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地名由来
中国地名由来(华北)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华北)——华北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作者:牛汝辰(1)北京北京市(Beijing Shi)位于东经116.4°,北纬39.9°,在华北平原北端。
为我国首都。
古称蓟。
春秋战国时为燕地。
秦为上谷郡地。
汉为广阳郡,隋唐为幽州治所。
辽置南京,也称燕京。
宋为燕山府。
金为中都。
元为大都。
明改北平府。
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
据《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
”顺天府下云:“永乐元年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
”永乐十九年迁都于此,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
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为北平。
1949年复改北京市。
据《尔雅》:“绝高为京。
”据《公羊传》:“京者何?大也。
”由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最高领导层所在地,故称京,又因地处北方,与南京相对而北京。
昌平县(Changping Xian)位于东经116.2°,北纬40.2°,在北京市西北。
汉置昌平县。
治所屡徙。
明景泰三年(1488年)徙今昌平县治。
据《清一统志》:“昌平城南有南沙河,此河又名昌平水,故县以水得名。
”密云县(Miyun Xian)位于东经116.8°,北纬40.3°,在北京市东北部。
后魏时置密云郡,并置密云县,因县南有密云山而得名。
据《名胜志》:“山藏云雾,县取名。
”即山藏云雾中,得名密云山,县以山为名。
也有人认为此说不确。
通县(Tong Xian)位于东经116.6°,北纬39.8°,在北京市东部。
西汉置路县,东汉改潞县。
金设通州。
据《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
俗称北通州,以别于江苏省之南通。
1914年改为通县。
延庆县(Yanqing Xian)位于东经115.9°,北纬40.4°,在北京市西北部。
元置龙庆州,《明一统志》卷五:“以仁宗生于此,升为龙庆州。
河北省藁城市
河北省藁城市城区地名规划方案(2006—2020)藁城市区划地名办公室2009年12月17日一、城区地名规划说明藁城市地域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台西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同时,市区街路等各类地名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城镇规划,加强地名宏观管理,提升地名标准化整体水平和城镇文化形象,已势在必行。
编制和实施地名规划,要以国家地名管理法规为指针,以城区建设规划为依据,尊重历史、反映特色、面对现实、着眼长远,引导城镇地名科学有序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的顺畅运行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
编制本规划是进一步弘扬藁城地名文化、彰显“千年古县”风彩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
因而,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得到了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具体指导。
为了取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在编制规划前,开展了地名规划征名活动,收到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建议;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召开了三次地名委员会成员、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文化名人参加的研讨会,并走访社会知名人士、座谈征询意见和建议,吸纳了大家的意见,使之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最后,请上级地名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呈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坚持与城区建设规划同步相伴而行,以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藁城市城区地名规划文本目录一、地名规划的原则 (4)二、地名概况综述 (5)三、地名总体规划设计 (7)四、地名具体规划方案 (8)五、街路、胡同巷(更)名一览表 (13)六、藁城市城区2006---2015新增街路 (17)七、地名规划的实施步骤 (18)八、关于批转市民政局《藁城市城区地名规划方案》的通知 (19)九、地名规划图 (20)一、地名规划的原则本规划遵循“名副其实、规范有序、提高品位、雅俗共赏、好找易记”的基本方针,注意掌握如下原则:(一)、要从城区地名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
地名生僻字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地名生僻字古语云:北不识盱眙,南不识盩厔。
(或:西不识盱眙,东不识盩厔。
)说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就困扰于地名中的生僻字,但由于地广人多地名就多,一旦把这些生僻地名取消,又增加了重名的麻烦,而且也会抹杀了很多历史遗产。
作为地理爱好者,我从小就一直遭受着地名的折磨,小学时不认识邯郸,觉得这地方太格路了,难怪别人学不会他们走步。
还有山东莒jǚ县,读《上下五千年》齐桓公那一段,常读作:齐桓héng公,莒lǚ国。
中学受到《小石潭记》影响,一直把天津宝坻dǐ读作chí。
另外对于浙江台tāi州也是偶然听到天气预报才知道正确发音。
这里简单罗列一下中国的难念地名,很多是我查了又忘,忘了又查的,也会有一些错误,希望大家给予指正:难认的地名穆棱这个“棱”字,是个多音字,穆棱的“棱”应读líng,易误读为l éng。
辽宁:1.阜新阜新的阜,应读fù,易误读为“bù”以及“fǔ”。
2.桓仁桓仁的桓,不读héng,应读huán。
汗青上有个齐桓(huán)公,不能读成齐桓(héng)公。
新疆:巴音郭楞巴音郭楞的“楞”,应读léng,易误读为lèng。
内蒙古:1.巴彦淖尔巴彦淖尔的彦,应读yàn;淖应读nào,不读lào。
河北172个县市区名称由来大揭秘!
