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布置设计规范(修改稿)

合集下载

整车姿态布置规范

整车姿态布置规范

整车姿态布置规范(轮胎轮眉间隙及姿态角布置)前言本规范主要从总布置,造型及工程化角度定义了整车姿态的设定。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所进行管理;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编制:校核:审定:批准: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整车姿态布置规范(轮胎轮眉间隙及姿态角布置)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所设计车辆的地面线状态,加载方式及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M1类汽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SJ-CX-29-2009 整车地面线规范3 定义3.1整车姿态需定义的状态:3.2 状态参数定义3.2.1轮胎轮眉间隙(A、B、C)整备质量下表征车身与车轮匹配的外观特性参数(见图二),特别地,轮胎轮眉间隙值等于轮胎与护轮板功能区间隙值S减去护轮板内部间隙值D(见图一)3.2.2轮心到轮眉距离(WC-FLP)地面线法向上,轮心到其对应轮眉可视外表面的最小距离(见图二)3.2.3静力半径(SR)地面线法向上,轮心到地面的距离(见图二)3.2.4姿态角(α)一般地,将白车身侧围下裙边直线段部分定义为整车坐标的水平方向,整车坐标水平方向与地面线的夹角即为整车姿态角(见图三)轮眉轮胎图一4技术要求4.1,针对目前**体系内开发的各级平台车型其轮胎轮眉间隙推荐值见下表一(注:推荐值为对标整理所得,随着未来车型得不断变化,此值会不定期修正)表一 推荐值 车型 前轮后轮A B C A B C A 级车 60-90 60-90 60-90 70-100 70-100 70-100 B 级车 60-80 60-80 60-80 70-90 70-90 70-90 C 级车 50-70 50-70 50-70 60-80 60-80 60-80 CD 级车50-7050-70 50-7060-8060-80 60-80图二4.2针对目前**体系内开发的各级平台车型各载荷状态姿态角推荐值见下表二 表二推荐值 载荷状态 α整备质量(CW ) +0.7 º≥α≥+0.2º 设计载荷(DW ) α=0 º±0.2 º 满载质量(GW )0 º≥α≥-0.5º 轮眉最前端轮眉最后端过轮心垂直于地面法向上轮眉最上端α图三参考文献1、Status of C1 Attitudes, lessons learned and future process Oct.10, 20032、GCIE part3 issue,20063、REF-0901 Definition of Vehicle Attitude。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 定义汽车总布置是指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 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尺寸与安装位置能否满足整车空间尺寸的 要求,使其在安全性、拆装便利性以及与人体的关系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协调 可靠,达到最优结果。

二、整车布置基准线 工作步骤如下图I■■ ■■初步参数确定绘制总布置草图校核总布置方案整车布置基准线注:1.均应在汽车营群雄窸下进行之母图时应将汽耳前融荏左侧■1车库上平面线纵粱上翼面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地板或边粱的上缘面在侧(前) 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车架上平面,它作为垂直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z 坐标线,向上为“ +”、向下为“-”。

有些客车的车架上平面在满载静止位 置时,通常与地面倾斜 0.5 °〜1.5 ° ,使车架呈前低后高状,这样在汽车加 速时,客厢可接近水平。

为了画图方便,可将车架上平面线画成水平的,将 地面画成斜的。

| 22、前轮中心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车架平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中心线,它作为纵向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即 z 坐标线, 向前为“-”,向后为“ +”。

33、汽车中心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曲投影线称为汽车中心线,用它 作为横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即 y 坐标线,向左为“ +”、自右为“-”, 4 4、地面线地平面在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地面线,此线是标注汽车高度、接 近角、离去角、离地间隙和踏板高度等尺寸的基准线。

55、前轮垂直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 称为前轮垂直线。

此线用来作为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与地 面平行时,前轮垂直线与前轮中心线重合(如轿车)。

形式发动机昼矍驱动形式载客量装或量基准线/面确定同图的零线确定整车方式方和标注 酬定正负要求和琴数的 整车工况 是再合 结构尺寸三、各部件的布置各部件的布置主要包括传动、转向、悬挂、制动等,下面来一一看看:11、传动系的布置由于电动机、无极变速器装成一体,所以在电动机位置确定后,包括电动机、无极变速器在内的动力总成位置也随之而定。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汽车的总体设计与汽车的使用性能、艺术造型与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销售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维修、寿命和使用经济性,所以总体设计在汽车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1、汽车总体设计的任务:(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目标产品的用途、销售对象、控制成本及生产纲领等出发,正确选择整车性能指标、质量及尺寸参数,提出整车设计方案,为部件设计、选型提供依据。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使汽车能满足主要性能的要求,使相对运动的部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3)对汽车性能进行精确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的实现。

