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朋辈互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大学生中开展的朋辈互助摘要:心理互助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心理互助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创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互助,模式。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问题和困难。同时对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强调:“要重视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如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健康协会学生社团,支持学生开展心理热线等” 。

心理互助是指人们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就高校而言,心理互助就是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及大学生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的愿望,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一.实行心理互助的依据

1.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的理论依据。现阶段教育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互动性日益加强。《重庆市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能动性,构筑大学生心理能动体系,强化自我教育意识,使追求健康心理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观点是心理互助的主要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天性中本来就有寻求实现人的本性的倾向和巨大潜力,这是人的本能。人性中先天就有友爱、合作和创造等潜能,爱是人类的本性,是一种健康的情感关系,是双方深切的理解和接受。自我实现就是人要竭尽全力利用和发展自己天资、能力和潜能,使自己日趋完美。人能够发现他自身是什么人和发现做人的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彼此之间能够成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和朋友。

2.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的现实依据。一是人人都需要心理帮助。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心理帮助。人的心理需求不可能完全靠自己来实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得到满足的。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困扰,调适心情,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实际上,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心理帮助。二是人人都可以从心理上帮助别人。人人都有从心理上帮助别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能够成为促进者、帮助者和辅导者,人人都有从心理上帮助别人的愿望和行为。三是对大学生心理帮助比其他任何帮助都可贵。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鼓励;在取得成绩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肯定和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开始上升为优势需要,此时心理帮助比其他任何帮助都更可贵。

二.在大学生中实行心理互助的重要意义在经历了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室友案及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等事件后,全社会对当今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空前关注,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心理互助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重视。

1.实行心理互助有利于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

人的心理有被爱护、被肯定的需求;有被理解、被尊重的需求。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这些心理需求只有在人们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心理互助的实质就是互相满足心理需求。

2.实行心理互助有利于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是当今教育的明显特征。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符合大学生愿意从心理上帮助别人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实行心理互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心理互助是一种群体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助人的前提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助人和互助,是认知教育、理解教育、体验教育、知行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互助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助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㈠.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

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互助活动,其主要的参与对象是大学生自己,所以大学生心理互助的主要模式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朋辈心理互助形式。

1.朋辈心理互助的界定。朋辈心理互助以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建设性的心理气氛放在首位。朋辈心理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面发展。这里的“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 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值得信赖的人;“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接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2.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包括互助式心理训练、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辅导、互助式心理暗和互助式心理环境示五种方式。

①.互助式心理训练:是一种群体式的心理互助活动。同学之间的督促和提醒,启发和鼓励比教师工作效果更好。在互助式训练中,大学生既是被训练者,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的训练时通过情感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时会主动纠正自己和别人不正确的训练方法,去纠正别的同学的心理偏差,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提高的目的。

互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训练法。由大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教师、主持人、经理等角色,让每个大学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和提高应变能力。具体方法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