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 钩虫
054 钩虫PPT课件
卵壳 卵细胞 空隙
不同发育程度的钩卵:
不同发育程度的钩卵:
8
二.生活史
成虫
(小肠)
经皮肤入人体 丝状蚴
随血循环到肺泡,移行到小肠 (感染期蚴虫)
在小肠内经第3-4次蜕皮
经 以土壤
♀ ♂
钩虫生活史
第 中细菌 1-2 及有机 次 物为食,
土 壤
交
蜕 5-6天
配
皮 后口腔
封闭
虫卵
随粪便排出
杆状蚴 (两期 )
14
②呼吸道症状:
感染后3~5 日,幼虫移行到肺,穿过肺微血管进入 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
患者可出现咳嗽、喉痒、声音嘶哑等,重者 有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痰内带血丝,甚至大 咯血。症状的轻重与同一时期进入肺泡幼虫的数量有关。
临床极易误诊
※18岁男性农民因急性钩蚴感染,反复大量咳血达800ml。 ※※ 据31例钩蚴感染误诊分析,误诊为肺炎11例,急性支气管炎6例, 支气管哮喘5例,肺结核和出血性支气管炎各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上 呼吸道感染1例。
在适宜条件的土壤中发育,约1~2天 (自由生活)
自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至在人体发育为成虫产卵一般约需5-7周。 成虫在人体寿命:3年左右。
9
生活史要点: ⒈属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
发育过程:虫卵→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 状蚴→丝状蚴→成虫
⒉虫卵在外界土壤中发育所需要的条件:适 宜的温度、湿度、隐蔽、含氧充足、疏松的土 壤。
十二指 肠钩虫
①引起皮炎多见 ②成虫导致的贫血较严重 ③是婴幼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感染的虫数、机体的健康状 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密切关系。
钩虫
4.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 不同点: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
成虫导致的贫血亦较严重 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一)幼虫致病
1. 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入侵皮肤所致
丝状蚴 局部即出现针刺、烧灼、奇痒感
充血斑点或丘疹
红肿、水疱
自愈
脓疱 结痂自愈
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
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钩蚴性皮炎
挑取粪便
搅匀
注满饱和盐水
盖上盖片
静置15分钟
迅速翻转镜检
此法对钩虫卵的检出效果最好,也可用于检查蛔虫 卵等其它线虫卵。
粪便中的虫卵
生活史的过程 包括:在土壤的 发育和在人体的 移行、发育。
只需要一个宿 主(人)
在人体内 在土壤内
(一)虫卵及幼虫在土壤的发育
条件 温暖(25oC~30oC)、 潮湿(60%~80%)、
荫蔽、氧足的疏松泥土 发育快 1 周左右
虫卵
24h 第一期 杆状蚴
48h 蜕皮
第二期 杆状蚴
5~6d 蜕皮
丝状蚴
失血原因 ①吸血 ②边吸边排 ③伤口渗血 ④更换吸血部位 ⑤ 组织血管的损伤 ①和③失血量相当,且量大
失血量
美洲 0.02~0.1ml/天/条 十二 高6~7倍
例: 0.5ml/天/条 × 100条 ×100天 = 5 000 ml
寄生虫-钩虫
感染途径 钩蚴污染尿布 沙袋代替尿布而受感染 接触污染土壤 经胎盘 经母乳 感染虫种
多为十二指肠钩虫 好发年龄
出生后5 ~12个月
症状:急性便血性腹泻,柏油样黑便,腹胀、呕吐、贫
血严重,生长发育迟缓
粪检:潜血试验(强阳性) 发病特点:
贫血严重:RBC<200万,Hb<50g/L 发育极差:严重营养不良 合并症多:30% ~40%(支气管肺炎,肠出血) 病死率高:7%(1~5岁)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可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
交配产卵
产卵量:与虫种、虫龄、虫数、宿主状况有 关
十二指肠钩虫 1~3万/天/条
美洲钩虫
0.5~1万/天/条
寿命 3年左右
1. 土源性线虫,只需要一个宿主:人 2. 感染期:感染期蚴(丝状蚴),主要经皮肤
原因:十二指肠钩虫 肠粘膜柔嫩
四、诊断
粪检 —查虫卵
1.直接涂片法 2.改良加藤氏法 3.饱和盐水浮聚法(首选)
—查钩蚴
饱和盐水漂浮法:
虫卵比重为1.06,饱和盐水比重为1.20
25-30℃ 5-7天
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国内: 主要流行于淮河及黄河以南地区(四川、广西等) 虫种: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
钩蚴移行至肺,穿破毛细血管,引起出血 和炎性细胞浸润。 症状: 阵发性咳嗽 血痰 哮喘
1. 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虫体咬附肠粘膜所致 临床表现
上腹不适、持续性隐痛 恶心、呕吐、腹泻 食欲亢进,但体重下降
钩虫的生活史
钩虫的生活史
钩虫是一种寄生虫,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土壤中。
它们的生活史是一个
令人不快的故事,但却是值得了解的。
钩虫的生活史始于它的卵。
一旦卵被排出宿主的体外,它们会在土壤中孵化成
幼虫。
这些幼虫会在土壤中等待着宿主的到来。
一旦宿主接触到了被感染的土壤,幼虫就会通过皮肤或口腔进入宿主的体内。
一旦进入宿主体内,幼虫会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肺部。
在肺部,它们会破坏
肺泡壁,然后被咳出并吞回到胃肠道。
在胃肠道中,幼虫会继续生长并发育成成虫。