河北172个县市区名称由来大揭秘!按照古代“九州”之说,河北属于冀州,故简称“冀”。
战国时期,南部属赵国,北部为燕国,故别称“燕赵”。
唐时主要属于河北道(位于黄河之北),始有河北之称,故称“河北”。
石家庄新华区:以境内新华路得名长安区:以境内长安路命名桥东区:因处铁路桥东得名桥西区:因处铁路桥西得名裕华区:以境内有裕华路得名井陉矿区:原为井陉县地,1950年析井陉煤矿周围村庄置区藁城市: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置槀城县,蒙古太祖初年(公元1205年),改稾城为藁城,意思是“水草丰美,绿树环绕”的地方。
晋州市:《大明一统名胜志·直隶名胜志》卷8:“自晋伐鲜虞围鼓,其君鸟鞮卒归于晋,乃知兹地属晋已久,州名盖取诸此。
”新乐市: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新市县置新乐县,因古西乐邑谐音得名鹿泉市:名称来源相传与韩信有关,韩信有次外出狩猎,发现一只白鹿,追将过去,搭箭急射,待寻到时发现鹿未见,箭射在石头上,拔下箭来,一股泉水涌出,后取名白鹿泉,此地便得名“获鹿”,方言称(huai lu)。
井陉县:《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
《述征记》载,井陉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县名即源于此正定县:西汉初属恒山郡(后改常山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平东垣叛将赵利,取真正安定之意,更名真定县,清雍正间因避世宗胤禛名讳改名正定。
赞皇县:公元前968年,周穆王举进兵,在巑山(今赞皇山,县城西南25公里)一带大败犬戎。
得胜后,周穆王登游巑山,并封为赞皇山。
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今赞皇县得名的历史背景。
赵县:据《元和郡县志》卷17赵州:“因赵国为名。
”栾城县:清同治《栾城县志》卷1:“栾城以栾武子肇封而得名。
”灵寿县:因县内产灵寿木而得其名。
《史记·赵世家》索隐引《世本》称:“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
”今县因古灵寿为名。
行唐县:据乾隆《行唐县新志》卷3:“初帝尧封于唐,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地。
藁城所有村子的来历,苍天之下仅此一篇!
藁城所有村子的来历,苍天之下仅此一篇!· 2017-07-16【增村镇】增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氏祖先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
后陆续迁来一些居民,人口增加,故取名增村。
【增村镇】城元明永乐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些人在此地居住,仍沿用原村名城元。
【增村镇】镇南明永乐二年,该村居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因该村坐落于当时大镇府城驿(现为正定县新城铺)的南边,故取名为镇南。
【增村镇】黄家庄明永乐年间,该村黄氏家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以姓氏取名叫黄家庄。
【增村镇】大慈邑明燕王扫北后,于永乐二年该村居民祖先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迁来此地定居。
因位于磁河岸边,村民们希望由此得到利益取村名慈益,后将“益”改为“邑”,称为慈邑。
又该村西南方也有一个慈邑村,为便于区分,该村又较大,故改名叫大慈邑。
【增村镇】东慈邑明永乐年间,该地居民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因该村坐落于大慈邑村庄的东边,故取名叫东慈邑。
【增村镇】西姚村明永乐二年,姚氏祖先奉诏先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取名姚村。
后相继搬来孟、关、李、张姓家族。
仍叫姚村。
后因人口增多,居住分散,于清朝后期,将姚村按方位分为四个村。
西姚村因位于最西边而得名。
西姚村又叫张家姚村,因姚家人丁不旺,张家成了大户,故别称张家姚村。
【增村镇】李姚村明永乐年间,姚氏家族最先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取名姚村。
后来孟、李、关、张等姓也相继迁入。
后因人口增多,居住分散,于清朝后期将姚村分为四个自然村。
因该村李姓居多,冠以姓氏,取名李姚村。
【增村镇】中姚村明永乐年间,姚氏祖先最先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取名叫姚村。
后来孟、关、李、张等姓相继迁入,仍称姚村。
因人口逐渐增加,居住分散。
于清代后期将此村分为四个姚村。
