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项练习及答案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项练习及答案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项练习及答案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表达方式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描写方式:(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侧面(5)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6)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7)各种感觉:视、听、触、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无比的喜爱之情。

当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家人的思念跃然纸上。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要读懂诗歌就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等。

(1)比兴欲言此物,先言彼物。

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失偶起兴,引起所要叙述的恩爱夫妻被迫分离的凄楚故事,为全诗定感情基调。

(《孔雀东南飞》)(2)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

(3)象征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4)运用典故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赵长卿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杜甫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2020-2021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2020-2021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题组一表达方式类1.(·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访秋①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①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是诗人的所见,“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岭被映成一片红色。

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像美景一片,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蕴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

尾联中诗人登楼而访,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红枫。

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富有深情。

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林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诗人在桂林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诗人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西风吹来,酒意全消,于是登楼远望,一片苍茫。

一个“望”字,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全篇。

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

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

再写烟白霞红的景象,表明秋色不浓,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

只有一树树红枫,给人一点难得的慰藉。

答案:(1)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0)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0)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答案)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在诗歌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3.(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秦中吟·歌舞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惨状.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诗歌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对比,震撼人心.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样子.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方式技巧能力.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情.答案: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心情.5.(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简要赏析颔联、颈联写景艺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既然是写景艺术,那就要先将所写景物找出来;再思考所用手法,回忆此类题目解答时所用术语(也可结合写景散文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推测有铺陈描写、移步换景等;最后考虑艺术手法,联想(想象)或虚实结合等.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凤凰”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无奈和壮志难酬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诗风著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描写“凤凰”遭遇抒发自己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生命孤独感.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悲伤情怀.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寄校书七兄李冶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阁吏①,寂寞竟何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②,莫忘几行书.【注】①芸(yún)阁(gé)吏:即校书郎,此处代指七兄.②大雷岸:即《水经》中所说大雷口,也叫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南朝宋诗人鲍照受临川王征召,由建业赴江州途经此地,写下了著名《登大雷岸与妹书》.有人赞本诗颈联“盖五言之佳境也”,请从艺术技巧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想象(或回忆,或虚写)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情景;下句写陆程,“使车”惟“寒星”相伴,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辛苦等意;整句诗以景写情,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题组二综合练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11分)苏幕遮·草梅尧臣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注】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①庾郎,指南朝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低级官员穿青色章服.(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春意和蓬勃生机,为下文少年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风采. 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厌倦,用自怨自艾语调表达了强烈归思.D.“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春色,暗示了自己仕途上顺畅,寄寓了个人身世之感.E.“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解析D项,“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春色匆匆归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春天正在消逝.E项,应为“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答案:DE(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春风得意.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2)题.(11分)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C.词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做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D.词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妻子之孤苦、凄冷.E.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以实衬虚,以实证虚,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一往情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心魂.解析D项,“衬托出梁下无伴妻子之孤苦、凄冷”不恰当.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亲人.E项,应为“以虚衬实,以虚证实”.答案:DE(2)有人说,这首词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本诗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丈夫口吻来表达自己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赴洛道中作[晋]陆机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缰绳,任马慢步行走.(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诗理解,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跋涉.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释然.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孤寂和落寞.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独特感受.E.全诗直抒胸臆,语句精练而流畅,格调清丽凄清,形象鲜明,意蕴深远,悲楚动人,富有韵味.解析B项,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E项,全诗应是“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而非“直抒胸臆”.答案:BE(2)“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描写了周围幽雅清丽之景,结尾却转而抒发“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如何理解这样写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认识.(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题干提示了“优雅清丽之景”与“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关系,那只能是以乐景写哀情了.结合全文来看,这也是全诗漫长艰难、孤独寂寞意境升华.答案:采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加突出.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形象,结尾哀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升华.此时,月光明亮是扰人入眠直接原因.“月”作为古诗中常见意象,也更加突出了作者远离家乡、无心赏景、只剩愁思绵绵孤苦心态.。

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表达技巧鉴赏题》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表达技巧鉴赏题》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表达技巧鉴赏题》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1-修辞(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1-修辞(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1-修辞(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2022·江苏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作者时年31岁,担任舒州通判。

昌叔:王安石的妹夫。

②岩晓:高山。

③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声衬静,用划破寂静的乌啼之声,渲染出了秋日傍晚的空寂,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对昌叔的思念之情。

B.第三句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相对酣饮。

“黄”对“绿”,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十分欢快。

C.颈联写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山峦缭绕,落日依依。

意境开阔,气韵生动。

D.尾联用典,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钦佩之情,又表达了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

2.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有这样的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王安石这首诗颔联中的“红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红巾翠袖”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者表情达意有何不同?【答案】1.D2.(1)借代,都是代指女子。