(4)协调各总成与整车的关系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关系。

(5)拟订整车技术文件。

如:整车装调技术条件、产品标准(6)进行各种有关整车的技术综合工作。

如:总布置评审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说明书);项目描述书;试验任务书;零部件技术认证计划。

2、对整车设计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整车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对汽车的有关标准、法规的了解和掌握;(2)对汽车设计、试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3)对汽车使用、保养和修理知识的基本了解;(4)对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了解;(5)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技术水平主要零部件资源的了解;(6)有强烈的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市场的需求有必要的了解;(7)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8)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耐心。

3、汽车设计的一般主要原则:汽车的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

其中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互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车;同时要规定在各自使用性能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的性能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其设计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主要原则,表现在:(1)用户第一原则:汽车是工业品,也可看作艺术品。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汽车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车辆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这些规范涵盖了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安全性能、环境表现等方面,以保证汽车在所有方面都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达到安全性能、经济性能和环保性能的要求。

首先,汽车设计规范要求外观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保证乘坐舒适性和操作便捷性。

车身外形应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和噪音。

同时,要遵循品牌识别和设计风格,确保每款车都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

其次,汽车的结构设计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车身结构应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能力,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

底盘设计要合理布置零部件,确保车辆在各种路况下稳定性和操控性。

安全性能是汽车设计规范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个方面。

主动安全要求车辆具备良好的操控性和制动性能,以便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被动安全要求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提供有效的保护,减少乘员伤害。

这包括安全气囊、防护结构、安全带等安全装置的合理设计和配置。

另外,环保性能也是汽车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汽车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

汽车设计规范要求车辆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清洁动力,能够减少尾气排放,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轻量化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保要求,通过采用轻量材料和结构设计的优化,降低汽车的油耗,减少能源消耗。

除了以上方面的规范,汽车设计还要考虑人机工程学、噪音振动、耐久性、可维修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汽车设计规范的严谨和细致,不仅对于车辆制造商来说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对驾驶安全和舒适性的保障。

总之,汽车设计规范是汽车制造行业的重要指导标准,它涵盖了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安全性能、环境表现等方面。

通过遵从这些规范,车辆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保障驾驶安全、舒适性和环保性能。

同时,在不断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汽车设计规范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

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

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

XXXXXX有限公司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20100000000发布 20100000000实施XXXXXX有限公司发布目录一概述 (2)二整车设计基准 (2)1.1 整车坐标系 (2)1.2 整车设计状态 (2)三整车总体设计硬点 (3)3.1整车外部尺寸参数控制硬点 (3)3.2底盘系统布置主要控制硬点 (5)3.3人机工程布置设计硬点 (8)四结束语 (9)一概述整车的总布置设计过程是设计硬点(Hard Point)和设计控制规则逐步明确、不断确定的过程。

设计硬点是确定车身、底盘与零部件相互关系的基准点、线、面及控制结构的统称,主要分为安装装配硬点(简称ASH,包括尺寸与型式硬点)、运动硬点(简称MTH)、轮廓硬点及性能硬点等四类。

设计硬点的确定过程就是总布置设计逐步深化的过程,后续的设计工作必须以确定的设计硬点为基础展开。

但随着设计的深入和方案的修改完善,部分设计硬点还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

所有硬点值都是在整车坐标系下的坐标值,长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

角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用度分秒表示时书写到分。

长度单位未注明均为mm,角度单位未注明均为°。

所有未注明的安装硬点均指与车身配合面上车身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例如:配合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车身圆孔圆心坐标,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方形孔的坐标指配合面对角线交点的坐标。

二整车设计基准1.1 整车坐标系电动乘用车设计过程中,整车总布置在设计软件三维环境下进行。

整车坐标系采用右手坐标系,它是总布置设计和详细设计中的基准线。

整车坐标系与设计软件中整车文件的绝对坐标系重合。

整车坐标系的定义如下:高度方向,取汽车车架中间平直段的上平面为Z轴零线,上正下负;宽度方向,取汽车的纵向对称中心线为Y轴零线,以汽车前进方向左负右正;长度方向,取通过设计载荷时汽车前轮中心的垂线为X轴零线,前负后正;整车坐标系原点即为三个坐标轴的交点。

