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医案_岭南名医——易巨荪(已修改)

合集下载

张学:升麻鳖甲汤

张学:升麻鳖甲汤

张学:升麻鳖甲汤展开全文甲午岁,吾粤疫症流行,始于老城,以次传染,渐至西关,复至海边而止。

起于二月,终于六月。

凡疫疾初到,先死鼠。

礼曰:是谓发天地之藏诸蛰皆死。

是时虫蚁皆死,鼠穴居亦蛰之类。

后及人。

有一家而死数人者,有全家覆绝者,死人十万有奇。

父不能顾子,兄不能顾弟,夫不能顾妻,哭泣之声遍间里。

疫症初起,即发热恶寒,呕逆眩晕,其似伤寒少阳病。

惟发热如蒸笼,眩晕不能起,或目赤或红或黑,或吐虫或吐血,此其不同也。

有先发核后发热者,有发热即发核者,有发热甚或病将终而后发核者,有始终不发核者。

核之部位有在头顶者,有在胁腋者,有在少腹者,有在手足者。

又有手指足趾起红气一条,上冲而发核者,见症不一。

大约以先发核为轻,热核并发次之,热甚核发又次之,病将终发核,始终不发核为重。

核之部位以在顶,在胁腋,在少腹为重,在手足为轻。

经曰:“入脏者死,出腑者愈。

”脏,心肾也。

在心则谵语,神昏直视;在肾则牙关紧闭,失音难治。

腑,胃也。

在胃虽谵语仍有清,时口渴,便闭,此病甚轻,白虎承气可治,即生草药亦能愈之。

医者见其愈也,于是以不经之药,遍于路途,庸陋之方,登诸日报。

甚至樵夫牧竖屯丁龟妪谬谓得古人按摩针灸之术,高车驷马,操司命之权矣。

予恻然悯之。

于是穷灵素论略千金之理,至金匮阴阳毒一症,见症虽未尽同而病源无异。

方中以升麻为主,鳖甲当归甘草川椒雄黄次之阴毒去雄黄川椒。

复读千金方,有岭南恶核,朝发暮死。

病症与近患疫症无殊。

其方有五香散,亦以仲师升麻鳖甲为主,而以香药佐之。

因不禁恍然大悟曰:“疫者,天地恶厉之气也。

人感毒气或从口鼻入,或从皮毛入,其未入脏与腑之时,必在皮肤肌腠经络胸膈之间,亦当使之由外而出,故升麻一味为此病要药。

仲师故用至六两之重,古之一两即今之三钱又分三服六两即今之六钱。

”若先用苦寒攻下之药,何异闭门驱盗。

即至入脏与腑仍可用升麻鳖甲汤,随症加入各药以收效。

予与黎庇楼(留)、谭星缘二友再三商度,因升麻一味骇人闻见,改汤为散雄黄川椒间有不用,活人无算。

易氏医案——精选推荐

易氏医案——精选推荐

易⽒医案易思兰:《易⽒医案》?(2020-03-0821:52:58)《易⽒医案》共⼗⼋则,明代易⼤⾉(字思兰)撰著。

约成书于明末,初刊于清乾隆三⼗年(1765)。

本书系易⽒⽣平辑录临证验案稿本,后由王琦从莫逸渔处得之,经整理编次,辑⼊《医林指⽉》。

易⽒“以天之六淫合⼈⾝之六郁⽽致病,故其要法以开郁为先务”为宗旨,反映了其独特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

?瑞州⼀妇,产后半⽉余,胃中有清⽔作逆⽽吐。

以为胃寒,令煮鸡倍⽤姜椒。

初觉相宜,⾄三五⽇,清⽔愈多,以姜椒煎汤,时时饮之。

近⼀⽉,⼝⽓渐冷,四肢发厥,昼夜作逆,腹中冷⽓难堪,有时战栗。

⽤四物汤,⼈参⼀钱⾄⼆钱,初服少安,久则不应。

⼜加炮姜,亦不效。

众议⽤附⼦理中汤。

主⼈⾃度⾮寒证,请予。

予诊六脉俱⽆,以⾷指复按尺部,中指、⽆名指按尺之后,脉来实数有⼒,左右皆同。

发⾔壮厉,⼀⽓可说三五句,唇焦颊⾚,⼤便五六⽇⼀次,⼩便⾚少,此实热证也。

询之,其俗产后⾷胡椒炒鸡为补,此妇⽇⾷三次,半⽉后遂得疾。

予⽤三黄汤治之,连进四盏,六脉俱现,姜椒汤不欲⾷矣。

⼜进四盏,⾝不战栗,清⽔减半。

服四⽇,⼝中热⽓上升,满⼝、⾆尖俱发黄⼩粟疮,⼤便⼋⽇不通。

以四苓和凉膈散,空⼼⼀服,⾄午不动,⼜以⽢草煎汤调元明粉五钱热服,⼀时许,腹中微鸣,吐出酸⽔⼀⼆碗,⼤便连去⼆次,⼜服元明粉五钱,所下皆⿊弹粪⼗数枚。

后以四苓散,三黄,⼭栀、枳壳调理⼀⽉全愈。

主⼈⽈:荆⼈之病,医皆以为虚⽽⽤姜附,⽣窃疑之:欲以为热,⽽六脉俱⽆;欲以为寒,⽽姜附不应。

先⽣⼀诊⽽遂⽤⼤剂三黄汤,更加元明粉寒凉之剂以通之,不以产为掣肘,公何见也?予⽈:脉证明显,不详察⽿。

脉法云:极⼤极微,最易斟酌。

凡诊脉,遇有极⼤⽆⼒者,需防阳⽓浮散于外。

若极微之脉,久久寻⽽得之,于指稍稍加⼒,按之⾄⾻,愈坚牢者,不可认作虚寒。

今脉左右三部初按愈⽆,再以⾷指按其尺部,中指⽆名指按其尺后,脉来实数有⼒,所谓伏匿脉是也。

此乃阳匿于下,亢之极矣。

名家医案赏析

名家医案赏析

名家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近代岭南伤寒名家易巨荪二加龙骨汤运用验案

近代岭南伤寒名家易巨荪二加龙骨汤运用验案
发 挥 。又对 金 元 四大 家 时方 有 所长 者 融 汇 吸收 , 可 见 他 的治 学态 度是 客观 而又 严谨 的。
易氏《 集思 医案》 中用此方凡四见 , 鉴于二加龙骨汤 临床精要病案并 不多见 , 今收集分析总结如下 , 以 期共 同开阔此经方运用思路。
例 一 : 眠案… 失
枝加龙骨牡蛎 汤主之。其方 即桂枝汤加龙骨 、 ” 牡蛎
按 :金 匮要 略 ・ 《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虚 载 “
劳虚烦 , 不得 眠, 酸枣仁汤主之 。方中酸枣仁 、 ” 知母

4 — 3
2 1 年第 5 01 期
能酸甘 化 阴 , 滋补 肝 肾 , 历来 为 医家治疗 失 眠之
中 医文 献杂 志
近 代 岭 南 伤 寒 名 家
易 巨 荪 二 加 龙 骨 汤 运 用 验 案
浙江 中 医药大 学 ( 州 ,60 2 胡正 刚 杭 305 )
摘要 : 二加龙 骨汤出 自《 小品方》 为虚弱浮热 汗出者设 , , 此方 源于《 匮》 金 之桂枝加龙 骨牡蛎汤。 由于后人运 用 《 小品方》 中的经方较 少 , 其 中精要 更难 。近代 岭南伤寒 大家易 巨荪《 思医案》 则病案有一 定临床 参考意 理解 集 中4
午后微有寒热 , 汗出即退 , 无头痛 口渴诸症 , 予日 : “ 乃假 热 , 导之 归 源。 二加 龙 骨 汤 . 此 宜 ” 一服 即退 。
越数 日, 又复 见 寒 热 , 再投 二加 龙 骨 汤 , 瘥 , 不 热益 甚 。谛 思 良久 , 乃悟 日 : 此 症 初 起 往 来寒 热 , 在 “ 病 少 阳 , 寒 热 退 而 复 发 者 , 少 阳之 枢欲 出而 不 能 今 是 出也 , 宜助 其 枢 。 拟 柴桂 合 汤 去 黄 芩 , 用 防 风 。 ” 重

