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
钩虫生活史
钩虫生活史
钩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中的寄生虫,它的生活史充满了奇妙和令人不安
的故事。
钩虫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它们的生活方式和寄生习性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钩虫的生活史始于成虫在人体肠道内产下的卵。
这些微小的卵会随着粪便排出
体外,然后在土壤中孵化成幼虫。
一旦有人接触了受污染的土壤,这些幼虫就会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内,开始了它们的寄生生活。
一旦进入人体内,钩虫幼虫会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肺部,然后被咳出并吞咽
到肠道中。
在肠道内,幼虫会附着在肠壁上,通过吸血来获取营养,并逐渐长大成熟。
成熟的钩虫会产下更多的卵,继续循环寄生在人体内。
钩虫的生活史虽然充满了奇妙,但它们的寄生行为却给人体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钩虫会导致贫血、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和治疗钩虫感染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远离受污染的土壤、定期洗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钩虫感染。
一旦感染了钩虫,及时就医并进行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避免钩虫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钩虫的生活史虽然令人不安,但它也提醒我们要重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
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钩虫感染,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安全。
钩虫
4.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 不同点: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
成虫导致的贫血亦较严重 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一)幼虫致病
1. 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入侵皮肤所致
丝状蚴 局部即出现针刺、烧灼、奇痒感
充血斑点或丘疹
红肿、水疱
自愈
脓疱 结痂自愈
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
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钩蚴性皮炎
挑取粪便
搅匀
注满饱和盐水
盖上盖片
静置15分钟
迅速翻转镜检
此法对钩虫卵的检出效果最好,也可用于检查蛔虫 卵等其它线虫卵。
粪便中的虫卵
生活史的过程 包括:在土壤的 发育和在人体的 移行、发育。
只需要一个宿 主(人)
在人体内 在土壤内
(一)虫卵及幼虫在土壤的发育
条件 温暖(25oC~30oC)、 潮湿(60%~80%)、
荫蔽、氧足的疏松泥土 发育快 1 周左右
虫卵
24h 第一期 杆状蚴
48h 蜕皮
第二期 杆状蚴
5~6d 蜕皮
丝状蚴
失血原因 ①吸血 ②边吸边排 ③伤口渗血 ④更换吸血部位 ⑤ 组织血管的损伤 ①和③失血量相当,且量大
失血量
美洲 0.02~0.1ml/天/条 十二 高6~7倍
例: 0.5ml/天/条 × 100条 ×100天 = 5 000 ml
钩虫
六、防治原则
(一)控制传染源:治疗患者、带虫者控制传染源是预防 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常用驱虫药物: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口服药。 外用药:噻苯咪唑配制15%软膏局部涂敷,可治疗钩蚴性 皮炎。 透热疗法:将受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持续 20~30分钟,有可能杀死皮下组织内移行的幼虫。 (二)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 的重要措施。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经密封式沼气池、五格 三池式沉淀等杀灭虫卵后,再用于旱地作物施肥。急需用 肥时可用畜粪或化肥代替。 (三)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耕作时穿鞋下地,手、 足皮肤涂沫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软 膏,对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应尽量争取使用机械劳动代 替手工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
钩虫卵形态
二、生活史
(一)图解过程 (二)总结
三、致病性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
(一)幼虫致病性(钩虫性皮炎) 1、钩蚴性皮炎: 病因 丝状蚴蚴侵时入时损伤皮肤所致。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起红色丘疹,有奇痒和 烧灼感, 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称为 “粪毒”。皮炎部位多见于足趾、手指间 等皮肤较薄处(见图) 2、钩虫性肺炎:(基本同蛔虫)
3、并发症: 1、①如果贫血长期得不到纠正:儿童会出现发育 障碍;成人体力下降、妇女则可引起停经、流产 等。 2、出现异嗜症: 患者初期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非正常食物,如生 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 称为“异嗜症”。发生原因似与患者体内铁、锌 缺乏有关。大多数患者经服铁、锌剂后,此现象 可自行消失。 3、先天性感染 1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为4%。
钩虫
恶心、呕吐、腹泻
上消化道大出血
四、实验诊断
(一)粪检查虫卵
(二)粪钩蚴培养
五、流行情况
1、呈世界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感染率高;
2、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北方以十
二指肠钩虫为主,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多数地区为两种混合感染。