因该村位于中部,故取名中姚村。
因该村姓孟的较多,故别称孟家姚村。
【增村镇】东姚村明永乐年间,姚氏祖先最早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起名叫姚村。
3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历史地位
第三讲氏贵族驻新市,守氏台西开纪元。
上次我们讲了先商民族祖先在石家庄市一带起源、迁徙、发展的历史。
今天,我们要说说商代这一地区的文明的发展。
主要讲两个地方和两个重要的商朝世族。
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正定县的新城铺,一个是藁城市的台西。
这两个村子,一个位于石家庄正定飞机厂附近,另一个位于石黄高速公路北侧。
在这两个村子的边上,都有高大的古代夯土遗址。
在那些夯土下面,掩埋着一个商代奴隶主贵族的城邑,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甚至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首先说,第一个地方,正定新城铺商代遗址,位于正定机场北侧。
正定的摄影家武威振老先生曾经拍摄过一张从新城铺故城遗址看正定机场飞机起飞的照片,体现了古老的城垣和新的航空港之间的对比。
新城铺是正定北部的一个重镇,在新城铺村北原有东西排列的城垣遗址,当地俗称“城岗”。
由于风雨冲刷和农民平整土地和用土,城垣土丘大都现已不存,仅存一处高大的土丘。
当地农民曾在土丘和周围发现过商周青铜器、陶器和石器等。
在正定新城铺商代遗址,曾经出土过很多商代青铜器。
其中有带有“”氏奴隶主世族族徽的多件青铜礼器和青铜酒器。
新城铺出土的青铜爵与青铜觚上,刻有“册”的铭文。
册,就是氏家族的一个奴隶主贵族的名字。
在安阳殷墟晚期遗址中,也出土过带有“”氏家族铭文的青铜器。
譬如殷纣王二十五年铸造的一件青铜器,主人椃,就是殷纣王的宰臣,就是宰相。
导读一氏封地,究竟是不是一处商朝贵族的城邑?文物璀璨,滹沱河畔究竟有多少商王朝遗迹?青铜时代,商朝贵族究竟留下了多少青铜器?石话实说,梁勇来说。
在新城铺和殷商王朝的都城,都出土了氏家族的青铜器,足以说明,氏是殷商后期地位很高的奴隶主贵族。
他的家族肯定不会居住在穷乡僻壤的小村里。
在殷纣王帝辛奢靡腐败的时期,这处保留大量青铜器的重要遗址,作为氏贵族的封邑,应该具有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和奢华的墓葬。
上个世纪正定县文保所樊子林先生,曾经执着的在新城铺征集文物,并抢救性发掘了新城铺一处商代古墓遗址,发现了六件重要的青铜器,其中有的青铜器上还残留着商代精美的丝纺织品的残片。
河北省藁城,地名由槀、高到藁,政区由县、市到区,请看变化轨迹
河北省藁城,地名由槀、高到藁,政区由县、市到区,请看变化轨迹藁城(gǎochéng)地处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市东部。
西距石家庄市31千米,东北距首都北京264千米。
总面积 836平方千米,总人口 78万。
一、藁城早在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朵氏”部落即在此劳动生息。
春秋时,为肥子国地。
周景王十五年(前530),晋灭肥,遂为晋地。
战国初为中山国地,赵惠文王三年(前296),赵灭中山,遂为赵地。
西汉初,置肥累县(治所城子)。
高祖五年(前202)置九门县(治所九门)。
元鼎四年(前113),始置槀城县(治所丘头)。
东汉,肥累县省。
西晋泰始元年(265),槀城县省。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复置槀城县。
北齐,改槀城县为高城县,省曲阳县(今晋州市地)入高城县,并置巨鹿郡于此,省九门县入真定县。
隋开皇六年(586)复置九门县。
析高城县置昔阳县(今晋州市)。
十年(590)置廉州(治所今藁城)。
十六年(596)又析高城县置柏肆县(今城北30里)。
省九门入真定。
十八年(598)高城县复名槀城县,寻复置九门县。
大业初,废柏肆、新市县(治所今正定新城铺)入九门县。
二年(606)廉州废,三年,城县治由丘头迁废廉州治(今藁城治)。
大业十三年(617),复置柏肆县,并置宜安县(治所宜安)、新丰县(治所辛丰)、信义县(今藁城西北)。
同时,复置巨鹿郡,领宜安、辛丰、柏肆、槀城四县。
于九门县置九门郡,领九门、信义二县。
唐武德元年(618),九门郡改称观州,巨鹿郡改为廉州。
四年(621),省柏肆、宜安、新丰入城。
五年(622),省信义入九门,观州废。
十七年(643)廉州废。
天佑二年(905),因避朱温父名城之讳,槀城县改为槀平县。
五代十国,后梁乾化二年(912),复名槀城县。
宋开宝六年(973),九门县省入槀城县。
二、蒙古太祖时,改“槀”为“藁”,遂称藁城县,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升为永安州,寻复为县。
明清因之,民国28年(1939)10月,藁城滹沱河以北地区与正定县平汉路以东地区组成正藁办事处(县级)。
