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必修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宏观建议:
⑴本专题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也不是很重要。⑵可以辩证分析铁路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
⑶始终抓住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个主题。⑷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正确认识。
⑸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阅读导语部分,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⑵20世纪50年代以后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生活严重影响
⑶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
⑷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影响深远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变迁表现
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2、服饰有何的作用?
3、说说服饰变化的特点或趋势。
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服装变化呈现出哪些阶段性特征?有哪些主要样式?为什么?
(二)讲解
1、点拔: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共和国建立——改革开放。
2、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3、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4、表现:⑴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⑵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⑶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饮食
(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阅读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架。――孙中山。
2、P55学习思考: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走进历史:扬州是一个饮食文化名城,请以“吃在扬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课后作业)
3、西餐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4、说一说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二)讲解
3、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4、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住宅
(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中国居民住房有什么特点?近代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简述住房的演进过程。中国典型的建筑是什么?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的特点吗?
3、分析演进的特点。
4、P56学习思考: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讲解
1、特点: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2、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北京西站
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3、出现也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
(一)阅读第四目,思考:
1、分析推动社会习俗风尚变化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2、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3、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讲解
1、重大推动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背景: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2、旧习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3、变革表现: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⑴婚姻风俗的变迁: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⑵丧葬礼节的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⑶其他风俗的变迁
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
⑷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第二部分原因及特征
1、通过本课学习,请你简单概述一下近代以来,为什么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