六、防治原则
(一)普治普查病人、带虫者 (二)加强粪便管理 (三)加强个人防护
增多等症状。
一般几天到十几天后自愈。
(二)成虫致病
1、慢性缺铁性贫血
(1)失血途径: 虫体吸血(边吸边排)
咬附渗血
(2)贫血的临床表现
头晕、乏力、心慌气短
皮肤蜡黄、浮肿
心脏病、舌炎、反甲等
反甲
“异嗜症” ——钩虫病常见的神经精神异常 与铁的消耗有关系源自2、肠炎临床表现:
“懒黄病”症状,上腹隐痛、腹胀,不适
美洲钩虫:1对板齿
4、雄虫尾端有交合伞和交合刺
交合刺
十二指钩虫 两根交合刺末端分
美洲钩虫 两根交合刺末端合并,呈倒钩状
(二)虫卵
1、椭圆形
2、无色透明,卵壳薄
3、卵内有4-8个卵细胞
4、卵壳与细胞之间有明显的 空隙 钩虫卵
(三)钩蚴(幼虫)
钩蚴分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钩 虫 丝 状 蚴
二、生活史
成虫
移 行 至 小 肠
卵
1d孵出
第一期杆状蚴
2d
第三、四次脱皮 1周第二次脱皮
第 一 次 脱 皮
丝状蚴
第二期杆状蚴
三、致病性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 ( “粪毒”、着土痒)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奇 痒、灼痛、丘疹,1-2 天内转为水炮
钩虫主要知识点
钩虫主要知识点钩虫是一种寄生虫,属于蛔虫科,包括人体钩虫和狗钩虫等不同种类。
这些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消化道中,引起一系列疾病。
钩虫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钩虫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钩虫的生命周期、感染途径、病症以及预防措施等。
1.钩虫的生命周期钩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人体内和环境中。
成年钩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壁上,通过产卵释放到粪便中。
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钩虫卵孵化为幼虫,并通过口部钩状突起侵入人体。
2.钩虫的感染途径钩虫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尤其是裸露脚部暴露在寄生虫污染的土壤中。
幼虫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然后被咳出并再次吞咽到达小肠。
3.钩虫病的病症钩虫感染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病症,包括消化道症状、贫血和营养不良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腹胀和食欲不振。
感染严重时,可能出现贫血、疲劳、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等问题。
4.钩虫病的预防措施预防钩虫病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以下是预防钩虫感染的一些常见措施:•避免赤脚行走在寄生虫污染的土壤中,尤其是农田和厕所周围的土壤;•定期清洁和消毒住宅环境,特别是厕所和厨房等易受污染的地方;•做好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保持指甲清洁、多洗衣物和床单等;•定期体检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
5.钩虫病的治疗方法一旦被钩虫感染,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阿苯达唑和甲苯硫脒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补充营养和血液红细胞的补充,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结:钩虫是一种寄生虫,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并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了解钩虫的生命周期、感染途径、病症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人们认识到钩虫病的危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定期体检,我们可以减少钩虫感染的风险,维护身体健康。
钩虫的名词解释
钩虫的名词解释钩虫,科学名称为“Ancylostoma”,它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寄生虫,属于蛔虫科。
钩虫的体形细小,长度一般在1至2厘米左右。
它的头部具有齿状突起,形状酷似一个钩子,因此得名为钩虫。
钩虫具有一些独特的生命周期特征。
它的寄生形态存在于土壤中,通过皮肤侵入人体,然后迁移到肺部。
在肺部内,钩虫通过喉咙进入消化道,最终定居在小肠内寄生。
这种生命周期使得钩虫寄生的症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钩虫寄生引发的感染被称为“钩虫病”。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与寄生虫污染的土壤直接接触,特别是裸露的脚部。
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尤为常见。
一旦人们暴露在寄生虫污染的土地上,就可能感染钩虫。
初次感染钩虫后,人体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感染,通常表现为瘙痒和红肿。
这种症状在钩虫蠕动进入人体皮肤时出现,被称为“地泡虫疹”。
此外,感染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
如果感染严重,还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等。
钩虫的寄生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引起贫血。
它通过吸取寄生于小肠壁的人体血液而获得养分。
在大量感染的情况下,人体失血会导致贫血,因为寄生虫会不断消耗血红蛋白。
贫血会使感染者出现疲劳、乏力、头晕和心慌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引发生长迟缓和认知障碍。
预防和治疗钩虫病的最佳途径是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勤洗手、饮用干净的水和食用熟食等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其次,对于潜在的寄生虫污染地区,人们应尽量避免赤脚接触土壤,特别是被认为可能有威胁的地区。
同时,开展针对感染者的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
在全球范围内,钩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
