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养生浅谈

合集下载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一、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所谓养生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地、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正加恩格斯所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

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保证工作学习的正常进行,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有利于民族的繁衍兴旺。

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不仅损害人类健康,还会产生远期潜在危害,威胁子孙后代。

孟子指出:"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居住环境对保障人类健康和改变居民体质的意义。

环境科学认为,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阶段,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生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信息的传递通畅,这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尤其人为因素都可对它发生影响,甚至受到破坏。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或者说环境对污染物有一种自净能力。

但这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内污染物过多,超过其自净能力,调节不再起作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就会受到污染。

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

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二、环境的分类环境的分类方法很多,本章介绍常用的两种。

(一)按环境的形成划分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上的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等;人工环境指人类为从事社会集居生活而建立的城乡生活居住环境,室内环境包括在人工环境中。

山水,可以调养人的心性

山水,可以调养人的心性

虽然生活在群山环绕的地方,但仍然喜欢置身与山水深处,寻觅深山老林里的那一种沁人心扉的静谧,安置浮躁的灵魂。

一涧溪水,两三声鸟鸣,几谷袅袅漂浮的烟云,都会使人心旷神怡,忘却一切凡尘俗事,在雾色随风浅,雨意隐云端的诗意里享受一抹云水的清欢。

山水,可以调养人的心性,可以愉悦人的心情,亦可以寄托人的情怀,闲暇时候,总喜欢带着孩子们去游山玩水,在大自然中释放心情,陶冶心境。

今年入夏以来,一直没有个好天气,近几天连着下了几天的绵绵细雨,心情也感觉有些潮湿和一种难以名状的烦躁。

时逢端午节,恰遇可爱的晴天。

一大早,就吆喝一家人就出游。

如此美好的时光,怎么可以辜负?到达目的地-大拉洞峡,已经是中午了,雨后的山间蕴含着淡雅的清香,山谷里云雾飘渺,草木被雨水洗的格外的青翠。

山坡上还有没来得及融化的雪,眼睛这一切景象,美轮美奂,妙不可言,让人怀疑是不是走进了一副有神韵意境的水墨画中。

青山能明目,碧水能静心,置身于这美妙的山水之间再深深的吸几口清湿的空气,刹那间,神清气爽,心旷神愉。

仿佛感觉自己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真的,如果你没有身临其境亲身的体会,你就不会想象到我此刻的感受。

带上小孩们游山玩水,别有一份情韵的惬意!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妙趣横生的谈话,会让人唤回远离岁月的童年,牵出深藏心底的那份童真让人真正的感受到返璞归真那种意境,尤其在这样远离城市喧嚣的山水间。

太阳高悬在幽暗的山谷上空,雾气在林间穿梭升腾,和孩子们躺在一块巨石上,尽情享受着阳光温暖的沐浴,静静听着孩子们的谈话,我的整个灵魂都充满了奇妙的欢快和温馨。

你听,四岁的外甥女古丽苏姆天真地对女儿说:姐姐,你要是今天拿上彩笔多好啊,你看,天这么蓝,这么平,在上面画画多好啊。

女儿温和地说:天空这么高,姐姐够不着啊。

古丽苏姆说:站在山顶上可以够着吧?你看天就在山顶上;云是不是棉花糖做到啊,我们到山顶上去,摘些吃着看看吧。

此时的天,的确碧蓝如洗,那一朵朵白云,就挂在树尖上,感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山水人文养生浅谈

山水人文养生浅谈

山水人文养生浅谈
——用山水去愉悦生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山水之乐,实为人生不可或缺的心志。

溪泉相连,瀑潭遥望,举目有青山,低头见翠湖,千年秀水荏苒,亘古风光旖旎。

亲近一次山水,愉悦一次心灵,养生在乎山水间,以山水抒怀,以山水寄情,以山水自然之万物,以山水自然之妙方,尽得养生康健之真意。

山岚巍峨起伏,森林郁郁葱葱,平湖碧波粼粼,溪流穿流迂回,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处处流淌着愉悦、安逸、幸福的旋律。