《易氏医案》附方

《易氏医案》附方

《易氏医案》附方《易氏医案》,明代医家易大艮(字思兰)撰。

共载案18则。

清乾隆三十二年王琦将其收入《医林指月》。

其案虽少,特点突出,每证必据脉求因,审因辨证,推究传变,治法以开郁为先,王琦跋语称其可为“后学金针”。

案末附有易氏自制经验方11首,可供临床应用。

因易案刊行较少,今录其方如下:四神散香附一钱,乌药一钱,苏梗五分,甘草三分,抚芎三分,白芷五分,当归二分,白术三分,神曲三分,水煎服。

壮真五和丸醋炒香附二两,乌药一两,汉防己五钱,归身二两,酒炒白芍二两,熟地四两,续断四两,甘草五钱,秦艽一两,藿香一两,白茯苓一两,山药二两,砂仁五钱,蜜丸服。

栀子汤山栀仁姜汁浸一宿,晒干炒黑色,研极细末,用人参二分,麦冬一钱,乌梅二个,冲汤调栀仁末二茶匙服。

顺气养荣汤当归八分,南芎六分,生地一钱二分,白芍(酒炒)一钱,陈皮六分,甘草五分,香附(醋炒)一钱,乌药五分,山栀(姜汁炒黑)五分,苏梗五分,黄芩(酒炒)八分,枳壳五分,青皮五分,因大便躁结,加黄芩、枳壳,白水煎服。

滋肾饮厚黄柏三钱,青盐一钱,升麻一钱,水五碗煎汤,频频漱之,咽下。

畅卫舒中汤香附(醋炒)八分,苏梗五分,苍术(泔浸)五分,贝母八分,连翘(去心)五分,抚芎六分,神曲(炒)一钱,沙参一钱,桔梗四分,南木香半分,大剂煎,徐徐呷之。

加减补中益气汤人参一钱,黄耆八分,归身八分,陈皮六分,白术八分,甘草五分,泽泻六分,黄柏五分,牡丹皮六分,水煎服。

越鞠丸香附(醋炒)一钱,苏梗六分,连翘六分,苍术八分,神曲一钱,甘草三分,桔梗四分,黄芩八分,枳壳五分,山栀六分,抚芎六分,水煎服。

畅中汤香附八分,苍术一钱,神曲三钱五分,抚芎七分,黄芩八分,枳壳三分,苏梗五分,甘草三分,姜一片,枣二枚,水煎服。

畅卫豁痰汤苏梗四分,桔梗四分,香附五分,连翘三分,前胡六分,抚芎六分,赤芍六分,贝母五分,苍术四分,水煎服。

和中舒卫汤苏梗五分,香附(醋炒)一钱,抚芎八分,桔梗六分,苍八术分,神曲一钱(炒),贝母八分,砂仁(研碎)三分,连翘(去子尖)六分,生姜三片,水煎服。

柳选四家医案(精校)

柳选四家医案(精校)

评选静香楼医案两卷此案为尤在泾先生所著。

先生名怡,字在泾,自号饲鹤山人,江苏长洲县人。

邃于医学,于仲景书尤能钻研故训,独标心得。

时吴下以医名者,如叶氏桂、徐氏大椿、王氏子接,均煊耀一时。

先生与之联镖接轸,辉映后先,于医道中可谓能树一帜者。

所著有伤寒论贯珠集、金匮心典、医学读书记,均刊行。

惟此案未经授梓,其附刻于读书记后者,仅有三十余条,非全本也。

此本为吾邑吴氏所钞藏,咸丰兵燹后,诒于詹文桥张氏斋头见之,假归钞录。

复就其中选精粹者,得十之五,评录如左。

分上下两卷。

窃念近时医学荒废,其简陋剽袭,毫无心得者,无论已。

间有钻研古籍,不知通变者,动辄以仲景为家法,而咎今人不能用古方,目为庸陋。

其实古方今病,往往枘凿不相入,执而用之,偾事者多矣。

及读先生此案,而不觉憬然有悟也。

先生博极群籍,尤服膺仲景之书,所著伤寒论金匮两注,上溯仲景心传,独抒己见。

读其书者,无不知先生之于仲景,不啻升其堂而入其室已。

乃观此案,论病则切理餍心,源流俱沏,绝不泛引古书,用药则随证化裁,活泼泼地,从不蹈袭成方。

可见食古期乎能化,裁制贵乎因时。

彼徒执古书者,不且与王安石之周官,房琯之车战,其弊适相当哉。

是故读他人之案,有不用古方者,或犹疑其服古未深,未能得力于仲景也。

若先生则读书不可谓不多,用功不可谓不切,其沉酣于仲景之书,尤不可谓其不深,乃其论病之平易近情也如是,立方之妥帖易施也如是。

是则此案不第为治病之良规,并可为读古之心法已。

用书之以谛后之读此案者。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二月下旬江阴后学柳宝诒识。

评选静香楼医案上卷长洲尤怡在泾著内伤杂病门阴亏于下,阳浮于上。

服八味丸不效者,以附子走窜不能收纳耳。

宜加减法。

桂都气丸诒按:议论精细,可为用药者开一悟境。

邓评:附子既已不合,则桂亦恐碍浮阳,何不参介类以潜之。

肝阳盛,肝阴虚,吸引及肾,肾亦伤矣。

益肝体,损肝用,滋养肾阴,俾水木相荣,病当自愈。

生地白芍小蓟赤芍当归血余丹皮阿胶甘草茅根诒按:此必因肝火而见血者,故方药如此,邓评:论病明透。

岭南医史篇之十:《伤寒“四大金刚”》

岭南医史篇之十:《伤寒“四大金刚”》

岭南医史篇之十:《伤寒“四大金刚”》岭南阐扬仲景《伤寒》、《金匮》经方者,亦不乏其人。

清代有香山麦乃求,东莞陈焕棠;近代有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南海谭彤晖,鹤山易巨荪,号称“四大金刚”。

陈伯坛(1863—1938年),号英畦,广东新会人,近代岭南经方派医家,着作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等。

陈氏自幼刻苦好学,聪敏过人,博览经史,精通《周易》,尤笃好医学,22岁时开始悬壶济世,后为光绪甲午(1894年)举人。

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医学堂,任中国医学总教习,主讲伤寒论。

1924年在广州书坊街设中医夜学馆,该馆学员大半为广州执业名医,白天行医夜间切磋技艺,可见陈氏为同道所推重。

1930年于香港文咸东街创办伯坛中医专校,传授长沙之学,在此期间,香港一度痘疹流行,西医认为痘诊是疮科一类,要从外治,一见灌浆,即加洗刷,以此十不一生,而经陈氏用中药内服救治者多所全活,由此名噪香江。

又因其治病所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敖,药味奇辣,而服之奇效,故人多称之“陈大剂”。

