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 钩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②驱虫治疗: 常用药物有甲苯咪唑(100mg/ 次,一日两次x3 天)阿苯哒唑(400mg/ 次x3天), 以上两种药物合并使用可提高疗效.如赛特斯片是
两种药物合成的,治疗效果好,患者服药后排虫快,副反应少。
也可用噻嘧啶、伊维菌素等, 贫血严重者需服用铁剂纠正贫血。
28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例1:一农民因消化道出血,输血10400ml,经3次 驱虫14907条后自愈。 19
例2:一男士因消化道大出血住院,因误诊进行胃 大部切除,后又剖腹探察1次,先后输血6800ml ,最后 诊断为钩虫病经驱虫自愈。 例3:一女患者,因黑便住院,因误诊骨穿2次, 外科剖腹1次,输血25850ml ,后查到钩虫卵,驱虫5 次,获虫2830 条,自愈。
※※ 据31例钩蚴感染误诊分析,误诊为肺炎11例,急性支气管炎6例, 支气管哮喘5例,肺结核和出血性支气管炎各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上 呼吸道感染1例。
15
⒉成虫致病: ⑴贫血:主要原因:吸血+失血
①虫体自身吸血,而吸进的血液又迅速排出;
②钩虫在吸血时,头腺同时不断分泌抗凝素妨 碍伤口凝血,致使咬附部位的伤口不断渗血,其 吸血量与渗血量大致相当; ③钩虫有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使伤口数量增 加,原伤口在凝血前仍继续少量渗血,新伤口又在 不断形成。
2.幼虫:
分杆状蚴和丝状蚴,通称钩蚴。
为自由生活期幼虫.
6
虫卵结构图:
3.虫卵: 两种钩虫卵 形态相似,不易 区别。均呈椭圆形,
卵壳簿,无色透明, 从粪便中刚排出时, 卵内细胞数一般2— 4个,卵细胞与卵壳 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如便秘患者或粪 便放置过久,卵内 细胞可不断分裂成 多细胞期。
卵壳 卵细胞
16
另外虫体活动也可造成组织和血管的损伤, 导致血液流失,以及因肠粘膜损伤,影响营养物 质的吸收,又加重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体内的铁和蛋白质不断消耗而出现贫血。
贫血性质: 由于缺铁,血红蛋白合成速度 比红细胞新生速度慢,使红细胞体积变小,颜色 变浅,故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临床表现:病人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劳动力 减弱,严重者心慌、气短、面部及下肢浮肿等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 女性患者可出现停经、流产等。
表水膜的表面张力,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2cm左右。
⒍侵入人体方式:当接触人体皮肤后,受体温刺激,
其活动力显著增强。依靠机械性的穿刺运动及酶的化学作用, 经毛囊、汗腺开口或皮肤破损处主动侵入人体(时间约需30分钟至 1小时)。 12
三.致病:致病作用相似,成虫、幼虫对人
体均可造成损害,但十二指肠钩虫比美洲钩 虫危害大: ①引起皮炎多见 十二指 肠钩虫
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但大多数地区属混合感染。 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
其流行与自然环境、种植农作物类型、生产方 式及生活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不同地区感染 率差异较大。
各地的感染季节有所不同。一般在雨后初晴或久晴初雨后种植旱 地作物时易受感染。
矿井中环境特殊,适宜于虫卵及钩蚴的发育,所以矿工的平均
病学调查和疗效考核。通过计数虫卵来推算体内寄生的成虫数量。 直接涂片法:方法简便,易漏诊。
感染早期患者出现咳嗽、哮喘等症状时,也可从痰液中找钩蚴进行早 期诊断。 免疫诊断因特异性低很少用。
24
五.流行:
是重要人兽共患病之一,世界分布极为广泛。我国淮河及黄河 一线以南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
20
⑶“异嗜症”(allotriophagy):
个别患者还喜食常人难以接受的食物如生米、 生豆、泥土、瓦片、煤渣、茶叶、碎纸、破布等。 这些异常嗜好,被称为“异嗜症”。 其原因不明,似与缺铁有关,给患者补充铁 剂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21
⑷婴儿钩虫病:
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体征以皮肤 粘膜苍白,心尖部有明显的收缩期杂音,肝大为多见。
1
一 .形态: ⒈成虫:体长1cm,圆柱形,肉红色,死
后灰白色。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末端圆锥形。十二指 肠钩虫头部和尾部均向背部弯曲呈“C”形,美洲钩虫头部向背部弯 曲,尾部向腹部弯曲成“S”形。
2
两种钩虫口囊
十二指 肠钩虫:口 囊腹侧缘 有两对钩 齿, 美洲 钩虫:口囊 腹侧缘有1 对半月形 板齿。
17
18
⑵消化道症状:
成虫咬附肠粘膜,可造成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 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 腹泻等,腹泻粪便呈粘液样或水样,临床上常被误
诊为急、慢性肠炎。 如果病变深入粘膜下层 或肌层时,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偶而大出血。以黑 便、柏油样便、血便、和血水便为多见,出血 时间长,贫血严重。 国内报道较多常被误诊为消化道溃疡、痢 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和胆石症等 .