成虫会在宿主的肠道中寄生,并通过吸血来获取营养。
它们会产生大量的卵,
这些卵会随着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
钩虫的生活史虽然简单,但却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健康问题。
一旦人体被感染,
就会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因此,预防钩虫感染至关重要。
保持卫生、避免接触感染的土壤是预防钩虫感染的有效方法。
钩虫的生活史虽然令人不快,但它也提醒人们要重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以
防止寄生虫感染的发生。
钩虫教学大纲
钩虫教学大纲钩虫教学大纲引言:钩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它们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钩虫的认识和防治能力,制定一份全面的钩虫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钩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钩虫的生命周期和寄生方式钩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它们通过皮肤接触、食物摄入或经过母婴传播等方式寄生在人体内。
2. 钩虫的分类和种类钩虫主要分为两种:钩端螺旋虫和大钩虫。
它们在形态、寄生方式和病理学表现上有所差异。
二、钩虫感染的症状和危害1. 钩虫感染的早期症状钩虫感染初期,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斑和水肿等症状。
2. 钩虫感染的晚期症状钩虫感染长期未得到治疗,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消瘦、腹泻和腹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3. 钩虫感染的危害钩虫感染不仅会导致贫血和营养不良,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如过敏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紊乱等。
三、钩虫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1. 钩虫的传播途径钩虫主要通过土壤、水源和食物等途径传播,人与土壤的直接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
2. 钩虫的预防措施针对钩虫的预防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措施。
如勤洗手、避免赤脚行走、饮用安全水源和食用熟食等。
四、钩虫的诊断和治疗1. 钩虫的诊断方法钩虫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等方法。
2. 钩虫的治疗方法钩虫感染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寄生虫药物,如苯咪唑类药物和苦味药物等。
同时,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还需补充铁剂和营养支持。
结语:钩虫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提高公众的钩虫防治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了解钩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症状和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人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钩虫感染,保护自己和社会的健康。
钩虫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无钩虫的健康社会。
钩虫病
钩虫病:成虫寄生在小肠中,以 血液为食,造成人体的慢性失血, 引起钩虫病。
钩虫危害的严重性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全球感染人数估计有9 亿之多。
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危 害极大。 钩虫病主要分布于淮河及黄河一线以南, 人均感染率为17%左右,海南省高达60%。
北方、长江流域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南 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2.成虫致病
(一) 幼虫致病
机理
幼虫移行: 移行过程中产生组织反应
临床表现
⑴.钩蚴性皮炎(粪毒):烧灼、针刺感、瘙
痒、丘疹、水泡、 脓疱等
⑵.钩蚴性肺炎:(咳嗽、咯血、发热、哮喘 )
(二)成虫致病
1.消化道症状 ⑴. 胃病样:恶心、呕吐、反酸、嗳气、上腹 痛 ⑵. 肠病样:腹胀、腹痛、腹泻 ⑶. 消化道出血:柏油样粪便 ⑷. 异嗜症(机制:缺铁与毒素的作用) 2.贫血:缺铁性贫血和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3.婴儿钩虫病(后天与先天性感染) 黑便、腹泻、贫血、支气管炎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早期诊断的指标
皮肤幼虫移行症 (cutaneous larva migrans,CLM)
巴西钩口线虫
因幼虫移行弯曲,引起皮疹呈匐行线状, 故称匐形疹(creeping eruption)。
CLM of the Foot
巴西钩口线虫
四、诊断
1.从粪便中查虫卵
首选方法:饱和盐水漂浮法 直接涂片法 2. 钩蚴培养法 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 法,但需5-7天。 3. 痰中查钩蚴
钩虫病患者
•营养不良面部水 肿,似有腹水
•皮肤蜡黄,指甲 苍白。
贫血发生机理?