除了影响个人健康外,它还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贫困地区的人们因为缺乏清洁饮水、厕所等基本设施,更容易受到钩虫感染的威胁。
因此,除了个体预防和治疗之外,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支持,提供干净水源和改善卫生设施,以减少钩虫病的传播。
钩虫生活史
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Necator americanus)是人体肠道寄生的寄生虫,其生活史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成虫寄生阶段: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通过口部的钩状结构附着在肠壁上,并以吸食宿主的血液为生。
在这个阶段,雌雄钩虫可以进行交配,产生虫卵。
虫卵阶段:成虫产生的虫卵会通过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
在外界环境中,虫卵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形成具有感染力的幼虫。
幼虫孵化阶段:虫卵中的幼虫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孵化,孵化后的幼虫称为第一期幼虫。
孵化后的幼虫具有活动能力,并能在土壤中寻找宿主。
侵入阶段:幼虫通过人体皮肤(通常是脚底或脚趾)的直接接触进入宿主体内,这个过程称为皮肤穿透。
幼虫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并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肺部。
肺部迁移阶段:幼虫在肺部进行进一步的发育,并从呼吸道进入口腔,然后再次被吞咽进入胃和小肠。
小肠寄生阶段:进入小肠后,幼虫继续发育成为第二期幼虫,然后转变为成虫。
成虫通过钩状结构附着在小肠壁上,并开始吸食宿主的血液。
以上是钩虫的典型生活史。
需要注意的是,钩虫感染通常发生在人们裸露脚部接触到寄生区域的土壤或沙地时。
此外,钩虫感染还可以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钩虫感染在某些地区可能是健康问题,因此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的采取非常重要。
钩虫(心影)
钩虫
实验诊断
从大便中检出虫卵或孵出钩蚴是确诊依据。 1. 粪便直接涂片法:检出率较低(5000~30000个卵/条/天) 2. 饱和盐水浮聚法 原理是利用虫卵比重小于饱和盐水 3. 钩蚴培养法(试管法)
钩虫
1.流行:
流行与防治原则
与种植旱作物有密切关系:旱作物枝叶茂盛,造成隐 蔽,潮湿环境;用人粪施肥;人接触感染机会多。
发育 孵出 适宜条件下 发育、蜕皮 经肤
人 体 内
体内移行 小肠内
虫卵
幼虫
丝状蚴
幼虫 7~10天 幼虫
成虫
(杆状蚴)
幼虫移行途径:经V. 或L. 胃 小肠
右心
肺
气管
会厌
钩虫
要点:
生活史
1. 虫卵在外界发育快,孵出杆状蚴,再发育成丝状蚴。丝状 蚴有向上、向湿、向温特性,是对人的感染期。 2. 丝状蚴经皮肤或粘膜感染人。 3. 自丝状蚴侵入皮肤至成虫产卵,一般需50天(5~7周)。 成虫寿命5年以上,长者达15年。
4. 成虫借口囊,附着在小肠粘膜上吸血。
钩虫
致病
1.钩蚴性皮炎(俗称“粪疙瘩”、“粪毒”、“着土 痒”):局部丘疹,水疱,奇痒,一周左右退。 2. 幼虫引起肺部病变:出血,炎症,其表现同蛔虫。
几天至1~2个月消失。
3.以成虫致病为主-成虫吸血致宿主失血 、 贫血及其相应症 状。
4. 少数病人出现异嗜症:原因不明,可能与缺铁有关(补充 铁剂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hookworm)
钩虫
寄生于人体的钩虫常见的有两种:
概述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此外还有: 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eylanicum) (偶可寄生人体)
钩虫
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简称为十二指肠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为美洲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锡兰钩口线虫(A. ceylanicum)偶尔寄生人体。 犬钩口线虫(A. caninum) 偶尔寄生人体。 巴西钩口线虫(A. braziliense) 引起幼虫移行 症。
(3)排泄腺:1对,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 能抑制宿主血液的凝固。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1. 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以口囊内的钩齿或板齿咬 附肠粘膜,以宿主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
2. 感染阶段 丝状蚴(感染期蚴)。 3. 感染方式 主要经皮肤感染,还可经口和粘膜感染, 另外还发现母体内的幼虫通过胎盘侵入胎儿现象,有报道 经乳汁感染。 4. 幼虫需经移行才能发育成成虫,移行途径:皮肤— 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肺、肺微血管、肺泡—支气管— 咽—小肠。
免疫诊断多在钩虫产卵前进行,并结 合病史进行早期诊断。
饱和盐水漂浮法
五、流行
呈世界性分布。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 钩虫病的传染源。
六、防治
1.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阿苯 达 唑 ( 4 0 0 mg/ 次 , 连 服 3 天 ) 和 甲 苯 咪 唑 (100mg/次,一天两次,连服3天)。两种药 物并服可提高疗效,如赛特斯片剂。患者贫血 严重时服用铁剂以纠正贫血,补充蛋白质和维 生素C等使其恢复劳动力。
2. 成虫所致病变
(2)腹泻:钩虫病早期可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如恶 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所出现的腹泻呈粘液样或水样便。 易被误诊。
04钩虫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malaria) 疟疾 黑热病(leishmaniasis) 黑热病 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 血吸虫病 丝虫病(filariasis) 丝虫病 钩虫病 (hookworm disease) )
一、形态(Morphology) 形态(Morphology)
讨论: 讨论: 1、本病例系何种寄生虫感染? 本病例系何种寄生虫感染? 2、试解释本病例的症状和体征? 试解释本病例的症状和体征? 3、如何加强本病的防治? 如何加强本病的防治?