(2)①《九日》中强调二人聚会,只需要绿酒黄菊,无需音乐助兴,表达了二人高雅脱俗的情怀;②《水龙吟》中,写谁能唤来歌女为自己擦去英雄泪,表达了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的激愤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错。

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表达了诗人自己甘愿居于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故选D。

2.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红裙”“红巾翠袖”都是以服饰代女子,是借代修辞。

《水龙吟》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谁能请来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揾,擦拭。

第10练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课件)-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全国通用)

第10练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课件)-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全国通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三四句实写落花飞举飘扬”分析错误,三四句意 思是“又像随落花飘飞,像在梦中飞到了西江”,这是虚写,不是实写。故选B。
2. 《宋诗三百首评注》评价本诗“想象悠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答案】①诗歌首句以春草起兴,通过对春天生机勃勃的畅想,表达了 诗人对门人前途无限的美好祝福;②紧承首联,第三句以落花为比,形 象生动地想象出门人漂泊江西的羁旅生活;③最后四句,诗人借典抒情, 合理联想门人在江西的游学,既有作为老师对门人善自择居、慎于交友 的谆谆嘱咐,又有对门人不负所学、施展抱负、早日折桂的美好祝愿。
【参考答案】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写景艺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意象 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以动 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铺陈写实。如“高话”以 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想着过上‘骑黄鹤’而逍遥世外、逃避现实 的生活”分析错误。故选C。
4.首联是如何写景的?首联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首联通过视听结合来写景。第一句侧重于视觉描写,写天色青苍,寒气 无处不在;第二句侧重于听觉描写,描写北风“抽打”枯桑,发出凄厉的 声响。 作用:①寓情于景,通过对冬日凄寒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 与凄冷。②照应诗歌题目,奠定了诗歌凄苦的基调。
直接抒情
【识记清单】
又称直抒胸臆,即以 第一人称“我”为抒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情主体,直接表达作 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一吐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通关练习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通关练习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习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习

2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2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25、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2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27、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28、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2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30、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3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

“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

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孰能生巧,考前一定要多做做练。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请考生认真练习。

诗歌的表达技巧训练及答案解析:1.(2011•淄博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南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解析:句中有比喻,两句构成对偶。

关于感想,与花开花落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①对偶、比喻。

②示例:花开花落终有时,“万物兴歇皆自然”;花开之际想花落,“劝君惜取少年时”。

2.(2011•济宁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类真题汇总+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类真题汇总+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类真题汇总+答案解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技巧,并分析评价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重点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加以讲解。

需要说明的是,对表达技巧进行分类,素来没有统一标准。

我们在此梳理的,也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些术语。

在具体的试题中,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高考真题回顾(部分)(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案】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说】题干中的“艺术手法”是一个很宽泛的问法,考生需要多角度考虑。

考生最容易想到的是“情景交融”,毕竟这是诗歌的常见手法。

从结构上看,这句写景的句子位于诗歌尾联,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

至于“虚实结合”,则可以从“更待”一词看出。

诗歌中的“虚写”,往往会有一些提示词,例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念去去”一词,一个“念”字,引起了想象、虚写。

苏轼《江城子·记梦》一词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料得”引起了虚写。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一句中的“遥知”也是想象虚写。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及习题并答案一、表达技巧的种类(一)修辞手法:(二)表达方式:抒情可分为:(三)表现手法:(四)行文构造:(五)材料取舍:。

二、可以推断诗句中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方、拟人。

2.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解析】反复。

3.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解析】夸大。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互文。

5.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设问。

6.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解析】双关。

7.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解析】用典。

8.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解析】反问,。

9.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对偶。

(二)表达方式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解析】直抒胸臆。

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借景抒情。

3.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解析】托物言志。

4.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借古讽今。

5.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解析】多角度描写。

(三)表现手法1.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今昔比照,。

2.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解析】虚实结合。

3.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运用反语,。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一、表达技巧的种类(一)修辞手法:(二)表达方式:抒情可分为:(三)表现手法:(四)行文结构:(五)材料取舍:。

二、能够判断诗句中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喻、拟人。

2.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解析】反复。

3.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解析】夸张。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互文。

5.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设问。

6.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解析】双关。

7.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解析】用典。

8.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解析】反问,。

9.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对偶。

(二)表达方式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解析】直抒胸臆。

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借景抒情。

3.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解析】托物言志。

4.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借古讽今。

5.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解析】多角度描写。

(三)表现手法1.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今昔对比,。

2.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解析】虚实结合。

3.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运用反语,。

诗歌表达技巧专题训练

诗歌表达技巧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鹏鸪天苏庠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

天杳杳,路悠悠。

钿筝歌扇等闲休。

灞桥杨柳年年恨③,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 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