归纳书上内容
海南省人体钩虫感染情况现状调查分析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7年03期 胡锡敏等
钩虫主要知识点
钩虫主要知识点钩虫是一种寄生虫,属于蛔虫科,包括人体钩虫和狗钩虫等不同种类。
这些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消化道中,引起一系列疾病。
钩虫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钩虫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钩虫的生命周期、感染途径、病症以及预防措施等。
1.钩虫的生命周期钩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人体内和环境中。
成年钩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壁上,通过产卵释放到粪便中。
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钩虫卵孵化为幼虫,并通过口部钩状突起侵入人体。
2.钩虫的感染途径钩虫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尤其是裸露脚部暴露在寄生虫污染的土壤中。
幼虫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然后被咳出并再次吞咽到达小肠。
3.钩虫病的病症钩虫感染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病症,包括消化道症状、贫血和营养不良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腹胀和食欲不振。
感染严重时,可能出现贫血、疲劳、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等问题。
4.钩虫病的预防措施预防钩虫病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以下是预防钩虫感染的一些常见措施:•避免赤脚行走在寄生虫污染的土壤中,尤其是农田和厕所周围的土壤;•定期清洁和消毒住宅环境,特别是厕所和厨房等易受污染的地方;•做好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保持指甲清洁、多洗衣物和床单等;•定期体检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
5.钩虫病的治疗方法一旦被钩虫感染,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阿苯达唑和甲苯硫脒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补充营养和血液红细胞的补充,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结:钩虫是一种寄生虫,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并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了解钩虫的生命周期、感染途径、病症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人们认识到钩虫病的危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定期体检,我们可以减少钩虫感染的风险,维护身体健康。
钩虫的名词解释
钩虫的名词解释钩虫,科学名称为“Ancylostoma”,它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寄生虫,属于蛔虫科。
钩虫的体形细小,长度一般在1至2厘米左右。
它的头部具有齿状突起,形状酷似一个钩子,因此得名为钩虫。
钩虫具有一些独特的生命周期特征。
它的寄生形态存在于土壤中,通过皮肤侵入人体,然后迁移到肺部。
在肺部内,钩虫通过喉咙进入消化道,最终定居在小肠内寄生。
这种生命周期使得钩虫寄生的症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钩虫寄生引发的感染被称为“钩虫病”。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与寄生虫污染的土壤直接接触,特别是裸露的脚部。
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尤为常见。
一旦人们暴露在寄生虫污染的土地上,就可能感染钩虫。
初次感染钩虫后,人体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感染,通常表现为瘙痒和红肿。
这种症状在钩虫蠕动进入人体皮肤时出现,被称为“地泡虫疹”。
此外,感染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
如果感染严重,还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等。
钩虫的寄生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引起贫血。
它通过吸取寄生于小肠壁的人体血液而获得养分。
在大量感染的情况下,人体失血会导致贫血,因为寄生虫会不断消耗血红蛋白。
贫血会使感染者出现疲劳、乏力、头晕和心慌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引发生长迟缓和认知障碍。
预防和治疗钩虫病的最佳途径是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勤洗手、饮用干净的水和食用熟食等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其次,对于潜在的寄生虫污染地区,人们应尽量避免赤脚接触土壤,特别是被认为可能有威胁的地区。
同时,开展针对感染者的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
在全球范围内,钩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
除了影响个人健康外,它还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贫困地区的人们因为缺乏清洁饮水、厕所等基本设施,更容易受到钩虫感染的威胁。
因此,除了个体预防和治疗之外,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支持,提供干净水源和改善卫生设施,以减少钩虫病的传播。
钩虫资料
钩虫资料注:划线的部分是形态结构中较简洁的部分,黄色部分为有疑问的部分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1、分类学地位中文名称:钩虫外文名称:hookworm界:动物界门:线形动物门纲:尾感器纲目:圆线虫目2、形态结构成虫:体长约1厘米左右,半透明,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
虫体前端较细,顶端有一发达的口囊,由坚韧的角质构成。
因虫体前端向背面仰曲,口囊的上缘为腹面、下缘为背面。
钩虫前端有三组单细胞腺体:头腺1对,位于虫体两侧,前端与头感器相连,开口于口囊两侧的头感器孔,主要合成并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
咽腺3个,位于咽管壁内,其分泌物主要是乙酰胆碱酯酶和亮氨酸氨肽酶等。
乙酰胆碱酯酶可破坏乙酰胆碱,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低宿主肠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
