2 16.3 4.8 34.8
成虫
8.0 7.7
例2: 江苏南通病虫测报站总结10年的资料 提出红铃虫越冬代的期距:
化蛹20% —— 50% 6.3 +_ 1.28天 羽化20% —— 50% 5.4 +_ 1.44天 化蛹20% —— 羽化20% 12.3 +_ 1.89天
影响数量动态的因子
• 繁殖力 • 繁殖率 • 死亡率 • 滞育率 • 迁移率
繁殖力 N = e • f
m+ f
e :平均产卵量
f m+ f
:雌虫比
例:德国小蠊
杨小舟蛾监测技术规程
杨小舟蛾监测技术规程
杨小舟蛾是一种常见的杨树食叶害虫,对其进行监测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份杨小舟蛾监测技术规程:
1.监测时间:杨小舟蛾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因此在这两个季节要加强监测。
2.监测方法: (1)人工观测:通过定期观察杨树叶片上的虫害情况,记录幼虫数量、被害叶片面积等数据。
(2)昆虫雷达:利用昆虫雷达对杨小舟蛾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害虫发生动态。
(3)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图像分析,识别杨小舟蛾危害区域,并结合地面调查进行验证。
(4)生物学特性监测:观察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如卵孵化率、幼虫生长发育状况等。
3.监测频率:根据杨小舟蛾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定期进行监测。
在高峰期可适当提高监测频率,以确保及时了解害虫动态。
4.数据处理与分析:将监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5.预报与预警:根据监测数据,结合气象、林分等因素,预测杨小舟蛾的发生趋势,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6.防治措施: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
7.复查与评估:在防治过程中,对防治效果进行复查与评估,以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规程,可有效实现杨小舟蛾的监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监测技术规程,以提高监测效果。
病虫测报实施方案
病虫测报实施方案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病虫测报工作,对于科学防治病虫害,保障农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制定了病虫测报实施方案,旨在提高病虫害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有效防控病虫害,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一、建立病虫测报台账。
首先,我们将建立病虫测报台账,对农田的病虫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包括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程度等信息,以便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动态变化,为科学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二、开展病虫测报培训。
针对农田的管理人员和农户,我们将组织病虫测报培训,提高他们对病虫害的识别和监测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病虫害的外部特征、危害程度的判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等,使他们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病虫测报工作。
三、建立病虫测报网络。
我们将建立病虫测报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病虫害监测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通过建立病虫测报App或网站,农田管理人员和农户可以随时随地上传病虫害的信息,形成全面的病虫害监测网络,为及时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四、加强病虫测报监督管理。
为了确保病虫测报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我们将加强病虫测报的监督管理。
对农田管理人员和农户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病虫测报工作中的问题,确保病虫害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制定病虫测报应急预案。
针对突发的病虫害情况,我们将制定病虫测报应急预案,明确各方责任和处置程序。
一旦发现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六、加强病虫测报成果应用。
最后,我们将加强病虫测报成果的应用,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农田管理人员和农户,指导他们科学防治病虫害。
同时,还将加强病虫测报成果的整理和分析,为今后的病虫害监测工作提供经验总结和参考依据。
