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称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少年们真是越来越幸福了……各种特长在高考中越来越有用武之地,高考也慢慢不再是单纯的由应试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的考试。
书法专业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书法专业就业又是往何处去呢?来一起看看吧~《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一、小学低年级初步认识常用汉字,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二、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三、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道题就是书法题,而书法题和卷面分占总分30%了。
四、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五、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
随着艺术类专业的不断完善,加上美术高考压力增大,书法专业前景日益兴盛。
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选择通过书法学习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成为了优选捷径。
中国社科院“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以及各大专科院校相继开设书法系,书法专业随之升温,此时报考,正当其时。
各高校也在纷纷增开书法专业,不断扩大招生名额,书法生考入名校本科的比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一点书法基础,文化课成绩稍微好一点的文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专业课训练,其升学率更高,前途更光明。
中小学德育指南培训心得体会(精选9篇)
中小学德育指南培训心得体会(精选9篇)学习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后,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教师使命感。
一个好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航者。
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都会烙下深深的烙印。
正所谓“正人先正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争做“四有”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更有效果。
在实践中使德育工作潜移默化;在日常教学工作、生活中,使德育工作常态化。
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求知欲。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当然,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也要积极地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育人。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德育。
从小事做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和孩子们一起健康成长。
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每个教师都应该坚持下去。
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我将通过品德教育、榜样激励、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立志教育,培养拥有“家国情怀,创新品质、学习能力和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温暖他人,奉献社会。
我将以“努力构建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育人格局”为指导,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发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切实开展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中小学德育指南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2)为更好地落实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工作,推进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发展,10月10日下午,东城实验小学的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在小会议室如期举行。
统编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编排与内涵阐释
通过上述对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梳理 与把握,我们不得不往深层次思考,统编教材从 浩瀚如烟的传统文化典籍中选择的这些内容,到 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呢?中山大学 李宗桂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非常好的成分或因素,在内容上包括从自然到 社会和人类自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
当增加传统文化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语
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操有着重要的价值。
表 1 传统文化在教材各板块的内容统计
板块
内容
篇数
单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9次
导语 林则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等
识字
《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姓氏歌》《古对今》《人之初》等 8 篇 韵文识字
智识
专题聚焦
【编者按】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 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期《专题聚焦》栏目的 4 篇文章,依托江苏省前瞻性教 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梳 理了统编教材中各板块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策略,期望对一线 教师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有所帮助。
从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体会、理解、认同、 传承与弘扬的角度来看,统编教材从能力维度进 行了很好的建构。第一学段以培育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感知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 情: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知汉字的魅力;诵读 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阅读浅显的 人物故事、寓言故事,诵读一些与时间、气候、 节气有关的俗语,感知传统文化的生动有趣。第 二学段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 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书写汉字,体会汉字 的结构美;诵读古代诗文,了解大意,体会情感; 阅读古代的人物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诵 读一些与做人、为学、做事有关的俗语、经典名句, 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学段以增强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度:欣赏书法作品,体会书法的美感;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古典小说,理 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诵读一些关于 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的俗语、经典名句, 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作为 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
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传统文化学习反思个人心得感受(精选篇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学习心得体会5篇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学习心得体会5篇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学习心得体会1练习书法不但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而且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
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学校开展写规范汉字已经一个学期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有句话说得对,要想练好字,功夫在字外。
当书法练习感觉枯燥的时候或者说没有进展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体操、武术、舞蹈、听音乐等活动,这将有助于书法的练习和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够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平时应该培养对学习书法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书法有较大的兴趣,我们才能练就一笔好的书法。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学习心得体会2在开学的前三周,我学习了书法。
同大一下半学期的书法大体相同,主要是学习颜真卿的颜体。
但是练得时间太短,成效并不太大,还需进一步的学习和长时间的勤奋练习。
在学习书法,阅读书法史的时候,要学会从不同的书法形式后面找到古人都遵循的法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分为“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 3 个类别.“小小百家讲坛" 旨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墨香书法展示”旨在激发和培育学生书法的热情,促进学生扎实开展传统书法练习,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寻访红色足迹”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三、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四、实施原则1、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实践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动行动中,并与学生思想品德、语文、音乐、美术课等教学,经典诗文诵读,文明礼仪常规教育以及校本实践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标准,旨在让广大师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价值体系。