《读过伤寒论》与《读过金匮》代表陈氏学术成就,他认为两书的关系是:“论合卷亦合,分之则书亡……伤寒分卷不分门,金匮分门不分卷。

”所以《读过伤寒论》终于卷十八,《读过金匮》始为卷十九,二书相应如合璧,读之相应宜互参。

学术上陈伯坛采用“以经注经”及以临床经验注经的方法研究伤寒金匮,他强调阴阳的理论,指出仲景《伤寒论》实以阴阳二字为核心,知阴阳为法眼,治阴阳为手法;他阐发气化学说及标本中气的理论,以体现中医整体观的特点;他对仲景经方运用灵活且能结合实际,如用治疗阳毒的升麻鳖甲汤加减治疗当时广东流行的“疫核症”,也就是鼠疫,活人无数。

黎天佑,字庇留,广东顺德人,儒而通医,学术上专师仲景,为广东近代伤寒名家之一。

光绪甲午年(1894年)任省城十全堂医局医席,民初在广州流水井设医寓“崇正草堂”,大厅悬挂“振兴医风,挽回国命”对联以自勉。

本世纪岭南名医

本世纪岭南名医

本世纪(1900~)经历了满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

百年岁月,几经沧桑,南粤医林,名医辈出,抒写了广东中医近现代历史的壮丽诗篇。

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回顾二十世纪广东中医著名人物医事活动及他们对祖国医学作出的贡献,显得特别有意义。

本世纪初乃清末民初之际,近代的广东已成为我国商业资本发展的重要区域,中外文化沟通之枢纽。

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中医药学术跃然崛起,创造了具有地方时代特色的岭南医学文化。

而这一切,往往是通过著名医学人物历史贡献来体现的。

1、陈伯坛及伤寒四大家陈伯坛(1863~1938年),字英畦,新会人,近代著名经方派医家,著作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等。

陈氏乃光绪甲午(1894年)科举出身,儒而通医,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医学堂任中国医学总教习,1924年在广州书坊街设伯坛中医夜学馆,1930年迁居香港创办伯坛中医专科学校。

临证善用经方,药量奇重故有“陈大剂”美誉。

学术上主张“以经注经”的方法研究《伤寒》、《金匮》,其治学皓首穷经,在《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里用了很多功夫作经文考证,表面看来泥古,注经以文字求,但深入细读则可发现其不但以经注经,更复以临证经验注经,正如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所说:广东伤寒四大家表面看来泥古,但确能挽救危重病者。

广东伤寒四大家之称,首见于民国苏任之为易巨荪《集思医案》所写序言:“清季之末,广州医林中,以专研经方著名者有四人焉,当归称为…四大金刚‟,乃陈英畦、黎庇留、谭彤晖、易巨荪是也。

”黎庇留,名天佑,顺德人,著《伤寒崇正篇》;谭彤晖,号星缘,亦作星沅,举人出身,有无著述未详;易巨荪,名庆棠,鹤山人,著《集思医案》,其运用经方比之英、庇两公更为灵活。

2、杨鹤龄杨鹤龄(1875~1954年),大埔人,近代著名儿科医家。

杨氏出身医学世家,祖父杨湘南、父亲杨继香均有医名,在各善堂及广东育婴堂当医生职。

鹤龄自幼随父研读医书,长即在堂帮同诊视,1892年考取前清官医,1907年任广州东山育婴堂内儿科医生职,育婴堂收养婴幼共分七栅,其中一栅住危重病儿,鹤龄每天细心诊治,前后任职6年,积累丰富儿科临床经验。