总之,病虫测报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病虫害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为科学防治病虫害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
第五章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我国森林害虫种类众多,根据其危害部位,大致分为叶部害虫和蛀干(枝、梢、果)类害虫。
叶部害虫是指取食林木叶片的害虫,包括松毛虫类,以及部分蚧虫、鞘蛾、舟蛾、毒蛾、刺蛾、尺蠖、叶蜂、竹蝗等。
蛀干害虫是指危害林木树干、枝梢以及果实等的害虫,包括天牛类、蠹虫(蠹蛾)类和象甲及其它害虫。
第一节松毛虫类害虫的危害与调查我国的松毛虫种类多、分布广,但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的只有6种,分别是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
1.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
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 thunbergii、湿地松P. elliottii、火炬松和南亚松。
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20mm~32mm,翅展42.8mm~80.7mm;雄蛾体长21mm~32mm,翅展36.1mm~62.5mm。
头小,下唇须突出。
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3、4条不很明显而向外弓起的横条纹,沿外横线黑褐斑列的内侧为淡褐色。
后翅三角形,无斑纹。
幼虫头黄褐色,胸部第2、3节间背面簇生毒毛带,明显,蓝黑或紫黑色,有光泽。
体侧生有许多灰白色长毛。
3龄以后幼虫第9腹节腹板前缘2/3处有1个近透明的浅色圆斑。
生物学特性1a1代~5代。
在河南信阳地区,1a以发生2代为主;在长江流域诸省1a发生2代~3代;而在广东、广西、福建南部1a发生3代~4代,海南1a发生4代~5代。
越冬幼虫于翌年2月上旬至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
在长江流域一带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结茧化蛹,5月上旬羽化产卵。
5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7月上旬结茧化蛹,7月中旬羽化产卵。
7月下旬孵化出第2代幼虫:一部分第2代幼虫正常的于9月上旬结茧化蛹,9月中旬羽化产卵,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孵化出第3代幼虫,第3代幼虫于11月中旬越冬。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方法(标准版)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方法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目的在于侦察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把侦察所获材料,结合当地当时的气候条件和大田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正确判断病虫害未来的动态趋势,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要求蔬菜基地的生产者,不失时机的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这是科学种田比较重要的措施,也是科学防治病虫害,提高大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1. 调查点的设置及方式每种昆虫和病害在田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分布型成为空间分布型,这种空间分布型是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对环境条件长期相适应的结果,也可以看作是昆虫物种与环境因子统一的表现。
由于地形、土壤、寄生植物的种类和栽培技术等的差异,调查的设置方式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块及基地的不同分布来确定,同时调查的广泛性、代表性,是确保病虫害调查是否准确的关键,最终关系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方法一:五点法,在一片被调查的地块里固定五个调查点。
其方法是选取某一种蔬菜种植面积比较大,而且地块比较方整连片的,地形、生产条件基本一致的田块作为调查田。
在调查田对角线上选取五个调查点(图3-1),作为固定的调查点,每次调查都在这些点上进行。
每点分四行选100棵蔬菜,调查点蔬菜要求生长齐苗,与大田蔬菜长势一致。
某一种蔬菜在一个村的四面都有种植,而生产条件基本一致时,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否则只能采取其他调查方式进行调查。
图3—1五点调查法调查点的设置方法二:随机法,调查点不固定。
这种方法使用于面积比较大,而且生产条件有比较大的差异,选用五点法可以达到比较相近的准确程度有一定的难度时采取的调查选点法。
其方法是,在选调查点时,先用眼睛看一下大田作物生长的程度和差异,根据生长势进行随机确定,如生长差的占的面积比较大,调查点可以多1—2个,总的调查点一般在10个左右,只调查一次,下一次的调查点可以另行确定。
每点分四行共选100棵。
方法三:在不规则的地块里可选用对角线法(图3—3)三角定点法(图3—3)。