排泄腺l对,呈囊状,游离于原体腔的亚腹侧,长可达虫体后1/3处,与排泄系统相连,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
雄虫末端膨大,由角皮延伸成膜质交合伞。
对细长的可收缩的交合刺,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雌虫末端呈圆锥彤,有的虫柙具有尾刺,生殖系统为双管型,两个子宫末端合成一个阴道,开口于虫体腹面中部的阴门。
幼虫:又称钩蚴,分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杆状蚴虫体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
口细长,有口孔,能进食;咽管前段较粗,中段狭长,后段膨大呈球状。
杆状蚴有两期(第一期和第二期)。
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故又称感染蚴。
虫卵: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
卵内细胞多为2~4个,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隙。
3、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温暖、潮湿、荫蔽、含氧充足的疏松土壤中,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第一期杆状蚴即可破壳孵出。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因其主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故中医文献把钩虫病称为黄肿病、疳黄、黄胖、饕餮黄等。
四川及浙江民间又称为懒黄病、粑黄病、桑叶黄等。
钩虫病的流行相当广泛,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
【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钩虫称为伏虫。
《诸病源候论.九虫候》说:“伏虫,长四分”,“伏虫,群虫之主也。
”由于人体皮肤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钩蚴从皮肤钻人,最后移行至小肠发育为成虫而导致钩虫病。
其主要的病理为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因而出现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病变。
[真临床表现]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但成虫所致的症状更为长久和严重。
钩蚴侵入处的皮肤感到奇痒和烧灼,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俗称“粪触块”、“粪毒”、“粪疙瘩”。
随钩蚴在人体内的移行,受感染后的3-5日,常出现喉痒、咳嗽,重者甚至剧烈干咳或哮喘发作。
成虫寄生在小肠,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因而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亢进但劳动力反而减退,异嗜生米、茶叶,甚至泥土、碎纸等胃肠失调的症状。
严重者出现心悸短气,四肢乏力,头晕耳鸣,面足浮肿,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数而弱等气血亏虚的症状。
【诊断】1.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临床症状。
2.在钩虫病的流行地区,有钩蚴的感染症状。
3.大便检查发现钩虫卵。
【鉴别诊断】钩虫病病情较重,出现“黄肿”表现者,需与黄疽及水肿相鉴别。
1.黄疸黄疸发病较急,而久病后出现黄疸者,一般均有肝胆病史。
黄疽临床表现为全身黄色鲜明如橘色或晦暗如烟熏,目睛黄染,小便黄赤。
钩虫病的发黄则为肤色萎黄或黄而浮肿,目睛不黄,小便清长。
2.水肿水肿的病因不一,浮肿部位不同,一般按之凹陷甚或凹陷不起,皮薄光亮,色泽鲜明,小便短涩,饮食正常或纳减,证有虚实之分。
钩虫病的浮肿表现为下肢足踝浮肿,或面部目胞浮肿,甚则全身浮肿,但肤色发黄或萎黄不荣,好食易饥,或嗜食异物,无小便短涩,纯属虚证。
钩虫(Hookworm)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
2.成虫所致病变及病症
2.1贫血: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成虫的吸血活动,致 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而导致贫血。呈 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此乃钩虫病的最突出的病症表现。
钩虫咬附于肠粘膜
肠壁出血
钩虫所致舌炎
钩虫所致反甲
2.2.5 钩虫引起的贫血
长期失血造成低色素小 细胞型贫血
主要病症有:皮肤蜡黄、 粘膜苍白、头晕、气短 乏力和心慌等。有的病 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 以下肢多见,中医称本 病为黄胖病、黄肿病等。
2.2 消化道病症和异嗜症
成虫以口囊咬附肠粘膜,造成肠壁的出血溃疡等损 伤,导致的消化道病症主要有:初期为上腹不适 及隐痛、后开展为恶心、呕吐、腹泻等;食欲增 加而体重却渐轻。
三、致病
1.钩虫丝状蚴致病 1.1 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粪疙瘩〕感染期蚴钻入皮肤
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有针刺、灼烧感,奇痒难 忍,进而可有丘疹出现,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 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液出。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疱,最 后结痂愈合。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手指、足趾间,也见 于手、足的背部。
2. 感染虫期:感染性虫卵〔粪 便内新鲜虫卵没有感染性, 需要在泥土中发育3—5周〕
3. 感染方式、途径:经口,虫 卵污染食物、水、蔬菜等。
4. 致病虫期:成虫 5. 诊断虫期:虫卵
三、致病
1. 机理: 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和
血液为食。 2. 可造成: 肠壁粘膜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响 少数可有肠壁增厚、形成肉芽肿等病变 重度感染可有慢性失血。
04钩虫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malaria) 疟疾 黑热病(leishmaniasis) 黑热病 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 血吸虫病 丝虫病(filariasis) 丝虫病 钩虫病 (hookworm disease) )
一、形态(Morphology) 形态(Morphology)
讨论: 讨论: 1、本病例系何种寄生虫感染? 本病例系何种寄生虫感染? 2、试解释本病例的症状和体征? 试解释本病例的症状和体征? 3、如何加强本病的防治? 如何加强本病的防治?