轿车整车通用设计规范

轿车整车通用设计规范

白车身设计规范一、冲压件设计规范1.孔1.1钣金上的冲孔设计要与钣金冲压方向一致。

1.2孔的公差表示方法1.3过线孔1.3.1过线孔翻边1.3.1.1过线孔翻边至少要3mm高。

此翻边对钣金起加强作用,防止在安装过程中产生变形,从而影响此孔的密封性。

1.3.1.2如果通过过线孔的零件是面积≤6的固体,或者钣金足够厚,使其在不借助翻边时也能够承受住过线孔安装时的压力,那么此过线孔可以不翻边。

1.3.2过线孔所在平面尺寸1.3.2.1过线孔为圆孔(半径设为Rmm)时,孔周圈的平面半径应为(R+6)mm1.3.2.2过线孔为方孔时,孔周边的平面尺寸应比孔各边尺寸大6mm。

1.4法兰孔1.4.11.5排水孔1.5.1排水孔设计在车身内部空腔的最低处,其直径一般为6.5mm。

1.5.2对于车身内部加固的防撞梁,应同样在其空腔的最低处布置排水孔。

1.5.3在车身结构件的空腔及凹陷处必须布置排水孔。

1.6空调管路过孔1.7螺栓过孔1.8管道贯通孔2.圆角2.1对于在同一个件上喷涂两种不同颜色的零件,要设计分界特征,并且最小特征圆角为1.5mm。

3.边3.1密封边3.1.1行李箱下端3.1.1.1.为了使水排出止口,如图所示需要留出3.0mm的间隙。

3.1.1.2安装用止口应该具备恒定的高度和厚度(用于弯角的凸缘除外)。

3.1.1.3车门开口周围的止口厚度变化,包括制造变差的范围通常在1.8mm至6.0mm之间。

厚度的极端值会产生较高的插入作用力和密封条稳定性等问题。

3.1.1.4止口厚度的变化在任何位置不得超过一个金属板的厚度。

如果可能,仅可以使垂直的止口产生厚度变化,绝对不要使弯角半径产生厚度变化。

止口厚度的阶段变化会使密封条托架中的水渗漏。

3.1.1.5应该避免带有焊点的止口出现燃油和其它润滑油,这些物质会降低稳定性。

3.1.1.6止口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3.1.2行李箱上端为了防止水从密封条止口泄漏并且进入行李舱,可按下面结构进行设计:3.1.2.1支架内的胶黏料或可发泡的热熔胶需符合漏水防止设计手册。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汽车的总体设计与汽车的使用性能、艺术造型与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销售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维修、寿命和使用经济性,所以总体设计在汽车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1、汽车总体设计的任务:(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目标产品的用途、销售对象、控制成本及生产纲领等出发,正确选择整车性能指标、质量及尺寸参数,提出整车设计方案,为部件设计、选型提供依据。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使汽车能满足主要性能的要求,使相对运动的部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3)对汽车性能进行精确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的实现。

(4)协调各总成与整车的关系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关系。

(5)拟订整车技术文件。

如:整车装调技术条件、产品标准(6)进行各种有关整车的技术综合工作。

如:总布置评审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说明书);项目描述书;试验任务书;零部件技术认证计划。

2、对整车设计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整车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对汽车的有关标准、法规的了解和掌握;(2)对汽车设计、试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3)对汽车使用、保养和修理知识的基本了解;(4)对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了解;(5)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技术水平主要零部件资源的了解;(6)有强烈的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市场的需求有必要的了解;(7)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8)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耐心。

3、汽车设计的一般主要原则:汽车的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

其中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互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车;同时要规定在各自使用性能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的性能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其设计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主要原则,表现在:(1)用户第一原则:汽车是工业品,也可看作艺术品。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 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肖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支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 (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00 (轻型货车绍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为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为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绍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羽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至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昌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为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为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 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汽车管线布置规范

汽车管线布置规范

汽车管线布置规范篇一:整车管线分离布置要求2.整车管线分离布臵要求2.1底盘管线路分离布臵要求2.1.1底盘线束和管路分开单独进行布臵,自制底盘管路布臵时,要预留线束的过线通道,当线束和管路都要经过同一位臵时,线束管路应上下分层布臵或并排进行布臵,管路布臵在底盘下方,线束布臵在底盘管路上方(如槽钢大梁结构,管路布臵在槽钢内侧,线束布臵在槽钢上侧);当因底盘骨架结构导致线束不能布臵在管路上方时,线束避免布臵在所有油管路接头下方(如中客及大客变速箱处的助力油管路);当管线束不能避免交叉时,交叉点应选择在避开油管接头处进行交叉,线束严禁在管路接头处的下方进行交叉。