2.3.2 消化道出血
四、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 粪检虫卵: 粪检虫卵 1)直接涂片法: 检出率低。 )直接涂片法: 检出率低。 2)饱和盐水漂浮法:首选方法。 )饱和盐水漂浮法:首选方法。 2.粪便孵化幼虫 钩蚴培养法 粪便孵化幼虫— 粪便孵化幼虫 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但需 天 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但需5-7天。
体检及化验: 体检及化验:
体检:贫血,腹软,脐周轻度压痛,无肌紧张, 体检:贫血,腹软,脐周轻度压痛,无肌紧张, 肝脾未扪及,双肺( ),心率91次 ),心率 肝脾未扪及,双肺(-),心率 次/min,律齐 , 其它未见异常。血色素10.4g/L。红细胞计数 ,其它未见异常。血色素 。 1.3×1012 /L。出凝血时间正常。 × 。出凝血时间正常。 粪检:大便黑褐色,隐血“ 粪检:大便黑褐色,隐血“+++”,红细胞“+”, ,红细胞“ , 涂片发现有某种寄生虫卵。 涂片发现有某种寄生虫卵。 因发现寄生虫卵,采用丙硫苯咪唑驱虫治疗,共 因发现寄生虫卵,采用丙硫苯咪唑驱虫治疗, 排出数千条蠕虫,病人逐渐恢复健康出院。 排出数千条蠕虫,病人逐渐恢复健康出院。
寄生虫钩虫
human parasitology
第六讲
钩
虫(Hookworm)(
P168)
寄生在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
1.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2. 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 (Necator americanus)
一、形 态
1、成虫 。 活:肉红色,半透明。 死:灰白色。
。
2、呼吸道症状 (symptoms in respiratory system) 肺局部出血,炎症。 发热,畏寒,咳嗽,血丝痰。 严重 --- 咯血,哮喘。
(二)成虫致病
1、贫血(anemia)(主要致病) 贫血原因:
(1)钩虫本身吸血,边吸血边排血。
失血量:Ad:0.1---0.4ml/条/天 Na:0.02---0.1ml/条/天 (2)咬伤肠粘膜,分泌抗凝素,阻 止伤口血凝,使伤口不断渗血。 (3)时常更换咬附部位,不断造成 新的损伤,使新旧伤口不断渗血。 (4)铁、蛋白质供应不足和消化不良。
皮肤粘膜苍白, 心尖区杂音, 肝、脾肿大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eosinophilia) 多见于急性病人. 6、严重 儿童---性发育不全,侏儒症。 女性---月经不调,停经,不孕。 孕妇---流产,早产,死胎。
四、诊 断
粪便检查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浮聚法 3、钩蚴培养法 操作 方 法 4、改良加藤法 5、痰液检查
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dermatitis caused by hookworm larvae) 丝状蚴 侵入处 针刺、烧灼、奇痒感
充血斑点、丘疹---水泡---自愈。 感染---脓疱---结痂、脱皮、自愈 严重---溃疡。 我们调查湛江市曲水村,发现 钩幼性皮炎发生率是 69.23%。 好发部位: 手指、足趾间,手足背皮肤嫩薄处。 “粪毒”、“肥块”、 “着土痒”、“地痒疹”、 “痒疙瘩”
简述钩虫的生活史
简述钩虫的生活史
钩虫属于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一类寄生虫,生活在土壤中。
钩虫的生活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卵期:钩虫的卵期通过不完全成熟期随食物链向下传递,通常在土壤中存活数天至几周不等。
2. 幼虫期:当卵孵化后,它会进入幼虫期。
幼虫通常生活在土壤中,逐渐成长为成虫。
在幼虫期中,钩虫的身材逐渐增长,头部也变得更加明显。
3. 蛹期:当幼虫成熟后,它会蜕变成蛹,并在土壤中自我孵化成成虫。
在蛹期间,钩虫会经历一系列变化,最终羽化成为成虫。
4. 成虫期:成虫开始寻找下一个宿主体内进行繁殖。
如果钩虫遇到合适的宿主,它们会在宿主体内产卵,并完成生命周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钩虫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细节经历可能会有所不同。
钩虫
土壤
24h
I期 杆状蚴
蜕皮
48h
II期 杆状蚴
蜕皮
丝状蚴
5-6天 (感染期蚴)
感染期蚴大多聚集在1-2cm的表层土壤中,且呈 聚集性,也可借助其体表水膜的表面张力作用, 沿植物的茎或枝叶向上爬行,伺机侵入人体。
(二)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发育 丝状蚴有向温性和向湿性,当与人的皮肤接触时, 受体温的刺激,其活力大增,同时在其分泌的某 些酶的协助下钻入皮下组织,再侵入附近的小血 管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过毛细血管 进入肺泡,再沿着支气管→ →气管的方向移动 至咽部,被吞下后到达小肠寄生。
在小肠中,幼虫发育迅速,约2-4周内先后两次 蜕皮,逐渐发育成成虫。自幼虫侵入人体到发育 成熟约需4~6周时间。成虫以其口囊吸附在肠粘膜 上,吸取血液、组织液或肠粘膜为食。钩虫成虫 的寿命一般为5~7年,有的可更长。 特殊感染方式:经口腔粘膜感染、经胎盘感染。 幼虫的迁延移行现象。
三、致病
(二)幼虫(钩蚴) 钩虫幼虫期有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通称钩 蚴。丝状蚴是感染阶段,两种钩虫的丝状蚴形态 有区别,在诊断上有意义。
(三)虫卵 两种钩虫卵在光镜下几无 区别。 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 大小约为(56~76)×(36~ 40)μm。 随粪便排出时,卵内细胞 多为2~4个,卵壳与细胞 间有明显空隙。
十二指肠 钩虫
美洲 钩虫
2.内部结构 前端有角质口囊。腹侧缘 有钩齿或板齿。 前端两侧有头腺、咽腺、 排泄腺,能分泌抗凝素和 某些酶类,有利于虫体附 着及吸血。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 雌虫尾端尖细,生殖器官 为双管型;雄虫生殖系统 十二指肠 为单管型,尾部膨大为交 钩虫 合伞,有一对交合刺。
