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律失常

关于心律失常
关于心律失常

关于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心脏的电路出现问题

你可以屏住呼吸,但你无法屏住心跳。心脏的结构:两房两厅(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的房子。心脏的疾病可能是房子的墙壁出了问题(心肌疾病),可能是房子的门窗出了问题(心脏瓣膜疾病),可能是房子的水管出了问题(冠心病),也可能是房子的电路出了问题()。

与其他器官不同的是:心脏具有自律性。只要到菜市场买过鱼的人都知道,鱼贩子经常会把跳动的鱼心脏留在新杀的鱼肉上面,以此证明该鱼是新杀的。心脏在离体后,仍然能维持一段时间的跳动,这说明心脏还具有自律性。这是因为心脏上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叫———窦房结,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都受大脑控制,但是心脏例外,它不受大脑控制。

窦房结是发放冲动指令的“中央”,中央的指令要下达基层,中间需要经过一些通路,这就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所以,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由此分为两类,一类是冲动形成异常,一类是冲动传导异常。

经常性有一些病人很紧张地拿着心电图来找医生,说是被诊断为窦性心律。但实际上,正常的心律是从窦房结发出的,因此,窦性心律一般是正常心律,除非伴有心跳过快、过缓或不整齐。

只要是窦性心律,每分钟的心跳频率是60—100次,且节律整齐,就是正常的。如果频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就叫窦性心律过速;小于60次/分,则是窦性心律过缓;如果节律不齐,则称为窦性心律不齐。过快、过缓、停顿、不整齐等均属心律失常。若传导系统出现故障,就像我们所说的交通堵塞,上级的命令无法下传,心跳就会跳得更少,这叫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还包括另一大类,这是一类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心律。窦房结就像中央,中央发出的命令,下面各省如果统一遵守指令行动,一般就是正常养状态。但是,如果某个省(心脏的某个部位)不听中央的,在统一行动之前提前行动(即提前于窦房结跳动),这就是早搏。而扑动和颤动,则是更低一级的“基层县乡”自行其是所导致的,其跳动频率更快。

有些心律失常非常可怕。心律失常的症状范围很广,从完全没有感觉,到一发病就猝死的都有。一般常见的症状是感觉心跳不规则,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有时跳得太快,会出现心脏缺血,导致胸痛、眩晕甚至晕倒。

在此特别提到房颤,这种心律失常必须非常警惕,它绝不是心跳不舒服那么简单,房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慢性持续性房颤属于“钝刀子杀人”。如发生房颤,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和性质会发生变化,这样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就叫栓子。这些栓子顺着血流走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停在哪里就栓塞在哪里,造成那个部位的缺血坏死。临床上最多见的是脑梗死、心肌梗塞。房颤一开始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是其致残性是很可怕的,长期房颤,脑梗死、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

而一些来自心室的心律失常,如心室发生过速、扑动,会造成心脏射血不足,导致全身各器官(包括心脏自身)供血不足,可引起心力衰竭,以及重要器官的变性坏死。

根据病史,通过听诊心音、摸脉搏以及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可以确诊心律失常以及发现更多的心律失常。

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都要治疗。许多没有明显症状,不会危及生命的良性心律失常(如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可

以只观察,而不必着急治疗。

有个年轻人,身高1.83米,体格健壮,平常什么异常都没有。病人在社区医院体检时发现心跳只有50多次,被诊断为心动过缓。后来,在我们医院检查发现,此人并无异常。判断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蹲下起立10次,心跳马上升到每分钟八九十次,这就说明他的心脏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调节能力很强,这种心动过缓并不需要治疗。这种情况常见于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其心脏一次搏出的血量多于常人,就算跳得慢问题也不大。另外,夜间心跳慢也是正常的。不过,如果心跳低于50次,血压低、头晕,这个时候就要治疗了。如果反复如此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就要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

窦性心律不齐,也是来门诊咨询最多的心律失常情况。这种情况在年轻人和小孩中较为常见。如果没有伴随其他不舒服,是不需要治疗。

而对于有明显症状或者合并有基础心脏病、有可能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实性心动过速、房颤、显著的心动过缓或停搏、持续时间较长、心率很快发作频繁的阵发性室上速),病人甚至可能出现反复晕厥,则不能掉以轻心。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病人,曾经晕过去两次,以为是劳累过度所致,后来到医院用仪器一监测,发现是心律失常,后来植入心脏起搏器才康复。像这种可能危及生命的一定要治疗,所以心律失常的识别和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射频消融:一种可以根治的方法

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消融、人工心脏起搏、电复律。

在非药物治疗中,安装心脏起搏器,一般是用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起搏器的功能在于可以感觉到心脏跳动减慢,定时(如可设定每分钟60次)发放电刺激,鞭打心脏,防止其“打瞌睡。”