地名生僻字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地名生僻字古语云:北不识盱眙,南不识盩厔。
(或:西不识盱眙,东不识盩厔。
)说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就困扰于地名中的生僻字,但由于地广人多地名就多,一旦把这些生僻地名取消,又增加了重名的麻烦,而且也会抹杀了很多历史遗产。
作为地理爱好者,我从小就一直遭受着地名的折磨,小学时不认识邯郸,觉得这地方太格路了,难怪别人学不会他们走步。
还有山东莒jǚ县,读《上下五千年》齐桓公那一段,常读作:齐桓héng公,莒lǚ国。
中学受到《小石潭记》影响,一直把天津宝坻dǐ读作chí。
另外对于浙江台tāi州也是偶然听到天气预报才知道正确发音。
这里简单罗列一下中国的难念地名,很多是我查了又忘,忘了又查的,也会有一些错误,希望大家给予指正:难认的地名穆棱这个“棱”字,是个多音字,穆棱的“棱”应读líng,易误读为l éng。
辽宁:1.阜新阜新的阜,应读fù,易误读为“bù”以及“fǔ”。
2.桓仁桓仁的桓,不读héng,应读huán。
汗青上有个齐桓(huán)公,不能读成齐桓(héng)公。
新疆:巴音郭楞巴音郭楞的“楞”,应读léng,易误读为lèng。
内蒙古:1.巴彦淖尔巴彦淖尔的彦,应读yàn;淖应读nào,不读lào。
藁城历史1
兴安镇:兴安、贾村、正公、武家庄、陈 村、苍德、织锦、角中、董家庄、赵家庄、 张村北街、张村中街、张村南街、冯白露、 东里村、留章、冯村、西里村、冯马村等 19个行政村;
常安镇:锁家寨、永安、里庄、东辛庄、 南楼、北楼、朋学、耿村、王家庄、豆家 庄、南朋、南黄家庄、后营、大常安、小 常安、柳树寨、南周卦、北周卦等18个行 政村;
藁城境内多河流,古时有太白渠、斯洨水, 近代有滹沱河、白羊河、郦阳水等。滹沱 河是历史上有名的“恶水” ,,十年九泛, 河道变迁无常。
因此,域内村名多与水有关,如:清流, 中照,漂里,北龙宫,南龙宫,水范寨, 北汪,北洼,西洼,南洼,韩家洼,堤上, 前堤里,后堤里,北堤里,庄货头,桥板, 北桥寨,南桥寨,东桥寨,北蒲城,东蒲 城,西蒲城等。
九门,据县志记载:“赧王六年(公元前 309年)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 中山之境。”“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 前271年),蔺相如城之。”
“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 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靖难之 役”爆发,藁城为御燕重镇。滹沱河沿岸 成为主要战场。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 年),因久经战乱、疫灾,原县民仅存三 分之一。永乐帝两次颁诏,令山西之民迁 来藁城。至今,藁城仍有先民来自山西省 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之传说。
九门回族自治乡:只都、早落、北白皮、 南白皮、黄庄、南屯、周辛庄、禅房、九 门、庄货头、前堤里、后堤里、只照等13 个行政村;
张家庄镇:张家庄、赵庄、李家庄、蔡家 岗、三丘、鲍家庄、南贾同、北贾同、南 龙宫、北龙宫、大丰化、小丰化、小慈邑、 北小屯、西蒲城、北蒲城、东蒲城等17个 行政村;
藁城地名由来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藁城市地名由来藁城,古时称肥累,高城等。
约3400年前,《公元前1400年。
》,县镜先民----朵氏部落在沿河岸高地筑房垒灶。
凿井饮水,种粟栽木,繁殖生息,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境内已是河流密布,林木高棕·遂改高城为稾城。
蒙古太祖初年《公元1205》,又改稾城为藁城,意思是水草丰美,绿树环绕的地方。
藁城各个村名由来也能找到原由。
第一类与河流有关而命名的。
藁城境内多河流,古时有太白渠、斯洨水,近代有滹沱河、白羊河、郦阳水等。
滹沱河是历史上有名的“恶水”,十年九泛,河道变迁无常。
因此,域内村名多与水有关,如:清流,中照,漂里,北龙宫,南龙宫,水范寨,北汪,北洼,西洼,南洼,韩家洼,堤上,前堤里,后堤里,北堤里,庄货头,桥板,北桥寨,南桥寨,东桥寨,北蒲城,东蒲城,西蒲城等。
第二类移民后新命名的村。
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靖难之役”爆发,藁城为御燕重镇。
滹沱河沿岸成为主要战场。
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因久经战乱、疫灾,原县民仅存三分之一。
永乐帝两次颁诏,令山西之民迁来藁城。
现在,藁城仍有先民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传说。