岭南甲午鼠疫与岭南伤寒学派易巨荪学术思想探讨

岭南甲午鼠疫与岭南伤寒学派易巨荪学术思想探讨
第 9卷 第 0 9期 ・总第 13期 1 21 0 1年 O 5月 ・上 半 月 刊
பைடு நூலகம்
◎ 丫E RCI CEOSUF HIEN程育 DD代AC N I 瑷D墩 IC EOI SN O远O EE I C N 哼M  ̄ NA M
岭南 甲午 鼠疫与岭南伤 寒学派 易 巨荪学术思想探讨
孙 韶刚 胡正刚 张横 柳
摘要:挖掘近代岭南伤寒学派名医易臣荪 《 集思医案》 )论治鼠疫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尤其是对岭南甲午鼠疫爆发性流行性传染病的 论治思想,扩大经方临床运用范围,展示近代岭南伤寒派治疗大疫的观点, 进一步指导l 临床,乃至为防治 S RS A 、禽流感等烈性疫病开阔思路。
关 键 词: 鼠疫 :岭 南伤 寒学 派 :易 巨荪 ;《 集思 医案 》
d i 1. 6 ̄is.6227 . 1.903 o: 03 9 . n17-7 92 1 . 9 s 0 0 0 文 章编号 :17-79 (0 1 0 -050 6 22 7 2 1)-90 0-2
择 、 内治外治 的配合 ,病案 的介绍 、病情 预后的推测分 析等论述 ,有着 客观 的评价 。 岭 南中医特 色不仅仅体现在岭南 中草 药、岭南温 病 学派 上 ,岭南伤寒学派也是客观存在 的。但 后世 医家不 乏拘泥 于岭南炎热多湿 的气候 ,多注 重温 病之学派 ,而 略于伤 寒者。其 实,岭南伤寒学派 治疗疑难杂病 、疫病 , 很 多崇 尚仲景 ,妙用经方 ,救人无 算。仲 景 《 寒论》 伤 以前 鼠疫流行 资料 ,这些资料对于 了解 鼠疫 在我 国古代 存在 和流行 的踪迹很 有帮助 ,但史料 的涉及 面尤其是与 本 来就是一部防治外感热病专著 , 白虎、承气辈治疗热 疫情相 关的防治措 施资料 收集 尚不足 。此外美 国 C rl a 性病疗效确切 ,久用不衰 。然 鼠疫一症 ,孰当何治 ?仲 o B n de 的《 9世纪 中国的淋 巴腺 鼠疫 》 B b nc l n 景经方未载 ,有赖于近代 岭南伤 寒名家之阐发 。近代岭 e ei t 1 ( n o i Pa e g i Nie e— _ e tr hn ) n nt n— C nuyC i ,李寿生等人 的 《 e a 广西 鼠 南著名伤寒派医家 中,专研经方 的广州易巨荪与新会陈 疫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 也对 1 9世纪 鼠疫在 中国特别 是广 伯坛、顺德黎庇 留、南海谭星缘合称为 “ 四大金刚 ” ,其 东, 西地区 的流行 史作 了考证、描述和分析 [。赖文教 中以易 氏名声最著【。 广 2 】 6 】 授等在 《 岭南瘟 疫史》岭南对 鼠疫 防治的贡献一节 中, 易巨荪 (.9 3 ,原名 庆堂 ,号 巨荪 ,亦作 巨川 , 71 1 ) 从病 因病机 、辨证 论治 、单方验方 、其他疗法 、调 治禁 广东鹤 山县人 。出身医药 世家 , 自幼受祖父 教育熏 陶 , 忌、预 防措施 等六方面进行 了系统 总结 ,可谓是岭南温 爱读 神农 、黄 帝 、扁鹊 、仲 景等 医学 名著 ,对 金元 四 病医家治疗 鼠疫历史 资料 的系统总结 。 岭南瘟疫史 》总 大 医家 有所研 究 。注重 临床实 践 ,吸收 融汇 前人经 验 , 《 结 的多是那个 时期的 鼠疫专著 ,且注 重温病学派 治疗 鼠 医技 日臻 成 熟 。清 末在 广州 西 关小半 甫 开业行 医 ,医 寓名 “ 易草 庐 ” 集 。在 光绪 二十 年 ( 8 4 年 )广 东疫 19 疫的经验和学术思想 。 近代岭南温病 医家认 为 鼠疫的病因有 “ 地气 ”说、 核 ( 鼠疫 )流 行 ,不少 医 生用败 毒散 等 医治无 效 ,易 “ 热毒 ”说 、“ 污秽 ”说、“ 日喜食热毒肥腻 煎炒而 致” 平 巨荪 以升 麻 鳌 甲散 为药 救活 了很 多人 。后 来 ,广州 清 说 、“ 天地 间别有一种疵疠之气 ”说、“ 蕴积之热 ,察天 平局 绅宋 秋 生创 办十全 堂 医局 ,聘请 他 为主席 ,主持 令五运六气之淫所发 ”说、“ 伏气 ”说 。鼠疫 的发病机理 医务 。易 巨荪 、 陈伯坛 、黎 庇 留、谭 星缘 四人 以文会 有热毒迫血成 瘀、毒热 由少 阳直入 少阴厥阴 、湿热之 毒 友 ,经 常在一起 谈论仲 景医学心 得 ,“ 心性之 交 ,每 为 入少 阳、痰癖 与疫毒交结 、心 经受毒等 ,丰 富和发 展了 于灯 残人 静 酒酣耳 熟之 际 ,畅谈 《 枢 》 素 问》论 灵 、《 中医瘟疫理论【。 中医急症给 药法 也有贡献【, 末广 略之 理 ”故得 “ 对 钔清 四大 金刚 ”之 美誉 。易 巨荪诊 务 虽繁 东医家 罗汝 兰所撰 《 鼠疫汇编 》一书 ,于腺 鼠疫等 烈性 忙 ,然 于治验 案例 多有 记述 。光绪 甲午 年 ( 8 4年 ) 19 集 。集思 者 ,集 传染病 防治工作 中继承和发扬前代 医家经验 ,将大剂 量 冬至 ,将其辑录 成书 ,名 日 《 思医案 》 集 急追 多服 作为常规给药方法 ,并对其使用原 因、使 用 目 众 思,广忠益 也 。古人 云 :“ 思广益 ,而功不 必 自己 。《 的、使用 方法和适用证作 了明确的阐释 ,有效地 降低 了 立 ” 集 思医案 》 即集 中众 人 运用 仲景 经方 智 慧,为 腺 鼠疫死亡 率,其给药法 的合 理性得到实践证实 。蒋希 近代 岭南伤寒 学派代表 著作 。 曾的 《 经验医案 》[ 岭南三急症 ( 5 】 对 出痰、疑似 腺 鼠疫; 《 集思医案》 之下半部 , 真实地记述 了甲午岁 (84 19 中寒 、霍乱:春温 、瘟疫 )的理法方药特点 ,其 中有关 年 )粤省 鼠疫流行之 情况,易 氏等岭南伤寒名家运用仲 病名 的辨析 ,病 证、病因、病机的 比较 、治疗方药 的选 景经方 原则,创 升麻 鳖 甲散 ,在防治急性流行性瘟疫传 染病 中起到重要作用 。 基金_ 黾 家 药锋理局继续彀亳硕黾 I 疆 易 巨荪写道 : 吾粤疫症流行 , “ 始于老城 ,以次传 染, ・ 4 5 0 0 、 1 00 1 0 薯叠 曩 1 0 渐至西 关,复至海边 而止 。起于二月 ,终于六 月,凡疫 作. 腔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蠹 广州51 姗 ) 疾初到 ,先死 鼠,后及人 。有一家而死数人者 ,有全 家 在 S R 、禽流感 、 甲流肆掠 的今天 , 鼠疫虽然 已 A S 经基 本上被消灭 ,而 近代岭南 鼠疫研 究受到 国、 内外学 者 的关注 , 当今 防疫 、 对 治疫 大计有着较现实的意义 。 : 如 中国科 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汇集 2 0世纪 5 0年 代 实地 考察结果 的大型资料集 《 中国 鼠疫流行史》 杜诗 , 泉的 《 南岛北部 鼠疫流行史料 》【中 ,都 收有 1 1 年 海 l 】 91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san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san

(四至六诊):症状继见好转,疮口白腐已去,肉芽增生,上面之核渐见消退;惟胸部、脘次尚觉饱闷,且多矢气。先后于上方去夜交藤、生熟苡仁、焦白术,加麸炒枳壳6克,春砂花2.4克,炒乌药4.5克,采芸曲9克。10月19日
(七诊):疮口洁净,脓脂已清,势将收敛。惟头昏胀如束,体质不充,肝阳失潜,再与和营平肝,理气宣化。生白芍4.5克紫丹参4。5克夏枯草9克甘菊花4.5克象贝9克桔梗3克生甘草2.4克昆布9克海藻9克春砂花4.5克炒乌药4.5克采芸曲9克西黄醒消丸3克吩二次吞服)10月26日~11月2日
(张赞臣治验,陈之才等整理:治愈疬疮久溃不敛一例,《中医杂志》4:17,1964)
【评按】瘰疬相当于颈淋巴结结核,早在《内经》中已知瘰疡的发病和内脏结核之间的密切关系(见《灵枢经·寒热》)。中医认为多由郁、痰而生。
例一属后期瘰疬,症见气血虚损,溃后阴虚,脓水淋漓,故治以育阴化毒,参以补益气血。如属轻症瘰疬,可内服消瘰丸(《医学心悟》方)或内消瘰疡丸(《疡医大全》方)亦有效。
例二高女,4岁。初诊日期:1957年3月8日。发热,微恶寒,口干作渴,左侧腮颌部高肿焮痛,二便不利。此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肿已两日,欲作脓势,应予舒解,免成发颐之患。龙胆草6克白芍6克山栀皮6克酒芩6克花粉6克银花6克连翘6克酒军6克生地9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6克生甘草1.5克二诊:前方服两剂,表里症俱解,肿消红退,痛亦大减,可以不致再有他患。即用前方减味、以散余毒。生地9克龙胆草6克山栀皮6克黄芩6克熟军6克连翘6克花粉6克泽泻6克银花6至甘草1.5克
(磨汁)没药4。5克丹皮9克服1剂略安,3剂得微汗,热减神清。减去生地十之四,热复炽;复加重,热又减。三日未大便,方中加火麻仁、郁李仁、兼用导大便坐药,下燥屎五六枚、嗣下浊物甚多,热大退,神大清,食欲大佳。前方去生地、丹皮,加当归、芍药补血之品。热终不退尽,又略有眩冒状,乃去当归之苦温,仍加生地之凉润,热乃净,丹全消,痈口平复。(《冉雪峰医案》)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2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2

案例赏析火神派张存悌一、“火神派”述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b5E2RGbCAP 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卢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地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地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p1EanqFDPw祝味菊(1884—1951>,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祝附子”,是近代中医史上一个著名流派———“火神派”地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借其轶事开头,谈谈火神派.DXDiTa9E3d所谓火神派,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以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著称,屡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有经方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千百年来,它们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汇聚而成中医学地丰富源流.鲜为人知地是,在清代末年,四川还出现了一个重要地医学流派———火神派.以笔者看来,其理论之精妙,用药特色之鲜明,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堪称中医宝库里地明珠,实有发掘之必要.各位同仁若有兴趣或有相关资料,万望不吝赐教.医史证明,凡能创造一家学派者,必有领军人物和几个代表人物,还要有一定地理论著述与相当地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其领军人物是郑寿全.RTCrpUDGiT粗略总结,火神派理论有如下一些特点:①学术上以《内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语> 5PCzVD7HxA②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神派最鲜明地特点.jLBHrnAILg③用药上虽有执滞之嫌(其它医派如寒凉派、温补派亦有此特点>,但该派持论还是公允地,并不专用姜附,其它药当用者则用,并不偏颇,“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郑钦安语>.xHAQX74J0X④对附子地应用有一整套铰为成熟地经验,包括其配伍和煎煮方法,如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枣仁等。

