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案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和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付娟姓名:

使用时间:审核人:刘永惠

课题:《蜡烛》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理清记叙的要素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学习重点:理清记叙的要素。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课前导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呈现字样“蜡烛”。)

(一)自主学习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西蒙若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时代背景: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

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通讯常识:通讯是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

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4、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

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柯拉耶夫舀鞠躬

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永垂不朽:

瓦砾:

6、自学验收

7、独立自学: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2、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二)合作探究: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温馨提示:小组合作完成哟!)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3、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三)拓展延伸:

仿写:

示例:

蜡烛

例:你注定一生与火焰为伴,时时为别人送来光明,却燃尽你自己.

仿写:(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你自己。)

(四)教师点评、总结并板书

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五)检测反馈: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

颤.巍巍()鞠躬

..()腋.()窝匍.()匐.()

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

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

(六)强化整理:

(七)作业:

(八)反思

教师寄语: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蜡烛》第二课时导学案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想象能力。

复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

颤巍巍()鞠躬()腋()窝匍()匐()

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

联想与想象

合作与探究: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大家精读文章的倒数第4、5两段,展开想象,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

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揣摩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