如早落和落生,取落地生根之意;小吴村,杨马村,杜家庄,刘家佐,卞家寨,李家疃,以同姓家族聚集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河北省各市地名由来
河北省各市地名由来□河北省□按照古代“九州”之说,河北属于冀州,故简称“冀”。
战国时期,南部属赵国,北部为燕国,故别称“燕赵”。
秦分属上谷、渔阳、右北平、广阳、邯郸、巨鹿、代、恒山、辽西等郡。
两汉时期分属冀州和幽州刺史部管辖。
唐时主要属于河北道(位于黄河之北),始有河北之名。
北宋时南部属河北西路和河北东路,北部属辽国。
元明清三朝均建都北京,河北为京畿之地。
元属中书省管辖;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河北承宣布政使司,后改为京师;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为直隶省。
1928年改为河北省。
1949年8月成立河北省人民政府。
现辖11个地级市和36市辖区、22个县级市、114个县。
省会石家庄市【石家庄市】原为获鹿县(今鹿泉市)的小村,清末因京汉、正太铁路交汇于此而发展成镇。
1925年设石门市,直属直隶省;1947年11月12日解放,改为石家庄市。
1958年属石家庄专区(1968年改为石家庄地区);1968年成为河北省省会;1978年成为河北省辖地级市;1993年撤消石家庄地区,辖区归属石家庄市。
现辖6区(长安、桥东、桥西、新华、裕华、井陉矿区)、12县(井陉、栾城、正定、深泽、无极、赵县、高邑、元氏、行唐、赞皇、平山、灵寿),代管5市(辛集、藁城、晋州、新乐、鹿泉)。
【唐山市】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此建唐山煤矿,以境内有座唐山而得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设唐山镇;1938年设唐山市,属滦县。
1949年直属河北省;1958年属唐山专区(1968年改为唐山地区);1978年成为河北省辖地级市;1993年撤消唐山地区,辖区归属唐山市。
现辖6区(路北、路南、古冶、开平、丰润、丰南)、6县(滦县、乐亭、迁西、玉田、滦南、唐海),代管2市(遵化、迁安)。
【秦皇岛市】明初于山海关设卫所驻军。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辟为通商口岸,始名秦皇岛,以秦始皇求仙跸此而得名。
1948年设秦榆市。
1949年改为秦皇岛市,直属河北省;1958年属唐山专区(1968年改为唐山地区);1983年成为河北省辖地级市。
为什么叫正定?井陉?长安?一篇文章告诉你石家庄各区县名称由来
为什么叫正定?井陉?长安?一篇文章告诉你石家庄各区县名称由来石家庄辖区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
石家庄市辖8个区、1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分别为:新华区、桥西区、长安区、裕华区、井陉矿区、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晋州市、新乐市、正定县、深泽县、无极县、赵县、高邑县、元氏县、赞皇县、井陉县、平山县、灵寿县、行唐县。
另外还有之前石家庄代管,县由河北省直管的县级市辛集。
作为一个石家庄人,这些地方的名称由来,你知道吗?新华区得名因境内的新华路。
石家庄有条复兴路,解放后改名为群众路,后来改为新华路,2015年,石获南路(自西二环北路至桥西区与鹿泉区交界处)也更名为新华路。
更名后的新华路,东起车辆厂前街,西至桥西区与鹿泉区交界处。
新华区包含,二环以内的新华路部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都知道石家庄以前是一个小村庄,但原来的“石家庄村”所在的位置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原石家庄村的范围就在现在的大桥路以北,兴凯路以南,北大街以西,清真寺街以东。
今天我们看金亿城、新华集贸那一带,就是老石家庄村的区域。
桥西区最初因地处铁路大石桥以西,而统称'桥西'。
大石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区中心、大桥路与公里街交叉口东北侧、石家庄解放纪念碑之北。
大石桥建于1907年,全长150米,高7米,宽10米,共23孔;桥身全系石灰岩砌成,坡面平缓;桥头两侧各有石狮雕塑二尊。
该桥因采用大块方石砌成,故名大石桥。
石家庄俗称的桥东、桥西即以此桥为界。
桥西区1955年改名为永安区。
1956年与新华区合并称桥西区,60年曾将整个获鹿划归桥西区领导,69年与新华区分开取名红卫区,1979年恢复桥西区名称至今。
2014年9月23日撤销石家庄市桥东区后部分街道划归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以当时境内长安路命名,提到长安路现在很多年轻的石家庄人都不知道是哪里,说起中山路,肯定没有石家庄人不知道,如今的中山东路就是原长安路、解放路合并而来,解放路就是地道桥到北国这一段,建设大街在往东,就是当年的长安路。
石家庄、鹿泉、古石邑在春秋战国时的归属