2.1.2底盘线束不要依附燃油管路、助力油管路、离合油管路、档线等进行绑扎,底盘线束、暖风管路的固定位臵应不影响其它部件的安装、拆卸及检修,选择单独的过线通道进行布臵。

当线束为油管的一部分或油管在同一位臵受限时,用双头扎带进行紧固,如燃油加热器线束、ABS轮速传感器、蹄片磨损线束、气压传感器线束等。

2.1.3发动机周圈的管、线束进行布臵时,必须用合适的线束固定钢卡进行固定,扎带只进行辅助绑扎,所有钢卡、扎带绑扎到位,严禁出现线束与钢卡及扎带之间相互摩擦现象。

绑扎间距不大于300,线束悬空距离不大于350。

2.1.4底盘线束布臵时要距离打气泵管路、涡轮增压管、中冷器进气管等热源点距离在100以上,线束距传动轴、飞轮、皮带等运动件最近距离在20以上;当因车辆结构因素而无法保证时,线束用阻燃隔热材料管、陶瓷纤维带或隔热垫等隔热材料进行可靠防护后,最小距离控制在50以上。

2.1.5底盘管路、线束应布臵平顺,严禁出现管线之间交错缠绕,管、线路应呈现横平竖直的走向,拐角处过渡要平顺,当有多种线束或管路在同一处进行绑扎时,整理平顺绑扎成束后再依附物体进行绑扎。

2.1.6管、线路应避免过棱角位臵,如不能避免,必须加龙骨胶条、过线胶圈或密封胶进行防护。

2.1.7当管、线束在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上进行布臵时,管、线路应在振动频率不一样的物体之间进行可靠的固定,并留有适当的长度余量。

整车开发总布置规范

整车开发总布置规范

整车开发总布置流程及内容
团队ISO9001:2000质量方针: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团队ISO9001:2000质量目标:坚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整车部工程师职责:1、负责整车设计造型阶段伴随分析
2、负责整车设计人机工程校核
3、负责整车设计法律法规校核分析
4、负责整车设计车身总布置分析
5、负责整车设计底盘总布置分析
6、负责整车设计发动机舱总布置分析
7、负责整车设计总布置图绘制
8、负责整车设计DMU分析
总布置流程:
CLICK 附1:HERE
CLICK 附2:HERE
附1.1
整车设计项目造型伴随检查内容—外造型
附1.2
整车设计项目造型伴随检查内容—内造型
附2:法规校核清单。

整车总布置法规校核手册

整车总布置法规校核手册
欧标:同国标
美标: ①水平后视角至少20°; ②垂直方向视角应能在眼点后61m处延伸至水平 路面(满载状态) ③对遮挡率没有明确要求(只说“视线可
能会被部分遮挡”)
美标
第 16 页
总布置法规介绍
3.4、后视镜-外后视镜
20m
右外后视镜
4m
左外后视镜
4m 1m
2.5m
Driver`s ocular points
10700
国标
Ground level
Ground level
欧标
Exernol rear view mirror on ground RH
2400
美标
2400
10700
Exernol rear view mirror on ground LH
第 17 页
外后视镜:
国标:驾驶员借助左(右)外后视镜必须能在水 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500mm(4000mm) 的视野区域,其右(左)侧,以与汽车纵向基准 面的平面平行,且过车辆坐标最外侧点的平面为 基准,并从驾驶员眼点后10000mm(20000mm)处 延伸至地平线。
40
2.外后视镜(Ⅱ和Ⅲ类) 能在反射面上绘出以a为底边,高为40mm的矩 形; 与矩形高平行的线段,其长度为b.
70
40
a
第 15 页
3.3.后视镜-内后视镜
驾驶员眼点
总布置法规介绍
60 m 国标\欧标
20m
视野要求:
内后视镜:
国标:驾驶员借助内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面上 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0000mm的视野区域,其中 心平面为汽车纵向基准面,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 60000mm处延伸至地平面