电复律治疗也叫体外出颤,成人如果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有八成是由心脏问题引起,其中一半以上是由心室颤动引起。这时候便要进行除颤。除颤的本质,是用一种较大的电流,让心脏暂时停止跳动,把不听指挥“暴动”的地方镇压下去,让中央(窦房结)重新出来主持工作。用两个电极板通上电流在心脏部位电击,病人会瞬间跳起。心脏这时就会短时间停止跳动,很快,窦房结就会恢复搏动。

目前比较推崇的一种治疗,也是一种可以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就是射频消融。该方法是指用射频电流在心律失常的发源地或者异常“电路”,人为进行热损伤,消除心律失常的原发灶及或打断心律失常的传导环路,从而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一)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一) 【摘要】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 1.一般护理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病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病人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协助病人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心力衰竭时,协助病人半坐卧位,以减轻肺淤血,减轻呼吸困难;当病人出现意识丧失、抽搐时,应注意保护好病人,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注意防止舌咬伤。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对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病人以及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应嘱其卧床休息,以免发生意外。为了使病人身心得到休息,应提供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和方法,避免使病人情绪紧张的各种刺激。病情稳定阶段,应鼓励病人逐渐恢复活动以提高其耐力。 2.饮食护理针对病人原发病的不同给予不同的饮食。①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病人,饮食无特殊要求,给予普通饮食即可。②对冠心病合并的心律失常,应给予低盐、低脂饮食。③由于电解质紊乱引

起的心律失常,应针对其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饮食。低血钾时,给予含钾高的食物:柑橘类、香蕉等;高钾时,应限制含钾的食物。④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时,应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防止水、钠潴留加重心衰。⑤避免食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浓茶、可乐,限制饮酒。⑥保证食物中钾、镁、钙的摄入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有利于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3.症状护理 (1)心悸①症状明显时,病人应卧床休息。因休息时,全身组织耗氧减少,可以减轻心脏负担,从而减慢心率。②发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积极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敷等。③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无效时遵医嘱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2)胸闷、心绞痛①发作时,病人应停止原来的活动,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的耗氧。②遵医嘱及时用药,防止心室率过快或过慢。③帮助病人避免或消除紧张情绪,以防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绞痛。 (3)头晕、抽搐、晕厥①由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所致者,立即遵医嘱用利多卡因静脉推注或施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术。②由于心室率过慢引起的阿一斯综合征,可立即用拳头尺侧以中等强度力量从20~5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交界处捶击1~3次,大部分病人能恢复心跳,无效者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③发作抽搐、晕厥时,应注意保护病人安全,防止舌咬伤、坠床、呼吸道窒息等意外情况发生。

心律失常病人护理诊断

---------------------------------------------------------------最新资料推荐------------------------------------------------------ 心律失常病人护理诊断 导读: 缘份是什么,是心有灵犀的一种感觉;是一见如故的一种倾向;是相见恨晚的一种心情;是上天安排的最美的际遇;是深深的牵挂或隐隐的怀念!缘是一种自然而神秘的心灵力量: 因为一些文字而引起共鸣;因为一种感觉而动人心弦;因为一次邂逅而难以忘怀;因为一次回眸而感慨万千。 心悸心慌、胸闷气短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出现以上症状的情况极有可能是患上了冠心病。 心悸心慌、胸闷气短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出现以上症状的情况极有可能是患上了冠心病。 心律失常病人护理诊断?许多患者认为只要正确用药就可以治疗冠心病,其实这是对冠心病的了解不深,冠心病的治疗需要多种方法的配合,而且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关系很大,尤其是要做到戒烟。 吸烟的男性已经很多了,其中由于吸烟引起的冠心病患者也有很多,所以戒烟也是对冠心病治疗的一个帮助。 冠心病发作具体症状如下: 一、胸部剧烈疼痛: 冠心病发作后,患者会忽然感觉到胸部剧烈疼痛。 突然出现胸前区的剧烈疼痛,多表现为绞榨式、紧缩样、压迫感、 1 / 7

并伴随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时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均不能得到缓解。 二、肩痛和下腹部疼痛: 一些老年患者,在冠心病发作后会有肩痛和下腹疼痛。 症状多不典型,无疼痛或仅轻微疼痛,也有疼痛不典型。 可为肩部或上腹部疼痛,故易误诊为胃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 高龄者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咳血等。 三、心悸、盗汗: 冠心病紧急发作,患者还会出现四肢无力、心慌以及盗汗。 发病时常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恐惧或有濒死感,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并发症多,极易导致猝死。 【患者案例】心律失常病人护理诊断?冠心病患者赵帆女性,53 岁,农民,2010年 5 月使用的【复欣宝静电理疗贴】理疗贴,之前心慌、气短 16 年,近 10 天加重,伴有发热,咳痰,呕吐。 该患者于 16 年前常于劳累后咳嗽、心慌、气喘,但休息后可缓解。 6 年前开始一般体力劳动即感心慌、气短,双下肢出现轻度水肿,吐白色泡沫痰。 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每于劳动后反复发作。 入院前 10 天,又因着凉感冒、发热、寒战、咳嗽,咳黄色痰,咽疼、流涕、鼻塞,并且心悸、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胸闷、恶心伴有呕吐,实在也没法在家务农了,平时还总觉得自己给家人添麻烦,就