病时得所思之物可治病

病时得所思之物可治病

病时得所思之物可治病作者:张存悌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8年第10期清代文人李渔著有《闲情偶记》一书,内容多含养生之道。

其中有《笠翁本草》一节,提出以情治病7个妙方,读来令人颇获启迪。

他还说病中得所思之物,也是治病良药。

他现身说法举了一个例子:某次李渔有病,想吃杨梅,医生对他妻子说杨梅性热,一二枚即可使他丧命。

于是妻子哄他说街市上没有卖杨梅的。

李渔心里不乐,病情更重。

适时街上传来叫卖杨梅声,李渔大喜,精神为之一振,急让妻子去买杨梅。

待几枚杨梅吃下,气定神怡,不觉病竟退去。

于是他得出结论:能在患病时得到所思之物,也是治病良药。

一个文人以其切身体会也许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医理,即病人所思的东西可能就是祛病良药。

清代名医冯兆张对此给予了肯定,他说:“脏各有神,凡酷嗜一物,皆其脏神所欲。

斯脏之精气不足,则求助于斯味以自救。

如妊妇肝肾不足,则嗜酸咸;老人精血亏,则嗜肉食。

故凡病人所嗜之物,只可节之,不可绝之。

若久病厌烦,可缓之病,不妨暂停药物,调进所嗜之味,胃气一旺,便可长养精神。

若病势不能勿药者,则宜冲和之药味,易于入口,勿伤胃气。

设不如此而绝其脏神所嗜之食,强其胃气所伤之药,胃气既伤,化源绝灭,而欲病退神安者,难矣。

”冯兆张把道理讲得十分明白,强调“病人所嗜之物”,是欲“求助于斯味以自救”,只可节之,不可绝之。

若“绝其脏神所嗜之食,强其胃气所伤之药,胃气既伤,化源绝灭”,则病难治矣。

早在《灵枢·师传》篇就有:“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讲了医家的一种素养,要入乡随俗,不失人情。

而“临病人问所便”一句,则强调了临症时要问病人有何嗜欲。

徐灵胎说过:“盖病人之所便,即病情真实之所在”。

《存存斋医话稿》:“《内经》云临病人问所便,此真治病之妙诀也。

”许多医家深谙此“治病之妙诀”,在实践中演绎了许多精彩的案例。

冷水退热云南名医吴佩衡曾治一妇,年近五旬。

1920年2月患春温病已5日,延吴氏诊视:壮热烦渴而饮冷,恶热头痛,张目不寐,小便短赤,唇焦齿干。

《集思医案》2.易巨荪

《集思医案》2.易巨荪

《集思医案》2.易巨荪二十、内兄梁瑞阶,世医儿科巨擎也,妻马氏患漏下,日投芎归,俱未获效。

痰喘咳逆,手足面目微肿,畏寒作呕,无胃,四肢沉重,不能自支,脉细滑。

予曰:“此阳虚水寒用事,阳虚阴必走,故漏下”。

用大剂真武汤,照古法加羌辛味,以温寒镇水止咳,再加吴萸以治呕,石脂祈艾以固血,一日二服,再用白术二两生姜两浓煎代茶,十余日全愈,或曰:“病在漏下,有形之血当用有形之药以补之,地黄芎归胶芍在所必需,何以先生舍而不用?”予曰:“人身一小天地,天统地,阳包阴,此症气不统血,即阳不包阴之义也,且又见恶寒咳喘呕肿,诣阴症,再用滋阴之药,阴云四布,水势滔天而死。

惟温其阳气塞其漏,俾阳气充足,得以磨化水谷,中焦取汁奉心化赤成血,此即补火致水之义,道理最精,今人不讲久矣。

” 二十一、新会谭国平,李受天孝廉表亲也。

庚寅七月,患便血。

每天便则血出如注,面色舌色皆白。

精神惫倦,脉微,无胃,断为气不统血,以理中汤加祈艾石脂,嘱其守服。

惟求效太急,旋即更医。

某医用血门通套之药,以黑止红,多用炭药,又夹入凉品,血即止。

医家病家栩栩然以为得计也。

曾不旋踵,头痛如刺,大暑天时着棉衣仍见冷,手足振动,日不能食,夜不能卧,胸中痞塞若有石在其中,呻吟之卢闻于邻近。

复延前医,束手无策,嘱其办后事矣。

李受天老友念其戚谊,且属贫若,强予为他调治。

予与受天昆仆交好,不可退却。

甫入病者之门,即嘱其以生姜磨糊煮熟烫头,随即拟白通汤吴萸汤以救之、是日循服二汤,头痛乃减。

再以理中汤加炮姜祈艾鹿茸十余服收功、此头痛为有阴无刚,如曰沉海底,治之稍缓即死。

张隐庵前辈论之最详。

二十二、曾小文之妻吕祖贻,明经之岳母也,平日微有痰咳病。

庚寅十二月,复得外感发热恶寒,月事适来,口苦,咽干,胸胁满痛,不能转侧,且触动平日痰喘,气上逆不得息。

医者见其气喘,俱用苏子、半夏、沉香、陈皮、北杏一派化痰降气之品,病者愈见焦灼,且发谵语如见鬼状。

是日又值大寒节,举室仓皇,欲办后事矣、祖贻荐予往诊。

梦回伤寒四大金刚(4)

梦回伤寒四大金刚(4)

梦回伤寒四大金刚(4)第三回:初看经方显奇效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上回讲到孟飞跟易巨荪回到集易草庐,给易巨荪当伙计,他天天跟着易巨荪看病,过上了跟中医学徒一样的生活。

这天,来了一个五大三粗,长得跟李逵差不多的中年男子,一进门就大声嚷道:“这里有大夫看病吗?我要找大夫。

”孟飞怕他影响其他病人,马上迎了过去,陪笑道:“这位爷,易先生正给人看病,劳您架,先等等。

”那个男子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继续嚷嚷,“我女儿病了,等不及了。

”他等易巨荪看完那个病人,便一手抓着他,把他拉了回家。

这个男子住在龙津桥,离集易草庐所在地小半甫并不远,他姓梁。

他的女儿,大便溏泻三天了,每日要拉十几次,完谷不化。

梁氏夫妇看着女儿都瘦一圈了,简直是心如刀割,所以特别着急。

易巨荪一边劝慰梁氏夫妇,一边上前摸摸女孩的肚子。

腹部并不硬,按着也痛得呱呱叫。

但这孩子全身皮肤干瘪,舌红而干,几乎无苔,脉细,看样子都有点脱水了。

女孩的母亲着急地说:“孩子每次拉大便前,肚子总会叽叽咕咕地响。

因为肚子不舒服,这几天吃饭也比以前减少了很多,所以瘦得快不行了。

”易巨荪问:“还有其他不舒服吗?”女孩的母亲答道:“人的精神还可以,就是晚上老是磨牙,心中烦闷,不能入睡。

”孟飞看来,这确实是一个急症,这个病人已经开始脱水,如果不马上止泻,后果不堪设想,怪不得孩子的父亲会那么急。

要是在急诊科,孟飞肯定首先是赶紧给小孩补液,马上查大便、血常规,排除感染就用西药止泻,如果有感染就要用抗生素。

易巨荪所处的年代,虽然有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孙中山先生和朋友陈少白开的冼基中西药局,还有基督教在沙面的福音船可以提供医疗服务,但当时还没有静脉补液。