2.3.2 消化道出血
四、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 粪检虫卵: 粪检虫卵 1)直接涂片法: 检出率低。 )直接涂片法: 检出率低。 2)饱和盐水漂浮法:首选方法。 )饱和盐水漂浮法:首选方法。 2.粪便孵化幼虫 钩蚴培养法 粪便孵化幼虫— 粪便孵化幼虫 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但需 天 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但需5-7天。
体检及化验: 体检及化验:
体检:贫血,腹软,脐周轻度压痛,无肌紧张, 体检:贫血,腹软,脐周轻度压痛,无肌紧张, 肝脾未扪及,双肺( ),心率91次 ),心率 肝脾未扪及,双肺(-),心率 次/min,律齐 , 其它未见异常。血色素10.4g/L。红细胞计数 ,其它未见异常。血色素 。 1.3×1012 /L。出凝血时间正常。 × 。出凝血时间正常。 粪检:大便黑褐色,隐血“ 粪检:大便黑褐色,隐血“+++”,红细胞“+”, ,红细胞“ , 涂片发现有某种寄生虫卵。 涂片发现有某种寄生虫卵。 因发现寄生虫卵,采用丙硫苯咪唑驱虫治疗,共 因发现寄生虫卵,采用丙硫苯咪唑驱虫治疗, 排出数千条蠕虫,病人逐渐恢复健康出院。 排出数千条蠕虫,病人逐渐恢复健康出院。
钩虫
雄虫:末端膨大,是交合伞。
内部结构: 1. 口囊。 2. 咽管及咽腺: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等酶。 3. 头腺:分泌抗凝素,有抗凝血酶原作用。 4. 排泄腺:分泌蛋白酶,抑制血液凝固。 5. 交合伞、背辐肋、交合刺。
生活史
成虫 (小肠内)
雌雄交配
钩虫卵 (小肠内)
随粪便排出,在适宜
条件的土壤中发育
经皮肤(或口) 进入人体
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
(土壤中)
虫卵
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大小约为60×40μ m,虫卵随粪便 排出时,卵内细胞多为2~4个,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隙。 若患者便秘或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继续分裂为多细胞期。
杆状蚴与丝状蚴
杆状蚴 0.23-0.4mm
丝状蚴(感染期蚴) 0.5-0.7mm
④人体的营养状况与免疫力。
加强粪便管理
加强个人防护。穿鞋下地;涂沫防护药 物如15%噻苯咪唑软膏;1.5%左旋咪唑硼 酸洒精等。
①钩蚴性皮炎的治疗(24h内):透热疗 法:53℃水或热毛巾,20─30分钟,左 旋咪唑涂剂或5%噻苯咪唑软膏外用 。 ②驱虫治疗:常用药物有:甲苯咪唑、 丙硫咪唑(肠虫清400mg qd3d)、噻苯 咪唑等。
第一期杆状蚴
(在土壤中,以细菌
约24小时孵出幼虫
和有机物为食)
在3-4周内 第四次蜕皮
48小时内 (第一次蜕皮)
形成口囊的幼虫 (在小肠内)
第三次 蜕皮
随血流经右心至肺,
幼虫
穿破肺微血管入肺泡
幼虫
(到达小肠) 经气管、咽、食 (在人体内)
管、胃到小肠
第二期杆状蚴 (土壤中)
5-6天后口腔封 闭,停止摄食 (第二次蜕皮)
钩虫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钩虫病的最佳治疗方法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于肠道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贫血等。
钩虫病主要通过口-手-传播和经皮肤感染途径传播,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由于钩虫病在一些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此及时治疗钩虫病对于防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预防控制和改善环境等方面探讨钩虫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治疗钩虫病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解毒杀虫剂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解毒杀虫剂主要包括苯噻嗪、戈甲醇、氯喹、美硫异丙嗪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钩虫呼吸链酶和磷脂酶的活性,破坏钩虫的代谢功能,最终导致钩虫死亡。
对于轻型钩虫感染患者,可以口服单剂量解毒杀虫剂进行治疗。
而对于重型和复发性感染患者,则需要长期、规范使用解毒杀虫剂进行治疗。
在使用解毒杀虫剂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感染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剂量和疗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预防控制也是治疗钩虫病的重要手段。
在钩虫病流行地区,人们应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被钩虫污染的水源、土壤和食物。
对于儿童和妇女来说,更应加强个人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裸脚行走、不洗手进食等不良行为,从而有效预防钩虫感染。
此外,开展集体清洁和环境消毒工作,清除臭水沟、改善饮水条件,也能有效减少钩虫传播。
对于畜禽经常出入的地区,应加大对动物的驱虫治疗,减少动物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控制钩虫的传播。
改善环境条件也是预防和治疗钩虫病的重要措施。
由于钩虫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水源和土壤传播,因此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对于预防钩虫病有着重要意义。
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环境卫生措施,包括将厕所远离饮水源、建造卫生填埋场和垃圾处理设施等,从源头上减少钩虫的传播。
同时,在农村地区,加强农田环境卫生工作,清除田间杂草、改善田地排水条件等,也能减少钩虫的传播。
除此之外,加强环境卫生监测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钩虫病危险源,也能有效控制和预防钩虫病的流行。
钩虫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原则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钩虫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原则。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钩虫病的分布。
钩虫病在世界上分布较为广泛,全世界钩虫感染着人数约9亿,患者多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地区。
钩虫病在我国的分布也相当广泛,据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余森海1994),全国钩虫感染者为1.94亿人,平均感染率为18.385%。