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的心脏电生理特性

讲座 综述 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的心脏电生理特性 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成建国 通过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心脏电生理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进展,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版了很多专著可供医务人员参考,本文仅就与心律失常关系最为密切的心脏电生理知识作简要复习。为了说明心脏生理特性与心电图特别是心律失常的关系,本文还将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有关知识作简要介绍。 1 心脏的生理特性 心脏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其中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与心电产生有关,为心脏的电生理特性,而收缩性则与心脏排血功能有关。 1.1 自律性(自动节律性) 自律性是指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心脏具有自律性的组织是经过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能够产生自律性的心肌细胞称为起搏细胞或自律细胞,这些细胞存在于心脏传导系统中,而普通心房肌和心室肌则不具有自律性。现已证明,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都具有自律性,但不同部位的自律性并不相同。心脏自律性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其冲动频率经常发生变动,以适应机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生理需要。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每分钟可自动发放冲动60~100次,房室交接区次之,每分钟可发放冲动40~60次,而心室内传导组织的自律性最低,每分钟仅能发放冲动20~40次。因此,窦房结通常作为心脏激动起源点而控制着整个心脏的活动,其他部位的自律性起搏点都被窦房结自律性所抑制,从而变为潜在性起搏点,只有当某些原因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其激动传导功能发生障碍时,下级起搏点所发放的冲动才有可能控制心脏电活动,以保证心脏不因窦房结不能产生激动或产生的激动无法下传而停止跳动,心脏潜在起搏点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保护机制。另外,当某些原因使心脏其他部位自律性异常升高并且超过窦房结的自律性时,亦可由其他起搏点所发放的冲动控制心脏活动,成为一些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一般将由窦房结产生激动形成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而由窦房结以外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形成的心律称为异位心律。 1.2 兴奋性 兴奋性是指心肌细胞对外来有效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又可称为应激性。所有心肌细胞对刺激都具有发生反应的性能,表现在心电活动上就是因刺激而引发一次激动或产生一个动作电位,并且向邻近组织作扩布性传导,心肌一旦失去兴奋性便意味着心脏的停搏。心肌兴奋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在某些情况下增高或降低。衡量心肌兴奋性高低通常是以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刺激阈)为依据,引发兴奋所需的刺激强度越小说明兴奋性越高,反之则说明兴奋性越低,如果用高强度的刺激仍然无法引发激动而形成一个动作电位,就说明该心肌细胞缺乏兴奋性。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后,有一段时间对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产生反应,既不发生激动传导,也不能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甚至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用大于阈刺激1000倍的超高强度刺激都不引起兴奋反应,通常将这一时段叫做绝对不应期,该期发生在动作电位0相开始到3相复极化进行至-55mV左右的时段内。目前,临床心电图学和心脏电生理学已几乎不用绝对不应期这一术语。在绝对不应期后的很短时间内,如果给予心肌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比阈刺激高出2~4倍的刺激),心肌细胞膜仅可产生局限性除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发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被称为局部反应期,它发生在动作电位3相复极化过程中,在膜电位由-55mV继续恢复到-60mV的这段时间内,目前通常将局部反应期与绝对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持续时间约为200~300ms。产生有效不应期的原因是绝对不应期膜电位绝对值太小、钠通道完全失活或局部反应期钠通道刚开始复活,还没有恢复到可以被激活的静息状态。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刺激的反应强度仍较正常时为低,此时如果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阈刺激,并不能使之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只有给予较强刺激(高出阈刺激2~4倍的刺激)才有可能使心肌发生较弱 32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措施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措施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心率失常的病人,其临床特征为: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致死性。心率失常,除窦性心率失常之外,常见的是室早,房颤和房早。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室率极快而不规则的多型室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根据其护理原则,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护理措施 1.1 心电监护:静脉注射异搏定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听取患者的主诉。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心率变化及心律失常,并了解其出现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准确记录,以便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一旦发现室上速转为窦性心律,立即停止注射异搏定,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1.2 药物静脉注射速度及心率监测:异搏定注射过快可造成心脏停搏。过慢血中药物达不到有效浓度,影响疗效。故在静脉推注过程中应掌握静脉推注速度。本院在救治患者时,医生同时在旁观察患者心率改变,患者入院时心率均在240~260次/min。静脉推注0.9%氯化钠20 ml 加异搏定5 mg时,必须同时观察患者心律变化及听取患者主诉。推药注射总量的50%时,要减慢速度,患者心率会有巨大变化,因此静脉给药时必须注意时间及速度,及时给予患者对症处置。 1.3 血压监测:用药前、用药中及转复后均应监测血压变化。若患者出现头晕、色身出汗、血压下降等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尽快处理。 1.4 心理护理:室上速发作时患者常有明显的胸闷、心悸、头晕,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减缓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心情平静,有利于转复为窦性心律。 1.5 配合治疗: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氧气吸入,心电、血压监护,开放静脉通路,仰卧位或中凹卧位或屈膝卧位(患者多无力支持,需帮助患者扶双腿或采用摇床调整体位)。遵医嘱抽取药物后,静脉推注药物前,告知医生同时观察患者用药。静脉推注药物时,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神志的改变,随时准备停药。患者静脉推注药物后,恢复窦性心律,会出现自觉心脏无力、头晕、四肢无力等状况,要和患者说明心率一下转为正常次数时,对于之前的供血状况一定有影响,已经配合医生应用其他药物(采用5%葡萄糖250 ml加入参麦60 ml 慢静脉滴注纠正血压下降,或5%葡萄糖250 ml加入舒血宁20ml慢静脉滴注缓解心肌缺血症状。血糖高的患者要加入胰岛素4U),患者的不适症状可逐渐缓解。安慰患者,减轻其焦虑心情,使其配合治疗。 2 护理时注意事项 (1)建立静脉通路时,要选择粗直的血管,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防止药物渗漏,影响抢救。又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掌握滴数,