山与水的辉映,身与心的交融,只有在这里,才能够找到心灵的慰藉,回到生命的本初。

老子曾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可见水之亲善,乃万物之源,依水而居,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人生。

中国山水总是赋于更多的人文色彩,我以为,山水之于中国,犹如血脉和生命般不可拆开。

我深深地体会到有一段悠悠的古中国的情愫缠绵于山水之间。

在古人眼里,山水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你看,水在山之上为云,山之巅为雨,山之峰为雾,山之涧为泉,山之壑为岫,山之峪为岚,山之崖为瀑,山之根为潭。

山因水的滋润而生机勃勃,草木欣欣,愈发使人难以得见其真面目。

在整肃庄重之中,凭空在天地间撑出一段阳刚之气。

而水呢,因山的呵护而妩媚空灵,娇柔多姿,或如缎带般缠绕,或似轻烟般缥缈,或如碎玉般飞溅,或似明镜般清幽。

山解水意,水伴山行,犹如一对情深意切的情侣,互为知音。

望着层峦叠翠的山峰、连绵不绝的山脉,饱蘸着苍黛色,重重地涂抹在蓝天白云中。

视觉上的无所羁绊渐渐地净化为心灵上的开阔和豪爽,所有为俗务而劳顿的神经就能得到一种休憩和平和,心目清朗,胸襟豁然。

乐清石斛谷:融山水人文集资源优势

乐清石斛谷:融山水人文集资源优势

乐清石斛谷:融山水人文集资源优势
乐清石斛谷位于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是以石斛产业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该地区拥有
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乐清石斛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

景区内山高水长,有丘陵、山峦、溪流、
瀑布等自然风光,构成了一幅宜人的田园风光画卷。

特别是石斛种植区,石斛谷内遍布着
郁郁葱葱的石斛林,石斛花长势喜人,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不同种类的石斛在山间竞相开放,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乐清石斛谷以人文资源为特色。

景区内有柳市古镇,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历
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展现了柳市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游客可以在古镇中欣赏古建筑的
雄伟壮丽,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

景区内还有石斛文化广场、石斛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通
过展示石斛的历史、种植技术和保健价值,为游客提供了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的体验。

乐清石斛谷融合了休闲度假和康养养生的功能。

景区内设有温泉浴场、SPA养生馆等
休闲设施,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热石按摩、氧吧、花草浴等放松身心的服务。

景区内还有
石斛农庄,游客可以亲自参与石斛的种植、采摘过程,感受农耕文化的乐趣。

景区还举办
各种康养养生主题活动,如石斛文化节、石斛健康讲座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与
健康的旅游环境。

乐清石斛谷以石斛产业为核心,集山水人文优势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客可以在这里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享受休闲度假和康养养生的乐趣。

未来,相
信乐清石斛谷将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乐清市乃至整个浙江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山水与养生

山水与养生
开朗 , 并 能医治心理 和生理疾病 ,
来 的 小 蜜 蜂 在 花 蕊 中安 静 地 俯 卧 着, 一 动 不 动 。 偶 尔 微 风 袭来 , 轻
轻 拂 起 它 那 柔 软 的翅 膀 ,它 却 仍 然 沉 沉 地 小 睡 ,仿 佛 在 做 着 一 个 甜 美 的 梦 。小 蜜 蜂 把 小 憩 的 巢 安
身 的渺 小 和 天 地 万 物 的 辽 阔 。 由
此联 想 自己心 中原来 为 名利 、 繁 杂 琐 事 而产 生 的纠 结 、怨 恨 是 多 么 无 聊 和 愚拙 。I I 1 高 但 不诡 异 , 水
故 很 值 得 人们 去欣 赏 和享 受 。
白居 易 曾在 杭 州 为 官 ,写 下