其中男性为17.965%,女性为18.799%,女性高于男性。
感染率最高的地区为海南省,最低为甘肃省。
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0~40岁组的感染率自5.53%上升到23.944%,到40~59岁这一年龄段维持较高感染率,约24%左右,以40~50岁这一年龄段感染率最高,60岁以后感染率逐渐下降。
钩虫感染与职业也有关系:半农半商的菜农感染率最高,为30.96%,其次为农民,19.83%、半工半农民,14.33%及学生(9.97%);最低为牧民(0.034%)。
钩虫感染也存在民族分布的差异:各民族由于居住地区差异和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不同,钩虫感染情况也不一样。
据对全国56个民族中29个人数较多民族抽样调查,钩虫感染率以黎族最高(74.92%),傣族次之(61.38%),汉族为14.20%,朝鲜族最低(0.008%)。
钩虫流行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情况相比出现下列变化:(1)感染率和感染度下降;这和历年来钩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务农人员减少,卫生和生活水平提高,劳动防护加强有关;(2)性别颠倒;目前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且有增高趋势,这与男性职业变化和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女性有关;(3)存在感染的年龄高峰推迟趋势;这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青壮年经商、务工人员增多,相对从事农业机会减少有关;(4)虫种比例变化;在混合感染地区,美洲钩虫感染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改变可能和目前使用的驱虫药对十二指肠钩虫效果优于美洲钩虫有关;(5)土壤中钩蚴污染程度减轻,而蔬菜地污染程度相对高于其他种植地;这和农民仍习惯使用人粪有关。
钩虫病的症状,今后要懂得正确判断
钩虫病的症状,今后要懂得正确判断钩虫会进入人的小肠寄生,从而导致人的身体出现钩虫病,钩虫病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有些症状容易被人们误判,所以需要结合多种症状综合判断,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
★1.钩蚴虫所致的症状(1)皮炎钩蚴侵入处皮肤,初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和小疱疹。
皮炎多发生在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等,数日内可消失。
抓痒可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偶可出现一过性荨麻疹。
(2)呼吸系统症状受染后3~5日,患者常有咳嗽、喉痒、声哑等;重者呈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痰内可出现血丝。
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或肺门阴影增生,偶可发现短暂的肺浸润性病变。
★2.成虫引起的症状粪便中有钩虫卵而无明显症状者称“钩虫感染”,粪便中有钩虫卵又有慢性临床症状者称“钩虫病”。
(1)消化系统的症状患者大多于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腹泻、乏力、消瘦等。
(2)血液循环系统症状①贫血重度感染后3~5个月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气促等。
长期严重贫血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率加快等。
严重贫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
②循环系统症状贫血的程度直接影响循环系统,特别是心脏代谢功能。
患者皮肤黏膜苍白,下肢轻度水肿,不劳动也感气急、心悸,四肢无力、耳鸣、眼花、头昏、智力减退等。
重度感染者全身水肿显著,轻度活动后感严重气急、心悸及心前区疼痛,脉搏快而弱,全心扩大,有明显收缩期杂音以至舒张期杂音。
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尚见有肝肿大、压痛、肺部啰音、腹水等。
★3.其他儿童重症患者,可有生长发育障碍、智力减退、性发育不全、侏儒症等表现。
成年患者也常有闭经、阳痿、性欲减退、不育等;严重感染的孕妇易引起妊娠中毒症、早产、死胎等。
钩虫蛲虫冯
三、钩虫致病
钩虫幼虫、成虫均致病,以成虫致病为主。而且十二指 肠钩虫致病较美洲钩虫重。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侵入皮肤,几十分钟内引起皮肤发痒、烧灼感并出
现充血斑点或丘疹。若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疮,最后结痂自 愈,俗称“粪毒”、“地痒疹” 。
钩蚴性皮炎
三、钩虫致病
(一)幼虫致病 2、呼吸道症状
伞:撑开时略呈扁圆形 ; 撑开时略呈扁圆形;交
背辐肋:远端分两支,
合刺:一刺末端呈钩状,
每支分三小支
常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
内
大小 外形(体态)
口囊构造 交合伞
背肋分支 交合刺
雌 阴门位置 尾刺
两种钩虫成虫鉴别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较粗长。♀(10-13×0.6㎜)【大】 较细短♀(9-11×0.4㎜)
丝状蚴为钩虫的感染期,并有向温性、 向湿性与向组织性
口腔封闭的丝状蚴
二、钩虫生活史
(一)生活史图解
成虫
体内移行,蜕皮2次
(小肠上段)
幼虫 (皮下组织移行)
交配,雌虫产卵
人体
经 皮
土壤
肤
虫卵
杆状蚴
丝状蚴
3天
5—6天
特性: ①多存在于距离地面约1-2cm的土层 里,适宜条件下可活3-4W 以上。
②它具有向温性、向湿性、向组织性
♂(8-11×0.4-0.5㎜)
【小】 ♂(7-9×0.3㎜)
头/ 尾均向背侧弯屈呈“C” 字形
卵圆形,腹侧前端有两对 钩齿
略圆
头向背弯屈,尾向腹面 弯曲呈“S”形
近圆形,腹侧前端有一 对板齿
略扁似扇形
远端分两支,每支又分3小 支 两刺长鬃状,末端分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齿
钩齿
3
两种钩虫交合伞
美洲钩虫交合伞
背辐肋
交合刺
4
寄生人体两种钩虫成虫的鉴别
美洲钩虫
呈“s”形 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
体形
口囊 腹侧前缘有两 对钩齿 背辐 远端分2支,每 肋 支再分3小支 交合 两刺呈长鬃状, 刺 末端分开
5
基部分2支,每支再 分2小支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 包于另一刺的凹槽中
10
⒋感染方式: ①经皮肤→血液循环→肺泡→ 气管→咽→小肠 ②经口 丝 状 蚴
口腔、食管的粘膜(同上述途径→小肠) 食管→胃→小肠
③经胎盘:母体内钩蚴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④母乳感染:有报道在母乳中查见活的美洲钩蚴。
⑤生食转续宿主肉:动物实验提示,猪、犬等动物可作
为钩虫的转续宿主,人若生食这些动物肉类也有感染的可能。
2.幼虫:
分杆状蚴和丝状蚴,通称钩蚴。
为自由生活期幼虫.