心律失常

模块二 任务1-3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案例】 张先生,65岁,2003年因胸痛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发病后7天于某医院行介入治疗成功,述放入支架一枚。以后患者一直感觉尚可,偶有胸闷和气短。今日在家看电视时突然心悸,呼叫急救中心后经救护车送来医院。查体:发现脉率155次/分,律齐,立即吸氧行心电监测。建议住院治疗。 初步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 思考: 1.该患者患此种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最主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对未确诊患者进行心电图机操作的能力、对需要进一步确诊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机使用的能力、对重症患者进行电除颤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心律失常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心律失常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对心室颤动者抢救配合能力、能够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心律失常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 心脏的传导系统由产生和传导冲动的特殊分化的传导组织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窦房结产生冲动,沿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导最终到达心房与心室而产生一次完整的心动周期。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起源或冲动传导的异常均可引起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成为心律失常。 二、病因及分类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是引发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 (一)病因 1.窦性心动过速 病因:生理性:健康人饮咖啡、剧烈运动等器质性:甲亢、发热等 2.窦性心动过缓 病因:生理性: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病理性:颅内高压、甲减。临床表

现:胸闷、头晕 3.房性期前收缩 病因:生理性:过度疲劳、过度吸烟、饮酒,病理性:二尖瓣损害、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4.室性期前收缩 病因:最常见为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 5.心室颤动 病因:常见于风心病 (二)分类 1.冲动形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2)窦性心动过缓。3)窦性心律不齐。4)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室性)。2)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室性)。 3)心房扑动、心房颤动。4)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3)冲动传导异常: 1)房室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临床表现 视频:心律失常你知多少? 小组讨论:心律失常主要症状 1.窦性心动过速:100次/分<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50次/分。 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律,PP间期<0.60s,成人频率大多在100~150次/分 处理:一般不需处理,必要时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可减慢心率。 2.窦性心动过缓:40次/分<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律,PP间期>1.0s。常伴窦性心律不齐,即最长与最短的PP间期之差>0.12s 处理:生理性无需处理,病理性用阿托品,更严重者可安装心脏起搏器。 3.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表现: ①提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波,其形态与同导联窦性P波有所不同。 ②P’-R间期>0.12s。 ④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窦性P波之间的时限常短于2个窦性P-P间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 王凤娇 潘秋梅 李欣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王凤娇潘秋梅李欣 发表时间:2012-03-26T10:35:13.0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王凤娇潘秋梅李欣[导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王凤娇潘秋梅李欣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352-01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体会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按其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此外,临床上依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选择住院患者34例(心律失常患者),男为19例,平均年龄45岁;女15例,平均年龄63岁。 1.2 药物治疗剂量过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眩晕、震颤、感觉异常、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昏迷甚至呼吸抑制和心脏停搏等,应注意给药的剂量和速度。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者和老年人应减少剂量。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患者常因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心理反应,而这些不良情绪可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给予耐心解释和安慰,告知患者心律失常的可治疗性以及稳定的情绪对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床边巡视,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必要时酌情使用镇静剂。 2.2 一般护理 2.2.1 休息与活动偶发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建立正常的生活方式,注意避免劳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以保证患者的充分休息和睡眠。 2.2.2 体位护理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易使患者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感;当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表现时,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当出现血压下降、休克时,协助患者抬高头部和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血液供应;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取半坐位,以减轻肺淤血,缓解呼吸困难;当患者出现晕厥时立即取平卧位,将其头部放低,松解衣领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2.2.3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咖啡,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3 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伴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2~4L/min。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为抢救时用药做好准备。准备好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他抢救药品及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给药途径、剂量、速度的准确,观察药物的作用效果和副作用,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心律,及时发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突然发生的室扑或室颤应立即施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患者出现意识突然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等表现,立即进行抢救,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复律或配合临时起博等。 2.4 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准确掌握用药剂量、浓度、时间和方法;口服药物按时、按量,静脉注射药物时速度应缓慢,严格遵医嘱执行滴注速度;在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注意监测心律、心率、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变化,以判断用药疗效,及时发现因用药而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和药物中毒,做好相应护理。 3 讨论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如发热、疼痛、寒冷、饮食不当等),向其强调与医护人员配合控制疾病的重要性。生活规律、合理休息、劳逸结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和咖啡等;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的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饱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适当运动,运动时最好有家人陪同,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诱发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患者避免做屏气用力动作,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向患者解释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嘱其不可自行减量或撤换药物,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必要时提供书面材料,教会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的方法,每天测量脉搏至少一次,每次1 min,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和家属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①脉搏过缓,少于60次/分,并有头晕、目眩或黑矇;②脉搏过快,超过100次/分,休息及放松后仍不减慢;③脉搏节律不齐,出现漏搏、期前收缩超过5次/分;④原本整齐的脉搏出现脉搏忽强忽弱、忽快忽慢的现象;⑤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告知有晕厥史的患者应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带有危险性的工作,有头昏、黑矇表现时应立即平卧,以免晕厥发作时摔伤。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24. [2] 许亚珍,江朝光.重症加强护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337. [3] 包淑媚,李军,章莉丽.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118例.实用护理杂志, 2002, 6(18): 13.