妩媚 ; 香气 也不浓郁 , 但那若有若
无 、若 远 若 近 的 芳 馨 , 更 叫 人 沉
h - I ; i f l ; 丛林 , 大{ 『 1 』 长J I l , 沧海 红 日;
5 2
P t - l t l t i l 辛 者 旃 j 恨 翘解毒片 . 。 ' 天 津 中 新药 业药 品 营 销 公司总 经 销i l l  ̄ l l t l i l f l ! i l i : 8 0 0 — 8 1 8 — 0 5 9 6
喜 爱 。 明代 才 子 袁 宏 道 说 过 : “ 青 但 不俗 艳 , 草 嫩 但 不 卑 弱 。这 种 自 I I I 可以 健 脾 。” 想 来 一 定 是 他 的 切 身感受 。其实 , 久 在 世 俗 中挣 扎 , 疲 惫 牛 活 着 的 人 们 在 空 闲 中思 索 时 , 常有 一种摆脱 喧嚣的感觉 ; 如 若 真 能 置 身 于 山 水 风 景 处 ,就 会 更加感触 到 : 在 日出东 方 , 紫 气 尔 来时, 在 冷 月 初 卜, 水银 泻地 时 , 坐看气象 , 放眼云天 , 便 觉 得 天 与 然 的 无 边 风 月 和 极 致 风 光 , 如 同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就是“瞧山就是山,瞧水就是水。

瞧山不就是山,瞧水不就是水。

瞧山就是山,瞧水就是水。

”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就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

三、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完全成为审美关照的对象。

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为山水自然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山水的文化含量,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山水文化类型。

中国地大物博,名山胜川数不胜数,拥有着天然的地理优越条件,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山清水秀且令人向往的游玩国度。

中国的山水就是充满诗意的,还记得多少文人骚客在失意时寄情山水,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中国的山水就是充满传奇的,还记得美丽的少女阿诗玛化为石柱,久久伫立在石林中,凄美的故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中国的山水就是充满圣洁的,还记得睿智的僧人与法术高超的道士隐居山林,多少佛寺道观依山而建,或香火鼎盛,或清幽雅致,人们都就是为了心灵得到一点净化。

欣赏中国的山水,就如读中国的一本史书,每一处的山水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曲幽歌。

只有独具慧眼的人们,才能读懂个中玄机,才能让那段沉睡的往事苏醒。

山水,似乎就是一个属于大自然的名词。

因为早在人类学会欣赏什么就是美的时候,这种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的存在了,只就是当时,美丽的山水没有发挥到自己的作用。

加上“文化”二字之后,山水就不再就是那天然的尤物了,加了“文化”就等于加了人类的因素,因为只有人类才拥有文化。

这时候,人类与大自然发生了有机反应,创造出介于天然与人工之间的“山水文化”,到底就是人类的文明丰富了山水,还就是山水的灵气充实了人类空虚的心灵?我认为这个作用就是相互的,就像生物中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样,两者的结合让对方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自然景观和人文

自然景观和人文

自然景观和人文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无论是壮丽的山川河流,还是丰富多样的植被动物,都是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

而文化遗产、历史古迹等人类创造的景观则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明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自然景观与人文遗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一、自然景观的作用自然景观是指无论是山脉、河流、湖泊,还是森林、海洋等自然界中的现象和景色。

自然景观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自然景观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走进大自然中的宁静环境,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疲劳,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其次,自然景观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导致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

因此,保护自然景观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

二、人文遗产的意义人文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迹。

它们包括历史建筑、遗址、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

人文遗产反映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和智慧成果。

保护人文遗产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

同时,人文遗产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

三、自然景观与人文遗产的互动作用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首先,自然景观常常成为人文遗产的背景。

许多古建筑、雕塑等文化遗产都建在自然环境中。

例如,埃菲尔铁塔位于巴黎市中心,镶嵌在美丽的塞纳河畔。

其次,自然景观经常受到人文活动的影响。

旅游、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为了保护自然景观的原始性,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自然保护区,限制了人类的干预。

四、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的丰富多样性,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对具有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价值的地区进行管理和保护。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化意识,鼓励人们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

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

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美:山水景观的美首先体现在其自然美上。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自然景色
的美丽能使人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在欣赏山水景观时,人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和魅力。

2.意境美:中国山水画常常追求意境的营造,这种意境同样体现在山水景观的审美中。

通过山水的布局、形态、色彩等元素,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创造出一
种深远、悠然的意境。