6
虫卵结构图:
3.虫卵: 两种钩虫卵 形态相似,不易 区别。均呈椭圆形,
卵壳簿,无色透明, 从粪便中刚排出时, 卵内细胞数一般2— 4个,卵细胞与卵壳 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如便秘患者或粪 便放置过久,卵内 细胞可不断分裂成 多细胞期。
卵壳 卵细胞
空隙
7
不同发育程度的钩卵:
不同发育程度的钩卵:
8
二.生活史
成虫
(小肠)
经皮肤入人体
随血循环到肺泡,移行到小肠
在小肠内经第3-4次蜕皮
丝状蚴
(感染期蚴虫)
♀ ♂ 交 配
钩虫生活史
随粪便排出
在适宜条件的土壤中发育,约1~2天
经 第 1-2 次 蜕 皮
以土壤 中细菌 及有机 物为食, 5-6天 后口腔 封闭
②成虫导致的贫血较严重
③是婴幼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感染的虫数、机体的健康状 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密切关系。 有些人感染钩虫后,虽粪检虫卵阳性,但无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 染,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钩虫病。
13
1.幼虫致病:
①钩虫性皮炎(俗称“粪毒”或“地痒 疹”):
※※ 据31例钩蚴感染误诊分析,误诊为肺炎11例,急性支气管炎6例, 支气管哮喘5例,肺结核和出血性支气管炎各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上 呼吸道感染1例。
15
⒉成虫致病: ⑴贫血:主要原因:吸血+失血
①虫体自身吸血,而吸进的血液又迅速排出;
②钩虫在吸血时,头腺同时不断分泌抗凝素妨 碍伤口凝血,致使咬附部位的伤口不断渗血,其 吸血量与渗血量大致相当; ③钩虫有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使伤口数量增 加,原伤口在凝血前仍继续少量渗血,新伤口又在 不断形成。
表水膜的表面张力,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2cm左右。
⒍侵入人体方式:当接触人体皮肤后,受体温刺激,
其活动力显著增强。依靠机械性的穿刺运动及酶的化学作用, 经毛囊、汗腺开口或皮肤破损处主动侵入人体(时间约需30分钟至 1小时)。 12
三.致病:致病作用相似,成虫、幼虫对人
体均可造成损害,但十二指肠钩虫比美洲钩 虫危害大: ①引起皮炎多见 十二指 肠钩虫
感染早期或急性病人,周围血中嗜酸性 粒细胞总数常达15%以上,最高可达86%。
随着病程延长和病情加重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有下降的趋 势.
23
四.实验诊断:
粪便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
⒈饱和盐水漂浮法
⒉钩蚴培养法,可确诊病人又可鉴定虫种。 ⒊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可用于各种蠕虫卵计数,多用于流行
16
另外虫体活动也可造成组织和血管的损伤, 导致血液流失,以及因肠粘膜损伤,影响营养物 质的吸收,又加重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体内的铁和蛋白质不断消耗而出现贫血。
贫血性质: 由于缺铁,血红蛋白合成速度 比红细胞新生速度慢,使红细胞体积变小,颜色 变浅,故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临床表现:病人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劳动力 减弱,严重者心慌、气短、面部及下肢浮肿等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 女性患者可出现停经、流产等。
土 壤
虫卵
杆状蚴 (两期 )
(自由生活)
自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至在人体发育为成虫产卵一般约需5-7周。 成虫在人体寿命:3年左右。
9
生活史要点:
⒈属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
发育过程:虫卵→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 状蚴→丝状蚴→成虫 ⒉虫卵在外界土壤中发育所需要的条件:适 宜的温度、湿度、隐蔽、含氧充足、疏松的土 壤。 ⒊感染期 :丝状蚴或称感染期蚴虫。
20
⑶“异嗜症”(allotriophagy):
个别患者还喜食常人难以接受的食物如生米、 生豆、泥土、瓦片、煤渣、茶叶、碎纸、破布等。 这些异常嗜好,被称为“异嗜症”。 其原因不明,似与缺铁有关,给患者补充铁 剂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21
⑷婴儿钩虫病:
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体征以皮肤 粘膜苍白,心尖部有明显的收缩期杂音,肝大为多见。
婴儿钩虫病有以下特征: ①贫血严重,80%病例红细胞计数在200万/mm3以下,嗜酸性
粒细胞明显升高;
②并发症多:可高达30-40%,以支气管炎、消化不良、肠
出血为多见;
③预后差: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④死亡率高:可高达3.6~6.0%,严重贫血及急性肠出血是