关于心律失常

关于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心脏的电路出现问题 你可以屏住呼吸,但你无法屏住心跳。心脏的结构:两房两厅(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的房子。心脏的疾病可能是房子的墙壁出了问题(心肌疾病),可能是房子的门窗出了问题(心脏瓣膜疾病),可能是房子的水管出了问题(冠心病),也可能是房子的电路出了问题()。 与其他器官不同的是:心脏具有自律性。只要到菜市场买过鱼的人都知道,鱼贩子经常会把跳动的鱼心脏留在新杀的鱼肉上面,以此证明该鱼是新杀的。心脏在离体后,仍然能维持一段时间的跳动,这说明心脏还具有自律性。这是因为心脏上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叫———窦房结,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都受大脑控制,但是心脏例外,它不受大脑控制。 窦房结是发放冲动指令的“中央”,中央的指令要下达基层,中间需要经过一些通路,这就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所以,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由此分为两类,一类是冲动形成异常,一类是冲动传导异常。 经常性有一些病人很紧张地拿着心电图来找医生,说是被诊断为窦性心律。但实际上,正常的心律是从窦房结发出的,因此,窦性心律一般是正常心律,除非伴有心跳过快、过缓或不整齐。 只要是窦性心律,每分钟的心跳频率是60—100次,且节律整齐,就是正常的。如果频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就叫窦性心律过速;小于60次/分,则是窦性心律过缓;如果节律不齐,则称为窦性心律不齐。过快、过缓、停顿、不整齐等均属心律失常。若传导系统出现故障,就像我们所说的交通堵塞,上级的命令无法下传,心跳就会跳得更少,这叫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还包括另一大类,这是一类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心律。窦房结就像中央,中央发出的命令,下面各省如果统一遵守指令行动,一般就是正常养状态。但是,如果某个省(心脏的某个部位)不听中央的,在统一行动之前提前行动(即提前于窦房结跳动),这就是早搏。而扑动和颤动,则是更低一级的“基层县乡”自行其是所导致的,其跳动频率更快。 有些心律失常非常可怕。心律失常的症状范围很广,从完全没有感觉,到一发病就猝死的都有。一般常见的症状是感觉心跳不规则,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有时跳得太快,会出现心脏缺血,导致胸痛、眩晕甚至晕倒。 在此特别提到房颤,这种心律失常必须非常警惕,它绝不是心跳不舒服那么简单,房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慢性持续性房颤属于“钝刀子杀人”。如发生房颤,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和性质会发生变化,这样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就叫栓子。这些栓子顺着血流走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停在哪里就栓塞在哪里,造成那个部位的缺血坏死。临床上最多见的是脑梗死、心肌梗塞。房颤一开始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是其致残性是很可怕的,长期房颤,脑梗死、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 而一些来自心室的心律失常,如心室发生过速、扑动,会造成心脏射血不足,导致全身各器官(包括心脏自身)供血不足,可引起心力衰竭,以及重要器官的变性坏死。 根据病史,通过听诊心音、摸脉搏以及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可以确诊心律失常以及发现更多的心律失常。 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都要治疗。许多没有明显症状,不会危及生命的良性心律失常(如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可

