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明细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与酶的发现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生物必修科学史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4、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1771年,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779年,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5、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实验总结(整理所有)

科学史实验总结科学史实验内容: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二、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程(必修 1P66);三、酶本质的探索(必修 1P81);四、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必修 1P101);五、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必修 2P43);六、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必修 2P53);七、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必修 3P47);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 1P65-74)1、欧文顿: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単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他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细胞融合实验(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7、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都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的关系。
高中生物科学史及科学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一、细胞学说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二、生物膜结构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附: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2实验结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五、遗传学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正确观点:生物来源: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进化顺序: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2错误观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八、激素调节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附录: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2.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关于细胞衰老的学说:①自由基学说我们通常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 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此外;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例如;水在电离辐射下便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为严重的是;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②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 3.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细胞;加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的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最终长成了新的植株;表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第一篇:高中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 P81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1864年,德国植物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4 C1C6(卡尔文循环)P100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主要科学史(人教社)

教材中的科学史
罗伯特。
虎克发现细胞并命名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威尔肖新细胞来自老细胞
欧文顿通过很多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膜膜由脂质构成
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静态模型
桑格和尼克森在流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成分(忽视光的的作用)
英格豪斯发现植物必须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成分
恩吉尔曼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好氧细菌)
萨克斯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氧气中的氧原子来自于水
卡尔文用C14证明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过程即卡尔文循环
斯帕兰扎尼证明鹰存在化学性消化
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促胰液素
林德曼通过赛达贝格湖的研究提出能量流动的特点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单侧光照射使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刺激可以向下传至伸长区
詹森刺激可通过琼脂
拜尔尖端产生的刺激可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弯曲
温特证明刺激为物质,同时命名为生长素
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提出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萨顿类比推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同时绘制出果蝇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
道尔顿发现色盲
格里菲斯死亡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证明转化因子为DNA进而证明遗传物质为DNA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证明遗传物质为DNA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
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
拉马克用“用进废退”解释生物进化
贝尔纳内环境的稳态是靠神经调节维持的
坎农内环境的稳态是靠神经和体液调节维持的。
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图文版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 10、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 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 11、19世纪中期,巴斯德提出“酒精发酵 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同时代的李 比希则认为“酒精发酵仅仅是一种化学反 应,与酵母菌的活动无关,最多只需要酵 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 12、1897年,德国的毕希纳证明,利用无细 胞的酵母汁就可以进行酒精发酵,所以促使 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种物质-酶,而不 是酵母菌细胞本身。
• 36、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法则: 这个法则是用Hardy,G.H(英国数学家) 和 Weinberg,W.(德国医生)两位学者的姓 来命名的,他们于同一年(1908年)各自 发现了这一法则。他们提出在一个不发生 突变、迁移和选择的无限大的相互交配的 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逐代保 持不变。
必修一
• 1、胡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 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 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 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 3、德国人施莱登1838 年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 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
• 39、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 1926年,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 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 1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 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 1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 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 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人们发现第一种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
认识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52年,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
研究得出:含氮碱基A=T、G=C
1953年,科学家沃森(美国)和克里克
20世纪,俄国人生理学家巴浦洛夫
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以上两位科学家的结论
三、生长素等的发现过程(生长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80年,英国的达尔文
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1970年,弗雷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迪登
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关于酶本质的探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必修2《遗传与进化》
1、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68年,英国的达尔文
提出融合遗传(早期的遗传理论)
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
(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及科学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及科学研究方法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1、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 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3、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4、19 世纪30 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Cell Theory)”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意义:它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5、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新细胞是通过分裂获得。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Gorter 和Grendel 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 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20 世纪40 年代,有学者推测蛋白质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5、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6、1970 年Larry Frye 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史是一个涵盖了许多重要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的时期。
以下是对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的简要总结:1. 古典生物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他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生物学的初步理论。
2. 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他的解剖学研究为生物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3. 17世纪:- 列文虎克:他发明了显微镜,并观察到了微生物,从而开启了微观生物学的时代。
4. 18世纪:- 卡尔·林奈:他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系统,并提出了“双名法”来命名生物。
5. 19世纪:- 查尔斯·达尔文: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为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 格雷戈·门德尔:他是遗传学的奠基人,提出了遗传定律。
6. 20世纪:- 沃森和克里克: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在遗传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转座子( transposons)的研究上。
-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简·布罗德本特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他们对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为理解病毒和基因复制提供了基础。
- 乔治·比德尔和爱德华·塔特姆:他们发现了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
-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提出了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流动方向。
- 汉斯·克雷布斯、卡尔·科里和格特鲁德·埃利恩:他们发现了尿素循环和柠檬酸循环,对理解生物代谢有重要意义。
- 埃弗里、麦克劳德和麦卡蒂:他们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她独立于其他科学家发现了转座子,这为理解基因重组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7. 21世纪:- 克雷格·文特尔和詹妮弗·杜德纳:他们开创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基因治疗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打开了新的大门。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归类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整理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①维萨里:通过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②比夏:经过对器官的解剖观察,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③罗伯特·胡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④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细胞。
⑤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⑥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⑦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⑧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①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②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双层的。
③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有蛋白质。
④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⑤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⑥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⑦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⑧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
(3)酶的发现过程①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②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所致(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③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毕希纳——将酵母菌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⑤萨姆纳——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⑥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11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在此期间,人们已经发明了显微镜,可以进行显微观察,可惜比夏不相信显微镜。
3.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他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4.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6.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细胞世界探微必修一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1949年,德迪夫推测某种酸性水解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出来。
酶的潜伏状态与包裹它的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关。
1956年,科学家正式将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命名为溶酶体。
3.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并设计了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实验。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671.1895年,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 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P11 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 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 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14CO214C314C6(卡尔文循环)P100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 1865年,孟德尔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螄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虿必修一:蚈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的几个重要科学家袅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 cell ——细胞。
袃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肈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 (M.J.Sehleiden ,1804 — 1881) 和动物学家施旺 (T .Schwann , 1810 — 1882) 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莈 4、维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羁5、欧文顿( E.Overton ):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亮 -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螂 6、罗伯特森( J. D. Robertson ):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腿7、桑格( 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蚄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莃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膁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衿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螅10 、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冲刺抓手之--科学史
有学生一直有这样的疑问,高考会不会考教材内出现的科学史。
从高考命题来看,这部分内容要做一定了解,以备考试,现在把高中生物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内容整理如下,特别关注一下红字部分。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了细胞学说。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
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二、必修二涉及内容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2、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23、摩尔根: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七)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2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八)育种相关
29、袁隆平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九)进化相关
30、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
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三、必修三涉及内容
(八)内环境与稳态
31、贝尔纳:法国人,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2、坎农,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九)动物激素的调节
33、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4、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
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5、贝利斯:英国人,生理学家。
1902年,他和斯他林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6、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7、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38、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9、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0、温特: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1、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十一)种群与生态系统
42、高斯: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3、林德曼: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四、选修
46、动物细胞工程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
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47、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8、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