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史共71页

合集下载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1.19世纪,德国科学家施莱登(M. J. 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 Schwann,1810—1882),后人根据他们分别于1838年和183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总结出“细胞学说”。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A. V esalius)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M. F. X. Bichat)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 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cell)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4.17世纪,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M. Malpighi)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5.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

6.耐格里(K. Nageli)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R. L. C. Virchow)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8.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9.1990年,科学家发现人体生殖道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1995年,美国科学家文特尔(C. Venter)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这种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文特尔的方法是破坏一个又一个的基因,看哪些基因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10.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

中國文明對生命的認知(整理)
• 毛、羽、介、鱗、贏五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動物分類中的獸 類、鳥類、甲殼類、魚類和軟體動物。 《周禮》 • 蟲、魚、鳥、獸,成為古代中國最經典性的動物學分類。 《爾雅》 • 1)屬於皇帝的、2)塗香料的、3)馴養的、4)哺乳的、5)半人半 魚的、6)遠古的、7)放養的狗、8)歸入此類的、9)騷動如瘋子 的、10)不可勝數的、11)用駱毛細筆描繪的、 12)等等、13) 破罐而出的、14)遠看如蒼蠅的。 《天朝仁學廣覽》 • 陰陽五行體系扼殺了後來的創意與發展?
10. DNA
兩邊的名單有差異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候選的年代範圍不同
歸納發明的共通性
• • • • 醫療:解剖學、抗生素、疫苗 基礎研究:血液循環、細菌、組織培養 醫療或研究工具:X光、CT/MRI 『偉大醫學發明』名單的共通性:瞭解生命現象、增進人類 健康、延年益壽。 • 以上的發明似乎多都跟「避免死亡」比較有關係,那生物演 化上最重要的「創造新生命」呢? • 推薦偉大發明:避孕藥,將性與繁衍後代分離,將擔負創造 新生命的責任與性愛的歡愉分開。
生物科學史階段報告
2005.3.25 賴柏吟
課程回顧
• • • • • 導論:二十世紀中十大生物學發現 文藝復興之前印歐文明對生命的認知 中國歷史文化對生物的認知 歷史研究的方法學及原始文獻的分析註 生命現象裡的機械性:近代科學對於生物的定義 及其取代型式
註:早上有課,無法配合調課
是發現還是發明?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 氣以為和。
– 物質的形成是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物質是由微觀物質組成為顆粒所 組成,微觀物質又由更微觀物質組成顆粒組成,如此一層又一層;那 我們現在有形的物質,其實是由無形的物質組成,意思就是高一層微 觀物質對低一層而言是無形,更高一層對高一層也同樣存在“無形” 形成“有形”的關係。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三、
时间 科学家 发现的问题及结论 19世纪 欧文顿 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膜由脂质组成。

20世纪初 — 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进行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 荷兰 科学家 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其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从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20世纪40年代 — 推测细胞膜两侧覆盖着蛋白质。

1959年 罗伯 特森 在电镜下看到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他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 — 用荧光标记技术研究人鼠细胞杂交试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时间 科学家 探究结果 1771年 普利斯特利 植物可以更新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浑浊的空气。

1779年 英格豪斯 光照在更新空气中不可缺少。

1785年 — 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1864年 萨克斯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1941年 鲁宾和卡门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 40年代 卡尔文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探明了二氧化碳的转化途径。

高中生物必修一科学史

高中生物必修一科学史

提出少数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年份 1665年 1771年 1773年 1836年 1838,1839年 1864年 1880年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26年
科学家 虎克 普里斯特 斯帕兰札尼 施旺 施莱登、施旺 萨克斯 恩格尔曼 欧文顿 科学家 萨姆纳 科学家 20世纪40年代 卡尔文 20世纪40年代 克劳德 1949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科学家 斯图尔德 德迪夫 罗伯特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籍 英国 英国 德国 德国
美国 荷兰 美国 美国
美国 比利时
20世纪60年代 帕拉德 后 1970年 1972年 1974年 科学家 桑格和尼克森 克劳德、德迪 夫、帕拉德
罗马尼亚
20世纪80年代
切赫、奥特曼 美国 (Altman)
事件 发现并命名细胞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研究鹰的消化,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从胃液中提取出胃蛋白酶 建立细胞学说 叶片遮光实验,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 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的转化途径 差速离心法 双分子片层模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及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 质构成 胡萝卜组织培养,证明了细胞的全能性 发现溶酶体 借助电镜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推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统一结构 揭示出分秘蛋白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用同位素示踪技 术研究蛋白质合成 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了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 性 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获诺贝尔奖