精选-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 问题、措施及依据】 1. 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悸或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1)体位与休息:嘱病人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病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给氧:伴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给予2~4L/min 氧气吸入。 (3)制定活动计划:评估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 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窦性停搏、第二度U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病人或快速心室率引起血压下 降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 (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注是速度宜慢(腺苷除外),一般5~15 分钟内注完,静滴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胺碘酮静 脉用药易引起静脉炎,应选择大血管,配制药物浓度不要过高,严密观察穿刺局部情况,谨防药物外渗。观察病人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监测心电图,注意用药钱、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PR间期、 QT间期等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2. 潜在并发症:猝死。 (1)评估危险因素:评估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如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药物中毒等,有无电解质紊乱和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等。遵医 嘱配合治疗,协助纠正诱因。 (2)心电监护:对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频发(每分钟在5 次以上)、多源 性、成对的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预激伴发房颤,窦性停搏, 第二度U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立即报告医生。安放监护电极前注意清 洁皮肤,用乙醇棉球去除油脂,电极放置部位应避开胸骨右缘及心前区,以免影 响做心电图和紧急电复律;1~2 天更换电极片1 次或电极片松动时随时更换, 观察皮肤有无发红、瘙痒等过敏反应。 (3)配合抢救:对于高危病人,应留置静脉导管,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一旦发生猝死立即配合抢救。 3. 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 (1)评估危险因素:向病人及知情者询问病人晕厥发作前有无诱因及先兆症状,了解晕厥发作时的体位、晕厥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必要时心电监护,动态观 察心律失常的类型。 (2)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伴有头晕、晕厥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嘱病人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3)避免诱因:嘱病人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蒙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4)遵医嘱给予治疗:如心率显著缓慢的病人可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或 配合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对其他心律失常病人可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指南

心律失常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预防 一、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二、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阿-斯综合征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与体位变化无关,常由于心率突然严重过速或过缓引起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发现和抢救,复苏成功29例,心源性猝死6例。结论加强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急救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心律失常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症群。其病因多数是病理性的,但亦可见生理性的。发作时经心电图检查确诊。正常心脏以一定范围的频率产生基本上有规律的收缩,其收缩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并以一定顺序经由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将冲动传导至心房与心室。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形成或冲动传导异常均能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导致心律失常。针对此病的特点,要细心周到的护理。 一、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心律失常病人46例,其中男19例,女27例;年龄30~79岁,单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5例,预激综合征8例,冠心病11例,高血压病2例, 二、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1.询问心律失常患者有哪些不适,如心悸、乏力、胸闷、头晕、晕厥等,并了解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犯病前有无诱因,如过度紧张、劳累,或生气着急等,犯病时及犯病后对日常生活是否有影响。

2.定期测量心率和心律,学会判断是否存在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等心律不齐。患者存在房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需两位护士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以观察脉短绌情况,脉短绌次数逐渐减少,说明病情好转,或使用洋地黄维持量较合适。此外,还要观察神志状态、血压、呼吸频率。 3.心电图检查是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及鉴别心律失常病情变化的最主要手段,护士应学会使用心电图机,当病人突然发作心律失常时,应会及时描记心电图,并在心电图记录单标明日期和时间。 4.进行连续心电监测的患者,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及其类型、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治疗效果等。当病人出现频发、多源室性早搏,RonT现象、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心电监测连续时间过长,电极贴敷处会损伤病人皮肤,故应每24小时用温水擦拭电极处皮肤,若皮肤发红、发痒,应更换贴敷部位。 2.2对患者发生较严重心律失常的护理 当患者感觉心悸、乏力、胸闷、头晕时。护士要订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心情平静,以减少心肌耗氧及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判断呼吸困难的程度,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浓度35%~50%持续吸氧。迅速开放静脉,为抢救用药做好准备。备好抢救药品及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突然发生室扑或室颤病人,应立即给予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并同时呼叫医生。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给药途径、剂量,静脉滴注药物,注意点滴速度,观察药物作用及副作用。用药期间严密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查房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查房 参加时间:2015-04-30 参加人员: 主持人:吕晓春护士长 主持人:今天我们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查房,所选的就是1床的王树森,下面由责任护士史海琴介绍病例及给予的护理措施: 患者王树森,男性,73岁,主因“发作性心悸、恶心、呕吐6小时”于 2015-4-30-16:40入院,入院心电图示:宽QRS心动过速;患者既往体健,泪囊炎多年,未正规诊治入院查得BNP:2146pg/ml;CK-MB:7、3ng/ml,MYO:476、 6ng/ml;WBC:11、4×10∧9/L; 入院后给予的护理措施: 1、执行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常规,特级护理,重症监护 2、卧床休息,持续吸氧2-3L/min。 3、采取血标本送检,遵医嘱使用药物并观察用药反应 4、心电、血压、血氧饱与度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变化。 5、行入院宣教,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6、低盐低脂肪饮食 主持人:责任护士病例汇报的很详细、很全面,也制定出了主要的护理措施。心律失常就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中包括了多种类型,我来简单说一下发生机制,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障碍、冲动传导障碍与冲动传导异常。由于控制心脏的神经冲动不能规律产生且释放,或不能正常的传导而导致心脏的节律异常。 1、冲动形成障碍可见于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与后除极与触发自律性。正 常时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窦房结释放的神经冲动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传递到整个心脏,全面控制心脏的活动。这些心脏传导系统神经细胞、房室结及心肌细胞等都 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的自律性较低,在窦房结冲动的抑制下并不产生冲动。但当这些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窦房结功能障碍时,就可导致冲动形成一场,出现心律失常。这些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后除极期由于振荡性 去极化可以引起可扩步的动作电位,而产生异常冲动发放,触发自律性。 2、冲动传导异常包括传导减慢与传导阻滞,如房室结传导阻滞或房室束支传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查房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查房 参加时间:2015-04-30 参加人员: 主持人:吕晓春护士长 主持人:今天我们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查房,所选的是1床的王树森,下面由责任护士史海琴介绍病例及给予的护理措施: 患者王树森,男性,73岁,主因“发作性心悸、恶心、呕吐6小时”于2015-4-30-16:40入院,入院心电图示:宽QRS心动过速;患者既往体健,泪囊炎多年,未正规诊治入院查得BNP:2146pg/ml; CK-MB:ml,MYO:ml;WBC:×10∧9/L; 入院后给予的护理措施: 1、执行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常规,特级护理,重症监护 2、卧床休息,持续吸氧2-3L/min。 3、采取血标本送检,遵医嘱使用药物并观察用药反应 4、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变化。 5、行入院宣教,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6、低盐低脂肪饮食 主持人:责任护士病例汇报的很详细、很全面,也制定出了主要的护理措施。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中包括了多种类型,我来简单说

