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必修二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194960c524de518974b7d38.png)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最新-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2 人民版必修2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2 人民版必修2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2bca26bb51e79b89680226db.png)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习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考试说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⑴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①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②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考点解读】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男女服饰的变化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男子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之后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③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由宽松肥大开始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
④20世纪20年代之后,进一步改革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⑶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①变化: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②民众服饰趋于单调,上下分体的中式便装成了流行时尚。
③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窗得暖和向穿得好过渡,款式越来越新颖。
④特点: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文化的变化⑴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⑵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糖果糕点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⑸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ac614ae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7.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衣物、饮食、居住、交通等,探讨这些方面的变迁及其原因。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探讨这些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提高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能力,通过史料研究、课堂讨论等形式,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能够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展示历史图片、文物资料,引发学生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
3.作为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主题,制作一份PPT,展示变迁过程、原因及影响。每组限时10分钟,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展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理解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
难点: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洞察力。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变迁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学案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学案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2f8104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9.png)
学案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渐渐向美观、适体、便利、________转变。
(2)近代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斗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成为中国男子喜爱的标准服装。
②20世纪20年月之后,经过与创新的旗袍,受到广阔女性的欢送。
(3)现代①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月中期,穿衣装扮与________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月中期至70年月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装和“服〞盛行。
③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头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共性过渡。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即___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①传入:鸦片战斗后,西餐传入中国。
②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送;一批特地生产________食品的食品厂开头消失,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局部。
3.居室建筑的变化(1)传统民居:典型代表是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________。
(2)近代民居的演化鸦片战斗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消失____________。
20世纪30年月前后,京、津等地消失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____________的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右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照片思索(1)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有何特色?(2)衣着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
那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主要特点有哪些?[归纳总结]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
(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实单一。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民版必修2)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5ce203f5f0e7cd185253602.png)
(1)依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
(2)在材料2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
在准
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国受西方文化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
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b9572fc1c708a1294a44d2.png)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2.近代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现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2.现代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重点: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难点:如何理解近现代中国出现的新生活新风尚【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可以适当地采用幻灯和录像等多媒体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和影视资料来讲解,也可以采取课前收集和采访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活动,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讲述过程中要多配合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本引言中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的内容。
提问:从图片判断反映了什么历史时代的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
【讲述内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鸦片战争的结果?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商业贸易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了破坏。
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
最早的变化来自租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复杂怀念,城市近代化设施也发生重大变化。
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进一步传入我国,我国社会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开始,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0c7a3c866fb84ae45c8da0.png)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教案重点:新社会生活新风尚难点:新社会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1.受西方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在发生变化。
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_______________,深受新派人士的欢迎。
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__________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__________年.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提高了饮食水平。
政府发动了“______________工程”,城市人更讲究营养。
3.改革开放以来,衣服的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
人的着装,也从颜色的灰蓝单调走向______________,从单一的款式走向______________化。
4.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
在经济发达的______________地区,楼房比比皆是。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__”.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近代的发展经历了中两文明的激烈碰撞,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同时,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也发生了转变,转变的表现有哪些?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西方列强对进行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
②租界里的西方人在那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清政府为杜绝列强觊觎,也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
(3)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鸦片战争前,我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①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4)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4)](https://img.taocdn.com/s3/m/58ea1ae6a58da0116d174904.png)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生动材料了解时代特征,切 切身感受历史,进而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做到论从史出。
改革开放以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图片和思考 问题,达到认识变化原因,掌握变化 特征的目的,进而突破重难点。
第二个环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并行于 世的中西餐”
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前探究
1.我国传统四大菜系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介绍西餐传入。 3.介绍中西餐文化的区别 4.西餐传人后,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什么 影响了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激发 学生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利用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解决历史 问题。
西餐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的变迁
一、 教材分析
二四、学教情学分过析程
三、教法学法 五、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人 民版必修二第四专题的第一节第一课时。本专 题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由于西 方侵略,社会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出 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征。本节主要反映 了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有开篇点题,开启后 文的作用。
思考:为何流行?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可以使学生感受 历史,材料设定是根据高考要求,让 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概括、总结西服 流行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从材料 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探究: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
探究1:为什么列宁装和绿军装会成为 五六十年代人们的普遍选择?