钩虫
雄虫:末端膨大,是交合伞。
内部结构: 1. 口囊。 2. 咽管及咽腺: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等酶。 3. 头腺:分泌抗凝素,有抗凝血酶原作用。 4. 排泄腺:分泌蛋白酶,抑制血液凝固。 5. 交合伞、背辐肋、交合刺。
生活史
成虫 (小肠内)
雌雄交配
钩虫卵 (小肠内)
随粪便排出,在适宜
条件的土壤中发育
经皮肤(或口) 进入人体
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
(土壤中)
虫卵
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大小约为60×40μ m,虫卵随粪便 排出时,卵内细胞多为2~4个,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隙。 若患者便秘或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继续分裂为多细胞期。
杆状蚴与丝状蚴
杆状蚴 0.23-0.4mm
丝状蚴(感染期蚴) 0.5-0.7mm
④人体的营养状况与免疫力。
加强粪便管理
加强个人防护。穿鞋下地;涂沫防护药 物如15%噻苯咪唑软膏;1.5%左旋咪唑硼 酸洒精等。
①钩蚴性皮炎的治疗(24h内):透热疗 法:53℃水或热毛巾,20─30分钟,左 旋咪唑涂剂或5%噻苯咪唑软膏外用 。 ②驱虫治疗:常用药物有:甲苯咪唑、 丙硫咪唑(肠虫清400mg qd3d)、噻苯 咪唑等。
第一期杆状蚴
(在土壤中,以细菌
约24小时孵出幼虫
和有机物为食)
在3-4周内 第四次蜕皮
48小时内 (第一次蜕皮)
形成口囊的幼虫 (在小肠内)
第三次 蜕皮
随血流经右心至肺,
幼虫
穿破肺微血管入肺泡
幼虫
(到达小肠) 经气管、咽、食 (在人体内)
管、胃到小肠
第二期杆状蚴 (土壤中)
5-6天后口腔封 闭,停止摄食 (第二次蜕皮)
钩虫
• 幼虫可导致钩蚴性皮炎,幼虫移行至肺部、穿破微血管, 引起肺部的出血和炎症反应,局部炎细胞浸润。
• 成虫咬附能在肠黏膜上造成出血点和小的溃疡,偶可发生 涉及肠壁各层的大量出血,致消化道大出血。由于钩虫的 寄生和吸血,使人体处于贫血状态。当钩虫寄生于婴儿, 还可以导致婴儿钩虫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肌性便血 性腹泻,大便黑色或柏油装。
防治
• 常用的驱虫药有: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双羟萘酸噻嘧啶,三苯双脒。对
有贫血症状的感染者,应积极纠正,一般口服硫酸亚铁或葡萄糖酸铁。 •
• 另外,控制传染源是预防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在流行区定期开展普查普
治工作。 • • 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提高广大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改革农业施肥和耕作方法, 在钩虫感染季节不赤手赤足下地作业,或涂抹药膏,均可显著减少感染机会。
虫卵
• 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 • 平均大小为(57~76)μm× (36~40)μm • 卵内含2~8个卵细胞,卵壳与 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空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史
•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端 •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 经24~48小时的发育,第一期杆状蚴即可孵出(以土壤中的细菌和有 机物为食,生长发育很快)
• 48小时内蜕去体表角皮,成为第二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仍营自 由生活)
• 约经5~6天该幼虫停止摄食,口腔封闭,咽管变长,并进行第二次蜕 皮,成为丝状蚴。(感染期幼虫具有明显的向温性和向湿性)
• 丝状蚴通过毛囊、汗腺或皮肤缺损处钻入人体,时间约为1/2~1小时。 幼虫在小肠内迅速发育,在感染后的第3~4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形成 口囊
钩虫生活史
钩虫生活史
钩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寄生虫,它的生活史充满了奇妙和恐怖。
钩
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钩虫的生活史吧。
首先,钩虫的生命周期始于成虫在人体肠道内产下的卵。
这些卵随着人体排泄
物排出体外,进入环境中。
在湿润的土壤中,卵会孵化出幼虫。
这些幼虫会在土壤中生活一段时间,直到有人类或动物不慎接触到被感染的土壤。
一旦人类或动物接触到被感染的土壤,钩虫的幼虫就会通过皮肤进入体内。
在
人体内,幼虫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部,然后被咳出并吞咽到肠道内。
在肠道内,幼虫会继续生长,最终成为成虫。
成虫钩虫会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吸取宿主的血液和营养。
它们会产下大量的卵,这些卵会随着宿主的排泄物排出体外,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钩虫的生活史充满了恐怖和危险,它们给人类和动物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钩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严重的感染会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因此,预防钩虫感染至关重要,保持卫生、避免接触感染的土壤是预防钩虫感染的关键。