一下发生机制,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障碍、冲动传导障碍和冲动传导异常。由于控制心脏的神经冲动不能规律产生且释放,或不能正常的传导而导致心脏的节律异常。 1、冲动形成障碍可见于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和后除极和触发自律性。正常时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窦房结释放的神经冲动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传递到整个心脏,全面控制心脏的活动。这些心脏传导系统神经细胞、房室结及心肌细胞等都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的自律性较低,在窦房结冲动的抑制下并不产生冲动。但当这些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窦房结功能障碍时,就可导致冲动形成一场,出现心律失常。这些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后除极期由于振荡性去极化可以引起可扩步的动作电位,而产生异常冲动发放,触发自律性。 2、冲动传导异常包括传导减慢和传导阻滞,如房室结传导阻滞或房室束支传导阻滞,这种传导阻滞可以由于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引起。另一种常见的传导异常是折返形成,指一个冲动沿着环形通路传播,返回到其起源的部位,也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接下来由孙琴和大家共同复习一下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分类。 目前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以下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Ⅰ类药又分为A、B、C三个亚类。(1)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等药。 2)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利多卡因等药。 3)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氟卡尼等药。

精选-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悸或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1)体位与休息:嘱病人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病 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给氧:伴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给予2~4L/min氧气吸入。(3)制定活动计划:评估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 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窦性停搏、第二度Ⅱ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病人或快 速心室率引起血压下降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 强生活护理。 (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注是速度宜慢(腺苷除外),一般5~15分钟内注完,静滴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胺 碘酮静脉用药易引起静脉炎,应选择大血管,配制药物浓度不要过高,严密观察穿刺局部情况,谨防药物外渗。观察病人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监测心电图,注意用药钱、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PR间期、QT间期等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2.潜在并发症:猝死。 (1)评估危险因素:评估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如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药物中毒等,有无电解质紊乱和低氧血症、酸碱 平衡失调等。遵医嘱配合治疗,协助纠正诱因。 (2)心电监护:对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频发(每分钟在5次 以上)、多源性、成对的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预激伴 发房颤,窦性停搏,第二度Ⅱ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立即报告医 生。安放监护电极前注意清洁皮肤,用乙醇棉球去除油脂,电极放置部 位应避开胸骨右缘及心前区,以免影响做心电图和紧急电复律;1~2天 更换电极片1次或电极片松动时随时更换,观察皮肤有无发红、瘙痒等 过敏反应。 (3)配合抢救:对于高危病人,应留置静脉导管,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一旦发生猝死立即配合抢救。 3.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 (1)评估危险因素:向病人及知情者询问病人晕厥发作前有无诱因及先兆症状,了解晕厥发作时的体位、晕厥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必要时 心电监护,动态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 (2)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伴有头晕、晕厥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嘱病人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3)避免诱因:嘱病人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蒙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线粒体病及其相关的心律失常