生物必修科学史

生物必修科学史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4、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1771年,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779年,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5、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第一篇:高中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 P81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1864年,德国植物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4 C1C6(卡尔文循环)P100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5.光合作用的发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一个巧妙实验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P53)
13.DNA双螺旋结构: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P8)
14.遗传密码子的破解:1967年科学家们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子,并且编制出了密码子表。(P15)
15.遗传的基本规律:奥国的遗传学家孟德尔用豌豆做试验材料最先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试验材料; 在性状分析时采用了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程序。(P33)
6.溶液培养法: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家通过溶液培养法进行了研究。溶液培养法是指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P62)
7.矿质元素运输:科学家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在土壤中施用含 K的肥料,5h后测得 K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从而证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P63)
9.克隆哺乳动物:1997年2月7日《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生物学家维尔莫特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克隆出一只小母羊,取名多利(Dolly),在此以前,我国生物学家曾用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培育出了克隆牛和克隆兔,但是,多利羊在技术上的突破之处在于供核细胞是体细胞。(P101)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图文版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图文版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 10、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 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 11、19世纪中期,巴斯德提出“酒精发酵 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同时代的李 比希则认为“酒精发酵仅仅是一种化学反 应,与酵母菌的活动无关,最多只需要酵 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 12、1897年,德国的毕希纳证明,利用无细 胞的酵母汁就可以进行酒精发酵,所以促使 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种物质-酶,而不 是酵母菌细胞本身。
• 36、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法则: 这个法则是用Hardy,G.H(英国数学家) 和 Weinberg,W.(德国医生)两位学者的姓 来命名的,他们于同一年(1908年)各自 发现了这一法则。他们提出在一个不发生 突变、迁移和选择的无限大的相互交配的 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逐代保 持不变。
必修一
• 1、胡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 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 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 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 3、德国人施莱登1838 年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 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
• 39、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 1926年,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 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 1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 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 1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 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 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指出,器官是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意义:它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蛋白质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1970年,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人和小鼠的细胞,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同的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648年海尔蒙脱,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提供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6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k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1第10页、第11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德国,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必修1第24页、25页)1、桑格:1953年,英国科学家,经过10年努力,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1第51页)1、克劳德:美国,细胞生物家,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德迪夫:比利时,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1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生物科学史素材教学 PPT课件

生物科学史素材教学 PPT课件
合理利用科学史素材促进探究性学习
(1)《例析科学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省一等奖 (2)《光合作用》 市级公开课
一、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生命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生 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具有积极 的意义,在探究性学习中将发挥 重要的作用。
(一)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 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四)生命科学史是前人探究生 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
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 一个探究的过程。学习生命科学史是 能够把结论和过程方法兼顾统一起来 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助于 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从 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 人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生命科学史展示了人们 的合作过程
(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 然科学的本质
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 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 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
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 起。观察与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石。生命科学 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生命科 学也是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进步的。从 进化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是在科 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 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了解生 命科学史,对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 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 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 高哲学素养。
时间
1642
1771 1779
科学家
海尔蒙特
普利斯特利 英格豪斯
大概结论
光合作用原料有水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只有在光照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还有淀粉 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864
1880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12、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必修二:遗传方面的科学家18、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19、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20、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21、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22、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4、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26、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27、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28、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育种:29、袁隆平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进化:30、拉马克(mark,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31、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32、贝尔纳(C.Bernard,1813~1878):法国人,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33、坎农(W.B.Cannon,1871~1945):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3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动物激素的调节35、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6、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37、贝利斯: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斯他林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38、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39、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40、詹森(B.Jensen):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41、拜尔(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2、温特(F.W.Went,1903~):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F.Ko )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种群与生态系统44、高斯(G.W.Gause):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45、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46、张明觉(1908~1991):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47、动物细胞工程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8、斯图尔得(F.C.Steward)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49、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y zengmin。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11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在此期间,人们已经发明了显微镜,可以进行显微观察,可惜比夏不相信显微镜。