②成虫导致的贫血较严重
③是婴幼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感染的虫数、机体的健康状 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密切关系。 有些人感染钩虫后,虽粪检虫卵阳性,但无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 染,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钩虫病。
13
1.幼虫致病:
①钩虫性皮炎(俗称“粪毒”或“地痒 疹”):
空隙
7
不同发育程度的钩卵:
不同发育程度的钩卵:
8
二.生活史
成虫
(小肠)
经皮肤入人体
随血循环到肺泡,移行到小肠
在小肠内经第3-4次蜕皮
丝状蚴
(感染期蚴虫)
♀ ♂ 交 配
钩虫生活史
随粪便排出
在适宜条件的土壤中发育,约1~2天
经 第 1-2 次 蜕 皮
以土壤 中细菌 及有机 物为食, 5-6天 后口腔 封闭
14
②呼吸道症状:
感染后3~5 日,幼虫移行到肺,穿过肺微血管进入 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
患者可出现咳嗽、喉痒、声音嘶哑等,重者 有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痰内带血丝,甚至大 咯血。症状的轻重与同一时期进入肺泡幼虫的数量有关。 临床极易误诊
※18岁男性农民因急性钩蚴感染,反复大量咳血达800ml。
板齿
钩齿
3
两种钩虫交合伞
美洲钩虫交合伞
背辐肋
交合刺
4
寄生人体两种钩虫成虫的鉴别
鉴别 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体呈“C”形
美洲钩虫
呈“s”形 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
体形
口囊 腹侧前缘有两 对钩齿 背辐 远端分2支,每 肋 支再分3小支 交合 两刺呈长鬃状, 刺 末端分开
5
基部分2支,每支再 分2小支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 包于另一刺的凹槽中
11
迁延移性(persisting migrans) :
研究发现十二指肠钩虫,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前,可 滞留于某些组织中,斩停发育最长可达253天,当受到某些 因素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
⒌丝状蚴活动特点:生活在1~6cm深的土壤表层。
有聚集性、向温性、向湿性和向上性 。幼虫可借助覆盖体
感染率较高。
25
婴儿钩虫病感染途径:婴幼儿钩虫病,症状出现
较成人早且病情重。
◆母亲在田间劳动,将婴儿放在染有钩蚴 的土壤上或将尿布晾在被钩蚴污染的地面上, 且未晾干使用; ◆北方农村用穿“土裤子”、睡沙袋等方 式代替尿布,目前以上情况已较少见;
◆经胎盘感染:母体内的钩蚴经胎盘感染胎儿; ◆经母乳传递感染,有报道从产妇乳汁中查到美洲钩
钩虫(hookworm)
寄生人体钩虫主要有两种即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美洲钩虫。
另外偶可寄生人体的还有锡兰钩口线虫和犬钩口线虫。巴西钩口线虫 的幼虫虽可侵入人体,但不能发育为成虫,可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因皮 症呈匍形线状,故称匍形疹。另外还有马来钩口线虫、牛仰口线虫、羊仰 口线虫和狭头钩刺线虫也可寄生于人体。
10
⒋感染方式: ①经皮肤→血液循环→肺泡→ 气管→咽→小肠 ②经口 丝 状 蚴
口腔、食管的粘膜(同上述途径→小肠) 食管→胃→小肠
③经胎盘:母体内钩蚴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④母乳感染:有报道在母乳中查见活的美洲钩蚴。
⑤生食转续宿主肉:动物实验提示,猪、犬等动物可作
为钩虫的转续宿主,人若生食这些动物肉类也有感染的可能。
婴儿钩虫病有以下特征: ①贫血严重,80%病例红细胞计数在200万/mm3以下,嗜酸性
粒细胞明显升高;
②并发症多:可高达30-40%,以支气管炎、消化不良、肠
出血为多见;
③预后差: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④死亡率高:可高达3.6~6.0%,严重贫血及急性肠出血是
造成死亡主要原因。
22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土 壤
虫卵
杆状蚴 (两期 )
(自由生活)
自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至在人体发育为成虫产卵一般约需5-7周。 成虫在人体寿命:3年左右。
9
生活史要点:
⒈属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
发育过程:虫卵→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 状蚴→丝状蚴→成虫 ⒉虫卵在外界土壤中发育所需要的条件:适 宜的温度、湿度、隐蔽、含氧充足、疏松的土 壤。 ⒊感染期 :丝状蚴或称感染期蚴虫。
感染早期或急性病人,周围血中嗜酸性 粒细胞总数常达15%以上,最高可达86%。
随着病程延长和病情加重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有下降的趋 势.
23
四.实验诊断:
粪便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
⒈饱和盐水漂浮法
⒉钩蚴培养法,可确诊病人又可鉴定虫种。 ⒊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可用于各种蠕虫卵计数,多用于流行
虫丝状蚴。
26
六. 防治:综合防治
1.加强个人防护和预防感染。提倡穿鞋下地,另外
手、足可涂抹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软膏也有一定 预防感染作用。
2.加强粪便管理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3.治疗患者: ①钩蚴性皮炎的治疗:如感染钩蚴在24小时内,可
以15%噻苯咪唑软膏局部涂抹或将感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浸泡20-30 分钟,可杀灭侵入局部的幼虫。
部位:在钩蚴侵入处皮肤,多见于手指、足 趾间薄嫩处,因赤手赤足下地与泥土接触。
丝状蚴钻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小时后,局部皮肤即有针刺、 奇痒和烧灼感,进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庖疹,1-2日内成 为水泡,搔破后有浅黄色液体流出,最后结痂、脱皮自愈。若有继 发感染,水泡可转为脓疱。
病程2-3周,亦可长达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