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茶文化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饮茶方式变迁

中国古代饮茶方式变迁

中国古代饮茶⽅式变迁中国古代的饮茶历史⼤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

各个时期饮茶⽅式、⽅法各有特点。

⼁汉魏六朝时期——煮茶法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

《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茗,煎饮令⼈不眠”。

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如栀⼦,冬⽣,叶可煮作羹饮。

” 唐朝⽪⽇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陆季疵⾔之详矣。

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啜者⽆异也。

” 茗粥即是⽤茶树⽣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休所⾔,“浑⽽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饮。

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釜中煮茶,⽤⾷碗饮茶。

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则岷⽅之注,挹彼清流。

器泽陶简,出⾃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 涉及择⽔、选器、酌茶。

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的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釜中煮茶。

⽤匏瓢舀到“出⾃东隅”(今浙江⼀带)的瓯或碗中饮⽤。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釜⽽煮,盛到碗内饮⽤。

⼁隋唐时期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建⽴了统⼀的帝国。

中国饮茶⾄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星之饮”,“始⾃中地,流于塞外”。

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

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茶。

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泡(淹)茶法 《茶经·七之事》引:“《⼴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者,饼成以⽶膏出这。

欲煮茗饮,先炙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葱、姜、桔⼦之,其饮醒酒,令⼈不眠。

’” 这段引⽂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带地⽅,采叶制成饼茶,叶⽼的,则要⽤⽶汤处理⽅能做成茶饼。

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中国的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过程。

第一部分:茶的初兴和煮茶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代和汉代。

当时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用来治疗疾病。

这时候的茶泡制方法较为简单,人们将茶叶放入锅内,加水煮沸,煮出茶汤后倒入碗中,直接饮用。

这种煮茶法简便易行,适合日常生活的需要。

第二部分:茶具文化的兴盛和制茶技术的发展唐代是茶器文化和饮茶方法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唐代的茶具由瓷器、银器、竹器等多种材质制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是以瓷器为主。

同时,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饮茶的方法也开始多样化。

唐代开始流行下茶法,即用陶罐装茶,加热水注入,然后用收口器合上,使茶叶和水充分混合。

这种方法使茶叶的香气更好地被释放出来,茶汤也更醇厚。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茶叶制作工艺的重要发展时期。

宋代的饮茶方法主要有点茶法和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杯中,然后用热水冲入杯中,相当于现在的泡茶。

抹茶法则是将茶叶制成粉末,然后加水搅拌成糊状,最后饮用。

这两种方法都较为讲究,需要用具特定的茶具完成。

元代时期,中国的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此时的饮茶方式既有泡茶法,也有煮茶法。

泡茶法将茶叶放入茶杯中,然后用热水冲入杯中,直接饮用。

煮茶法则是将茶叶装入瓷壶中,加水煮沸,然后倒入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较之前更为复杂,也更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过程。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茶具的发展和饮茶方法的丰富多样时期。

明代的茶具以瓷器为主,瓷器的花纹和造型更加精致。

饮茶方法也较为讲究,流行的方法主要有贡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

贡茶法是将茶叶放入泡茶壶中,用热开水冲入泡茶壶中,然后用盖子遮住壶口,等待一段时间后,将茶汤倒入茶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使茶叶的气味和香气更好地被保留。

点茶法和泡茶法与前述的方法类似,但注重杯中的茶叶数量和精致度。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饮茶方法的演变我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烹茶、点差、泡茶以及当代饮法等几个阶段。

唐代,饮茶渐渐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尤其在中唐之后,饮茶风俗日盛,成为国饮。

唐代饮茶以烹煎为主,将茶饼碾碎成末再饮。

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点茶技艺更加高超。

元末明初,饼茶生产渐趋衰退,散茶开始被人们接受,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唐代烹茶茶兴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

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

皇室的嗜茶导致王宫贵族们争相仿效。

当时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中都有嗜茶者,如白居易、颜真卿、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

这些文人雅士们不仅品茶评水,甚至参与培植名茶,还吟茶诗,做茶画,著茶书。

他们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成为唐代茶饮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朝以前,我国已经有了3000多年饮茶的历史。

六朝时,不但有固定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集散地,还有范围广阔的茶叶消费区域。

尽管那时茶叶生产仍以采制野生茶为主,技术比较落后,规模也不大,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采茶、制茶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已经对茶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喜爱上这种饮料。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茶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品质明显提高。

所有这些,都为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还与唐代社会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期,当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

国家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陆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同时发达的交通使南茶北运成为可能,造就了饮茶风尚得以不断传播的有利条件。