高中历史《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9a6b412b90d6c85ec3ac6de.png)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教学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一、独学指导:(一)、知识指导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二)、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 向美观、适体、方便、 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1) 男子服饰①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成立后流行;③辛亥革命后,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
(2) 女子服饰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 的方向发展;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在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 、连衣裙为特征的 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 ,军装和 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 、 过渡。
知识点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 、 、 、 四大菜系。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传统菜系现代服饰的变化居室建筑的演进 变化趋势 近代服饰的变化西方饮食 中西区别 重要影响习俗风尚的变革 表现原因2.西方饮食(1)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陆续出现由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就餐环境、都存在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开始大量出现,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①鸦片战争后,在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9a4ef468a2161479171128ee.png)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识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近代服饰、餐饮、建筑、社会习俗变化的基础知识。
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其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引导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采访、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2.教师引导学生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2.难点: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分组去采访一些长者,以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
通过了解一些汕尾地区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以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方法一:播放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昨天、今天、明天》片段,引出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话题,从而导入新课。
方法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近来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过哪些重大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
高中历史《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5856e6364431b90d6c85c771.png)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参观、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学习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学习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①由拘谨、保守、呆板、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转变。
②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
(2)近代①男性服饰: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558594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f.png)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通过讲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1.古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阐述了铁器的出现和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还介绍了商周时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2.风俗习惯的渐次演变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和服饰习俗等,让学生领略到了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3.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朝和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思想,以及不同朝代的政治变化和历史风云。
三、课程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在讲解古代社会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采取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2.课堂互动:在课程的各个环节,采取提问、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课堂实例:通过讲述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事迹,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和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考核方法1.笔试:采取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历史思想的理解。
2.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口试:采取讲解、演讲和对话等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课程安排合理,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1.学习资源不足:学生的历史素材和学习资源相对较少,需要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和相关学习链接,便于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知识。
2.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古代礼仪习惯较为复杂,一些学生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发音有些困难,需要在口语表达方面进行辅导。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一 新课标 人民版 必修2 3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一 新课标 人民版 必修2 3](https://img.taocdn.com/s3/m/3b50be56b0717fd5370cdca3.png)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一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发生时必然的,同时,他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导入:(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课题)阅读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一、服饰方面:(了解不同阶段的代表服饰及服饰发展演变的特征)1、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仍然流行。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
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过了改革与创新。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列宁装是苏式服装;干部服时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总之: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
(个性化)2、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服饰发生变迁的原因)答案提示: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教案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6926aa2af90242a895e5ea.png)
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具体表现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教学过程:(导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老百姓穿衣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单调。
看材料:材料一:《管子·君臣》云:“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中说:“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材料二:清代官服(图片:九品文官蓝雀补服)通过两个材料总结出:中国社会等级森严,礼治规范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男女的服饰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新中国建立1、男子:长袍马褂看材料: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
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请思考:⒈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答: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图片展示西装西装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人们从不接受到接受,到民国时期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宏观建议:⑴本专题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也不是很重要。
⑵可以辩证分析铁路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
⑶始终抓住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个主题。
⑷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正确认识。
⑸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阅读导语部分,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西合璧,不土不洋⑵20世纪50年代以后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生活严重影响⑶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⑷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影响深远〖讲授新课〗第一部分:变迁表现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一)阅读第一目,思考:1、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2、服饰有何的作用?3、说说服饰变化的特点或趋势。
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服装变化呈现出哪些阶段性特征?有哪些主要样式?为什么?(二)讲解1、点拔: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共和国建立——改革开放。
2、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
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3、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4、表现:⑴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⑵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⑶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饮食(一)阅读第二目,思考:1、阅读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架。
――孙中山。
2、P55学习思考: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走进历史:扬州是一个饮食文化名城,请以“吃在扬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3、西餐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4、说一说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二)讲解3、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4、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住宅(一)阅读第三目,思考:1、中国居民住房有什么特点?近代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简述住房的演进过程。
中国典型的建筑是什么?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的特点吗?3、分析演进的特点。
4、P56学习思考: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讲解1、特点: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2、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中西合璧北京西站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出现也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一)阅读第四目,思考:1、分析推动社会习俗风尚变化的背景、因素有哪些?2、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3、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二)讲解1、重大推动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背景: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
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2、旧习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3、变革表现: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⑴婚姻风俗的变迁: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⑵丧葬礼节的变迁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⑶其他风俗的变迁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
⑷民众思想观念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第二部分原因及特征1、通过本课学习,请你简单概述一下近代以来,为什么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2、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小结〗1、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2、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④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
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作业】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
2、课堂延伸:(1)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服饰内容,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服装。
(2)根据本课所学习的饮食内容,结合营养平衡,为自己设计一套丰盛的全天食谱。
(3)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房屋建筑,结合合理想象,设计一座自己的理想家园。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