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教文化等,以及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多样,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三、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我国教育部门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引导广大师生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方法。
课程性质定位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传承、文化鉴赏、文化创新三个方面。
课程要求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鼓励师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实施与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自信、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6篇)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6篇)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
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
“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就死其犹未悔”等等。
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2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
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深耕文化传统,厚植文化基因
深耕文化传统,厚植文化基因作者:林群峰来源:《新教师》2022年第04期《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指出,课程目标应该是“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
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教学中,把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符合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变革,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把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使之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并提升学生文化素质,进而厚植文化基因呢?一、乡土文化:依托民俗乡情,洋溢人文气息乡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中,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民俗风情,认同乡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培养爱国爱乡的民族情感;萌发对乡土文化的审美情趣,充分感受、体验、发现乡土文化,并能主动地表现和创新。
我校地处闽南,一直以来注重挖掘闽南木偶戏、南音、舞狮等艺术,闽南民间山歌、童谣、传说故事,闽南民间传统节日、地方特色小吃,等等,引导学生主动深入了解闽南文化。
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筅尘日、女儿女婿日等,什么时候蒸碗糕、做米粿等风俗,并深入理解这些习俗寄托的祝愿和情感。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以乡村文化风俗为着眼点,充分把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内容带入课堂,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共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习俗知识点,实现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价值。
二、名人文化:借助贤人故事,激发桑梓情怀讲述历史名人故事可以直接传递符合儿童心智发展水平和需求的知识,能让儿童更亲近人物的精神世界。
比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本土的乡情古训、家风家训内容融入到课堂内外,使学生愿意亲近和喜欢乡土文化,又让学生学习道德文化生活。
例如,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教学,正是将历史名人引进课堂的绝佳时机。
为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可借助本地域的名人历史故事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厚课堂教学。
在这一方面,本地有一些名人资源,如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蔡尚思教授;当代出色的革命音乐家和指挥家、新中国军乐事业的代表人物罗浪,等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一、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
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
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
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使学生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学情分析小学低年级让学生通过接触、记诵一些简单的典故、绘本启智等,重在对学生传统礼义规范的熏染与培养,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范有初步的认知和践行。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基本介绍背诵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训练学生掌控声韵格律,从中获得语音、词汇、修辞学的训练,从中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德育目标1.使学生懂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和睦同学,礼貌待人,认知他人,懂关爱。
2.使学生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四、教学内容一年级传统文化主要以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诵读为主,着眼于培养学生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养成善良、谦恭、俭朴、礼让的优秀品格。
一年级共四个单元,分别就是“胡瑗死守规、“尊师敬长”、“进则孝亲”、“和亲和亲近”。
本学年主要顺利完成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
五、教学措施1.以背诵居多,教学形式多样化。
加插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经验。
通过绘本志成,使学生念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受鼓舞。
积极开展诗词大会和讲故事比赛。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合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著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现等交叠展开,并使每一个学生在旧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最终达至人人熟读成诵的目标。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因此,制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对于推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应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传统文化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应明确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教育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诗词歌赋、书画艺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方式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再次,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应强调师生互动和校本特色。
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地域文化,注重开展校本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最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应强调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
建立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全面评价。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支持,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指导标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希望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够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共同努力,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力推进书法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研读与思考
代 儿 童 书 法 教 育 也 没 有 象 现 在 如 此 这 般 的 教 育 课 程 设 置 和 要 求。 因此 , 这 方面 的观 念 、 意 识 需 要 调整 和 改变 。 如果说 , 一个 地
写, 写 字 与 书 法 的 过程 就 失去 了其 作 为 文 化 生 活 的合 法 性 , 书 写 这 种 在 中 国延 续. 了数 千 年 的 文化 意蕴 也 将 在 键 盘 的 敲 击 声 中渐
学 中 ,有 相 当一 部 分 学 校 特 别 是 在 高 年 段 采 取 反 复 临 摹 练 习 的 成 人 教 学 这 一 方法 。 这 种 教 学 方 法 若 没 有 相应 细致 、 切 实 可 行 的