茶叶是一种社会消费品,茶叶的消费状况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饮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方式和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以下是历代饮茶方式的简述:1. 古代煮茶法:在古代,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

人们将茶叶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茶水倒入碗中饮用。

古代茶具以陶瓷器为主,如汝窑茶碗、钧窑茶壶等。

2. 唐代的搅茶法: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高峰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搅茶法。

搅茶法是将茶叶和水放入碗中,用竹筷子搅拌,直至茶叶均匀分布于水中。

唐代还发展出了使用茶船、茶筅等茶具。

3. 宋代的点茶法: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点茶法得以推广。

点茶法是将茶叶装入茶具,然后加入开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宋代的茶具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如建窑茶盏、青瓷茶壶等。

4. 明代的煎茶法:明代兴起了煎茶法。

煎茶法是将茶叶炒制煎熟后,再用热水冲泡饮用。

明代的茶具逐渐多样化,如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等。

5. 清代的泡茶法:清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泡茶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泡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具中,用热水冲泡,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清代的茶具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如宜兴壶、景德镇青花瓷等。

6. 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更倾向于便捷的饮茶方式。

例如,使用茶包、茶罐等方便泡茶的工具,或选择喝茶饮料、茶粉等现成的茶制品。

总体来说,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

从古代的煮茶法到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精细制茶工艺还是现代的便捷方式,茶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美的追求。

中国人饮茶的几次演变!

中国人饮茶的几次演变!

中国人饮茶的几次演变!现在人饮茶很多都习惯了功夫茶,而您是否知道,其中中国人饮茶的习惯是经过了好几次演变的,现在人饮茶很多都习惯了功夫茶,而您是否知道,其中中国人饮茶的习惯是经过了好几次演变的,下面专业人士就为您详细的介绍一下。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

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

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

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里,茶是药。

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

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

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

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

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

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

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

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

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

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

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

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第四个阶段:全叶冲泡法。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饮茶的历史悠久,早从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到了唐朝更是形成了一种饮茶、品茶、赏茶、闻茶的普遍茶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在古代时期,人们通常是把茶叶泡在开水中,待茶叶冲泡后,将茶汤倒入碗中饮用,茶叶则留在碗底。

这种方法被称为“隔茶法”。

茶作为药物的功能依然比较重要,人们主要是为了其药用价值而饮用茶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茶的口感,茶叶的品质成为更为重要的因素。

因此,人们开始将茶叶放在茶壶中进行冲泡,随后将茶汤倒入茶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被称为“直冲法”。

此时,茶具开始逐渐多样化,出现了茶壶、茶碗、茶盘等茶具。

在唐朝时期,饮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

人们开始聚在一起品味茶水,交流心得。

茶宴成为时尚,许多书法家、诗人、文人墨客都喜欢举办茶宴。

茶具的种类也逐渐增加,如茶针、茶巾等。

同时,茶的冲泡方法也变得更加精致,人们开始注重茶的泡制过程和泡茶技巧。

唐代文人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一些泡茶技巧,如水温的掌握、茶叶的选用等。

到了宋朝时期,茶的饮用又经历了一次重要变革。

人们开始使用泡茶器具,这些器具通常是由瓷器制成的。

市场上出现了茶碗、茶盘、茶匣、茶船等茶具。

此时茶席上通常摆放有茶具和茶叶,人们可以随时自助泡茶。

此外,宋代的茶文化也越来越兴盛,茶艺表演和茶叶品评活动开始兴起。

茶的种类也非常丰富,人们开始注重茶的品质和口感。

在宋朝,茶叶的种类可以分为白茶、黄茶、绿茶、青茶和黑茶等。

明朝时期,茶叶的生产和饮用进一步发展。

茶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进,出现了干燥、揉捻、烘炒等工艺步骤。

人们开始关注茶叶的产地和茶叶的品质。

随着明代的茶叶文化的发展,茶叶的制作工艺越发完善,人们开始研究泡茶的方法和器具。

研磨茶粉成为一种新的泡茶方式,尤其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中较为流行。

清朝时期,饮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清代的茶具更加精致多样,茶人开始注重茶艺的细腻和技术的精湛。