3.人文精神:山水景观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致,也承载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例如,古
人常以山水寓意人生哲学、表达志向和情感。

在欣赏山水景观时,人们也能感受到这
种人文精神的内涵。

4.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山水景观既有动态的美,如流水、飞鸟等;也有静态的美,
如山峦、静水等。

这种动静结合的特性,使得山水景观更富有层次感和生命力。

5.空间与时间的交融:山水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变化都充满了美感。

随着季节的
更迭、时间的推移,山水的景色也随之变化,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

6.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在山水景观中,各种元素如山、水、树、石等都有其独
特的形态和特性,但它们又能和谐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

这种多样性与统一性
的统一也是审美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7.寓意与象征:山水景观中的山、水、石、木等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如山代表坚韧、水代表流动等。

这些寓意和象征使得山水景观不仅仅是自然景致,更是一种心灵的寄
托和表达。

总的来说,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是多元的,它融合了自然美、人文精神、情感表达等
多个方面,是人们感受自然之美、追求心灵平静的重要途径。

人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与山水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
1. 保护自然环境: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山水自然资源,减少对其的破坏和污染。

2. 可持续利用:在开发利用山水自然资源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3. 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是人与山水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面。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4. 文化传承:山水自然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应该传承和弘扬与自然相关的优秀文化,增强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5. 教育与意识提升: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人与山水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6. 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7. 合作与共同努力:人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总之,人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环保意识,采取行动保护自然环境,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风水知识如何利用山水气场调整自身的身心

风水知识如何利用山水气场调整自身的身心

风水知识如何利用山水气场调整自身的身心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以山水为基础,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周围的山水气场来调整自身的身心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人们普遍面临各种身心问题。

因此,了解和应用风水知识来改善身心状态成为了一种趋势。

本文将介绍风水知识如何利用山水气场,以达到调整自身的身心的目的。

一、了解山水与身心的关联山水是风水学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代表了自然界的能量。

据风水学家的研究,不同的山水形态和布局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特定的影响。

例如,瀑布代表着流动的能量,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和活力;山脉代表着稳定和坚固,有助于平衡人的情绪和思维;湖泊代表着平静和清澈,能够缓解人的压力和疲劳等等。

因此,了解不同山水的特性是利用山水气场调整身心的第一步。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山水环境根据个人的身心状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山水环境是关键。

这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特点、健康状况以及生活状态等因素。

例如,如果你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可以选择生机勃勃的绿色山水环境,例如有茂密树木和向阳的山坡;如果你是一个容易紧张和焦虑的人,可以选择湖泊或海洋等平静的水域,有利于放松和平静心情。

选择适合自己的山水环境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调整身心的效果。

三、布置居住和工作环境除了选择适合的山水环境外,对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布置也是调整身心的关键。

根据风水学的观点,室内的摆设和布局会影响到人的能量场。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风水学的原理来布置居住和工作环境,以达到调整身心的效果。

首先,要保持环境的整洁和舒适。

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感到放松和舒适。

同时,合理布置家具和装饰物,避免过于杂乱和拥挤,以保持空间的流动性和通透性。

其次,要注重光线的管理。

充足的自然光线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活活力,因此,在布置居住和工作环境时,要注意选择阳光充足的位置,并保持房间的明亮通风。

再次,要合理选择颜色。

山水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山水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语文研究性学习山水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设计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适应时代需要,变革学习方式,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

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专题尝试创造性地丰富教材,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山水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

山水养育了文化,文化增添了山水的灵性。

没有山水的养育,文化便缺少了根基与源泉;没有文化的滋润,山水便缺少了精神和韵味。

山水与文化,带给了我们的幽远的思索,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话题。

所以“山水与文化”这一专题式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既可以在学习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又可以在观察和收集整理材料中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境界与鉴赏能力。

教材说明:本次研究性学习以“山水与文化”为主题,从下面专题中任选一个,或自选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说明文字与要求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总说,是提示语。