政方式强制施行, 却收效平平。 这 本 身 说 明书 法 教 育 仍 然 得 不 到
重视。
教 学 实践 中 , 应 根 据 学 生 生理 、 心 理 发 育 的 不 同 阶 段 以 及不 同地 域 的社 会 人 文 环 境 等 实 际 情 况 进 行 适 时 教育 。结 合 各 学校 人 文 教育特色 , 因 地 制 宜地 实 施 不 同 内容 的教 学 , 努 力调 动 学生 学 习 书法 的积 极 性 。 要 推 动 普 及 性 书 法 教 育或 写字 教 育 , 兼 顾 学 生 的 兴趣 特 长 与 发 展 , 切 实 体现 并 发挥“ 成长教学法” 的应 有 作 用 。 第 三 是 中 小 学 书 法 教 育应 当 重 在 学 生 的 素 质 的 提 高 ,写 字
2 0 1 3 . 1 0
能 。之 所 以要 这 样 做 , 在 于 识 字 教 育 和 书 法 教育 本 身 并 无 矛 盾 。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
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智慧的体现,是民族存在的根和魂,也是民族得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多年,不仅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识,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而且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中不断激活自身的潜能,丰富自身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其具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欣赏和传承能力,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常识和技艺三个方面。
经典包括古代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作品;常识包括礼仪、道德、风俗等方面的传统常识;技艺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传统技艺。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为了有效地实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教学建议包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评价建议包括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教材编写建议包括编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注重教材的实用性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开发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注重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等。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通过研究经典、常识、技艺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也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实践性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强调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
通过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的研究,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也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第一部分前言· · · · · · · · · · · · · · · · (1 )一、课程性质· · · · · · · · · · · · · · · · (2 )二、课程理念· · · · · · · · · · · · · · · · (4 )三、课程设计思路· · · · · · · · · · · · · · (6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 · · · · · · · · · · · · (9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 · · · · · · · · · · · · (13 )一、经典· · · · · · · · · · · · · · · · · · (13 )二、常识· · · · · · · · · · · · · · · · · · (17 )三、技艺· · · · · · · · · · · · · · · · · · (24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 · · · · · · · · · · · · (31 )一、教学建议· · · ·· · · · · · · · · · · · (31 )二、评价建议· · · · · · · · · · · · · · · · (35 )三、教材编写建议· · · · · · · · · · · · · · (37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 · · · · · · (38 )第一部分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应对自然、社会环境的挑战时,其独特性、创造性智慧的体现,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经典意识。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尊重的态度,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区别对待,去其糟粕,继承其精华,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
结合时代要求,承前启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随年龄增长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确定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具体学习内容和载体形式,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体现先进学习,内容和形式适当,容量适度。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合。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的主题、单元、模块等。
学科整合了相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
(四)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
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统筹各学科,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总体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发布时间:2021-05-06T15:03:31.45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第3期作者:杨蓝琼[导读] 最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教育教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注重。
杨蓝琼德庆县莫村镇中心小学,广东肇庆【内容摘要】最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教育教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注重。
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积极深入地去学习语文课程,促使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我们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推广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但由于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太注重,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把以做到完成教学任务为重点,对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传统文化元素缺少挖掘。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我们需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与现代教育有机地进行融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丰富语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成长特点,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对涉及到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采用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游艺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丰富教材内容,把学生的视野扩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进行《春节童谣》的教学,向学生传递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是其教学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19527[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学时:28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编写日期:2017年11月1日修改日期:2019年3月10日一、课程定位根据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要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课程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材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以“就业导向、素质本位、能力核心”为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对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重在拓展学生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我校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品位。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本课程以简明扼要地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相关知识、精神实质有较全面准确的了解。