通过了解钩虫的生活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种寄生虫,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同时,也希望科学家们能够不断研究钩虫,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寄生虫-钩虫
3.婴儿钩虫病
感染途径 钩蚴污染尿布 沙袋代替尿布而受感染 接触污染土壤 经胎盘 经母乳 感染虫种 多为十二指肠钩虫 好发年龄 出生后5 ~12个月
临床表现
症状:急性便血性腹泻,柏油样黑便,腹胀、呕吐、贫
血严重,生长发育迟缓
粪检:潜血试验(强阳性) 发病特点:
贫血严重:RBC<200万,Hb<50g/L 发育极差:严重营养不良 合并症多:30% ~40%(支气管肺炎,肠出血) 病死率高:7%(1~5岁)
失血量
十二指肠钩虫:0.2ml-1ml/天/条 例:0.5ml/天/条*100条*100天=5000ml
贫血的临床表现
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 皮肤蜡黄、粘膜苍白 眩晕、乏力,心慌气促 面部或全身浮肿 肌肉松弛、反应迟钝 贫血性心脏病 营养不良、发育障碍 停经,流产、早产、死胎
虫种: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多为混合感染区
感染率: 南方>北方
农村>城市
江浙一带蚕桑区
多 发 场 所
城郊菜农区
种植玉米、红薯
矿井、煤窑
流行环节
1.传染源:钩虫病患者及带虫者 2.传播途径:
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
种植作物(光手赤脚劳动)
接触疫土
3.易感人群:作物种植者,婴幼儿等
左旋咪唑:口服,成人一次100毫克,每晚顿服,连
服3日。对十二指扬钩虫疗效较好,但一般不单独用于 钩虫病的治疗。
联合治疗:适用于混合感染和严重感染患者,或单
一药物疗效不显著的顽固病例。 1.噻嘧啶与甲苯咪唑,前者300毫克,后者200毫克, 一次顿服,连续2日。 2.噻嘧啶与左旋咪唑,前者250毫克,后者50毫克, 1次顿服。
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 “C”型 2对钩齿
撑开时略呈圆形 两刺呈长鬃状,末
端分开
二三分支
美洲钩虫 “S”形
1对板齿 撑开略呈扁圆形 末端合并成一刺,呈倒
勾状
二二分支
有
无
2. 虫卵
❖ (57~76)µm×(36~40)µm ❖ 椭圆形 ❖ 壳薄,无色透明 ❖ 卵内多为2-4个卵细胞,卵壳 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 二种钩虫卵不易区别
3. 幼虫
❖ 幼虫:通称钩蚴,分杆状蚴和丝状蚴两阶段。 ❖ 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故又称为感染期蚴。 ❖ 丝状蚴具有明显的向温性和向湿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触并 受到体温的刺激后,虫体活动力显著增强,主动钻入人体,约 需时30min至1h。
钩虫生活史
虫卵
成虫
(小 肠)ຫໍສະໝຸດ 土壤 宿主体内肺部 移 行 (约1周)
钩虫
hookworm
1. 钩虫虫卵的形态特征; 2.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及美洲板口线虫成
虫的形态区别; 3. 钩虫引起的贫血及临床表现; 4. 钩虫病的诊断。
简介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 征。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全球感染人数估计有13亿之多。 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危害极大。
钩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防治原则:
▪ 1. 治疗患者:a) 皮肤透热疗法治疗皮炎
b) 常用药物有:甲苯达唑、阿苯达唑
▪ 2. 加强粪便管理。 ▪ 3. 个人防护:穿鞋下地;涂沫防护药物如15%噻苯咪唑软膏;
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等。
钩 蚴 性 皮 炎
钩蚴性皮炎
钩虫致病
2﹑成虫致病
➢ 消化道病变和症状:
1. 消化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反酸、嗳气 2. 腹泻 3. 消化道出血:柏油样黑便、血水便 4. 概念--异嗜症 :
寄生虫—钩虫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流行因素:
Tankertanker Design
• 1.含钩虫粪便污染土壤
• 2.气候温暖潮湿,适宜钩虫生长发育
• 3.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接触疫土, 吃进未洗净含钩蚴的瓜果蔬菜
Tankertanker Design
致病性:临床分三期1.幼虫的皮肤侵袭期2. 肺部移行期3.成虫的肠道寄生期
幼虫所致病变 及症状 • 钩蚴性皮炎 • 呼吸系统疾 病
成虫所致疾病
• 消化道症状 • 贫血
• 异嗜症
• 消化道出血 • 婴幼儿钩虫病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呼吸系统病变:大量钩蚴急性期感染时幼虫移行至肺,
Tankertanker Design
由于幼虫移行至肺为一过性,故常在感染后3~5天出现症状,经数日至十余日 可自愈,长者可达1~2个月。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多处散在性出血点,小溃疡及糜烂病灶,亦可形成大块片状出血性瘀斑, Tankertanker Design 深度可达黏膜下层甚至基层,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或偶尔大出血。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其他症状:
• 异嗜症:少数钩虫病患者表现为喜食一些粗硬食物,
如生米、生豆、茶叶、碎屑、煤渣、瓦片、泥土等。原因 不明,可能与缺铁有关,补充铁剂症状消失。 • 消化道出血:以黑便、柏油样便、血便和血水便为主、易 被误诊为溃疡病。有因误诊实行胃次全切的事件发生。 • 婴幼儿钩虫病:多为胎内感染,临床症状为急性便血性腹 泻,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便,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等。与 成人钩虫病相比贫血严重,合并症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预后差死亡率达3.6%~6.0%