整车技术设计规范方案文件VTS模板

整车技术设计规范方案文件VTS模板

经济型电动车项目整车技术规范文件VTS报告整车技术规范文件VTS报告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校对: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整车性能目标分管明细 (1)1产品定位 (2)1.1车型类型 (2)1.2销售区域 (2)1.3竞争车型 (2)1.4用户群体 (2)1.5使用环境 (2)2产品图谱 (2)3动力系统参数 (3)3.1动力总成参数 (3)3.2动力电源 (3)3.3润滑油定义 (3)4要求 (3)4.1标准法规符合性 (3)4.2产品特性 (4)4.2.1总布置参数 (4)4.2.1.1整车外廓尺寸 (4)4.2.1.2整车通过性 (4)4.2.1.3行李箱容积 (4)4.2.2重量 (5)4.2.2.1 整备质量 (5)4.2.2.2 空载质量 (5)4.2.2.3专业重量 (5)4.2.2.4满载质量 (5)4.2.2.5质心位置 (6)4.2.3人机工程 (6)4.2.3.1人机布置 (6)4.2.3.2 乘降方便性 (7)4.2.3.3 操作便利性 (7)4.2.4驾驶性 (8)4.2.5动力经济性 (8)4.2.5.1动力性 (8)4.2.5.2经济性 (9)4.2.6车辆动力学 (10)4.2.6.1操稳客观测试 (10)4.2.6.2制动 (10)4.2.7碰撞安全 (12)4.2.8振动噪声NVH (12)4.2.8.1通过噪声 (12)4.2.8.2定置车内噪声 (13)4.2.8.3定置车内振动 (13)4.2.8.4 D挡加速车内噪声 (13)4.2.8.5光滑路面匀速行使车内噪声 (14)4.2.8.6粗糙和坏路面匀速行使车内噪声 (14)4.2.8.7整车气密性 (15)4.2.9热流管理CFD (15)4.2.9.1热平衡 (15)4.2.10可靠耐久 (15)4.2.10.1整车强化耐久试验 (16)4.2.10.2抗腐蚀性 (16)4.2.10.3环境适应性试验 (16)4.2.11环保性 (16)4.2.11.1材料回收利用ELV (17)4.2.11.2禁用物质含量限值 (17)4.2.11.3车内挥发物含量限值 (17)4.2.11.4气味性 (18)4.2.12电子电器性能 (18)4.2.12.1降温 (18)4.2.12.2采暖 (19)4.2.12.3除霜 (19)4.2.12.4除雾 (19)4.2.12.5灯具照明 (20)4.2.12.6整车照明信号装置 (20)4.2.12.7整车EMC测试 (21)4.2.13功能配置 (21)4.2.14精致性 (21)整车性能目标分管明细整车技术规范文件VTS 报告1产品定位 1.1车型类型目标市场为两厢4门4座跨界SUV 。

整车人机布置设计规范-齐亚磊

整车人机布置设计规范-齐亚磊

XXXXXXXX有限公司整车人机布置设计规范编制:校对:审核:批准:2017- - 发布 2017- - 实施前言本规范的主要目的在于依据开发需求制定合适的布置方案。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本规范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QC/T 490-2013 汽车车身制图QC/T 576-1999 轿车尺寸标注编码GB/T 17867-1999 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GB 14167-2013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11556-1994 轿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1565-1989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GB 11562-201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T 13053-2008 客车车内尺寸SAE J1100 机动车辆尺寸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整车总布置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3.2 设计硬点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概述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含义在于整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部件结构和尺寸是否符合整车尺寸和参数的要求,使其达到最佳组合,得到合理的总布置方案。

5、主要设计内容5.1 整车的外廓尺寸;5.2 轴距和前、后轮距;5.3 前悬和后悬长度;5.4 电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5.5 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5.6 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5.7 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5.8 前簧中心距;5.9 后簧中心距;5.10 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5.11 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5.12 前簧作用长度;5.13 后簧作用长度;6、设计规范6.1 参数确定原则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

整车线束布置规范前言为提供整车线束布置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所管理。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编制:校核:审定:批准: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整车线束布置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整车线束的布置原则以及降噪处理等。

本规范适用于**M1类汽车整车线束布置。

2、整车线束布置环境划分2.1电线束布置区域按照干湿区划分,可分为:干区、湿区。

2.2电线束布置区域按照温度区划分,可分为:高温区、低温区。

2.3一般整车线束布置区域呈复合特征,整车布置区域一般可分为:高温湿区、低温干区、低温湿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

图13、整车线束基本构成3.1、车用线束组成车用线束由接插件、电线、胶带、固定卡、线束保护套(如:护线盒、橡胶波纹管等)等部件组成,线束包含一条主线束和多条分支线束,成枝状分布,如图1所示。