石家庄、鹿泉、古石邑在春秋战国时的归属石家庄是上世纪发展起来的城市,它属于鹿泉,原获鹿的一部分。
有人问我鹿泉和石家庄的地理关系。
我说这样比方说吧;原来的获鹿就像一个圆的大饼,一个人咬了一口,由于这张饼太大,一口吞不下,口中的是石家庄,剩下的是获鹿。
也就是:石家庄的三周都是获鹿。
它的最东边还剩下两个乡丢给了栾城县。
就是荆壁,后来写作京北。
这块地在隋代以前叫做“石邑县”。
在春秋战国时“石邑”只是一个邑的名字。
秦实行郡县制,它才叫做石邑县。
石邑县所领有原来的石邑、封龙、鄗三个邑的面积的土地。
后来作为真定县的地址从石家庄的市郊的的东古城北迁。
石邑又拥有了滹沱河南岸的一些地方。
形成了以后获鹿县的领地图形直到解放后。
一九五二年,获鹿县党部还在石家庄中山路上。
后来石家庄设置了市。
市县分治,获鹿被分离出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省会治所迁来石家庄,石家庄才有了大的发展。
才向东最近几乎占了获鹿的全境(还剩下有两个乡留给了栾城)。
同时也占了正定一小部分。
更形象的说石家庄是一个螺丝,鹿泉就是一把活口扳手死死的从三面卡住“石”螺丝。
它,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它在春秋时期属于鲜虞,后来属于赵国。
这在获鹿县志都有记载。
但我对于这种记载多有疑问,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获鹿县县志的成书比较晚。
对于上古历史只是追记,固有语焉不详之处颇多。
所以我提出质疑:我认为:这块地从未属于过“鲜虞”。
只不过在获鹿的北边有少许地方暂短的属于过中山。
应该说中山和鲜虞是不同的,中山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家。
鲜虞是狄族。
在《左传》中,许多时候鲜虞与中山同时出现,所以它们不应该是一个国。
但中山武公复国后的中山国就不应是“狄族”的国家了。
根据许多史料证实他是周王室的后裔。
他的臣子的名字也是汉族的名字,和少数民族的如“鸢鞮”等的名字就不一样。
虽然沿用中山国的名字。
可以肯定的是“后中山国”是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他的君主是周王族的后代。
可以参看《史记·六国年表》。
透过民间口头传说,缅怀、追思先祖董俊
透过民间口头传说,缅怀、追思先祖董俊透过民间口头传说,缅怀、追思先祖董俊董俊第26世孙董职嵩董俊(1185-1233),字用章,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
金末归元,以功累官左副元帅,大小百战,无不克捷。
后围金主于归德,力战而死。
俊忠实自许,不妄杀戮,故人乐为之用。
后追封赵国公,谥“忠烈”。
这是史册对先祖董俊简要的描述。
在董俊的故乡藁城,流传很多关于董俊老祖的传说故事。
我是董俊的第26世孙‘职’字辈,这些年把这些传说和有关历史资料对照,发现有些传的不准确了,也有些传错了。
比如,董俊墓的神道碑在祖坟矗立了几百年,碑文清楚记载‘战死归德’,而传说中是被皇帝‘屈斩’。
为何出现这样大的偏差,估计是发泄某种愤恨情绪。
而董廉王的传说,并没有文字记载,大概是因怀念祖先而表达的自豪情感之寄托;不管怎样吧,我把读史的收获和口头传说进行一下梳理,初步列出下面几个问题,请学者及董氏族人一起讨论研究,同时透过我们老家的这些传说,缅怀、追思先祖董俊。
现在从以下九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一、董俊是否曾被封王?还是因‘廉州之王’而被尊称为董廉王?藁城人大都知道董廉王,在南董乡南大章、北大章村数千名董俊后裔们,对董廉王更加熟悉。
大家在春节拜年、家庙(祠堂)祭祖、去董家坟烧纸等活动时,常常提起老祖爷董廉王,致使其名号辈辈传承而经久不衰。
祠堂族谱的最上端是董俊的画像,正堂的中间供奉董俊神龛牌位。
谁都知道董廉王就是先祖董俊,但到底是‘莲王’还是‘廉王’,或者是‘梁王’,谁也说不清楚。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这几年查遍了《元史董俊传》、《太傅忠烈公神道碑》、吴澄(1249-1333)撰写的《题董氏家传世谱后》、吴师道(1283-1344)著《董氏家传录序》、《赵国忠烈公赠谥制》、《藁城县志集注》以及《元史董文炳传》等史籍,都没有关于‘王’的记载。
分析认为,族人辈辈口传、十里八乡都知道的董廉王和董廉王坟,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其历史的特定内涵。
河北省各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河北省各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河北省各市名称的由来1.张家口张家口名称来自于张家堡。
张家口的发源地是现位于桥西区的堡子里一带,这里的发展是整个张家口逐步繁荣的历史见证。
而张家口名称的由来也和这里有密切的关系。