第二部分是实地探访专题,选择一处山水景观,去探寻其中的文化意蕴。

或搜集有关的楹联、碑刻、传说、诗文,与同学交流;或摄影摄像,实地写生,配上简洁、生动、恰当的文字,举办山水文化摄影绘画展或课件展示。

第三部分是品味鉴赏专题,搜集山水诗文,吟诵涵泳,品味鉴赏,举办山水诗文配乐朗诵会。

第四部分是思考探究专题,领受自然恩泽,体验自然魅力,感悟自然真谛。

教学目标:1、认识自然,亲近山水,珍爱生活,增强文化意识,努力培养起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当代视野下山水画创作的人文情怀表达

当代视野下山水画创作的人文情怀表达

当代视野下山水画创作的人文情怀表达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被誉为“神韵天成的艺术珍品”。

在当
代视野下,山水画的创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表达,更多地体现了艺术家对人文情
怀的关注和表达。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山水画不仅可以展现自然美景,还可以通过作品传
递一种思考和感悟,对人类现实生活、人际关系、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反思和表达,体现
了土地、历史、人文的综合性。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山水画可以通过作品展现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关爱。

随着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艺术家通过创作山水画,以
美丽的山川河流为主题,展现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呼唤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山水画通
过色彩、构图等手法,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发人们
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山水画在当代社会中对人际关系的揭示和反思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
步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冷漠。

山水画可以通过作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
联系和交流。

艺术家可以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沟通和体验来反映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紧密,
并通过作品传达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呼唤。

山水画中的人物塑造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更好地传达艺术家对人际关系的关切和关注。

当代视野下山水画创作的人文情怀表达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爱、对人际关系
的关切和呼唤以及对文化认同的表达等方面。

艺术家通过山水画的创作,通过独特的艺术
手法和视角,使作品更具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
值。

当代视野下山水画创作的人文情怀表达

当代视野下山水画创作的人文情怀表达

当代视野下山水画创作的人文情怀表达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之一,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山水画在表现形式和创作内涵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代视野下的山水画创作,更多地融入了人文情怀的表达,反映出艺术家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情感。

本文将从当代视野下的山水画创作人文情怀的表达角度进行探讨。

一、现实题材与传统技法的结合在当代视野下,山水画的创作并不局限于对传统意境和审美情趣的追求,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变迁和社会情境的呈现。

艺术家们通过创作山水画,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以此表达对当代生活和人文关怀的关注。

他们通过笔墨、色彩、构图等传统技法,将当代社会中的景观、风物和生活场景融入山水画中,赋予作品更加真实和鲜活的表现力。

当代山水画家钱松华的作品《故乡的河流》,以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了他对故乡变迁的思考和对乡愁情感的表达。

画中的河流、村庄、田野在流动的笔墨中展现出现代化的变迁和乡土情怀,通过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创作,呈现出当代人文情怀的表达和对传统乡愁的传承。

二、对自然与人文的观照当代视野下的山水画创作,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的观照和抒发。

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以此表达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敬畏。

他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情感,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入山水画的表现之中,从而呈现出当代视野下对自然与人文的情怀和思考。

比如当代山水画家刘建华的作品《山水夜色》,通过对夜色山水的表现,展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照和感悟。

画中的山林、江河在淡淡的笔墨中若隐若现,透露出深深的禅意和人文关怀。

艺术家以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对人文情感的表达,呈现出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三、传统文化情怀与当代精神追求的融合在当代社会,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其不仅在形式和技法上融合了现实题材和当代审美情趣,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情怀与当代精神追求的融合。

人文旅游景区发展康养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人文旅游景区发展康养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人文旅游景区发展康养旅游的思考和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养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

人文旅游景区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的旅游资源,如何发展康养旅游已成为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景区环境、服务保障、文化传承等方面,对进行探讨。

首先,人文旅游景区的环境对于康养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景区的环境应该是宜人、舒适的,充满自然气息和文化底蕴。

在规划和设计上,应注重绿化环境,建设步行、骑行道路,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施。

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呵护,保护动植物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的倾向。

只有这样,游客才能在景区中感受到独特的自然风光,找到心灵的宁静,实现身心的放松和康复。

其次,服务保障是人文旅游景区发展康养旅游的重要一环。

景区的服务要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提高服务质量。

应建立健全的服务机构和人员培训体系,配备专业的康复、养生等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专业的康养服务。