此时,茶评活动开始盛行,人们借助茶评活动来交流、展示自己的茶艺。

茶馆也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茶馆里品茗、品评茶叶。

除了传统的茶叶,人们还开始饮用普洱茶,这是一种特别的黑茶,具有独特的味道和口感。

中国茶文化史

中国茶文化史
茶叶简朴的象征。
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唐朝
• 历史背景:唐朝经济发达,国家安定
• 1、饮茶习俗的形成
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 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 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
佐证1:《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 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 饮。”
茶艺
茶的起源
——三皇五帝时期(尧、舜、禹)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发现茶,作为药品。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 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其中“荼”即茶。这是我国最 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记载。
2、周朝演变
菜肴 自己种植 野生大茶树被人工种植
3、秦朝
全国统一,促进茶叶的发展 转变 调煮羹饮
3、煎茶道形成与流行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 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 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 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 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例如: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 满碗花徘徊”。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 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1、“客来敬茶” 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2、茶文学初步兴起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 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 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早期:在先秦时期,人们多采用“浸荼”方法饮茶,即将研磨好的茶叶与水一起放入容器内,然后盖上容器,让茶叶在水里浸泡,浸泡过程中的茶叶水渐渐变成茶汤。

唐朝:到唐朝时期,“泡茶”的方法开始出现,这一方法是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杯中,然后用热水泡茶,将茶叶的滋味和香味通过热水的加热而得以释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煮茶”。

宋朝:到了宋朝,“蒸茶”的方法也开始出现了,这种方法是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特制的器皿内,然后用热水烧热,使茶叶得以释放出滋味和香味,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蒸茶”。

明清: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采用“沏茶”的方法饮茶,即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杯中,然后用热水沏茶,让茶叶释放出滋味和香味。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泡茶”。

今日:现在,人们除了传统的“泡茶”、“煮茶”和“蒸茶”之外,还采用“冲茶”、“冰茶”等方法来饮茶,这些方法都能让茶叶释放出滋味和香味,使人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茶饮新口感。

第二课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

第二课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

第二课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

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到了现代,还出现了罐装茶、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浓缩茶等新的茶饮方式。

一、烹茶(唐代)烹茶即煮茶。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

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类似喝蔬茶汤,吴人称之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

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

清代周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

……其熬茶有火候”。

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二、煎茶法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

中国茶道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文化发展历程茶道是中国独特的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中国人将茶道视为一门艺术,是培养情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

一、茶道在古代的起源和发展茶道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已经开始了茶的种植和饮用。

当时的茶叶并非以喝的为主,而是用于祭祀和药用。

到了东汉时期,茶饮才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饮品。

东汉末年,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撰写的《茶经》奠定了茶道的基本理论。

隋唐时期,茶饮在社交活动中变得非常普遍。

这一时期,茶道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高雅生活的象征。

诗人陆龟蒙在其《茶经韵》中写道:“茶乃饮之美事也,能乎并座之与共乎,失所以待之,既往乃为为之道,左右昂藏,逢之欣刚。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追求茶道的修养和品味。

二、茶道的繁荣与衰落宋代是茶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北宋时期,茶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茶道流派。

其中以“洞庭会盟”流派最为著名,以江南茶文化为基础,注重雅致和修养。

茶道在宋代达到了巅峰,茶席上流传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仪式和礼仪。

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其他文化的冲击,茶道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尽管清朝时仍有一些茶文化爱好者保留和传承了茶道,但整体上茶道的地位已不如宋代。

三、茶道的复兴和现代发展到了近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回归,茶道再次受到重视。

20世纪初,茶道研究逐渐兴起,形成了一些茶道协会和学院。

这些组织致力于茶道的普及和推广,使得茶道在现代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茶道已不再局限于宫廷和贵族,而是走入千家万户。

茶道馆、茶艺表演等形式的推广和举办,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到茶道的魅力。

四、茶道的价值与意义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通过饮茶和茶道的仪式,人们可以调节身心,提高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其次,茶道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饮茶起源: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最早的饮茶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周代。

最初的饮
茶方式是将茶叶直接咀嚼,后来逐渐发展为用水煮开后饮用。

2.唐代煎茶:唐代开始,饮茶的方式逐渐成熟,形成了“煎茶”的方法。

煎茶是将茶饼碾碎成末,用沸水煎煮,
再加入盐、葱、姜等调料。

这种饮茶方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3.宋代点茶:宋代开始,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点茶是将茶叶研磨成粉,然后用沸水冲泡,搅拌成糊状
后再饮用。

这种饮茶方式在当时是非常讲究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工具。

4.明代泡茶:明代开始,泡茶逐渐取代了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泡茶是将茶叶用沸水冲泡,直接饮用
茶水,不需要像点茶那样搅拌成糊状。

泡茶的方法更加简便,适合于更多人饮用。

5.现代茶饮:现代的饮茶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泡茶方式外,还有各种花茶、果茶等混合茶饮。