堡子里(亦称下堡),明代时属京师宣府镇,为万全右卫地。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挥使张文始筑城堡,名张家堡。
张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
2、保定宋朝于清苑县置保塞军。
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太宗十一年( 公元 1239 年〉 , 改顺天军为顺天路 , 保州为路治。
至元十二年 ( 公元 1275 年 ), 将保州和定州北部的几个辖县合并为保定路 , 治清苑,保定之名大约是因为取自保州和定州辖县的缘故。
因为同时代有好多这样的取名,比如邢洺路,近代保定学者将保定解释为“保卫大都安定天下”的意思,属后人之附会。
4. 邯郸《汉书》注者张晏解释:“邯郸山在东城下。
单,尽也。
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说明邯郸的名称来自于邯郸山。
近代邯郸学者,将邯郸的名称来历解释为邯郸是太阳即将升起的地方。
这种解释有些牵强附会。
5. 邢台邢台是商朝曾迁都于此;西周时为邢国所在,秦汉置巨鹿郡;晋末羯人石勒又建都于此,别称襄都,后置襄国郡,隋代更名邢州,沿袭唐宋,宋末邢州升为信德府,金复改邢州,元代升邢州为顺德府,后再升为顺德路,明代清代复为顺德府。
邢台县自建县以来就与州府同城,秦置信都县,汉改襄国县,隋称龙岗县,宋改邢台县,沿用至今。
邢台城内有邢侯和赵成侯所筑之臺,历代为名胜之地,早在唐代已经有邢台的别称出现,五代时期已有唐明宗镇邢台的记载,宋代更龙岗县为邢台县,盖取原邢地与檀台古名,合称邢台。
今邢台市之名沿用自邢台县,邢台二字意思为邢国之地,有檀台。
檀台最初由邢侯所筑,称邢侯台、古邢台,战国时期赵成侯扩建为檀台,赵武灵王曾于此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从而声名远播。
寻访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七项“世界之最”
寻访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七项“世界之最”石家庄市藁城区城区西10公里、307国道北侧,有一个村庄叫台西村,隶属于岗上镇。
历史悠久的村落台西村以前并不叫台西,据《藁城县志》记载,台西村在明朝以前,称为许村,那为什么改了名字呢?原来,在许村东南约10公里处,还有一个徐村。
明朝时,徐村出了个礼部尚书石珤,威望极高,在明朝成化末年,他和弟弟石玠一同考上进士,加上其父石玉,也是一名进士,被称为“一门三进士”。
因为许村、徐村语音相同,常常出现误会,根据许村东北三个土台的地貌特征,将许村改名为台西,一直沿用至今。
台西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西商代遗址,就坐落于该村,位于台西、庄合、故城、内族四村之间,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以3个高大的“台疙瘩”(西台、北台、南台)为中心。
“西台”在台西村东北约260米处,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高6米;“北台”在“南台”北边约400米处,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高6~7米,两端高,中间低,呈马鞍形;“南台”在台西村东约200米处,因为常年取土,现已不复存在。
经过历史考古发掘,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从台西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范围的大小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看,台西可称得上是商代时期中国北方一重镇,出土的文物,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鉴定,认为这片遗址为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的文化遗存,台西应该是商王朝王畿内的一个重要都邑,是目前石家庄境内发现并确认的最早的城垣遗址。
孕育了3500年的宝藏台西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一个孕育了长达3500年的宝藏。
1973年6月,河北省文管处组织考古队,对台西商代遗址进行了发掘。
这次发掘,让考古学家们大吃一惊,在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先后共挖掘1889.75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14座,水井两眼,灰坑134个,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隶殉葬墓10座)。
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3000多件。