中国老百姓病了,依然习惯于吃中药。

中药对急症的疗效,孟飞将信将疑,他很为这个女孩担心。

如果按照中医辨证,这个应是脾肾阳虚,中阳不运,清气下陷而致暴泄,用参苓白术散之类。

如果出现阳虚的表现就可以用理中汤、四逆汤了。

而易巨荪却不慌不忙,一边安慰家属,一边开了一剂生姜泻心汤的原方。

明代医家易思兰医案整理及其治郁症经验谈

明代医家易思兰医案整理及其治郁症经验谈

明代医家易思兰医案整理及其治郁症经验谈
张强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13(034)001
【总页数】3页(P91-93)
【作者】张强
【作者单位】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1
【相关文献】
1.岭南名医易巨荪《集思医案》的学术思想 [J], 许国敏;张横柳
2.历节风发热治验——整理陈玉峰教授医案一则 [J], 刘玉茹;王家忠;朱英
3.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赵思俭治老人便秘方 [J],
4.旴江医家易思兰牙痛医案赏析 [J], 李立锋;陈宝国
5.从《两都医案》探析明代医家倪士奇脉诊特色 [J], 马良;李亚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思医案 岭南名医——易巨荪(已修改)

集思医案 岭南名医——易巨荪(已修改)

集思医案岭南名医——易巨荪易巨荪(1913出生)原名庆堂,号巨荪,亦作巨川,广东鹤山县人。

出身医药世家,自幼受祖父教育熏陶,爱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等医学名著,对金元四大医家有所研究。

注重临床实践,吸收融汇前人经验,医技日臻成熟。

清末在广州西关小半甫开业行医,医寓名“集易草庐”。

当时在广州医林中,与以专研经方著名者陈英眭、黎庇留、谭肜晖一起被称为"四大金刚",是岭南中医伤寒四大家之一。

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东疫核(鼠疫)流行,不少医生用败不毒散等医治无效,他以升麻鳖甲散为药救活了很多人。

后来,广州清平局绅宋秋生创办十全堂医局,聘请他为主席,主持医务。

著有《集思医编》、《集思医案》,前书现已不复存在,后书成于光绪二十年冬,付梓刊,并有手抄本传世。

序清末之末,广州医林中,以专研经方著名者有四人焉,当时称为“四人金刚”,乃陈英畦、黎庇留、谭彤晖、易巨荪是也、英公著述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论》《麻痘蠡言》三书行世。

庇公著有《伤寒崇正编》。

谭公为南海县举人,号星缘,亦作星源,有无著述未详。

医林易公之著述余仅见此医案一帙耳。

易公,名庆棠,号巨荪,亦作巨川,鹤山县人,寓西关小半甫,榜其门曰“集易草芦”。

民国二年去世。

其运用经方比之英庇两公更为灵活。

书未付梓,首见友人存手稿一册。

因借钞一本,以资玩索。

本省医籍中以医案为最少见,得此一册,为本省医林著述中生色不少。

后学肆江苏任之识。

序例一予自弱冠受先大父庭训,即嗜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诸圣之书。

然《伤寒》、《金匮》有体有用,尤极心摹力追,每于无字无方处着眼。

爰将平日所治各证,自癸未至甲午,择其与经旨相发明者,辑为一卷,名曰:《集思医案》。

其有不能发明经旨,虽能出奇制胜亦弗录。

一宋元以后,刘、李、朱、张四大家,虽各有所偏,然择其所长,亦可治病、予因经方骇入耳目,每借时方以取效。

然切脉辨证法必衷诸仲圣,所谓以古文手笔为时文体裁,故集中亦录时方一二。

【原】易巨荪与集思医案

【原】易巨荪与集思医案

【原】易巨荪与集思医案摘要:岭南经方大师易巨荪,医术精湛,活人甚多,为清末民初经方派“四大金刚”之一,其现存著作有《集思医案》一卷。

《集思医案》每案精简,有许多自按,读后获益良多。

易巨荪以《伤寒》、《金匮》为体,以经方为用,他的著作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关键词:经方易巨荪《集思医案》《伤寒杂病论》YI Jusun and JiSi Medical NotesLi Gang Li Qingyou Zhou Ranran(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 Jiakou)Abstract Yi Jusun was a famous classicl prescription doctor in Lingnan region ,who had cured lots of patients with masterly skill .In Guangdong Province,as one of the“Four warriors of Buddha”In late Qing and early Min,Yi Jusun only left JiSi Medical Notes to us.JiSi Medical Notes had rich contents,and There were many personal views,which less was a few words,more than a few dozen.We can gain much profit from this medical book.In ordered to Shanghan Zabing Lun,Yi Jusun flexiblility in the use of classical formulas。

It is worth studying his work..Key word Yi Jusun Classical formulas JiSi Medical Notes Shanghan Zabing Lun经方大师易巨荪,尤善揣度仲师文,正如序言所述:“然《伤寒》、《金匮》有体有用,尤极心摹力追,每于无字无方处着眼”[1]。

读《梦回伤寒四大金刚》有感

读《梦回伤寒四大金刚》有感

读《梦回伤寒四大金刚》有感初读这本书,它就给了我很大的惊艳。

它打翻了我对一些学术性读物的偏见。

我以为的学术性读物不是通篇晦涩难懂的内容就是平白直述的观点,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借助“穿越体小说”的形式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小说的主人公、中医博士孟飞,从当代“穿越”到1893年的广州,从而开始了他在“四大金刚”身边的学徒生活,明白了经方是中医之光,决心把研究挖掘经方,传播发扬经方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事业。

我认为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虽不能跟现在网络小说相比,(毕竟后者是以娱乐为性质的),但对于充实中医知识的读物来说,可读性已经非常高了。

虽然可读性很高,但是要读懂读好这本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读懂这本书,首先要读懂书名。

“伤寒具体指什么?”“伤寒四大金刚又指的是什么?”关于伤寒,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医四大经典里的《伤寒杂病论》,但对于伤寒的具体慨念,我似乎一直都一知半解,于是乎,我正好趁这个时机好好了解一下“伤寒”具体指的是什么,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将伤寒二字论述的非常清楚,且令人信服。

以下是部分节选:“伤寒这个概念,在《素问·热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这个定义说明了伤寒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发热的特征。

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者说凡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的范畴。

《内经》对伤寒的这个定义,是从最基本的点上去定义的,但是,扩展开来却显得很泛化,不容易把握。

为此,到了《难经》的时候,又给它作了一个更具体的定义。

《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难经》的这个定义说明了,这个具有发热特征的伤寒常见于五类疾病里,哪五类疾病呢?就是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稍稍具有临床经验的人就能感受到,《难经》给伤寒的这个定义确实很具体,临床所见的发热性疾病,大多也就见于这些疾病里面。