钩虫
生活史小结
成虫寄居于人体小肠上段,以血液为营养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在外界经一周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主要经皮肤(少数可经口)感染人 幼虫经体内移行后定居于小肠发育成熟 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
三、致病
钩虫病人看大夫主要有四种主诉
脚手痒痛 咳嗽、吐痰、哮喘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 贫血、心慌、消瘦、浮肿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返回
返回
两种钩虫口囊扫描电镜图:
板 齿 钩 齿
返回
美洲钩虫交合伞
十二指肠钩虫交合伞
十 二 指 肠 钩 虫 与 美 洲 钩 虫
雄 虫 交 合 伞
返回
虫卵:
56~76 × 36~40μmຫໍສະໝຸດ 钩虫卵粪成虫
(小肠上段)
24h
虫卵
土壤
一 期 2~3d 杆 状 蚴
5-7周
鲜粪施肥致虫卵污染土壤 适宜的温、湿度,阴蔽条件和 农作物栽培和耕作方式
3. 易感人群:旱地作物种植者、矿工、婴幼儿等
六、防治
1. 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驱虫(阿苯哒唑、 甲苯咪唑等);用铁剂纠正贫血。 2. 加强粪管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改良耕作 方式。
3. 注意个人防护:不赤脚下地,手足皮肤
可涂 抹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或15%噻 苯咪唑软膏。
黑便、腹泻、贫血、支气管炎
钩虫在肠壁的寄生状态
口囊
钩 虫 在 肠 壁 的 寄 生 状 态
( 口 囊 咬 着 肠 粘 膜 )
咽管腺
咽管
晚期钩虫病病人(贫血、浮肿)
钩虫生活习性与失血的关系:
吸血量大
十二指肠钩虫:0.14~0.4ml/日 美洲钩虫:0.02~0.1ml/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实验诊断(Diagnosis)
1、病原学诊断
粪检
直接涂片法:简便,但易漏诊。 饱和盐水浮聚法:为首选方法。 钩蚴培养法:可鉴定虫种。
一般消化道症状,初期表现为上腹不适及隐痛,
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少数患者出现”
异嗜症”(allotriophagy)。 ”异嗜症”的发病原因
不明,似与患者体内铁耗损有关,多数通过服用铁制
剂后症状自然消失。
异 嗜 症
B、贫血(anemia)
钩虫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贫血。患者长期慢性失血,
导致缺铁性贫血,血象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钩虫幼虫移行到肺以及穿过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 都可以引起局部出血和炎症病变。病人可出现咳嗽、痰多、 痰中带血、哮喘以及发烧等表现,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 升高。呼吸道症状一般经几天到十几天后自愈,个别可持续
2~3个月。
2、成虫致病
Adult
A、消化道症状(symptoms in alimentary canal)
七、防治(Treatment)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
驱虫主要用各种咪唑类药物,如甲苯咪唑、丙
硫咪唑、左旋咪唑、噻嘧啶等。对严重贫血的病人
应注意补铁矫正贫血。
2、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 堆肥法,三坑式沉
淀密封粪池等方法。
3、注意个人防护
尽量不要赤脚下地劳动,必要时可涂防护剂, 如含咪唑类药物的软膏或酒精溶液。
六、流行(Epidemiology)
1、地理分布
钩虫病的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但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感染率较高。在我国,除西北和 东北的少数干寒地区外,其他各地都有不同程
度的流行,以南方流行较严重,大部分地区都
有两种钩虫混合感染,但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六、流行
钩虫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本节重点
1)两种钩虫成虫的形态区别。
2)钩虫的感染方式及发育过程。 3)钩虫引起贫血的机制。
4)钩虫的防治原则。
习题:
1) 经皮感染且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肺部炎症的线虫有 A.蛲虫 B.钩虫 C.蛔虫 D.鞭虫 E.丝虫 2)寄生于消化道,但以宿主的血液为主要营养的寄生虫是 A.钩虫 B.蛲虫 C.血吸虫 D.肝吸虫 E蛔虫 3) 关于钩虫卵形态描述不正确的是 A无色透明 B椭圆型 C内含4个卵细胞 D卵壳较厚 E卵内细胞可分裂为多细胞期 4) 钩虫虫对人体的感染阶段是 A.微丝蚴 B.腊肠期蚴 C.杆状蚴 D.感染期虫卵 E. 感染期丝状蚴
俗称粪毒。钩虫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后,在几分钟到几十
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烧灼、针刺或瘙痒,接着出现充血斑点或
丘疹,1~2天内出现红肿和水疱,抓破后会流黄水,有时还会 继发细菌感染,一般在一周后结痂痊愈。钩蚴性皮炎多见于与 土壤接触的脚趾和手指间、脚背、手背等部位。
2、钩蚴性肺炎(pneumonia caused by hookworm larvae)
(P247)
钩虫咬附于肠壁