43521图21—接插件2—固定卡3—橡胶波纹管及堵盖4—护线盒5—电线3.2、整车线束基本组成图3整车主线束一般按照线束所处的位置,如发动机舱、驾驶舱、底盘、顶蓬、车门、行李箱等位置将线束大致划分为:4、整车线束布置要求4.1、整车线束布置外观要求4.1.1、机舱线束要尽量布置到看不到的地方,线束颜色尽量采用不显眼的颜色并与周围环境颜色融合。

4.1.2、机舱线束尽量成束布置(集合配线),在不能成束布置时,多线束走线时尽量平行走线,线束间的间隙应均匀,尽量不走斜线,避免空中飞线。

4.1.3、车内线束必须有效隐藏,不能有任何可见线束。

4.2、整车线束布置总体要求4.2.1、线束布置对本体特征要求4.2.2、线束布置一般要求4.2.2.1、尽量避免线束通过法兰边、翻边、金属过孔或者尖锐物旁边,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4.2.2.2、尽量避免线束与运动部件捆扎在一起布置,如无法避免时必须保留运动余量,余量长度为:部件运动行程+20mm。

整车技术设计规范方案文件VTS模板

整车技术设计规范方案文件VTS模板

经济型电动车项目整车技术规文件VTS报告整车技术规文件VTS报告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校对: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整车性能目标分管明细 (1)1产品定位 (2)1.1车型类型 (2)1.2销售区域 (2)1.3竞争车型 (2)1.4用户群体 (2)1.5使用环境 (2)2产品图谱 (2)3动力系统参数 (3)3.1动力总成参数 (3)3.2动力电源 (3)3.3润滑油定义 (3)4要求 (3)4.1标准法规符合性 (3)4.2产品特性 (4)4.2.1总布置参数 (4)4.2.1.1整车外廓尺寸 (4)4.2.1.2整车通过性 (4)4.2.1.3行箱容积 (4)4.2.2重量 (5)4.2.2.1 整备质量 (5)4.2.2.2 空载质量 (5)4.2.2.3专业重量 (5)4.2.2.4满载质量 (5)4.2.2.5质心位置 (6)4.2.3人机工程 (6)4.2.3.1人机布置 (6)4.2.3.2 乘降方便性 (7)4.2.3.3 操作便利性 (7)4.2.4驾驶性 (8)4.2.5动力经济性 (8)4.2.5.1动力性 (8)4.2.5.2经济性 (9)4.2.6车辆动力学 (10)4.2.6.1操稳客观测试 (10)4.2.6.2制动 (10)4.2.7碰撞安全 (12)4.2.8振动噪声NVH (12)4.2.8.1通过噪声 (12)4.2.8.2定置车噪声 (13)4.2.8.3定置车振动 (13)4.2.8.4 D挡加速车噪声 (13)4.2.8.5光滑路面匀速行使车噪声 (14)4.2.8.6粗糙和坏路面匀速行使车噪声 (14)4.2.8.7整车气密性 (15)4.2.9热流管理CFD (15)4.2.9.1热平衡 (15)4.2.10可靠耐久 (15)4.2.10.1整车强化耐久试验 (16)4.2.10.2抗腐蚀性 (16)4.2.10.3环境适应性试验 (16)4.2.11环保性 (16)4.2.11.1材料回收利用ELV (17)4.2.11.2禁用物质含量限值 (17)4.2.11.3车挥发物含量限值 (17)4.2.11.4气味性 (18)4.2.12电子电器性能 (18)4.2.12.1降温 (18)4.2.12.2采暖 (19)4.2.12.3除霜 (19)4.2.12.4除雾 (19)4.2.12.5灯具照明 (20)4.2.12.6整车照明信号装置 (20)4.2.12.7整车EMC测试 (21)4.2.13功能配置 (21)4.2.14精致性 (21)整车性能目标分管明细整车技术规文件VTS报告1产品定位1.1车型类型目标市场为两厢4门4座跨界SU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490-2000:主图板QC/T576-1999:轿车尺寸标注编码GB/T17867-1999: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GB14167-1993:安全带固定点GB11556-1994 :A、区GB11565-1989:B区GB11562-1994:前方视野GB/T13053-1991:脚踏板SAEJ 1100:头部空间、上下左方便性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整车总布置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3.2设计硬点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整车总布置图上应确定的参数4.1整车的外廓尺寸;4.2轴距和前、后轮距;4.3前悬和后悬长度;4.4发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4.5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4.6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4.7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4.8前簧中心距;4.9后簧中心距;4.10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4.11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4.12前簧作用长度;4.13后簧作用长度;5.参数确定原则及设计的一般程序5.1参数确定原则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5.2设计的一般程序1)总布置设计人员在接到新车型的开发任务后,首先要进行整车构思,并参与市场调研和样车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设计目标;2)各专业所建立标杆样车的3D数模,并提供给整车布置人员;3)总布置设计人员将各专业所提供的数模装配好;4)对各总成的匹配和布置关系等进行分析,明确它们的优点和不足;5)各专业所建立拟采用的总成的数模,不提供总布置人员;6)总布置人员对新的数模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7)对方案进行评审;8)评审后对各总成进行修改或开发;6.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6.1整车长度方面尺寸确定(1)在总布置设计中,整车长度是重要的一个参数,根据设计任务书确定的长度、轴距,保证车内有与该级别的车相适应的乘坐空间,合理地布置各大总成,减小外廓尺寸。