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新型的饮茶器具和方式,如电热杯、保温杯等。

总之,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茶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茶道礼仪的变化

中国茶道礼仪的变化

中国茶道礼仪的变化中国茶道礼仪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茶道礼仪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茶道礼仪的演变和现代茶道礼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茶道在中国源远流长,始于南方,现今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仍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茶道传统。

自古以来,茶叶在中国被广泛种植和消费,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茶道礼仪则是从茶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一种重要形式,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二、茶道礼仪的演变1. 唐宋时期的茶道礼仪唐宋时期,茶道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开始兴盛起来。

当时,茶叶以青砖茶和碾茶为主,制茶工艺相对简单。

唐代茶道礼仪注重“乐、敬、和、共”的原则,茶具器皿的制作和观赏价值也逐渐加强。

2. 元明清时期的茶道礼仪元明清时期,茶道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

元末明初,制茶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炒茶法成为主流。

此时的茶道礼仪更加注重仪态和礼节,明代《大观茶论》中记载了详细的茶道礼仪程序和具体流程,如泡茶、品茶和赠茶等。

3. 现代茶道礼仪的特点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茶道礼仪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

现代茶道礼仪注重和谐、平衡、尊重和创意,并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

茶道师们更加注重茶叶的品质和茶具的设计,同时将茶道与文化、艺术等结合,使茶道礼仪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茶道礼仪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茶道礼仪的传承源于师徒传承和家族相传。

茶道家族将茶道作为家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使得茶道礼仪得以保存下来。

此外,茶道学校、研究机构和社交平台等也扮演着重要的传承角色,他们通过培训、交流和研讨会等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茶道礼仪的传承中来。

2. 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茶道礼仪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

创新包括茶道与科技的结合,如利用智能茶具和茶艺视频等,使茶道礼仪更加现代化;茶道与旅游、文化艺术等的结合,增加了茶道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使得茶道礼仪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播和创新。

中国饮茶方式的变迁

中国饮茶方式的变迁

中国饮茶方式的变迁一、中国饮茶方式的变迁“茶为之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中国喝茶的文化有千年之久,源远流长。

它的产生、发展与演变,随着时代的更替发展,烙印上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呈现出它的历史发展的时代性。

在给人们解渴之余,也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

我国饮茶方式从先民的生嚼渐渐演变为羹饮,羹饮(将茶叶与其他食物混煮在一起当成食物食用)方式从秦汉时期开始,或流行于大众,或局限于一小撮人。

煮茶始于西汉,在唐代盛行;从唐代开始,饮茶活动逐渐成熟,开始从传统的粗放饮茶,转为精细化饮茶。

与唐代不同,宋朝煮茶之风不流行,开始兴起点茶(此法传到日本后变成了抹茶道),点茶是将饼茶碾成碎末,置茶盏中,用沸水点冲,先用少许沸水搅合成粘稠膏状,后继续注入沸水,边注边搅拌,使其产生烫花(泡沫)即可。

元代开始,散茶兴起,到了明清时期,煮茶和点茶逐渐消亡,冲泡散茶成为主流。

到了现代,由于现代茶叶的生产水平提高导致茶品多样性,生出了轻饮、调饮和即饮等新型的饮茶方式,冲泡和煮茶之风在当今社会,还是受到欢迎的。

二、煮茶方式煮茶是最原始的茶饮制作方式,即为将茶叶放在茶具中加水煮。

西晋《广志》写道”茶丛生,真煮饮为茗茶“,魏晋以来,五胡乱华,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以煮茶、饮茶助兴,推动了饮茶方式的演变。

唐代是我国古代茶叶与茶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的重要历史时期,自唐代始,饮茶之风南北盛行,风行朝野,流于塞外。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陆羽攥写的《茶经》问世,书中的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总结了前人煮茶、饮茶的方式方法。

唐代以前,没有专门的煮茶器具,茶具多数与食物器具相互混用,唐代以后,才有专门的茶具;《茶经·四之器》就详细介绍了功能齐全,门类多、品质高的配套成系列的唐代茶具,涉及生活、备茶、煮茶、饮茶、收拾五个步骤;在《茶经·五之煮》中介绍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中国饮茶史

中国饮茶史

二、中国饮茶简史(一)、先秦(原始阶段)原始社会人类除了采集野果直接充饥外,也会挖掘野菜及摘取某些树木的幼芽嫩叶和稻米一起放在陶制的釜鼎(锅)内熬煮成粥,“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指的是茶叶作为药用的开始;商周时期发展饮食茶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已成风气)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