2、能力目标:以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为出发点,重在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视野分析、理解现代生活的各种现象,更新视角,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传统人文精神、有审美情趣的,具备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3、素质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学生扩展视野,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将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课程教学环节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师的具体讲述中,要以点带面,以讲述重要作品为主,同时兼顾到其他较重要的作品,针对学生现有水平讲深讲透,使他们能获得更多感性的认识,同时从中精益求精,深入浅出的总结出一些理论认识,是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认识,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内涵解读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0年11月20日Nov.20 2020第40卷 第11期Vo1.40 No.1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1.089《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内涵解读谢静漪(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摘 要:《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对于当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它超越过往的课程标准建构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三维目标模式,同时强调传统文化课程具有课程性质综合性、课程内容具体化、实施建议针对性等特征。
而它的颁布,对于传统文化教材体系的设计与开发,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推广,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内涵;体系建构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1-0204-032019年12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指导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有了统一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
《指导标准》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并与现代教育、现代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融合,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成体系的、建设性的方案。
此外,《指导标准》对于厘清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本质属性、指导教师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等具有重大启发意义,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的出台背景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说明:以下内容是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重点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宗旨:
亲近、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践行中华文化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现代中国人在追求中国梦和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小学生只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需要注意区分二个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个人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上以汉文化为主,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辅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偏重于思想和学术层面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
二、课程性质
(一)综合性
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由经典文本、文化常识、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人文性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人文底蕴,滋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三)实践性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经典、常识、技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
重视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知行合一是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特点,所以这门课程不能开设成为“纯知识传授”的知性课程。
三、课程理念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
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必备的文化素养
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
知识逻辑: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建立起经典、常识与技艺三个模块的有机联系。
生活逻辑:着重选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
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逻辑: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相契合。
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要,要在同时考虑上述三种逻辑基础上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为了造就和发展“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这门课程的宗旨。
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是这门课程的逻辑主线和实践要求。
四、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框架)
采用“1+X”模式
“1”是指独立设置的、必修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核心内容包括经典、常识和技艺三大类
“X”是指有机渗透、融入其他学科课程及课外、校外教育中的经典、常识及技艺等内容。
“1”的设计很重要。
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为止,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形成目标有序列,内容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同时也应该关注大学中《中国传统文化》通知课程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关系问题,既要形成衔接的系统,又要注意不必要的重复。
这可能需要专业的组织机构来承担这项任务。
同时,统一的“1”的设计中,需要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校补充地方性的、民族性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
五、课程目标
(一)形成文化记忆
(二)增进文化理解
(三)提升文化自信
六、课程内容
(一)经典
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经典,主要包括流传广、影响大的蒙书,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赋等传统文化作品,以“四书”和“五经”为核心的儒家典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史部、子部、集部著作。
(二)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广为人知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共识,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基础,是理解古人生活方式的宝贵资源。
(三)技艺
中华传统技艺指富于技巧性的游戏、手艺、艺术和工艺等。
三个模块的内容是单独形成课程,还是构建起综合性的课程?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
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以时间为主轴,以文、史、艺的经典为学习内容的主载体,把常识和技艺整合起来形成课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内容,也能够更好地实现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理念。
但是怎样让这样的综合课程适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是一个问题。
可能在不同的年段,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
如在幼儿和小学阶段,以经典的诗词为主轴开发课程会更切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中学阶段可以以思想和学术发展为主线组织课程。
七、教学建议
(一)学习内容定位
经典教学以中华原典为依托,注重人文性与思想性
常识教学以中华文化基础知识为中心,注重生活性与知识性
技艺教学以对中华传统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的了解与掌握为指向,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
(二)教学原则
注重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结合
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注重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三)模块教学方法
经典教学:注意经典文本的准确解读,合理进行文化诠释,适时开展价值引导。
常识教学:注意把握常识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点面关系,突出其历史意义与生活意义,并适当延伸拓展。
技艺教学:注意技艺的灵活选择、示范体验,并创新教学方式。
八、评价建议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
作者:黄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