此外,景区还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平台,为游客提供全面、及时的服务信息,方便游客选择和预定康养服务项目。

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安全教育和应急预防,保证游客在景区内的安全。

再次,文化传承是人文旅游景区发展康养旅游的内在要素。

景区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和展示独特的文化资源。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演出和展览等方式,向游客传递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同时,景区应加强与当地手工艺人和艺术家的合作,推动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游客提供参与文化体验的机会。

这样不仅能增加游客的满意度,也能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此外,政府的政策和支持也是人文旅游景区发展康养旅游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人文旅游景区的投入和支持,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经济扶持,鼓励景区进行康养旅游的创新和开发。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只有政府、景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人文旅游景区向康养旅游转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然山水与养生之关系探讨

自然山水与养生之关系探讨

自然山水与养生之关系探讨摘要】人是物质躯体与精神性情的结合,养生包括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

通过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的修养才能获得真正的身心健康,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山水作为游赏对象尤其是作为文人审美以及赏玩对象,能使审美主体感受到耳目和情感两方面的愉悦,从而使之精神自由、心境豁达,"养神"也顺其自然起到了养生的作用。

本文以"养神"为出发点,简要探讨自然山水与养生之关系。

【关键词】自然山水,养生之道,关系探讨一、道家自然神韵思想与养生之关系老庄认为保持"神"的宁静纯粹可以使精神饱满,而且"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1]479要养神,从养神达到养生。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全部思想之精髓所在,也是他的主要养生思想。

他主张的"虚静""抱一",也是说要有淡泊的心境。

《庄子·在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二、魏晋时期山水与养生之关系魏晋时期政治混乱黑暗,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极度缺乏安全感。

不仅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且连生命都没有可靠保证,很多人对生活的要求退到了保身而已。

于是"无为逍遥、逃避现实的老庄思想应运而复活,吸引了当时的人心,给他们开拓了一条新出路,缓和了现实生活的紧张",[5]2清谈风气兴起,玄学占了重要地位。

既然政治社会已到了"不可兼善的地步,于是知识阶级便纷纷趋于独善之途,竞以山林自然作为保命托身之所了"[5]2,如竹林七贤的悠游逍遥。

要逃避混乱的社会,高崖深谷是理想场所,因此"山林便无形中变成了代表隐遁生活的处所了"[5]5.在山林中徜徉,再加上老庄的自然审美观影响,便也发现了大自然的美,这对躲避政治灾祸、修身养神具有重大的作用。

另外,魏晋人有服食药物的行为。

第二节.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 模块六:山水文化(二)

第二节.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 模块六:山水文化(二)

(一)先秦
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 审美境界。 孔子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 的道德属性有类似之处,人们在山水的观赏中可以获 得对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 老子厌恶黑暗的社会,他主张返归自然,以保持纯真 的天性。 庄子向往和追求自由,认为山水正是返归自然的理想 之乐”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上。“鲦鱼出游 从容,是鱼之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 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主张以旅游主体的自然与旅游客体的自然相结 合。一方面指旅游客体对旅游主体有一种移情现象; 另一方面也指旅游客体对旅游主体有一种意触现象。 实际是情与景、我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一种机遇, 从而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道的角度看来,人即自然,自然即人。 清代宣颖:“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矣”
秦皇岛佛光
黄山佛光
人对山水自然的自觉审美阶段
魏晋南北朝,人对山水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 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对山水的审 美需求随之发展,游览山水之风日渐兴起,许 多奇山胜景吸引着游客,庐山、 黄山、雁荡 山、武夷山、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 等等,逐渐成为著名的风景区。
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五彩 缤纷的山水审美文化蔚为大观,表现出中华民 族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山水文学
山水诗形成于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全 力刻画山水的人”。到了唐代,中国山水诗的发 展进入了成熟期,此后,经久不衰 。 描摹山水的游记也渐渐发展起来,这类作品可以 更自由更充分地绘写锦绣山河,多方面展示作者 的审美体验,各具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名篇佳 制层出不穷。 中国的名胜之地,随处都可见到楹联。它熔语言 艺术和书法艺术于一炉,可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一种艺术形式。