(2)油门踏板位置是室内空间设计的一个关键部位,它与发动机,特别是前围钣的布置直接关系。

为了保证驾驶员脚部的操作空间的合理及驾驶员操作灵活性和减少疲劳,油门踏板位置确定后,其它踏板位置也相应确定。

在保证操作空间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动机的接近性、维修的方便性,同时还要注意发动机舱四周合理的空间。

此部分的布置应注意以下问题:(1)燃油箱距排气管的距离不得小于350mm,否则应加有效的隔热装置;(2)燃油箱距裸露的电气接头及开关的距离不得小于200mm;(3)行李箱容积的计算按照JB3983-85(轿车行李箱测量参考体积的方法)油箱和备胎布置后,行李箱基本确定。

在确定保险杠后,可得到后悬长度。

累加后可得到整车长度。

6.2整车高度方面尺寸确定(1)车身高度的确定。

选取合理的人体模型即合理的百分位对设计任务书确定的高度尺寸进行确认:女子:5%(1502mm)+1.4*(2013-1985)=1541男子:50%(1700mm)+2.3(2013-1985)=1764男子:95%(1800mm)+2.3(2013-1985)=1864说明:以上是参考中国人体。

1)上述百分位的选取表明仍有5%的女子(即身高1502以下)及5%的男子(即身高1800以上者)不适合乘用此车。

2)以上数据是1985年发表的,如果涉及远景规划中的车型,还应考虑人体身高增高的情况。

有资料介绍:女子第5百分位的身高在每年增加1.4mm,男子第95百分位的身高每年增加2.3mm。

(2)车内高度的确定可参照SAE的要求:1)确定人体的舒适坐姿;2)按眼椭圆要求进行室内布置;3)按国标GB11562(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校核视野;4)确定头部空间;5)室内高度空间的几个主要参数是:H61-从前R点到头部包络线;H37-从前头部包络线到车顶内表面;H63-从后R点到头部包络线;H38-从头部包络线到顶棚;6.3宽度方面的参数的确定根据座位数、定位、室内设备布置的需要,初步确定整车宽度尺寸。

整车几何尺寸方面的布置已基本完成。

并由此可得到整车造型所需的硬点图、接近角、离去角等。

7.各相关总成的匹配布置在整车方案和主要技术参数初步确定后,可以给总成下达技术设计任务书,以便根据相关数据和要求,协调统一的进行各总成的方案设计,最终能使总成的方案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整车的使用要求和性能的发挥。

特别是最新车型的开发,整车与总成的布置设计要同时进行,逐步完善,最后达到总成方案(基本)合理并能适应和满足整车的性能和布置要求。

7.1车身总布置设计在进行车身与布置时,应正确处理其与相关总成间的位置关系,特别要注意以下问题:1)发动机舱应尽量低,以增加视野;2)发动机舱通风与散热要好;3)前轮跳动与翼子板的间隙;4)车身内附件满足人体工程及操作的法规要求;5)车身外附件满足造型、视野的要求;7.2发动机总布置设计对于发动机总成的外型及附件的布置,首先应保证工作可靠,布置基本合理,并能满足整车总布置的需要和整车性能的发挥,因此要求发动机总布置应注意以下工作:1)各附件的选择应保证可靠,整机布置基本合理,并能适应整车总布置的需要;2)初步确定发动机的特性曲线图,并保证前面初点的发动机最大功率、扭矩及转速的要求,以便给传动系设计提供数据;3)发动机方案的选择和布置应保证发动机振动最小;4)发动机进、排气歧管的布置,尽量进排气口的连管的方便性和通畅性。