元朝藁城董氏
元朝藁城董氏元朝藁城董氏【名称】:藁城董氏。
“藁城董氏”这一名称,并不是藁城社会赠予的,也不是藁城的董姓人家自封的。
而是早在元朝的时候,就是朝野上下共称的,以及海外公认的。
是一个“历史”称谓。
所以,学士虞集向朝廷上表,即为《讲毕奏特加槀城董氏封赠表》,元明善撰写董家事迹,就称《槀城董氏家传》。
日本学者藤岛建树著作题目《元朝治下汉人一族之进展--藁城董氏》,台湾学者袁冀《元史研究论集》第九章则是《元代藁城董氏评述》。
【祖籍】:九门古城。
九门古城在今藁城西北,古属中山国。
战国时“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修筑城池,以“胡服骑射”著称的赵武灵王予以命名。
因九门有九个家族(九室),故称“九门”。
元初入仕中国的色目人,随其兄官浙江、遂定居浙江鄞县、曾任浙东东湖书院山长,后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葛逻禄乃贤的“元代记录并考订古遗迹、古碑刻的”著作《河朔访古记》记载:“城中世家,唯董氏一族”。
【祖宗】:忠烈公董俊。
上三祖徽、哲、昕。
藁城董氏宗谱把董俊尊为第一代,至“文”字辈、“士”字辈、“守”字辈四代人,一朝出了22位将军(其中9人佩金虎符),43位大夫。
爵位有13“国公”、3侯爵、1伯爵。
多为武略开国功臣,文韬治国能臣。
时评“功不绝于信史,名不染于罪籍。
”【祖茔】:南董董家坟。
也称“董廉王坟”。
占地981亩,九神道,有董俊八九七十二“疑冢”。
河北省政府命名为“南董元代董氏墓群”,并颁发“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碑。
南董地名是由春秋时期两个著名史官南史、董狐组成,历史意义名显。
董氏家谱有关情况:吾地董氏,史书记载起於金末元初(约1180年)。
《元史》单独立传的有董俊(《元史.列传第三十五)、董文炳(《元史.列传第四十三)等。
董氏坟茔亦自董俊始,在元朝的“四世八公”及其代代后人,均葬于此。
董氏祖茔在南董镇东面,占地九百余亩,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大章宗谱乡会还辑印了《董氏祖事》,汇集了《始传纪略》、《制诰祭文》、墓表碑铭、封赠谥赞及神道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藁城市地名由来
藁城,古时称肥累,高城等。
约3400年前,《公元前1400年。
》,县镜先民----朵氏部落在沿河岸高地筑房垒灶。
凿井饮水,种粟栽木,繁殖生息,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境内已是河流密布,林木高棕·遂改高城为稾城。
蒙古太祖初年《公元1205》,又改稾城为藁城,意思是水草丰美,绿树环绕的地方。
藁城各个村名由来也能找到原由。
第一类与河流有关而命名的。
藁城境内多河流,古时有太白渠、斯洨水,近代有滹沱河、白羊河、郦阳水等。
滹沱河是历史上有名的“恶水”,十年九泛,河道变迁无常。
因此,域内村名多与水有关,如:清流,中照,漂里,北龙宫,南龙宫,水范寨,北汪,北洼,西洼,南洼,韩家洼,堤上,前堤里,后堤里,北堤里,庄货头,桥板,北桥寨,南桥寨,东桥寨,北蒲城,东蒲城,西蒲城等。
第二类移民后新命名的村。
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靖难之役”爆发,藁城为御燕重镇。
滹沱河沿岸成为主要战场。
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因久经战乱、疫灾,原县民仅存三分之一。
永乐帝两次颁诏,令山西之民迁来藁城。
现在,藁城仍有先民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传说。
如早落和落生,取落地生根之意;小吴村,杨马村,杜家庄,刘家佐,卞家寨,李家疃,以同姓家族聚集而取名;五里庄,土山,台西,则以村庄所处的方位而命名。
西凝仁和南凝仁,其实也与方位有关。
据说,早年间,在西凝仁的东边,南凝仁的北边,有一座“凝仁寺”,凝仁寺西边的村叫西凝仁,凝仁寺南
边的村就叫南凝仁了。
还有从河南省牛家庄移民过来的,村取名叫“新安庄”,住在了滹沱河的河床上,老人们流传着一个故事:在某一天,新安庄来了一个疯癫的人,口里念着:“叫你挪你不挪,你非住进流沙河,叫你搬你不搬,非要等到二十三!结果当晚发了洪水,新安庄的人搬到了河堤以北的小丰屯,现在村北牛姓和张姓大部分是新安庄的后代!两村合并以后取名小丰(小奉)。
第三类与古代驻兵有关。
如:河西营,信家营,南营,屯头,是古代屯兵的地方。
马圈村,古时为一军用牧马场。
木连城村,战国时为赵将李牧、廉颇屯兵拒秦之所,所以称牧廉镇后改为木连成。
第四其它类。
梨园庄,汉文帝年间,是肥累城北的一座梨园,所产鸭梨为汉代御用品,当时就叫梨园,近代才改称梨园庄。
尚书庄,该村因出过一位尚书而得名。
岗上,当时岗上的大部分是手工业者,铸造大钟,铁水流于地,日久磨砺,渐渐光亮,所以叫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