吴中:山水养人,文化养心

吴中:山水养人,文化养心

吴中:山水养人,文化养心记者程子这两年,苏州的女白领喜欢在旺山中、石湖边散步;姑苏的男士们则钟情于在太湖边长跑、骑行;老年人则最爱来到东西山的农家乐吃吃饭喝喝茶;一家人置业,也喜欢把家安在山清水秀的地方。

这一切,说到底都是围绕着如今一个非常火热的词一养生。

而说到养生,必然是要回归自然的。

于是,有着青山绿水的吴中区成为了许多健康人士的第一选择。

其实,不仅仅在现代,吴中的养生条件和文化,在两年五百年前就已经沉淀完成。

养生,正是吴中区的特有气质。

环境养生,吴中资源得天独厚关于养生,古人早已留下真传。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利用自然环境来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就是要人们避免各种干扰刺激,处于淡泊宁静状态,方可使心神安静自如,含而不露, 秘而不宣,给人以愉悦之美。

因此,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有益于健康长寿。

所谓“环境改变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心理、神经、行为方式,以致其自然的生理状态都不一样。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居僧a/l/a自然第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势好,亦雅的地方,以颐神养身,修心养性。

而关于这一点,吴中人可以自豪地说,他们拥有着苏州最多的湖泊,吴中就拥有一半以上的水域;吴中区的陆地面积中,被森林覆盖的丘陵山地面积比率也相当高,灵岩山、天平山、穹窿山、邓尉山、上方山、七子山、天池山等山体绵延不绝,风景秀美;平原之上,水网密布,绿树成荫,叨、桥流水人家”点缀其间,江南水乡如诗如画,风姿迷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掩映在湖光山色之间。

难怪从孙武到范成大,来到吴中就愿意潜心隐居,十年如一瞬间。

吴中山水中养生”一词应运而生作为历来的养生圣地吴中,这里也不仅仅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

说到养生文化,也同样不得不提到吴中区。

单单“养生”这个词,就出自于吴中区!从先秦文献显示,“养生”一词最早就是出自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

山水画的人文意蕴(深度好文)

山水画的人文意蕴(深度好文)

山水画的人文意蕴(深度好文)山水画的人文意蕴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山水画就逐渐成为中国画最主要的画种之一,而且长期以来在传统绘画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仔细考察山水画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山水画与其他画种相比,有它自身的更明显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能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更能体现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在中国传世的山水画名作中,面对其中任何一幅,我们几乎都能从思想根源上去寻找它的文化依据。

不管它在形式上和风格上有多少变化,它的核心思想却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山水画通过描绘和再现我们的生存环境,生动表达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崇自然、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等文化特点。

国家思想与民族意识从文化内涵上看,山水画首先传达的是中国人深厚真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

山水在自然界中是除天地之外体量最大、最能代表地域特征的事物,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把山水视为自己国家的象征、民族的标志。

但相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来看,中国人的山水情结或者说山水崇拜却非常突出,以山水诗、山水画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尤其发达,最重要的表现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便通过描绘和歌颂山水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秋山问道图》局部五代巨然从《山海经》可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通过山水来认识宇宙空间和天地万物,依托山水来构建自己的“诗意家园”,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山水形成了和谐的共生共存的关系,恰如《诗经·斯干》中所描述:“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

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山水家园图,可见,祖先们很早就意识到山水与人类自身的亲密关系,知晓他们的生存、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山水。

《诗经》等古代典籍中类似这样的描述和赞美山水家园的诗文还有很多。

华夏大地上壮丽多姿的山山水水孕育承载着生灵万物,供养繁衍着一代代炎黄儿女,同时,高山大河又是中华民族天然的安全屏障,久而久之人们便对它充满了依赖感、敬畏感和崇拜感。

山水怡情,书画养生

山水怡情,书画养生

山水怡情,书画养生据统计,中国各种职业中,书画家的平均寿命最长。

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国人的平均寿命为40~62岁,书画家的人均寿命为88岁;进入现代,书画家的人均寿命已超90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山水文化可以养生。