②赤叶楼:这里指歌妓等所居之楼。

③“灞桥” 句:汉代人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代杨慎评论说:“ ‘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鹧鸪天》之佳句也。

” 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栈[清]张问陶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

【注】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的一座亭子。

②陈仓:在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道。

(1) “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 诗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半闻横管 [南宋]程俱 下的北方失地。

(1)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描写笛声?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4-写景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4-写景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4-写景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一、(2022·新疆·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魏)曹丕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1.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游子羁旅古体诗,它以情景交融的典型笔法,表现了游子深切的思乡苦情。

B.前十二句为第一层,写景为主而兼叙事,营造清冷寂寥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蓄势。

C.后六句为第二层,直接抒发游子思乡的感情,最后两句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D.本诗语言平易质朴,描写细腻,情景相生,感情深沉,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的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1.C2.①运用叠词突出特点。

“漫漫”“烈烈”等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秋夜的漫长和北风的寒凉,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②调动多种感官写景。

“秋夜长”“北风凉”将心理感觉与触觉相结合,写出北方秋夜深沉、萧瑟、凄清的特点;“天汉回”“草虫鸣”“雁南翔”视听结合,写出秋夜的寂寥与空阔。

③俯仰结合立体描绘。

诗人仰观明月银河,俯察清波白露,立体描写出了秋夜的天地景观,营造了清冷寂静的意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最后两句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有误。

诗人因还乡无望,只有向风长叹,肝肠断绝了,这个结尾直抒胸臆,余情袅袅,令人回味,但不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运用叠词“漫漫”“烈烈”,思心愁绪满怀的人最不耐长夜的煎熬,而飒飒秋风自又分外增一层凄凉之感。

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秋夜的漫长和北风的寒凉,强化了诗人的愁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组一抒情手法类]1.(2009·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解析: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含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在风尘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言悲,但悲情四溢。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2.(2009·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注]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题干中已经提示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答题时就要分析诗中的“景”(重点是分析诗歌中诗人所用的意象)是什么,蕴涵的“情”是什么。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3.(200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由“未老”之春景引发的人空老的感叹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题组二描写手法类]4.(2008·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答: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

理解时,抓住“撚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词中人物的微妙情感。

从“手撚花枝”到“放花无语”,虽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却全出于内心敏锐深微的感动。

当其“撚”着花枝时,爱花之情是何等深切;当其“放”却花枝时,惜花之情又是何等无奈。

而“放花”之后,继之以“无语”,正源于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幽微的感动。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答动作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即可。

)5.(2008·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中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情景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悲叹;后两句实写鸥鹭飞翔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题组三修辞手法类]6.(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解析:第一问可根据题干中“对比”的提示找到词中“当年”“而今”这一组词语来解答问题;第二问可根据诗下注释理解“万岁山”的含义,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领起句是“想当年”,“到而今”。

修辞手法是借代。

7.(2009·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解析:“粉黛”是用女子化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代歌女。

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答案:借代,反问。

8.(200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注]。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解析:本题以李白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大意,并且很好地掌握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

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题组四表现手法类]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屏风李商隐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要辨明这首绝句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雾”这四个关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答案: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象征以谗言蒙蔽视听的小人。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的怨恨。

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

10.(2010·福建福州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朱敦儒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注]。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

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答:解析:该词首句连用两典,自言年事已高,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关,表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

后言自己身边无人识弄管弦,想要听一听琵琶便得去寻访歌伎。

下阕写琵琶曲终勾起词人的满腹愁思,以至如浔阳江上的江州司马一般泪湿衣襟了。

那到底是何种愁绪让词人感触如此之深呢?末句将原因和盘托出,原来是国破之痛、山河零落之悲!“落照红”三字,既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隐喻宋朝国运的衰微气象。

答案: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了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抒情:借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

[题组五综合演练]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裴潾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小园牡丹有感(宋)陆游洛阳牡丹面径尺,膵畤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注]①膵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

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

②箠:鞭子。

(1)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中的白牡丹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答:(2)裴诗与陆诗同为写牡丹,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幽雅高洁(超尘脱俗,冰清玉洁);运用对比、衬托,豪贵争赏紫牡丹与无人赏白牡丹形成鲜明的对比,月夜和冷露更衬托出白牡丹的雅致高洁。

(2)裴诗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同情白牡丹孤寂的处境,含蓄地抒发了裴给事之高洁品行朝中竟无人赏识的感慨。

陆诗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盛况,感叹这两处失地不能收复,抒发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

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其写作手法。

答:答案:(1)山野景色迷人,生机盎然,色彩斑斓,多姿多彩。

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野迷人的景色的热爱之情;借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这一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意思对即可) (2)第二联:①对比、动静结合。

第二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

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对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从“拟人、衬托”等赏析也可。

第三联:比喻、渲染(色、味)。

第三联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赏析一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