3.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他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4.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6.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细胞世界探微必修一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1949年,德迪夫推测某种酸性水解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出来。

酶的潜伏状态与包裹它的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关。

1956年,科学家正式将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命名为溶酶体。

3.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并设计了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实验。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671.1895年,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 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P11 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 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 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14CO214C314C6(卡尔文循环)P100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 1865年,孟德尔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e father of the evolution idea "
proposed a theory of abiogenesis, or spontaneous generation.
Plants first, and animals later Teaching contained theory of the survival of
生物科學史 階段報告 2
健康照護博士班 護理組 葉莉莉
近代生物學的研究主題
生源論 構造與生命現象 生物個體發育 進化論 遺傳與優生學
Theodosius Dobzhansky (1900-1975)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歐陽敏譯(2000)生物演化的哲學思維.台北:韋伯。
Evolution's historical roots Ancient Greeks
Thales (~624-546 BC)
He proposed the first naturalistic cosmology in which the cosmos arose from water
父親是醫生,母親是陶工的女兒。祖父伊拉斯莫斯.達 爾文是名醫兼博物學家及詩人。
少年時非優等生,熱衷於採集植物及昆蟲,對希臘語及 拉丁語不感興趣。
父親本想讓其學習法律 愛丁堡學醫 (對醫不感興趣, 見習外科手術嚇得魂不附體) 劍矯大學學做牧師 在 Henslow指導下,閱讀許多動植物書籍。
Species are fixed or permanent and do not evolve. Aristotle's world view was entrenched in the minds of
western philosophers for some two thousand years.
Organisms ranged from being relatively simple to extremely complex.
Nature passed from inanimate objects to plants and then to animals.
All living things could be arranged on a scale of increasing complexity.
/evolutionweb/history.html
Evolution's historical roots Ancient Greeks
Aristotle (384-322 B.C.)
Great Chain of Being---a "ladder of life" and each species has an allotted rung along this ladder.
the fittest, or natural selection“.
members.iinet.au/~sejones/pe04hist.html#hstryrtsncntgrksmpdcls
Evolution's historical roots Ancient Greeks
Aristotle (384-322 B.C.)
members.iinet.au/~sejones/pe04hist.html#hstryrtsncntgrksmpdcls
Evolution's historical roots Ancient Greeks
Anaximander (~611-546 BC)
Thales' student :proposed "a complete theory of evolution,"
/evolutionweb/history.htm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aboutdarwin/pictures/Pictures.html
About Darwin…
青春時代的漂泊---對博物學的興趣
與美國總統林肯同年、月、日誕生。
Jams Banks(1743-1820)
The Investigator(調查號)-1801
沒有一件事可以在 不參照其歷史的情況下
被完全理解!! 演化論之歷史意義
---此問題具有 最長的時間尺度
蘇俄 Geneticist
演化論在生物學中的地位
為何與如何?
為何植物會朝向有陽光的地方生長? 為何植物的祖先演化出尋光生長的能力?
演化論者企圖型構終極之解釋 (phylogenetic explanation)
航海歷史記事
1405 鄭和下西洋(印度.阿拉伯.非洲) 1492 哥倫布發現美洲 1498 葡萄牙人至印度 1517 葡萄牙人至廣州 1519-1522 麥哲倫航行世界 1624 荷蘭人佔領台灣 1831-1836 達爾文航海記
生物學研究有成就之航海船
The Endeavour(竭力號)—1768
Life arose out of a primordial mud, producing animals, plants and then human beings.
Humans were originally formed as fishes, lived in the water, and then cast off their fishskin, then went up and lived on dry land.
members.iinet.au/~sejones/pe04hist.html#hstryrtsncntgrksmpdcls
Evolution's al roots Ancient Greeks
Empedocles (~495-435 BC) philosopher and poe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