汉代茶叶作为饮料食用,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日常饮料。

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

从晋代开始,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从饮茶起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

两晋南北朝,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

(三)、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业大发展的时期。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饮茶风气普及全国。

唐代饮茶盛行与佛教的盛行有很深的渊源,和尚坐禅,靠喝茶充饥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信佛的善男信女饮茶,促进了饮茶风气在社会上的普及。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大兴禅教。

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

茶圣陆羽出现后,茶道兴盛。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简介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中的地位。

一、茶的起源与传入中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西南地区,传说是中国神农氏发现了茶树的香气和独特效用。

茶叶的使用和种植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公元6世纪初,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的其他地区,开始在更多人中间流行起来。

二、茶的品饮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茶叶饮用方式曾经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革。

在最早期,茶叶通常被煮沸后直接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将干茶叶研磨成粉末,使用茶器搅拌与煮沸的方法能够提取更多茶叶的味道。

这一方法成为了茶饮的主流,直至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代,茶的煮沸和品味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礼仪。

茶人们开始强调品茶的仪式感和礼节。

茶具的研发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例如瓷器制作工艺的进步极大影响了茶艺的发展。

明代是茶道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明代以后,随着手工工艺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完善,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茶叶的香气和茶汤的色泽。

此期间,越来越多的茶具被发明和使用,茶道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三、茶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茶道的文化传承非常注重师徒相传的方式。

茶艺师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后辈,并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区和门派的茶道流派。

各流派注重不同的茶道细节和礼仪,同样的一道茶,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表演和仪式。

同时,茶道也与中国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茶艺表演中常常会有文人雅集、诗词歌赋等艺术元素的融入,增强了整个茶道仪式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中国茶道不断吸纳外来的文化元素,与其他国家的茶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同时,茶道也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茶馆到茶楼,从传统茶席到现代茶餐厅,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去体验和品味茶道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源远流长。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

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

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

《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

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最初茶叶是作为蔬菜来食用的,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

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

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茶名称的由来: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

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南方饮茶成风
汉代,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

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

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茶叶的《荈赋》,涉及茶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古代饮茶文化
唐代时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普及全国。

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唐代茶叶生产发达,出现很多名茶,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

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

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

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

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了善男信女争相饮茶。

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茶禅一味”之说。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

《茶经》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

《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饮茶活动为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

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唐代是诗的朝代,许多著名诗人都与茶有缘。

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多首茶诗。

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名句。

李白、杜牧、刘禹锡都有佳作流传。

尤以卢仝的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名闻遐迩,诗中传神地描述了饮茶时的身心体验,成为历代传唱不衰的诗词佳作。

全诗由得到贡茶阳羡茶的惊喜、饮茶过程及体验和感慨苍生三部分组成。

另外与白居易世称“元白”的元稹,所
作的宝塔形诗《一字至七字诗茶》也颇为独特。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里,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封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宋代茶文化的成熟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

与唐代饼茶不同,宋代贡茶——龙凤团茶是由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

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

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也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

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宋徽宗做作《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书画融进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

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

明清新制茶工艺的发明,茶道的发展与超越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明代茶叶生产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绿茶生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产生了炒青技术。

花茶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

此外还出现了乌龙茶和红茶。

明代“文士茶”也颇具特色,尤以吴中四杰为最。

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都是怀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艺又嗜茶,开创了“文士茶”的新局面。

他们更加强调品茶时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使品茶成为一种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高雅活动。

这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到了晚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动中,并更进一步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说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

这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散茶被钦定为贡茶,简便自然的饮用方法广受人们喜爱。

明代茶学兴起,茶著极多,促进了散茶外形与内质的改善与提高。

散形叶茶中的许多名品,也渐显雏形。

如龙井、碧螺春等。

茶馆,古称茶肆、茶坊、茶楼。

萌发于唐代,发展于宋代。

《清明上河图》中对此有所描绘,明清茶楼发展得更为典型,尤以清代茶馆最为鼎盛,遍布城乡,数不胜数。

并且逐渐发展出来各具当地地方特色的茶饮习惯和文娱活动的茶馆文化形态。

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

茶饮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

茶文化由茶宴、茶会、茶道向茶馆的发展,反映了茶事活动由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

并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足见人们对饮茶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成熟的“工夫茶饮”至今仍是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

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清初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记述了工夫茶艺:工夫茶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

明清的茶人已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时期。

工夫茶是适应茶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

大约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带的都市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称享有盛誉,已成为今天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更多信息请查看节日.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