线粒体病及其相关的心律失常 胡喜田1  李伟峰1  张海澄 2 [摘要] 线粒体病是指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 多系统疾病。线粒体病对心脏的损害主要包括器质性和电生理损害,临床上最常见的为Keam s 2Sayre 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脏传导系统的损害,发生的心律失常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线粒体病;综述;Kea m s 2Sayre 综合征;心律失常DO I :10.3969/j .issn .1007-2659.02.007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59(2010)02-0111-03作者单位:1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心内三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44) 作者简介:胡喜田(1973-),男(汉族),河北邯郸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专业特长为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 1962年Luft 首次提出线粒体病后,人们对线粒体病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并且伴随着实验室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Anders on 测定出人类线粒体DNA (m t D NA )的全长序列,并提出线粒体母系遗传的概念,人类对线粒体病的认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目前已经发现线粒体病的线粒体基因存在100个点突变和200个缺失。在对线粒体功能方面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线粒体不但产生ATP,而且产生体内95%以上的活性氧;不但调节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而且调控细胞凋亡。在对线粒体内各种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线粒体病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或脑病,扩展到心脏、消化、肾脏、内分泌、眼等多系统多器官疾病,而在这些系统中的发病情况,尤其是在心脏的发病状况,往往和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联系。正式基于对线粒体及其疾病的深入认识,线粒体医学的概念已经被提出。 1 线粒体病概述 线粒体病是指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多系统疾病。目前临床对线粒体病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病变部位而分,包括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脑肌病和线粒体脑病三类。它们各自又有更详细的分类。 线粒体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是线粒体病临床表现各异的基础。它的不同结构部位含有不同的酶系统。线粒体的正常结构及其酶系统在人体的能量代谢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线粒体病正是这一系统失用所致的结果。 线粒体由约1500个多肽组成,大部分是由核DNA (n D 2 NA )编码,虽然m t D NA 仅保留了13个氧化磷酸化多肽的基 因,但其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复合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人类m t D NA 是存在于细胞核外长16569bp 的唯一的双链闭环DNA,分轻链和重链,含37个基因(包含22个t RNA 基 因,2个r RNA 基因和13个编码线粒体呼吸链酶蛋白的基因),主要编码呼吸链及与能量代谢有关蛋白[1]。线粒体呼吸链中被m t D NA 编码的酶包括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Ⅲ,Ⅳ,Ⅴ。m t D NA 缺失或点突变使编码线粒体氧化代谢过程必需的酶或载体发生障碍,糖原和脂肪酸等不能进入线粒体充分利用和产生足够的ATP,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和产生复杂的临床症状,从而出现临床上不同类型的线粒体病。 mt D NA 突变主要包括:与蛋白合成有关的t RNA 基因点突 变,编码线粒体呼吸复合体亚基的结构基因突变,mt D NA 片段缺失和mt D NA 的耗竭。此外,由于大多数呼吸链复合体亚基是由n DNA 编码,并且mt D NA 复制和表达需要的许多酶也是由 n DNA 编码,因此n DNA 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 线粒体病有以下显著遗传学特点[2]:①母系遗传:受精卵线粒体几乎均来自卵子,故与孟德尔遗传方式不同,母亲将 mt D NA 传递给子代,只有女儿可将mt D NA 传递给下一代,这被 称为母系遗传。②高突变率:mt D NA 裸露于高水平的氧化磷酸化环境中,无组蛋白保护,突变率较n DNA 高10余倍,且缺乏有效的修复机制,相比常染色体遗传病,线粒体病每一代发病个体相对较多。③阈值效应:因每个细胞mt D NA 有多重拷贝,只有突变型达到某一阈值时患者才会出现症状。在心脏、肌肉、神经等能量需求高的器官,阈值低于低能量需求器官。④遗传易质性:不同mt D NA 突变可导致相同疾病,而同一突变可引起不同表型。⑤mt D NA 突变的表型效应由突变类型、易质状态(突变型所占比例)以及组织对线粒体ATP 能量产生的依赖程度所决定。能量需求越大的组织器官如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等临床受累越早,越严重。 线粒体病的病理变化为病变组织异常线粒体的聚集、线粒体糖原和脂滴堆积和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即线粒体结构和数目的异常。组织活检Gomori 染色可见异常线粒体聚集的蓬毛样红纤维(RRF );比Gomori 染色更具诊断意义,并且是线粒体疾病所独有的表现,即电子显微镜下所见:线粒体嵴增多、排列紊乱呈同心圆状排列、肌丝间可见较多脂滴、成团或串珠状等。线粒体病的生化表现主要是血清乳酸丙酮酸的升高。由于ATP 合成障碍,无氧酵解增强,故大多数患者血清中乳酸丙酮酸水平升高,尤其是运动后乳酸丙酮酸 ? 111?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年第24卷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