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测报实施细则
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测报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也是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动植物病害的问题,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及时掌握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的测报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提高养殖业的抗病害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的与原则1. 目的:本实施细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的测报工作,准确掌握病害发生的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水产养殖的正常运营。
2. 原则:本实施细则的制定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准确原则:测报的数据和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及时,基于科学依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主动预警原则:采取主动预防的策略,提前预警病害的发生,加强防控措施,降低病害对养殖业的影响。
(3)统一管理原则:建立起统一的病害测报管理平台,统筹协调各级水产养殖单位之间的工作,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4)综合评估原则:根据各个水产养殖单位的测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
三、测报内容1. 动植物病害发生情况:每个水产养殖单位需每天上报所养殖的动植物病害的发生情况,包括病害的种类、发生地点、发病数量等相关信息。
2. 病害测报样品采集:对于病害的样品采集,要进行规范处理,确保采集到的样品符合科学要求。
3. 病害测报数据分析:各级水产养殖单位需每月将测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病害发生的趋势及原因,并提交给上级单位。
四、测报实施要求1. 测报时间:水产养殖单位需每天在规定时间内将病害测报数据上报至上级单位,确保数据的及时性。
2. 测报形式:可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进行测报,同时要求测报内容必须明确、简洁、准确。
3. 测报责任:各级水产养殖单位需指定专人负责病害测报工作,确保测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4. 防控措施:根据测报情况,水产养殖单位需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上报防控情况。
五、测报管理与评估1. 管理平台建设:建立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的管理平台,提供数据录入、查询、分析等功能。
竹舟蛾发生预测与防治方法
竹舟蛾发生预测与防治方法
根据去年竹舟蛾发生情况,预测2014年度全县轻度以下发生为0.17万亩。
主要分布卢村、柏垫、杨滩、誓节、邱村、东亭、四合、新杭等乡镇。
去冬今春气候多雨潮湿,虫源地虫口累积后,易造成大面积暴发,现将其目前主要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一、发生与危害:1年3-4代。
以老熟幼虫在地面浅土、落叶中作茧越冬或以4-5代幼虫于竹上越冬。
翌年3月底至4月中旬化蛹。
各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5月上旬到6月下旬、6月下旬至8月中旬、8月下旬到10月中旬、10月上旬到翌年1月下旬。
世代重叠。
成虫在傍晚至清晨羽化,白天静伏,傍晚活动,具趋光性。
卵产于竹叶上,成块状,每块十数粒至百数粒。
每雌平均产卵136--340粒。
1龄幼虫食卵壳,2龄幼虫开始取食竹叶,一生可食竹叶数十片,末龄幼虫食量最大。
老熟后在表土层中作茧化蛹。
二、防治时间:目前最佳防治时间为:各代成虫羽化前和幼虫危害期。
三、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①、加强竹林抚育,合理砍伐,保持竹林适宜密度,可抑制大发生。
②、注意竹林卫生,清除落地叶片及小枝,人工摘除虫茧,减少虫源。
③、保护与利用天敌,如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7万头;(最佳
措施)
④、该虫趋光性强,在成虫发生期,结合竹螟成虫诱杀措施等装置诱虫灯诱杀。
(最佳措施)
2、化学防治:幼虫大发生时可用高氯氰烟剂。
舟蛾类测报办法
杨树舟蛾监测、预报办法杨树舟蛾主要指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分月扇舟蛾 C.anastomosis (Linnaeus)、杨小舟蛾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和杨二尾舟蛾 Cerura menciana (Moore)等为害杨树叶部的害虫,在全国均有分布。
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发生的世代数和发生期有所不同。
大发生时可食光整株叶片,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