四、致病 (Symptomatology and pathology )
钩虫感染与钩虫病
(hookworm infection and hookworm disease)
1、幼虫的致病作用
钩虫幼虫在侵入人体皮肤时,可引起钩蚴 性皮炎,移行经过肺部时可引起钩蚴性肺炎。
1、钩蚴性皮炎(dermatitis caused by hookworm larvae)
2、传染源
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钩虫病的传染源。
3、流行因素
1)粪便管理不当(施肥,随地大便),造成虫卵污染土壤; 2)夏秋季节赤脚在施用人粪的旱地作物中劳动 3)食入生瓜果蔬菜易感染 4)A.d 钩蚴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26℃,N.a 钩蚴为 31~35℃。在温暖潮湿的海南和广东几乎全年都有感染机 会,而北方的山东则在8月份为感染高峰,9月份便下降。
查痰
痰液查钩蚴(感染后的2-3天)
2、免疫学诊断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可用于钩虫产卵前的早期诊断。 ID ,IFA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2;vol 15(8)
P.221
钩虫病误诊1例分析
患者,女,35岁,山东肥城山区农民。因“手足奇痒、咽痛、咽痒、 咳嗽、上腹痛”,于1989,7-1994,9先后在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为“皮肤 过敏、急性咽炎、肺炎、慢性胃炎”,对症治疗效果不佳。1998年4月到 肥城市计划生育站就诊。
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三、生活史(Life cycle)
土壤
粪
成虫
(小肠上段)
24h
虫卵
土壤
一 期 杆 状 蚴
2d
蜕皮1次
二 5~6d 丝 感染期 期 杆 蜕皮1次 状 蚴 状 经 蚴
皮
5-7周 气管 咽
小肠 游
肺
皮下
移
血 管
丝状蚴的特性:
向湿性、向温性、向上性、
幼虫移行
丝状蚴 咽 食管 皮下组织 小静脉 随血流至右心 肺泡 肺
第五节 钩 虫
hookworm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 囊是其形态学特点。成虫寄生肠道引起钩
虫病(hookworm disease ),主要表现为贫
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在寄生人体消化 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为严重。
一、生物学分类及主要虫种
2、寄生人体的主要虫种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 Ancylostoma duodenale A.d )
既往史:发病前曾赤足下地浇菜,当即手足部奇痒,十几天后出现咽 痛、咽痒、咳嗽,一年后出现乏力、上腹痛、闭经等表现。5-6年前得一 特殊“怪癖”,喜食灶房熏黑的墙皮土,大便有时发黑。
查体:反应迟缓,皮肤微黄,黏膜苍白,十指指甲扁平;血常规: RBC 2.8×1012 /L, Hb 70g/L, WBC 10×109 /L。大便镜检见钩虫卵,集卵 法(++),大便潜血试验(+)。 诊断: 钩虫病、继发性贫血。经药物驱虫、治疗贫血,并适当增加维 生素、叶酸及足量蛋白质等,患者痊愈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精神好, 月经正常,血常规正常,大便镜检钩虫卵阴性,潜血试验阴性。
一般每条美洲钩虫每天所导致的失血量约为 0.02~0.10ml,十二指肠钩虫因虫体较大,排卵量较多, 所引起的失血量也比美洲钩虫高6~7倍。
慢性贫血(机制)
1. 咽管频繁收缩,使吸入的血液迅速流经 咽、 肠,自肛门排出; 2.由于分泌抗凝素,使咬附部位黏膜伤口 不易凝血而不断渗血; 3. 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后,新、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口 都在渗血。 4.组织活动造成血管损伤
小支气管、支气管 胃 小肠
钩 虫 生 活 史
三、生活史小结
1)感染阶段:丝状蚴 2)感染方式:经皮肤主动钻入(为主要的感染方式); 经口食入;经胎盘输入 3)寄生部位:小肠上端 4)致病阶段:成虫 5)寄居方式:以钩齿(或板齿)咬附在肠粘膜上 6) 食性:以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
7) 习性:经常更换咬附部位
8) 产卵量: A.d: 1-3万个/日/♀;N.a :0.5-1万个/♀
9)寿命:
3-5年
钩蚴的迁延移行(persisting migrants)
人经皮肤感染A.d后,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之前, 可潜留于某些组织中达很长时间(有报道253d),此 时,虫体发育很慢或暂停,在受到某些刺激后才陆续
到达小肠发育成熟,这种现象称为钩蚴的迁延移行。
A.d在口囊腹侧缘有钩齿2对; N.a在口囊腹侧缘有板齿1对。 咽管壁肌肉发达,头腺1对 雄虫单管型,具交合刺1对,末 端膨大成膜质交合伞;
雌虫双管型
2、幼虫(larva)
通称钩蚴,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3、虫卵(egg)
椭圆形,中等大小,壳薄,
无色透明。 随粪便排出
时卵内细胞多为 4 个。卵
美洲板口线虫
( Necator americanus N.a )
二、形态(Morphology)
1、成虫(adult)
形状:A.d—呈“C”字形,
N.a—呈“S”形。
大小:虫体细长,约1cm。
颜色:活体半透明,肉红色,
死后灰白色。
二、形态
1、成虫
结构特点:
顶端有一发达口囊(buccal capsule)。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机制)
慢性失血,铁和蛋白消耗; 营养不良,铁和蛋白供应不足, 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速度比新生细胞缓 慢,细胞体积变小,色泽变浅。
贫血(anemia)
临床表现:
皮肤蜡黄、黏膜苍白、眩晕、
乏力、心慌气促、浮肿等。
面部及下肢水肿
婴儿钩虫病(infantile hookworm disease)