首先,中国画强调回归自然,能够放松身心。

山水画中的“山”和“水”是自然环境的代指,这个自然环境不是天然的,而是经过画家选择,有利于生命的自然环境。

在山水画中,山的生态系统是立体的,更加完整。

水是不可或缺的,往往是布局的中心,人类到了没有水的环境,潜意识会忐忑、发慌,所以山水画的水,能让人定心。

任何人看到一幅好的山水画,都会陶醉其中,陶醉本身是身体的最大放松。

其次,中国画讲究境界,能够陶冶情操。

苏东坡“画以形似论,见于儿童邻”是说评画看它像不像,跟一个小孩的想法一样,是很幼稚很低级的。

中国画表现的不是眼睛看到的表象的东西,而是心里感受到的东西,是用笔墨承载的精神世界。

境界能够让人陶醉,引人入胜。

生命无论是进化还是发育,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追求高层次、高境界的过程。

国画表达的是人的生命境界,就像星云大师说的:“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

”第三,中国画讲究变化,能够扩展视野。

山水画的视角是散点透视、多点移动的,画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构建符合其内心需要的山水场景,并以“古”作雅,增加时间维度,表现时空转换,在这诸多的变化之中,画家的精神与自然相融,身心愉悦。

第四,中国画追求“生意”,使生命得到滋养。

生命结构像个宝塔,精神境界在最上面,但是它需要宽广厚实的生命力做基础。

山水画不是画死的山水,而是和生命结构相联系,自然环境经过画家的笔墨处理,顿时变成了有机的生命体,变成了生命感极为强烈的艺术形象。

所谓的“人工更胜自然”,无非是选取了自然环境中最有利于人的生命的元素,更容易被生命本能地接受,从中感到生机,得到滋养。

中国人对山水文化的尊崇其实就是本能的养生。

过去的人,只要有可能,都会尽力实现山水梦想,再小的地方也要造园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人文养生浅谈
——用山水去愉悦生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山水之乐,实为人生不可或缺的心志。

溪泉相连,瀑潭遥望,举目有青山,低头见翠湖,千年秀水荏苒,亘古风光旖旎。

亲近一次山水,愉悦一次心灵,养生在乎山水间,以山水抒怀,以山水寄情,以山水自然之万物,以山水自然之妙方,尽得养生康健之真意。

山岚巍峨起伏,森林郁郁葱葱,平湖碧波粼粼,溪流穿流迂回,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处处流淌着愉悦、安逸、幸福的旋律。

山与水的辉映,身与心的交融,只有在这里,才能够找到心灵的慰藉,回到生命的本初。

老子曾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可见水之亲善,乃万物之源,依水而居,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人生。

中国山水总是赋于更多的人文色彩,我以为,山水之于中国,犹如血脉和生命般不可拆开。

我深深地体会到有一段悠悠的古中国的情愫缠绵于山水之间。

在古人眼里,山水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你看,水在山之上为云,山之巅为雨,山之峰为雾,山之涧为泉,山之壑为岫,山之峪为岚,山之崖为瀑,山之根为潭。

山因水的滋润而生机勃勃,草木欣欣,愈发使人难以得见其真面目。

在整肃庄重之中,凭空在天地间撑出一段阳刚之气。

而水呢,因山的呵护而妩媚空灵,娇柔多姿,或如缎带般缠绕,或似轻烟般缥缈,或如碎玉般飞溅,或似明镜般清幽。

山解水意,水伴山行,犹如一对情深意切的情侣,互为知音。

望着层峦叠翠的山峰、连绵不绝的山脉,饱蘸着苍黛色,重重地涂抹在蓝天白云中。

视觉上的无所羁绊渐渐地净化为心灵上的开阔和豪爽,所有为俗务而劳顿的神经就能得到一种休憩和平和,心目清朗,胸襟豁然。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

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

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世外桃源。

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
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
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

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

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

在一个
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

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白色世界。

我会去迎接,这人间的圣洁。

在这流转的岁月里,有着流转的四季,还有一颗流转的心,亘古不变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