所以,要研究伤寒,就应该着眼于上述这五类疾病。

熊继柏医案

熊继柏医案

熊继柏医案熊继柏医案肌肉深部多发性脓肿案李某,男,39岁,科威特人,门诊病例。

1997年9月5日初诊:患者3年前发现,其前后阴周围部位及腹股沟部、腋窝部、颈部多处肌肉深层频发肿块,发则持久不溃,疼痛难忍,伴全身低热。

由于服药未能控制,每发则必须在局部手术切开,从肌肉深部排脓。

西医诊断为多发性深部脓疡。

由于连续不断发作,先后已切开过30余刀,故来就诊。

刻诊:患者前阴左侧腹股沟部发一肿块尚未切开,疼痛明显,左腿屈伸不利,行步困难。

其右侧腹股沟部有一切开的刀口尚未愈合,还贴有敷料。

察其近发之肿块局部硬肿而不红,且并不灼热,但疼痛拒按。

并见患者体质衰弱,精神疲乏,声低息短,行步艰难,且身发低热,食纳颇少。

舌淡紫,苔黄白相兼而薄腻,脉象虚细略数。

辨证:气虚夹瘀之无头疽。

治法:拟分二步,第一步:扶正气,补气血。

主方:香贝养荣汤。

组方:党参3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川芎6克,酒炒白芍10克,陈皮10克,桔梗10克,香附10克,浙贝母30克,薏仁15克,甘草8克。