为做好该类害虫的监测、测报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1 虫情监测虫情监测以地面踏查手段为主,设立标准地,进行虫情、叶片被害情况、防治情况调查。
1.1 标准地和标准株的选择在踏查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立地条件、林型,设立临时标准地,常发区按片林每1000亩、偶发区10000亩设立不少于3块,每块临时标准地的抽样株数不少于30株(片林面积为1亩)进行调查;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以株设一块30株,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10株标准株进行调查。
临时标准地设立并调查后填写表1。
1.2 越冬后蛹(幼虫、卵)调查1.2.1杨扇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粗树皮下,或树冠投影范围内的枯叶、墙缝、地被物上、表土内查找其越冬蛹。
将结果记入表2。
1.2.2杨小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树冠下以树干为圆心取一扇形样方(样方面积为树冠投影面积的1/8),样方深度不小于20厘米。
在其中查找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1.2.3分月扇舟蛾:每年3—5月,在标准株树冠投影范围的枯枝落叶层内查找其越冬幼虫,或在树干上查找其越冬卵,将结果记入表2。
1.2.4杨二尾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树干基部和树皮裂缝内查找其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1.3 叶片被害调查在每代幼虫期进行虫情调查,目测标准株叶片被害情况。
重点在幼虫(第二代)三龄前后已群居和分散后两个阶段,分标准株(以群居)和随机(分散后)每株取50—长标准枝,调查卵数及幼虫数,观察相关物候现象,并调查旬气温和降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树舟蛾监测、预报办法
杨树舟蛾主要指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分月扇舟蛾 C.anastomosis (Linnaeus)、杨小舟蛾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和杨二尾舟蛾 Cerura menciana (Moore)等为害杨树叶部的害虫,在全国均有分布。
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发生的世代数和发生期有所不同。
大发生时可食光整株叶片,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
为做好该类害虫的监测、测报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1 虫情监测
虫情监测以地面踏查手段为主,设立标准地,进行虫情、叶片被害情况、防治情况调查。
1.1 标准地和标准株的选择
在踏查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立地条件、林型,设立临时标准地,常发区按片林每1000亩、偶发区10000亩设立不少于3块,每块临时标准地的抽样株数不少于30株(片林面积为1亩)进行调查;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以株设一块30株,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10株标准株进行调查。
临时标准地设立并调查后填写表1。
1.2 越冬后蛹(幼虫、卵)调查
1.2.1杨扇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粗树皮下,或树冠投影范围内的枯叶、墙缝、地被物上、表土内查找其越冬蛹。
将结果记入表2。
1.2.2杨小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树冠下以树干为圆心取一扇形样方(样方面积为树冠投影面积的1/8),样方深度不小于20厘米。
在其中查找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1.2.3分月扇舟蛾:每年3—5月,在标准株树冠投影范围的枯枝落叶层内查找其越冬幼虫,或在树干上查找其越冬卵,将结果记入表2。
1.2.4杨二尾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树干基部和树皮裂缝内查找其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1.3 叶片被害调查
在每代幼虫期进行虫情调查,目测标准株叶片被害情况。
重点在幼虫(第二代)三龄前后已群居和分散后两个阶段,分标准株(以群居)和随机(分散后)每株取50—长标准枝,调查卵数及幼虫数,观察相关物候现象,并调查旬气温和降雨量。
将结果记入表2。
1.4防治情况调查
将防治情况记入表1。
1.5资料汇总和上报
发生面积统计起点:
平均50—标准枝2条幼虫 ;株叶片被害率20%。
发生等级划分标准:
危害程度虫口密度(头/50—标准枝)叶片被害率(%)
轻度 2—5 20—30
中度6—8 31—60
重度 9以上 61以上
当两种统计方法的结果交叉时,按“就高不就低”原则处理。
在每代幼虫期调查结束后,将表1—表2及发生等级汇总填入表4。
写出杨树舟蛾虫情分析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本测报点监测范围内林分基本情况描述、存在的舟蛾种类、对虫情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预测以及提出的防治建议等。