5)油底壳、机油滤清器与副车架的最小跳动距离;6)散热器与发动机的间隙,风扇中心与散热器芯部中心可以对齐,或者高于芯部中心,但风扇不要超过上水室的下边,否则冷却效果差;7)曲轴中心线零线布置前高后低(夹角2~5°),一般取3°左右。

在车身和发动机总布置的设计过程中,整车总布置要随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协调,以确保两个总成的布置和设计合理,发动机舱的通风、散热、隔热、隔音良好,发动机与车身的振动小,各处间隙合理,地板总成,零部件的工艺性合理,并有足够的刚度,发动机接近性好,维修保养方便,同时还要保证驾驶室内有舒适的环境,足够的工作空间。

7.3转向节、车轮总成与制动器总成的布置设计1)保证主销中心(等角速万向节中心)到车轮中心距离最小;2)选取合适的主销内倾角;3)转向横拉杆与下节臂连接环头拆装的方便性;4)前轮最大转角极限位;7.4传动系的布置根据总布置数模中确定的发动机位置布置传动系,在布置时注意以下问题:1)传动轴与副车架及前横梁的间隙;2)满载时传动轴的正常夹角最好在4°以下,希望不超过8°,越野车可达11°;3)在不影响离地间隙的情况下,主要考虑车身地板的传动鼓包越小越好,因此传动系可布置成中间低两头高;4)驱动轴布置时,满载夹角最好小于3°,不超过5°。

8.总布置图的绘制通过整车总布置草图的绘制,可以初步确定各总成的布置关系,进而确定整车各有关的(布置)尺寸参数和质量参数,以便为总成设计提供原始数据。

8.1标杆样车的3D数模各专业部门通过逆向或其它手段建立标杆样车的复杂总成的3D数模,总布置设计师将他们提供的3D数模装配好,并对各总成的匹配、布置关系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布置和结构上的特点,进而掌握布置与性能、使用等方面的关系,为新车的布置提供参考。

8.2建立3D数模将整车设想绘制成具体的3D数模,并校核各总成及部件的结构、尺寸、质量和性能指标等是否满足整车的结构、尺寸、质量及轴荷分配以及性能指标等方面的要求。

8.3建立2D图在3D数模上将各总成的布置初步完成后,绘制2D草图,并标注重要尺寸,2D图主要包括俯视图、侧视图,再辅以必要的剖视图。

9.整车总布置的基准线在绘制总布置草图时,首先要选择绘制图的基准线(面)。

通常选择车架上平面线、前轮中心线、汽车中心线、地面线、前轮铅垂线作为基准线,其定义如下:9.1车架上平面线车架纵梁较长的一段上平面在汽车侧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车架上平面线。

它是作为标注汽车各垂向尺寸的基准线和零线。

而对于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则以车身中部底板下表面和中部边梁的下翼面在侧视图上的投影线作为标注垂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

9.2前轮中心线通过左右前轮的中心线并垂直于车架上平面的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前轮中心线。

它是标注汽车各纵向尺寸的基准线和零线。

9.3汽车中心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汽车的中心线。

它是标注汽车各向尺寸的基准线。

9.4地面线地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地面线。

它是标注汽车高度、离地间隙、接近角和离去角等尺寸的基准线。

9.5前轮铅垂线通过左右前轮的中心线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前轮铅垂线。

它是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确定基准线时应注意的事项:1).整车在满载状态下,车头向左来确定整车的坐标线;2).在新车设计时,整车的坐标线确定后,车身的坐标线也确定了,两者是统一的;3).如果用现有的车身或车架拼装新车型,则坐标线不一定一致。

因为所选用的车型、车架已有自己的坐标线,而布置在新车上时,其坐标线不一定与新车的坐标线重合,因布置上的需要会造成差值,在设计时应记住,作为设计的原始数据。

原车身、车架的坐标不随新车的坐标而改动。

10.总布置图绘制的基本原则总布置绘制规范以国内颁布的法规为主,在国内法规没有作出具体说明的部分参照国内相关法规与国外SAE、ECE、DIN。

初步说明如下:10.1主图板:QC/T490-200010.2轿车尺寸标注编码:QC/T576-199910.3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GB/T17867-199910.4安全带固定点:GB14167-199310.5A、B区:GB11556-1994;GB11565-198910.6前方视野:GB11562-199410.7脚踏板:GB/T13053-199110.8头部空间、上下左方便性:SAEJ 1100总布置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前视图、后视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