10剂,水煎服。

1997年9月15日二诊:患者精神转佳,食纳显增,低热亦退,舌苔薄黄腻,脉细略数。

治法:第二步:补气透脓,活血化瘀,兼清湿热。

主方:透脓散合二妙散再合犀黄丸。

处方1:黄芪30克,当归10克,川芎8克,炮山甲15克,皂角刺10克,金银花30克,浙贝母30克,苍术6克,黄柏10克。

10剂,水煎服。

处方2:煅乳香30克,煅没药30克,犀牛黄3克,麝香3克。

合碾细粉,装入胶囊吞服。

1997年9月25日三诊:其左侧腹股沟部一肿块已自行消散,右侧腹股沟部切开的伤口亦已愈合。

行步正常,精神、饮食转佳。

舌苔薄黄,脉细。

因患者要求回国。

遂以上方60剂,西黄丸一料,嘱带药回国继服2个月。

1997年12月1日,患者从科威特来电,谓病已向愈,数月以来,未见再发肿块,现精神、饮食均属正常。

要求再寄去中药,服用1个月。

1998年3月,科威特来专人告知:病人病已痊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乙酉四月,南海李总戎斌扬之妻患头痛。每痛则头中隐隐有声,即有血从鼻中流出,精神颓,肌肉瘦。诸医川祛风活血之药,愈治愈其。延予诊视,适座中有一老医,谓其脑下陷,例在不治。予笑而不答,许以十五日愈。病家未之深信。然素慕贱名,亦姑试之也。予用大剂当归补血汤加鹿茸数两,如期而愈。盖督脉从腰上头入鼻,又主衄血,故重加鹿茸以治督脉,不似他方之泛泛,故奏效也。
十四、己丑七月,帆房陈某,吐血,口干舌燥,面色痿黄,胸中滞痛,六脉涩而有力,予断为瘀热,用釜下抽薪之法、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愈。
十五、己丑十月,甘竹黄某之女,病久咳,吐白痰,潮热,月事来则上逆吐血,数月不效。予曰:“久咳牵动冲气上逆,故血随而上逆,然吐血当月事时又属倒经。”拟旋福代赭石汤去生姜大枣加炮姜五味子以降冲止血又合四乌贼骨一庐茹丸以畅达其血归源,血止后以二加龙骨退热。桂苓甘术加姜辛味以治痰止咳,三十余剂收功。
集思医案 岭南名医——易巨荪
易巨荪(1913出生)原名庆堂,号巨荪,亦作巨川,广东鹤山县人。出身医药世家,自幼受祖父教育熏陶,爱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等医学名著,对金元四大医家有所研究。注重临床实践,吸收融汇前人经验,医技日臻成熟。清末在广州西关小半甫开业行医,医寓名“集易草庐”。当时在广州医林中,与以专研经方著名者陈英眭、黎庇留、谭肜晖一起被称为"四大金刚",是岭南中医伤寒四大家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东疫核(鼠疫)流行,不少医生用败不毒散等医治无效,他以升麻鳖甲散为药救活了很多人。后来,广州清平局绅宋秋生创办十全堂医局,聘请他为主席,主持医务。著有《集思医编》、《集思医案》,前书现已不复存在,后书成于光绪二十年冬,付梓刊,并有手抄本传世。
十八、新?梁始然明经之妻,冯丽甫孝廉之妹也。小产后,月事因而不调,乍多乍少,每月事末,少腹热痛,有火疮,咳逆痰多,潮热汗出,胃口日减,肌肉消瘦,服滋阴药未效。间有知医者,用甘温之药则辛苦异常。庚寅六月,延予诊视,予甚疑之。以起痰多,可受甘温药耶?后察其肌肤甲错,断为干血痨。因其病久,未敢用大黄蛰虫丸。借用温经汤加干地黄,守服数剂,旋下血如黑漆,潮热汗出诸症退去,继用羌辛味甘术等甘溫之药,数十服收功。
十七、庚寅六月,同砚冯孝廉丽甫之妻李氏,患外感,医者用清散药过满,眩悸之甚,昏不知人,延予诊视。予曰:“此厥阴风木挟寒饮而上逆。”以大剂吴萸汤治之,眩呕止,以附子理中汤收功。
十三、戌子予在吕何?肆业,同窗崖州陈寿麟茂才患腹病,大便难,食难用饱,饱则滞满愈甚,或原谷不化吐出,尺脉弦
关脉小弱,断为中寒症,拟吴萸汤、附子理中汤互服十余日愈,后一月,值科期,是年场中酷热异常,又苦思索,精神过用,烦渴引饮,旧病复发,且足微肿。予出场即返舍,不暇为他调治。遂请老城某老医。谓为实症,用攻破之剂,胃口绝无,腹满如故,且增气喘呃逆危症、复延予诊。六脉浮而无根,断为不治。是夜气高不返而逝。同邑叶茂才碧峰,亦同窗、见症与陈茂才相同。惟叶友则坚服予所拟香砂理中汤,数十剂,愈病后仍以生姜白术代茶。近来身体壮盛,且能劳苦。夫同一病情同一治法,信与不信枯菀悬殊。此中殆有数焉。医者亦顺其自然。不能强也。又同窗妇善黄友患吐利眠床不起,医者以为阴霍乱也。用大剂桂附,汤已煎成矣。适予返馆,邀予相商。予察其面色垢,渴,下利粘秽,脉浮数,发热恶寒、予曰“此非阴寒症,乃太阳少刚合病矣。”拟柴桂合汤加葛根,一服痊愈、黄友极为感激。然予延迟一刻返馆则附桂入口,不知若何变症矣。会逢其适,似亦有数存焉。又同窗新会外海陈友,在乡中食犬肉,行房,得房癆伤寒病。翌日出省,病即发,恶寒发热,头重眼花,骨痛,腰尤其。予拟小柴胡汤去参夏加竹茹花粉,三服全愈。盖少阳三焦相火发源于肾、小柴胡能清相火,故借用之也。又同邑李次帆茂才,亦同窗。夜不得睡,心烦汗出,饮食无味,形窍憔悴。予初拟酸枣仁汤,从肝着眼,以人寤则魂寓诸目,寐则魂归诸肝也。不瘥。改用饮阳入阴法。用二加龙骨汤,五服痊愈。以昼为阳,夜为阴也。
十六、老友李受天孝廉,文章学问少年已自不凡。庚寅五月,其妻张氏未足月生产,血下陷,咳,呕,痰多,眩晕,心悸无胃,予与黎庇留茂才合诊,以大剂真武汤加吴萸祈艾半夏,日二服,病少减,其外家再三荐医如某寺之和尚亦在其列,受天聪明,知予等最深,婉辞谢去。再服前药。卒收全效、其初外家议论甚多,其后,复称道受天有胆识。乃知破除情面正所以存情面也。
七、友人黄贡南番禺积学士也。乙酉九月患腹痛,每食甜物少愈。医者以为燥也。用甘润之药不效。旋用下药,痛益甚、延予诊视,六脉细小,喜按,口淡,倦怠,断为寒症。投以理中汤加木香,旋止旋发,夜间更甚。予曰:“夜为阴,阴寒盛,夜间痛更甚也。”用通脉四逆汤加白芍十余服全愈。
八、同邑吕叔骏,明经,通医学,其长女适郑孝廉玉山之子丙戍五月在外家,忽患吐血,每吐则盈盆盈斗,气上冲不得息、眩晕,无胃,举室仓皇,其三婿梁镜秋茂才荐予往诊。予曰:“冲任脉起于血海,挟脐而上,冲气上逆故血随而上逆也、”拟旋福代赭石汤以炮姜易生姜,以五味子易大枣,嘱其连服二剂,复以柏叶汤一剂睡时先服、是晚气顺血止,又叔骏弟妇吕六吉之妻,丙戍十月,偶食寒凝。心下痞硬,气上冲作呕,亦以旋福代赭石汤,重用生姜半夏获愈。
十九、庚寅七月,旧友梁镜秋茂才,有同族叔在都堂园居住,大便微溏,精神胃口如常人恩开新习俗,好食补药,某医顺其所好,用羌附参桂,连投数服,大便下血如注,速延予诊,予察其舌色红黄,手足壮热,口干渴,脉虽细,而有力。拟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因其下血过多,借用仲师治产后热利法、变通之也、讵知病家仍以先入之言为主,谓此方寒凉,不可下咽。因循数日。焦渴愈甚。复延予诊,变苦寒为甘寒,用甘草芍药汤加地黄阿胶桑寄。病家喜而服之,虽未收功,然从此糜粥以养,不用服药而愈。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此之谓也。
十一、内兄梁瑞阶,有一姨甥女,患伤寒,往来寒热,心下急,呕不止,大便不通。得病五六日,转而潮热,惟发热之前微有恶寒状,谵语,延予诊视,大柴胡汤二剂痊愈。
十二、李藻香宿学,予少年同砚友也、戊子四月,其庶母患伤寒,午后微恶寒,旋发热,热甚则谵语,口苦渴,心下急,作呕,大便不通。某医拟承气汤,未敢服。延予相商,予曰:“此病在少阳之枢,与阳明潮热谵语不恶寒反恶热胃家实不同,承气汤非所宜。”以大柴胡下之,一服即愈。夫同一下法,柴胡承气有毫厘千里之分。
二、河南永发店,予先人旧日所做生理也。癸未六月,有店伴陈姓者,其妻患产难,二日始生,血下甚少,腹大如故,小便甚难,大渴。医以生化汤投之,腹满甚,且四肢头面肿、延予诊视。不呕不利,饮食如常,舌红黄,脉滑有力,断为水与血结在血室。投以大黄甘遂汤。先下黄水,次下血块而愈。主家初亦疑此方过峻。予曰:“小便难知其停水,生产血少知其蓄瘀,不呕不利,饮食如常,脉有力知其正气未虚,故可攻之、若泥胎前责实,产后责虚之说,延迟观望,正气即伤,虽欲攻之不能矣。”主家坚信之,故获效。
序例
一予自弱冠受先大父庭训,即嗜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诸圣之书。然《伤寒》、《金匮》有体有用,尤极心摹力追,每于无字无方处着眼。爰将平日所治各证,自癸未至甲午,择其与经旨相发明者,辑为一卷,名曰:《集思医案》。其有不能发明经旨,虽能出奇制胜亦弗录。
一宋元以后,刘、李、朱、张四大家,虽各有所偏,然择其所长,亦可治病、予因经方骇入耳目,每借时方以取效。然切脉辨证法必衷诸仲圣,所谓以古文手笔为时文体裁,故集中亦录时方一二。
九、丙戍岁,同邑吕少薇之妻,生产后数日,大便难,呕不能食,微眩晕。医者用补药未效。延予诊视、主以小柴胡汤,柴胡用至八两。举座(哗)然,以为服此方必死。吕叔骏明经,少薇之叔也。知医道,力主服予方。谓古人治产妇郁冒原有是法,一服即愈。
十、予祖居(此字本缺)庾龙津桥二约,丁亥五月,隔邻何姓,有一婢,下利日十余行,其色纯青如菜叶,心下痛,口干舌燥,渴饮热水,予曰:“此少阴君火亢极,又得厥阴风木相助,木火交煽,故下利色青,水不敌火,故引饮自救,病不关阳明,故喜热水。”少阴有三急下症,此居其一,稍缓则真阴竭矣。用大承气汤一剂,黄连阿胶汤二剂,痊愈。
三、甲申六月,木匠李某亦在永发店出入。其妻患发热恶寒,不药自愈。转而腹痛,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大小便不通。予曰:“脾不转输,故腹满痛,不输于上渴饮而吐,不输于下故二便不通,法宜转输脾土。”投以五苓散,一服痊愈。四、甲申十月,西关锦龙南机房潘某之妻,少腹痛,每腹痛甚则脉上跳动,气上冲不竭,息苦楚异常,月余不效。予断为奔豚。投以桂枝加桂汤一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一服,痊愈。
二十、内兄梁瑞阶,世医儿科巨擎也,妻马氏患漏下,日投芎归,俱未获效。痰喘咳逆,手足面目微肿,畏寒作呕,无胃,四肢沉重,不能自支,脉细滑。予曰:“此阳虚水寒用事,阳虚阴必走,故漏下”。用大剂真武汤,照古法加羌辛味,以温寒镇水止咳,再加吴萸以治呕,石脂祈艾以固血,一日二服,再用白术二两生姜两浓煎代茶,十余日全愈,或曰:“病在漏下,有形之血当用有形之药以补之,地黄芎归胶芍在所必需,何以先生舍而不用?”予曰:“人身一小天地,天统地,阳包阴,此症气不统血,即阳不包阴之义也,且又见恶寒咳喘呕肿,诣阴症,再用滋阴之药,阴云四布,水势滔天而死。惟温其阳气塞其漏,俾阳气充足,得以磨化水谷,中焦取汁奉心化赤成血,此即补火致水之义,道理最精,今人不讲久矣。”
为二三同学取法,非所望于传世也。
光绪甲午岁冬至后五日,集思草芦主人鹤山易庆棠,巨荪谨识。
一、福建谢宽,寄居粤城,癸未三月,其妻患腹痛,杂药乱投,月余不效。延余诊视,六脉滞涩,少腹满痛,拒按,大小便流通。断为瘀血作痛。投以桃仁承气汤,二服痊愈、盖拒按本属实症,大便通,知不关燥屎,小便通知非蓄水,其为瘀血无疑。
六、乙酉夏,吾粤霍乱盛行,从阳化者热多,口苦渴,舌红,古法川五苓散,粤人用纯阳仙方多效。然入阴者死,出阳者生。阳症其轻,亦有不药自愈者。惟从阴化之症寒多,不欲饮,即饮亦喜热水,古法用理中汤,且有吐利一刻紧一刻,手足冷,声嘶日陷或手足拘急,复大汗出则死矣。古人嫌理中力薄用通脉四逆汤或四逆汤。予遂其法治之。附子有用至二两,干姜有用至两以上者。全活甚多,但此症内霍乱外伤寒,从阴从阳瞬息不同用药亦当(如转圈)。营长李某,上吐下利,恶寒,盛暑亦覆被,面目青,昏不知人。延予诊视,断为阴症。甫订方,即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