造成死亡主要原因。
22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钩虫(hookworm)
寄生人体钩虫主要有两种即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美洲钩虫。
另外偶可寄生人体的还有锡兰钩口线虫和犬钩口线虫。巴西钩口线虫 的幼虫虽可侵入人体,但不能发育为成虫,可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因皮 症呈匍形线状,故称匍形疹。另外还有马来钩口线虫、牛仰口线虫、羊仰 口线虫和狭头钩刺线虫也可寄生于人体。
11
迁延移性(persisting migrans) :
研究发现十二指肠钩虫,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前,可 滞留于某些组织中,斩停发育最长可达253天,当受到某些 因素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
⒌丝状蚴活动特点:生活在1~6cm深的土壤表层。
有聚集性、向温性、向湿性和向上性 。幼虫可借助覆盖体
部位:在钩蚴侵入处皮肤,多见于手指、足 趾间薄嫩处,因赤手赤足下地与泥土接触。
丝状蚴钻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小时后,局部皮肤即有针刺、 奇痒和烧灼感,进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庖疹,1-2日内成 为水泡,搔破后有浅黄色液体流出,最后结痂、脱皮自愈。若有继 发感染,水泡可转为脓疱。
病程2-3周,亦可长达1-2月。
14
②呼吸道症状:
感染后3~5 日,幼虫移行到肺,穿过肺微血管进入 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
患者可出现咳嗽、喉痒、声音嘶哑等,重者 有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痰内带血丝,甚至大 咯血。症状的轻重与同一时期进入肺泡幼虫的数量有关。 临床极易误诊
※18岁男性农民因急性钩蚴感染,反复大量咳血达800ml。
例1:一农民因消化道出血,输血10400ml,经3次 驱虫14907条后自愈。 19
例2:一男士因消化道大出血住院,因误诊进行胃 大部切除,后又剖腹探察1次,先后输血6800ml ,最后 诊断为钩虫病经驱虫自愈。 例3:一女患者,因黑便住院,因误诊骨穿2次, 外科剖腹1次,输血25850ml ,后查到钩虫卵,驱虫5 次,获虫2830 条,自愈。
17
18
⑵消化道症状:
成虫咬附肠粘膜,可造成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 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 腹泻等,腹泻粪便呈粘液样或水样,临床上常被误
诊为急、慢性肠炎。 如果病变深入粘膜下层 或肌层时,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偶而大出血。以黑 便、柏油样便、血便、和血水便为多见,出血 时间长,贫血严重。 国内报道较多常被误诊为消化道溃疡、痢 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和胆石症等 .
感染率较高。
25
婴儿钩虫病感染途径:婴幼儿钩虫病,症状出现
较成人早且病情重。
◆母亲在田间劳动,将婴儿放在染有钩蚴 的土壤上或将尿布晾在被钩蚴污染的地面上, 且未晾干使用; ◆北方农村用穿“土裤子”、睡沙袋等方 式代替尿布,目前以上情况已较少见;
◆经胎盘感染:母体内的钩蚴经胎盘感染胎儿; ◆经母乳传递感染,有报道从产妇乳汁中查到美洲钩
虫丝状蚴。
26
六. 防治:综合防治
1.加强个人防护和预防感染。提倡穿鞋下地,另外
手、足可涂抹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软膏也有一定 预防感染作用。
2.加强粪便管理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3.治疗患者: ①钩蚴性皮炎的治疗:如感染钩蚴在24小时内,可
以15%噻苯咪唑软膏局部涂抹或将感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浸泡20-30 分钟,可杀灭侵入局部的幼虫。
1
一 .形态: ⒈成虫:体长1cm,圆柱形,肉红色,死
后灰白色。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末端圆锥形。十二指 肠钩虫头部和尾部均向背部弯曲呈“C”形,美洲钩虫头部向背部弯 曲,尾部向腹部弯曲成“S”形。
2
两种钩虫口囊
十二指 肠钩虫:口 囊腹侧缘 有两对钩 齿, 美洲 钩虫:口囊 腹侧缘有1 对半月形 板齿。
27
②驱虫治疗: 常用药物有甲苯咪唑(100mg/ 次,一日两次x3 天)阿苯哒唑(400mg/ 次x3天), 以上两种药物合并使用可提高疗效.如赛特斯片是
两种药物合成的,治疗效果好,患者服药后排虫快,副反应少。
也可用噻嘧啶、伊维菌素等, 贫血严重者需服用铁剂纠正贫血。
28
病学调查和疗效考核。通过计数虫卵来推算体内寄生的成虫数量。 直接涂片法:方法简便,易漏诊。
感染早期患者出现咳嗽、哮喘等症状时,也可从痰液中找钩蚴进行早 期诊断。 免疫诊断因特异性低很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