在汇总结束后1日内,将杨树舟蛾虫情分析报告和表1、表4通过INTERNT 网上报各级业务主管部门。
2 系统观测
在杨树舟蛾的常发区,设立固定标准地进行系统虫情调查,以获取进行预测的相关资料。
2.1标准地及标准株的设置
在中度以上的发生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面积为3亩的固定标准地3块,在标准地内,采用平行线、Z字型或五点抽样方法,选取10株标准株。
固定标准地和标准株要做明显的标记和编号。
填写表1。
2.2 孵化进度调查
在每一代卵期,在标准株上采集卵块,要求卵粒总数不少于1000粒。
调查统计孵化卵粒数、未孵化卵粒数及天敌寄生情况,记载相关物候现象,将调查结果记入表2。
2.3 幼虫发育进度调查
在幼虫发生期内,每5天调查一次。
分别从标准株随机采集一定数量(不少于100头)的幼虫,查清幼虫数量、活虫数、感病数、寄生数,同时观察叶片被害情况,记载相关物候现象。
将结果填入表2。
2.4化蛹进度调查
在标准株上,于幼虫期分株采集幼虫,总数不少于100头,于养虫笼内饲养进行化蛹观察,同时观察相关物候现象,将观察结果记入表3。
2.5 成虫期调查
在每代成虫期,于固定标准地内,采取灯诱和性诱的方法进行。
黑光灯于每晚固定时间段开灯。
诱捕器悬挂在较高位置或通风处的树冠上。
每日或
隔日统计捕获成虫数,填写表5。
2.6 室内饲养观察
在每一代卵期,采集新产虫卵不少于1000粒,放置养虫盒内进行室内饲养观察,孵化开始后,每天将观察结果记入表3。
3 预测方法
3.1发生期预测
3.1.1历期法根据杨树舟蛾在林间发育进度的系统调查,掌握不同虫态或虫龄的起始日期,计算多年相应历期的平均值(期距值)。
按下列公式预测出各虫态或虫龄发生期。
F= Hi + (Xi ± Sx)
F:某虫态出现日期;Hi:前期虫态发生期实际出现日期;Xi:期距值;Sx:相应的标准差。
3.1.2有效积温预测法当林间查到卵始见期、高峰期后,利用当地近期天气预报的平均温度,根据有效积温公式就能预测幼虫孵化始见期或高峰期。
K ± Sk
N=────────
T- (C±Sc)
式中:N:各虫态历期; C:发育起点温度; K:有效积温;
SK:有效积温标准差; T:日平均温度; Sc:发育起点温度标准差。
3.1.4物候预测法根据当地某些动植物与杨舟蛾发生期的相关性,经长期观察,建立物候期表进行预测。
3.2 发生量预测
线性回归预测第二代幼虫期平均虫口密度与第三、四代有虫期虫口密度成线性相关,可建立回归预测式:y=a+bx
式中:y:第三、四代幼虫期平均虫口密度;x:第二代幼虫期平均虫口密度
3.3 危害程度预测
通过对越冬蛹密度与第三代(及以后代)的叶片被害程度相关分析,建立当地适用的以蛹密度预测叶片被害率的经验对照表。
表1杨树舟蛾标准地记录表
虫情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
填写说明:
1、临时标准地每年填写一次。
编号用100?999,每年都从100开始顺序编号。
对于撤消的标准地,其编号当年不再次分配给其它临时标准地。
2、固定标准地概况每三年填写一次。
3、乡镇代码:01?99,以县为单位统一编码;村代码:01?99,以乡镇为单位统一编码;固定标准地代码:001?999。
即:标准地号=乡镇代码+村代码+标准地代码
4、固定标准地号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表2杨树舟蛾野外调查表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注:野外调查为每5天调查1次。
表3 杨树舟蛾室内观察表
虫种:
观察人:
注:室内观察为每天观察1次,要求注明卵、幼虫或蛹的采集时间。
表4 杨树舟蛾发生情况汇总表
年份:汇总级别(县、乡镇、村):虫种:世代:
汇总单位:
汇总人:汇总时间:年月日
注:该表中的“发生面积”由表1中“代表面积”累计生成。
“防治面积”由表4中的“代表面积”累计生成。
表5 杨树舟蛾成虫调查记录表
标准地号:年份:世代:虫种:
调查人:
附:
参考资料
一、杨小舟蛾:
在河南1年发生4代。
幼虫:幼虫期10—20天,5 龄。
5月6—9日第1代幼虫开始出现,5月14—18日是第1代幼虫孵化的高峰期;第2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6月下旬,6月18—23日是第2代幼虫孵化的高峰期;第3代幼虫孵化高峰期为7月10—16日;第4代于8月下旬发生,危害至10月越冬。
成虫:成虫期6—8天,迁飞距离2—8米。
卵:历期4-5天,孵化率达80%以上。
蛹:除越冬代外,一般历期为5—7天。
二、杨扇舟蛾:
1年4代。
3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产卵,第1代幼虫始发期为4月22—25日,6月上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第2代成虫出现于7月上中旬,第3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孵化为第4代幼虫,危害至9月上旬开始化蛹过冬。
卵:单块卵粒数为20-500粒,第1代卵期16-18天,以后各代卵平均7天左右。
第1代幼虫的孵化率平均为94.8%,第2代、第3代卵孵化率分别
为51.2%、89.4%,第4代卵孵化率为87.9%。
卵期平均孵化率为80.4%。
幼虫:5 龄,幼虫期28—30天左右。
其中第1龄5天,平均死亡率达65%;第2—3龄7—8天,平均死亡率达15%;第4—5龄4天,平均死亡率达2%左右。
有个别可发育至第5代1-3龄幼虫,但不能越冬。
各代幼虫1-3龄死亡率高,第2、3代2-4龄幼虫寄生、感病率较高。
蛹:历期6—7天,越冬后蛹死亡率为18.4%,第2代、第3代蛹寄生率、感病率会逐渐有所提高。
成虫:越冬蛹雌雄比为1:0.92,最高成虫雌雄比为1:0.7。
各代成虫雌雄比平均为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